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时代特征】隋唐: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宋元: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民族政权并立(经济重心南移)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朝:盛世危机)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的统一1.隋朝建立:背景:北朝的最后一个政权是北周,北周末年时外戚杨坚掌握大权建立三要素: 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2.隋朝统一:背景:南朝的最后一个政权是陈,陈后主不问政事、沉迷享乐概况: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3.隋文帝的统治:内容: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
2、度量衡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提倡节俭;重视人才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数量大幅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出现了“开皇之治”的局面。)二、开通大运河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时间:隋炀帝 605年开始开凿概况:全长2000多千米三点:中心洛阳 北端涿郡 南端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评价: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劳民伤财,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看重门第而不注重才能,实行九品中正制; 隋文帝时,
3、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创立: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意义: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维持了1300多年。【科举制】(一)、隋朝:1.建立: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注重门第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
4、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二)、唐朝1.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2.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武举,科举应试者多;3.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在位期间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三)、宋朝:(P31)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四)、明朝:(P68)1.八股取士: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
5、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卷要由八个部分组成三句承题,两句破题,称为“八股文”。2.影响:这种选拔官员的方式,不讲求实际学问,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选拔出的官吏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五)、科举制的废除:1905年,清朝宣布废除沿用了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六)、科举制的意义:1、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2、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3、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供职; 4、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世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5、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6、八股取士危害(见上文)7、清朝
6、时,科举制选拔的人才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七)、关于科举制的诗句: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自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名落孙山)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四、隋朝的灭亡原因:隋炀帝统治残暴,大兴土木,徭役繁重,劳民伤财;隋炀帝多次巡游,奢侈无度;隋炀帝三征东辽,兵役繁重,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最先爆发在山东地区。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统治面临瓦解。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害,隋朝灭亡。第2课 从“贞
7、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唐高祖李渊建立三要素: 时间:618年 人物:唐高祖李渊 都城:长安二、“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1.唐太宗继位:626年,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他就是著名的唐太宗。2.治国措施:(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魏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2)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3)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4)民族关系上,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8、。影响: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称为“贞观之治”。注:评价唐太宗: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在位期间,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但他也有过失之处,晚年崇尚迷信,但是总体说功大于过。三、女皇帝武则天1. 武则天即位: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是唯一的女皇帝。2.治国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扩大了统治基础;减轻人民负担,注重发展生产;3. 治国效果:经济继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郭沫若评价武则天)四、“开元盛世”唐玄宗李
9、隆基1. 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开元”。2. 治国措施:重用贤能(重用姚崇、宋璟)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3.效果: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注:唐太宗和唐玄宗治国措施的共同点:任用贤臣 重视吏治 重视农业生产 提倡节俭 都出现了治世局面 注:汉唐出现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清明;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 生产工具革新促进经济发展; 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注:汉唐出现盛世局面给我们的启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要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统治者必须
10、自身的执政素质。 第3课 盛唐气象一、经济的繁荣1. 农业繁荣的表现:垦田面积扩大 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推广一些生产工具(曲辕犁、筒车) 兴修水利2. 手工业繁荣的表现:纺织业:蜀锦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南青北白)、闻名中外的唐三彩 3. 商业繁荣的表现: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注:唐朝时期是市、坊分开的市:长安城中有东、西两市,是主要的商业区 坊:长安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二、民族交往与交融1. 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天可汗”。2.民族交融的方式:杂居、通婚 少数民族在朝廷中
11、担任官职 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设置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3.唐与吐蕃的关系:1)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书籍,修建小昭寺,参与大昭寺修建意义: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2)唐中宗时期,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3)唐穆宗时期,唐与吐蕃定力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显示出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社会风气兼容并蓄,受西北少数民族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四、多彩的文学艺术1.唐诗: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
12、时期。李白-诗仙-盛唐时期,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 杜甫-诗圣-唐由盛转衰,他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白居易-中唐时期,他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2.书法: 代表人物:颜真卿“颜体”端正劲美,雄浑敦厚颜氏家庙碑 柳公权“柳体”玄秘塔碑 颜筋柳骨欧阳询方折峻丽,笔力险劲九成宫醴泉铭碑3.绘画:唐朝的绘画题材和类型广泛,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宗教画阎立本,擅长画人物故事画,如步辇图 历代帝王像吴道子-画圣,注重线条变化,如送子天王图4.石窟艺术:敦煌莫高窟 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为我国三大石窟。注:唐朝文化繁荣的原因
13、:经济繁荣;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对外开放政策,注意吸收国先进文化。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唐朝与日本的交流1. 遣唐使: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影响:遣唐使唐朝的先进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 鉴真东渡 时间:唐玄宗时期 人物:鉴真,扬州大明寺高僧,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贡献:在日本传授佛经 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在日本主持修建唐招提寺影响: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二、玄奘西行唐朝与天竺的交流时间
14、:唐太宗贞观年间 人物:玄奘,西行天竺取经,在那烂陀寺游学贡献: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口述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三、唐朝与大食的友好往来1、我国古代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2、唐朝时,大食派遣使臣来唐,促进了大食与唐的经济文化交流。来华阿拉伯人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注: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具备哪些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不屈不挠、不畏艰险、敢于牺牲注: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对各国具有吸引力 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周边国家重视与唐朝的交往 对外交通发达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安史之乱1.概况:唐玄宗后期天宝年间(755763年
15、) 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2.原因:开元末年,朝政日益腐败; 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边将安禄山势力逐渐扩张。3.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唐朝由盛转衰,各种社会矛盾尖锐; 地方上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二、黄巢起义1.原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藩镇割据 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2.影响:在黄巢的率领下,攻入长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三、唐朝灭亡朱温先投降唐朝再镇压黄巢起义,逐渐控制了朝政。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四、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概况:五代:黄河流域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十国:(9
16、个南方政权+1个北汉),南方的吴、南唐、吴越、前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北方太原的北汉,共十个。2.实质: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3.影响:北方政权更迭,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虽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注:兴衰成败的历史规律给我们什么启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统治者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勤政爱民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 北宋的政治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建立: 时间:960年 人物:赵匡胤 都城:开封/东京事件: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2.北宋统
17、一:采用先南后北的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但是并没有统一全国)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一).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二)集中行政权:1、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宰相、副宰相若干人,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2、在地方派文臣担任长官并三年一换;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作用: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出现2.表现:(1)文臣掌兵,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
18、官的政策;(2)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北宋发展科举制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3.影响:积极: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 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弊端:军队战斗力减弱 政府办事效率低下 增加财政支出。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 北宋时期对峙的政权政权名称建立时间民族杰出首领都城北宋960年汉族宋太祖赵匡胤开封/东京辽/契丹10世纪初契丹族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府西夏11世纪前期党项族元昊兴庆府金1115年女真族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上京2
19、. 契丹族兴起的原因:隋唐时期,与汉族联系日益密切 唐朝末年,北方汉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9世纪后期,契丹已有了农耕、冶铁等行业3. 契丹政权的发展: 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4. 党项族兴起的原因: 唐朝时,党项族与中原文化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5. 西夏政权的发展: 仿效唐宋制度,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辽与北宋关系的变化:战和辽太宗时占幽云十六州;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关系,互通史节; 宋太宗时从进攻到防御; 2.宋真宗时期从澶州之战到澶渊之盟;澶州之战战: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寇准劝皇帝亲征,士气大振。结果宋军打败辽军。澶渊之盟和:宋辽
20、和议,辽军撤退,签订“澶渊之盟”,辽军撤回 宋朝给辽岁币 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注:如何评价澶渊之盟?对辽:不胜而胜,获得大量岁币,经济实力增强对北宋:屈辱的条约,增加了人民的负担,造成北宋积贫积弱;保持了和平局面,有利于北宋经济发展对中华民族: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西夏与北宋关系的变化:战和战:元昊称帝后,多次率领军队进攻北宋,双方损失惨重和:西夏与北宋和谈,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注:对辽、西夏与北宋关系的认识:有和有战,和是主流;他们之间的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不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对中华民族来说有利于边疆地
21、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一、女真族的崛起1. 生活区域: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白山黑水)一带 2. 生活特点: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3. 女真族的发展:11世纪末,完颜阿骨打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12世纪初期,阿骨打起兵抗辽。4. 建立政权:1115年,国号大金,定都上京(会宁); 5. 发展壮大:模仿汉制,颁行文字,发展生产二、金灭辽及南宋1.金灭辽背景:辽的统治危机重重;北宋借金兵攻辽想收复之前的失地,相约夹击辽朝。过程:北宋出兵伐辽,惨败;金军攻占辽的都城和许多地区结果:1125年,金灭辽2.金灭北宋背景:北宋政治上的腐朽和军事上的无能,金灭辽后继
22、续灭宋过程: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求和,被金军俘虏。结果: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变)三、南宋的偏安1.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宋高宗),定都临安(今杭州)2.南宋抗金代表岳飞(岳家军)岳飞贡献:收复许多失地 取得郾城大捷岳飞被杀:宋高宗、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注:人们为什么尊崇和怀念岳飞?岳飞抗金是正义的,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岳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抗金斗争,屡建战功。冤死使人民对他更加同情怀念。3.宋金和议(“绍兴和议”)内容:南宋向金称臣 南宋给金岁币 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结果:宋金对峙的局面形成评价:
23、割地、称臣体现了和约的不平等,“岁币”加重了南宋人民的负担。南宋与金对峙,有利于和平局面的出现,促进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南宋时期对峙的政权政权名称建立时间民族首领都城南宋1127年汉族宋高宗赵构临安(杭州)西夏11世纪前期党项族元昊兴庆府金1115年女真族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上京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一、农业的发展1.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 北方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和劳动力主要原因自然条件优越 统治者重视和支持 人民的辛勤劳动2.农业发展的表现(1)粮食作物(水稻):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推广复种技术(双季稻)宋朝时水稻产量居粮食作物首位,“苏湖(常)熟,天下足”。
24、(2)经济作物:南方普遍种植茶树 棉花种植由广东、福建推进到江淮和川蜀(长江流域)。二、手工业的兴盛1.纺织业:北宋时,南方(四川、江浙)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2.制瓷业: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五大名窑:定窑、汝窑、钧窑、哥窑(冰裂纹)、官窑 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南宋时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3.造船业:广州、泉州 、明州(今宁波)的造船业世界领先 建有世界最早的船坞(北宋东京郊外)南宋沿海制造的海船,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先的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1.国内商业: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商业城市兴起(开封和杭州)。经
25、商打破空间(坊、市)和时间(早市、夜市)的限制乡镇形成草市 市镇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2.海外贸易赶超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中国商船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外国人居住区:蕃坊)注: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政府鼓励 造船业发达 航海技术的运用,特别是宋朝时发明指南针 北方民族政权并立,战事纷争,陆上丝绸之路中断3.纸币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 南宋纸币“会子” 原因: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 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 作用:促进商业的发展四、
26、宋代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注:经济重心转移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长江以南许多地区非常落后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唐朝中后期开始南移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 蒙古族兴起:活动在大兴安岭,过游牧生活,内部部落众多,战争频繁。2. 蒙古政权建立:1206年,铁木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3. 蒙古政权发展:建立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创制文字注:蒙古族统一的原因:人们渴望统一
27、铁木真具备领导能力 铁木真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二、蒙古灭西夏与金1. 蒙古灭西夏:1227年,蒙古军队灭掉西夏。(成吉思汗在进攻西夏时去世)2. 蒙古灭金:1234年,蒙古灭掉金。3. 蒙古灭金后,南宋与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这种局面持续了40多年。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1. 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迁都大都(今北京)2.元朝统一: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3.元朝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的王朝 促进民族融合和
28、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注:抗元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秀夫。注:如何看待元朝统一与文天祥的抗元?二者并不矛盾,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元朝的统一具有进步性,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文天祥抗元具有正义性,抗元失败后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的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第11课 元朝的统治一、元朝的疆域和民族融合1. 元朝的地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2. 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唐,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3. 民族融合:元朝时,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
29、等杂居相处,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二、行省制度1.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为了加强对辽阔的疆域的统治,巩固统治,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2.行省制度的内容:1.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枢密院掌管全国军事事务御史台(监察) 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2.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在其他地区,设置了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注:行省制度的影响: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 总原则:因地制
30、宜管理边疆2. 台湾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意义: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台湾从此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西藏蒙古时期:招降、设驿站 元朝时期:设立宣政院直接管辖意义: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促进了民族交融。 注: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唐末以来的分裂割据,为以后各朝代保持统一奠定了基础大体确定了中国疆域的轮廓 极大的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繁华的都市生活1.大城市的表现:不仅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发达,而且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2.著
31、名都市:北宋开封,最为繁华的大相国寺,每月有庙会、元宵时有乐棚。南宋临安 元朝大都3.丰富的文化生活出现原因: 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 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表现:1)北宋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勾栏,既有娱乐活动,又有商业活动。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开封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两岸的繁华场面。风俗画 “中华第一神品” “一卷长画传千古,一代巨匠美名留”2)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更为发达。3)戏剧表演杂剧,形成于宋代,元朝兴盛,是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为广大民众所喜爱。4)传统节日春节(宋代最重要的节日,当时称元旦)、元宵节、中秋节
32、等在宋代就有了,一些节日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二、宋词1. 含义: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2. 发展:唐朝时就已出现,宋代大大发展,成为宋朝的主要文学形式3. 词牌: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格式,叫词牌,如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等。4.代表人物:人物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时代北宋两宋之交南宋派别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词风豪迈飘逸,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委婉、细腻、清秀雄奇扩大,气势磅礴,震撼人心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三、元曲1.出现:元朝出现2.含义: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
33、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艺术。3.代表作:窦娥冤,作者关汉卿4.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四、司马光和资治通鉴1. 作者: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 2. 体例:编年体通史,3. 内容: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16个朝代。4. 意义: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5. 史学双璧:司马迁的史记and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 雕版印刷术发明:隋唐时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唐金刚经 世界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缺点:费工费时,刻好的版只能印刷一
34、种书籍2.活字印刷术发明: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用胶泥刻字。 印刷过程:胶泥刻字烧制子模排字固版印刷拆板优点:可重复利用,随意组合,经济、省时。发展:北宋泥活字木活字转轮排字法(元王祯发明,在农书中总结木活字技术)元朝铜活字印刷外传:13世纪时,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东南亚,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蒙古西征时传到欧洲。影响:活字印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降低了制书成本,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二、指南针的应用1.司南:汉代时期,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2.指南针发明:宋代时,人们利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就是罗盘/指南针应用: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35、南宋时期广泛应用于航海外传: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影响: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三、火药的应用发明: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应用:唐末,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宋元时期,广泛用于军事领域,制成管型火器元朝时,发明了金属作筒的火铳。外传:13世纪时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影响: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转变,改变了作战思维与交战方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起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注:宋元时
36、期科技进步的主要原因?宋元时期经济的继续发展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元朝完成全国的统一,社会相对安定民族交融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对外交往吸收了外国的先进科技 隋唐辉煌的文化奠定了基础四、发达的中外交通1.陆上丝绸之路:1)延续了古代了丝绸之路; 2)宋元时期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制度;3)元代的陆路范围更加广泛,东西往来的使臣、商人非常方便。2.海上丝绸之路1)技术高超: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提高,配备指南针,也掌握潮汛、信风、气象等规律;2)范围广:宋代的海外贸易发达,形成多条航线;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3.影响: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中国的创造发明、先进制
37、度和生产技术传入欧亚各国,促进了欧亚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四大发明】1、造纸术:(1)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 (2)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被叫做“蔡侯纸”优点:纸的质量大大提高。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意义: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大大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世界科学文化传播交流,深刻影响世界历史的进程。 再生纸:节约资源、环保2、印刷术:(1)隋唐时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等,唐朝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2)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优点:省时、省力、省材) (3)元代王祯发明转轮排字法,
38、在农书中总结了木活字;(提高拣字效率)(4)元朝,出现铜活字印刷。意义:促进了文化传播和发展,是我国对世界的卓越贡献。3、指南针:(1)汉代时发明司南,宋代时发明指南针。(2)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3)南宋时,广泛应用于航海意义: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条件。4.火药:(1)唐朝时发明火药。(2)宋朝时运用到军事领域。(3)13、14世纪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意义: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有利于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们的“四大发明
39、”。四大发明是中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4课 明朝的统治一、明朝的建立建立: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 当年秋天攻占元大都,结束元朝统治二、朱元璋强化皇权(一)政治上,全面改革官制1.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影响: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40、二)设厂卫特务机构: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影响:这些特务机构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是明朝强化皇权的表现。(三)在思想教育上八股取士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专制统治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格式:“八股文”影响:弊: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选贤任能,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利:明朝科举考试的标准化、规范化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明朝强化皇权的影响: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表现。三、经济
41、的发展农业:明朝引进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手工业:棉纺织从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中心苏州;制瓷中心景德镇(青花瓷最为著名)。 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一、郑和下西洋和平交往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主要目的); 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加强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条件: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主要原因); 先进的航海技术、造船技术和指南针的使用;明成祖的支持; 郑和勇于探索、吃苦耐劳。概况:14051433年(永乐年间)七下西洋; 特点:时间长、规模大、次数多、范围广路线:刘家港东海南海马六
42、甲海峡印度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的精神:开放交流、睦邻友好、勇于开拓的大无畏精神意义:利: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弊:不以贸易获利为目的、不计成本,给明朝财政造成重大负担二、戚继光抗倭暴力冲突 1、倭寇含义:明朝初年,日本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走私和抢劫,被当时的人称为“倭寇”。 2、倭患产生原因: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 明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3、戚继光的功绩: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 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
43、东地区的倭患;前往福建、广东剿灭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平息。意义: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戚继光的精神:不畏强敌、勇于抵抗、捍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抗倭胜利原因: 抗倭战争是正义的,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 人民支持,各军队配合; 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戚继光卓越的军事谋略和指挥才能。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一、科技名著著作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徐霞客游记作者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徐霞客朝代明明明明类型药物学农业、手工业农业地理学内容药物、药方、药物形态图农业、手工业生产经验、技术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记录各地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及风土文物评价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明末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即是地理学巨著,也是文学名著注:明清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