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练习10:诗词曲阅读与鉴赏(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热*** 文档编号:23348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练习10:诗词曲阅读与鉴赏(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练习10:诗词曲阅读与鉴赏(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练习10:诗词曲阅读与鉴赏(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练习10:诗词曲阅读与鉴赏(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10:诗词曲阅读与鉴赏(2022贵州遵义中考试题)阅读下列诗歌。游溪韦应物野水烟鹤唳,楚天云雨空。玩舟清景晚,垂钓绿蒲中。落花飘旅衣,归流澹清风。缘源不可极,远树但青葱。【注】韦应物:唐代诗人,著名山水田园诗人。澹:水波荡漾。源:水流始出的地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清新淡雅,以“游”统摄全篇,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划舟游溪的所见之景。B颔联“绿蒲垂钓”,趣味盎然,突出了诗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闲适之情。C颈联一“飘”一“澹”用词精妙,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落花与流水的静态美。D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意味深远,富有哲理,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境界。2“诗中有画”是本诗的特

2、点,请赏析首联描绘的画面。(2022宁夏中考试题)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初秋行圃宋杨万里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注:行圃:指在园子里散步。咫尺:形容距离很近。3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诗歌前两句写夕阳看似无情,其实最有情,正催着园子里树上的蝉鸣叫。B诗歌的后两句写蝉鸣仿佛就在身边,可是去寻找时,蝉却不鸣叫了,就好像是知道有人来找它。C这首诗用寥寥数语描写了初秋时节夜晚的情致,同时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感受。D这首诗极为平淡,却充满诗情画意,而且蕴含理趣。4本诗写作手法多样,请你作简要分析。(2022四川巴中中考试题)阅读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太常引

3、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5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运用借代手法描写月到中秋,飞镜重磨的景象。词人不仅感叹时光流逝,也表示对自己满头白发的无奈。B“苏辛”是豪放派代表词人,本词中“把酒问姮娥”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把酒问青天”有异曲同工之妙。C词的下片“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让我们感受到神舟飞船在太空俯瞰祖国大好河山的豪迈之情;“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典故出自杜甫,委婉含蓄,别有深意。D辛弃疾是一个词人,更是一位英雄。现实的种种不如意让作者一次次伤

4、心失落,却让笔下的词焕发出倔强的神采,慷慨纵横。6作者想象丰富,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2022浙江衢州中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学习任务。刘伯川席上作明杨士奇飞雪初停酒未消,溪山深处踏琼瑶。不嫌寒气侵入骨,贪看梅花过野桥。注释杨士奇:明代大臣。他十四五岁时去拜访父亲的好友刘伯川,应刘伯川之请而作此诗。琼瑶:美玉,这里指冰。7除了深山访友,诗人还做了哪些有趣的事?请你用“深山访友”或“艺花邀蝶”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8这首诗调动了我们哪些感官去想象诗中的情境?结合诗句分析。(写出两种即可)(2022山东济南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中

5、田园作王维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注释】远扬:桑枝。觇(chn):察看。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春天的颂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田园图。B首联通过写斑鸠鸣叫、满树白色杏花开放,侧面展现了浓浓的春意。C颔联描写了农民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通路的画面。D尾联中“忽”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杯又停住的样子。10诗歌展现出唐代前期的社会生活场景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试结合颈联内容赏析。(2022贵州黔西中考试题)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幽州台歌【唐

6、】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选自陈子昂集)11“前不见古人”的“古人”指谁?“后不见来者”的“来者”又指什么人?12诗人为什么“怆然涕下”?从诗中找出理由。(2022黑龙江牡丹江中考试题)赏析观沧海,完成下面小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3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水何游澹,山岛竦峙”的画面。14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想象,请你结合具体诗句赏析。(2022山东东营中考试题)登楼望水(唐)顾况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

7、处一归船。15本诗四句起承转合,一句一转换,颇具特色,就此谈谈你的理解。16下列选项中表达正确的两项是()A本诗写“登楼望水”,与许多写登山登楼登塔的唐诗一样,都是借景抒怀。B作者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注重教化,故写本诗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C本诗为作者暮年所作,写登高望远,看到迎接他的归船,思乡心切,无心赏景。D全诗文句通俗易懂,景情并有,不着一“愁”,实则写“愁”。(2022广西百色中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寻,“千

8、寻塔”,极言塔的高峻。B第二句写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一步渲染塔之高。C第三句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D这首诗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登上飞来峰,触景生情,抒发豪情壮志。18有人评价此诗有“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之妙,请结合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22福建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9下

9、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序写时间,地点及词人出游的独特感受,交代写作缘由。B从“吟啸且徐行”中可以想见沙湖道上词人率性洒脱的情貌。C“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表达词人对权贵的蔑视与抗争。D这首词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20“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词人对天气的态度,更是对生活的态度。请简要分析。专题10:诗词曲阅读与鉴赏(2022贵州遵义中考试题)阅读下列诗歌。游溪韦应物野水烟鹤唳,楚天云雨空。玩舟清景晚,垂钓绿蒲中。落花飘旅衣,归流澹清风。缘源不可极,远树但青葱。【注】韦应物:唐代诗人,著名山水田园诗人。澹:水波荡漾。源:水流始出的地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

10、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清新淡雅,以“游”统摄全篇,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划舟游溪的所见之景。B颔联“绿蒲垂钓”,趣味盎然,突出了诗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闲适之情。C颈联一“飘”一“澹”用词精妙,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落花与流水的静态美。D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意味深远,富有哲理,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境界。2“诗中有画”是本诗的特点,请赏析首联描绘的画面。【答案】1C2(视听结合)描绘了一幅清幽旷远的山水图景(或水天鹤唳图)。野外烟水迷蒙,水天一色,白鹤声声鸣叫,清幽婉转;天空(或南方的天空)云散雨停,空旷辽远。【解析】1考查诗歌的理解与分析。C“飘”意为飘动。“澹”意为水波荡漾。这是从视觉的角度

11、写出了落花与流水的动态美;故选C。2考查对诗中画面的理解。本诗首联“野水烟鹤唳,楚天云雨空”意为:溪水细长涨满,村烟中,白鹤多,鹤唳远。方才还阴云密布,春雨潇潇,现在雨住云退,万里楚天舒。“野水”“烟”“云雨空”是从视角的角度描写景物的;“鹤唳”是从听觉的角度描写景物的。连绵的春雨让山中的溪水涨满了,野外一片烟雨迷蒙,几只白鹤直冲云霄,不时发出几声清脆的鹤鸣。转眼间,雨就停了,天空显得是那么的空阔辽远。作者运用白描写手法,描绘了一幅清幽旷远的山水图景。(2022宁夏中考试题)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初秋行圃宋杨万里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注:行圃:指在园子

12、里散步。咫尺:形容距离很近。3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诗歌前两句写夕阳看似无情,其实最有情,正催着园子里树上的蝉鸣叫。B诗歌的后两句写蝉鸣仿佛就在身边,可是去寻找时,蝉却不鸣叫了,就好像是知道有人来找它。C这首诗用寥寥数语描写了初秋时节夜晚的情致,同时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感受。D这首诗极为平淡,却充满诗情画意,而且蕴含理趣。4本诗写作手法多样,请你作简要分析。【答案】3C4写景与叙事相结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景物赋予人的情感;语言平淡(朴实),情味悠长,充满诗情画意;视觉与听觉结合,富有情趣和理趣。(意思对即可)【解析】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C.根据文题“初秋行圃”,诗文首句“

13、落日无情最有情”可知,这首诗描写的是初秋时节傍晚的情致,而非“夜晚”;故选C。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理解。“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意思是:落日看来好像无情却最有情,催促千树万树上的蝉在傍晚时一齐鸣唱。“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意思是:听着声音近在咫尺,却无法找到它们,一旦寻到它的近旁,却又没有了声响。据此可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手法是写景与叙事相结合;前两句中的“有情”和“催”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写自己循声找蝉的情态,语言平淡(朴实),情味悠长,充满诗情画意;“落日”“万树”是所见,“蝉鸣”是所闻,可见视觉与听觉结合

14、,富有情趣和理趣。(2022四川巴中中考试题)阅读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5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运用借代手法描写月到中秋,飞镜重磨的景象。词人不仅感叹时光流逝,也表示对自己满头白发的无奈。B“苏辛”是豪放派代表词人,本词中“把酒问姮娥”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把酒问青天”有异曲同工之妙。C词的下片“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让我们感受到神舟飞船在太空俯瞰祖国大好河山的豪迈之情;“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典故出自杜甫,委婉含蓄

15、,别有深意。D辛弃疾是一个词人,更是一位英雄。现实的种种不如意让作者一次次伤心失落,却让笔下的词焕发出倔强的神采,慷慨纵横。6作者想象丰富,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案】5A6中秋月夜,作者想象自己乘风飞到万里高空,去看一看魂牵梦绕的祖国河山。作者托月色清光表达自己想要“斫去”北伐阻碍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解析】5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注意题干要求的是找出不正确的一项。A.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

16、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选项中“借代手法”不正确,选项理解也有误;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及写作手法的理解。作者的这首太常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从词的内容看,作者“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词人感慨

17、时光的流逝和功业难成的愤懑心情。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展开想象的翅膀,诗人想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又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直接而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爱国,以及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2022浙江衢州中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学习任务。刘伯川席上作明杨士奇飞雪初停酒未消,溪山深处踏琼瑶。不嫌寒气侵入骨,贪看梅花过野桥。注释杨士奇:明代大臣。他十四五岁时去拜访父亲的好友刘伯川,应刘伯川之请而作此诗。琼瑶:美玉,这里指冰。7除了深山访友,诗人还做了哪些有趣的事?请你用“深山访友”或“艺花邀蝶”这样的

18、四字短语概括。8这首诗调动了我们哪些感官去想象诗中的情境?结合诗句分析。(写出两种即可)【答案】7示例:踏雪寻梅、喝酒作诗、寒冬赏雪、溪山踏冰、席上赋诗、野桥访梅(四字短语中要有动词。)8示例:调动视觉,诗句中的飞雪、溪山、梅花等景物,让人仿佛看到青山红梅白雪交相辉映的景象;调动触觉,“寒气侵入骨”,让人仿佛感受到了冰天雪地里刺骨的寒冷;调动听觉,“溪山深处踏琼瑶”,让人仿佛听到踏碎冰雪的声音;调动嗅觉,“贪看梅花过野桥”,让人仿佛被梅香吸引,一路踏雪寻梅;调动味觉,由“酒未消”联想到唇齿间尚留酒的醇美滋味。【解析】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用四字短语进行概括。根据“深山访

19、友”或“艺花邀蝶”的提示,四字短语中要有动词。根据“飞雪初停酒未消”的意思“山村中的大雪才刚刚停了下来,而我的酒意还未完全消减”,可概括为:大雪初停、酒意阑珊、喝酒作诗等;根据“溪山深处踏琼瑶”的意思“惬意地在这深山野溪旁踩踏着似玉的雪”,可概括为:溪山踏冰、深山踏冰等;根据“不嫌寒气侵入骨”的意思“我不介意这侵骨的寒气”,可概括为:不惧严寒等;根据“贪看梅花过野桥”的意思“只为走过野桥,贪看那高洁的梅花一眼”,可概括为:野桥访梅、恋看野梅等;也可根据题目“刘伯川席上作”并综合诗意,概括为:席上赋诗、踏雪寻梅等。8本题考查感官理解和分析。根据“飞雪”“溪山”“梅花”等景物和“贪看”可知,调动了

20、视觉;根据“踏琼瑶”仿佛听到踏碎冰雪的声音。可知,调动了听觉;根据“寒气侵入骨”仿佛感受到了冰天雪地里刺骨的寒冷。可知,调动了触觉;根据“酒未消”容易使人联想到唇齿间尚留酒的醇美滋味。可知,调动了味觉;根据“梅花过野桥”仿佛诗人被梅香吸引,一路踏雪寻梅,可知,调动了嗅觉。(2022山东济南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中田园作王维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注释】远扬:桑枝。觇(chn):察看。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春天的颂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田园图。

21、B首联通过写斑鸠鸣叫、满树白色杏花开放,侧面展现了浓浓的春意。C颔联描写了农民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通路的画面。D尾联中“忽”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杯又停住的样子。10诗歌展现出唐代前期的社会生活场景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试结合颈联内容赏析。【答案】9B10示例:燕子回来了,似乎还能认识它的故巢;而屋中的主人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他们都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展现出人们和平与安定的生活状态。【解析】9B.首联“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意思是:冬天很难见到的斑鸠,随着春的来临,很早就飞到村庄来了,在屋上不时鸣叫着,村中的杏花在争相开放,开得雪白一片,整个村子掩

22、映在一片白色杏花之中。“春鸠”“杏花”都是春天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首联通过鸟鸣、花开,直接把春意写得很浓了,这是正面描写;故选B。10此题考查结合诗句赏析诗歌的能力。颈联“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燕子回来了,飞上屋梁,在巢边呢喃地叫着,似乎还能认识它的故巢,而屋中的旧主人却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对着故巢、新历,燕子和人将怎样规划和建设新的生活,这是用极富诗意的笔调,写出春天的序幕。诗中无论是人还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动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透露出唐代前期人们和平与安定的生活状态。人们的精神状态也有点像万物欣欣然地适应着春天,显得健康、饱满和开拓。(2022贵州黔西中考试题)阅读古

23、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选自陈子昂集)11“前不见古人”的“古人”指谁?“后不见来者”的“来者”又指什么人?12诗人为什么“怆然涕下”?从诗中找出理由。【答案】11像建幽州台的燕昭王一样的明君;明君(或“圣人”)。12明君不见(不见古贤),壮志难酬(不见今贤),人生短暂(天地悠悠),孤独寂寞(独自孤单)。【解析】11本题考查诗句中的字词理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意思是: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本诗是诗人登上幽州台后有感而发,“幽州台”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表现了诗人渴求明君的赏识,发挥

24、自己的才能;可见“古人”指的是像建幽州台的燕昭王一样的明君,“来者”指的是明君、圣人。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怆然涕下”形容诗人倍感凄凉而落泪;联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可知,本诗是诗人登上幽州台后有感而发,“幽州台”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诗人渴求明君的赏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现实是诗人屡遭贬谪,可见诗人因不见古贤,不见今贤,壮志难酬而悲伤落泪;“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意思是: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诗人登楼眺望,看到空间的辽阔无限,联想到世事的沧桑易变,天地浑然一体,唯独自己独立于幽州台上,

25、作者因天地悠悠,人生短暂,自己孤独寂寞而悲伤落泪。(2022黑龙江牡丹江中考试题)赏析观沧海,完成下面小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3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水何游澹,山岛竦峙”的画面。14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想象,请你结合具体诗句赏析。【答案】13示例: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14示例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运用想象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的气概,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示例二:“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想象写出了大海

26、吞吐星辰的气概,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解析】13此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述。解答此题,所描述的画面要符合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描述,使之呈现“画面感”。此句意为: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抓住“水、山岛”等景物,描绘出浩荡壮观的景象。示例:在这水波摇动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14此题考查诗句的鉴赏。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的“丰富的想象”这个角度。诗歌前四句描写沧海景象,有静有动。后面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是运用想象,译为:太

27、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自己的壮志。示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进一步描绘了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也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2022山东东营中考试题)登楼望水(唐)顾况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15本诗四句起承转合,一句一转换,颇具特色

28、,就此谈谈你的理解。16下列选项中表达正确的两项是()A本诗写“登楼望水”,与许多写登山登楼登塔的唐诗一样,都是借景抒怀。B作者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注重教化,故写本诗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C本诗为作者暮年所作,写登高望远,看到迎接他的归船,思乡心切,无心赏景。D全诗文句通俗易懂,景情并有,不着一“愁”,实则写“愁”。【答案】15示例:首句“鸟啼花发柳含烟”是起句,诗人便点出了此时其身处的美好风光,可是风光大好,诗人却在第二句用了“抛却”,这说明了诗人此时带愁,无暇眷顾风景,而是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后两句,诗人回忆少年时光,心里很愉悦,于是诗人更上高楼,眺望远处一江绵绵春水,心潮起伏,想着何

29、时故乡才能迎来他的这一只归船,诗人愁之来源,是身处异乡而不得归之苦。四句起承转合,一句一转换,巧妙抒发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16AD【解析】15考查对诗歌的分析理解。唐代诗人顾况,身在他乡,见春天再次到来,花开似锦,绿柳如烟,蜂蝶随香,燕飞莺啼,不由得感慨时光之匆匆,而自己倏然已经老去。为着追逐功名,远离家乡,长年不归,让韶华白白逝去。到得此时,仍空自惆怅,不肯回去。开篇诗人写“鸟啼花发柳含烟”,显然,展现在我们以前面前一副春光明媚的画面。春天是温暖的季节,小鸟叽叽喳喳在树林中穿越。在树林中鸣叫。再看地上的花朵更是百花争艳,竞相开放。柳树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在湖边的水汽中腾起春烟。这是多么美好的

30、春光啊,让人沉醉。但是此时诗人的心思却不在这里,“掷却风光忆少年”,他没有被眼前这美丽的景色所打动,而是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也正是因为这种回忆让他陷入了春愁之中。那么这种春愁究竟是什么呢?唐诗的最后两句给出了答案。“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在这个春光烂漫的季节里,诗人登上了高楼,眺望远方的江水翻腾。心中期待着故乡什么时候能够带来一条船,把我从这里接回去呢?如此在美丽的春光中登高望远,盼望故乡来船,这种表达并不多见。由此看得出诗人的这份春愁,如江水般滔滔不绝。而美丽的春光不过是这点缀而已,更让诗人的愁绪满怀。最后一句七个字写出了诗人春愁之所指,那就是对于故乡的思念。16考查对诗歌的分

31、析理解。B.“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错误,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绿柳如烟,这是多么美的春光,可是如此大好风光,诗人却将美景抛在一边,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眼前的春光很美,可是记忆中故乡的春光更美,诗人登高远眺,希望能有一叶扁舟载着他回到故乡。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没有“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之意;C.“看到迎接他的归船”错误,后二句是虚写,诗人开始去眺望故乡,想着何时故乡才能迎来他的这一只归船,并非真正看到迎接他的归船;故选AD。(2022广西百色中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

32、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B第二句写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一步渲染塔之高。C第三句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D这首诗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登上飞来峰,触景生情,抒发豪情壮志。18有人评价此诗有“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之妙,请结合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7C18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哲理蕴含在诗句中,诗句中的意象体现深刻的道理。如这首诗通过写“千寻塔”“最高层”等意象,形象地揭示“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33、解析】17此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C.有误。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如陆贾的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所以 “浮云”常常代指奸邪小人。可知题干中所述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有误。故选C。18此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意思是将哲理蕴藏在了诗歌中。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出诗歌表现出来的哲理,一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意象指的是渗透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如诗歌中月亮常常代表对亲朋的思念等。此诗中“千寻塔”“最高层”都是代指人生的高处,“浮云”则代指小人,结合“不畏浮云遮望眼,自

34、缘身在最高层”可知,作者想表现的哲理就是:站得高,看得远。此诗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当时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表现了其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可据此作答。(2022福建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9下列对这首词

35、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序写时间,地点及词人出游的独特感受,交代写作缘由。B从“吟啸且徐行”中可以想见沙湖道上词人率性洒脱的情貌。C“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表达词人对权贵的蔑视与抗争。D这首词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20“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词人对天气的态度,更是对生活的态度。请简要分析。【答案】19C20“风雨”“晴”喻指人生逆境与顺境,不论雨天晴天、逆境顺境,旷达的词人都能坦然接受。【解析】19本题考查词的理解与分析。C.“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豪迈之情。本项说法错误;故

36、选C。20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分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意思是: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但苏轼自己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萧瑟”“风雨”在此喻指作者人生中所遇的坎坷,喻指作者仕途不顺;联系“山头斜照却相迎”可知,风雨过后阳光自会到来,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风雨(磨难)”定会过去 ,“晴天(美好)”终会到来,作者能够积极地面对人生的磨练,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二轮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