1、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2022-2023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俗活动也在不断改变与创新,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一(24分)【身边民俗知多少】1.阅读下面文字,填写对应内容(6分)清明期间,不少南京市民携带家眷( )前往牛首山踏青,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徜徉在秦淮河pn( ),漫步于林木之间,人们一抒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随着牛首山文化旅游区的完善,不少原本xio( )声匿迹的民俗活动又来到了人们眼前。闲游牛首山,我们不仅能观赏精彩演艺还可以体验到剪窗花、品糖画、赏灯彩、绣布艺等;再品一品金陵美食,沉浸式体验
2、传统南京味,在翩( )然飞舞的鸟雀陪伴下,感受最别样的南京民俗。(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河pn( )xio( )声匿迹(2)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家眷( )翩( )然(3)文中画线句缺少句子成分,应改为“_”(2分)2.小语发现在我们的语文书上,有不少诗文名句也提到了传统民俗活动,为此他制作了一张表格给这些民俗活动分类,邀请你帮他填写其中部分内容。(6分)物质生活民俗生产民俗_,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生活民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作者)桃花源记_,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社会生活民谷岁时节日民俗_,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人生礼俗参差荇菜,左右
3、笔之。窈窕淑女,_诗经周南关【民俗建筑进校园】3.为了让同学们更加了解我国传统民俗,学校安排各班级自定主题进行展示。你准备参观南京民俗建筑时,妈妈却对你说:“民俗建筑都是被淘汰的老东西了,有什么值得展示的。有这功夫啊,还不如多刷刷题,补补文化知识呢!”请你用所学口语交际知识进行应对。(3分)你:_4.“大报恩寺琉璃塔”反映出民俗的精神意蕴,你们小组准备对其进行介绍,小文在搜集阶段寻找了以下材料,请你根据以下内容,对该建筑的外形和历史进行简要说明。(6分)(120字左右)(大报恩寺琉璃塔示意图)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在南京的土地上屹立了近400年后,1856年毁于太平天国战争中。大报恩寺琉璃宝塔是明成
4、祖朱棣为报答父母明太祖朱元璋与孝慈高皇后马氏的“罔极之恩”所建。在琉璃塔损毁150多年后,2010年南京市政府对其进行了“重建”。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塔心木腐朽,塔顶倾斜,僧人洪恩募捐银数千两使之得以重修。大报恩寺前身是东吴赤乌年间(238250年)建造的建初寺,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中国的第二座寺庙。大报恩寺琉璃塔:_5.小语在搜集资料时还搜寻到了一副残联,同学们纷纷进行填写,你认为最合适的内容是( )(3分)上联:三宝恩光,_下联:千年法脉,自明时远溯六朝A.从建业照临四海 B.琉璃璀璨耀九州 C.集珍宝汇聚金陵 D.诸圣舍利佛光照二(43分)【古典民俗初体验】歌咏,是古代劳动人民表达对
5、生活热爱的一种民俗活动方式。学习诗经让我们得以一探古人的生活面貌,小文搜集了以下诗句,希望带领同学们走近古代劳动人民朴实的生活。(9分)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诗经卫风洪奥呦呦鹿鸣,食野之革。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黄,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诗经小雅魔鸣【注释】淇:淇水,奥(y):水岸深曲处。匪:有文采的样子。瑟:仪容庄重。侧(xin);神态威严的样子。赫:显赫。咺(xun):有威仪的样子。谖:忘记。承筐是将:指献上礼品。周行(hng):大道,引申为大道理。6.小语朗诵淇奥一诗,她认为此诗与蒹葭一样,都描绘了一个令人
6、执着、无法忘怀的角色,所以应该使用悲戚哀婉的背景音乐,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3分)7.小文在赏读时有些疑惑,鹿鸣为什么与关雎一样,都要先写周边环境,再写自身行为。请你结合鹿鸣的内容为他解答。(3分)8.小语在阅读经典常谈时发现,后人解诗通常采用“断章取义”的方式,如曹操短歌行中引用“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以及孔子教训学生做学问应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使得诗篇原本的意义逐渐模糊。你是否赞同这样的写诗、解诗方式,谈谈你的看法。(3分)文人钟情于崇山秀水之间,留下了大量游记名篇。透过词藻精妙的文字,我们也能看到普通百姓的游艺民俗方式,他们对歌咏的热爱令人动容。
7、(12分)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不往。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固户,连臂而至。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优劣自别。未几而摇手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
8、士听而下泪矣。(袁宏道虎丘记,有删改)【注释】栉比如鳞:如梳齿鱼鳞般密集相连。雷辊:车轮转声,这里指雷的轰鸣声。分曹部署分批安排。竹肉:这里指箫管和歌喉。度;吐露。9.下列加点字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分)A.音若细发 皆若空游无所依B.而中秋为尤胜 水尤清冽C.雅俗既陈 既出,得其船D.飞鸟为之徘徊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10.为画线句划分停顿最合适的一项是( )(3分)A.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不往B.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不往C.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不往D.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不往11.用文章原句补全对
9、话(3分)小语:我感觉袁宏道笔下的百姓特别可爱,“_”一句表现出城里的男女老少关系亲密,手牵手、肩并肩一起参加歌会,热闹极了。小文:我觉得他不光会描写人的动作,还善用比喻激发人的想象,“_,_”两句话不仅表现出人多,还增添了色泽,让我眼前出现了百姓鲜艳的衣着。12.对袁宏道所写民俗内容,小语小文两位同学出现了分歧,读完文章你更支持哪一方的观点?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3分)【民俗文化在传承】除夕情怀冯骥才除夕是一年最后一天,最后一个夜晚,是一岁中剩余的一点短暂的时光。时光是留不住的,不管我们怎么珍惜它,它还是一天天在我们的身边烟消云散。古人不是说过:“黄金易得,韶光难留”吗?所以在这一年最
10、后的夜晚,要用“守岁”也就是不睡觉,眼巴巴守着它,来对上天恩赐的岁月时光以及眼前这段珍贵的生命时间表示深切的留恋。除夕是中国人最具生命情感的日子。所以此时此刻一定要和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团聚一起。首先是生养自己的父母。陪伴老人过年,有如依偎着自己生命的根与源头,再有便是和同一血缘的一家人枝叶相拥,温习往昔,尽享亲情。记得有人说:“过年不就是一顿鸡鸭鱼肉的年夜饭吗?现在天天鸡鸭鱼肉,年还用过吗?”其实过年并不是为了那一顿美餐,而是团圆。只不过先前中国人太穷,便把平时稀罕的美食当做一种幸福,加入到这个人间难得的团聚中。现在鸡鸭鱼肉司空见惯了,团圆却依然是人们的愿望年的主题。腊月里到火车站或机场去
11、看看声势浩大的春运吧。世界上哪个国家会有一亿人同时返乡,不都要在除夕那天赶到家去?他们到底为了吃年夜饭还是为了团圆?此刻,我想起关于年夜饭的一段往事一年除夕,家里筹备年夜饭,妻子忽说:“哎哟,还没有酒呢。”我说:“我忙得都是什么呀,怎么把最要紧的东西忘了!”酒是餐桌上的仙液。这一年一度的人间的盛宴哪能没有酒的助兴、没有醉意?我忙披上棉衣,围上围巾,蹬上自行车去买酒。家里人平时都不喝酒,一瓶葡萄酒哪怕是果酒也行。车行街上,天完全黑了,街两旁高高低低的窗子都亮着灯。一些人家开始年夜饭了,性急的孩子已经辟辟啪啪点响鞭炮。但是商店全上了门板,无处买到酒,我却不死心,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这顿年夜饭没有酒。车
12、子一路骑下去,一直骑到百货大楼后边那条小街上,忽见道边一扇小窗亮着灯,里边花花绿绿,分明是个家庭式的小杂货铺。我忙跳下车,过去扒窗一瞧,里边的小货架上天赐一般摆着几瓶红红的果酒,大概是玫瑰酒吧。踏破铁鞋终于找到它了!我赶紧敲窗玻璃,里边出现一张胖胖的老汉的脸,他不开窗,只朝我摇手;我继续敲窗,他隔窗朝我叫道:“不卖了,过年了。”我一急,对他大叫;“我就差一瓶酒了。”谁料他听罢,怔了一下,刷地拉开小小的窗子,里边热呼呼混着炒菜味道的热气扑面而来,跟着一瓶美丽的红酒梦幻般地摆在我的面前。我付了钱,对他千恩万谢之后,把酒揣在怀里贴身的地方。我怕把酒摔了,然后飞快地一口气骑车到家。刚才把酒揣进怀里时酒
13、瓶很凉,现在将酒从怀间抽出时,光溜溜的酒瓶竟被身体捂得很温暖。当晚这瓶廉价的果酒把一家人扰得热乎乎,我却还在感受着刚才那位老汉把酒“啪”地放在我面前的感觉。他怎么知道我那时为年夜饭缺一瓶酒时急切的心情?很简单因为那是人们共有的年的情怀。于是我又想起,一年的年根在火车站上。车厢里人满为惠,连走道上也人贴着人地站着。从车门根本挤不上去,有人就从车窗往里爬。我看一个年轻人,半个身子已经爬进车窗,车里的熟人往里拉他,站台上工作人员往外拽他。双方都在使劲,这年轻人拼命地往车里挣扎。就在这时候,忽然站台上的人不拉了,反倒笑嘻嘻把他推上去。我想,要是在平时,站台的工作人员决不会把他推上去,但此时此刻为什么这
14、样做?为了帮他回家过年。年,真的是太美好的节日、太好的文化了。在这种文化氛围里,人人无需沟通,彼此心灵相应。正为此,除夕之夜千家万户燃起的烟花,才在寒冷的夜空中交相辉映,呈现出普天同庆的人间奇观。大门上斗大的福字,诉说着对幸福的祝愿;_,_,;餐桌上晶莹的饺子,包裹着对团圆的渴盼;以及人人从心中外化出来的笑容,共同组成了这除夕之夜最深切的记忆。除夕是中国人用共同的生活理想创造出来并以各自的努力实现的现实。(选文有改动)13.文章的题目是“除夕情怀”,作者围绕除夕的习俗抒写了人们不同的情怀:(4分)写守岁,表现了人们_;写团圆,表现了人们_;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老汉卖给我果酒和_两件事,则表现了人
15、们_。14.模仿前后文内容,为第段横线处填写上符合文章主旨的内容。(3分)大门上斗大的福字,诉说着对幸福的祝愿;_,_;餐桌上晶莹的饺子,包裹着对团圆的渴盼。15.(1)小文觉得冯骥才的用词特别细致传神,为其中一些字做了批注。你也向他学习,为加点字批注。(3分)示例:我忙跳下车,过去扒窗一瞧,里边的小货架上天赐一般摆着几瓶红红的果酒小文:“跳”字展现出作者发现一家亮灯的小店后速度又快又轻盈,“天赐”一词用了夸张的手法体现出在特殊的日子里酒的地位之高,两个词都能体现出作者的急切,让人感受到这一瓶酒对于一家人过年有多么重要。谁料他听罢,怔了一下,刷地拉开小小的窗子,里边热呼呼混着炒菜味道的热气扑面
16、而来。我的批注:_(2)小语认为第段画横线句是累赘,请你从描写角度告诉她这句话的表达效果。(3分)_小语发现一些传统民俗活动与目前所倡导的“低碳生活”有些矛盾,她不知道是否应该劝说家人与时俱进,对一些民俗活动进行改进。(9分)材料一:烟花的危害1、产生大量有毒烟尘颗粒物污染空气烟花爆竹燃放时,爆竹中的化学物质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释放出大量的PM10、PM2.5、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各种金属、非金属氧化物等并产生大量的烟尘颗粒物,会使空气重度污染,PM2.5严重超标至数十倍,造成极其严重污染。2、形成酸雨危害建筑物烟花爆竹在燃放时释放出大量的有害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17、等,这些酸性物质进入大气层,经氧化后在云中形成酸雨,腐蚀建筑物和工业设备。此外,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粉末和残留物含有砷(砒霜的主要成分),经雨水冲刷流入下水道污染河流,造成鱼虾死亡、甚至绝迹。3、产生噪音且易引发火灾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巨大噪声,极易影响老人和小孩的休息,尤其对患有心脏病的人来说,这种惊吓很可能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我国几乎每年都有因放鞭炮,造成听力受到严重损伤、爆炸性耳聋、听觉迟钝的事例。而且一旦操作不当,极易引发火灾,危害人身财产安全。4、产生大量垃圾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大量垃圾,对环卫工人带来了严重的负担。以北京为例,据报道,北京2012年除夕夜出动23000余人次,清理烟花爆竹
18、残屑等废弃物1423吨,动用近百辆清运车辆。材料二:清明祭扫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习俗,也是一种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文化传统。然而曾几何时,清明期间各种祭扫陋习一度盛行,有的祭扫铺张浪费,有的把祭祀变成封建迷信活动,还有的购买纸扎“别墅”“豪车”等冥物祭奠逝去亲人凡此种种祭扫陋习,不仅是对传统习俗的误读,更是对现代文明的亵渎。祭扫时焚香烧纸可能引发火灾伤及自身,几乎每年都有因上山祭扫引发的森林火灾的事例,涉事人员也受到责任追究。清明祭扫重在“情”而不拘于“形”。在浙江德清下渚湖街道,志愿者们帮助村民把写给逝去亲人的信件投入时空信箱,表达对亲人的哀思。在江苏常州,工作人员组成的服务小组“代
19、客祭扫”,为一些无法到场祭祀的亲人提供祭扫服务,根据家属要求准备祭祀用品,现场敬献鲜花、代读家书等。一些地区还在网络上为逝者家属提供寄存思念的平台和祈福、记录的载体,满足他们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精神需求。材料三:“龙舟竞渡”是在战国时代就已有的习俗。战国时期,人们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此时的龙舟竞渡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在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但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除了传统文化意义外,划龙舟也给我们带来以下好处。日常生活中上肢前
20、伸,前推动作较多,所以多数人身体前部肌肉相对发达,后背薄弱,造成驼背、肩颈痛。划龙舟可以很好地锻炼上背部以及颈肩部后侧肌肉力量,缓解颈肩痛和矫正驼背等现象。而且办公室一族久坐不起,容易腰背疼痛,腹部肌肉松弛。划船动作要求收腹骨盆后倾,下背伸展等,可以很好地锻炼躯干核心力量,缓解下腰背痛。另外和脚蹬式划船动作相比,手动式划船由于躯干部的加入,直接刺激呼吸肌群,且参与大肌肉群数量更多,心肺刺激锻炼效果更好。并且手动划船动作幅度较大,船体相对更加不稳定,对于身体的平衡稳定系统等刺激更明显,有助于加强人体平衡能力。16.对三则材料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A.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烟花爆竹燃放后的
21、产物,它们会进入大气层,氧化后形成酸雨,对建筑物产生危害。B.清明祭扫重在“情”而不拘于“形”,虽然有多种网上祭扫方式,但是不进行当面祭扫就代表着你对亲情是淡漠的。C.赛龙舟在战国时期,既可以作为娱乐节目,也可以作为宗教活动。在各地人们还赋予其不同的寓意。D.现代社会生活中,划龙舟还可以作为健身项目,有助于加强人体平衡能力。17.材料一中画横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18.小语想用材料二中焚香烧纸的危害对家人进行劝告,她认为将材料中的加点字“可能”和“几乎”删去更能让人警醒,请你从说明文用词角度分析她的错误。(3分)三(33分)19.学校要出一期“话说家乡”专刊,设置了“家乡
22、风味”“家乡风光”“家乡风俗”三个栏目(见下表)。请你写一篇文章投稿。(33分,含书写分3分)栏目内容举例家乡风味鸭血粉丝汤、糖芋苗家乡风光紫金山、玄武湖家乡风俗秦淮灯会、国际梅花节要求:(1)任选一个角度,完成一篇记叙文;(2)自拟题目,文章不少于600字;(3)不要出现含有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参考答案1.(1)畔 销(2)jun pin(3)闲游牛首山,我们不仅能观赏精彩演艺,还可以体验到剪窗花、品糖画、赏灯彩、绣布艺等精彩活动(传统文化)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陶渊明徒有羡鱼情青青子衿遥知兄弟登高处钟鼓乐之3.(1)针锋相对:妈妈,您说错了。民俗并不是被淘汰的老东西,民俗是我国
23、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当代中学生,我身上可肩负着传承民俗文化这一责任呢,而且身为一个南京人,我更有责任去了解、理解具有南京特色的民俗建筑了!(2)巧换概念:妈妈,民俗建筑也属于传统文化,我今天去参观民俗建筑,也是在学习“文化知识”呢。了解传统文化就是在学习语文、历史文化知识呀。(3)归谬法:妈妈,你说民俗建筑都被淘汰了,可是为什么现在国家还在大力推广传统文化呢。而且语文书上还有不少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呢,我今天去参观,其实也是在对文化进行传承呀。(使用合适方法1分,能够说明参观民俗建筑的好处2分)4.大报恩寺琉璃塔高80m,塔底直径30m,共有九层塔身,每层面积自下而上逐渐缩小。每层塔身周围
24、开有小门,塔檐上挂有灯笼装饰,美观大气。(能介绍其外形特点1分,使用合适说明方法1分,有一定说明顺序1分)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历史悠久,为明成祖朱棣时期所建。其命途多舛,万历年间塔心木腐朽,由僧人洪恩募金重修,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彻底被毁,直到2010年才由南京市政府重建。(历史悠久1分,命途多舛1分,时间顺序1分)5.A6.不同意,此诗的描绘出河边生有绿竹的清新环境;描写了眼前一个文采斐然,气度端正威仪的男子;表现出旁观者对这位君子的敬仰与赞美。(答出一点给一分,共两分)与蒹葭中苦苦追寻,求之不得的状态不相符合;我认为应该用舒缓、优雅的背景音乐。(答出一点给一分)7.这是诗经中赋比兴的兴(或环境描写
25、1分)。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艾蒿,渲染了轻松愉快的氛围(1分),自然引出下文对宴请宾客,其乐融融场景的描写。(能写明与下文的关联亦可,1分)。8.同意,写诗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情绪,在表达当前情绪时,自然可以引用一些符合情绪的诗句来帮助诗人传递思想,而不需要全篇挪用。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诗文原句的理解也会产生转变,使诗歌的意义承载范围扩大,增添诗歌的活力。(一点2分,两点3分)不同意,解诗时一定要对整首诗进行推敲,否则无法知晓作者原意,久而久之诗歌的内涵都被曲解,不利于诗歌的传播与教学。同时这种写诗方式也会让他人对你的作品产生误解,无法准确地感受到你想表达的情感。(一点2分,两点3分)9.
26、D10.B11.连臂而至(如) 雁落平沙,霞铺江上12.我更支持小语的观点,因为文章当中写到了最后阶段登场的人箫板乐器都不再使用(结合文章内容1分),更加凸显歌唱的声音,响彻云际(人声特点1分)让飞鸟徘徊,壮士感动落泪(歌唱效果一分1分)我更支持小文的观点,因为文章当中写到有人带一箫,一竹板进行演奏(结合文章内容1分)能够让听者感动,乃至“魂销”(歌唱效果1分)13.对时间的留恋(珍惜时间)对亲情的重视(渴望团圆)工作人员推年轻人上车有着共同的生活理想(有共同的年的情怀)(每空一分)14.如:屋檐下火红的灯笼,映照着对平安的向往(句式准确1分,物品符合春节民俗1分,美好积极的寓意1分)15.“
27、怔”字是神态描写,表现出老板听到我话语之后,内心震惊受到触动(1分);“刷”字是个拟声词,可以看出老板动作之快。(1分)两个词都表现出老板心地善良,希望我能过一个美满幸福的年。(1分)16.B17.列数字(1分)。更加清晰具体、准确地展现了出动人员、动用车辆数量众多,废弃物多的场景(1分)。进一步说明烟花爆竹危害大,会产生大量垃圾的特点(1分)。18.如果删去可能,语句意思就会变为焚香烧纸必定引发火灾伤及自身,过于绝对(1分);删去几乎则与事实情况不符(1分)。这两个词的使用都展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19.切入分(23分)需要写出家乡美食、风光、习俗的具体内容,并且表现自身对家乡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