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 。下列对生态足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生态足迹是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需求的一种衡量指标 B.阅读的书可以转换为生产用于制造这些书的纸张所需要的树林的面积 C 生态足迹只能应用于一个人 D.每个人、每座城市、每个国家的生态足迹大小不尽相同 解析:C。生态足迹能应用于一个人、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或全人类,C 错误。 2.下列有关生态足迹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B.生活方式不
2、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C.量化分析生态足迹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D.开车出行相比步行、食用蔬菜相比食用牛肉,都会增大生态足迹 解析:D。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A 正确:生活方式不同,消耗的资源状况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B 正确;通过生态足迹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亦称生态足迹供给)进行比较,可以定量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C 正确:食用牛肉消耗的资源相比食用蔬菜多,会增大生态足迹,D 错误。 3.2021 年 5 月 11 日, 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 部分数据如下, 全
3、国人口共 141178 万人,与 2010 年相比,增长 5.38%,10 年来保持低速增长态势。总人口性别比例(以女性为 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 105.07,与 2010 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下列关于人口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按生态学原理推测,中国人口及世界人口的增长表现为“S”形增长 B 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例持续改善,性别比例是预测人口数量变化的依据 C.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既可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又能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 D.人口持续增长对环境造成压力,保护环境是 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解析:B。按生态学原理推测,由于环境资源有限,中国人口及世界人口的增长表现为“S
4、”形增长,A 正确;年龄结构是预测人口数量变化的依据,B 错误: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既可以控制 人口过快增长,又能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C 正确: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口持续增长对环境造成压力,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D 正确。 4.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 科技进步能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所有环境问题 D.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与人口过度增长有密切关系 解析:D。目前人口数量还未超出环境容纳量,A 错误:生物种群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B 错误;人口过快增长导致
5、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很难通过科技进步来解决,C 错误。 5.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气层 C02通过增加热逸散使地球升温 B.人类通过自我控制出生率可有效控制人口数量变化 C.电厂的废热及微生物病原体均能造成水体污染 D.生物圈借助生物多样性实现太阳能的吸收、转化、储存和传递 解析:A。C02分子吸收地球的反射热减少热逸散,使地球升温,造成温室效应,A 错误。 6.下列关于生态足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生态足迹可计算转换 B.生态足迹具有全球性 C.人类消费的大多数资源和产生的废物是可以计算的 D.生态足迹计算的土地是连在一起的 解析:D。 生态
6、足迹可以根据人口单位的消费量进行转换,可以进行计算,A 正确;生态足迹可以以全人类的粮食消费量进行转换,具有全球性,B 正确;人类消费的资源如粮食可以转换为耕地面积, 产生的废物如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C 正确;生态足迹会因生活方式不同而大小不同,如开车出行会增大生态足迹,会增加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包括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森林的面积等,而这些土地并不一定是连在一起的,D 错误。 7.下列能减小生态足迹的是( ) A.由步行改为开车出行 B 多吃素食,少吃肉食 C.购买大房子居住 D.使用一次性木筷 解析:B。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消耗能
7、量多,会增加生态足迹,A 错误;吃素食与吃肉食相比, 能减小生态足迹,B 正确;住房面积增加会增加物质、能量消耗,增加生态足迹,C 错误;使用一次性木筷增加木材消耗,会增加生态足迹,D 错误。 8.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B.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增加 C.淡水资源的危机日趋严重 D.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解析:D。人口增长导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A 正确;人口增长导致环境污染加剧,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增加,B 正确;人口增长过快,用水量就会相应增加,同时污水也相应增加,而人均水资源减少, C 正确; 人口增长导致现有人口过度地开发自然资源, 对
8、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不利于人与环境和谐发展,D 错误。 9.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气 C02 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 B.酸雨是由碳和硫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 C.大量氟氯烃的使用将破坏大气圈上层臭氧的自然平衡 D.水体富营养化使很多湖泊变成了没有任何生物的死湖 解析:B。酸雨是由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B 错误。 10.下列有关生态足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足迹是指维持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的土地和水域面积 B.多食牛肉,少吃野菜,有利于减少生态足迹中草地面积的占用 C.生态足迹值越大,对生态
9、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D.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远小于不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 解析:C。生态足迹除包括维持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外,还包括吸纳废物的土地和水域面积,A 错误;与食用野菜相比,食用牛肉会增大生态足迹值,B 错误;经济越发达的国家,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如开车出行增加了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同时增加了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等, 由此推测其人均生态足迹值应高于不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D 错误。 1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的是( ) A.大量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导致雾霾天气 B.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造成耕地面积锐减
10、C.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减少成本、增加产量 D.大量破坏植被会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下降例 解析:C。大量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导致雾霾天气,使空气质量下降,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A 不符合题意;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造成耕地面积锐减,会导致人均耕地减少,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B 不符合题意;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减少成本、增加产量,这不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C 符合题意;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 农作物产量不高、 不稳, 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D 不符合题意。 12.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 造成温室效
11、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烃等化合物 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坏 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A. B. C. D. 解析:A。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温室气体增多,正确: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烃等化合物,破坏了臭氧层,正确;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错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主要是大量含有氮和磷物质的废污水排入水中,使藻类大量生长,错误。 13.水体富营养化容易造成浮
12、游藻类大规模爆发。鲢、鳙鱼可摄食大量浮游藻类,且对蓝细菌毒素有较强的耐受性。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富营养化的水体可以为浮游藻类的生长提供大量的有机物 B.放养鲢、鳙鱼能有效抑制浮游藻类生长与繁殖 C.蓝细菌毒素不会引起水中鲢、鳙鱼的大量死亡 D.浮游藻类数量过多会造成水体缺氧从而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解析:A。富营养化的水体可以为浮游藻类的生长提供大量无机物,A 错误;由题意可知,鲢、鳙鱼可摄食大量浮游藻类,放养鲢、鳙鱼能有效抑制浮游藻类生长与繁殖,B 正确;鲢、鳙鱼对蓝细菌毒素有较强的耐受性,因此蓝细菌毒素不会引起水中鲢、鳙鱼的大量死亡,C 正确; 浮游藻类数量过多因呼吸作用消耗大
13、量氧气,会造成水体缺氧,从而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D 正确。 14.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臭氧含量变化与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辐射量无关 B.全球气候变暖可减缓冰冻土融化 C.限制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最有效措施 D.给汽车安装排气净化装置可防治水体污染 解析: C。 臭氧层的主要功能是抵挡紫外线, 臭氧含量变化与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辐射量有关,A 错误;全球气候变暖可导致冰冻土融化,B 错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气体, 从而导致酸雨等环境问题,因此限制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最有效措施,C 正确;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可
14、以减少空气污染,D 错误。 15.下列有关大气 C02浓度变化与温室效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工业革命后大气 C02浓度快速上升,超过了 大部分植物的 C02饱和点 B.大气 C02含量有明显昼夜变化与季节变化 C.温室效应会导致热带疾病传播范围扩大 D 全球变暖会改变降雨格局,影响农业生产 解析: A。 工业革命后大气 C02浓度快速上升, 但并没有超过大部分植物的 C02饱和点, A 错误;由于有很多因素(光照强度、温度等)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此大气 C02含量有明显昼夜变化与季节变化,B 正确;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热带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C正确;合理灌溉是农业生产
15、的保障,全球变暖会改变降雨格局,影响农业生产,D 正确。 16.生态足迹是指要维持个人或地区、国家中所有人的生存及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所需要的土地和水域面积。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建立生态农业的目的就是扩大人类的生态足迹和加大对资源的利用 B.人口负增长会造成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C 提高能量利用率、调整能量流动关系等可有效减小生态足迹 D.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 解析:A。建立生态农业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A 错误。 17.(不定项)生态足迹是指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的生存及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所需要的土地和水
16、域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中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 大值,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有效减小生态足迹 B.农牧业生产中延长食物链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 C 同等条件下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足迹大于农田 D 培育良种、建设生态工程等措施可提高生态承载力 解析:ACD。 “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实现废弃物资源化,从而有效减小生态足迹,A 正确;农牧业生产中延长食物链会增加能量的损耗,从而增大生态足迹,B 错误;同等条件下草原生态系统产出比农田低,故其生态足迹要大于农田,C 正确:培育良种、建设生态工程等措施可提高产量,从而提高生态承载力,D 正确。 18.
17、(不定项)海洋酸化是继“温室效应”之后又一由 C02过量排放而引起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海洋酸化会影响到大多数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可能最终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海洋中的鱼、藻类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B.海洋酸化主要是由化石燃料过度燃烧导致 C02过量排放造成的 C.长期海洋酸化会导致海洋生物种群密度减小,进而使生产者利用分解者的能量减少 D.控制当地的海洋酸化可以任意引进大量外来物种,提高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解析:ACD。海洋中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A 错误;由题意可知,海洋酸化主要是由化石燃料过度燃烧导致 C02过量排放造成的,
18、B 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生产者不能利用分解者的能量,C 错误:任意引进大量外来物种,有可能引发生态危机,不能达到提高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目的,D 错误。 19.水体富营养化是全球性的水环境问题。图甲表示某河流生态系统净化生活污水的过程;图乙是该河流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几种成分的变化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河流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 ,过程碳元素的传递形式为 。 (2)食物链是一种单向的营养关系, 若该生态系统存在如下食物链: 藻类等小鱼甲大鱼乙,其中藻类处于第 营养级。如果藻类等固定的总能量是 A,生活污水中给予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 B,则传递
19、给大鱼乙的能量最多为 。 (3)图乙的 AB 段上,溶解氧大量减少的原因是 ,BC 段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是 。 (4)全球环境问题除了水资源短缺和海洋污染,还有 (至少答出 2 点)。 答案:(1)藻类等的光合作用和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 含碳有机物 (2) 一 4%A (3)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其进行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大量消耗溶解氧 有机物分解后形成的 NH 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 (4)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壤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解析: (1)由图可知,该河流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于藻类等的光合作用和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过程是含碳有机物沿着食物链从生产者传递给消费者。 (2)该系统的食物链为:藻类等小鱼甲大鱼乙,其中藻类是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 A,传递效率按 20%计算,大鱼乙获得的能量最多为 A20%20%=4%A。 (3)图乙中 AB 段细菌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时消耗大量的氧气, 导致溶解氧降低; BC 段细菌分解有机物产生的无机盐增多,有利于藻类生长,导致藻类大量繁殖。(4)全球环境问题除了水资源短缺和海洋污染, 还有全球气候变化、 臭氧层破坏、 酸雨、 土壤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锐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