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单元课外阅读第五单元课外阅读 一、课外阅读。 植物的花香 植物的花香有着许多作用。 植物的花有香味是为了传宗接代。植物的花朵为了引诱昆虫前来授粉,不仅呈现各种艳丽夺目的色彩,还会散发各种迷人的花香。 于是引来蜂蝶竞相采蜜, 正所谓“蜂争粉蕊蝶分香”。 结果, 花粉沾在昆虫的身上,随着昆虫的迁移而四处落户安家了。 植物的花内部有一个专门制造香味的“工厂”油细胞, 这个“工厂”里的产品就是令人心醉的芳香油。 这种芳香油除了散发香味,吸引昆虫传粉,它的蒸气还可以减少花瓣中水分的蒸发,形成一层“保护衣”,使植物免受白天的强烈日晒和夜晚的寒气侵袭。 植物的花的香味除了有益于自身的生长繁衍,大多数还有
2、益于人类。香气能刺激人的呼吸中枢,从而促进人体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大脑供氧充足,因此人能保持较长时间旺盛的精力。此外,香味信息能够深刻地留在人的记忆中,刺激嗅觉,使人的记忆力增强。 利用花香来保健和防病,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医圣华佗,曾用丁香等制成小巧玲珑的香囊,悬挂在室内,用以防治肺结核、吐泻等疾病。古代民间把金银花放入枕内,用来治头痛,降血压,同时还有消炎止咳的作用。 不同的花香,能引起人们的不同感受。如,桂花的香味使人疲劳顿消,菊花的香味使人思维清晰。不过,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有些花香也会给人带来副作用。如,百合、兰花的浓香,会引起眩晕和瞬时的迟钝。 1用“_”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3、。短文围绕中心句都写了哪些内容? _ _ 2第自然段写植物的花有香味是为了传宗接代。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体现这一段的中心意思的。 _ _ 3 根据对“植物的花的香味除了有益于自身的生长繁衍, 大多数还有益于人类”这句话的理解判断, 对的画“”,错的画“”。 (1)这句话是本文的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 (2)这句话中的花香有益于自身的生长繁衍,是对人类无益的。( ) (3)“大多数”表示范围,如删去则变为“全部有益于人类”,与事实不符,因为有些花香也会给人类带来副作用。( ) 4第自然段中列举了两个例子,目的是什么? _ _ 二、读文章,完成练习。 父亲的“野”孩子(节选) 冰心
4、当我连蹦带跳地从屋外跑进来的时候,母亲总是笑骂着说:“看你的脸都晒熟了!一个女孩子这么野,大了怎么办?”跟在我后面的父亲就会笑着回答:“你的孩子,大了还会野吗?”这时,母亲脸上的笑,是无可奈何的笑,而父亲脸上的笑,却是得意的笑。 的确,我的“野”,是父亲一手“惯”出来的,一手训练出来的。因为我从小穿男装,连穿耳都没有穿过。记得我回福州的那一年, 脱下男装后, 我的伯母、 叔母都说:“四妹(我在大家庭姐妹中排行第四)该扎耳朵眼,戴耳环了。”父亲还是不同意,借口说:“你们看她左耳唇后面,有一颗聪明痣。把这颗痣扎穿了,孩子就笨了。”我自己看不见我左耳唇后面的小黑痣,但是我至终没有扎上耳朵眼! 不但如
5、此,连紧鞋父亲也不让穿,有时我穿的鞋稍微紧了一点,我就故意在父亲面前一瘸一瘸地走,父亲就埋怨母亲说:“你又给她小鞋穿了!母亲也气了,就把剪刀和纸裁的鞋样推到父亲面前说:“你会做,就给她做,将来长出一对金刚脚,我也不管!”父亲真的拿起剪刀和纸就要铰个鞋样,母亲反而笑了,把剪刀夺了过去。 那时候,除了父亲上军营或军校的办公室以外,他一下班,我一放学,他就带我出去,骑马或是打枪。海军学校有两匹马,一匹白的老马,一匹黄的小马,是轮流下山上市去取文件或书信的。我们总在黄昏,把这两匹马牵来,骑着在海边山上玩。父亲总让我骑那匹老实的白马,自己骑那匹调皮的小黄马,跟在后面。 父亲还教我打枪,但我肯的是一杆鸟枪
6、。枪弹只有绿豆那么大。 1、“无可奈何”的意思是 。 2、“我就故意在父亲面前一瘸一瘸地走”表现了“我” 的性格。 3、本文通过哪些事例写了“我”的“野”? 4、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课外阅读。 夏 天(节选) 梁容若 夏天给人们种种磨难和考验,训练人的耐性、智慧跟机敏。苍蝇、蚊子、臭虫、蟑螂都在夏天大活跃,暴风雨、霹雳、冰雹也是夏天多。一不小心,就可以遭到非常的灾害。您要当农人,要防备几天的旱涝,会造成一年的歉收;一场小病,会教草吃了禾苗。您要做商人,要当心仓库货品的霉烂、码头火车上的淋雨,可以使您的血本一下子赔光。您要做工人,也须预备风里雨里,教您的建筑营造突然停止,大热天
7、使您的工作效率无法估计。您要当医生,也须估计病人的“夏瘦”“怯夏”,减少了抵抗力。气候的突变,使正在恢复的病人,遭到波折。传染病的蔓延,肠胃病的增加,也使得您更累、更烦。您要当学生,暑假可不是休假的时候,正像传说里鲤鱼跳龙门一样,是过关前进的时机。升级考,升学考,转学考,就业考,一两天的成败得失,常常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耐不住磨难,经不起考验的,只有碰得遍体鳞伤,血淋淋地退下来。 过分地讴歌夏天,好像有点儿不近人情。反过来,诅咒夏天,也是没有用的。夏是一年一回来到,不因为我们欢喜而放长,也不因为我们厌恶而缩短,怕也没有用,逃也逃不掉。那么,还是充分地利用夏天,享受夏天吧! 夏天教我们成长,
8、教我们率真、亲近自然,教我们克服艰难和考验。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磨难()机敏()厌恶() 2.用“ ”画出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 3.第一自然段中提到了几种人?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4.读了本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四、课外阅读。 榆树情 儿时,我家在村中,与我就读的小学仅一墙之隔。我家在东,学校靠西。 学校不大,至多有六七亩地。十余间的校舍环操场而建,一律青砖黛瓦。校园里没有好看的花圃,只有两棵在北方农村随处可见的家常树。一棵长在与我家相邻的院墙边,是棵碗口粗的枣树;另一棵立在校园的正中,是棵 的大榆树。学校上下课敲的钟,就挂在榆树下。 榆树很粗, 我们试过, 须有五六个小伙伴手拉
9、手才能把它围起来。 浓密的树荫覆盖了学校的大半个操场。隆起的树根,犹如龙爪,筋骨嶙峋, 。灰褐皲裂的树皮写满了岁月的沧桑。这棵树树龄几何,连祖父都不知道。祖父说,这棵树在他小的时候好像就这么粗,这么大。 在燕子呢喃的初春,榆树开花了。翡翠般的花儿一簇簇,一串串,挂满了树的枝枝丫丫。散学后,早已 的我们常常像猴子一样蹿到树上,悠闲地坐在树权间,美美地捋上一把榆树花,塞进嘴里。女孩子则在树下,咂巴着嘴,眼巴巴地望着我们。只有等我们吃饱了,玩足了,才从树上折几枝扔下来让她们品尝。在那个青黄不接的季节里,也时常能见到一些婶子、大娘,拿着铁丝制成的钩子到学校里来采摘榆花。伴随玉屑似的榆花飘落,笑声也在树
10、叶间回荡。 母亲很会做榆花饭,她把榆花用面拌拌,放进锅里蒸熟,然后放点油、盐、葱、姜,香喷喷的榆花饭就做成了。我敢说,它比现在的任何美味佳肴都妤吃。 我们北方人把榆树花叫“榆钱”。“榆钱”又与“余钱”谐音,可见榆树在我们那儿是一种吉祥的树、幸福的树。过了一段时间,榆树花由绿变黄,由黄变白。风一吹,哗哗作响,从树上摇落,散落到地上,如一枚枚锃亮的银圆。每当这时,我们这些孩子就在树下边捡边喊:“拾钱喽!拾钱喽!” 盛夏,榆树更加繁茂,榆树下也更加热闹。黄昏,吃饭的时候,叔叔、大 爷们就从各自的家里端着碗齐聚到榆树下,坐在隆起的树根上,边吃边聊。大到天南海北,小到村中琐事,娓娓道来,笑声不断。过了一
11、会儿,爷爷、奶奶们也从家里摇着蒲扇走来了。不长时间,姑娘、小媳妇们也手拿纳鞋的针线,边说笑边打闹着走来了。最可爱的还是我们这些孩子,扛着凉席,哪儿热闹,就在哪儿躺下,“天空作被,大地为床,树根当枕”。夜半时分,凉风习习,繁星点点,和着榆树上的蝉鸣,听着大人们的奇闻逸事,不知不觉竟在榆树下睡着了。秋天,榆叶变黄,枣儿泛红,校园里热闹不减。等稻子收割完毕,村里的文艺宣传队就在榆树下锣鼓喧天地开始演出了。再加上村与村之间你来我往,节目也变得更加丰富精彩。我最喜欢看小品八个老汉。演员们头扎白毛巾,手拿旱烟袋,撇着八字胡,说什么,唱什么,我全不记得了,只对他们摇头晃脑的样子印象很深。那时候,村里没有电视
12、,也不常放电影。这些活动,就是村民的精神大餐。榆树下,常常荡漾着人们的欢声笑语。榆树下,成了人们最期待的场所。 后来,我远离了家乡,离开了那棵大榆树。听说,当初我就读的小学早已撤并,榆树也不知什么时候被砍去了。然而,那棵遮天蔽日的大榆树却时常出现在我异乡的梦境中。翠玉般的花开得还是那么灿烂,那么耀眼。 多想再吃一把故乡的榆树花。 1.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上,使句子表达通顺。(填序号) A.枝繁叶茂 B.饥肠辘辘 C.坚实有力 2.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按照季节顺序,作者回忆了儿时家乡的大榆树的故事。 ( ) (2)“多想再吃一把故乡的榆树花”,只是表达
13、了作者对榆树花味道的赞美。( ) (3)“榆树情”是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更是游子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 3.用“ ”在第自然段中画出作者直抒“榆树情”的句子,并联系前文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事例来抒情的,用小标题概括。 (1)树杈间吃 (2) 听 (3)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8 分) 有家真好 张抗抗 家,首先是一所房子,有梁柱的支撑和坚实的墙壁。父母是房子的屋顶,可遮风避雨,抵挡冷雪酷日。孩子是房屋的窗户,以便房子里新鲜空气的流通。在这所房子里走来走去的,是许多欢乐的笑声。门是家与外界的通道,所以家不会与世隔绝。屋顶下,每人各有各的房间,有聚有散,互不干扰。家一定有厨房,可以烧出
14、美味的食物,所以在冬天,家里也是热气腾腾。 家,是一辆汽车,可以送你到很远的地方去。父母是轮换开车的司机,孩子是乘客。到了父母年迈的时候,孩子就当上了司机,父母便成了乘客。大家都觉得这样的安排很合理。开车的时候必须小心翼翼,不能违反交通规则。一般来说,遵纪守法的人家,像开车一样,不容易出事故。即使车子偶尔有些小故障,平日注意保养,就可以尽量避免损失。还有,车子是需要经常加油的,所以一个家就需要有多多的收入。作为家庭的成员,不能只用油不加油,因为油用完了车子就走不动了;作为乘客的时候,只会消耗油料,那么哪怕经常抽空擦洗汽车,实际也会觉得很安慰的。 家,是一棵大树,在土壤里有很深的根,经风沐雨岿然
15、不动。它把养料输送到枝条和树叶里,然后结果打籽,一代一代延续下去。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庭就像大树上筑着许多鸟窝,小鸟叽叽喳喳很热闹的。树很怕蛀虫和白蚁什么的咬噬,台风来了,坚持不住的是有虫疤的树。大树倒下时,在地上留下一个大坑,看了很令人伤心。所以大树需要爱护,整枝打药浇水,件件事情马虎不得。 家,是一首轻音乐,让人心旷神怡。烦了累了的时候,音乐响了起来,人在外面被那些震耳欲聋的迪斯科摇滚乐轰炸得疲惫的神经,会像丝弦一样放松下来,感觉到有一点陶醉和惬意。轻音乐的演奏不需要庞大的乐队,不像交响乐那么雄壮。于是待在家里的时候,请抓紧时间享受那欢快而轻松的乐曲,它会让人忘记许多不愉快的噪声,然后想一想
16、以前和以后美妙的旋律,日子就像流水一般过去了。 1.本文围绕“有家真好”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3 分) 有家真好:家是房子,家是 ,家是 ,家是 。 2.第 1 自然段围绕“_”这句话分别从以下五方面来写: (1)父母是房子的屋顶; (2)_; (3)_; (4)_; (5)家有厨房,是温暖的。(8 分) 3.理解短文的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3 分) (1)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家庭成员在不同年龄段的不同身份与责任。 ( ) (2)短文除了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
17、) (3)第 14 自然段都采用了总分结构来写。 ( ) 4.在你心目中,家又是什么呢?请仿照短文写一写。(4 分) 家,是_ _ 六、课外语段阅读。 爸爸的花儿落了(节 选) 林 海 音 当我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有早晨赖在床上不起床的毛病。 每天早晨醒来,看到阳光照到玻璃窗上了,我的心里就是一阵愁:已经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扎(zh z)辫子,换制服,再到学校去,准又是一进教室就被罚站在门边。最糟的是爸爸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 有一天,下大雨,我醒来就知道不早了,因为爸爸已经在吃早点。我听着,望着大雨,心里愁得了不得。我上学不但要晚了,而且要被妈妈打扮得穿上肥大的夹(ji j
18、i)袄(是在夏天!),拖着不合脚的油鞋,举着一把大油纸伞,走向学校去!想到这么不舒服的上学,我竟有勇气赖在床上不起来了。 过了一会儿,妈妈进来了。 她看我还没有起床,吓了一跳,催促着我,但是我皱紧了眉头,低声向妈妈哀求说: “妈,今天晚了,我就不去上学了吧?” 妈妈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意,当她转身出去,爸爸就进来了。他瘦瘦高高的,站在床前来,瞪着我: “怎么还不起来,快起!快起!” “晚了!爸!”我硬着头皮说。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居然有勇气不挪窝。 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 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
19、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i i)打了! 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我哭号,躲避,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 (选自城南旧事)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夹袄 ( )的眉头 ( )的油鞋 3.用“ ”在第一自然段中画出心理描写的句子. 4.你认为作者的爸爸为什么不许小孩子乘车去上学? 5.当“我”不去上学时,爸爸是怎么做的?你认为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七、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迷人的海滨夏夜 这是一个迷人的海滨夏夜。 夕阳西下,天空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被霞光染成了红
20、色,比天空的景色更壮观,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照在浪峰的霞光,又红又亮,滚动着,使人赞叹。 夜幕降临,天空的霞光渐渐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浅红,当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高而远的天空中便出现了启明星。它那么大,那么亮,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挂在市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各处的灯火也陆续亮了起来,尤其是山坡上那一片片灯光,从半空中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像一串串流动的珍珠。 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望着这夏夜的景色,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和兴奋。 1.迷人”一词集中写出了海滨夏夜的美,作者面对这样的美景,感到“ ”和“ ”。 2.用波浪线划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3.从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
21、,按顺序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4.用自己的话来赞一赞海滨的夏夜。 八、阅读现代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夏感 梁衡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di)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png b)
22、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阳,如红叶,标志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pf)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
23、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 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麦子打完了, 该松一口气了, 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 浇水。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 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 却极少有夏的影子。 大概, 春日融融, 秋波澹澹(dndn),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第段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从不同感官角度生动地描写了夏天的磅礴气势。请赏析第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完成填空。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
24、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 2.第段为什么说夏天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3.第段加点的四个“快”字和两个叠词“听听”“看看”在表达上各有什么作用? 4.第段写历代文人对春花秋月的赞美起何作用?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1 植物的花香有着许多作用。 花的香味是为了传宗接代、花可以产生芳香油、大多数花香有益于人类、利用花香来保健和防病、不同的花香能引起人们的不同感受。 2 先写了植物利用色彩和花香引诱昆虫传播花粉。进而以蜂蝶采蜜为例,说明花粉附着在昆虫身上,随昆虫的飞行迁移而传宗接代。 3(1) (2) (3) 4 这一自然段列举
25、的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利用花香来保健和防病,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二、1、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 2、顽皮 3、穿男装,不扎耳朵眼,不穿小鞋,骑马,打枪。 4、爱护孩子,保护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自由地成长。 三、参考答案 1.示例:苦难机警憎恶 2.夏天给人们种种磨难和考验,训练人的耐性、智慧跟机敏。 3.五种。农人、商人、工人、医生、学生。 4.对于生活中的磨难,我们要把它当作是对自己的考验,努力克服它,战胜它,就会取得成功。 四、1.A C B 2.(1) (2) (3) 3.然而,那棵遮天蔽日的大榆树却时常出现在我异乡的梦境中。 (1)榆树花 (2)榆树下奇闻逸事 (3)
26、榆树下看文艺表演 五、1.家是汽车 家是大树 家是轻音乐 2.家,首先是一所房子,有梁柱的支撑和坚实的墙壁 孩子是房子的窗户 门是家与外界的通道 家人各有房间,有聚有散,互不干扰 3.(1) (2) (3) 4 略 六、1.z ji i 2.肥大 紧皱 不合脚 3.已经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扎辫子,换制服,再到学校去,准又是一进教室就被罚站在门边。 4.爸爸要培养“我”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 5.爸爸打了“我”。爸爸是一个严厉的人。 七、1.迷人”一词集中写出了海滨夏夜的美,作者面对这样的美景,感到“愉快”和“兴奋”。 2. 它那么大,那么亮,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挂在市空的
27、明灯。 夜色加浓,各处的灯火也陆续亮了起来,尤其是山坡上那一片片灯光,从半空中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像一串串流动的珍珠。 3.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夜色加浓。 4.海滨的夏夜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其中,不能自拔,好美呀! 八、【参考答案】1、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视觉、触觉、嗅觉等多个感官角度写出夏天给人们的希望。 2、答案:因为夏天正当春华秋实之间,成熟的正在丰收,未成熟的正在蓬勃生长。 3、答案:连用四个“快”字,突出了农活的繁忙和农民夏收的紧张。“听听”“看看”是动词的叠用,突出农民对天气变化的密切关注。 4、答案:这样写有衬托作用,用文人笔下的春花秋月衬托浸满苦涩汗水的夏季,用文人的闲情逸致衬托农民劳动的紧张。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