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全册期末复习提纲

上传人:热*** 文档编号:230955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全册期末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全册期末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全册期末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全册期末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全册期末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精神的精华 1.11.1 追求智慧的学问追求智慧的学问 1.1.哲学的起源哲学的起源 (1)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它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2)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2.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与世界观都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世界观人人都有。 ) (2)(2)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与方

2、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 1.21.2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1.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

3、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

4、主义的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3)哲学史上的哲学史上的两个两个对子对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哲学的基本派别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 1.31.3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1.(1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马克

5、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人类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就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 2.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注意三个统一) (2)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3)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4)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

6、论品质。 3.3.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主义哲学作出了原创性原创性贡献。 第二课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核

7、心词:物质、运动、规律)探究世界的本质(核心词:物质、运动、规律) 2.12.1 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性 1.1.(1 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 (2)哲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8、 2.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3.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不仅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 2)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 (3)(3)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

9、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4、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 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22.2 运动的规律性运动的规律性 1.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

10、不存在的。 2.2.规律规律的含义和特征的含义和特征 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2.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的特点) :意识活动具有目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的特点)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通过实践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2)

11、(2)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正确意识,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3.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2)方法论要求: 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2、,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4.辩证唯物论的原理:辩证唯物论的原理: (1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2 2)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尊重客

13、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要求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认识和利用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第三课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核心词:联系、发展、矛盾)把握世界的规律(核心词:联系、发展、矛盾) 3.1 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1.联系的特征:联系的特征: (1 1)联系的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联系的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世界上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 ) (2 2)联系的客观性要求:从事物固有的联

14、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的客观性要求: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但不能根据自身需要建立联系不能根据自身需要建立联系。 ) 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分类: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具有客观性。 ) (3)(3)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要求: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要求: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事物的联系

15、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2.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1 1)原理:)原理: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2 2)方法论:要立足整体)方法论: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

16、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3.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优化的方法 (1 1)原理:系统的基本特征:)原理: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化趋向。 ( (2 2) )方法论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补充: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

17、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3.23.2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总特征总特征) 1.1.发展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 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 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2.2.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

18、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 3.3.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 (1 1)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原理: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方法论要求方法论要求: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

19、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坚持适度原则。 ( (2 2)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4.4.事物发展的途径事物发展的途径: :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1)原理: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2)方法论要求方法论要求: 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补充: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

20、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通过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自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3.3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是对立统一要求: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矛盾是对立统一要求: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2.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统

21、一属性)和斗争性(对立属性) 。:同一性(统一属性)和斗争性(对立属性) 。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3.3.矛盾的矛盾的同同一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

22、条件,无条件的。 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约。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4.4.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要求:要承认矛盾,直面矛盾,分析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要求:要承认矛盾,直面矛盾,分析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5.5.矛矛盾盾的特殊性的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

23、盾普遍性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6.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要求,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普遍性

24、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 7.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要求既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要求既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1 1)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2)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

25、转化。 8.8.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既要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主流,又不能忽视支流。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既要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主流,又不能忽视支流。 (1)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每一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每一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一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9.9.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26、,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1)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 (2)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 (3)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10.10.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1.易错易混提醒: (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

27、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路中。 (4)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7)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8)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探索认识的奥秘(核心词:实践、认识、真理核心词:实践、认识、真理)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 ) 1、实践的所有知识点(1

28、)含义(不用背只理解主体是人,是客观物质性活动) (2)特点 4 个 a 客观物质性 b 主观能动性 c 社会历史性 d 直接能动性(3)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变 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4) 和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失败。 (方法论) 实践第一, 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认识的所有知识点(1)含义理解(2)阶段及关系(3)和实践的关系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

29、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失败。 (方法论)实践第一,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4、真理的所有知识点(1)含义(2)和谬误的关系(有严格的界限二者不能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和认识的关系:正确的认识就是真理(4)特点:a 客观性: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b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历史的统一。 (5)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简答) 5、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 (2) (3)

30、(详答) (1)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 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简答也就是作为一个大题的要点) :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

31、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 核心词: (社会存在、社会意核心词: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基本矛盾、规律、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基本矛盾、规律、总趋势、改革、社会历史的主体、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总趋势、改革、社会

32、历史的主体、群众观点、群众路线)3 3 个辩证关系个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坚持先进社会意识的指导。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有时先于社会存在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也就是二者不完全同步。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规律、总趋势

3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如何实现这种趋势:不同社会促进历史发展的方式(阶级社会阶级斗争(解决了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并没有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性质:社会 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 4、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 法律制度和设施;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

34、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生产力) 方法论: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使上层建筑适合先进的经济基础。 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态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35、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调整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6、社会历史的主体原理及方法论。4 句话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7、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各自的内容、意义) 第六课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实现人生的价值 (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观、价值观: ) 核心词: (人的价值、价值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核心词:

36、 (人的价值、价值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1、人的价值含义及评价 3 句话。人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 (此点用于材料中有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时,没有就不写。 )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选择正确, 选择错误 (2)价

37、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价值观不同,人们在面对公义与私利、生与死等冲突时做出的选择也不同。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 (产生、特点、标准)产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特点:a 主体差异性。 (此点经常用)b 社会历史性。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4、 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 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5、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3+4) 。 (1)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38、, 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2)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3) 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a 创造和实现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 创造和实现价值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c 创造和实现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d创造和实现价值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 6、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知识(三框内容)想到的知识点: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3+4) 。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就是第三单元。每课的标题 1、什么是文化?理解就行

39、。注意文化和文明的区别,文化的载体,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 2、 文化的功能(特别注意第一句话) 。 (1) 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2)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3、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是什么: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为什么: (1)渊源流传、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

40、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怎么做: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传统文化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我们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4、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

41、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和理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为什么要弘扬某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昆曲、京剧等)?(1)文化的功能第一句。 (2)某某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流传、博大精深,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有利于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促进民族

42、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软实力。 (4)看看有没有涉及当代价值的内容。 6、民族文化的意义(中华文化的意义) : (1)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2)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 精神根基。 (3)优秀传统文化的为什么。 7、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是什么、为什么(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 、怎么做 8、某种精神(抗疫精神)与民族精

43、神的关系?(1)某种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2)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3)民族精神的意义(4)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9、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1)为什么:a 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b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c 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进步。 (2)怎么做:a 尊重文化多样的措施 b 积极推动文化交流、交融。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借鉴长处、精华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为世界文化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44、c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措施。 10、如何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力量?(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的怎么做) (1 1)文化交流:)文化交流: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2 2)文化交融:)文化交融: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各国民族通过文化交融丰富发展本国本民族文化,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

45、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11、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如何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1)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正式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2)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神,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的自尊自信自立,为世界文化的发展繁荣做出贡献。 1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1 1)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a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讴歌人民

46、群众的伟大实践,展示人民的精神风貌和辉煌业绩。b 要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c 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2)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3)融通不同资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源实现综合创新。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 13、怎样建设文化强国。 (1)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3)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4)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产品的

47、质量。 (如果材料涉及对外传播中华文化就答上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最后。 ) 14、文化自信的有关知识:为什么(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 力量。2、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3、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的繁荣兴盛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怎么办(1、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2、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48、) 15、怎么促进文化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1)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abc(2)文化强国的知识点建设文化强国,要弘扬主旋律要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传播正能量。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建设文化强国,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建设文化强国,要提高人们

49、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弘扬时代新风。 建设文化强国,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国外民众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注意对外传播中华文化时加课本的话注意对外传播中华文化时加课本的话 (3)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4)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5)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益成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6)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政治 > 人教部编版/统编版(2019) > 必修4 哲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