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上传人:吹** 文档编号:223920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DOC 页数:160 大小:1.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秋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0页
2022年秋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0页
2022年秋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0页
2022年秋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0页
2022年秋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苏教版二年级上数学全册教案连加连减【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2页的例1、“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4题。【教材说明】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用竖式计算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着重让学生掌握用两个竖式连写的方法计算有关的连加、连减两步计算式题。学习连加、连减,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形成计算技能,发展运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学目标】1使学生根据连加、连减算式主动思考笔算过程并用竖式计算,学会用竖式笔算连加、连减,掌握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的笔算方式,并能正确地笔算。2使学生经历连加、连减笔算方式的思考、计算过程,体会加减笔算在新背景下的应

2、用过程,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培养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积累计算学习的经验。3使学生在主动思考、尝试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培养主动思考、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准备】课前预习。【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你还记得上学期学习的加减法笔算吗?谁来说说加法和减法笔算的方法?二、预习汇报1学习例1。(1)出示例1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提问: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可以怎样列式?(指名学生口答。)引导:这是一道连加算式,你认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通过预习,你能用

3、竖式算出这道连加算式的得数吗?(2)出示预习任务: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能用竖式算出这道连加算式的得数吗?小组交流讨论,并汇报预习结果。(3)其他小组补充说明。(4)老师结合学生汇报的结果相机展示并归纳总结。2.完成“试一试”。(1)出示“试一试”的算式,说明是连减算式。引导:可以怎样写竖式计算?同桌相互讨论,再用竖式把得数算出来。同时,指名学生板演。(2)交流计算过程和得数,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指出:连减可以分两步列竖式计算,也可以吧两步竖式连起来写。一般连起来写竖式,计算过程稍微简便一些。【设计说明:对于新知的学习,这里主要采用“课前预习”“课上汇报”的形式进行,这样,可以让学生在

4、独立思考以及与小组内同学进流中,学会计算方法。此后,通过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连加笔算的计算过程,知道连加和连减的笔算,一般吧两个竖式连起来写,计算过程要简便一些。】三、组织练习1.基础练习(“想想做做”第1-2题)。(1)“想想做做”第1题。指名学生板演。交流每一步算式的得数,说明连加、连减一般像这样把竖式连起来比较方便。(2)“想想做做”第2题。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校对并订正。汇报交流:重点让学生具体说说每道竖式的计算过程,特别是进位和退位的处理方法。2.应用练习(“想想做做”第3题)。“想想做做”第3题。同桌之间相互说说题意,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全班汇报交流并校对。3拓展练习(“想想

5、做做”第4题)。“想想做做”第4题。引导:根据哪两个条件求一共摘了多少个?又根据什么求还剩多少个?指名学生口答,并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指出:这里根据上午和下午摘的个数,可以求出一共摘了84个,再根据一共摘了84个和运走60个,求出还剩多少个。【设计说明:练习的设计层次清晰,形式多样,各有侧重。第1题重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方法;第2题让学生独立地用两个竖式连写的方法进行计算,有利于学生巩固竖式计算的方法,逐步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第3、4题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发应用,发展初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全课总结,拓展运算律谈话:这节课学习了

6、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板书设计:第2课时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4页的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5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主动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算式,学会加减混合的笔算,掌握用竖式笔算的过程,并能灵活应用口算和笔算正确地进行计算。2使学生经历加减混合笔算的计算过程,体会加减口算和笔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知识的综合应用,积累计算学习的经验,发展运算能力。3使学生在主动思考、尝试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主动思考、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加减混合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计算时合理选择口算。【教学准

7、备】课前预习。【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用竖式怎样计算?(指名学生说一说。)二、预习汇报1学习例2。(1)出示例2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提问:求还剩多少只,可以怎样列式?(指名学生口答。)引导:这是一道加减混合算式,你认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通过预习,你能用竖式算出这道加减混合算式的得数吗?(2)出示预习任务: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能用竖式算出这道算式的得数吗?小组交流讨论,并汇报预习结果。(3)其他小组补充说明。(4)老师结合学生汇报的结果相机展示并归纳总结。2.完成“试一试”。(1)出示“试一试”的算式。引导:可以怎样写竖式计算?同桌相互讨论,

8、再用竖式把得数算出来。同时,指名学生板演。(2)交流计算过程和得数,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指出: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口算内容。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里,遇到可以口算的可以不列竖式计算,直接口算得数。【设计说明:对于新知的学习,这里主要采用“课前预习”“课上汇报”的形式进行,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以及与小组内同学进流中,学会计算方法。此后,通过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混合笔算的计算过程,知道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笔算,竖式可以连起来写,能口算的可以直接口算。】三、组织练习1.基础练习(“想想做做”第1-3题)。(1)“想想做做”第1题。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校对。

9、交流每一步算式的得数,说明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明白题意:先算加20的得数,再算减6的结果。提问:这道题你能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可以口算?指出: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是我们学过的口算内容。在加减混合里,遇到能口算的,就可以直接用口算,这样计算比较方便。(3)“想想做做”第3题。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校对并订正。汇报交流:重点让学生具体说说每题里哪一步可以用口算。说明:如果第一步用口算,第二步计算时竖式里就直接写口算的得数。2.应用练习(“想想做做”第4题)。“想想做做”第4题。同桌之间相互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全班汇报交流并校对。思考:你认

10、为这里的两个问题有什么联系?指出:这里求出的第一个问题的结果,是求第二个问题的条件。所以要先根据原来有45棵和吃了37棵,求出第一个问题的结果,才能求出第二个问题的结果。3拓展练习(“想想做做”第5题)。“想想做做”第5题。引导:先根据什么求出第一个问题,再根据什么求第二个问题?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再指名学生口答,并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设计说明:练习的设计层次清晰,形式多样,各有侧重。第1题重点帮助学生巩固用竖式的简便写法计算加减混合式题,逐步形成计算技能。第2题是一组加减混合运算的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时,如果遇到加减一位数或整十数的,都可以直接口算出得数。第3题的四道算式中都有一

11、步是可以口算,培养学生根据算式特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的意识和能力。第4,5题都是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会解答连续两问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四、全课总结,拓展运算律谈话: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板书设计:第3课时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练习【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第5页练习一第1-5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三个数的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提高计算水平。2.使学生能选择笔算或口算的方法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提高合理运算的能力。【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三个数的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教学难点】:

12、运用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数学小讲师二、旧知回顾1.回忆:前两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2.小组讨论:(1)怎样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两步计算?两个竖式连写时,要注意什么?(2)什么时候可以用口算使计算方便一些?3.揭示课题为了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今天我们练习这部分内容,(板书课题)小朋友们要认真的练习计算,并且能用方便的方法时,就用方便的方法算。三、自主探究1.出示教材第5页第1题。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交流得数。指出: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是我们学过的口算内容,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可以直接用口算,这样可以算得比

13、较快。2.完成教材第5页第2题。让学生先算一算,然后交流:你是按照什么顺序计算的?(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提问:你的竖式是怎样写的?哪些可以直接口算?(其中第1题第二步口算,第2题第一步口算,第3题第二步口算。)提醒学生: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比较复杂,计算时要认真、细致,算好每一步。两步都要笔算时,可以连起来写。计算时还要注意每一步的算式,能口算的就口算。3.完成教材第5页第3题。(1)提问:算出每条线上三个数的和是什么意思?学生完成后,交流:有用一步计算的吗?是哪些情况?指出:当第一步算出是整十数时,第二步加法可以口算,这样更简便。(2)我们来看右图中的数,你发现了什么?(有两

14、个43和两个17,43+17=60,结果在好是整十数。第二步可以直接口算。)4.完成教材第5页第4题。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怎样求小华一天一共拾了多少个鸡蛋?(上午拾的鸡蛋+下午拾的鸡蛋)怎样求拾的鸡蛋比鸭蛋多多少个?(鸡蛋个数一鸭蛋个数)5.完成教材第5页第5题。引导:根据条件能提出哪些同题?同桌互相讨论时让学生说说已知的条件。学生交流问题,教师适当板书求和,求相差数的问题。说明:用其中的两个条件,可以提求一共多少人的问题,还可以提谁比谁多多少人或少多少人,也就是相差多少人的问题。6.拓展延伸。二(1)班栽杨树36棵,松树28棵。其中的31棵是男生栽的,女生栽树多少棵?学生独立完成。四、课

15、堂小结这节课练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你对这些内容是怎样认识的?你还有哪些新的体会?第4课时解决问题-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6-8页例3和“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经历把两种物体的数量摆得“同样多”的操作活动过程,学会并能正确地用“多的去掉”、“少的添上”或“移多补少”的方法把两种物体摆的“同样多”。2. 使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这类问题里大小不同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主动探索并了解把两个不同个数物体摆的同样多的不同途径,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3. 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把两种物体摆的“同样多”的方法

16、教学难点: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具学具:课件、圆片、小棒。教学过程:数学小讲师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出示圆片和三角形的图片。三角形比圆片多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比较两个不同数量的物体时,用一条虚线把它们相同的部分和多出来的部分找出来,这样就能知道多多少和少多少了。出示小朋友穿彩珠图。谈话: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上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如果要让两个人的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请你先想一想,再用圆片摆一摆。在小组内说一说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引导:你想到了什么方法呢?谁来把你的方法给大家介绍介绍。学生活动,教师

17、巡视。2.展示引导:谁来把你的想法摆给大家看一看?指名操作并提问:我的方法大家看明白了吗?我是怎么做的?大家有什么建议吗?3.比较:刚才几个同学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出:无论用什么方法,都要根据两个数的相差数进行调整。所以,解决问题时,首先要弄清楚两个数量相差多少。4.总结:让我们再回顾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一开始我们有很多想法,后来我们用什么办法把问题弄清楚了?指出:操作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 初步应用(1)听一听,摆一摆,做一做要求:摆两排小棒,一排15根,另一排9根。请你根据刚才的三种方法摆一摆,想一想,

18、如果要使两行小棒的根数同样多,可以怎么做?各自尝试(2)反馈交流:谁来和大家说说你的方法?强调:看来,在这个问题中,关键还是要找到相差数。移多被少时,只能移多出的一半。2. 逐步抽象谈话:刚刚我们都是通过动手摆一摆、画一画解决问题的。如果不动手操作,你还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第(1)小题的图提问:从图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要使苹果的个数和梨的个数同样多,可以怎么办?学生独立练习。交流: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指出:看懂条件,算出相差数,问题就能解决了?追问:能不能从上面一行拿几个到下面一行,为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导:要使苹果和梨同样多,不是使水果的个数同样多,所以不可

19、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做。(2)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第(2)小题的图让学生独立练习,然后交流。追问:还可以怎样使两人邮票的枚数同样多?学生回答。(3)小结:从动手摆一摆到看着直条图解决问题,虽然我们已经不能清楚地看到每一个物体,但是有了图,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依然很清楚。3. 提升运用。过渡:如果没有图,你还会解决这样的问题吗?(1)想想做做3一共养了多少只鸡?卖掉多少只鸡后,鸡和鸭同样多?提问:要求卖掉多少只鸡后,鸡和鸭同样多,就是求什么?独立完成,交流反馈。指出:看来同学们对数量关系已经比较熟悉了,既没有动手摆,也没有动手画,这样的问题照样能解决。(2)想想做做4学校大门的左边摆了25盆花,右边

20、摆了17盆。左边比右边多摆了多少盆?要让学校大门两边花的盆数同样多,可以怎样做?(口答)提问:想一想两排盆花排列的样子,你能想出调整过程吗?如果想不清楚,可以怎么做?小结:有的小朋友在脑子里想一想,有的小朋友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动手操作真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好帮手,当你需要它时,它主动为你服务,当你已经不需要它时,它躲到一边默默守候。在以后的学习中,它会做你的好朋友,一直陪伴你。谈话:最后,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思维挑战题,有信心接受挑战吗?出示:小力给小林12枚邮票后,两人的邮票数同样多,原来小力比小林多多少枚邮票?试一试,再和同桌说一说方法。交流:你是怎样解决这个新问题的?小结:遇到新问题时,我们

21、可以动手画一画,通过画图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使两个不相同的数量变得同样多,你有哪些收获呢?板书设计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去掉多的 添上少的 移多补少(移一半)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10页例4和“想想做做”第1-5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的方法,并学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2在实际操作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3. 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22、理解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决问题。教学准备:课件、圆片、三角形等教学用具。教学过程:数学小讲师。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根据小讲师所讲内容引入新课。(学具摆一摆时注意一一对应)二、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出示例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例题图,并指名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小英做了11朵花。小华比小英多做3朵花。小平比小英少做3朵花。1.提问:根据这些条件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根据学生所给问题板书:(1) 谁做的花最多?谁做的花最少?(2) 小华做了多少朵?(3) 小平做了多少朵?1. 解决问题(2)。(1) 启发:想知道小华做了多少朵花,我们要如何选择刚刚整理

23、的条件呢?如果用圆片代替花摆一摆,怎样摆就可以知道小华做了多少朵?学生小组动手操作,师巡视个别指导。反馈:你是怎样摆的?要注意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展示过程)预设:生1:想知道小华做了多少朵花,我们只要用小英做的朵数再加上3朵就好。生2:用圆片代替花,我们要先把小英的11朵花摆好,再摆上3朵就是小华做的花了。(2) 看着摆出的圆片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算出小华做了多少朵花呢?你准备怎样列式解答。(3) 追问:想要知道我们得出的结果对不对应怎样来检验呢?2. 解决问题(3)。(1) 启发:如果用圆片代替花摆一摆,如何摆就可以求出小平做的花朵数?(2) 反馈提问:你知道小平做了多少朵?你是怎样想的

24、?(3) 算一算: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呢?3. 小结:根据摆圆片的过程可以知道小华、小平所做的花的朵数,比较上面我们解决的两个问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4. 集体交流、5. 提问:通过刚刚的操作与比较,现在你们知道谁做的最多,谁做的最少了吗?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 想想做做第1题。(1) 读题,并说一说题目中已经知道的是什么,不知道的又是什么?(2) 独立在书上画一画,算一算。(3) 反馈交流(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4) 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三角形是那两部分相加的和,正方形是那两部分相减的差?2. 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在解决这题时你是如何想的?3. 想想做做第3题。(

25、1) 观察情景图,说一说图中所知道的信息。(2) 如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3) 交流反馈。4. 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5. 想想做做第5题。(1) 找出条件和问题,选择合适的条件进行整理。(2) 如何计算,你是如何想的,题中那个条件不用?6.拓展题你从题中获得那些数学信息?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了哪些新本领?板书设计: 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二) 比11多3 加法(+) 11+3=14(朵) 比11少3 减法(-) 11-3=8(朵)第6课时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练习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1页练习二第1-5题。

26、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按运算顺序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得数;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列式解答。2.使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算法,提高合理运算的能力;能表述相关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3.使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获得成功的乐趣;能积极参与数学练习,逐步形成独立思考、追求正确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教学难点:会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小讲师展示一、回顾与整理1.导入复习小组交流:(1)学完了简单的加减

27、法实际问题内容,想一想:如何使两个数量同样多?(2)求比一个数多几怎么算?请说一说。(3)求比一个数少几怎么算?请说一说。小组汇报展示、交流,师总结。2.揭示课题。我们这学期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还有加减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练习这些内容。(板书课题)二、练习与应用1.基础练习。(1)开小火车完成练习二第1题,表扬声音响亮的学生,及时纠错。(2)思考练习二第2题。要求:请小朋友看第1题里三小题,每一步都要用竖式吗?每题哪里可以不用竖式?学生交流哪些可以不用竖式笔算,为什么这些可以不列竖式算。指出: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里,如果遇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就可以不用竖式笔算,直接口算

28、得数。(3)做练习二第3题。让学生观察前两小题(出示题目),说说每小题要怎样算,明确分别是:每次加9,连加5个9;每次减7,连减5个7。要求学生口算得数,每次填在口里。交流得数,教师板书。追问:第一小题,18本身是几个9相加得到的?加上1个9就有了几个9,得多少?再加1个9,就是 4个9,是36;5个9是.看第二小题,42连续减几个7得7?想想看,42里面一共有几个7?出示第三小题,让学生观察思考:最后35是怎样得到的?怎样算?同桌讨论讨论交流:怎样算出方框里的数?学生计算填写,然后校对结果。2.解决问题。(1)做练习二第4题。让学生读题,说说知道哪些条件,要求哪些问题。(明确这里有两个问题:

29、求有多少面红旗,还要求有多少面绿旗)提问:哪种旗最多,哪种旗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列式解答,指名一人板演。检查交流板演题,明确算法。提问:求红旗多少面和绿旗多少面为什么算法不一样?(红旗多,黄旗少,求红旗面数要把30面和多的26面合起来,用加法;绿旗少,黄旗多,求绿旗面数要从30面里面去掉少的14面,用减法。)(2)做练习二第5题。让学生先读题,再交流明确:小芳拍了20下,小军拍的比小芳少,小强拍的比小芳多。引导:你认为谁拍的最多,谁拍的最少?小朋友讨论一下:小军拍的比小芳少,他可能拍了多少下,最多拍了多少下呢?再想想小强最少拍了多少下。交流:小军最多拍了多少下?你是怎样想的?小强最少拍了

30、多少下?你又是怎样想的?指出:小军拍的比小芳少,也就不满20下;不满20下的数里最多是19下。小强拍的比小芳多,也就超过20下;超过20下的数里最少是21下。设计说明: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这道题的问法会觉得比较“拗”;拍的下数少的要想“最多”多少下,拍的下数多的要想“最少”多少下,这是学生思维时感觉矛盾和困惑的地方。在思考小军拍的下数时,可以引导先想“他可能拍了多少下”,再想“最多拍了多少下”,以减缓思维坡度;接着再利用这样的经验直接思考“小强拍了多少下”。这样便于学生理顺思维过程,想通其中的关系。(3)拓展与应用:思考练习二思考题。让学生说说知道的条件。引导:剩下的苹果中交换哪两筐使它们同样

31、多?同桌讨论交流,肯定学生的不同思路。三、回顾与反思练习总结。提问:我们练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你对它的计算过程有哪些认识?你对知道了比一个数多(少)几,求大的或小的那个数量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又有哪些体会?板书设计: 练习二小军:20-1=答:小军最多拍了19下,小强最少拍了21下。21(下)小强:20+1=19(下)第1课时 认识多边形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4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教学目标:1.经历认识多边形的过程,能够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2.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教学

32、重点: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教学难点:体会边与图形的关系。教学准备:课件、正方形和四边形纸片、剪刀、小棒、钉子板。教学过程:三分钟小讲师展示一、回顾知识,引入问题1、引导学生回忆节假日和爸爸妈妈去哪些地方玩过。2、 谈话: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你们从没有去过的地方, 那就是有趣的 “图形王国”。我们一起去游一游、看一看,(课件出示不同的图形)。追问:正方形、长方形有几条边?三角形呢?揭示学习内容:我们知道三角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的边数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根据一个图形的边数来认识它是什么图形。小朋友有信心认识新的图形吗?【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小讲师介绍图形的活动入手,从已有

33、的知识经验展开教学,自然过渡新课,这种课前导入有利于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为展开有效教学做好了充分地准备。】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观察图案出示例1的窗格图案,让学生说说在哪儿看到过这样的图案,再观察窗格有什么形状,说说对这样的窗格有什么感觉。指出:这是在我国古代建筑上经常能见到的窗格图案,这样大大小小、不同形状的图形连在一起组成的图案非常漂亮。2.分类认识(1)找图形。要求:你能从例1这个窗格图案上找出边数相同的图形吗?自己找一找,把你找的边数相同的图形描一描。引导:请小朋友看看你找到的是几条边的图形,和同桌说一说。交流:谁来指一指,你找到了哪些图形,各有几

34、条边?(2)认识四边形。引导:这里有你认识过的图形吗?(有三角形)指出:由3条边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在三角形相应位置板书:三角形),这是我们认识过的图形。引导:(指着四边形)老师为什么把这些图形画在一起呢?说明:这些图形都有四条边像这样由4条边围成的图形叫四边形。(在四边形相应位置板书:四边形。)追问:为什么把这类图形叫作四边形?还能从窗格图案里找到一些四边形吗?想一想,我们认识过的图形有哪些也是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几边形呢?你能画一个四边形吗?试试看。小结:我们在窗格图案中找到的和画的这些图形,虽然形状不一样,大小也不相同,但它们都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所以都是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也

35、都是四条边围成的,所以都是四边形。(3)做“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各自判断后交流理由。指出:只有由4条边围成的图形,才是四边形。(4)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引导:有4条边的图形叫四边形,那么后面这两类图形中每个图形各有几条边呢?你认为应该叫什么图形呢?小组讨论一下。看一看:这两类图形中每个图形各有几条边呢?交流:你认为这两类图形各叫什么图形?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由5条边围成的图形叫五边形,由6条边围成的图形叫六边形。追问:由7条、8条边围成的图形是几边形?总结:几条边围成的图形就叫几边形。3.回顾反思。引导:请小朋友回顾一下,今天又认识了哪些图形?这些图形是按什么分类的?指出:通过刚才的学

36、习,大家知道这些图形可以按边数的不同来分类。这里认识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这样的几边形,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作多边形。这节课学习的就是认识多边形。(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经过观察、比较、分类,让学生充分感知不同图形的特征,为进一步抽象、概括出图形特征,给图形命名提供丰富而坚实的感性支撑,在操作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一数它是由几条边围成的。】三、自主练习,内化提高1.做“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里围出的各是什么图形。指名一人板演围图形,其余学生分别围一围并交流围出的不同图形。结合交流说说围成的是几边形。强调:围成的图形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2.搭一搭、围一

37、围。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这样的多边形,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小游戏,用最少的小棒搭出指定的图形,看看搭出这些图形至少需要几根小棒。要求:用最少的小棒搭出四边形。追问:围一个四边形最少要几根小棒?说说你的想法。要求:增加小棒变成五边形,看谁动作快。 提问:最少用几根小棒就能围一个五边形?想一想:围六边形至少需要几根小棒?3.做“想想做做”第3题。要求:先数一数这些图形各有几条边,照样子写在图形上,再填表。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把这些图形分成了几类,各有多少个。4.做“想想做做”第4题。(1)让学生明确第(1)题的要求。出示两张四边形纸片,让学生想想怎样剪成两个三

38、角形,怎样剪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学生操作剪图形,教师巡视。指出:像这样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剪法,都可以剪下一个三角形,剩下的部分可以是三角形,也可以是四边形。(2)让学生明确第(2)题的要求。出示正方形纸片,要求学生想想怎样可以剪下一个三角形。学生根据提示操作剪下一个三角形。展示交流:你是怎样剪的?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图形?追问:从正方形纸片上剪下一个三角形,可以有几种剪法?剪下一个三角形后,剩下的部分可能是什么图形?明确:剪法不同,剩下的图形也不相同。5.做“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找一找、数一数,然后交流自己找到了几个四边形。 总结学生的观察方法,指导找四边形的方法。 6.出示组合图案。请仔

39、细观察图案,完成填空后汇报交流。【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是新课的补充和延伸,是形成知识结构和增强能力的一个过程。这个环节做好、做实、做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举足轻重的。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数、围、搭、折、剪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深化了课堂教学,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多边形的认识,并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四、回顾整理,内化反思交流:今天我们又去了图形王国,你有哪些新收获?你是怎样学习这些知识的?板书设计: 认识多边形三角形 四边形 五边形、六边形第2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14页例2,第15页“想想做做”第1-5题。【教材分析】本

40、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基础上,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这不仅是又认识了一种新图形,而且还能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新的体会。教材先安排认识多边形的教学,再安排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教学,是“一般到特殊”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建立四边形的概念和初步形成平行四边形的表象。以“边”为认识图形的切入口,学生体验图形的分类,抽取出四边形,再继续认识比较特殊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能指出平行四边形和围出平行四边形。2.使学生经历从观察、操作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形成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表象,积累通过多

41、种感官学习平面图形的初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使学生逐步形成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交流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认识:建立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表象。【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多媒体、师生准备三角尺、钉子板、小棒、长方形木框(学生可以用硬纸条做长方形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1.谈话:小朋友,小蚂蚁想穿过迷宫找到宝藏,你能帮帮它吗?要注意什么呢?师:谁来试试?(指名学生回答,及时评价)师:小朋友,刚才小蚂蚁经过的路线形成什么图形?生:四边形。问:根据上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这些四边形共同特点是什么吗?指名回答。谈话:是的,有四条边的图形是四边形,但四边形

42、的形状也是各种各样的,有些比较特殊,比如长方形咱们已经认识了,(出示平行四边形)这种四边形也比较特殊,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这个新朋友。【设计说明:巧妙的利用小蚂蚁想穿过迷宫寻宝藏的情境,以“边”为切入口判断是几边形,找出正确路线,抽取四边形的共同属性,有效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提出:这里有些四边形比较特殊,自然巧妙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认识的和不认识的图形上来,进而使他们产生“这个图形叫什么”的疑问,激发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欲望。】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1.学习例题。(1)谈话:其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个比较特殊的图形,我们来看!出示生活里常见的情境。小朋友能在图中找出刚才那样的四边形吗?用

43、手沿四条边指一指吗?(指明学生指一指)师:你也找出这样的四边形了吗?在课本例2的图上用铅笔描出这样的四边形。交流:小朋友在生活里一定也看到过这样的四边形。哪位小朋友说说,你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四边形?(自行车上、 停车位、瓷砖的图案、伸缩门、球网等等)(2)操作要求:请同桌拿出三角尺,每人找出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师:你能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出这样的四边形吗?拼一拼,拼成功的小朋友举手告诉老师。交流:你能到黑板上拼一拼,把你的拼法介绍给大家吗?(提醒学生把两块三角尺的边拼在一起,既不能重叠,也不能留有空隙)提问:你拼的对吗?如果拼错了,请改正过来。(3) 抽象出图形。说明:小朋友都拼出了刚

44、才生活里见到的那种四边形。像这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学生集体读两遍:平行四边形(4)画一画。谈话:老师想叫你们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你觉得有难度吗?能想到什么办法呢?沿着三角尺的边把刚才拼出的平行四边形画出来,画好再给同桌看看。学生活动。启发:知道平行四边形的样子了吗?你能在头脑里想象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试试看。学生想象后,课件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指出像这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2. 找一找。 谈话:有一群图形宝宝来了(出示图)它们都争着说自己是平行四边形。请找出平行四边形,并涂上颜色,再和同桌核对一下,看你涂的对不对。 学生完成后,展示图出的平行四边形,并说说其他2个图形为什么不是平行四边形。【

45、设计说明:由于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集中体现在边和角上,而本节课又只要求学生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种只能“意会”的方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为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首先结合具体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出这样的四边形,再描出拼成的图形,从而揭示像这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通过在头脑中想象平行四边形的样子,并借助课件呈现平行四边形的标准图形,再次帮助学生强化认识。至此,学生头脑中所形成的表象,虽不能“言传”,但必定是正确而清晰的。再通过找一找的活动,正是对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是否正确的检验。】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1.围一围。提问:(出示

46、钉子板)这是图图在钉子板上围出的两个四边形,它们是平行四边形吗?谈话:你会在钉子板上围出平行四边形吗?拿出自己的钉子板,先试着围围,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围的。提问:现在你能说说怎样才能围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明确:在钉子板上围平行四边形。要使上、下两条边占的钉子数相同。左、右两条边占的钉子数也相同。2.摆一摆。谈话:用六根同样长的小棒能摆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自己试着摆一摆。再想一想能找到不同的围法吗?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指名展示围的方法,并说说用小棒围平行四边形时要注意什么。指出:用小棒围平行四边形时。上、下两边用的小棒根数要相同,左、右两边用小棒的根数也要相同。提问:用8根同样长的小棒能摆出平行四边形吗?能找到不同的围法吗?赶快试试吧!展示围法。3.画一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数学 > 苏教版 > 二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