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第 1 1 课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知识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知识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中华文明的起源 (1)多元起源: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中原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3)文化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中华文化的发展 (1)先秦是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2、 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2)秦汉是中华文化的形成时期 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3)魏晋隋唐是中华文化的繁盛时期 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4)宋元是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时期 宋代理学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宣扬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5)明清是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时
3、期 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 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6)近代中华文化的衰落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0 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知识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知识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 (1)西周时期,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
4、礼乐制度。 (2)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 ,主张“仁者爱人” ,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2.提倡民本思想 (1)春秋战国时期: 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 (2)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 (2)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凸显了人的存在,追
5、求天人合一。 (3)战国时期,荀子更提出“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3)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5.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1)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 “敬德” 。 (2)孔子提出“为政以德” ,主张以德治国,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
6、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3)墨子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 (4)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 (5) 礼记记载: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周易 。 (2)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7.主张和而不同 (1)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说: “和实生物,同
7、则不继” ,认为“和” ,才能产生新事物。 (2)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知识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知识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1)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3)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5)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
8、,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2.价值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 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 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拓展补充拓展补充 1 1:诸子百家的民本思想:诸子百家的民本思想 1.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阶段 (1)先秦时期为民本思想的形成阶段 中国萌芽于商周之际。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建立起了民本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在当时的学派中,儒家学派是民本思想的积
9、极倡导者。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孟子提出“仁政”思想,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比较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历史上的民本思想,系统地提出了以发展经济为基础、以王霸并用为措施,以礼法结合为保证、以利民为核心的民本思想,标志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形成。 (2)汉唐时期为民本思想的发展阶段 汉初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以“民为政本”的思想;董仲舒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先秦儒学“仁政” 、民本的思想,主张将仁政与法治结合起来,以德为主,以刑为辅。唐初李世民提出了以“国依于民”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并以自己的特殊地位推行这种思想的实现。 (3)明清时期是民本思想的完善
10、阶段 明清之际是政治经济发展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明清进步思想家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众治” “不以天下私一人”等思想。这些民本思想固然有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一面,但却明显地具有与反专制相结合、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民主因素, 他们的思想深度是超乎前人的, 从而标志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这一时期已经完善起来。 2.古代民本思想的基本含义 (1)肯定民众在政治上的根本地位和决定作用。 (2)要求统治者在政治实践中以服务民众为目的。 (3)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追求民众的政治权利。 3.民本思想指导下的治国方针 (1)统治者主观上要爱民、重民。
11、(2)政治上安民、救民。 (3)经济上富民、利民。 (4)道德、文化上教民。 拓展补充拓展补充 2 2: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含义含义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表现表现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各有所尊,但都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这种包容会通的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使得中华民族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不同地域的优秀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文化以其博大的
12、胸怀,吸收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成果 意义意义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益于它的包容性;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了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了中华文化的融合力;这种包容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地位地位 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 第第 2 2 课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知识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知识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文化的传入 (1)过程: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隋唐时期,佛
13、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宋明时期,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 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 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文学艺术: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 对中国建筑艺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传入 (1)明末,利玛窦等来华,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
14、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2) 几何原本 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3)17 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3.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 (1)过程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西学传播渠道大大增加。 1862 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 清政府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等是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 1868 年,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 (2)影响
15、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1915 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知识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知识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的影响 (1)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2)大约在 4 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3)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
16、、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4)14 世纪,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15 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5)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对欧洲的影响 (1)8 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13 世纪,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17、 (4)欧洲人借鉴中国的活字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5)1618 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拓展补充:中国古代中外交往的史实与特征拓展补充:中国古代中外交往的史实与特征 时期时期 史实史实 影响(意义)影响(意义) 特征特征 汉代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造纸术的外传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教育的普及 (1)路线由陆路为主
18、转向海陆并举; 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2)明朝之前对外开放, 兼容并蓄, 中华文明世界领先;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中国走向封闭、停滞 造纸术的外传 隋唐 唐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天竺,写成大唐西域记 日本派遣唐使学习唐制进行大化改新 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 促进了中国同印度、日本的交流 两宋 宋朝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管理 指南针传入欧洲 加强了中国同海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起到重要作用 元代 马可波罗来华,著成马可波罗行纪 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到重要作用 明代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清代 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19、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反击战,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为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却导致中国闭塞、停滞和倒退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第 3 3 课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知识一:古代西亚文化知识一:古代西亚文化 1.地区:古代西亚主要包括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 2.文化成就 (1)文字:苏美尔人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在西亚流行数千年。 (2)文学: 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 (3
20、)建筑和艺术 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生动有趣,壁画主题多样,别出心裁。 亚述帝国修建了多座规模宏大的王宫,王宫大门上的标志性雕刻是人首飞牛。 波斯王宫装饰豪华,雕梁画栋,多幅雕刻刻画了臣民进贡的场景,体现了专制帝国统治者的威严。 (4)法典: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 知识二:古代埃及文化知识二:古代埃及文化 1.概况:古代埃及地处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公元前 3100 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此后虽时有分合,但古代埃及文明绵延约 3 000 年。 2.文化成就 (1)文字:古代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这种文字来源于最初
21、的象形字,由表音符号、表意符号和限定符号组成。象形文字约形成于公元前 4 千纪末,一直使用到公元 4 世纪。 (2)文学:古代埃及人创作出神话、诗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神话包括世界诞生和人类起源等内容;诗歌大多是宗教诗,也有爱情诗;哲理故事传达着埃及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散文故事包含寓言和传记等。 (3)建筑和艺术:古代埃及的建筑艺术受到宗教较大影响。埃及人给统治者修建豪华的陵墓,准备丰厚的随葬品。法老们还修建了众多神庙,表达自己对神的敬畏。 (4)科学和技术 古代埃及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太阳历是古代世界最精确的历法之一。 在数学、医学等方面,埃及人也颇有建树。 知识三:阿拉伯文化知识
22、三:阿拉伯文化 1.概况:7 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 8 世纪已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上述地区的文化遗产,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2.文化成就 (1)文学 阿拉伯半岛统一前, 各部落经常举行诗歌比赛, 获胜诗歌悬挂在克尔白神庙的墙壁上, 名为 “悬诗” 。 故事集天方夜谭在中国广泛流传;但丁的神曲 、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都受其影响。 (2)科学 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附有 800 多个实例,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 白塔尼修正了计算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的方法, 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 他的 萨比天文历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 伊本
23、西那的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 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 拓展补充拓展补充 1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和北非文明的特点形成的原因: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和北非文明的特点形成的原因 1.两河流域洪水经常泛滥,且经常遭到外族入侵,人民的生活变化无常;而尼罗河则相对温和,有沙漠作为屏障,一定程度上利于国家的安全。 2.两河流域所建立的国家除亚述帝国外,大都未能完成大统一,且商业相对发达,故总体而言是一种城市文明;北非的埃及帝国则建立了统一的专制帝国,且帝国的稳定性要远远高于两河流域。 3.两河流域有宗教的存在,但法制发达,某种程度上
24、是一种法制文明;而埃及人相信宗教,十分重视道德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伦理文明。 拓展补充拓展补充 2 2:从古代西亚、非洲文化认识文化的多元特点:从古代西亚、非洲文化认识文化的多元特点 地域地域 主要文化成就主要文化成就 古代西亚文化 西亚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及其周边地区 (1)苏美尔人创立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 (2)西亚居民创作了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 ,诞生了洪水与方舟传说; (3)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生动有趣,壁画主题多样; (4)亚述帝国标志性雕刻是人首飞牛; (5)波斯帝国王宫装饰豪华,雕梁画栋; (6)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 古代埃及文化 北非尼罗
25、河流域 (1)创立象形文字; (2)创作出丰富的文学作品,如神话、诗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 (3)建造金字塔(体现法老至上权威,包含数学知识,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众多神庙; (4)发明了世界最早的太阳历 阿拉伯先后征服叙利亚、(1)散文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 文化 两河流域、 西班牙、北非和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 (2)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 ,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 (3)白塔尼的萨比天文历表 ,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 (4)伊本西那的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5)印度的数字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第第 4 4 课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26、欧洲文化的形成 知识一: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知识一: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 1.地区:古代希腊的中心区域在巴尔干半岛南部。 2.时间:公元前 5 世纪至公元前 4 世纪上半叶被称作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 ,这是古代希腊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 3.古希腊文化 (1)哲学 产生:古希腊哲学产生于希腊人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知识追求。 特点:古希腊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代表: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后世称为“三大哲人” 。苏格拉底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柏拉图创建的“学园”将哲学和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在几何学发展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为欧几里得的
27、几何原本奠定了基础;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2)文学 早期代表是荷马史诗 ,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 古典时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是雅典城邦时期的戏剧,悲剧和喜剧是这一时期戏剧的杰出代表。 (3)雕塑和建筑艺术 雕刻家米隆的掷铁饼者是人物雕塑的典范。 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则是建筑艺术的代表。 (4)史学:古希腊也是欧洲史学的源头。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也是西方史学的经典之作。 4.古罗马文化 (1)古罗马法律 公元前 450 年左右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28、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契约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成为后来陆续颁布的一系列公民法的基础。 罗马法体系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对后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二:中古西欧文化知识二:中古西欧文化 1.教会地位的确立 (1)496 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赋予基督教会多项特权。 (2) 756 年, 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将罗马周围地区交给教皇统治, 建立 “教皇国” , 并使教会介入世俗权力。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 2.特点 (1)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基督教会控制着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 神学家用形式逻辑论证教义,
29、 维护基督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 圣经对西欧的文学艺术有重要影响,文学艺术创作的很多素材来自其中的历史传说和神话。 (2)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在中古西欧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3)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 3.影响: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知识三:拜占庭、俄罗斯文化知识三:拜占庭、俄罗斯文化 1.拜占庭文化 (1)形成 395 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 。 1054 年,基督教会正式分裂。东派教会自称信仰正统的教义,故称“东正教”或“希腊正教” 。东正教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君士坦丁堡是东正教的中心。 (2)
30、特点:由于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 (3)成就 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 ,为传承罗马法作出了贡献,对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拜占庭文化的标志性成就。 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大量希腊古典书籍, 其建筑和雕塑艺术也继承了古希腊、 罗马的遗产并有所发展。矗立于君士坦丁堡市中心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以其罗马式的穹顶而闻名。 2.俄罗斯文化 (1)特点: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2)表现 10 世纪中叶,基辅罗斯进入基督教文化圈,史诗伊戈尔远征记是基辅罗斯时期最杰出的作
31、品。 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逐渐成为专制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并对俄罗斯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生活习惯、建筑风格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俄罗斯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与西欧中古时期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被视作东正教的象征。 拓展补充拓展补充 1 1: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传承: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传承 1.古希腊先哲的思想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1)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对探索知识和自由的理性精神的崇尚与追求,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亚里士多德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创建了严密
32、的逻辑论证系统,充分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第第 5 5 课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知识一:古代印度文化知识一:古代印度文化 1.地区:古代印度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 2.国家形成:公元前 1500 年左右,雅利安人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在这些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3.宗教: (1)公元前 6 世纪,佛教产生,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 (2)4 世纪时,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后来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4.文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
33、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 5.艺术:古代印度的艺术很多都与宗教有关,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 6.数学: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7.影响: (1)5 世纪时,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 (2)佛教文化更是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古代印度的巴利文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知识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知识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1.古代朝鲜文化 (1)历史:公元前 5 世纪前后,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 (2)文化成就 类别类别 时间时间 成就成就 天文学 7 世纪 修建了观测天象的瞻星
34、台 历史学 12 世纪 朝鲜现存最早的史书三国史记 音乐、舞蹈 15 世纪 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3)中朝文化交流 佛教、道教和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 朝鲜的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 汉字长期在朝鲜半岛使用,许多朝鲜学者具有很深的汉文造诣;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 朝鲜半岛的古代文化也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宫廷中就已经有了朝鲜半岛的乐舞。 2.日本文化 (1)宗教信仰 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海、河等都有神灵,神道逐渐发展起来。 7 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 12 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
35、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道在日 本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2)文化成就 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 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 大和绘和浮世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 (3)中日文化交流 日本古代文化也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 日本人先是直接使用汉字,后来根据日本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来自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知识三:美洲印第安文化知识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1.概况:古代美洲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最具代表。 2.宗教 (1)玛雅人崇拜的大多是与
36、其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自然神。 (2)在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的信仰中,太阳神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3)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他们在塔顶建起祭祀神灵的神庙,祭司也在塔上观察天象。 3.玛雅文化 (1)创造了独特的文字。 (2)发明了“玛雅历” 。玛雅历以 365 天为一年,一年 18 个月,每个月 20 天,剩下的 5 天是“禁忌日” 。 (3)他们知道“零”的概念,还创造出 20 进制。 4.印加人和阿兹特克人文化 (1)印加人建造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宏大的太阳庙;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太阳历一年为 365 天,太阴历一年为 354 天
37、。 (2)阿兹特克人采用天然铜锻造铜器,还会使用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他们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非常精美。 5.衰落:16 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印第安人遭到了大肆屠杀,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第 6 6 课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知识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知识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1.印欧人起源 (1)地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 (2)特点:游牧民,驯养马匹,制造马拉战车。 2.印欧人迁徙 (1)时间:从公元前2 千纪初起,进入西起
38、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2)特点: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 3.迁徙的影响: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赫梯人:建国:公元前 17 世纪,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 鼎盛:公元前 14 世纪,进入鼎盛时期,疆域延伸到巴勒斯坦。 衰落:公元前 13 世纪末因陷入内战逐渐衰落。 (2)波斯人:崛起:公元前 6 世纪,崛起于伊朗高原,建立了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影响: 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 广泛的交流。 (3)希
39、腊人:形成:公元前 2000 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 成就: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哲学、科学、文学、建筑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 影响: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4)雅利安人:活动区域: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 影响: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知识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知识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1.过程 (1)公元前 2 世纪公元 2 世纪:早期迁徙 在中国北方:匈奴扩张,大月
40、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 在欧洲: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2)36 世纪:新一轮大迁徙 在中国: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建立政权;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步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在欧洲: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3)78 世纪:阿拉伯人扩张,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2.影响: (1)政治格局: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2)区域文化: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
41、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拓展补充拓展补充 1 1:全面认识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全面认识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冲击 (1)原因:公元前 2000 年到 1314 世纪,游牧世界的人口增长速度逐步高于生产力发展的速度。为了寻找生活资料,扩大生存之地,他们向农耕世界发起了多次冲击。 (2)阶段: 第一次冲击浪潮:约公元前 2000 年代中期开始,欧亚大陆的整个农耕世界都经历了来自北方的战车为武器的各个部族的入侵。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希腊人进入希腊半岛等。 第二次冲击浪潮: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兴起后不久,就受到了游牧世界的第二次冲击。两大帝国基本上对具有骑兵优势的北方游牧、半游牧民族采取
42、戒备和防御政策。汉武帝时期开始反击匈奴。 第三次冲击浪潮:13 世纪,游牧民族发起第三次冲击浪潮,发动这次冲击的主要是蒙古人,还有大量的突厥人。其攻击力旺盛,使分散的俄罗斯人、德意志人、衰落中的南宋和阿拉伯帝国都对之难以形成有力的防御。 (3)影响:扩大了两者之间的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到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 卷入冲突的游牧世界各民族,基本融入农耕世界,使农耕世界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显示其对游牧世界的经济文化优势。虽然对世界带来严重的破坏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成为破坏后的农耕世界继续发展的因素。 游牧世界建立的帝国使世界的联系加强了。 拓展补充拓展补充 2 2:亚欧民族大迁
43、徙的过程和影响:亚欧民族大迁徙的过程和影响 民族民族 迁徙过程迁徙过程 影响影响 日耳曼民族 395 年,罗马分为东西罗马。5 世纪初,日耳曼人从北欧向南迁,并居住在西罗马边境, 日耳曼民族开始 “基督化” 。 476日耳曼民族迅速的基督教化以及封建化,日耳曼统治者不得不屈从于教会,教会势力开始渗入政治领域,其后国王与教皇之间的大战也让欧洲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还年,西罗马被日耳曼人灭亡,西欧分裂为多个日耳曼国家,主要有东哥特与西哥特 有国家混战,造成了 476 年814 年的黑暗时代。但是推翻了腐朽的西罗马帝国,日耳曼人给西欧带来了新鲜的血液,让欧洲又重新焕发了活力 匈奴 匈奴自被汉武帝打败后,
44、一部分南迁成为南匈奴,一部分开始西迁 西迁的匈奴是 46 世纪欧亚大陆民族迁移的原因。同样匈奴的迁移也导致了东胡、东夷在内的许多北方民族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北方民族的大规模南迁也在中国大陆上出现 迁移顺序 由东向西:汉(1 世纪前后打败匈奴)匈奴(12 世纪)斯拉夫(23 世纪)日耳曼(45 世纪) 由北向南:汉(匈奴) ,西晋灭亡后建立的前赵(匈奴) 、后赵(羯) 、前凉(汉) 、前燕(鲜卑) 、前秦(氐) 、后秦(羌) 、后燕(鲜卑) 、西秦(鲜卑) 、后凉(氐) 、北凉(匈奴) 、南凉(鲜卑) 、南燕(鲜卑) 、西凉(汉) 、夏(匈奴) 、北燕(汉)相继在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建立。这就是历史
45、上的“蝴蝶效应” 第第 7 7 课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知识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知识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1.欧洲殖民扩张 (1)入侵美洲 概况:1492 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欧洲国家开始在美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后果: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2)黑奴贸易 目的:弥补劳动力的不足。 概况:大约从 16 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 影响: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了劳动力。 2.美洲族群变化 (1)人口结构变化 背景: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来到美
46、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印第安人数量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激增。 结果: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影响: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2)国家地区差异 北美:美国和加拿大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 西印度群岛:黑人人口占多数。 拉丁美洲: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少数国家印第安人较多。 知识一: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知识一: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英国殖民活动 (1)开始:18 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 (2)阶段
47、: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 19 世纪:随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 1851 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 2.人口结构改变 (1)土著居民: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 (2)欧洲移民 概况: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9 世纪中叶,白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影响: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知识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知识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华工与美洲开发 (1)背景:19 世纪初,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
48、的廉价劳动力。 19 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 (2)苦力贸易 含义: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 方式:殖民者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工资支付运输费用。 来源: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 (3)作用: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2.华工与大洋洲开发 (1)概况:19 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到 1858 年,华工人数已超过 4 万。 (2)作用:华工辛勤劳动,促进了大洋洲的开发。 3.华工与唐人街 (1) 形成: 留下来的华工由于相同的文化和生活习
49、惯, 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 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唐人街。 (2)影响: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拓展补充拓展补充 1 1:五大视角审视新航路开辟:五大视角审视新航路开辟 (1) “世界市场联系之路” :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 “文明交流之路” :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相对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融。 (3) “思想震撼之路” :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冲击了封建神学世界观,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4) “殖民掠夺之路” :殖民扩张与掠夺登上历史舞台,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5) “社会转型之路”
50、 :新航路开辟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拓展补充拓展补充 2 2:中国苦力贸易与非洲黑奴贸易异同比较:中国苦力贸易与非洲黑奴贸易异同比较 苦力贸易苦力贸易 黑奴贸易黑奴贸易 不同点 阶段 萌芽:16 世纪初 兴起: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 猖獗期:19 世纪三四十年代 萌芽:16 世纪初 开始走向衰落: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 废除黑人奴隶制:19 世纪三四十年代 形式 签订契约,具有合法性 走私、掠夺 规模 损失 1 000 万劳动力 损失了 2.1 亿人口 影响 苦力贸易并未造成中国劳动力不足,没有给中国人口造成太大的影响 在劳动力损失方面,黑奴贸易与苦力贸易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