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与能力(24分)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以自己学说和行事魅力感染了他的弟子们,弟子们爱戴他,追随他,不仅使他在流亡时没有“_,_”(陈情表)的状况发生,而且在他死后将他的学说发扬光大。(2)蜀道难中用“_,_”为秦惠王派遣司马错伐蜀之事增添了神话色彩。(3)中国古代重农抑商,而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则强调工商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柳永望海潮中“_,_”正描绘出了商业活跃带动社会经济生活的图景。(4)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他看不清当时人心思安的社会形势,已经到了“_,_”(扬州慢)的程度。
2、2. 下列各类戏剧作品,情节与史记无关的一项是( )A. 元杂剧 萧何月夜追韩信B. 京剧 空城计C. 越剧 卧薪尝胆D. 话剧 大风歌3. 下列对联与题写的人物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酣歌燕市,遂将热血酬知己;廷刺秦王,唯留易水作寒声。荆轲B. 辩士舌尚在,当以此换千金裘,哪管他朝秦暮楚;客卿计安出?只要能得三分利,尽可去翻云覆雨。苏秦C. 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令读者慷慨悲歌不已;其门馆风流未谢,于今思昔,问谁能拔抑塞磊落之才。信陵君D. 集芙蓉以为裳,又树蕙之百亩;帅云霓而来御,将往观乎四荒。屈原4. 鲁迅盛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下列评论中不可以作为理解“无韵之
3、离骚”的一项是( )A.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班固)B. 文如云龙雾豹,出没隐见,变化无方(刘熙载)C. 事迹错综处,太史公叙得来如大塘上打纤,千船万船不相妨碍。(归有光)D. 同叙刺客,豫让之与专诸,聂政之与荆轲,才出一语,乃觉口气各不同。(斋藤正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往今来很多史记的选本,都依循一个简单的原则,就是考虑史记文章好看程度,将“不好看”的部分挑出来,只留“好看”的部分。但这样就遗漏了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司马迁要在史记里放那么多“不好看”的内容?为什么很多读者认定“好看”的内容,在史记中往往被放在很后面?难道司马迁没有编选的眼光,分辨不出自
4、己写的哪些好看哪些不好看?还是说司马迁是个缺乏自制拣选能力的作者,当断不断、当舍不舍,以致让史记变得过度驳杂、庞大?司马迁是个能写好文章的杰出作者,却是个糟糕的编辑,不能好好整编自己的著作,必须由后人来替他拣择重编?当然不是。这问题的真切答案是:司马迁从来就没有要写一本“好看”的书,或者该说,他没有要写一本光是“好看”的书,“好看”在他自觉而严格的写作标准中不是那么重要。司马迁对于史记这本书,动机及目的更广阔且深刻。5.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B.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
5、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C. 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吃掉。D. 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6.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对于司马迁的动机及目的,史记这本书更深刻且广阔。B. 关于司马迁的动机及目的,史记这本书更广阔且深刻。C. 对于史记这本书,司马迁有更广阔且深刻的动机及目的。D. 关于史记这本书,司马迁的动机及目的更加深刻且广阔。7. 请简要概括语段第二小节的三个发问角度。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
6、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高后崩。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吕王产为相国,皆居长安中,聚兵以威大臣,欲为乱。朱虚侯章以吕禄女为妇,知其谋,乃使人阴出告其兄齐王,欲令发兵西,朱虚侯、东牟侯为内应,以诛诸吕,因立齐王为帝。齐王既闻此计,以驷钧为相,魏勃为将军,祝午为内史,悉发国中兵。使祝午东诈琅邪王曰:“吕氏作乱,齐王发兵欲西诛之。齐王自以儿子,年少,不习兵革之事,愿举国委大王。大王自高帝将也,习战事。齐王不敢离兵,使臣请大王幸之临菑见齐王计事,并将齐兵以西平关中之乱。”琅邪王信之,以为然,乃驰见齐王。齐王与魏勃等因留琅邪王,而使祝午尽发琅邪国而并将其兵。琅邪王刘泽既见欺,不得反
7、国,乃说齐王曰,齐悼惠王高皇帝长子,推本言之,而大王高皇帝适长孙也,当立。今诸大臣狐疑未有所定而泽于刘氏最为长年大臣固待泽决计今太王留泽无为也不如使泽入关计事齐王以为然乃益具车送琅邪王。琅邪王既行,齐遂举兵西攻吕国之济南。于是齐哀王遗诸侯王书曰:“高帝平定天下,王诸子弟,悼惠王于齐。悼惠王薨,惠帝使留侯张良立臣为齐王。惠帝崩,高后用事,春秋高,听诸吕擅废高帝所立,又杀三赵王,灭梁、燕、赵以王诸吕,分齐国为四。忠臣进谏,上惑乱不听。今高后崩,皇帝春秋富,未能治天下,固恃大臣诸侯。今诸吕又擅自尊官,聚兵严威,矫制以令天下,宗庙所以危。今寡人率兵入诛不当为王者。”汉闻齐发兵而西,相国吕产乃遣大将军灌
8、婴东击之。灌婴至荥阳,乃谋曰:“诸吕将兵居关中,欲危刘氏而自立。我今破齐还报,是益吕氏资也。”乃留兵屯荥阳,使使喻齐王及诸侯,与连和,以待吕氏之变而共诛之。齐王闻之,乃西取其故济南郡,亦屯兵于齐西界以待约。吕禄、吕产欲作乱关中,朱虚侯与太尉勃、丞相平等诛之。朱虚侯首先斩吕产,于是太尉勃等乃得尽诛诸吕。而琅邪王亦从齐至长安。大臣议欲立齐王,而琅邪王及大臣曰:“齐王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又亲高帝子,于今见在,且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于是大臣乃谋迎立代王,而遣朱虚侯以诛吕氏事告齐王,令罢兵。王既罢兵归,
9、而代王来立,是为孝文帝。(选自史记齐悼惠王世家,有删改)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诸大臣/狐疑未有所定/而泽于刘氏最为长年大臣/固待泽决计/今大王留泽无为也/不如使泽入关计事/齐王以为然/乃益具车/送琅邪王。B. 今诸大臣狐疑未有所定/而泽于刘氏最为长年/大臣固待泽决计/今大王留泽无为也/不如使泽入关计事/齐王以为然/乃益具车送琅邪王。C. 今诸大臣/狐疑未有所定/而泽于刘氏最为长年/大臣固待泽决计/今大王留/泽无为也/不如使泽入关计事/齐王以为然/乃益具车/送琅邪王。D. 今诸大臣狐疑未有所定/而泽于刘氏最为长年大臣/固待泽决计/今大王留/泽无为也/不如使
10、泽入关/计事齐王以为然/乃益具车送琅邪王。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相国,相是辅助之意,国指诸侯国,文中相国即指辅佐诸侯处理事务执政官员。B. 春秋,本指春与秋二季,用来表示一年,也指人的年岁。文中此处指执政时间长。C. 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齐哀王以此自称表示自己应为帝。D. 孝文,是汉文帝的谥号。人死前不称谥,文中称代王即位为孝文帝是著史者视角。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后去世后,吕禄、吕产聚集军队,想要发动叛乱;朱虚侯则想联合东牟侯,诛杀诸吕,立齐王为帝:吕氏外戚与刘氏宗族权力斗争激烈。
11、B. 高后当政时,擅权用事,听信诸吕谗言而废诸王,先后杀死三位赵王,将梁、燕、赵等国封给诸吕,又分齐国为四部分,以此削弱刘姓势力。C. 琅邪王与齐王斗智斗勇,在齐王以诈将自己扣留齐地,无法返回封国时,他巧妙哄劝齐王放自己去长安,并在迎立代王时发挥了重要作用。D. 灌婴受命去拦击齐兵,但他不愿助力诸吕,就晓喻齐王及诸侯与之联手,等待时机讨伐吕氏,太尉周勃等则协助朱虚侯诛杀了乱政头目吕产。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齐王自以儿子,年少,不习兵革之事,愿举国委大王。(2)今诸吕又擅自尊官,聚兵严威,矫制以令天下,宗庙所以危。12. 诸吕被灭后,大臣们为什么最终迎立代王而非齐王?请
12、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乌江项王庙 严遂成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竟亡秦。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不独为灵均。注庙貌:庙宇及神像。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点题,概叙自己所见项羽庙之状及路过时进庙拜祭。B. 第二句认为项羽的功过千年评价不一,只能让鬼神评判。C. 颔联前句叹惋中带贬,后句惊叹中显褒,可谓爱恨交加。D. 颈联以范、韩的遭遇,揭示楚汉相争中项羽失败的原因。14. 尾联中的灵均是谁?咏评项羽的诗为何要写到他?请作简要分析。三、现代文
13、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新京报:这本书的书名叫史记的读法。(1) ?杨照:司马迁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他处在一个特别的时代,有着特别的人生经历,更重要的是,他有着特别复杂的心灵结构。在阅读史记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办法真切地认识到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我们就没有办法确切地了解史记。这是我多年探究史记所得到的结论。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用这种方式来阅读史记。这是一种特别有收获的读法。我提倡读史记需要“历史式的读法”。我们要了解司马迁和他所处的时代,以及司马迁写史记的历史观。我们一般读史记基本上用的就是“文学式的读法”我们喜欢读史记里精彩
14、的故事,对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有所认同。不过,因为司马迁的作者意识太强大了,所以除了“历史式的读法”和“文学式的读法”之外,我们还要对司马迁的心灵和精神再多一点认知。新京报:司马迁写史记基本以人物为中心。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的写法对中国古代的历史书写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到现在,很多人对历史的理解还是以帝王将相为中心。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杨照:这种现象是一种遗憾。这起源于大家对于司马迁的误会。纪传体是被纳入到中国正史的书写体例,而史记被放在正史第一的位置。这中间经历了很多波折。中国正史中的纪传体,其实和司马迁写的纪传体是不一样的。二十四史里面的大部分史书,一定有本纪和列传。可是,司马迁不是这样架构他的史
15、记的。史记里有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构成了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意义上,司马迁之后的史家没真正把握司马迁写纪传体的精神,这是令人遗憾的。二十四史里许多正史里并没有志书。汉书还继承了志书。志书是脱离人物的制度史。史记之所以有志书这种体例,是因为司马迁太了解历史上有太多东西不能用人物来解释。在司马迁所记录的时代里,有着许多种计算时间的方式,所以这时我们需要“表”才能够厘清历史脉络。书和表在史记中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司马迁笔下的本纪,并不是有着帝王将相的史观。对司马迁来说,本纪只是史记的一部分。他把本纪放到史记的最前面,不是因为本纪最重要,而是为了方便。司马迁用本纪来进行断
16、代,并展开该时代的主要政治事件。这并不是替帝王立传的写法。汉高祖的事迹被大量地记载在高祖本纪上。但是,如果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并理解刘邦,至少还要看项羽本纪。其实,刘邦的许多事迹写在了留侯世家陈相国世家和淮阴侯列传里。因此高祖本纪并不是刘邦的传记。这是个误会。之所以有人会认为,以人物、帝王将相为中心的史观是来自于司马迁,这是因为我们用了一种割裂的方式去读史记。一般来说,我们读史记只读几篇本纪和列传,这并没尊重司马迁创作时搭建的架构,也没有理解司马迁背后的野心。司马迁不是为了歌颂帝王将相,恰好相反,他抒发的是官吏的抗议。史记的构架和背后的史观、心灵和精神,在班固之后都没有被传承下来。这才是我今天试图
17、去还原司马迁的本相和史记完整内容的原因。新京报:(2) ?杨照:因为他的史学观念太过于超越了,超越了他的时代,超越我们一般的观念。司马迁的野心是要整理从他那个时代往前能够追索到的所有人类的经验。司马迁不只有这么庞大的野心,还有可执行的方法,并产生了相应的书写架构。古往今来,很少有这种野心的历史学家。在21世纪,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些类似的野心,比如人类简史。初看到人类简史时,我们会被吓一跳,作者怎么敢把完整的人类历史放进一本书里面呢?但司马迁早就这样做了。而且,史记比人类简史的表现方式更具吸引力。(选自新京报专访杨照)材料二:史记一书,是以纪传为本体,以八书为总论,以十表为附录之一部自成系统的历史
18、著作。司马迁把过去零碎散乱的史料,分别归类于各人之纪传而演绎之;然后于八书中总其历史时代的背景而作归纳之叙述;最后,则于年表中,排比年代,以求从时间的关系上推求其彼此间之关联。故归纳、演绎、排比,实为纪传体历史方法构成的要素;而其表现的形式,则为纪、传与书、表。同时,在纪传中,又以本纪为纲领,而以世家与列传演绎本纪的内容,使本纪、世家与列传,构成无形的连锁。然后再以全部的纪、传与书、表相关联。这样,就构成了纪传体历史方法之整然的体系。在叙述方面,于纪传中,司马迁已经把眼光注射到历史上的社会之各阶层人民的形形色色的活动,注射到历史上的社会之每一个角落的民族,从社会的上层到社会的下层,从中国的本部
19、到中国的四周,无所不纪。于八书中,他不仅注意到礼乐、律历,而且也注意到平准、河渠,注意到天官、封禅,从经济、政治乃至意识诸形态,无所不书。于十表中,他已经知道详者纪月,次之纪年,又次之纪世;从三代下迄汉武,其间诸侯将相,无不依次为表。(选自翦伯赞论司马迁的历史学)材料三:秦魏韩赵楚燕齐七年樗里疾卒。击楚,斩首三万。魏丹为相。十九年十二年二十六年二十九年秦取我襄城,杀景缺。十二年二十四年秦使泾阳君来为质。八年楚王来,因留之。二十年与齐王会于韩。十三年齐、魏王来。立咎为太子。二十七年三十年王入秦。秦取我八城。十三年二十五年泾阳君复归秦。薛文(孟尝君)入相秦。九年二十一年与齐、韩共击秦于函谷。河、渭
20、绝一日。十四年与齐、魏共击秦。赵惠文王元年以公子胜为相,封平原君。楚顷襄王元年秦取我十六城。十四年二十六年与魏、韩共击秦。孟尝君归相齐。(选自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15.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观点中杨照与翦伯赞不相一致的一项是( )A. 史记的架构体现了司马迁处理历史的方法。B. 阅读史记先从“本纪”开始,再到其他体例。C. 史记是包括“纪传、书表”在内的整体,不可分割。D. 历史的叙述要涵盖社会的各个层面。16. 在新京报提出第二个问题后,杨照进行了充分的论述。下列对这部分的论证结构演示最恰当的一项是( )A. B. C. D. 17. 有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时准备围绕“司马迁笔下的
21、项羽”作深入研究,下列做法不符合材料指导思想的一项是( )A. 阅读太史公自序,了解司马迁的写作精神,深入他的心灵世界,注重研究的归因意识。B. 了解史记的互见法,阅读高祖本纪,换个视角看项羽的所作所为,强调比较分析。C. 查阅史记中的“秦楚之际月表”,了解他灭秦兴楚、称霸失败的过程,增强联系意识。D. 参看汉书陈胜项籍列传,比较它和史记项羽本纪的叙写差异,强调客观叙述。18. 请在材料一中横线处补写出新京报的两则提问,每处不超过30字。19. 材料二中,翦伯赞认为“年表”是“以求从时间的关系中推求彼此间之关联的”。请阅读材料三的表格,写出有关“秦与他国关系”的三条推断。(二)现代文阅读II(
22、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清洁的精神 张承志那是神话般的、唯洁为首的年代。洁,几乎是处在极致,超越界限,不近人情。后来,经过如同司马迁、庄子、淮南子等大师的文学记录以后,不知为什么人们又只赏玩文学的字句而不信任文学的真实断定它是过分的传说不予置信,而渐渐忘记了它是一个重要的、古中国关于人怎样活着的观点。今天没有人再这样谈论问题,这样写好像就是落后和保守的记号。但是,四千年的文明史都从那个洁字开篇,我不觉得有任何偏激。一切都开始在这座低平的、素色的箕山上。一个青年,一个樵夫,一头牛和一道溪水,引来了哺育了我们的这个文明。如今重读逍遥篇或者史记,古文和逝事都远不可及,都不
23、可思议,都简直无法置信了。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野。山势非常平缓,从山脚拾路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抵达箕顶。山的顶部宽敞坦平,烟树素淡,悄寂无声。在那荒凉的箕顶上人觉得凄凉。在冬天的晴空尽头,在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远影。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我在那个遗址上挖过很久,但是田野发掘并不能找到清洁的古代。史记注引皇甫谧高士传,记载了尧舜禅让时期的一个叫许由的古人。许由因帝尧要以王位相让,便潜入箕山隐姓埋名。然而尧执意让位,追许由不舍。于是,当尧再次寻见许由,求他当九州长时,许由不仅坚辞不从,而且以此为奇耻大辱。他奔至河畔,清洗听脏了的双耳。时有巢父
24、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所谓强中有强,那时是人相竞洁。牵牛的老人听了许由的诉说,不仅没有夸奖反而忿忿不满:你若不是介入那种世界,哪里至于弄脏了耳朵,想在你洗耳不过是另一种钓名沽誉。下游饮牛,上游洗耳,既然你已知道自己双耳已污,为什么又来弄脏我的牛口?今天恐怕少有人相信这样的故事,但是司马迁亲自去过箕山。史记伯夷传中记道: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这座山从那时就同称许由山。但是在我登上箕顶那次,没有找到许由的墓
25、。山顶是一个巨大平缓的凹地,低低伸展开去,宛如一个长满荒草的簸箕。这山顶虽宽阔,但没有什么峰尖崖陷,登上山顶一览无余。我和河南博物馆的几个小伙子细细找遍了每一丛蒿草,没有任何遗迹残痕。当双脚踢缠着高高的茅草时,不觉间我们对古史的这一笔记录认起真来。司马迁的下笔可靠,已经在考古者的铁铲下证实了多次。他真的看见许由墓了吗?我不住地想。箕顶已经开始涌上暮色,视野里一阵阵袭来凄凉。天色转暗后我们突然感慨,禁不住地猜测许由的形象,好像在蒿草一下下绊着脚、太阳一分分消隐下沉的时候,那些简赅的史料又被特别细致地咀嚼了一遍。山的四面都无声。暮色中的箕山,以及山麓连结的朦胧四野中,浮动着一种浑浊的哀切。我抱着考
26、古队员式的希望,有一瞬甚至盼望出现奇迹,由我发现许由墓。但箕顶上不见牛,不见农夫,不见布衣之士刚愎的清高;不仅登封洛阳,不仅豫北晋南的原野,都沉陷在晚暮的沉默中,一动不动,缄口不言。那时我不知道,就在那一天里我不仅相信了这个古史传说而且企图找寻它,虽然我并没有找到许由墓。许由墓也许永远湮没无闻,但箕山许由的本质,后来分衍成很多传统。洁的意识被义、信、耻、廉等林立的文化所簇拥,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森林,使中国人长久地自尊而有力。应当坚信:在大陆上孕育了中国的同时,最高尚的洁意识便同时生根。那是四十个世纪以前播下的高贵种子,它百十年一发,只要显形问世,就一定以骇俗的美久久引起震撼。它并非我们常见的
27、风情事物。我们应该等待这种高洁美的勃发。(有删改)20.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写如今人们重读逍遥篇或史记,对其文学记录不予置信,表现了人们对过去“唯洁为首”年代的不理解。B. 文章以厚重的笔触描摹了许由这个心灵“清洁”之士,表现了作者对中国古代文化独到的理解和深沉的缅怀。C. 文章提到高士传中的牵牛老人对许由洗耳的忿忿不满,批评他沽名钓誉,以此可知作者对许由也有些许讥讽。D. 作者浓墨重彩勾勒了中国文化源头处先秦时期的典型人格洁的意识,歌颂了这种可贵的“士”的精神。21.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描摹山顶之行状,
28、将其比喻成“一个长满荒草的簸箕”,形象地写出了许由山的清冷、荒凉。B. 文章重在抒情,辅以议论、描写、记叙等,充满对古仁人的崇敬和礼赞,表达对清洁精神的赞美。C. “许由墓也许永远湮没无闻,但箕山许由的本质,后来分行成很多传统”承上启下,引出洁意识的表现和影响。D. 文章提到今人不信任文学真实,与作者深信洁意识形成对比,突出了对这种精神的歌颂和呼唤。22. 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的意蕴。23. 从史记众多人物中,挑选一位符合本文所表述的“洁”精神本质的人物,为他写一则颁奖词。要求:注意人称,运用至少一种修辞,且有对人物“洁”的精神的评论,不超过150字。四、写作(60分)24. 阅读下面
29、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史记除了为帝王将相作传,也记录了很多地位低下的小人物的事迹,展现了他们的历史作用。你们学校将开展“口述校史”的活动,校方为此遴选、联系了一些较有成就的校友,以供同学们采访。但很多教师和同学认为那些默默无闻、在各行各业兢兢业业的普通校友也是宝贵的校史资源。请你向校长写一封信,建议学校重视采访这部分校友。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与能力(24分)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以自己的学说和行事魅力感染了他的弟子们,弟子
30、们爱戴他,追随他,不仅使他在流亡时没有“_,_”(陈情表)的状况发生,而且在他死后将他的学说发扬光大。(2)蜀道难中用“_,_”为秦惠王派遣司马错伐蜀之事增添了神话色彩。(3)中国古代重农抑商,而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则强调工商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柳永望海潮中“_,_”正描绘出了商业活跃带动社会经济生活的图景。(4)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他看不清当时人心思安的社会形势,已经到了“_,_”(扬州慢)的程度。【答案】 . 茕茕孑立 . 形影相吊 . 地崩山摧壮士死 .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市列珠玑 . 户盈罗绮 . 废池乔木 . 犹厌言兵【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
31、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茕、吊、摧、栈、玑、绮、乔、犹。2. 下列各类戏剧作品,情节与史记无关的一项是( )A. 元杂剧 萧何月夜追韩信B. 京剧 空城计C. 越剧 卧薪尝胆D. 话剧 大风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情节的分析和鉴赏能力。A萧何月夜追韩信是元代杂剧作品,是一部历史剧,以楚汉相争为题材,写韩信的生平遭际。是根据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的记载敷衍而来的。B空城计又名抚琴退兵,京剧传统剧目,取材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C越剧卧薪尝胆是根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一书中的越王勾践世家改编。D话剧 大风歌是著名剧作家陈白尘根据汉代历史学家
32、司马迁所著史记并参考班固所著汉书有关篇章所编撰的七幕历史剧。故选B。3. 下列对联与题写的人物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酣歌燕市,遂将热血酬知己;廷刺秦王,唯留易水作寒声。荆轲B. 辩士舌尚在,当以此换千金裘,哪管他朝秦暮楚;客卿计安出?只要能得三分利,尽可去翻云覆雨。苏秦C. 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令读者慷慨悲歌不已;其门馆风流未谢,于今思昔,问谁能拔抑塞磊落之才。信陵君D. 集芙蓉以为裳,又树蕙之百亩;帅云霓而来御,将往观乎四荒。屈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辩士舌尚在”说的是楚相的玉璧被盗,门下人怀疑曾与楚相一同喝酒的张仪,
33、张仪被痛打后回到家里,首先问妻子自己的舌头还在不在,说只要舌头在就行了。后用此典表示虽遇挫折或虽未显达,而赖以进取的资本还在。据此可知,对应张仪。故选B。4. 鲁迅盛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下列评论中不可以作为理解“无韵之离骚”的一项是( )A.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班固)B. 文如云龙雾豹,出没隐见,变化无方(刘熙载)C. 事迹错综处,太史公叙得来如大塘上打纤,千船万船不相妨碍。(归有光)D. 同叙刺客,豫让之与专诸,聂政之与荆轲,才出一语,乃觉口气各不同。(斋藤正谦)【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内容,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史家之绝唱”
34、是肯定史记在史学上的价值,使后世有案可稽、有史可究。“无韵之离骚”则大大赞美了其中所蕴含的文学价值。A.句意:文章直白,所记载的事件经得起核实,不凭空加以赞赏,也不掩饰过错,因此叫做实录。这是对史学特点的评价,不是文学价值。BCD三项都是就文学特点来说的。故选A。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往今来很多史记的选本,都依循一个简单的原则,就是考虑史记文章好看程度,将“不好看”的部分挑出来,只留“好看”的部分。但这样就遗漏了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司马迁要在史记里放那么多“不好看”的内容?为什么很多读者认定“好看”的内容,在史记中往往被放在很后面?难道司马迁没有编选的眼光,分辨不出自己写的哪些好看哪
35、些不好看?还是说司马迁是个缺乏自制拣选能力的作者,当断不断、当舍不舍,以致让史记变得过度驳杂、庞大?司马迁是个能写好文章的杰出作者,却是个糟糕的编辑,不能好好整编自己的著作,必须由后人来替他拣择重编?当然不是。这问题的真切答案是:司马迁从来就没有要写一本“好看”的书,或者该说,他没有要写一本光是“好看”的书,“好看”在他自觉而严格的写作标准中不是那么重要。司马迁对于史记这本书,动机及目的更广阔且深刻。5.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B.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
36、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C. 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D. 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6.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对于司马迁的动机及目的,史记这本书更深刻且广阔。B. 关于司马迁的动机及目的,史记这本书更广阔且深刻。C. 对于史记这本书,司马迁有更广阔且深刻的动机及目的。D. 关于史记这本书,司马迁的动机及目的更加深刻且广阔。7. 请简要概括语段第二小节的三个发问角度。【答案】5. A 6. C 7. 编选的眼光 内容的取舍 文
37、章的编排【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引号作用和A项一样,都表示强调。B.表示引用;C.表示特殊含义;D.表示特定称谓。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一处语病:“司马迁对于史记这本书,动机及目的更广阔且深刻”中途易辙,此句主语应该是司马迁,可改为“对于史记这本书,司马迁有更广阔且深刻的动机及目的”。AB项叙述主体改变了;D项“深刻且广阔”语序不当。只有C项修改正确。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结合“难道司马迁没有编选的眼光,分辨不出自己写的哪些好看哪些不好看”,可概括出“编选的眼光”; 结合“司马迁是
38、个缺乏自制拣选能力的作者,当断不断、当舍不舍,以致让史记变得过度驳杂、庞大”,可概括出“内容的取舍”;结合“不能好好整编自己的著作,必须由后人来替他拣择重编”,可概括出“文章的编排”。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高后崩。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吕王产为相国,皆居长安中,聚兵以威大臣,欲为乱。朱虚侯章以吕禄女为妇,知其谋,乃使人阴出告其兄齐王,欲令发兵西,朱虚侯、东牟侯为内应,以诛诸吕,因立齐王为帝。齐王既闻此计,以驷钧为相,魏勃为将军,祝午为内史,悉发国中兵。使祝午东诈琅邪王曰:“吕氏作乱,齐王发兵欲西诛之。齐王自以儿子,年少,不
39、习兵革之事,愿举国委大王。大王自高帝将也,习战事。齐王不敢离兵,使臣请大王幸之临菑见齐王计事,并将齐兵以西平关中之乱。”琅邪王信之,以为然,乃驰见齐王。齐王与魏勃等因留琅邪王,而使祝午尽发琅邪国而并将其兵。琅邪王刘泽既见欺,不得反国,乃说齐王曰,齐悼惠王高皇帝长子,推本言之,而大王高皇帝适长孙也,当立。今诸大臣狐疑未有所定而泽于刘氏最为长年大臣固待泽决计今太王留泽无为也不如使泽入关计事齐王以为然乃益具车送琅邪王。琅邪王既行,齐遂举兵西攻吕国之济南。于是齐哀王遗诸侯王书曰:“高帝平定天下,王诸子弟,悼惠王于齐。悼惠王薨,惠帝使留侯张良立臣为齐王。惠帝崩,高后用事,春秋高,听诸吕擅废高帝所立,又杀
40、三赵王,灭梁、燕、赵以王诸吕,分齐国为四。忠臣进谏,上惑乱不听。今高后崩,皇帝春秋富,未能治天下,固恃大臣诸侯。今诸吕又擅自尊官,聚兵严威,矫制以令天下,宗庙所以危。今寡人率兵入诛不当为王者。”汉闻齐发兵而西,相国吕产乃遣大将军灌婴东击之。灌婴至荥阳,乃谋曰:“诸吕将兵居关中,欲危刘氏而自立。我今破齐还报,是益吕氏资也。”乃留兵屯荥阳,使使喻齐王及诸侯,与连和,以待吕氏之变而共诛之。齐王闻之,乃西取其故济南郡,亦屯兵于齐西界以待约。吕禄、吕产欲作乱关中,朱虚侯与太尉勃、丞相平等诛之。朱虚侯首先斩吕产,于是太尉勃等乃得尽诛诸吕。而琅邪王亦从齐至长安。大臣议欲立齐王,而琅邪王及大臣曰:“齐王母家驷
41、钧,恶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又亲高帝子,于今见在,且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于是大臣乃谋迎立代王,而遣朱虚侯以诛吕氏事告齐王,令罢兵。王既罢兵归,而代王来立,是为孝文帝。(选自史记齐悼惠王世家,有删改)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诸大臣/狐疑未有所定/而泽于刘氏最为长年大臣/固待泽决计/今大王留泽无为也/不如使泽入关计事/齐王以为然/乃益具车/送琅邪王。B. 今诸大臣狐疑未有所定/而泽于刘氏最为长年/大臣固待泽决计/今大王留泽无为也/不如使泽入关计事/齐王以为然/乃益具车送琅邪
42、王。C. 今诸大臣/狐疑未有所定/而泽于刘氏最为长年/大臣固待泽决计/今大王留/泽无为也/不如使泽入关计事/齐王以为然/乃益具车/送琅邪王。D. 今诸大臣狐疑未有所定/而泽于刘氏最为长年大臣/固待泽决计/今大王留/泽无为也/不如使泽入关/计事齐王以为然/乃益具车送琅邪王。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相国,相是辅助之意,国指诸侯国,文中相国即指辅佐诸侯处理事务的执政官员。B. 春秋,本指春与秋二季,用来表示一年,也指人的年岁。文中此处指执政时间长。C. 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古代君主对自己谦称。齐哀王以此自称表示自己应为帝。D. 孝文,是汉文帝的谥号。人死前不
43、称谥,文中称代王即位为孝文帝是著史者视角。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后去世后,吕禄、吕产聚集军队,想要发动叛乱;朱虚侯则想联合东牟侯,诛杀诸吕,立齐王为帝:吕氏外戚与刘氏宗族权力斗争激烈。B. 高后当政时,擅权用事,听信诸吕谗言而废诸王,先后杀死三位赵王,将梁、燕、赵等国封给诸吕,又分齐国为四部分,以此削弱刘姓势力。C. 琅邪王与齐王斗智斗勇,在齐王以诈将自己扣留齐地,无法返回封国时,他巧妙哄劝齐王放自己去长安,并在迎立代王时发挥了重要作用。D. 灌婴受命去拦击齐兵,但他不愿助力诸吕,就晓喻齐王及诸侯与之联手,等待时机讨伐吕氏,太尉周勃等则协助朱虚侯诛
44、杀了乱政头目吕产。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齐王自以儿子,年少,不习兵革之事,愿举国委大王。(2)今诸吕又擅自尊官,聚兵严威,矫制以令天下,宗庙所以危。12. 诸吕被灭后,大臣们为什么最终迎立代王而非齐王?请简要分析。【答案】8. B 9. D 10. D 11. (1)齐王认为自己是晚辈,年轻,不熟悉领兵作战等(军事)事务,愿意将整个封国的大事都交给大王您办。(2)如今诸吕又擅自提封自己的官职,聚集军队显示自己的威势,假传皇帝诏令来号令天下,国家(朝廷)因而十分危险。 12. (1)大臣们担忧外戚乱政重演,代王母家比齐王母家忠厚;(2)大臣认为代王是高帝亲儿子,健在的兄
45、弟中年龄最长,即皇帝位更名正言顺;(3)大臣认为代王为人善良,能安人心。【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今各位大臣犹疑不决,未确定立。而我刘泽是刘氏子弟中年龄最大者,大臣们一定等待我去参与决策。现在,大王留我没有什么作用,不如派我入关去,商议迎立之事。”齐王认为此话是对的,于是多备车马,送走了琅邪王。“大臣固待泽决计”,“大臣”作“待泽决计”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AD;“留泽”,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文中相国即指辅佐诸侯处理事务的执政官员”错误,文中相国指汉朝的相国,是辅佐皇帝处理事务的执政官员。B.“文中此处指执政时间长”错误,文中指年岁。C.“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齐哀王以此自称表示自己应为帝”错误,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此处齐哀王以此称自己,是谦称。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太尉周勃等则协助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