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知识点归纳

上传人:古*** 文档编号:229957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知识点归纳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知识点归纳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知识点归纳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知识点归纳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知识点归纳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中石兽河中石兽 常考知识盘点常考知识盘点 1.1.资料链接资料链接 (1 1)纪昀纪昀 纪昀(17241805), 字晓岚, 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纪昀一生将主要精力倾注于主持 四库全书 的编纂以及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撰写上。他本人的著作,流传至今的,有后人搜集并编成的纪文达公遗集和文言短篇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2 2)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 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 内容相当广泛。 2.2.文章中心概括文章中心概括 这则故事用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推理沉在河里的石兽的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

2、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3.3.写作特点写作特点 (1) 语言平实, 风格简淡。 作者叙事平实、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例如第一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而又生动。 (2) 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 平而不板作者先写寺僧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岂止众人,连读者也几乎以为这就是定论了,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这才揭晓。 (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旨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过程,而是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 4.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

3、理解运用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 1)通假字通假字 曳铁钯:“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2 2)古今异义古今异义 阅十余岁 古义:经过,经历 今义:阅读 盖石性坚重 古义:因为,原因是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但知其一 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是非木杮 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是 求之下流,固颠 古义:副词,固然 今义:坚固 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 求二石兽于水中 古义:寻找 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转转不已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渐沉渐深耳 古:罢了 今: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二石兽并沉焉 古:一起 今:并列 (3 3)一词多义一词多

4、义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表被动,被) 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是)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之: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其反激之力(助词,的) 如: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动词,按照) 如是再啮(介词,像) (4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棹数小舟 棹:原意为船桨,文中指划船 动词用作名词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暴涨:原意为(水位)急剧上升,文中指洪水 (5 5)重要句子翻译重要句子翻译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译文: 过了十多年, 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5、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译文: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 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 (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盖石性坚重

6、,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译文: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7、译文: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6 6)问题探究问题探究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 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答:庙僧只考虑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

8、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答: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答: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 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 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答: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

9、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 我们不能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 二到河下游找, 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 渐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答: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

10、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典型题精选典型题精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河中石兽 (清)纪 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

11、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 固颠; 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阅十余岁: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尔辈不能究物理 (4)如是再啮: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众服为确论。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寺僧凭借经验,忽而在原地打捞,忽而去下游寻找,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B.讲学家脱离实际,空谈物理,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12、,代表的是“据理臆断”的态度。 C.老河兵却从石性、沙性和水流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判断应该到上游去寻找石兽。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D.文章启示我们: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 仅靠主观判断, 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4.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吸取了先秦散文的优点,晚年所写的一部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的志怪小说。其中河中石兽正体现出了纪氏语言平易简淡,内容波澜起伏,立意高远的特点。试结合文章内容任选二个特点加以分析。 模拟测试模拟测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纪 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13、,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 固颠; 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二石兽并沉焉 以为顺流下

14、矣 棹数小舟 湮于沙上 2.翻译下列句子。 (1)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用文中的话说说老河兵是怎样具体分析“石必倒掷坎穴中”的。 4.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 字以内)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典型题精选典型题精选 1.(1)经过,过了 (2)颠通“癫”,疯狂 (3) 事物的道理、规律 (4) 侵蚀、冲刷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

15、来推断词语即可。 (1) 句意为:经过十多年。阅:经过,过了; (2)句意为: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颠:通假字,通“癫”,疯狂; (3) 句意为: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4) 句意为:像这样又冲击。啮:侵蚀、冲刷。 2.(1)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2)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 句中重点词语有

16、:“为”,认为。句意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2)句中重点词语有:“臆断”,判断。句意为: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3.B 【解析】 本题考查的对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做出判断。讲学家判断石兽埋在了沙里。 4.示例:如文章第一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三个动词简述寻找经过,然后以“无迹”交代了结果。可谓言简意赅。作者先写寺僧打捞无果,再写讲学家的一通理论让众人信服后却笔锋一转引出老河兵的反驳,最终解开谜底。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

17、花明又一村。”这篇文章不在故事是否真实,也不过分渲染故事的神奇色彩,旨在通过故事引发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实践出真知。”(三选二,只要能扣住特点合理分析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语言特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具体的语句分析语言特点,能自圆其说即可。 模拟测试模拟测试 1.(1)一起 (2)认为 (3)划船 (4)埋没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1) 句意为: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并:一起;(2)句意为: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以为:认为;(3)句意为: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8、(4) 句意为:石兽埋没 2.(1)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2) 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重点词有:如,依照,按照;果,果然。句意: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2) 重点词有:如是,照这样;溯,逆流。句意: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

19、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结合课文 河中石兽 可知,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这句话就是“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老河兵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水、石、沙这些因素得出的。 4.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水、石、沙这些因素得出的。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

20、因是他根据实际经验,全面综合考虑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结合文章内容可知,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5.示例:应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时,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文章内容,根据“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围绕着“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实践出真知”来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七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