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白杨礼赞教案新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22283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白杨礼赞教案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白杨礼赞教案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白杨礼赞教案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8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白杨礼赞教案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8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白杨礼赞教案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4 白杨礼赞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积累“妙手偶得、锤炼、虬枝、秀颀、恹恹”等词语。2体会文中“白杨”的象征意义,学会象征的修辞手法。过程与方法1联系本文写作的时代特点,了解作者的创作环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及全文的主旨。2了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3学习对比和烘托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教学重点1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2仔细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教学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弄清为什么作者会用白杨来象征人。2 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我国的诗词中有很多托物言志的佳句,有写“竹姿”的,

2、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有写“梅影”的,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有写“柳韵”的,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字面上写的是“竹” “梅” “柳” ,赞颂的却是人的坚韧顽强、生气勃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托白杨树来言志的文章白杨礼赞 ,看看作者托白杨树又言了什么志。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1981 年 3 月 14 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 25 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

3、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2背景资料白杨礼赞写于 1941 年 3 月,是茅盾根据自己 1940 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 ,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

4、着力暴露旧社会黑暗的,正面歌颂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但是,当他一踏上解放区的土地,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动。于是,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3知识链接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教师点拨:象征和比喻的区别:(1)象征是一种写作方

5、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2)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得生动形象。(3)象征与比喻和借喻的相同点都是使事物形象化,但象征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要作细致地描写,而借喻是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需描绘或刻画。4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外壳(k) 锤炼(lin) 主宰(zi)怠(di) 虬枝(qi) 婆娑(p su)楠木(nn) 秀颀(q) 刹那(ch)参天(cn) 晕圈(yn) 倔强(ju jing)诸如(zh) 初融(rng) 潜滋暗长(qin)旁逸

6、斜出(y) 无边无垠(yn) 坦荡如砥(d)恹恹(yn) 纵横决荡(hng)(2)词语释义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锤炼:文中指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坦荡如砥: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恹恹:形容患病而精神疲乏。虬枝:像龙一样盘曲的枝条。秀颀:美而高。三、合作探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结合题目思考“礼赞”的含义,说说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答案示例: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作者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歌颂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如

7、果这篇作品单是为写白杨树而写白杨树,自然也不失为一篇描写风物的佳作,但格调却要低得多。此文的独到之处,是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使文章有了更深的意义。2划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答案示例:第 1 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 4 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 6 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 8 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第 9 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3仔细阅读全文,尝试着给全文划分结构层次。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点明主旨,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崇敬之情,总起全文。第二部分(24):描写西北高原的雄伟景象,引出

8、白杨树。第三部分(56):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形,揭示其内在气质,赞颂白杨树力争上游、团结紧密、不屈不挠的精神。第四部分(78):歌颂白杨树朴实的风格和内在的美质,由树及人,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五部分(9):斥责那些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再一次赞美白杨树。四、课堂小结作者在文中赞扬了西北地区的一种“极普通”的树,它高大笔直,傲然耸立在无边无际的黄土中,它努力生长,不屈不挠地对抗着西北风,就像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顽强地在这片土地上同反动势力做斗争,为解放全中国而不懈努力。五、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1完成下面填空题,理清文章思路。答案示例: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

9、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 2 段写_黄土高原_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 4 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_赞美_。第 5、6 段描绘了白杨树的_形象_和_性格_。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 7 段把白杨树象征为_农民、哨兵、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_,点明了主题。最后,第 9 段以白杨树与楠木进行_对比_,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景美,形美,神美。2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答案示例:不是。第 7 段:“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

10、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保卫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二、新课导入本文是一篇运用借物喻人手法写作的文章,文中用象征的修辞手法将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和力争上游的白杨树联结起来,让读者在体会白杨树品格的过程中也对北方农民有一个正面的认识,由此来感受作者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和赞扬。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三、合作探究(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开篇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答案示例:这是贯穿全文的抒情线索,内容上将文章各段串联起来,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成为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有助于强烈感情的抒发和主体的表达。2从第

11、 4 段中的“那”到第 6 段中的“这” ,从第 1 段中的“赞美”到第 9 段中的“高声赞美” ,分别说明什么?答案示例:说明作者观察白杨树的角度是从远到近,所抒发的感情由浅入深;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3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答案示例:不矛盾。 “极普通”是单纯从树的生物角度而言,因为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很常见。 “不平凡”是从树的象征意义角度讲的,因为它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4茅盾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为什么他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答案示例: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与当

12、时的写作背景有关。 白杨礼赞写于 1941 年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内战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广大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粉碎日寇“扫荡”的决心。茅盾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由于当时处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反复朗读文章第 7 段,思考: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将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朗读并体会两组句子的不同效果。答案示例:这一段运用了反问、排比的修辞手法,反问句:“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13、” ;“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那种精神和意志?”中的四个“难道”构成了排比句。改为陈述句后:你不应该觉得它只是树你应该想到你应该联想到你应该更远一点想到。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气势恢宏。第一个反问句突出人和白杨树的联系,引起读者共鸣;第二、三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肯定了它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四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面貌。四个反问句,从外向内,层层深入,句法同中有异,语气更加肯定、强烈,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作用?答案示例:写楠木一是以其“贵族化”与白杨“极普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 ;二是引出赞美楠木的国民党蒋介

14、石的御用文人们,从而划清自己与顽固派的界限,表明自己对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3第 2 段“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答案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概述了黄土高原特有的景色:辽阔平坦、黄沙遍地。为全文开拓了广阔天地,也写出了白杨树恶劣的生存条件。4第 2 段最后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起什么作用?答案示例: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单调” ,令人“倦怠” ,这既是实感,又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构成了文章的波澜,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说明白杨树创造了景致,点缀了大自然,振奋了人的精神。5何为象征?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

15、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试举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蜡烛,光明磊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可以使人联想到甘于奉献的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可以使人联想到坚强不屈的精神,因此梅花是品质高洁的象征。(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1本文运用象征手法,通过白杨树表达了什么主题?答案示例:本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2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答案示例:(1)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

16、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做铺垫。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3)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试着归纳这篇文章的写法特点。答案示例:文章开头是这样的一句话:“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直接进入主题,一句话就统领全文,也给整篇文章铺下了奠基石,文末又用了“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结尾,可以明显地看出首尾相应的特点,使文章结构更加得体。文章的景色描写是从黄

17、土高原开始的,通过渲染黄土高坡的壮美景色来强调白杨树艰难的生存环境,这对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是散文中最常见的,为了突出白杨树,作者用了强烈的褒贬对比:“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白杨礼赞发表后,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的意境,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后,觉得礼赞白杨之情似乎意犹未尽,于是又写下了这首格律诗。题白杨图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请同学们试着赏析这首诗。答案示例:首联“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白杨树挺拔雄健的外部特征

18、,点明诗眼“挺立” 。颔联“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利用拟人手法,歌颂白杨树紧密团结、奋发向上、力争上游的精神,开始点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颈联“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用对仗的句式,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表现白杨树爱憎分明、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崇高精神境界。尾联“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归结题意。 “丹青”即指白杨图 , “标风骨”三字是茅盾先生对白杨图的艺术概括和肯定,指出白杨图的艺术成就在于描绘出白杨树的傲然风采并传诸后世, “愿与子同仇”表现作者的强烈愿望:“同仇敌忾” ,作者是人民大众的一员,他要和全国军民一起,以白杨树为榜样,与日本侵略者斗争到底。四、课堂小结作者通过象征,用白杨树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深入浅出、寄意深远。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手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五、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六、板书设计白杨礼赞 西北军民精神形 象 干 笔 直枝 靠 拢叶 向 上皮 光 泽 力 争 上 游气 魄 倔 强 挺 立向 上 发 展不 折 不 饶 坚 强 斗 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