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中思想政治学业水平考试背诵手册(精华版)

上传人:热*** 文档编号:230471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2023学年高中思想政治学业水平考试背诵手册(精华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2-2023学年高中思想政治学业水平考试背诵手册(精华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2-2023学年高中思想政治学业水平考试背诵手册(精华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2-2023学年高中思想政治学业水平考试背诵手册(精华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2-2023学年高中思想政治学业水平考试背诵手册(精华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1级级高中思想政治高中思想政治学业水平考试背诵手册(精华版)学业水平考试背诵手册(精华版) 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积极方面: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 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3.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

2、义才能救中国: 在社会主义引领下,我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4 4、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中华民族迎来了

3、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 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5 5.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6 6. .中国梦:中国梦:本质本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伟大意义伟大意义:中国梦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如何实现如何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7.7.青年如何做青年如何做: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善于创新,永不懈怠,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要热爱祖国,感党恩、听党话、跟

5、党走,用青春和汗水创造人生的辉煌。要刻苦学习,锤炼过硬本领,增长知识、见识,让爱国主义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要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已任,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8.8.党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初心和使命: 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必修二经济与社会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一、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一、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1.如何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1)壮大国有经济。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 (2)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

6、权益。要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发展适度规模经济。 2.2.如何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如何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健全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各项政策措施、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 (2)支持非公有制企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加快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3)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爱国敬业,守法诚信经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企业

7、的良好社会形象。 3.3.为什么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什么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非公有制经济是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市场市场调节调节的优点的优点: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市场通过价格、竞争、供求引导和调节资源在全社会的配置。

8、 市场价格及其波动,能够反映供求状况及其变化,市场供求的变化也会影响市场价格。 市场竞争能够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 2.2.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化市场体系?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化市场体系? 单纯的市场调节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病,扰乱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损害了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建设现代化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基础。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3.3.怎样建设现代化市场体系?怎样建设现代化市场体系? (1)国家: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监管,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公平竞争,市场秩序规范。 (2)企业:遵守职业道德、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注重企业

9、的良好信誉和形象,诚信经营,正当竞争,承担社会责任。 (3)个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运用法律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4.4.如何处理好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两只手的关系)?两只手的关系)? (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2)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科学的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有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的结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的结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10、。 5.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 (2)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3)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 (4)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我国的经济发展三、我国的经济发展 1.1.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彻创

11、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1 1)创新发展:)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 2)协调发展:)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3 3)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 (4 4)开放发展:)开放发展: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 5)共享发展:共同富裕。)共享发展:共同富裕。 2.2.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2)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

12、中心的发展思想。 (3)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4)发展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先进制造业。 (5)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6)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高国际竞争力。 (7)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8)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科学的宏观调控。 (9)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10)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四、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四、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1.如

13、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一个制度、两个同步、三次分配、规范秩序、消除贫困) (1)一制度: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两同步: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3)初次分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4)再分配: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5)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6)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

14、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7)必须坚持消除贫困。 2.怎样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建立起覆盖全民、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 (2)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3)要做到权责清晰。 (4)要坚持应保尽保原则,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5)最根本、最重要、最关键的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一)中国共产党(一)中国共产党 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

15、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根本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初心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使命。 4.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6.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高理想(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二、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二、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7.指导思想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在于它以接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作为行动指南。 8.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 9

16、.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的骨干、带头、桥梁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10.地位:(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2)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3)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4)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11.党的领导方式: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12.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

17、法执政(基本方式),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执政地位,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实现党的执政使命。 13.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二)人大相关知识(二)人大相关知识 1.地位: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居最高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 2.职权:立法权(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提供法律保障)、决定权、任免权和监

18、督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三)人大代表相关知识(三)人大代表相关知识 1.权利:行使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2.义务:健全代表联络机制,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各级人大代表应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经常听取意见和要求。人大代表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四)政党制度和人民政协:(四)政党制度和人民政协: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内容: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各民主党派具有法律赋予的参政权;中国共产党和

19、各民主党派奉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人民政协。 2.人民政协 (1)性质: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 (2)主题和职能: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3)优势和作用:具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独特的政治优势;通过协商民主,推动决策科

20、学化民主化,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新时代的要求:人民政协工作要聚集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 (五)(五)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基层群众自治的实践形式) (1)民主选举: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均由村民或居民选举产生,保障村民的选举权。 (2)民主协商:有序参与的原则,居民或村民表达意见和建议,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促成基层社会的和谐。 (3)民主决策:在农村,凡关系村村民公共利益的事项都要通过村民会议或居民会议作出决定。 (4)民主管理:依法制定自治章程和议事规则

21、,推进日常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做好基层民主管理工作的关键。 (5)民主监督:凡是与群众利益相关的事项都应公开,让居民或村民了解,对工作进行评议。 2.村民自治多主体合作常用术语归纳(说明何寨村是如何实现基层自治的?分析该社区是如何将垃圾分类落到实处的?) (1)村委会:依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及时关注居民、村民的问题,保障村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2)党:是领导核心,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对的全面领导。党员: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3)坚持人民主

22、体地位;完善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引导村民/居民自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创新自治的具体实践形式(5大民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素质、能力和积极性。 (4)政府:指导、帮助、支持村民自治,依法履行职能,对人民负责。 (5)共商共建共享;乡村治理体系;社会治理新格局。 (6)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六)(六)全面全面推进推进依法治国的依法治国的基本基本原则(原则(2121 年夏年夏)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

23、德治国相结合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七)法治国家(七)法治国家 1.基本特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坚持良法之治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2.如何建设法治国家 (1)推进宪法实施。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2)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3)完善法律实施机制。政府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4)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完备的法律体系(科学立法),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八)法治政府(八)法治政府 1.内涵:法治政府就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

24、、执法严明、公开公正、职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 2.要求:(1)建设法治政府,就要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让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2)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3.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通过建设法治政府,能够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权力,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实现善政(对政府自身);通过建设法治政府,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沟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对社会公民)。 (九)法治社会(九)法治社会 1.表现:全

25、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信法);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尊法);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守法) 2.如何建设法治社会?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十)如何推进科学立法?(十)如何推进科学立法? 1.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途径是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2.科学立法要做到依法立法,在法治的

26、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宪法和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3.科学立法要充分发扬民主。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广泛凝聚社会共识;要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4.科学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 5.科学立法要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 6.科学立法要符合国情和实际。 (十一)如何推进严格执法(十一)如何推进严格执法 1.政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 2.坚持规范执法(执法程序

27、)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3.坚持公正执法(执法的核心价值追求)4.坚持文明执法。(执法方式) (十二)公正司法(十二)公正司法 1.怎么做: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公正、办案程序公正。 必须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必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2.意义: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定分止争的终局性作用。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引领作用。对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保障作用。对人民行为的预测作用。 (十三)全民守法(十三)全民守

28、法 1.要求: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十三)综合题(十三)综合题: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角度角度, ,说明我国是怎说明我国是怎样运用法治思维促进绿色发展的。样运用法治思维促进绿色发展的。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科学立法: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或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有法可依是以法治思维促

29、进绿色发展的基本前提。全国人大及地方各级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行使立法权,坚持科学、民主、依法立法,为提供法制保障,实现有法可依。依法行使监督权,加强法律实施的监督,确保的落实。 (2)严格执法: 政府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履行政府职能,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坚持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和尊严。 (3)公正司法角度: 司法机关依法行使司法权,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司法的程序要公正、司法的结果要公正。 (4)全民守法鱼度: 企业和个人要提高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尊重和信仰法律,学习和遵守法律法规外化于形: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依法行使权利、履

30、行义务;坚持法律面前一 一律平等,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理性维权(或采取合法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必修四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哲学与文化 第二课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探究世界的本质( (唯物论唯物论) ) 1 1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发现、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以认识、发现、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2 2.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

31、性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5.5.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 3.3.尊重尊重客观客观规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

32、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第三课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唯物辩证法)把握世界的规律(唯物辩证法)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观)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观) 1.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基本特征)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基本特征) (1)联系具有是普遍性,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1)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相互联系。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立足整体,树

33、立全局观念,(2)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3.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 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基本特征,要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观)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观) 1.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状态或形式)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状态或形式)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这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果

34、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3.3.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简版)简版)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要求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4.4.辩证否定观:辩证否定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的观

35、点)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的观点) 1.1. 矛盾的内涵原理及方法论矛盾的内涵原理及方法论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就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2.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基本属性)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分析 (2)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分析 (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和趋势。+分析 (4)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要在对立中

36、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3. 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要敢于承认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4.4. 矛盾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矛盾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5.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矛盾问题的精髓,就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

37、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8.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做事情既要抓重点,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9.9.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和

38、重点论的统一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0.10.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1)矛盾就是对立又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要用全面地、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分析 (2)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相互转化,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分

39、析 (4)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分析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探索认识的奥秘 一实践观一实践观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实践决定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 二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二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这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原理三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原理 真理是客观性

40、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这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五课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寻觅社会的真谛 1.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2.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3.上层

41、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3.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4 4. .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原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推动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因此,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树立为群众利益实现而奋斗的价值追求。 第六课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实现人生的价值 1.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

42、世界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所以,我们要树立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原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原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主体差异性。因此,我们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3.3.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1)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2)a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b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c在砥砺自我中创造

43、和实现价值。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传承与创新 1.1.文化的功能文化的功能 (1)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2)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4)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 3.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

44、“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4.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6.6.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

45、神动力。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2)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4).xx(4).xx精神与中华文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关系:精神与中华文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关系: 伟大XX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5)(5)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在新时代,如何弘扬和

46、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在新时代,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7.7.为什么进行文化交流、文化交融?为什么进行文化交流、文化交融? (1)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2)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3)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4)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

47、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5)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8.如何进行文化交流、文化交融(文化交流的要求) (1)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2)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9.9.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面向世界、博采众长。(2)立足国情、交流借鉴。(3)坚持正确的方向,反对错误观点。(4)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

48、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第九课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1.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有哪些?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有哪些? 简版:(简版:(1 1)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2)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3(3)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2.2.建设文化强国(如何建设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要弘扬主旋律要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传播正能量。 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9、。 (3 3)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4 4)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2.2.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高度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文化自信要求(如何坚持文化自信?)坚持文化自信要求(如何坚持文化自信?)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3 3、为什么弘扬革命文化?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政治 > 政治高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