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焦作市河南省焦作市 20222022- -20232023 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语文试题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这就是在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下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在中国,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制约,孕育了伦理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是一种以德摄智的文化。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十分注重二者和谐统一,几乎到了有一种伦理关系在其中的地步:人,出于自
2、然,以天地为父母,以万物为朋友,其精神可与天地相通。人的德亦出自于天地自然,人与天地自然可以合其德 。因此中国古代有天命有德的观念。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这正典型地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色。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天地合德的伦理类型。 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 在社会根源上, 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体系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与世界各国不同,中国是在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的情况下步入文明社会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宗法体系。与之相联系,血亲意识,即所谓六亲 九族的观念继续构成社会意识的轴心,经过历代统治者及其士人的加工改造,宗法体系下的血亲意识有的甚至转化为法律条文(如不
3、孝成为犯法的首恶 ) ,更主要的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在社会心理方面,中国人向来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其语言表现是亲属称谓系统的庞杂精细。这一系统不仅如同世界诸多民族一样纵向区分辈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长幼序等等横向方面也有极严格的规定。与此相联系,中国人往往怀有浓烈的孝亲情感,所谓百善孝为先 。在中国文化系统内,孝道被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忠君、敬长、尊上等等,都是孝道的延伸。 作为社会心理状况的理论升华伦理道德学说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在古希腊、罗马,人们关注的重心不是人际伦常关系,而是大自然和人类思维的奥秘,主体与客体二分、心
4、灵与物质对立的观念深入人心,宇宙理论、形而上学得到较充分的发展。到近代,西方以求真为目标的学术范式一脉相承,宇宙论、认识与道德论各自独立发展,虽有联系,但从未混淆不分。中国则不同,人伦效法自然,自然亦被人人之间攀上了血亲关系,君王即天子从而形成了天人合一、主客混融的观念。中国古代的知识论从未与道德伦理学说明晰地区分开, 为学的目标固在于求 真 探索自然奥秘, 而更在于求 善追求道德觉悟。外在的自然界既未被当作独立的认知对象与人伦相分离,以外物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便遭到冷遇和压抑,自然科学、分析哲学因此难以获得充分的发展,伦理道德学说却延绵不断,甚至成为众多学科门类的出发点和归宿。 宗法社会特定的伦
5、理型文化,自有其正面的积极效用。其强调道德面前人人平等,都肯定凡夫俗子也可通过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伦理型文化对包括君主在内的统治者也可以形成道德制约和严格要求。自周朝开始,帝王死后有谥号,群臣根据其德行政绩加一概括语。这种人格评判式的道德制约,在缺乏分权制的古代中国,所发挥的社会调节功能不可低估。伦理型文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还能鼓舞人们自觉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风亮节。当然,伦理型文化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它将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以致在某种程度上又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我们要对它进行具体分析,批判地继承其中优秀的文化遗产,剔除其糟粕,创造性地建设中国的新文化
6、。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中国古代有“天命有德” 、人与天地自然可以“合其德”的观念,因此人们开始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的精神可与天地相通。 B.历代统治者出于政权考虑,将一些血亲意识加工改造,转化为法律条文,加深了其对人们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的影响。 C.在学术研究上,近代西方以“求真”为目标,而中国以“求善”为目标,这是由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征决定的。 D.古代为加强对后世帝王的道德制约,发挥伦理型文化的社会调节功能,在帝王死后,群臣通过加封谥号的方式对其进行人格评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7、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首先提出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这一论题,继而着重分析其形成的社会根源。 B.文章通过中西学术研究的比较,论证了宗法社会伦理道德学说严重阻碍中国学术发展的观点。 C.尾段从正反两面论证伦理型文化的影响,进而引至如何对待的问题,具有辩证性与现实性。 D.在论证过程中,文章使用“几乎到了” “主要源于”等表述,用词严谨周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中国文化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将人伦观念贯彻于天地万物,这种伦理型的文化特征与中国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等因素有关。 B.英语中的 uncle 和 aunt,在汉语
8、中却有伯父母、舅父母等多种对应,这种汉语语言表现的背后是宗法式的伦理道德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C.“首孝悌,次见闻” ,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种德育居首的教育理念与中国道德伦理学说的绵延有很大关系。 D.在当下时代,我们如果能继承伦理型文化,将其中的正面积极效用发挥出来,就能创造性地建设中国的新文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农业部门因其兼具碳汇和碳源的双重属性在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农业利用农田等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进行生物固碳,每年吸收全球约 30%的人为碳源排放。另一方面,
9、农业生产活动引致的碳排放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约占全球年均碳排放总量的 25%。如中国土地利用及变化在 2014 年贡献了约 11.51 亿 t 的碳汇,相当于抵消了当年约 9%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而当年中国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则占全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 7%。 值得注意的是, 2014 年中国农业生产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仍占全国甲烷和氧化亚氮总量的 40%和 60%。这与中国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如农业化学品投入过量、农地利用方式转变频繁、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等紧密相关。 【注】碳中和:国家、企业、活动等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节能减排等形式
10、,以抵消自身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 。 (摘编自林斌中国农业碳减排政策、研究现状及展望 ) 材料二: 农业是温室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的主要排放源。甲烷的农业排放源主要包括:一是稻田长期处于淹水条件下,产甲烷细菌分解土壤中活性有机物质,产生甲烷,进而排放到大气中。稻田淹水时间越长、投入的新鲜有机物料越多,甲烷排放则越多。二是动物(主要是反刍动物)采食饲料后在消化道中经特殊微生物发酵会产生甲烷, 然后通过打嗝和肠道排放到大气中。 三是畜禽粪便在贮存和处理过程中也会产生甲烷。 农田土壤是最大的氧化亚氮释放源。农田土壤氧化亚氮是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过程的中间产物。化学氮肥和有机肥的投入可提
11、高硝化和反硝化率,进而增加氧化亚氮的排放量。同时,土壤氧化亚氮排放还与灌溉引起的土壤水分状况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淹水稻田在中期落干会大大刺激氧化亚氮的排放。与土壤类似,粪便贮存和管理过程中其所含的氮也会在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产生氧化亚氮。 除上述直接排放,农业生产还有一些隐藏的排放。农作物种植过程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农药等,这些农业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也会排放温室气体。在畜禽养殖过程中,饲料的生产、养殖场日常水电消耗等也会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 (摘编自程琨农业与碳中和 ) 材料三: 常见的生物质废弃物主要是生物体死亡、收获、加工利用后残余的生物质。生物质废弃物可能存在各种有害物质,所以农业生
12、物质废弃物处理应基于农业固碳减排和环境健康风险的双重考量。生物质废弃物热解炭化工艺技术符合有机质转变以及去除有害物质环境风险的要求。它的基本原理是在限氧或无氧条件下,生物质在 250750发生热化学反应,生物质中碳化合物发生热解反应,通过固液气分离而产生生物质炭、木醋液和可燃气。 生物质热解炭化工艺的核心是实现生物质中有机碳和养分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其中,产生的可燃气可作为能源用于生物质原料的烘干和热解炭化系统热源,剩余能量可代替化石燃料用于外部能源供给。经过冷凝获得的液体产物即木醋液是一种兼具药和肥特性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根施和叶面喷施稀释后的木醋液,可促生、抑病和增产。生物质热解炭化的主要
13、产物是生物质炭,一种富含稳定有机质并包含矿质养分的固体炭质。它能产生有益效果,源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结构,在高温无氧条件下作物秸秆等生物质废弃物中有机质发生崩解和炭化,但大部分物理结构被保留,形成了疏松多孔性的特征。炭质稳定、多孔疏松特性、环境友好是生物质炭的主要特征。 (摘编自卞荣军生物质废弃物处理与农业碳中和 ) 4.下列有关“生物质废弃物热解炭化原理与产物应用途径”的图解中,最符合材料三的一项是(3 分) A. B. C. 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农业既利用农田等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吸收部分人为碳源排放,又在其生产活动中排放温室气体,故农
14、业部门兼具碳汇和碳源的双重属性。 B.2014 年中国土地利用及变化贡献的碳汇能够抵消当年中国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可见我国已达成了碳中和的目标。 C.农业化学品投入过量、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等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是造成农业生产中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 D 农田土壤释放的氧化亚氮要多于动物蓄养过程中产生的氧化亚氮,但动物蓄养过程中产生的甲烷则多于稻田淹水环境中产生的甲烷。 6.“碳足迹”是指某个产品或活动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请结合材料,以水稻为例,简要说明水稻种植过程中的碳足迹有哪些。 (6 分) 答: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15、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燕飞飏 李春雷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公元 752 年(天宝十一年)秋,李白行游燕山,作名篇北风行 。其中有佳句如斯,极尽燕地苦寒和战事残酷之意。 轩辕台,今何在? 恰好位于举行北京冬奥会的主场馆所在地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和北京市延庆区之间。这一带,皆属燕山。 燕山,系华北地区北部的天然屏障,喜峰口、古北口、居庸关、张家口等均为长城重要关隘,是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进入华北平原的必经之地。最东端之山海关,更是咽喉所在,号称天下第一关 。 常常的,凝视着燕山的燕字,我疑云满腹。燕之名,来自谁? 为了打开这团疑雾,我查阅不少史书。令人意
16、外的是,关于这个问题,文史资料极其稀少。经过反复比对、相互佐证,得出了一个大概:商代,在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一带,曾有一个匽国(也作郾国) 。公元前 1044 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召公奭于此地,史称燕国。公元前 7 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今北京市) 。十分吊诡的是,查询现有记载,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战国七雄之燕国,在当时并非此名,而是匽国或郾国 。 史书何时始称燕国呢? 六国统一之后。 为何改称燕国呢? 据多数专家推断, 匽 郾与燕字音义相通,相互假借。 说文解字曰: 匽,匿也,晏声 ,晏,安也,从日、女 ,其本意为黄昏时与女眷相聚而欢 ,比喻幸福安逸。 燕 ,在甲
17、骨文中是象形字,即燕子貌相:乌头、长而尖的翅膀、尾巴分叉。这种候鸟的最主要特征,便是在巢内呢喃相亲。 燕字的另外寓意,便是春使者和吉祥鸟,进而表示生活美好、邦国安宁。 周朝开国时,最大功臣有三人,即周公旦、姜公尚和召公奭。那么,为何将功臣之首的召公奭封于距离都城最远的燕地呢。 答案只有一个:国之屏障、无比重要。 既希冀幸福温暖,又呼唤和平安宁。燕,蕴含着多么美好的理想啊。 但是,两千多年来,燕地,恰恰是苦寒、战乱之地。 秦统一之后的第一场农民起义的引信,由此拉响。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和九百名民夫,被送往燕山深处的渔阳戍边,适逢大雨,不能如期赶到,按照秦律,逾期当斩。为了求生,揭竿而起
18、,从而导致了秦王朝的崩溃。 唐朝的衰亡,也由此开启。安史之乱,不言而喻。安禄山的盘踞之地,就是燕山山脉周围,而他称帝的国号,竟然也是燕 。 公元 936 年,后晋皇帝石敬瑭割让燕山山脉为中心的幽云十六州与契丹,自称儿皇帝 。从此,中原北门洞开,遗患无穷。北宋覆灭,主因在此。 公元 1211 年至 1215 年,蒙元军队三次围攻金中都(北京) ,主力都是翻越燕山山脉,灭金之后,再灭南宋。 直到明朝建国,朱元璋和朱棣父子深深认识到国之大患。于是,将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全部北移,迁都北京, 天子守国门 。 但是啊,燕山防线总是频频出险。公元 1449 年 9 月,正是在今天冬奥会主场馆附近的土木堡,明
19、朝第六任皇帝明英宗朱祁镇被入侵的蒙古瓦剌部生擒,制造千古笑谈。而最终,明之亡国,仍是由于燕山山脉最重要关口山海关的沦陷。 检点历史,愤慨万千。作为京都屏障,燕山的冰雪,始终苦寒;燕山的翅膀,从来沉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统一,江山稳固。国际关系,和平共处。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燕山深处的一块块坚冰,终于全面融化。整个山脉,变得富裕起来、美丽起来、轻盈起来。 冷资源终于带来热能量 ,尤其是崇礼区依托冰雪的自然禀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美丽与财富相生相随,出了一条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崇礼路径 。 燕子、春天、幸福、安宁,早已成为燕山的固定舞伴。 而今,在李白曾经悲怆的那片天寒地冻的雪原上
20、,竟然举行着欢乐的冬奥会。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健儿在冰雪之间滑翔、翻飞,宛若春天的燕子。群山、村庄、冰墩墩、雪容融,连同凝滞的冰雪,也都纷纷热舞起来了。 如今的燕山,这亿万年的苦情者,开天辟地第一次露出了笑脸。它,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化身为燕,穿上梦想的衣裳。 这天地的精灵,鼓荡起黑铁般坚挺的身躯,扇动着白雪般轻盈的翅膀,飞翔在新时代的春风里,飞翔在大中国的天空里。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善用对比, 如写燕山历史的动乱与当下的安定、 开头诗境的苦寒沉重与结尾化身为燕的自由轻盈等,使得情感更加鲜明丰富、感染力强。 B.文章主
21、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呈现了燕山的历史变迁,其中既描写了历史上的动乱不安,也描写了当下燕山的和平、美丽、富裕。 C.文章描写了 2022 北京冬奥会的欢乐场景, 这既是本文的现实出发点, 又饱含作者对中国国力强盛的赞颂、对世界和平共处的期待。 D.文章段落大多短小,亦有不少单句成段之处,这样安排既可加快节奏、渲染紧张的气氛,又能使语言简洁凝练。 8.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6 分) 答:_ 9.文章开头部分写燕山的重要地理位置与“燕”字的由来,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分) 答: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
22、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 夫人爪之利,不及虎豹;膂力之强,不及熊罴;奔走之疾,不及麋鹿;飞飏之高,不及燕雀。苟非群聚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是故圣人教之以礼,使之知父子兄弟之亲。人知爱其父,则知爱其兄弟矣:爱其祖,则知爱其宗族矣。如枝叶之附于根干,手足之系于身首,不可离也。岂徒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哉! 乃实欲更相依庇, 以捍外患也。 吐谷浑阿豺有子二十人, 病且死, 谓曰: 汝等各奉吾一支箭, 将玩之。 俄而命弟慕利延曰: 汝取一支箭折之。 慕利延折之,又曰: 汝取十九支箭折之。 慕利延不能折。阿豺曰: 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者难摧。勠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 言终而死。彼戎狄也犹知
23、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故爱亲者,所以爱其身也;爱民者,所以爱其亲也。如是则其身安若泰山,寿如箕翼,他人安得而侮之!故自古圣贤,未有不先亲其九族,然后能施及他人者也。彼愚者则不然,弃其九族,远其兄弟,欲以专利其身。殊不知身既孤,人斯戕之矣,于利何有哉?昔周厉王弃其九族,诗人刺之曰: 怀德惟宁,宗子惟城;毋俾城坏,毋独斯畏;苟为独居,斯可畏矣。 宋昭公将去群公子,乐豫曰: 不可。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葛藟犹能庇其本根,故君子以为比,况国君乎?此谚所谓庇焉而纵寻斧焉者也。必不可,君其图之。亲之以德,皆
24、股肱也,谁敢携贰?若之何去之?昭公不听,果及于乱。华亥欲代其兄合比为右师, 谮于平公而逐之。 左师曰:汝亥也, 必亡。 汝丧而宗室, 于人何有?人亦于汝何有?既而,华亥果亡。 (节选自家范治家 ) 【注】箕翼:箕、翼都是二十八星宿中的。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 B.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 C.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
25、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 D.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苟非群聚以御外患”与“苟全性命于乱世” ( 出师表 )两句中的“苟”字含义相同。 B.“岂徒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哉”与“而迁徙之徒也” ( 过秦论 )两句中的“徒”字含义不同。 C.“乃实欲更相依庇”与“更相为命” ( 陈情表 )两句中的“更相”含义相同。 D.“然后社
26、稷可固”与“固不如也” ( 鸿门宴 )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贤德之人重视通过教人礼法,促使父子兄弟间相亲相爱,进而使人们爱其祖宗、爱其家族,是因为依靠家族的庇佑,才能形成合力抵御外敌。 B.吐谷浑阿豺在临终之时以众箭难摧的道理告诫弟弟与儿子,意在让他们明白,勠力同心,一致对外,国家方可稳固,反之则无法长久。 C.乐豫有先见之明,他以葛藟为喻规劝宋昭公,建议昭公以仁德亲近诸位公子,这样他们就会成为左右辅弼之臣,无人敢有二心。 D.宋昭公不听劝诫,除去诸位公子;华亥想代替兄长之职,在平公处说兄长的坏话并请求驱逐兄长;这些行
27、为最终都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如是则其身安若泰山,寿如箕翼,他人安得而侮之! 译文:_ (2)彼愚者则不然,弃其九族,远其兄弟,欲以专利其身。 译文: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415 题。 汴京纪事 刘子翚 (其一) 帝城王气杂妖氛,胡虏何知屡易君。 犹有太平遗老在,时时洒泪向南云。 (其七) 空嗟覆鼎误前朝,骨朽人间骂未销。 夜月池台王傅宅,春风杨柳太师桥。 【注】刘子翚,南宋初期的理学家兼诗人。 汴京纪事写于靖康之变以后。王傅,王黼,宋徽宗时为相,卖官鬻爵,专事搜刮。太师,指蔡京。
28、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何知”与“犹有”富有对比意味,胡虏不懂忠君尊王,不在乎频繁地更换皇帝,但前朝遗民忠心不改,时时洒泪。 B.“王气”象征帝王运数的祥瑞之气; “杂妖氛”形容汴京内乱严重,各方争斗,以致满城风云,扰乱“王气” 。 C.“其七”中写如今“王傅宅” “太师桥”被夜月朗照、春风吹拂,实则是以“风” “月”永恒反衬其权势的短暂。 D.“其七”围绕“误前朝”展开, “骨朽”句是上句中“误”引发的后果;三、四句又点明“误前朝”之人。 15.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6 分) 答: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
29、,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说: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_,_”也暗含了类似的人们常常忘却历史、忘却革命鲜血之意。 (2)李华利用假期进行了一次“重走三国路”的旅行,当他行至赤壁旧址,看到此处山水环绕,一片苍翠,不由得引用了苏轼赤壁赋中“_,_”两句来形容此景。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_,_”来描写山中秋冬之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8 题。
30、 夏季是草木生长旺盛的季节,天气愈热,万物愈加_。在山里,这种蓬勃的生命力达到了高潮,仿佛有看不见的通道,将所有热烈的色彩汇聚起来,如涓涓细流般不声不响,却鲜翠得几乎要溢出来。在一片翠绿之间,星罗棋布地点缀着一块块金黄的色彩,颜色稍微跳脱,但并不显得突兀。这便是山里的麦田。山里不比平原,没有_的土地,也没有如黑土地般膏腴的土壤,不过,勤劳的山里人总能用他们的智慧去创造出耕地。一次次挥锄,一次次弯腰,一趟趟担肥,他们清除荒草,拣尽石块,让原本硬结的土地变得松软、肥沃。 于是,山间就有了耕田。一块块、一洼洼、一行行,大的能顶得上两个篮球场,最小的不过三五尺见方。因为只能依据地势而开垦,它们的形状也
31、各不相同,有长方形的,有圆形的,更多的是叫不出名字的不规则图形,几乎没有方方正正的标准的农田。但是话又说回来,什么才是标准?只要种子能够生根发芽,结出果实,不就是农田的标准吗?进入五月,麦穗开始泛黄,麦芒恣意生长,被包裹着的麦粒开始饱满,麦秆弯曲。初夏的风一起,它们便欢腾起来,笑得前仰后合,一抹麦穗倒向另一株麦穗,挤挤挨挨,互相推搡着涌向一边,再兴奋地奔涌回来,_地进行着一场场接力。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 分) 答:_ 18.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为何要多次使用“一次次” “一趟趟” “一块块”等形式的叠词表达,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意分析。 (4 分) 答:_ (
32、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共 13 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题。 科技的发展,各种电子产品占据了人们的生活,由此产生了社会生活噪音对于人们耳部的危害不容忽视。有时我们坐地铁可以清楚地听见旁边陌生人耳机里播放的音乐,这说明_,若长此以往,他很可能会出现耳部暂时性阂移的情况。英国一项研究也表明,长时间戴耳机听歌,有可能导致耳聋提前到来。 听力损失不像其他疾病一样_。这种噪音性听力损失(噪音性聋)最初听力损失的频率在 4000Hz(高频) ,这一频率的听损对我们日常生活影响小、不易被发觉;随着噪音的持续伤害,其他频率的听力会出现下降,最终导致噪音性聋 ,需佩戴助听器来解决。 噪
33、音性听力损失可分为暂时性听阈移和永久性听阈移。暂时性阈移也叫听觉疲劳,是一种暂时性的听力损失,脱离噪音环境,_。永久性阈移是指在噪声作用下不可恢复的听力损失,爆震性(急性)或噪声性(慢性)声损伤都可发生。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答:_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分) 答:_ 21.请根据文段内容,为“噪音性聋”下定义。要求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40 个字。 (4 分) 答:_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
34、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苏轼在日喻说中曾讲过这样的故事:很多南方人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水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但他们并非随随便便就能如此,一定是领悟到了其中的规律。而每天住在水边,经常探索尝试,慢慢地就能掌握它的规律。有些北方的勇士,向南方游水的人询问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去水中试验,没有不淹死的。 这个故事对你的学习或者生活有何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参考参考答案答案 (15 题,7 题,1012 题,14 题,每小题 3 分) 1. B 2. B 3. D
35、 4. B 5. A 6.(1)直接排放:稻田在淹水条件下,土壤中活性有机物质被分解而产生的甲烷的排放。稻田土壤在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产生的氧化亚氮的排放。 稻田中化学氮肥和有机肥的投入, 增加的氧化亚氮的排放。淹水稻田在中期落干刺激氧化亚氮的排放。 (每点 2 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2)间接( “隐藏” )排放: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2 分,意思对即可) (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7. D 8.从燕山的地理环境来看,常有冰雪覆盖,是苦寒之地;燕山是京都屏障,作为战略要地,长久以来遭遇动乱,百姓、将士承受着战争之苦,见证历史的燕
36、山冰雪,始终苦寒。燕山承担着抵御外敌、护佑国土的重任, “燕”字寓意的生活美好、邦国安宁在历史上并未实现,所以其翅膀,从来沉重。 (每点 3 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燕山重要的地理位置,是其在历史上屡遭战乱的原因,这样写使得内容呈现更合理(为下文作铺垫) 。(2 分)写“燕”字的由来,是为了说明在历史上不管是“厦” “郾”还是“燕” ,都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美好、邦国安宁的期待,而这与后文燕山屡遭战乱的实情截然相反,强化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 分)又与结尾部分如今燕山的富裕美丽形成了一种呼应,突显当下的富裕、和平对于燕山的重要意义。 (2 分) (意思对即可。若有
37、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 C 11. A 12. D 13.(1)如果这样做,那么自身就会安稳如泰山,长寿如星辰,别人怎么能够侵犯侮辱呢! (两处“安”字的翻译各 1 分,大意 3 分) (2)那些愚昧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抛弃宗族亲人,疏远自己的兄弟,想独得利益。 (关键词“然” “专”的翻译各 1 分,大意 3 分) 参考译文 人的爪牙再锋利,也比不上虎豹;力量再强大,也比不上熊黑;跑得再快,也比不上麋鹿;飞得再高,也不及燕雀。如果不是靠大家的力量来抵御外患,就会被其他动物吞食。因此有贤德的人教导人们礼法,告诉人们父子兄弟应该相亲相爱。一个人如果爱戴他的父亲,就同样会爱他的兄弟;
38、爱他的祖宗,就同样会爱他的宗族。 (人与自己家族的关系)如同枝叶依附于根干,手脚长在身体上,不可分离。哪里只是为了壮观和秩序井然以达到表面上的繁荣景象呢?实在是希望互相保护,抵御外敌啊。吐谷浑阿豺有二十个儿子,他患病快死的时候对儿子们说: 你们各拿一支箭给我,我要玩个游戏。 一会儿对弟弟慕利延说: 你拿一支箭来折断它。 慕利延折断了,阿豺又说: 你去拿十九支箭来,将其折断。 慕利延却不能折断。这时阿豺对儿子们说: 你们知道吗?一支箭很容易折断,众多的箭在一起,就难以折断。只要你们力同心,国家就可以稳固。 说完就死了。阿豺是戎狄之人,尚且知道宗族互相保护才能够强大的道理,何况我们是中原内地的人呢
39、?古代的贤德之人知道仅仅自己本宗族的人力量太单薄,所以又用甥舅关系、婚姻关系来作为辅助。 (即便如此, )仍担心它不够,所以又爱护和抚育百姓,让百姓来做为自己的护卫。所以说,爱护自己的亲戚,是用来爱护自己的;爱护天下的民众,是用来爱护自己的亲戚的。如果这样做,那么自身就会安稳如泰山,长寿如星辰,别人怎么能够侵犯侮辱呢!所以,自古以来的圣贤之人,都是先亲近自己的本族远亲,然后能够施加到他人身上。那些愚昧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抛弃宗族亲人,疏远自己的兄弟,想独得利益。却不知道你一旦孤立无援,别人就会来戕害你,最终能得到什么利益呢?从前,周厉王抛弃九族,当时的人们写诗来讽刺他: 君王广施仁德国家才会安
40、宁啊,宗族子弟是王室的坚强护卫;不要损坏自己的护卫啊,不要独任其力;如果什么事都自己独断专行,这样实在是太可怕了! 宋昭公将要除去诸位公子,乐豫说: 不能这样做。整个公族好比是公室的枝叶。如果去掉这些枝叶,那么公室这个树根就没有庇护了。连葛这种植物都懂得去庇护它的根,所以君子都用葛藟来比喻做人的道理,而况国君呢?这就是谚语所说树阴遮蔽他反而放纵用斧砍它 。这肯定不行,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对待本家公族,应当用仁德来亲近他们,这样他们就都会成为你的强有力的辅佐,天下有谁敢对你有二心呢?为什么要除去他们呢?昭公不听乐豫的话,果然导致了国家的大乱。华亥想取代他的兄长合比成为右师,便到平公那里去说合比
41、的坏话,让平公把合比赶走。左师说: 你这个华亥呀,早晚必定要灭亡!你削弱你的同宗本族,对别人会怎么样呢?别人又会对你怎么样呢?过了不久,华亥果然死了。 14. B 15.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国运衰颓、王朝倾覆的痛心。 (2 分,意思对即可) 不同:第一首诗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愤懑;对不图恢复、暗求苟安的南宋统治者的讽刺。 (2 分)第二首诗表达了对权臣奸佞的痛恨;对历史终将记录罪行、昭示后人的慨叹。 (2 分) (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6.(1)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2)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3)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每空 1 分) 17.生机勃发(生机勃勃)一望无垠(一
42、望无际)乐此不疲(每空 1 分,合理即可) 18.第一处:原文“一次次挥锄,一次次弯腰,一趟趟担肥”强调“一次次” “一趟趟” ,更能体现出山里人耕地的辛劳。 (2 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处: “一块块、一洼洼、一行行”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山中耕田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特征,也体现了山间开垦耕地的不易。 (2 分,意思对即可) 19.他的耳机音量已非常大了容易被察觉和重视即可在一定时间内恢复(每处 2 分,意思对即可) 20.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电子产品占据了人们的生活,由此产生的社会生活噪音对人们耳部的危害不容忽视。 (在“科技”前加上“随着”/在“各种”前加“使得” ,得 1 分; “由此产生了
43、”改为“由此产生的” ,得 1 分; “对于”改为“对” ,得 1 分) 21.噪音性聋是由于长期受噪音刺激而发生的一种暂时性或永久性听力损失。(句式表述合理, 有 “听力损失”之类的属概念,得 1 分;写出“长期受噪音刺激”等,得 1 分;写出“暂时性或永久性” ,得 1 分;语句无语病、清晰流畅,得 1 分) 22.写作提示要关注材料本身的内容,提炼材料中呈现的道理。材料强调缺乏一定的条件、缺乏探索尝试、不能时常练习,就无法学会潜水;想要学会,最好也能有一定的外在条件,必须经常探索尝试,进而领悟其中规律。类比学习或生活,亦是如此,必须自己深入其中、积极尝试、反复练习,才能领悟规律,学有所得。 参考立意:技进于道,方得学习之本;探索尝试,求取规律,而后有得;深入其中,方能学有所得;结合自身实际,不能一味效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