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第 10 课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拓展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拓展 一、单选题一、单选题 119 世纪中期,博览会在中国般译作“赛奇会”、“炫奇会”等含有“奇技淫巧”之意的名称;从 19 世纪 90 年代起, 朝野对博览会的经济功能愈加重视, 博览会一词开始被更多地译为“赛会”。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 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洋务运动的开展 C民族工业的繁荣 D民族危机的加深 2日本索尼公司的一则广告主角是佛祖释迦牟尼,其闭目入定不久却凡心萌动,睁开双眼后随着音乐不停摇摆,此时出现字幕“索尼,让佛祖心动”。这则广告创意高明巧妙,但却招致泰国政府外交抗议。上述材料反映出(
2、 ) A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交流 B广告文化蕴含着殖民主义 C宗教应当积极努力适应时代变化 D文明具有稳定性和内涵性 3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学术界以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视角重新思考、审视并编写人类的历史。有学者明确指出新世界史的主题有 5 种,即跨文化贸易、物种传播与交流、文化交往与碰撞、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以及移民与离散族群。与这一编写方式有密切关系的是( ) A文化多样化 B全球化 C社会信息化 D多极化 417 世纪末至 18 世纪末,法国的贵族与中产阶级们纷纷仿效路易十四,将自己的房屋院落改造成中国式的,并高价购买中国瓷器来装饰自己的屋子。英国的王公大臣和上层
3、社会的贵族等也莫不如此。这反映了当时中华文化( ) A具有无与伦比的先进性 B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C受到欧洲社会上层推崇 D成为欧洲反封建的武器 5美国学者米高邦曾在 22 个东、西方国家开展华人价值观调查,结果显示 19651984 年间经济发展较快的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在“儒家工作动力”(包括节俭、毅力、稳重等)这项指标上均排在前列。这说明上述东亚国家( ) A大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 B经济发展以儒学为导向 C有类似的儒家文化背景 D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61902 年 11 月 11 日, 天津大公报撰文指出“诚能多编戏曲以代演说,不但民智可开,而且民隐上达”,故所谓“开化之术”唯有“编
4、戏曲”。这表明大公报 ( ) A重视艺术的社会功能 B呼吁政府进行政治改革 C反对激进的革命思想 D倡导京剧实行内容革新 718 世纪欧洲开始烧制瓷器,其图案最初是以华瓷为范本,德国梅森瓷器的“蓝洋葱”图案是对中国“福寿双全的桃子和代代绵延的石榴花纹”的误解。据此可知( ) A对外交流促使西方近代工业发展 B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西方思想解放 C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D西方用本上文化对外来文化加以解读 8十八世纪后期,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钟表进口国。同时,中国人开始学习并掌握了机械钟表的制作原理,自己制造钟表,下图为其中的代表作品。这表明( ) 广州铜镀金寿星葫芦式钟 A经济发展影响
5、审美标准 B贸易交流推动文化融合 C政策调整促进观念转变 D科技创新丰富日常生活 918 世纪,英国作家塞缪尔 约翰逊称茶是思考和谈话的润滑剂。1797 年,英国人艾登写道我们只要在乡下,就可以看到草屋里的农民都在喝茶。他们不但上午、晚间喝茶,就是在中午也习惯以茶佐餐。据此可知,英国当时( ) A垄断世界茶叶贸易 B文学创作成果丰硕 C失地农民蜂拥入城 D饮茶之风相当盛行 1017 世纪,东印度公司的一位牧师患痛风被中国的艾灸治愈,他敏锐地注意到艾灸的价值,迅速收集有关资料并出版书籍,很快引发了艾灸在荷兰、英国、德国等国的流行。中医一度成为当时欧洲上流社会养生调理、治病诊疗的潮流之选。这在一定
6、程度上表明( ) A东方知识丰富欧洲医学研究 B人类文明的传播具有互补性 C中国医学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宗教成为东西方交流的载体 11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关于人类交往曾有一句名言:“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互换一样,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的富裕需求。”先哲的这一观念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得到印证。其表现在 A经贸往来促进了世界和平 B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 C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密 D经济一体化日益受到重视 1217 世纪后半期,英国的书籍、报纸、杂志、戏剧、音乐、绘画等各种文化品消费不断增加。到 18 世纪,文化艺术不再是宫廷的文化消费,而是成为分散在咖啡馆、
7、画室等文化活动场所的大众化消费品。这一变化 A标志英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 B源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 C为英国社会转型创造了条件 D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下移 13从 1872 年创刊开始申报刊登的广告,所占版面的比例越来越大,所用字体、字型逐渐富于多样性,插图也逐渐从无到有,从手绘图片发展到摄影图片,且广告内容也经历了一个从简单介绍商品销售或营利性服务信息到最终系统而持续地进行营销策划的转变过程。上述变化主要得益于( ) A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 B民众审美水平的提高 C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 D报刊印刷技术的进步 14十九世纪中期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寻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
8、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主要指铁路。据此可知 A近代民族工业重工业占主导 B工业文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 D清政府开始接受西方的文明 15据英国官方统计,1909 年前后,西藏每年可用于交换外地商品的羊毛总量约在 8 万蒙德(印度重量单位,1 蒙德折合 82.28 磅)左右,其中的 4 万蒙德由输入中国内地各省改为出口印度,到西藏解放之前,整个西藏茶叶市场都基本被印度茶叶所覆盖。这一现象 A说明中印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B体现出英国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削弱了西藏与内地的交往和联系 D加剧了西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1619 世纪 4050 年代,李善兰、
9、王韬、张福僖等人先后与外国传教士合作,翻译出版了一批西方科学著作: 几何原本 植物学 光论等。这一时期译介工作的开展( ) A带有浓厚地半殖民地色彩 B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C促进了维新思潮迅速兴起 D推动了中国科技走向近代 17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近代以来逐渐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并与当地社会环境习俗相融合,创新了茶文化的内涵。下列叙述最符合材料的是 A荷兰形成“下午茶”文化 B在俄国,中国的茶具被认为是最珍贵的摆设 C英国富裕的家庭设有“茶室” D日本形成“日本茶道”文化 18近代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出现了巨大的“商品流”“移民流”和“汇款流”。以丝棉贸易为主的互补型商品流通
10、使西南地区与这一地区形成了一个丝棉贸易圈。基于地缘经济基础上的移民网络及其衍生而来的华侨汇款则成为密切东南沿海地区与这一地区经贸联系的纽带。这主要反映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 A经济合作发展迅速 B经济贸易联系密切 C合作机制日益完善 D产业互补特色明显 二、材料分析题二、材料分析题 19茶文化是文明交流与互鉴的使者。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91 年,日本僧人荣西在南宋留学期间从禅寺质朴的饮茶方式中有所领悟,便把茶带回日本九州地区培植,期望在日本将茶文化发扬光大。当时的日本佛教已基本完成本土化,并衍生出日本独特的佛教宗派。依托于佛教的茶文化也得以衍生出一种全新的形式茶之汤
11、。“茶禅一味”恰是对日本茶道与佛教文化这种共生关系的最佳写照。1214 年,荣西将自己所著的饮茶养生记进献给当时的镰仓幕府将军源实朝,该书受到其推崇,日本本土的茶文化得以从佛教界走向武士阶层。此后,幕府将军中喜爱茶道者辈出,如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将自己隐退后的居所命名为“同仁斋茶室”,这是日本最早的书院风格茶室。 摘编自张博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的影响 材料二 17 世纪末, 茶叶随同欧洲移民一起来到美洲大陆, 并很快成为广受移民欢迎的饮料。 1784 年,美国一艘名为“中国皇后号”的商船首航中国并运回茶叶等物资,开创了中美茶叶贸易的时代,推动了饮茶之风在美国的兴起。日益频繁的茶叶贸易活动
12、也大大促进了茶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美国的饮茶习俗主要是以红茶泡用或用速溶茶冲泡,其中最流行的是速溶冰茶,它在速溶茶的基础上,通过加柠檬、白糖、新鲜果汁、牛奶、可可等调味品配制而成,最后加冰水冲饮,一般作为夏季清凉消暑、止渴提神的冷饮。其消费量仅次于可口可乐,被称为第二号软性饮料。 摘编自黄敏中美两国茶文化特点及比较 (1)概括古代日本茶文化和近现代美国茶文化的异同。 (2)分析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重要意义。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语言可以被分为两组:第一组主要是通过语言发源区域的人口增长所实现的语言使用者的 增长,但这也包括侵占邻近土地所达到的人口增长。第二组则是发源区域的语言
13、传播到了世界其他不连续的各个地区。 摘编自【英】奥斯特勒著,章璐等译(语言帝国:世界语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 1518 世纪第一组语言代表汉语和第二组语言代表英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使用者增长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518 世纪西欧语言传播到世界其他不连续的各个地区的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A 2D 3B 4C 5C 6A 7D 8B 9D 10A 11B 12C 13C 14B 15C 16D 17D 18B 19(1)同:都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影响;都实现了茶文化的本土化。异:日本引入茶文化以佛教为媒介,美国引入茶文化依托殖民和商贾活动
14、;日本茶叶以自身栽培为主,美国茶叶大多来自进口;日本茶文化得到了官方提倡,美国茶文化主要在民间传播发展;日本茶文化追求精神境界,受众较小,美国茶文化注重感官享受,受众广泛。 (2)意义:促进了全球物种的交流;提供了各种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丰富了人类的饮食生活;有利于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0(1)明清时期,人口基数大,税收政策调整,引进高产农作物,农业生产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导致汉语使用者的增长。新航路后的早期殖民扩张,大量欧洲殖民者定居亚非拉和大洋洲,并将宗主国语言作为殖民地的官方语言进行推广。 (2)打破了不同国家与民族的语言交流障碍,推动了全球化进程的开始;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产生了新的混合语言类型。但也是文化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使得大量土著民族语言消失,破坏了世界语言文化的多样性;殖民地本土教育遭到破坏,破坏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