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吹** 文档编号:221479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 20202020- -20212021 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基础(一、基础(2424 分)分) 1.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_,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富贵不能淫 ) (2)晏殊浣溪沙中表现词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乐观憧憬之情的句子是_,_。 (3)_,绿水逶迤。 (欧阳修采桑子 )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_,_。 (杜甫春望 ) (5)请把李清照的渔家傲补充完整。 _,_。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_,_。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 根据拼音写出相

2、应的词语。 (1)我看见他 pnshn( )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2)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jun k( )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3)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 dn jng ji l( ) ,青丝变白发。 (4)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 qio mio ju ln( )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她郁郁寡欢,沉默不语,看样子像有什么心事似。 B. 一口合辙押韵、抑扬顿挫的叫卖声,是很多老北京人至今难忘的胡同印象。 C. 年轻城市,更需要青春和活力,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摧枯拉朽的创造力。 D.

3、 花园里的花各个“争奇斗艳”,令大家啧啧称赞,唯独角落里的牵牛花毫不引人注目。 4.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洲猪瘟蔓延,市卫生监督部门加大了对市场上猪肉的检测,防止病死猪肉出现在市民餐桌上。 (“检测”后面加“力度”) B. 性格刚强的李明的母亲,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坚韧。 (把“性格刚强的李明的母亲”改为“李明性格刚强的母亲”) C. 新个税法提高基本减除费用的基础,新设子女教育、继续教育、赡养老人等 6 项专项附加扣除。 (把“提高”改为“建立”) D. 为了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学校举办了“诵读经典古文,濡染文化气质”的活动。 (“提高”改为

4、“展现”) 5.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按要求作答。 9 月 23 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大会主会场内,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会场周围,24 根柱子上的二十四节气和与每个节气有关的诗句,承载着源远流长的中华农耕文明,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智慧。主会场的大屏幕上,实时传来浙江安吉余村、陕西杨凌、安徽滁州、黑龙江庆安、四川都江堰、广东梅州 6 个分会场的画面。自庆祝活动开展以来,各地举办 100 多个特色系列活动,大江南北共庆丰年、分享喜悦,形成上下联动、遍地开花的节日氛。 (注:我国自 2018 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不超过

5、20 字。 (2)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关于“秋分”的对联。 蛰虫欲返 依然漾细波 露白 水浅 秋色平分 已是知寒意 二、阅读(二、阅读(4646 分)分) (一) (一) (1010 分)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

6、战,战必胜矣。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天时不如地利/兵革非不坚利也 B. 环而攻之而不胜/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 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 D. 亲戚畔之/天下顺之 7. 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 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请简要分析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 (二) (二) (9 9 分)分) 宋仁宗忍饿 宋仁宗一日晨兴,语近臣曰: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侍臣曰:何不降旨索取?仁宗曰:比闻禁中每有索取,外面遂以为例。诚恐自此逐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则岁月之久

7、害物多矣岂不可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 【注】兴:起身。禁中:皇宫。外面遂以为例:宫外的人便以此为例,指天天要宰羊,以备皇上享用。逐夜:每晚。逐,每。馁:饥饿。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昨夕因不寐而甚饥(趁着) B. 比闻禁中每有索取(听说) C. 诚恐自此逐夜宰杀(实在) D. 以备非时供应 (准备) 10.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则 岁 月 之 久 害 物 多 矣 岂 不 可 忍 一 夕 之 馁 而 启 无 穷 之 杀 也 11. 故事体现了宋仁宗的什么品质? (三) (三) (1010 分)分) 中国筷子 筷子,是中国独特的进食工具,中

8、国人使用它的历史至少持续了三千年。 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柍, 韩非子喻老说: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虽然筷子的起源历史悠久,但这时的箸并不是吃饭的工具,而是用来捞有汤羹的菜。 礼记 曲礼上上记栽,那时人们吃饭或者喝汤的工具主要是餐匙(古代称匕、匙) 。 两汉时期,箸的使用等级已经显现。西汉早期时多用竹箸,而在东汉贵族们的墓穴里,铜箸更为常见。 等到了隋唐、五代时期,箸的质料更显夸张,出现了金箸、银箸、玉箸、犀箸、木香箸,这些当然都是统治者们才能用得起。拜隋唐手艺人想象力的丰富,这些箸中出现了一批两端细、中间粗的新型箸。有种说法认为,它们是为了满足箸的两端皆可挑刺和挟取食物之需。 到了明清,箸的

9、称呼终于转变为筷子。明成化十二年(1475) ,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今江苏吴县)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此皆俚俗可笑处,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到了清朝,筷子一词逐渐普及。 红楼梦第四十回载,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不过这个时候,箸与筷子还在一同使用,直到现代才统一称筷子。 如果教中国人使用刀叉,估计需要一顿饭的工夫。但是如果让西方人学会用筷子,大概不是几顿饭能解决的。 且不说筷子在古代曾被当过算数工具 (短箸进行数学演算) 和思维训练工具 (长短箸表述八卦) ,仅仅是用它吃饭就是一门学问。我们需要用一只

10、手握往两根筷子,通过手指的灵活和协调动作,才能将饭菜夹起送入口中。 中国人自古重视饮食,相应的,对饮食工具也赋予了很多文化含义。比如,筷子多七寸六分长,代表人有七情六欲,是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情感动物;因此,吃饭时也时时提醒人们要节制不当欲望。筷子圆的一头象征天,方的一头象征地,表示着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此外,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朴素的理解。最后,筷子成双出现,也与国人遵守的太极、阴阳理念相符: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分为二,这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合二为一,阴与阳的结合,也意味着一个

11、完美的结果 筷子如何传播出去的,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商紂政权灭亡后,遗臣其子带领子民来到朝鲜半岛时传入的。筷子首先从中国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汉字文化圜国家,接着传到东南亚一些国家。在筷子传入日本前,日本入几乎还在用手抓饭吃,史书魏志倭人传记栽说古代目本人手食。公元 607 年,圣德太子以小野妹子为道隋使,出访中土。小野妹子被朝野上下使用筷子的进食方式折服,就将筷子带回日本。公元 8 世纪时,著在日本已相当普及,成为各个阶层都喜闻乐见的食具。当时还把它称为唐箸,意为来自大唐的筷子。 中国人发明了筷子,将其传播到不同国家,并根据不同的形态和文化特色入乡随俗。但饮食结构毕竟不同,进食方式也一定有区别,

12、这本身正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所以,给予尊重是起码的底线。 (有删改) 12. 文章第和段分别运用了_、_、_的说明方法。 13. 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题目点明了说明对象,揭示文章内容,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历史事理,语言生动有趣。 B. 筷子是中国独特的进食工具,历史悠久,最初并不是吃饭的工具,而是用来捞有汤羹的菜的。 C. 文章第段中加点字“多”,说明汉代时箸的材料多是竹子,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 隋唐时期,在拜隋唐手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下,出现了一批两端细、中间粗的新型箸。 14. 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请谈谈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中国筷子的? (四)

13、(四) (1717 分)分) 我记忆中的季羡林先生 1962 年,我在河北一个县城上高中,读到一篇散文,题目是春满燕园 。文章中的北大校园湖光塔影、姹紫嫣红、书声琅琅、春光常驻。我被深深吸引了,心底萌生了进燕园求学的憧憬,同时牢牢记住了作者的名字季羡林。 两年后,我如愿考进北大。在东语系迎新会上,第一次见到当时的系主任季羡林教授。他和我想象中的模样大不相同,瘦高身材,五十出头年纪,慈眉善目;穿着既非西装革履,也非潇洒长衫,而是一身半旧的蓝咔叽布中山装;讲话声音不高,语速不快。没有一点我所想象的名教授派头。 当时, 季羡林给梵文巴利文专业 60 级同学教课, 与低年级同学接触不多。 但有两件事给

14、我印象很深。 一是开学不久, 系学生会通知, 哪位同学没有脸盆, 可以领一个。 因为刚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不久,有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同学,是打赤脚走进校园的,买不起两元一个的白搪瓷脸盆,只好用五毛一个的瓦盆洗脸。季先生知道了,自掏腰包买了几十个送到学生会。我虽然没有去领,但心里暖暖的。 二是那年十一,我第一次参加国庆游行,见到毛主席,兴奋得不得了。晚上回来听同宿舍同学说,他们看了电视转播,而且是在季先生家里!我着实吃惊不小。要知道,那时候电视机可是个稀罕物儿。季先生叫一群刚从乡下来的大孩子到自己家里看电视,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我毕业以后回母校进修,季先生给我们开了两门课:英语和印度概况。 季先生十

15、岁开始学习英文,水平极高,印度学是他的主要专长,教我们确实是牛刀杀鸡。可是,他备课一丝不苟。英语是一种世界性语言,不同国家和地域的人们对同一个单词有不同的读音,甚至含义也有差异。为了把这些细微的差别讲清楚,他请教了当时能找到的所有外教。 印度学内容浩如烟海,当时没有教材,季先生利用有限的时间,提纲挈领,把印度主要历史时期、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及民族、宗教、社会现状讲得一清二楚,表现出非凡功力。 先生讲课形象生动,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听季先生讲课是一种享受,同学们每周都盼着听他的课。 先生得知我搜集中亚历史资料遇到困难,季先生利用鉴定善本古籍的机会,向新疆大学图书馆负责人介绍:这是我的学生,在军

16、区作调研工作,如果他需要查阅资料,请提供方便。舐犊之情,溢于言表。 1986 年,部队确定让我转业,我写信报告了季先生。季先生为了我能够返校,或者能够归队,四处奔走,从学校找到市里人事部门,碰了不少钉子。我听了诚惶诚恐,小子何德何能,蒙先生如此厚爱! 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能够归队,被分配在档案部门工作。有一年春节回校给先生拜年,遇到几位颇有成就的当年同窗好友,不禁自惭形秽,感到愧对恩师。先生 我说:好钢使在刀刃上。事务性工作总得有人做,都当专家,专家岂不要饿死了? 我不敢以好钢自喻,但季先生的话如同醍醐灌顶,让我茅塞顿开。我安下心来,干过党务,搞过后勤,甘当绿叶。 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

17、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我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既是学界泰斗,又是世人楷模。可是先生本人却说,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什么英雄业绩。麟凤也好,平凡也罢,季老就是一个集非凡与平凡于一身的人。能够得到先生数十年的教诲,是我人生之幸。在我这个老学生心中,季老是我永远的先生。 15. 请概括文章回忆的季羡林先生的几件事。 16. 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1)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瘦高身材,五十出头年纪,慈眉善目;穿着既非西装革履,也非潇洒长衫,而是一身半旧的蓝咔叽布中山装;讲话声音不高,语速不快。 (2)12 自然段横线上补充季先生讲话时的语气词,并说明理

18、由。 17.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季羡林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三、写作(三、写作(5050 分)分) 19. 家道中落,父亲得病,鲁迅渐渐成长;爸爸的花儿落了,英子开始长大;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成长许多成长里有伤痛, 也有欢乐; 有失去, 也有获得; 有失落, 也有渴望。 请以“成长里的 ”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5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附加题(附加题(1010 分)分) 现在轮到夜晚的艺术家上场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

19、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尽管歌声的低音得到了加强,这个音乐会不管怎么说还是不起眼,十分不起眼的。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关于食物,我遇到了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我给它们莴苣叶,它们吃了一点儿,但不喜欢。我必须另找食物,它们大概是要鲜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 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

20、绝境的蝉的肚子。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20. 选文作者介绍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21. 结合选文,概括绿色蝈蝈的叫声和形态有哪些特征?

21、22. 昆虫记是公认的文学经典,请结合选文加以分析。 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 20202020- -20212021 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基础(一、基础(2424 分)分) 1.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_,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富贵不能淫 ) (2)晏殊浣溪沙中表现词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乐观憧憬之情的句子是_,_。 (3)_,绿水逶迤。 (欧阳修采桑子 )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_,_。 (杜甫春望 ) (5)请把李清照的渔家傲补充完整。 _,_。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_,_。九万里

22、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答案】 . 居天下之广居 . 无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识燕归来 . 轻舟短棹西湖好 . 白头搔更短 . 浑欲不胜簪 . 天接云涛连晓雾 . 星河欲转千帆舞 . 我报路长嗟日暮 . 学诗谩有惊人句 【解析】 【详解】“燕、棹、搔、簪、雾、舞、嗟、暮、谩”是易错字,注意正确书写。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看见他 pnshn( )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2)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jun k( )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3)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 dn jng ji l( ) ,青丝变白发。 (

23、4)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 qio mio ju ln( ) 。 【答案】 . 蹒跚 . 镌刻 . 殚精竭虑 . 巧妙绝伦 【解析】 【详解】蹒跚:指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读音 pnshn。 镌刻:雕刻。读音 jun k。 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读音 dn jng ji l。 巧妙绝伦:指精巧奇妙到了极点,在同类事物中没有能与之相比的。读音 qio mio ju ln。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她郁郁寡欢,沉默不语,看样子像有什么心事似的。 B. 一口合辙押韵、抑扬顿挫的叫卖声,是很多老北京人至今难忘的胡同印象。 C.

24、年轻的城市,更需要青春和活力,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摧枯拉朽的创造力。 D. 花园里的花各个“争奇斗艳”,令大家啧啧称赞,唯独角落里的牵牛花毫不引人注目。 【答案】C 【解析】 【详解】A.郁郁寡欢:形容心里苦闷,指闷闷不乐。题干中她好像有什么心事,很少说话,闷闷不乐,符合题意; B.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题干中叫卖声高低起伏符合题意; C.摧枯拉朽:形容轻而易举。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题干中指的是年轻的城市有很大的创造力,与题意不符; D.引人注目:吸引人们注意。牵牛花与其他娇艳的花儿相比不能引起注意,符合题意; 故选 C。 4.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25、A. 非洲猪瘟蔓延,市卫生监督部门加大了对市场上的猪肉的检测,防止病死猪肉出现在市民餐桌上。 (“检测”后面加“力度”) B. 性格刚强的李明的母亲,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坚韧。 (把“性格刚强的李明的母亲”改为“李明性格刚强的母亲”) C. 新个税法提高基本减除费用的基础,新设子女教育、继续教育、赡养老人等 6 项专项附加扣除。 (把“提高”改为“建立”) D. 为了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学校举办了“诵读经典古文,濡染文化气质”的活动。 (“提高”改为“展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C.成分残缺,应将“新个税法提高基本减除费用的基础”改为“新个税法在提高基本减除

26、费用的基础上”; 故选 C。 5.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按要求作答。 9 月 23 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大会主会场内,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会场周围,24 根柱子上的二十四节气和与每个节气有关的诗句,承载着源远流长的中华农耕文明,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智慧。主会场的大屏幕上,实时传来浙江安吉余村、陕西杨凌、安徽滁州、黑龙江庆安、四川都江堰、广东梅州 6 个分会场的画面。自庆祝活动开展以来,各地举办 100 多个特色系列活动,大江南北共庆丰年、分享喜悦,形成上下联动、遍地开花的节日氛。 (注:我国自 2018 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

27、料的内容,不超过 20 字。 (2)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关于“秋分”的对联。 蛰虫欲返 依然漾细波 露白 水浅 秋色平分 已是知寒意 【答案】 (1)全国各地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 (2)示例: 秋色平分露白已是知寒意;蛰虫欲返水浅依然漾细波。或:蛰虫欲返露白已是知寒意;秋色 平分水浅依然漾细波。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作答本题,要抓住材料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注意记叙要素,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的形式提炼。地点:全国各地,事件: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再把这些信息梳理成一句通顺的话即可。 (2)本题考查拟写对联。首先根据节气特点

28、组合成句子:秋色平分-露白-已是知寒意,蛰虫欲返-水浅-依然漾细波。再根据对联的特点(对联词性相对、意义相关、平仄相协的特点,一般上联末字为仄声韵,下联末字为平声韵)安排哪句在前,哪句在后,简单一点可按字的顺序:露-水。 二、阅读(二、阅读(4646 分)分) (一) (一) (1010 分)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

29、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一项是( ) A. 天时不如地利/兵革非不坚利也 B. 环而攻之而不胜/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 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 D. 亲戚畔之/天下顺之 7. 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 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请简要分析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 【答案】6. D 7. (1)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

30、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8. 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民心者,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亲戚叛离,不攻自溃。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结合语境分析词语在文中的用法。 A.有利/精良; B.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顺承; C.小城/城墙; D.都是代词,代指“施行仁政君王”;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

31、“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重点的词有:利,有利;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句意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 (2)重点的词有:故,所以;胜,胜利。句意为: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本语段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更为简单的概括就是“人和”,因此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人和; 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的句子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2、。 这里的“道”指施行“仁政”,“得道”可理解为施行仁政深得民心。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反之,君主若失去民心就会众叛亲离,国家也会支离破碎。据此可知,最能体现作者仁政思想的句子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点睛】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 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

33、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 但是, 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 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二) (二) (9 9 分)分)

34、宋仁宗忍饿 宋仁宗一日晨兴,语近臣曰: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侍臣曰:何不降旨索取?仁宗曰:比闻禁中每有索取,外面遂以为例。诚恐自此逐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不可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 【注】兴:起身。禁中:皇宫。外面遂以为例:宫外的人便以此为例,指天天要宰羊,以备皇上享用。逐夜:每晚。逐,每。馁:饥饿。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昨夕因不寐而甚饥(趁着) B. 比闻禁中每有索取(听说) C. 诚恐自此逐夜宰杀(实在) D. 以备非时供应 (准备) 10.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则 岁 月 之 久 害 物 多 矣 岂 不

35、 可 忍 一 夕 之 馁 而 启 无 穷 之 杀 也 11. 故事体现了宋仁宗的什么品质? 【答案】9. A 10. 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不可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 11. 宋仁宗作为一国之君,不因个人的喜好而虚耗民财,体现了他严于自律、仁民爱物的品质。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句意:昨天晚上因为觉得肚子很饿所以睡不着因为。因:因为。 故选 A。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做此类题时,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断句方法:要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再根据

36、句子成分进行停顿划分。 句意为:那么时间一长,就要浪费许多人力物力精力啊!怎么能因为一时的饥饿,而开始无止境的杀戮呢? 故断句为: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不可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人物的分析。 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根据文中“比闻禁中每有索取,外面遂以为例。诚恐自此逐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不可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可知,宋仁宗担心自己破例吃夜宵会使百姓收到不必要的麻烦,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宁可自己饿着,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宋仁宗是一位严于自律、关爱百姓、珍惜财物的君王。 【点睛】参考译文: 一天早上,

37、宋仁宗起床后,对身边大臣说:“昨天晚上因为觉得肚子很饿所以睡不着,于是就特别想吃烧羊。”身边的近臣听到后说:“那皇上为什么不下命令去取几个来?”仁宗听后说道:“近来听说皇宫里只要索要一次,宫外的人便以此为例,天天要宰羊,以备我享用。我是真的担心如果这次我下命令索要了,你们以后就会连夜宰杀,来供应我的不时之需呢!那么时间一长,就要浪费许多人力物力精力啊!怎么能因为一时的饥饿,而开始无止境的杀戮呢?” (三) (三) (1010 分)分) 中国筷子 筷子,是中国独特的进食工具,中国人使用它的历史至少持续了三千年。 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柍, 韩非子喻老说: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虽然筷子的起源历史悠

38、久,但这时的箸并不是吃饭的工具,而是用来捞有汤羹的菜。 礼记曲礼上上记栽,那时人们吃饭或者喝汤的工具主要是餐匙(古代称匕、匙) 。 两汉时期,箸的使用等级已经显现。西汉早期时多用竹箸,而在东汉贵族们的墓穴里,铜箸更为常见。 等到了隋唐、五代时期,箸的质料更显夸张,出现了金箸、银箸、玉箸、犀箸、木香箸,这些当然都是统治者们才能用得起。拜隋唐手艺人想象力的丰富,这些箸中出现了一批两端细、中间粗的新型箸。有种说法认为,它们是为了满足箸的两端皆可挑刺和挟取食物之需。 到了明清,箸的称呼终于转变为筷子。明成化十二年(1475) ,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今江苏吴县)为甚。如舟行

39、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此皆俚俗可笑处,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到了清朝,筷子一词逐渐普及。 红楼梦第四十回载,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不过这个时候,箸与筷子还在一同使用,直到现代才统一称筷子。 如果教中国人使用刀叉,估计需要一顿饭的工夫。但是如果让西方人学会用筷子,大概不是几顿饭能解决的。 且不说筷子在古代曾被当过算数工具 (短箸进行数学演算) 和思维训练工具 (长短箸表述八卦) ,仅仅是用它吃饭就是一门学问。我们需要用一只手握往两根筷子,通过手指的灵活和协调动作,才能将饭菜夹起送入口中。 中国人自古重视饮食,相应的,对饮食工具也赋予了很多文化

40、含义。比如,筷子多七寸六分长,代表人有七情六欲,是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情感动物;因此,吃饭时也时时提醒人们要节制不当欲望。筷子圆的一头象征天,方的一头象征地,表示着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此外,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朴素的理解。最后,筷子成双出现,也与国人遵守的太极、阴阳理念相符: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分为二,这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合二为一,阴与阳的结合,也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果 筷子如何传播出去的,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商紂政权灭亡后,遗臣其子带领子民来到朝鲜半岛时传入的。筷子首先从中国传到朝

41、鲜、日本和越南等汉字文化圜国家,接着传到东南亚一些国家。在筷子传入日本前,日本入几乎还在用手抓饭吃,史书魏志倭人传记栽说古代目本人手食。公元 607 年,圣德太子以小野妹子为道隋使,出访中土。小野妹子被朝野上下使用筷子的进食方式折服,就将筷子带回日本。公元 8 世纪时,著在日本已相当普及,成为各个阶层都喜闻乐见的食具。当时还把它称为唐箸,意为来自大唐的筷子。 中国人发明了筷子,将其传播到不同国家,并根据不同的形态和文化特色入乡随俗。但饮食结构毕竟不同,进食方式也一定有区别,这本身正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所以,给予尊重是起码的底线。 (有删改) 12. 文章第和段分别运用了_、_、_的说明方法。

42、13. 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题目点明了说明对象,揭示文章内容,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历史事理,语言生动有趣。 B. 筷子是中国独特的进食工具,历史悠久,最初并不是吃饭的工具,而是用来捞有汤羹的菜的。 C. 文章第段中加点字“多”,说明汉代时箸的材料多是竹子,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 隋唐时期,在拜隋唐手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下,出现了一批两端细、中间粗的新型箸。 14. 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请谈谈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中国筷子的? 【答案】12. . 引资料(引用) . 举例子 . 列数字 13. C 14. 按逻辑顺序介绍中国筷子的发展历史、蕴含的文化及流传

43、(传播)等。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根据第段“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柍, 韩非子喻老说: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可知,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 根据第段“中国人自古重视饮食,相应的,对饮食工具也赋予了很多文化含义。比如,筷子多七寸六分长,代表人有七情六欲,是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情感动物;因此,吃饭时也时时提醒人们要节制不当欲望”可知,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根据题目“中国筷子”可知,说明对象为中国筷子;根据第段“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柍, 韩非子喻老说: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和第段“在筷子传入日本前,日本入

44、几乎还在用手抓饭吃,史书魏志倭人传记栽说古代目本人手食。公元 607 年,圣德太子以小野妹子为道隋使,出访中土。小野妹子被朝野上下使用筷子的进食方式折服,就将筷子带回日本。公元 8 世纪时,著在日本已相当普及,成为各个阶层都喜闻乐见的食具。当时还把它称为唐箸,意为来自大唐的筷子”等等可见,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历史事理,选项表述正确; B.根据第段“虽然筷子的起源历史悠久,但这时的箸并不是吃饭的工具,而是用来捞有汤羹的菜”,可知选项表述正确; C. 根据第段“两汉时期,箸的使用等级已经显现。西汉早期时多用竹箸,而在东汉贵族们的墓穴里,铜箸更为常见”可知,本句是讲等级性已经出现,并不是为了证明选项中“

45、说明汉代时箸的材料多是竹子”这一表述,选项表述错误; D.根据第段“拜隋唐手艺人想象力的丰富,这些箸中出现了一批两端细、中间粗的新型箸”可知,选项表述正确; 故选 C。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顺序。 根据第段讲述先秦时代、第段讲述两汉时期、第段讲述隋唐、五代时期、第段讲述明清可见第至段介绍了中国筷子的发展历史;根据第段“中国人自古重视饮食,相应的,对饮食工具也赋予了很多文化含义”可知,接着介绍了中国筷子蕴含的文化含义;根据第段“筷子如何传播出去的,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商紂政权灭亡后,遗臣其子带领子民来到朝鲜半岛时传入的”可知,最后讲述的是中国筷子的传播。故总结为:按逻辑顺序介绍中国筷子的发

46、展历史、蕴含的文化及流传(传播)等。 (四) (四) (1717 分)分) 我记忆中的季羡林先生 1962 年,我在河北一个县城上高中,读到一篇散文,题目是春满燕园 。文章中的北大校园湖光塔影、姹紫嫣红、书声琅琅、春光常驻。我被深深吸引了,心底萌生了进燕园求学的憧憬,同时牢牢记住了作者的名字季羡林。 两年后,我如愿考进北大。在东语系迎新会上,第一次见到当时的系主任季羡林教授。他和我想象中的模样大不相同,瘦高身材,五十出头年纪,慈眉善目;穿着既非西装革履,也非潇洒长衫,而是一身半旧的蓝咔叽布中山装;讲话声音不高,语速不快。没有一点我所想象的名教授派头。 当时, 季羡林给梵文巴利文专业 60 级同

47、学教课, 与低年级同学接触不多。 但有两件事给我印象很深。 一是开学不久, 系学生会通知, 哪位同学没有脸盆, 可以领一个。 因为刚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不久,有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同学,是打赤脚走进校园的,买不起两元一个的白搪瓷脸盆,只好用五毛一个的瓦盆洗脸。季先生知道了,自掏腰包买了几十个送到学生会。我虽然没有去领,但心里暖暖的。 二是那年十一,我第一次参加国庆游行,见到毛主席,兴奋得不得了。晚上回来听同宿舍同学说,他们看了电视转播,而且是在季先生家里!我着实吃惊不小。要知道,那时候电视机可是个稀罕物儿。季先生叫一群刚从乡下来的大孩子到自己家里看电视,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我毕业以后回母校进修,季先

48、生给我们开了两门课:英语和印度概况。 季先生十岁开始学习英文,水平极高,印度学是他的主要专长,教我们确实是牛刀杀鸡。可是,他备课一丝不苟。英语是一种世界性语言,不同国家和地域的人们对同一个单词有不同的读音,甚至含义也有差异。为了把这些细微的差别讲清楚,他请教了当时能找到的所有外教。 印度学内容浩如烟海,当时没有教材,季先生利用有限的时间,提纲挈领,把印度主要历史时期、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及民族、宗教、社会现状讲得一清二楚,表现出非凡功力。 先生讲课形象生动,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听季先生讲课是一种享受,同学们每周都盼着听他的课。 先生得知我搜集中亚历史资料遇到困难,季先生利用鉴定善本古籍的机会,

49、向新疆大学图书馆负责人介绍:这是我的学生,在军区作调研工作,如果他需要查阅资料,请提供方便。舐犊之情,溢于言表。 1986 年,部队确定让我转业,我写信报告了季先生。季先生为了我能够返校,或者能够归队,四处奔走,从学校找到市里人事部门,碰了不少钉子。我听了诚惶诚恐,小子何德何能,蒙先生如此厚爱! 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能够归队,被分配在档案部门工作。有一年春节回校给先生拜年,遇到几位颇有成就的当年同窗好友,不禁自惭形秽,感到愧对恩师。先生 我说:好钢使在刀刃上。事务性工作总得有人做,都当专家,专家岂不要饿死了? 我不敢以好钢自喻,但季先生的话如同醍醐灌顶,让我茅塞顿开。我安下心来,干过党务,搞过

50、后勤,甘当绿叶。 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我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既是学界泰斗,又是世人楷模。可是先生本人却说,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什么英雄业绩。麟凤也好,平凡也罢,季老就是一个集非凡与平凡于一身的人。能够得到先生数十年的教诲,是我人生之幸。在我这个老学生心中,季老是我永远的先生。 15. 请概括文章回忆的季羡林先生的几件事。 16. 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1)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瘦高身材,五十出头年纪,慈眉善目;穿着既非西装革履,也非潇洒长衫,而是一身半旧的蓝咔叽布中山装;讲话声音不高,语速不快。 (2)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八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