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4月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40442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4月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4月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4月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4月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4月期中语文试卷一、书写(3分)本题根据卷面书写情况评分。请你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正确、工整。二、积累(20分)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4分)“我国地域广阔,也产生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最能够体现一个空间范围内有特点的文化类型,它表现在方言、饮食、民居、民间信仰等方面。从偏p( )地区到通达区域,从江南水镇的船楫( )到“脑pn( )上响着脚步声”到蕴满人情事故的一盏灯笼地域文化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地域文化更加真实地反映中国文化的实际,它也包含了先民的智慧。”葛剑雄在贵州知行讲坛第九期上的演讲记录稿

2、(节选有删改)(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_(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A.j B.j)(3)找出语段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改为 _ 2请完成古诗文填写。(10分)伫立江畔,迷离在“蒹葭苍苍, ”的美好意境中;在河之洲,唱出“ ,君子好逑” 的倾慕;徘徊城头,默品穿越两千多年的“一日不见, ”的思念;深陷泥中,倾听“ ,胡为乎泥中?”的愤懑;偶遇桃源,惊叹村人“ ,并怡然自乐”的岁月静好;初见石潭,聆听“闻水声, ”的清越;遥望洞庭,欣赏 ,”的浩渺与汹涌;浪迹天涯,体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 ”的真挚友情。3. 拓展关联知文化。(4分)古今异义词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常见语言现象。因

3、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1)词义扩大。如“江”“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分别指代 ,现泛指水系。(2)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中的“妻子”,古义是 ,现指男子的配偶。(3)词义转移。如“其两膝相比者”的“比”,古义指 ,现指两者进行比较。(4)改音变意。如“乳臭未干”“臭”读音为xi,其义是 。4.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小旦、小生、小丑和老旦都是戏曲行当,分别扮演年轻女子、滑稽人物、年轻男子和老年女子。B. 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总体特征是细腻、豪放和火烈。C. 核舟记选自明朝魏学洢编写的虞初新志。D. 我国

4、古代有多种纪年法,“天启壬戌秋日”属于年号干支兼用法。三、阅读(42分)(一)名著阅读(分)5.下列关于经典常读的阅读方法,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小宁所在的学习小组开展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他们可以去读读说文解 字第一。B.读经典常谈,不能死记硬背书籍名、作者名、书籍卷数之类,而要把它当作一只船,去接触古书。C.“诗言志”是一句古话,古代所谓“言志”等同于现在所谓“抒情”。D.小宁对古代的“说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可以去读读对这个群体有着详细介绍的战国策第八。6.有人建议阅读经典常谈时,可以选择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进行组合阅读,这样能够完整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

5、及其成果。你是否同意这一建议?结合名著阅读方法,说说你的看法。(4分)_(二)现代文阅读一(15分)仙堂戏院林清玄仙堂戏院建成有三十多年了,它的传统还没有被忘记。那就是每场电影散戏的前十五分钟,看门的小姐会打开两扇木头大门,让那些原本只能在戏院门口探头探脑的小鬼一拥而入,看一部电影的结局。有时候回乡,我会情不自禁地散步到仙堂戏院那一带去。戏院外等着捡戏尾的小学生,【A】他们或坐或站,聆听戏院深处传来的响声,等待那看门的小姐推开咿呀作响的老旧木门,然后就像麻雀飞入稻米成熟的田中,那么急切而聒噪。那时,我已经是仙堂戏院的常客,天天去捡戏尾。有时贪看电影,还会在戏院前拉拉陌生人的衣角,央求着:“阿伯

6、,拜托带我进场。”那时戏院不卖儿童票,小孩只要有大人带着就可以免费入场。【B】碰到凶巴巴的大人难免让我自尊心受损,但我身经百战,锲而不舍,要看的电影往往没有看不成的。偶尔运气特别坏,碰不到一个和善的大人,就向看门的小姐撒娇,“阿姨”“婢婢”不绝于口,有时也能达到目的。如今,我想起来,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当时脸皮那么厚,如果有人带我看电影,叫我唤他一声“阿公”也是情愿的。那时的我爱看电影,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时常到仙堂戏院门口去偷撕海报。有时月黑风高,也能偷到几张剧照。后来看特吕弗的自传电影,知道他小时候也有偷海报、偷剧照的癖好,长大后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导演。想想当年和我一起偷海报的好友,如今能偶尔

7、看看电影已经不错,不禁大有沧海桑田之叹。好景总是不长,有一阵子不知电影为何没落,仙堂戏院开始“绑”给戏班子演歌仔戏和布袋戏。这些戏班一绑就是一个月,遇到好戏也有连演三个月的,一直演到大家看腻为止。但我是不挑戏的,不管是歌仔戏、布袋戏,或是新兴的剧,我仍然日日报到,从不缺席。我还常常逃课前往,最惨的一次是学校的月考我也没有参加,屁股被打得肿到一星期在椅子上都坐不住,但我还是每天站在最后一排看。歌仔戏、布袋戏虽好,然而仙堂戏院不再放电影总是美中不足的事,世界因此单调了不少。上初中的时候,是仙堂戏院最没落的时期,这时有了彩色电视机,而且颇有家家买电视机的趋势。乡人要看的歌仔戏、布袋戏,电视里都有。要

8、看的电影还不如连续剧吸引人,何况电视节目还是免费的这一点对勤俭的乡下人最重要。为此,仙堂戏院失去了它的观众,戏院的售票小姐常闲得拍苍蝇打发时间,老板只好另谋出路。到我离开小镇的时候,仙堂戏院一直经历着惨淡的时光。幸而几年以后,观众发现,电视中的节目千篇一律,其实也和歌舞团差不多,又纷纷回到仙堂戏院的座位上看“奥斯卡金像奖”或“金马奖”的获奖电影对仙堂戏院来说,也算是天无绝人之路。到这时,捡戏尾的小学生才有机会重进戏院。三十几年过去了,仙堂戏院的外貌变了,竹子做的长条凳被沙发椅取代,铁皮屋顶成了用钢筋混凝土筑成的天花板,铁铸的大门代替咿呀作响的木门。它的许多历史痕迹都被抹去了。当然,最好的两个传

9、统被留了下来:一是容许小孩子去捡戏尾,二是失窃的海报、剧照不予追究。三十年过去了,人情味还留着芬芳。我至今爱看电影、爱看戏,总希望每部戏都有圆满的结局,可以说是从仙堂戏院开始的。而且我相信这种传统一直保留下来,总有一天,吾乡说不定也会出现一个特吕弗,那时即使丢掉万张海报的代价也都有了回报这也是我对仙堂戏院一个乐观期待。7.跟随作者的记忆,追寻戏院变迁史,完成思维导图。(3分)A._ _ _B._ _ _ C._ _ _8.文章的语言充满趣味,请你任选一句,与比照材料进行对比,说说原句好在哪。(3分)典型原句比照材料我的看法【A】他们或坐或站,聆听戏院深处传来的响声,等待那看门的小姐推开咿呀作响

10、的老旧木门,然后就像麻雀飞入稻米成熟的田中,那么急切而聒噪。他们或坐或站,聆听戏院深处传来的响声,等待那看门的小结推开老旧木门,进入戏院。(1)_【B】碰到凶巴巴的大人难免让我自尊心受损,但我身经百战,锲而不舍,要看的电影往往没有看不成的。碰到凶巴巴的大人难免让我自尊心受损,但我不放弃,要看的电影往往没有看不成的。(2)_9.两位同学在研读文本是产生了一些争议,请你补全对话。(4分)A:本文以电影为主线,第段写歌仔戏和布袋戏纯属多余,应该删去。你觉得呢?B:我觉得不能删,因为(1)_(2分)A:哦,我明白了,难怪作者会有“沧海桑田之叹”,我觉得作者是在叹(2)_(2分)10.阅读文本,结合社戏

11、,谈谈你对“三十年过去了,人情味还留着芬芳”这句话的理解。(5分)“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鲁迅社戏_(三)现代文阅读二(8分)古人的“筷”意生活如果从餐具使用的角度来划分,人类的饮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手食、筷子和刀叉三类。其中手食是人类最早且延续至今的用餐形态,这种方式简单直接,无需学习即可掌握。时至今日,中东和南亚等地区仍保留着手食的传统。对于中国人而言,筷子不仅是日常使用的餐具,而且浸透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处世哲学:标准的中国筷子长七寸六,象征着人间烟火,象征着人的七情六欲;筷子上方下圆,与中国古人天圆地方、外圆内方的价值观相吻合;用筷子

12、时需要拇指、食指和中指相互配合,这又是“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具体体现与刀叉相比,筷子要简约得多,一只手一双筷子即可完成夹、拽、撕、叉、断、绞等动作,比起左叉右刀的繁复使用,可谓简单又高效。在汉语中,筷子最早被称为“箸”。史记中有“纣为象箸,而箕子唏”的记载,说的是商代最后一个王商纣王生活奢靡,使用象牙做的筷子,这件事让重臣箕子感到忧心和不安。从字形上看,“箸”为竹字头,说明其材质为竹。中国竹子资源丰富,筷子取材于竹,成本自然低廉,容易普及到民间。从字意上看,“箸”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箸,饭攲也”。对于“攲”,清代段玉裁注疏说“攲者倾侧意,箸必倾侧用之,故曰饭攲”,也就是说,箸是人们吃饭时用来夹

13、菜的用具,因为夹菜时,筷子侧着才方便使用,所以用了“攲”字来说明。虽然中国是筷子的故乡,但中国人普遍使用筷子的历史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久远。且不说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没有使用过筷子,就算到了春秋时期,周游列国的孔子及弟子们还是以手就食,没有用上筷子。成书于西汉早期的礼记曲礼篇中说“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意思是说,大家一起吃饭时,不能只顾自己吃饱;用手吃饭时注意手上不能有汗,以保持卫生。唐代孔颖达还就此注疏说:“古礼,饭不用箸,但用手。”事实上,中国人至今都称第二个手指为“食指”,其实就蕴含着过往人们手食的信息。尽管如此,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要远远早于西方人使用刀叉的历史。在1988年出版的历

14、史上的食物一书中,美国历史学家雷伊坦纳希尔认为,10世纪以后,刀叉才作为餐具进入拜占庭帝国的厨房。在此之前,刀叉都大而长,是游牧民族狩猎的器械。到了14世纪,作为餐具的刀叉才逐步出现在欧洲人的厨房之中。但那时人们还是更倾向手食,如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等都留有以手抓饭的历史画面。直到17世纪晚期,标准化生产的刀叉才被摆上普通人的餐桌。中国人之所以用箸,与早期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密切相关。作为农业国家,中国人的蔬菜摄入量要远远高于肉类,因此不需要切割功能强大的刀叉。另外,儒家思想中的诸多表述,也提醒人们少肉多菜。如孟子梁惠王上记载:“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

15、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此外,中国人习惯吃热食、熟食,热的食物当然不方便直接手食,客观上也需要筷子这样的媒介。“箸”什么时候被叫作“筷子”?这大概是明代中后期以后的事情了。明代江苏太仓州人陆容所著菽园杂记中不仅对明代早期的朝野故事进行了详细描述,而且对家乡太仓、吴中等地的民俗多有着墨,其中就有关于筷子名称由来的记述:“民间俗讳注,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另有明代江苏松江府人李豫亨在推篷寤语订疑篇中记述:“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之久,至有士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事实上,“箸”作为筷子的雅称一直保留到民

16、国时期。小说红楼梦中多有吃饭场景的描述,其中箸和筷子都是交替出现。单从发音看,“箸”为闭口音,低沉有力,“筷子”则为开口音,响亮轻盈,一个日常使用的器物,还是用开口音更便捷一些。人人需要吃饭,吃饭就需要餐具。从手食到筷子、刀叉,人类的餐具总体沿着文明、卫生的方向发展。从古到今,从东到西,一双筷子的旅行总能引发吃饭之外的文化联想,因为无论是商纣王的“象箸”还是我们手中的“筷子”,都让我们感受到文化传承与交融的悸动。(节选自百科知识)注:讳指违言,不说,避忌。有顾忌而躲开某些事或不说某些话。11. 阅读文章,梳理内容,完成下面表格(2分)筷子 作用得名原因历史中国人用箸的原因日常使用的餐具,简单又

17、高效;浸透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处世哲学。箸“箸”改叫“筷子”中国是筷子的故乡;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要远远早于西方人使用刀叉的历史。(2)_(3)习惯吃热食、熟食,热食不方便直接手食。材质为成本低廉的竹;夹菜时, 筷子侧着才方便使用。(1)_12. 运用说明文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2分)“虽然中国是筷子故乡,但中国人普遍使用筷子的历史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久远。”这个句子中加点的“普遍”一词可以删去。_ _13. 第段写道:“从古到今,从东到西,一双筷子的旅行总能引发吃饭之外的文化联想。”筷子引发了作者哪些吃饭之外的文化联想?(4分)_(四)古诗文阅读(13分)【甲】从小丘西行百

18、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乙】柳宗元,字子厚,其先盖河东人。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后登进士第,为监察御史。善王叔文、韦执谊,二人者奇其才,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为骚文十数篇,

19、览之者为之凄恻。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装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新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注释窜斥:贬逐。荒疠:指南蛮瘴疠之地。堙厄感郁:遭遇困境,感伤抑郁。【丙】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14. 下列加点字与“心乐之”的“乐”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二人者奇其才B. 凄神寒骨C. 皆若空游无所依D. 一寓诸文15. 请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2分)少 精 敏 绝 伦 为 文 章 卓 伟 精 致 一 时 辈 行 推 仰。16.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意思。(4分)(1)斗

20、折蛇行,明灭可见。(2分)_(2)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2分)_17. 后人评价【丙】诗第四句“榕叶满庭莺乱啼”,一个“乱”字一语双关,“物之境”与“我之情”融合无间,请作赏析。(2分)_18. 结合【乙】文中柳宗元的身世经历,再联系【甲】文,分析【丙】诗中作者会有“春半如秋”之感的原因。(3分)_四、写作(35分)19.请按以下要求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介绍你熟悉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5分)要求:(1)按一定的说明顺序,条理清晰,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2)使用一种说明方法,如打比方、作比较等;(3)100字以上。20.阅读下面文字

21、,按要求作文。(30分)草木萌发,北雁南飞,这是季节变化,是大自然的美;热情如火,舞动似风,这是安塞腰鼓,是我们民俗的美;坚定如钢,昂扬而行,这是逆行背影,是时代英雄的美联系上面的材料,请以“美的瞬间”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文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参考答案 (4分)僻畔A事改成世 (10分)白露为霜 窈窕淑女 如三月兮 微君之躬 黄发垂髫 如鸣珮环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4分)长江和黄河 妻子和儿女 靠近 气味4.(2分)D5(2分)C6. (分)同意。这种阅读方法属于选择性阅读,读整本书,特别是读经典常谈这种内容涉及面较

22、广的作品时,可以选择自已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1分)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同时也介绍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将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分)7.(3分)A:兴盛期/旺盛期/繁荣期 B:喜悦、庆幸 C:戏院大变样,传统被保留8.(3分)选(1):原句使用拟声词“咿呀”作响突出了木门年代之久之旧(1分),并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写孩子们进入戏院的急切和聒噪之态(1分),体现对电影

23、的痴迷(1分)。选(2):原句活用成语,“身经百战”“锲而不舍”大词小用(1分),生动写出“我”观影不易(1分),表达对电影的执著痴迷(1分)。9.(1)用歌仔戏、布袋戏的美中不足和单调写出了戏院的变迁,从侧面突出电影的无穷趣味和丰富多彩(1分),突出在戏院看电影的不可替代和在童年时期留下的深刻印象,也为下文戏院得以恢复这一情节做铺垫(1分)。(2)叹戏院三十年的风雨变迁,叹童年看戏的美好时光,叹传统幸得留存,叹家乡民风之淳朴等。(写出任意两点得2分)10.(5分)本文和社戏中的人情味都是作者对儿时美好时光和童年美好生活的感受,(分)如本文中童年时代看电影的记忆,“容许孩子去看戏尾”和对“失海

24、报、剧照不追究”的传统被留下来的感怀等。(分)社戏中夜色水乡美景、夜航看戏、返程偷豆等都是作者对天真浪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以及对当时小伙伴之间美好友情的怀念。(分)这些美好都在时日的流逝中发酵成记忆的芬芳,但社戏里的“人情芬芳”是对那片“理想乐土”里村民质朴、善良、友好等美好品质的赞美,而本文更多表达的是对看电影、看戏及两个传统被能够被保留下来的欣喜宽慰之情。(分)11.(2分)(1)讳恶字而呼为美字。(1分)(2)食物结构少肉多菜,不需要切割功能强大的刀叉。(1分)12. (2分)不正确。(0.5分)“普遍”一词说明中国人广泛使用筷子的历史并没有那么远。如果删去就成了中国人使用筷

25、子的历史不那么久远了,与实际情况不符。(1分)“普遍”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0.5分)(只回答“不正确”不得分)13. (4分)联想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和处世哲学;联想到了“食指”名称的由来;联想到了民间的避讳;联想到了汉字是表意文字(从字形上看,“箸”为竹字头,说明其材质为竹);联想到了西方人的饮食文化;联想到了儒家思想。(任意写出4点得满分)14.(2分)A 15.(2分)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 16.(1)(2分)(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错一处扣0.5分)(2)(2分)(柳宗元)写了十几篇诗文,阅览诗文的人都为他感到凄凉,心生同情

26、。(错一处扣0.5分) 17.(2分) 一个“乱”字,既写莺啼,更是写诗人的心乱;(1分)诗人正是借鸟的乱啼表现出他此时凄迷烦乱的心绪。(1分)18. 乙文中可知柳宗元参与王叔文革新失败后,被一贬再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可见其心绪凄迷;(1分)在甲文中,作者借游山玩水排遣苦闷,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便会流露出来;(1分)而丙诗中“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正是诗人在一场大雨过后,看到眼前落花满地、落叶满庭的萧瑟景象,像极了秋风扫落叶的情景,于是此景又触动心中凄情,产生“春半如秋”的伤感。(1分)19.(分)明确的说明对象(1分);按一定的说明顺序,条理清晰(1分);结构相对完整(分);正确使用一种说明方法(1分);语言表达(1分)20.(30分)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期中试卷 > 八年级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