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材分析岳麓版八年级历史第 12 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属于第二单元辛亥革命与民国的创建,本课从社会生活和习俗的改变开始,介绍了中国在礼仪、习俗、服饰等方面的改变,这些改变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和西方思想的冲击下产生的,同时人们的出行的交通方式也发生这变化,人们的教育方式及接受信息的方式也在中西方交流中发生着改变。本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学习本课,可以说是对本单元在某些方面的总结。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新式交通工具,以及邮政的开办和电报电话的使用,让学生理解大众传媒的影响;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培养学生思考、合作的能力。2.本课是要让学生感知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
2、生活等领域的变化过程,要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3.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学习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交通、通讯工具的变革以及大众传媒的影响;了解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教学难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课前准备课题相关图片、视频素材的收集准备。提醒学生做课前预习。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由中山装的识别、介绍和图片展示,带领学生自然进入新课。二、 进入新课(一) 新的生活方式和风俗1、背景鸦片战争以来的西学东渐,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 世纪之交,特别是辛亥革命期间,易服
3、饰、剪发辫等成为社会潮流。2、变化易服饰剪发辫社会习俗的变化 变饮食废缠足变礼仪、改称呼变交通、通讯(二)生机勃勃的大众传媒1、报纸1872 年诞生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2、出版物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3、广播、电影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电影传入了中国。合作探究: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新生事物?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是西方列强侵华,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传到中国,另一方面它的出现,又是历史的必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总体上应予肯定。教师总结、过渡:中国近代,不仅在交通方面出现了新的运营方式,而且在通讯方面,也出现了新的通讯方式,那就是电报。交通
4、和通讯方面的变化及其影响使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也逐渐变得丰富。这一点上,功不可没的,首推电影和照相的传入。除此以外,还有报纸以及专门的文化出版机构的出现等。(三)新式教育的发展1、清末新式学堂2、废除科举制度1905 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合作探究: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那么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工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面对这样的差异,你有何感想?中国近代科学的落后有封建制度的原因,在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下,统治者实行的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乃至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科学技术没能拓展自己发展的空间。从教育制度上看,不注重发明创造,缺乏对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5、,也没有把自然科学与生产技术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古代是农业文明发展先进的国家,而近代的科技发明以近代科学理论为基础,其科技发明成果能转化为生产技术和生产力。当前我们国家应该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高举“科教兴国”的旗帜,这样才会使我们国家在经济上有更长足的发展,才会使我国强大起来,在世界上真正的立于不败之地。教师总结讲授:近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仅铁路不发达,轮船只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能见到,报纸、电影等也只能在大城市看到,而且很多旧的习俗依然顽固。中国的社会需要更大的发展和进步。进入 20世纪 70 年代以后,我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的红利惠及全国百姓。交通、通讯、网络、有线电视覆盖乡村;文化下乡、体育健身遍布镇村。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让我们感受到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三、 本课小结新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易服饰、剪发辫、废缠足、变礼仪、改称呼、西式食品引入、交通通讯改变生机勃勃的大众传媒:新闻出版、广播、商务印书馆、电影新 式 教育的 发 展:废科举,创办新式学堂 社会生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