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一、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 65 人,经过二年的科学学习,基本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1.1.思维层次和行为习惯思维层次和行为习惯 通过一、二年级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
2、的愿望明显增强, 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在进行观察、记录、实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得到培养。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依旧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 教师还要注重观察、 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另外,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
3、展观察、体验等活动。 2.2.知识衔接和学习基础知识衔接和学习基础 “水”单元:“水”单元: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一种物质,也是液体的典型代表。学生们已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水的认知经验,比如水可以用来清洗物品,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从水中可以看见气泡等等。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境直接相关的,但也是零散的。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 引导学生们关注和探究 2 有关水的各种问题。 “空气”单元:“空气”单元:在一年级教材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7 课,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研究方法仅限于使用感官对空气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 学生对空气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感性
4、认识。 进入三年级, 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因此在“空气”单元的学习中,引导学生采用感官和各种辅助工具,对空气这种物质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天气”单元:“天气”单元:三年级的学生对天气现象有粗浅的认识,也对天气的变化有一些直观的感受。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注意到天气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但是,他们对天气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感官的感知,或听家长、天气预报对天气的描述。对于天气,学生也会有一大堆疑问,比如下雨天为什么有时会打雷?为什么一天中有时冷,有时热?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契机。 二、教材分析二、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水”、“空气”和“天气”三个单元组成,每
5、个单元各有 8 个教学内容,共计 24 个教学内容。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需 10 课时左右,一学期共需 30 课时左右。 1 1“水”单元“水”单元 本单元以 “水” 为探究主题, 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概念;同时,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和“变化可逆”的概念。 本单元共有 8 课,这 8 课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第 1 课到第 4 课了解水的三态变化,从观察常见的水蒸发现象开始,逐步深入地探究水的沸腾、结冰以及融化现象
6、,比较三种形态的水的特点;第 5 课引导学生探究一定数量的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第 6 课引导学生探究怎样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认识水与别的物质混合后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第 7 课引导学生探究分离混合物,从而知道某些变化是可逆的。 第 8 课引导学生探究与水的三态变化类似的一些 3 物质变化,总结提升学生对变化和水这种物质的认识。 2 2“空气”单元“空气”单元 本单元将带领学生认真地观察空气,用多种方法研究空气的性质。让学生了解到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也是可以被压缩的;空气虽然很轻, 但也是有质量的, 很多很多的空气积聚起来, 质量还不小;空气也是可流动的,自然界的很多现象
7、都与空气的流动有很大关系。学生还将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空气是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人们利用空气的性质做了许多事情。在本单元的探究活动中,学生首先用感官观察空气,然后通过简单的实验,用竖直倒扣的杯子、注射器、简单天平、热气球、风的成因盒子来探究空气的各种性质,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实现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协同发展。 本单元共 8 课,这 8 课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整体感知空气(第1 课,感受空气);具体研究空气的各种性质特征(第 2 课到第 7 课);讨论、归纳、总结、提炼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第 8 课)。学生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空气的基本性质,再聚焦到空气
8、的资源属性,认识空气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空气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3“天气”单元“天气”单元 本单元以天气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比较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心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予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他们保持继续实验
9、的热情,这将是决定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 5 课“风的观测”和第 6 课“云的观测”,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4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悉天气现象,用他们的感官和科学的工具获取天气特征和记录数据。 学生在本单元学到有关天气的科学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这将有助于他们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生活产生的影响。 三、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本学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 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汇总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 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10、 四、四、具体教学具体教学方法和方法和措施措施 1.了解学生前概念,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开展教学。 2.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5.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6.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5 教学进度表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止日期 教学内容 1 9.1-9.6 始业教育课;一 1.水到哪里去了 2 9.7-9.13 一 2.水沸腾了;一 3.水结冰了 3 9.14-9.20 一 4.冰融化了;一 5.
11、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4 9.21-9.27 一 6.加快溶解;一 7.混合与分离 5 9.28-10.4 一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6 10.5-10.11 国庆节放假 7 10.12-10.18 第一单元复习;第一单元测验 8 10.19-10.25 二 1.感受空气;二 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9 10.26-11.1 二 3.压缩空气;二 4.空气有质量吗 10 11.2-11.8 二 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二 6.我们来做“热气球” 11 11.9-11.15 二 7.风的成因;二 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12 11.16-11.22 第二单元复习;第二单元测验 13 11.23-11.29 三 1.我们关心天气;三 2.认识气温计 14 11.30-12.6 三 3.测量气温;三 4.测量降水量 15 12.7-12.13 三 5.观测风;三 6.观察云 16 12.14-12.20 三 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机动 17 12.21-12.27 三 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机动 18 12.28-1.3 第三单元复习;第三单元测验 19 1.4-1.10 期末复习 20 1.11-1.17 期末测验 注:以上教学安排仅为参考,实施中将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