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苏省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1单元第1讲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__以黄土高原为例 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热*** 文档编号:235281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江苏省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1单元第1讲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__以黄土高原为例 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23年江苏省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1单元第1讲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__以黄土高原为例 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23年江苏省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1单元第1讲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__以黄土高原为例 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23年江苏省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1单元第1讲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__以黄土高原为例 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讲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细化课标探究线索素养要求 1.理解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2.掌握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的治理保护措施。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地图,定位区域地理位置,分析区域环境特征。2.综合思维:抓住区域环境特征,分析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分析生态问题的成因及危害。3.人地协调观:科学合理指导人类活动,促进区域生态治理及可持续发展。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1黄土高原概况(1)范围: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2)地貌特征:厚层黄土覆盖(风力沉积),河谷发育,地表破碎(流水侵蚀)。2水土流失的危害(1)耕地土层变薄,养分流失,质量下降,

2、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2)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3)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二、水土流失的成因1自然原因原因表现地理位置特殊从平原向山地高原、从湿润区向干旱区、从森林向草原、从农业区向牧业区的过渡地带黄土质地特殊钙质胶结的粉砂质土状沉积物组成,干燥时坚实,遇水易分散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地质灾害频繁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2.人为原因(1)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耕作制度、生产建设中的不合理土地利用。(2)破坏植物:农业垦荒(为主),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三、水土流失的治理1治理策略(3)以综合治理

3、为手段:原则目的2具体措施(1)工程措施:固沟、护坡、保塬。(2)农业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轮作套种等。技术措施: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3)生物措施:地区措施目的不宜耕种的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恢复地表植被有条件地区大力植树种草,实行乔、灌、草结合防止暴雨对表层土的冲击,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团粒结构,提高抗侵蚀能力特别提醒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三类措施之间的作用和功效是不同的,工程措施见效快,生物措施是根本,农业技术措施是关键。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认识荒漠化特别提醒数字法记忆荒漠化的概念 (1)“三区”干旱区、半干旱区、

4、半湿润区。、(2)“三退”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3)“三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4)“二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人为因素)。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2)荒漠化的成因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人为因素特别提醒世界荒漠带形成的四种原因 (1)撒哈拉、澳大利亚和西亚等地区的荒漠是在热带沙漠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其成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2)阿塔卡马荒漠、索马里半岛的荒漠等,其形成与寒流的影响有关。(3)中亚、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5、其原因是深居大陆内部,受海洋影响小。(4)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荒漠,也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条件下形成的,但其形成是由于安第斯山的阻挡,受不到西风的影响,因而降水稀少造成的。3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2)防治内容(3)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4)防治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二、我国西

6、北、华北地区的次生盐碱化问题次生盐碱化的成因自然原因地形:地势低平,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地区;气候: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土壤:表层土壤疏松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渗漏严重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次生盐碱化的危害土地生产力下降,耕地减少;土壤板结,含盐量高,土壤肥力下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灌井排;合理灌溉,禁止大水漫灌;农田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开挖排碱水沟三、我国西南地区的石漠化问题石漠化的成因自然原因地形:地形崎岖,坡度陡峻, 喀斯特地貌发育;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对山体冲刷严重;土层:山坡土层浅薄,抗侵蚀能力弱;植被:植被覆盖率低人

7、为原因破坏植被;陡坡开荒石漠化的危害丧失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治理措施退耕还林还草;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移民等四、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1森林的现状及作用(1)分布及现状分布:森林的现状:急剧减少,多数地方的原始森林破坏殆尽。(2)森林的作用经济价值:重要的自然资源。生态价值: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3)森林破坏的后果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

8、节全球水平衡。(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3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雨林的生态优势(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土壤很贫瘠。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雨林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很难恢复。4亚马孙雨林被毁的原因、开发计划、影响与保护(1)雨林被毁的原因(2)开发计划与影响(3)雨林的保护措施轻巧记忆“七字法”记忆森林的生态功能 森林的生态功能可简化记忆为“水气净美物尘沙”七个字“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气”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净”净化空气。,“美”美化环境。“物”繁衍物种和维护

9、生物多样性。“尘”吸烟除尘。“沙”防风固沙。五、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1湿地概述(1)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被浅水覆盖的土地。(2)类型:自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3)湿地的功能功能美称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资源的宝库”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生命的摇篮”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天然空调机”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天然水库”净化水中污染物质“地球之肾”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鸟类的乐园”2.湿地资源问题(1)表现(2)原因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

10、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人为原因: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湿地消亡的人为因素见下表:人为因素类型导致的结果土壤侵蚀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围湖(海)造陆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环境污染造成入湖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也就是人为加速了富营养化过程大量引水灌溉使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河流的截流改向3.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为例19世纪初洞庭湖水系图20世纪中期洞庭湖水系图(1)洞庭湖湿地对长江流域的重要价值维持生物多样性;旅游观赏价值;调蓄洪水;航运;提供农副产品。(2)洞庭湖面积萎缩的原因影响

11、:湖泊调蓄功能下降;水旱灾害频繁;生态系统破坏。(3)湿地保护措施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湖;移民建镇还湖;平垸行洪;疏浚河道。水土流失的治理(2020全国卷)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据此完成(1)(3)题。(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A增加耕地面积B防治水土流失C改善人居环境 D提高作物产量(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A优化农业结构 B方便田间耕作C健全公共服务 D提高耕地肥力(3

12、)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居住用地紧张生态环境脆弱坡耕地比例大农业生产精耕细作A BC D思维流程第一步:提取信息治沟造地是以传统的打坝淤地为基础的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图中显示的土地整治模式包括调整农业结构、复垦空废宅基地、易地移民搬迁、健全公共服务、防洪坝系建设、坡面退耕还林、沟道覆土造地,支渠排水灌溉等措施。第二步:调用知识黄土高原的沟壑丘陵区水土流失问题突出,生态环境脆弱,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及农业技术措施进行综合治理。第三步:综合判断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治沟造地综合整治措施中,“沟道覆土造地,复垦空废宅基地”可增大耕地面积;“坡面退耕还林,调整

13、农业结构”,可以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农作物产量;“易地移民搬迁,健全公共服务”可改善人居环境,因此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综合整治突出了人居环境的改善。第(2)题,治沟造地中的“沟道覆土造地”“支渠排水灌溉”“防洪坝系建设”,可使沟谷中的土地变得平整,利于机械化操作实施,方便田间耕作。第(3)题,治沟造地是针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整治措施,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起伏大、雨季洪水集中、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以来农业生产较为落后粗放。陡坡开垦等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当地耕地紧张、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脆弱、坡耕地比例大是该地开展治沟造地的主要背景。尝试解答(1)C(2)B(3)C水土流失问题的分析

14、思路1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1)抓自然因素,分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地形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植被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水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壤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2)抓关键因素,分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关键因素,应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生活能源短

15、缺,大量砍伐树木用作薪柴。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设施等开发建设不当。2水土流失的危害分析主要抓住以下三点:耕地质量土层变薄、养分流失、质量下降、农业单产降低河流泥沙河流泥沙含量剧增、河湖淤积,加剧洪涝威胁自然灾害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3.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分析(1)不同地段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工程措施沟谷集中区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住,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恶化生物措施不适宜耕种的土地主要是采取种树种草、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农业技术措施耕作区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

16、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2)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4我国西南地区水土流失造成石漠化(1)原因:山高坡陡,降雨集中,冲刷力强,加上喀斯特地区成土速度缓慢,土层瘠薄、不易留存;人口增长过快,乱砍滥伐和土地不合理利用。(2)危害:地表土层流失殆尽,岩石大面积裸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无土、无水、无林,形成石质荒漠化。(3)治理措施:保土蓄水,植树造林,生态移民等。考向一结合统计分析,考查水土流失问题的发生发展特点(2020潍坊市三模)安定区地处甘肃省中部偏南,干旱少雨,曾经水土流失严重。某研究团队对安定区19572012年年降水

17、量与汛期降水量、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进行了统计研究,并绘制了年际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图1图2119572012年安定区()A年输沙量缓慢增长 B降水年际变化较大C气候变干趋势明显 D年径流量变化呈增大趋势2推测安定区年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当地()A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B年降水量变化C对未利用土地保护 D汛期降水量变化1B2.A第1题,据图2判断,19572012年安定区年输沙量缓慢减少,A错误;据图1判断,19572012年安定区降水年际变化较大,多数年际变化在200 mm左右,甚至达到300 mm,B正确;据图1判断,年降水量总量下降趋势不明显,变干趋势不明显,C错误;据图2判断,

18、19572012年安定区年径流量变化呈减小趋势,D错误,故选B。第2题,安定区地处甘肃省中部偏南,干旱少雨,曾经水土流失严重。图中安定区年径流量变小和输沙量变小,说明水土流失减弱,为治理水土流失,该地区应该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导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植被增加,下渗增加,从而导致年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A正确;“曾经水土流失严重”说明现在是经过治理导致年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年降水量变化、对未利用土地保护、汛期降水量变化和水土流失治理关系不大,对年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影响较小,B、C、D错误。故选A。考向二分析区域环境特征,考查水土流失的治理黄河中游河(口)龙(门)区间干流河段长725千米,流

19、域面积11万平方千米,是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流域面积在1 000平方千米以上的较大支流有21条,打坝淤地是该区域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将流域现存大型淤地坝数量和大型淤地坝布设潜力的比值称为淤地坝布设强度。下图示意河龙区间淤地坝布设强度与限制区分布。据此完成35题。3河龙区间水土流失严重主要是由于()A年降水量丰富 B河网密度大C土壤易受侵蚀 D植被类型单一4河龙区间淤地坝布设强度总体为()A中部地区最高 B由东向西增大C南部高于北部 D随河流密度增大5对于淤地坝布设强度较高的地区,淤地坝工作的重点是()A合理规划 B加固除险C开发耕地 D植树造林3C4.A5.B第3题,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流

20、经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遇水容易发生塌陷,土壤易受侵蚀,所以,水土流失严重,C正确;该地年降水量在400500 mm,年降水量不是导致河龙区间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A错误;河网密度大、植被类型单一均不是导致河龙区间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B、D错误。故选C。第4题,结合图例读图可知,河龙区间淤地坝布设强度总体为中部地区最高,A正确;由东向西先增大,后减小,B错误;淤地坝布设强度中部高,南北低,并不是南部高于北部,C错误;并不是随河流密度增大而增大,D错误。故选A。第5题,淤地坝布设强度较高的地区,淤地坝工作的重点是加固除险,避免因打坝淤地蓄水而造成安全隐患,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

21、财产安全,B正确。A、C、D错误。故选B。荒漠化的防治(2020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图1图2(1)分别简述图1所示、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

22、(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思维流程第一步:提取信息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 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图中显示了、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状况。图中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 年气温变化不大,但降水增多。第二步:调用知识毛乌素沙地位于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气候较为干旱,外力作用中以风力作用为主

23、,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问题,对此问题的主要治理策略是植树造林种草,恢复植被。第三步:综合判断第(1)题,分析可知,阶段湖沼沉积有所增加,风沙沉积在波动中减少,说明此阶段湖沼面积增大,风沙活动较弱;阶段湖沼沉积最多,风沙沉积先减少后增加,说明此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风沙活动先弱后强;阶段湖沼沉积减少,风沙沉积在波动中增多,说明此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不断增强。第(2)题,分析可知,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间降水波动增多,有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生长,植被的恢复可以固阻流沙,使流沙趋于稳定。第(3)题,由可知,19952013年间毛乌素沙地气温变化不大,降水波动增加,因此,

24、自然条件不会导致湖沼面积减小,说明在此期间,人类活动强度增大了,生产生活取用水量增多,导致湖沼面积减小。第(4)题,如果选择赞同,可主要从目前该地降水增多,自然条件改善,流沙逐渐固定,再结合人们的植树造林力度增大等方面总结理由。如果选择不赞同,一方面从自然环境的演化过程分析,另一方面从过度绿化使区域更加干旱,进而导致风沙活动更强的角度回答。尝试解答(1)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 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2)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

25、于固定。(3)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4)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 450 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 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荒漠化成因与防治的分析思路1抓气候特征,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2抓人类活动,分析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人

26、类的生产活动强度过大或活动方式不合理,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具体如下表所示:人为因素主要分布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林地、草场遭破坏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水资源利用不当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生盐碱化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3.循因探寻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地区措施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

27、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考向一分析区域环境特征,考查荒漠化问题的成因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该地区风蚀坑规模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2000年以后,浑善达克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下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13题。1根据风蚀坑的形态,推测该地盛行()A偏东

28、风B偏南风C偏西风D偏北风2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A风速快 B植被多 C坡度缓 D降水多3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营造常绿阔叶林风蚀坑内设置沙障控制越野自驾游种植耐旱农作物A B C D1C2.B3.C第1题,根据风蚀坑的形态,风蚀坑分布在沙丘西侧,迎风坡一侧风力侵蚀能力强,推测该地盛行偏西风。背风坡一侧侵蚀弱,应是沉积为主,不会形成风蚀坑。第2题,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植被多,减弱风速,利于沙尘沉积。第3题,该区域降水少,森林耗水量大,不适宜造林。且该地位于温带,不能生长常绿阔叶林,错;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风蚀坑内设置沙障,减弱风力

29、侵蚀,对;控制越野自驾游,有利于保护植被,对;沙漠区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错。考向二结合统计图表,考查荒漠化问题读我国某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统计资料,完成45题。4该生态环境问题是()A荒漠化 B水土流失C酸雨 D生物多样性减少5为了避免该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西北地区愈演愈烈,下列做法可取的是()A大面积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B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C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D引水灌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4A5.B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生态环境问题在新疆、内蒙古等省区所占百分比较大,故该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第5题,我国西北地区缺水,不适宜大面积植树造林,A错;解决当地群众生

30、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有利于保护植被,防止土地荒漠化,B对;加快城市化进程,可能导致环境问题更严重,C错;西北地区干旱,不适合大力发展农业生产,D错。考向三结合示意图,考查荒漠化问题的治理6(2020河北省保定市5月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灌丛沙丘是风沙流被灌丛阻挡后,沙物质在灌丛内部及周围堆积而形成的一种风积生物地貌类型。植被、沙源和风力等对灌丛沙丘的发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柽柳为落叶灌木,在干旱沙漠地区能够在沙埋的枝干上形成新的植株,可在干旱沙漠地区形成特有的灌丛沙丘。下图为柽柳灌丛沙丘剖面示意图。(1)植被是灌丛沙丘形成的基本条件。概括灌丛沙丘植被的生态特征。(2)以柽柳灌

31、丛沙丘为例,简述灌丛沙丘的形成过程。(3)说明灌丛沙丘对减轻荒漠化的意义。(4)随着太阳能发电的普及,新疆塔中地区不少光伏电站建造者开始探索光伏发电与荒漠化治理相结合的工业治沙方式。请你为塔中地区光伏治沙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解析第(1)题,灌丛沙丘主要分布于干旱地区,因此灌丛沙丘植被具有耐旱、耐风沙、耐高温和低温的特征。由图可知,灌丛沙丘植被地表植株较为矮小,叶片为了减少水分蒸腾而退化,但其根系十分发达,深入地下以吸收水分。第(2)题,据材料分析可知,该地柽柳增加了地表粗糙度从而削弱风力,减弱风的搬运能力,导致沙粒在柽柳附近沉积,柽柳在沙埋的枝干上形成新的植株,柽柳数量增多,进一步使沙丘扩大

32、并达到稳定。第(3)题,灌丛沙丘是植被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的结果。植被的覆盖导致该地地表粗糙度增加,风力减弱,从而减轻风沙的危害。此外灌丛沙丘植被的根系发达,具有很强的固沙能力,可防止流沙的形成与发育。第(4)题,可通过该地太阳能资源是否丰富和光伏发电是否可与荒漠化治理结合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塔中地区位于新疆中部,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因而光照充足,晴天多,太阳能资源丰富,可建设较大规模的光伏发电设备。太阳能面板建设后,会阻挡阳光直射,使地表水分蒸发减弱,从而改善植物的生长条件,提高植物的覆盖率和成活率,增强其防风固沙的功能。此外太阳能面板可增加地表粗糙度,从而降低风力,减弱风沙活动,从而降低

33、荒漠化速度。答案(1)耐旱、耐风蚀、耐沙埋、耐低温和酷暑;地表植株矮小,叶片退化,地下根系发达。(2)风沙流被灌丛阻挡后,风力减弱,沙粒沉积,柽柳在沙埋的枝干上形成新的植株,继续阻挡风沙流,使沙丘不断发育。(3)灌丛沙丘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灌丛沙丘本身相对稳定,不易就地起沙,有利于减少沙源,从而减缓荒漠化进程,利于沙漠的治理。(4)新疆塔中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或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光照充足,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面板铺设能遮蔽阳光,降低地表蒸发量,改善植物生长的水分条件,提高植被覆盖率,使植被固沙作用增强;太阳能面板能增加地表粗糙度,从而降低风速,使风沙活动减弱,降低荒漠化速度,起到

34、治沙的作用。森林的开发与保护(经典高考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2)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思维流程第一步:提取信息内格罗河两岸植被繁茂,属于热带雨林景观。内格罗河岸边有沼泽分布。内格罗河

35、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图中显示内格罗河位于南美洲赤道地区,属于亚马孙河的支流。第二步:调用知识森林在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更加突出。第三步:综合判断第(1)题,由信息可知,内格罗河流经亚马孙平原地区,流速缓慢,两岸为热带雨林,植被茂密,生物量大,结合信息可知,大量的枯枝落叶在沼泽地带形成腐殖质,因此河水中富含腐殖质。第(2)题,结合信息可知,内格罗河流域为人烟稀少的热带雨林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如赞同,则应从旅游资源独特,促进旅游观光业发展的角度分析理由;如反对,则应从热带雨林生态保护、自然环境恶劣等角度分析理由。尝试解

36、答(1)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大量沉积。(2)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或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其他答案合理均可)。1森林的生态效益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2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差异地区主要生态功能丘陵、山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干旱、半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沿海地区阻挡海风和海浪,保护海岸和农田城市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交

37、通线两侧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除尘、净化空气3.森林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的主要措施分析(1)针对“采育失调”,提出要“合理采伐”,严格控制采伐量,对过度伐林区坚持只育不采,使其休养生息。(2)针对森林覆盖率下降,森林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提出要积极营造人工林和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3)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提高木材加工水平)(4)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止生态恶化。考向一结合统计研究,考查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西双版纳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形以山地为主,河流众多。下图示意西双版纳地区夏季不同植被类型在同等降水条件下的水土流失、地表径流状况(图中数字为相对值)。据此回答13题。1图中生

38、态效益最强的植被类型是()A热带雨林B橡胶林和茶树C单一橡胶林 D草地2在相同的条件下,地表水下渗最少的植被类型是()A热带雨林 B橡胶林和茶树C单一橡胶林 D草地3在西双版纳,有利于其经济发展,同时还能减轻水土流失的植被类型是()A热带雨林 B橡胶林和茶树C单一橡胶林 D草地1A2.C3.B第1题,由图可知,四种植被类型中,热带雨林水土流失最弱;热带雨林植被根系发达,保持水土能力强,故生态效益最强。第2题,由图可知,单一橡胶林水土流失最强,地表径流量最大,说明其涵养水源的能力最差,地表水下渗最少。第3题,西双版纳地形以山地为主,经济发展依赖经济林业,橡胶树和茶树都属于当地的重要经济作物。从图

39、上可以看出橡胶林和茶树比单一橡胶林水土保持效果好,同时种植经济作物也有利于经济发展。考向二结合区域生态规划,考查森林的生态效益及其开发保护4(2020山东省济南市6月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0年6月8日是第十二个“世界海洋日”和我国第十三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沿海地区,发育着密集的支柱根,支柱根自树干基部长出,向下插入淤泥中。红树植物的种子在还没有离开母树时就开始萌芽,俗称“胎生”,到一定时候便坠入淤泥中,数小时内即可扎根,也可长期漂浮在海上而不失去生命力。非洲尼日利亚几内亚湾沿海地区(图1)红树林广布,随

40、着沿海地区的开发建设,红树林面积逐渐减小。为保护该地红树林,有人提出了“内湖外海”的规划方法(图2),具体措施是结合沿海水塘,人工梳理打造形成内湖,内湖外海间种植红树林并设置水闸。该措施既符合红树林生长特点,又有效保护了红树林。图1尼日利亚红树林分布示意图图2“内湖外海”规划方法示意图(1)结合红树林存在支柱根和“胎生”的特点,推测尼日利亚沿海红树林生长地区的环境条件。(2)说明红树林面积减小对尼日利亚沿海水域环境的影响。(3)分析“内湖外海”规划方法对保护红树林的作用。解析第(1)题,红树林“胎生”是因为其生长区多水,地表不适合种子萌芽,由此推知,尼日利亚沿海地区地势平坦,多滩涂;红树林的支

41、柱根主要起固定作用,由此可推知,尼日利亚沿海红树林生长地区风力大,海水运动较强。第(2)题,影响可从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分析。红树林有调节沿海地区生态平衡的功能,红树林面积减小,其净化海水的能力减弱,海洋污染加剧,水生生物多样性减少。第(3)题,“内湖外海”规划方法可以隔离城市,减少城市开发对红树林的破坏;可以保证外海的水位变化,能有效保证红树林的生长。答案(1)沿海多滩涂;风力较大;海水运动较强。(2)海洋污染加剧;水生生物多样性减少。(3)通过内湖隔离城市,减少城市开发对红树林的破坏;保证外海的水位变化,有效保证红树林的生长。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2018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

42、要求。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思维流程第一步:提取信息嫩江的支流乌裕尔河因嫩江西移、泥沙沉积、下游排水受阻,而成为内流河。乌裕尔河河水泛滥,形成

43、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该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图中显示了乌裕尔河与嫩江的位置关系及扎龙湿地的位置。第二步:调用知识沼泽湿地的形成多与低洼的地形、充足的水源补给密切相关,其分布对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功能强大。第三步:综合判断第(1)题,由信息可知,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说明地形平坦开阔,又因其面积相对稳定,说明蒸发比较旺盛。第(2)题,结合信息和信息可知,乌裕尔河流域的降水基本不变,原因是降水大于蒸发,后来湿地面积稳定,说明降水与蒸发相当。第(3)题,由信息可知,乌裕尔河变为内流河,说明水中含盐量会因不断蒸发而日渐增加。第(4)题,由信息可知,乌裕尔河下游的扎龙湿地靠近嫩江,具

44、备通过工程措施恢复成外流河的优势。同意的理由可以从水环境、生物多样性、泥沙淤积等方面进行分析,恢复为外流河后河流水文特征会向有利方面发展,可防止盐分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不同意的理由可从湿地保护方面进行分析。尝试解答(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1不同类型湿地的保护措施分析2不同区域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分析湿地的生态作用强大,但各地湿地保护的主要目的侧重不同。举例如下:大河中下游湖泊主要目的是调蓄洪水,减轻洪水威胁内陆干旱区湖泊主要目的是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地理 > 地理高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