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38965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3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3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3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秋天的物候,很容易让人想到芦苇,一句“_”,不仅道尽了深秋的( ),也是古往今来咏芦苇诗的祖宗。芦苇,没有袅娜的身姿和妍丽的容颜,只是江边湖畔平凡的存在,对它( )的人实在寥寥。不过,一叶虽小,或可障目,一苇虽轻,有时也能载无量之重,我们熟知的典故“一苇渡江”,流传千年,影响甚广。其大概率是出于民间的传说想象,也一直是中国文学戏曲美术作品中大家( )的题材。它要赞颂的一种所承载者大,所凭藉者微,不畏险阻、坚忍不拔的开拓担当精神,也再次告诉世俗众人;只要有初心恒心决心,一苇也可渡过大江,如果没有勇猛精进的意志,即有艋

2、艟巨舰也难到光明彼岸。1.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D.彼黍离离,彼稷之苗2.下列是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组是A.气象青睐喜闻乐见B.气相青睐脍炙人口C.气象垂青脍炙人口D.气相垂青喜闻乐见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售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它赞颂的是一种所承载者大,所凭藉者微,不畏险阻、坚忍不拔的开拓担当精神B.它赞颂的一种所承载者大,所凭藉者微,是不畏险阻、坚忍不拔的开拓担当精神C.它要赞颂的一种所凭藉者微,所承载者大,是不畏险阻、坚忍不拔的开拓担当精神D.它是要赞颂一种所凭藉者微,所承载者大

3、,不畏险阻、坚忍不拔的开拓担当精神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汉语文学天然具有一种能指优势。从语言学的角度说,汉语是一种单音节分析语,在语言表达中,词的地位非常重要。汉语没有印欧语复杂的形态变化,不像后者那样在数、格、时态、语态和词性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词句的组合主要依靠语序和语义,因此汉语的词就像一个个活泼的小球,常常可以凭借语义的关联随意滚动碰撞。语言学家索绪尔将句子的生成看成是纵向聚合与横向组合这样一种双重活动的结果,纵向聚合其实就是句子组合中词语的联想关系,也就是在选择轴上对相关词语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汉语比印欧语显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这是因为一方面汉语词的组合

4、靠的是意合法,词与词之间没有绝对的排斥性,这种组合关系常常能够容忍许多从逻辑上看非常奇怪的组合。另一方面,印欧语的每一个词在进入句子之前都有明确的词性,即使同性词还要分为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表语性形容词与定语性形容词等等;而汉语词性规定则十分宽松,一个词往往可以既是名词又是动词和形容词,实际上它只有进入句子才能真正获得自己的词性。这样看来即使汉语与印欧语某一语种具有同样多的词汇,而汉语在选择轴上的变化较后者也要丰富得多。其次,印欧语以音位作为基本的语言感知单位,而汉语的基本感知单位则是音节,汉语的音节由声母和韵母构成,声调则把它们紧紧包裹住,因此汉语的音节非常整齐,切分

5、明确,在书面语中则有一个个方块汉字与之相对应。汉语的这个特点使汉语在形式上能作十分整齐地排列,这样也就为汉语文学中的对信对偶等手法的运用,与工整的形式安排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基础。因此中国作家可以在创作中较容易地创造一种美的形式。再次,现代汉语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按照赵元任创制的五度标记法,阴平与阳平的调值分别是55与35,属平声;上声与去声分别是214和51,它们调值的跨度都超过了三阶,属仄声。而汉语的文学语言经常将平声音节与仄声音节交替使用,很自然地构成了声韵变化,说起来朗朗上口,天然具有音乐美。因此,在几千年的汉语文学史上,中国的大小文人无不将大量的心血花在文学作品能指面地营造上他们对汉

6、语的词句往往有超常的敏感,对语言形式有特殊的审美鉴赏力,同时又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拗与毅力,于是语言形式上的切磋成了古代文人最大的竞技保留项目。(摘编自张卫中汉语文学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走向)材料二:鲁迅小说词语修辞的可贵,不仅仅在于遵循了能指与所指的规范,更在于构造了溢出词语所指的丰富意义。如孔乙己中的“偷”与“窃”两个同义词的使用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从词语所指的角度看,“偷”与“窃”两个词语作为概念所指的内容具有完全的同一性,都指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的行为;但从词语能指的角度看,两个同义词的能指却至少具有两重明显的区别:首先两个词语的音响形象不同,一个发tou音,一个发qie音;其次,

7、两个词语的语体色彩不同,一个是可以在口头交际中使用的词语,一个则是地地道道的书面词语。正是两个词语在能指方面的不同,很有效地完成了小说艺术构造与思想情感表达的多重任务,也具有了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进行多重阐释的内涵:第一,孔乙己用“窃”置换“偷”的言语行为,真切而具体地表现了人物当时的心境,即孔乙己不想让自己做的不光彩的事被人知道,他之所以用“窃”更正别人使用的“偷”这个词,不仅因为“窃”的发音开口较小,而且因为作为书面语的“窃”的所指内容“短衣帮”的人大多不理解。从语言交际的角度讲,当一个词语被说话者说出,而听话者不能理解词语所指的内容的时候,交际也就无法再进行下去。当孔乙己说出的“窃”不能被“

8、短衣帮”的人所理解之时,也就是交际停止之处,而当交际停止之后,孔乙己自己所做的不光彩的事也就在孔乙己自己的感觉中被模糊过去了(尽管事实上并没有被模糊过去)。第二,孔乙己用“窃”置换“偷”的言语行为直接揭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即孔乙己尽管已经潦倒不堪了,却还要显摆读书人的架子,他用地道的书面语“窃”,至少在他自己看来,这正表明他比目不识丁的“短衣帮”要高一等,尽管无论从生存状态还是从谋生能力方面,孔乙己并非高人一等。第三,很有效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与小说所展示的人物言语的特征相吻合。孔乙己穷困潦倒,却又摆着“读书人”的架子,平时喜欢说人们半懂不懂的话。他故意不说“偷”字,而说一个文气的“窃”

9、字,不但表现了他的迂腐,而且也表现了他走向穷途末路仍死爱面子的性格特点。第四,则是以简单而实用的修辞技巧,通过幽默的手段表现了鲁迅对人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态度以及隐含的批判思想。(摘编自许祖华鲁迅小说修辞论)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语没有印欧语复杂的构词形态和确切的词性规定,这使得词语组合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丰富的词汇。B.汉语的组合不完全遵从逻辑,词的组合常会出现一些看似奇怪的关系,但这可能并不影响意义的表达。C.汉语以音节作为基本感知单位,汉字与音节彼此对应,这一特点为古代汉语文学发展提供了语言基础。D.孔乙已一文中“窃”字蕴含着独特的表达意味,其意

10、义已经完全脱离了“窃”字原本的所指内容。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光靠语法结构解释不了的汉语现象,可以尝试增加语境和音律这两个理解维度。B.文学语言的能指可在所指的基础上有所延伸,使得文学语言包含着丰富的阐释可能。C.书面语“窃”比口语“偷”更具艺术丰富性,但不能据此说明口语就没有能指优势。D.不管是哪类词语的使用,都不能仅从所指性来理解,还应从能指性来解读。6.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沁园春长沙“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本为名词,此处用作动词,意为“视为粪土”。B.宋代的罗大经曾评价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写出了

11、八层意思。C.杨慎在升庵诗话评论道:“千里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D.徐志摩再别康桥采用节转韵。第一节韵字有“来”“彩”,押ai韵;第二节韵字有“娘”“漾”押ang韵:第三节韵字有“摇”“草”,押ao韵。三、(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文本一:晏子为庄公臣,言大用,每朝,赐爵益邑。俄而不用,每朝,致邑与爵。爵邑尽,退朝而乘,啧然而叹,终而笑。其仆曰:“何叹笑相从数也?”晏子曰:“吾叹也,哀吾君不免于难;吾笑也,喜吾自得也,吾亦无死矣。”崔杼果弑庄公。晏子立崔杼之门,从者曰:“死乎?”晏子曰:“独吾君也乎哉

12、?吾死也?”曰:“行乎?”曰:“独吾罪也乎截?吾亡也?”曰:“归乎?”曰:“吾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君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匿,孰能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崔子曰:“子何不死?子何不死?”晏子曰:“祸始吾不在也,祸终吾不知也,吾何为死?且吾闻之,以亡为行者不足以存君,以死为义者不足以立功。婴岂其婢子也哉?其縊而从之也?”遂袒免,坐,枕君尸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文本二: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

13、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太史公曰: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现其行事,故次其传。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退朝而乘乘:乘车B.而焉得亡之亡:逃亡C.妾不衣帛衣:穿着D.君语及之,即危言危:危险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门启而入恶得不

14、禁恶而劝爱B.且吾闻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C.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洎牧以谗诛D.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而刀刃若新发于硎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晏婴,又称晏子,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也常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朝廷和军队。C.春秋时,“跪”和“坐”都要求要两膝相并、双脚在后、脚心朝上。D.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本文指的是司马迁。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B.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

15、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C.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D.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庄公起初很信任晏子,多采纳他的意见,经常赐他爵位,增加封邑,后来就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了,并不断剥夺他的爵位和封邑。B.晏子在他的爵位和封邑都被剥夺干净后,先叹后笑,因为他预料到齐庄公一定会被崔杼杀死,也预料到崔杼一定不会加害于他。C.晏子认为君臣都要为国家服务,如果君主不是为国家利益而死,而是为个人利益而死,

16、那么作为臣子就没有义务为君主殉死。D.晏子虽然没有为君主殉死,但是他却不怕冒犯崔杼,他坐在地上,将头靠在齐庄公的尸体上痛哭,以此表达了对齐庄公的哀悼。四、(25分)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3分)(2)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4分)13.司马迁感叹道:“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司马迁为什么如此仰慕晏子。(3分)14.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作答。(9分)西江月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17、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序叙事简洁,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作者的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B.作品开篇就以“照野”呈现了无限的空间,与诗人旷达的襟怀融合在一起。C. “杜鹃春晓”抓住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D.词人借酒消愁,斜卧在绿杨桥上,流露出了他因乌台诗案被贬的郁结的内心。(2)简要赏析词人如何来表现出黄州春景清新明丽的自然之美。(6分)15.补写出下列名句

18、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知人者智,_。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_。(礼记大学之道)(3)_,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4)风急天高猿啸哀,_。(杜甫登高)(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荀子在劝学中也用“_,_”强调了自我反思的重要性。五、(22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0题。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梁衡在清代以前古人写西北的诗词中最常见的句子是:大漠孤烟、平沙无垠、白骨在野、春风不度等等。左宗棠和他的湘军改写了西北风物志,也改写了西北文学史。三千里大道,数百万棵左公柳及陌上桑、沙中湖、江南景的出现为西北灰黄的天际抹上一笔重重

19、的新绿,也给沉闷枯寂的西北诗坛带来了生机。一时以左公柳为题材的诗歌传唱不休。最流行的一首是一个叫杨昌俊的左宗棠的部下真实地感叹:“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杨并不是诗人,也未见再有其它的诗作行世,但只这一首便足以让他跻身诗坛,流芳百世。自左宗棠之后,在文学作品中,春风终于渡过了玉门关。文学反映现实,生活造就文学,这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清代之后,左公柳成了开发西北的标志,也成了历代文人竞相唱和的主题。就是解放后一段时间,史家对左宗棠或贬或缄之时,文人和民间对左公柳的歌颂也从未间断。如果以杨昌俊的诗打头,顺流而下足可以编出一部慰为壮观的左公柳诗文集。这里面不

20、乏名家之作。1934年春小说家张恨水游西北,是年正遇大旱,无奈之下百姓以柳树皮充饥。张有感写了一首竹枝词:“大旱要谢左宗棠,种下垂柳绿两行。剩下树皮和草煮,又充饭菜又充汤。”1935年7月名记者范长江到西北采访,左公柳也写入了他的中国的西北角:“庄浪河东西两岸的冲击平原上杨柳相望,水渠交通道旁尚间有左宗棠征新疆时所植柳树,古老苍劲,令人对左氏雄才大略不胜其企慕之思。”民国期间,教育部长、诗人罗家伦出国途经西北,见左公柳大为感动,写词一首,经赵元任作曲成为传唱一时的校园歌曲。至于民间传说和一般文人笔下的诗画就更见真情。西北一直有左宗棠杀驴护树的传说。左最恨毁树,严令不许牲口啃食。左去世后不久,当

21、时很有名的点石斋画报曾发表一幅甘棠遗泽图,再现左公大道的真实情景:山川逶迤,大道向天,绿柳浓荫中行人正在赶路。画上题字日:“种树十余年来,浓阴蔽日,翠幄连云,六月徂暑者,荫赐于下,无不感文襄公(左宗案身后谥文襄公)之德”,“手泽在途,口碑载道,千年遗爱”。一个人和他栽的一棵树能经得起民间一百多年的传唱不衰,其中必有道理。文学形象所意象化了的春风实际上就是左公精神。春风何能渡玉门,为有振臂呼风人。左是在政治腐败,国危民穷,环境恶劣的大背景下去西北的。按说他只有平乱之命,并无建设之责。但儒家的担当精神和胸中的才学让他觉得应该为整顿、开发西北尽一点力。左宗棠挟军事胜利之威,掀起了一股新政的狂飙,扫荡

22、着那经年累世的污泥浊水。西北严酷的现实与一个南国饱学的儒生,砥砺出一串精神的火花,闪耀在中国古代史的最后一章之上,绽放出一丝回暖的眷意。左宗棠在西北开创的政治新风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强化国家主权,力主新疆建省。他痛斥朝中那些放弃西北的谬论,前后五次上书吁请建省,终得批准,从此西北版图归一统。二是反贪倡廉。清晚期的政治已成糜烂之局,何况西北,鞭长莫及。地方官为所欲为,贪腐成性。他严查了几个地方和军队贪污、吃空额的典型,严立新规。而他自己高风亮节,以身作则,陕甘军费,每年过手1240万两白银,无一毫不清。西北十年,没有安排一个亲朋。有家乡远来投靠者都自费招待,又贴路费送回。三是惩治不作为。他最恨那

23、些身居要位怕事、躲事、不干事的懒官、庸官,常驳回其文,令其重办,“如有一字含糊,定惟该道是问!”其严厉作风无人不怕。四是亲民恤下。战乱之后十室九空,左细心安排移民,村庄选址、沿途护送无不想到,又计算到牲畜、种子、口粮。光绪三年大旱,他命在西安开粥厂,路人都可来喝,多时一天七万人。他身为钦差、总督,又年过60,带兵时仍住帐蓬。地方官劝他住馆舍,他说“斗帐虽案,犹愈于士卒之苦也”。五是务实,不喜虚荣。他人还未到兰州,当地乡绅已为他修了一座歌功颂德的生祠,他立令拆毁。地方官员或前方将领有写信来问安者,他说百废待举,军务、政务这么忙,哪有时间听这些空话、套话,一律不看。他又兴办实业,引进洋人的技术修桥

24、、开渠、办厂中国历史上多是来自北方的入侵,造成北人南渡,无意中将先进文化带到南方。而左宗棠这次是南人北伐,收复失地,主动将先进的江南文化推广到了西北。历来的战争都是一次生态大破坏,而左宗棠这次是未打仗先栽树,硝烟中植桑棉,惊人地实现了一次与战争同步的生态大修复。恐怕史上也仅此一例。左宗棠性格决绝,办事认真,绝不做李鸿章那样的裱糊匠,虽不能回天救世,也要救一时、一地之弊。他抬棺西进,收失地,振颓政,救民生,这在晚清的落日残照中,在西北寒冷孤寂的大漠上,真不啻为一阵东来的春风悄然渡玉门。而那三千里绿柳正是他春风中飘扬的旗帜。西学东渐,湘人北上,春风玉门,西北之幸!16.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

25、项是( )(4分)A.本文从描写西北的诗词入手,引出左宗棠为开发西北所做的杰出贡献,进而启发读者对西北的现状进行反思。B.本文以柳树作为行文的切入点,开头写杨昌浚感叹“春风度玉关”,结尾又写到“春风玉门”,首尾照应,让人印象深刻。C.本文按照由“严格”到“宽和”的顺序,挑选了大量概括性的素材,以突出左宗棠的政治才能。D.本文引用了一些文盲文,并运用了不少四字词语和整句,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并凸显了厚重典雅、优美流畅的文风。E.本文借助史实,写人写物,由景物到人生,紧扣个人与国家的命运,行文看似闲散,实则显示出作者构思之巧妙。17.第段介绍了左公在西北开创的政治新风的特点,也从两个方面体现了左

26、公的人物风貌。请分析并加以概括。(4分)18.文章主要写左宗棠对西北的贡献,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写诗画、传说对左公柳的歌颂?(4分)19.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自左宗棠之后,在文学作品中,春风终于度过了玉门关。(2)而那三千里绿柳正是他春风中飘扬的旗帜。20.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作为一篇写人、叙事、抒情的散文,原文分别以“绿染戈壁”“春风玉门”和“柳色长青”为小标题领起三大部分,本文选自其中的第二部分。请你根据选文文意,结合小标题进行合理的逻辑推断,概括原文第一、三部分的主要内容。(6分)六、(10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并依次填写对应文中横线处的人物。(4分)大观

27、园的姐妹们美丽聪明、气质高雅,但其诗文素养与个性却各有特色。她们写的诗就如同曹雪芹为她们量身定做的一样,即便不加署名,也知道是谁写的。甲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乙孤高自许、多愁善感,其诗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丙性格大度、潇洒风流,其诗则格调清新、豪放不羁;丁处事果决,精明能干,她写的诗则疏阔爽朗、高远简淡。从海棠诗社与菊花诗社的吟咏中,可以读出她们各自的风格。第七十回,林黛玉作了一首桃花行,薛宝琴说是自己写的,贾宝玉说:“我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22.下面是某校社团关于“线上学习”的专题调查表,该表在设计和语言上存在问题,请找出其中的两处,阐明问题并加以修改

28、。(6分)题号调查项目调查内容1你喜欢哪种学习方式?A.线上学习B.线下学习2你认为线上学习的优势是什么?(可多选)A.学习方式灵活B.有利于多媒体交互教学C.及时性强D.可供个人支配的时间增多E.其他3你认为个人学习存在哪些问题?(可多选)A.不能很好的与同学进行合作探究B.受到硬件的制约C.过度依赖电子设备D、学习环境存在差异性E.其他4针对以上调查问题,你觉得线上教学还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进?(务必写出2条)七、(60分)23.请你在“山至高处人为峰”“无限风光在险峰”中选择其一,并以其为题目写一篇文章。(60分)【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9、参考答案及评分一卷(每小题3分,共33分)一、1.C 2.A 3.D二、4.D 5.D 6.C三、7.D 8.D 9.B 10.A 11.B二卷(共117分)四、(共25分)12.(共7分)(1)有人对崔杼说一定要杀掉晏子,崔杼说:“他是百姓景仰的人,放了他,可以得到民心。”(望,判断句,民,共3分)(2)当晏子趴在齐庄公的尸体上痛哭,行完作为臣子的礼仪之后才肯离开,他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人吗?(方,成礼,去,岂所谓者,共4分)13.晏子犯颜劝谏,敢于直言。晏子不畏强暴,冒着危险祭奠齐庄公。晏子严于律己,厉行节俭。(每点1分共3分)14.(共9分)(1)C(3

30、分)(2)(共6分)使用叠词,用“弥弥”形容“浅浪”,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隐隐”形容云层,写出云层隐隐约约地在若有若无之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侧面烘托,“我欲醉眠芳草”通过词人不胜酒力,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草,侧面烘托此处芳草之幽美、清新。借喻,将月色喻为美玉,突出皎洁月色之下周遭环境的清丽、静谧、纯洁。以动衬静,通过杜宇在黎明的一声啼叫,衬托出了野外春晨的静谧、清幽。15.(每空1分,共6分)(1)自知者明 (2)在止于至善 (3)伏清白以死直兮 (4)渚清沙白鸟飞回(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五、(共22分)16、AC(共4分)17.(共4分)为

31、政方面:廉洁勤政,亲民恤下,富有开拓精神。(2分)性格方面:爱国思想,维护国家统一;务实,不喜虚荣;做事细致周到,不辞辛苦。(2分)18.(共4分)艺术形式方面,左公精神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呈现历史文化美,给人独特的审美感受;思想表达方面,诗画、传说是左公精神的有力论证,左公柳是左公精神的象征,从一个很小的角度写起,形象再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以及人们对他的爱戴。19.(共4分)(1)字面上看,是写自左宗棠之后,在文学作品中,终于有了春风度过了玉门关内容的诗句;“春风终于度过了玉门关”化用“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并反其意而用之,指左宗棠为开发西北所作的杰出贡献,造福了当地人民。

32、(2分)(2)“绿柳”正是左公精神的象征:“三千里绿柳正是他春风中飘扬的旗帜”这句话彰显了左公精神的生命力及其影响,是对左公精神的赞美。(2分)20.(共6分)第一部分内容要点:对左宗棠的生平简介:介绍左宗棠在西北戈壁号召植柳的主要事迹;对左宗棠在戈壁植柳的评价。第三部分内容要点:后人对左公柳的保护及绿化戈璧事业的传承;后人对左宗棠的儒家担当精神及政治新风的传承。六、(共10分)21.薛宝钗 林黛玉 史湘云 贾探春(答对一处得1分,共4分)22.(共6分)(1)第一条中项目内容设置不够全面,应加一项“C.都喜欢”。(2)第三条中调查项目与调查内容或调查专题不匹配,应为“你认为线上学习存在哪些问题”。(3)第四条中“务必”过于生硬,不符合问卷调查的特点,可删除或改为“请写出2条”。七、(60分)23.作文评分标准同高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一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