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怀化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热*** 文档编号:235778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怀化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湖南省怀化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湖南省怀化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湖南省怀化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湖南省怀化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

2、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例如,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就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及少数以工商为主的部族。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

3、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各民族不同的审美偏好,正是文化成果长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结果。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也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文化。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摘编自张岱年、程宜

4、山中国文化精神)材料二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讨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错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壳。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的遗迹。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仍然活着的并主宰着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文水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

5、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我们固然不必保留辫子或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欧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

6、化的特殊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

7、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地域辽阔、山海阻碍等地理条件不同,产生的部族也难免有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B. 不同的文化发展成果长期作用于人,可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不同的民族心理又反过来催生不同的文化成果。C. 文化相对主义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认一切文化的合理性,应成为我们文化交流时需要坚守的原则。D.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两种文化接触难免产生误读,但作者认为这种误读是促进双方文化交流发展

8、的契机。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作者认为,人类文化也只能是民族的、具体的,不存在一般的人类文化。B. 对待传统文化,应发挥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保持其生命力,而不应把它珍藏起来或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C. 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殊性以避免被同化,又要分清主客,利用客体文化来反观自我、发展自我。D. 对“文化差异性”的看法,作者反对前两种态度,但对第三种态度“文化相对主义”是赞成的。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沈宗骞B.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9、(三国志夏侯玄传)C. 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北史吐谷浑传)D.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司马迁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 习主席在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请结合材料,谈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应秉持怎样原则?【答案】1. C 2. C 3. B 4. 指出“有古今无中外论”的错误并加以分析批驳。然后从三个方面分析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论述了文化差异存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5. 承认文化差异始终存在的客观性。尊重文化的多元化共存,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发展。加强文化交流,尽量减少文化误

10、读。【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应成为我们文化交流时需要坚守的原则”错误,材料二原文是“因而应受到尊重”。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不存在一般的人类文化”错,由材料一“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可知,作者并不否认“一般的人类文化”。B.“不应把它珍藏起来或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曲解文意,原文强调的是“只是”把它珍藏起来或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的做法是错误,没有说就不能把它“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D.“对第三种态度文化相对主义是赞成的”错,材料二第4段最后几个问题说明作者尊重但不认同

11、。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观点是: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A.“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强调借鉴,不符合第一段观点。C.“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强调团结,不符合第一段观点。D.“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强调包容,不符合第一段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有5段,其中第1段“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

12、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指出“有古今无中外论”的错误并加以分析批驳。第2段“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过渡到文化差异的原因的分析;第3、4、5段“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从三个方面分析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论述了文化差异存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材料一“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

13、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材料二“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可知,承认文化差异始终存在的客观性。结合材料二“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可知,尊重文化的多元化共存,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结合材料二“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可知,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发展。结合“

14、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可知,加强文化交流,尽量减少文化误读。(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华版图柏梁衡(1)在晋、陕、蒙三省的交界处有一座山名高寒岭。它是长城内外的分切点,又是万里黄河的拐弯处。能在这里远眺河山,遥对青史,是一种幸运。孔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惜其不知他身后还有更大的天下。(2)高寒岭,其名“高”,海拔1426米,为周边之最;其名“寒”,冬季最冷时零下31度,冰雪盖野。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竟生长着遍野的松柏,绿满沟

15、壑,一望无际。而岭的最高处,有一棵柏树,树冠的剪影极像一幅中国版图,被称为“中华版图柏”。就在这棵树下不知演绎了多少有关中国版图的故事。(3)春秋时期,这里属于晋国的地盘,又是游牧与农耕经济的交汇点。各民族、各诸侯国、各地方势力纷争不断。从这里辐射出的军事、政治力量,逐渐改变着中国的版图。而这棵柏树却一直在冥冥中静静地观察,悄悄地记录。(4)这里演绎的第一出版图大戏是在北宋时期,赵匡胤结束了五代纷争一统天下,宋朝的北部边界就在此处。但边境外两个外族政权西夏和辽正对它虎视眈眈,西夏在其首领李元昊的率领下十分强悍,不断南下袭扰北宋,宋丢城失地损失惨重。在宋朝,大都是文人带兵。范仲淹那首著名的渔家傲

16、,就是写他在北地带兵戍边的战争生活: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5)词中紧闭的孤城就是当时的麟州,距离高寒岭不到25公里。(6)当年西夏十分强势,北宋政治军事的腐败导致前线连吃败仗。朝廷于康定元年(1040)起用范仲淹抗击西夏。范冲淹到任后,经过三年的努力,边界渐渐稳固,打了几个胜仗后,双方遂成对峙之势。西夏人忌惮范仲淹,说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宋仁宗则说,有范仲淹在,我可以睡个安稳觉了。(7)范仲淹和欧阳修于庆历四年(1044)到高寒岭视察。一说到这个年份,人们就会想起岳阳楼记

17、:“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欧、滕三人是好朋友,同属改革派和主战派。由西北地方官谪贬到巴陵郡,滕子京毫不气馁,励精图治,两年后重修岳阳楼。范仲淹为之而作的岳阳楼记,成了千古名篇,也是他们“庆历新政”政治改革的文学表达。如果说岳阳楼是庆历改革派的南方坐标,这高寒岭上的版图柏,则是他们的北方坐标,是最忠实无言的,活着的,青枝绿叶,有汁有液、有情感的记录。(8)这棵柏树已经970多岁了,传说是范、欧二人所栽。见证了范、欧二公翻山越岭,踏冰卧雪,筑寨守城。为此,当地人在此建造了“范欧亭”,这棵柏树历经千年风雨的扑打,浑身已刻满了道道皱纹,它俯瞰群山,岿然不动。当年宋夏之争时,它是挺立在国境

18、线上的一根界桩,而现在,近千个春去秋来,它仍然在这萧条寂寥的高寒岭上守望着北疆,守望着历史。(9)高寒岭演绎的第二出中国版图大戏是在清朝的康熙年间。明清之际,在今天新疆伊犁河一带兴起了一支准噶尔蒙古族,到康熙时,其首领噶尔丹时常南下侵城掠地,抢夺人口,成了悬在大清北疆上空的一团乌云,也是压在康熙心头的一块巨石。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噶尔丹不除,国无宁日。康熙遂决定讨伐噶尔丹,八年内,先后三次御驾亲征。(10)公元1697年,康熙对噶尔丹作最后的清除,途径高寒岭驻了一宿。3月朔风刺骨,寒气逼人,康熙登上高寒山顶,手扶古柏,向北瞭望,吟成一首晓寒念将士:“长河冻结翔风攒,带甲横戈未即安。每见霜华侵晓

19、月,最怜将士不胜寒。”激励自己不灭强虏誓不罢休的壮志。这时恰逢伊犁发生内乱,康熙乘势挥师西进,风卷残云。3月13日噶尔丹败死,清军大获全胜。这前后八年的北地征战,奠定了我们今天的中国版图。(11)康熙于三次亲征中调查研究,后确立了以民心为长城、开放禁地、蒙汉融合等国策,经济上繁荣了边疆,文化上实现了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多民族国家的基础。(12)现在,当我手抚苍松翠柏,遥望河山时,这里虽然还有残存的戍楼、烽火台,但边境线早已北移千里之外。如今,山下水草丰美,牛羊成群,天边飘荡着蒙古长调,而黄河两岸田连阡陌,稻黍遍野,汉家炊烟袅袅。当年的古战场已演变成一片祥和的土地。康熙曾说:“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

20、境自固。”现在,高寒岭已开辟为森林公园,又引进了高寒牡丹。千山万壑之中除松柏叠翠之外,又多了一个花团锦簇、鲜花遍野的景观。柏树旁新立了一个康熙的铜像,一抹夕阳给他还有不远处的范欧亭涂上了一层金色的轮廓。这时,再回头看这棵翠柏,早已不是国境上的一根界桩,而是一个新时空的地标。(13)塞下秋来风景异,长烟落日说青史。千嶂里,烽火台下翠柏绿。(有删改)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寒岭上的柏树,历经千年依然苍翠,传说是范仲淹和欧阳修所栽,当地人在此建造了“范欧亭”以示纪念。B. 范仲淹到任后,经过三年的努力,边界渐渐稳固,打了几个胜仗后,消除了边关安全隐患。C. 康熙三

21、次北地亲征,平定了叛乱,并确立民心长城、开放禁地和蒙汉融合等经济、文化的国策,奠定了中国的版图。D. 结尾化用范仲淹渔家傲的词句,赞叹古战场的巨大变化,“翠柏绿”预示了中华文明绵延千年、历久弥新的美好未来。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通过古柏树冠的中国地图之形,激发爱国情感,使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B. 文章对版图柏进行全方位描绘,既有远景眺望,也有近景特写,赋予它时空地标意义,不断地丰富和升华了中华版图柏的形象。C. 第(7)段插叙岳阳楼记意在补充社会政治背景,串联起宋代民族纷争的历史,使文章视野开阔,目光深邃。D. 文

22、章文笔简洁流畅,语言灵动自如,句式错落有致,意蕴深厚,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8. 第段画线句子有怎样的含义?简要概括分析9. 文中说“这棵树却一直在冥冥中静静地观察,悄悄地记录”,它在观察、记录什么?【答案】6. B 7. B 8. (1)“道道皱纹”运用了比喻,将柏树上的树皮褶皱比作皱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柏树的沧桑感,更加凸显前句中的“风雨扑打”。(2)“俯瞰”与“岿然不动”写出了柏树屹立千年、坚韧不拔的身姿。(3)版图柏象征着历经风雨却坚韧不拔、不屈服的中华民族,表达了对柏树的赞美之情。 9. (1)记录了多个与版图争夺相关的历史事件:宋夏版图之争、清康熙帝与准噶尔的版图之争。(2)记

23、录了历史上为了维护版图完整、抵御外侮人物。(3)记录了中华名族千年来坚韧不拔的意志、保卫领土的决心、开放融合的态度、以民为本的思想。【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消除了边关安全隐患”错。原文第六段“朝廷于康定元年(1040)起用范仲淹抗击西夏。范冲淹到任后,经过三年的努力,边界渐渐稳固,打了几个胜仗后,双方遂成对峙之势”,据此看出没有消除边关安全隐患,只是形成了对峙局面。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既有远景眺望”错。原文第二段“高寒岭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竟生长着遍野的松柏,绿满沟壑,一望无际”,据此看出远景是高寒

24、岭的松柏,不是版图柏。版图柏只有树冠剪影一句话“而岭的最高处,有一棵柏树,树冠的剪影极像一幅中国版图,被称为中华版图柏”,属于特写。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棵柏树历经千年风雨的扑打,浑身已刻满了道道皱纹,它俯瞰群山,岿然不动。(1)句中提到“历经千年风雨的扑打”“浑身已刻满了道道皱纹”,说明柏树古老,已历经磨难,饱经沧桑。其中“浑身已刻满了道道皱纹”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据此可分析出,“道道皱纹”运用了比喻,将柏树上的树皮褶皱比作皱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柏树的沧桑感,更加凸显前句中的“风雨扑打”。(2)句中写柏树生长在高处,“俯瞰

25、群山,岿然不动”,结合前句“历经千年风雨的扑打”,表明历经千年也挺拔地站立,毫不动摇,体现出柏树的勇毅坚韧。据此可分析出,“俯瞰”与“岿然不动”写出了柏树屹立千年、坚韧不拔的身姿。(3)句中“历经千年风雨”“刻满了道道皱纹”“岿然不动”,体现了版图柏无惧风雨、坚韧不拔的特征,同时也让人们联想到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高贵品质。据此可分析出,版图柏象征着历经风雨却坚韧不拔、不屈服的中华民族,表达了对柏树的赞美之情。【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1)原文“从这里辐射出的军事、政治力量,逐渐改变着中国的版图。而这棵柏树却一直在冥冥中静静地观察,悄悄地记录”,后文分别提到了“

26、这里演绎的第一出版图大戏是在北宋时期”“高寒岭演绎的第二出中国版图大戏是在清朝的康熙年间”,据此可分析出,版图柏记录了多个与版图争夺相关的历史事件:宋夏版图之争、清康熙帝与准噶尔的版图之争。(2)原文中“在宋朝,大都是文人带兵。范仲淹那首著名的渔家傲,就是写他在北地带兵戍边的战争生活”“范冲淹到任后,经过三年的努力,边界渐渐稳固,打了几个胜仗后,双方遂成对峙之势。西夏人忌惮范仲淹,说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宋仁宗则说,有范仲淹在,我可以睡个安稳觉了”“范仲淹和欧阳修于庆历四年(1044)到高寒岭视察”“公元1697年,康熙对噶尔丹作最后的清除,途径高寒岭驻了一宿”。据此可分析出,版图柏记录了历史上

27、为了维护版图完整、抵御外侮的人物。(3)“而岭的最高处,有一棵柏树,树冠的剪影极像一幅中国版图,被称为“中华版图柏”。就在这棵树下不知演绎了多少有关中国版图的故事”,可看出版图柏见证了中华民族抵御外敌保卫国土的历史;“如今,山下水草丰美,牛羊成群,天边飘荡着蒙古长调,而黄河两岸田连阡陌,稻黍遍野,汉家炊烟袅袅。当年的古战场已演变成一片祥和的土地”“康熙曾说: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现在,高寒岭已开辟为森林公园,又引进了高寒牡丹。千山万壑之中除松柏叠翠之外,又多了一个花团锦簇、鲜花遍野的景观。柏树旁新立了一个康熙的铜像,一抹夕阳给他还有不远处的范欧亭涂上了一层金色的轮廓。这时,再回头看这棵翠

28、柏,早已不是国境上的一根界桩,而是一个新时空的地标”,可看出人民团结、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据此可分析出,版图柏记录了中华民族千年来坚韧不拔的意志、保卫领土的决心、开放融合的态度、以民为本的思想。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靖郭君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划而类,破吾家,苟而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会,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成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时,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

29、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倍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

30、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三日而听。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倍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B. 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倍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C. 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倍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D. 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倍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

31、婴儿郊师。11. 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门人:一般指求取知识学问的学于,战国时不仅授业弟子,连寄食贵族门下的食客也称“门人”。B. 庙:庙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汉以后,庙渐与神社混在一起。佛教传入后,佛教寺院也称庙。C. 薨:古代人死了,地位不同,用词不一。帝王用“薨”,后来皇后和皇太后等身故也可称“薨”。D.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很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齐貌辨为人有诸多小毛病,门客、士尉、孟尝君都不喜欢他,规劝文靖郭君,但没有用。B. 齐威王去世,齐宣王即

32、位,田婴跟宣王合不来,就跟齐貌辨离开京城到自己的封土薛地。C. 齐宣王认为靖郭君非常宠爱齐貌辨,而且什么事都听他的,招到齐貌辨反驳。D. 齐貌辨的游说让靖郭君成功返回朝廷,并得到重用,靖郭君如愿以偿,欣然就任国相。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2)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14. 齐貌辨是怎样成功规劝齐宣王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0. B 11. C 12. D 13. (1)于是(田婴)就安排齐貌辨住上等客舍,派长子(给齐貌辨)赶车,早晚供给食物。(2)这就是齐貌辨之所以置生死于度外,乐于解人忧患,愿救人于危难的原因。 14.

33、 寻找最佳时机劝说。丑化自己衬托靖郭君。宣王为太子时,靖郭君对其关爱有加。坚守先王之庙,拒绝楚昭阳易地之邀。【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太子长一副不仁相貌,下巴太大,看起来好像一只猪。让这种人当国王,施政必然违背正道,所以不如把太子废掉,改立卫姬之子效师为太子。“不仁”是“太子相”的谓语,主谓结构,联系紧密,应在“不仁”后断开,排除AD;“卫姬婴儿郊师”是“更立”的宾语,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C.“帝王用薨,后来皇后和皇太后等身故也可称薨”错误,帝王死曰“崩”,后来皇后和皇太后等身故也可称“崩”

34、。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用“薨”。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靖郭君如愿以偿,欣然就任国相”错误,由原文“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三日而听”可知,靖郭君是不得已才接受的,过了七天还以有病为名坚决要求辞职,靖郭君没有做国相。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第一个“舍”,安排住处;“御”,赶车,驾车;“进”,供给,进献。(2)“所以”,的原因;“乐患”,乐于解人忧患;“趣难”,救人于危难。【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可知,寻找最佳时机劝说。由原文“辨谓

35、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倍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可知,齐貌辨丑化自己衬托靖郭君。宣王为太子时,靖郭君对其关爱有加。由原文“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可知,坚守先王之庙,拒绝楚昭阳易地之邀。参考译文:靖郭君对待门客齐貌辨非常友好。可是齐貌辨为人不拘小节,因此门客们都讨厌他。有个叫士尉的人曾为此劝说靖郭君赶走齐貌辨,靖郭君没有接受,士尉拂袖而去。这时孟尝君田文也在暗中劝说驱逐齐貌辨,不料田婴却大发脾气说:“即使把你们都杀死,把我家拆得四分五裂,假使能让齐貌辨先生满足,我什么也不

36、拒绝!”于是(田婴)就安排齐貌辨住上等客舍,派长子(给齐貌辨)赶车,早晚供给食物。几年以后,齐威王去世,由田婴的异母兄宣王即位。田婴跟宣王合不来,于是就离开首都到自己的封土薛地来住,齐貌辨也跟他一同到了薛城。没多久,齐貌辨决定辞别田婴回齐国去晋见宣王,这时田婴就说:“君王既然很讨厌我田婴,那你此去岂不是找死!”齐貌辩说:“臣根本就不想活,所以臣一定要去。”田婴也无法阻止,于是齐貌辩就去见宣王。齐貌辨到了齐国首都临淄,宣王很早就知道他来,他满心怒气地等着齐貌辨。齐貌辨拜见宣王后,宣王首先问他说:“你就是靖郭君言听计从、非常喜爱的那个人吧?”齐貌辨回答说:“臣是靖郭君的宠臣并不错,但要说靖郭君什么

37、都听臣的那倒未必。君王还是当太子时,臣曾对靖郭君说:太子长一副不仁相貌,下巴太大,看起来好像一只猪。让这种人当国王,施政必然违背正道,所以不如把太子废掉,改立卫姬之子效师为太子。可是靖郭君竟然哭着对臣说:不可以这样做,因为我不忍这样做。假如靖郭君是一切都听臣的话,那么靖郭君也不会遭受今天这样的迫害,此其一。当靖君到了薛城,楚相昭阳要用几倍的土地来换薛地,我又向靖郭君说:一定要接受这个请求。靖郭君说:从先王那里接受薛地,现在即使与后王关系不好,如果把薛地交换出去,将来死后我向先王如何交待呢?况且先王的宗庙就在薛地,我难道能把先王的宗庙交给楚国吗?又不肯听从我的。这是第二件事。”齐宣王听了不禁长声

38、叹息,脸色变了,说:“靖郭君对寡人的感情竟然深到这种程度啊!我太年轻了,很不了解这些事情。您愿意替我把靖郭君请回来吗?”齐貌辨回答说:“好吧。”靖郭君穿戴上齐威王赐给的衣服帽子,佩带赐给的宝剑,齐宣王亲自到郊外迎接靖郭君,望着他哭泣。靖郭君到了朝廷,齐宣王就请他做国相。靖郭君表示辞谢,不得已才接受了。七天以后,又以有病为名坚决要求辞职,三天以后齐宣王才答应了他的要求。此时,应该明白靖郭君有知人之明啊!自己能够了解别人,所以即使有人非议那个人,他也不怀疑自己的判断力。这就是齐貌辨之所以置生死于度外,乐于解人忧患,愿救人于危难的原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

39、面小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阊门:苏州西门,此处代指苏州,词人旧居。晞:晒干。15. 下列对于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千里孤坟”,苏轼妻子王弗死后葬于四川眉山,苏轼任所在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B. 苏词运用多种手法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

40、了自己的身世感慨,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终成千古绝唱。C. 词人用“半死梧桐”自比,“失伴鸳鸯”喻妻,阴阳相隔,孑身独存之状,寂寞之情,溢于言表。D. 贺词在艺术构思上最突出之处在于将生者与死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作者词笔始终关合自己与妻子,其情之深已侵入文章构思当中。16. 同是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苏词与贺词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15. C 16. 同是抒写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之情,苏词以泼墨如水、大开大合的方式直写浓情,外显热烈;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采用白描手法,抒情自然真淳。贺词以惜墨如金、沉郁顿挫的方式曲写失妻之痛,内隐沉郁。主要采用借景(事)和比喻的修辞

41、手法来抒情,情感深蕴。【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喻妻”错,“失伴鸳鸯”也是自比。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江城子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自肺腑,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这首鹧鸪天由物

42、及人,缘物生情,用眼中所见,营造了一幅空旷伤神的画面,奠定了整首词的凄凉格调:半死的梧桐、 身单影孤的鸳鸯、旧宅旁的新冢,都让人情不自禁的想象出词人在晚秋冷夜,孤守空阁,寂听冽雨,是多么的希望妻子能坐在身边“挑灯夜补衣”!这其中蕴藏着的落魄伤怀,凄凉辛酸,相较于苏轼记梦的直白,更 一种失落的幽叹和怀恋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泰伯中的“_,_”两句,表达了士人要担当大任,就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2)在礼记大学中,阐述无论是君主还是百姓都应该修身养性的句子是“_,_”。(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

43、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答案】 . 士不可以不弘毅 . 任重而道远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江流宛转绕芳甸 . 月照花林皆似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弘毅、庶、壹、宛、甸、霰。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话说食物的口味,南北差异是_的话题,就连在小小的吃面问题上,双方也很难达成共识。在南方,面是精巧而细腻的吃食;而在面食重镇西北,如新疆、宁夏、陕西、甘肃、青海等地,面是一门共通的语言。不同于南方面食的精致,西北面食显得豪迈而粗犷。西北五省的面食

44、各有各的特色,不仅它们撑起了西北人餐桌上的半壁江出,而且更在潜移默化中形塑着西北人的性格豪爽、热情与仗义。在异乡漂泊的南方人,或许会想念苏式面、竹升面;而对于在外奔波的西北人来说,大盘鸡拌面、羊肉面、兰州牛肉面就是他们的念想。他们先是在路边停好大车,之后拎着大大的保温杯,一路小跑,找个椅子坐定。风尘仆仆的他们通常不看菜单,直接高呼暗号:“来个拌面!”老板们对此已 ,不一会儿,大盘鸡拌面就被端上了桌台。硕大的碗里,演绎着鸡块与面条交相辉映的乐曲,鸡肉鲜嫩,宽面爽滑。搭配上淋着辣油的汤汁,食材和调味料的配合 。对于为生活奔走的西北人来说,吸溜上这一碗面,就是一份宽慰。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

45、的成语。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修改。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硕大的碗里,鲜嫩的鸡肉、爽滑的宽面交相辉映成一首乐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8. 亘古不变更古不变 了然于心 了然于胸恰到好处 天衣无缝 19. 它们不仅撑起了西北人餐桌上的半壁江山,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形塑着西北人的性格豪爽、热情与仗义。 20. 强调重点不同:原句强调食材的可口,易于调动读者的联想;改句突出“乐曲”,只是强调食材的搭配合宜。衔接效果不同:原句食材的描述,与下文内容衔接更为紧密;改句的落脚点“乐曲”与下文衔接不够严密。句式选择不同:原

46、句长短结合,表意灵活明快,有参差错落的节奏感;改句为长单句,节奏舒缓,缺乏生气。【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依据前后文“南北差异是”和“话题”“就连在小小的吃面问题上,双方也很难达成共识”,可知“话题”应该持续时间长,由来已久。可填写“亘古不变”或“更古不变”。“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没有变化。“更古不变”:与“亘古不变”意思一致。第二空:依据前文“老板们对此已”,可知老板对此很熟悉,和后文“不一会儿,大盘鸡拌面就被端上了桌台”,推断应填写“了然于心”或“了然于胸”。“了然于心(胸)”:了然,了解,明白,心里非常明白。第三空:依据前文“搭配上淋着辣油的汤汁,食

47、材和调味料的配合”,可知“配合”的协调一致,后文“吸溜上这一碗面,就是一份宽慰”,推断“搭配”的完美和谐,故可填写“恰到好处”或“天衣无缝”。“恰到好处”:事物正好到了最合适的地步。“天衣无缝”:事物周密完美,无人为造作的痕迹。【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语序不当,前后两个分句主语都是“它们”,关联词应放在主语之后,把“不仅”放在“它们”后面;二是成分赘余,“而且更”重复,“而且”就表述递进关系,可去掉“更”。修改为:它们不仅撑起了西北人餐桌上的半壁江山,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形塑着西北人的性格豪爽、热情与仗义。【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强调的重点不同。原句强调“鸡肉鲜嫩,宽面爽滑”,突出食材的美味可口。改句侧重点在“乐曲”上,“鲜嫩的鸡肉、爽滑的宽面交相辉映成一首乐曲”强调“鲜嫩的鸡肉”“爽滑的宽面”之间搭配协调,强调搭配的合宜。衔接效果不同。根据后面“搭配上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