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吹** 文档编号:220895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八年级八年级物理物理上册重点知上册重点知识识总结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第 1 1 节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1)常用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 (2)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2、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刻度尺 (2)测量方法 选:根据实际要求,选择适当的量程和分度值 放: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 看:视线正对刻度尺的刻度线,不能斜视 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读值+单位 3、时间的测量 (1)时间单位:1h=60min 1min=60s 1h=3600s (2)

2、测量工具:停表/秒表 4、误差与错误 误差误差 错误错误 产生原因 仪器精密度不够或实验方法不完善;观察者估读时的偏差或环境对仪器的影响 由不遵守实验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记录实验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 是否可以避免 不可避免 可以避免 区分方法 无错误的实验数据 错误的数据 比较接近真实值 远远偏离真实值 减少或避免的方法 选用更精密的仪器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遵守实验仪器的使用规则,认真记录实验数据 第第 2 2 节节 运动的描述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发生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 (1)定义: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要先选定某一物体作为

3、标准,这个被选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参照物的选择: 不要选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因为以物体本身为参照物,任何物体的位置都是永远不变的,也就是这一物体永远处于静止状态。 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除自身外,任何物体都可以选做参照物。一般情况下要研究在地面附近的物体的运动情况,往往选择地面为参照物。 (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第第 3 3 节节 运动的快慢运动的快慢 1、速度 (1)定义:运动物体的路程与时间之比。 (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通常用 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用 v 表示速度,即 (4)单位:m/s(米/秒) kmh(千米/时) 换算

4、:换算:1m/s1m/s3.63.6km/hkm/h 1 1kmkm/h/h= =1 1/3.6/3.6 m/sm/s 2、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大多是变速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运动的路径是直线 运动的快慢保持不变,即它的速度是一个恒量,任意时刻的速度都相同。 必须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任意时刻速度都相等才能叫匀速 第第 4 4 节节 测量平均速度测量平均速度 1、平均速度:物体运动的路程 s 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t 的比值 2、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 3、实验原理:

5、 4、实验过程: (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 s; (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 t; (4)根据公式:v=s/t 算出平均速度。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的时间。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6、误差情况:小车运动后才开始计时t 偏小v 偏大 小车经过终点后才停止计时t 偏大v 偏小 第二章 声现象 第第 1 1 节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源:发声的

6、物体叫做声源。 (3)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但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在发声。 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 2、声音的传播 (1)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使人听到声音。 (2)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3、声速 (1)定义:声音传播的快慢,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2)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 介质种类:在一般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介质温度:温度越高,声速越快,在 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 (3)回声 定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

7、物被反射回来,就形成了回声。 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0.1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大于17m 回声测距: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等于声音传播路程的一半 4、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空气传导: 声源空气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骨传导:声音头骨/颌骨听觉神经大脑 第第 2 2 节节 声音的特性声音的特性 定义定义 决定因素决定因素 听感表现听感表现 波形图显示波形图显示 音调音调 声音的高低 由声源的频率决定; 频率大,音调高; 频率小,音调低。 音调高: 声音清脆、尖细。 音调低: 声音粗犷、低沉。 波形图的疏密程度波形图的疏密程度 波形图越密,音调越高 波形图越

8、疏,音调越低 响度响度 声音的强弱 由声源的振幅决定; 振幅大,响度大; 振幅小,响度小。 此外还跟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 响度大: 震耳欲聋 响度小: 轻声耳语 波形图的高低程度波形图的高低程度 越高,响度越大 越低,响度越小 音色音色 声音的特色 由发声体的结构、材料决定; 不同的结构、材料,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分辨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重要特征 波形图的形状 如图表示音叉和钢琴在响度、音调相同时的不同的音色 第第 3 3 节节 声声的利用的利用 1、超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 20000Hz 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1)特点一:超声波的频率高超声波的频率高,可在气体、液体、固体等介质中传播。 应

9、用: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鱼群、潜艇、暗礁等。 (2)特点二:超声波可传递很强的能量超声波可传递很强的能量,对物体具有很强的“破碎”能力。 应用:用超声波清洁牙齿,也可以用超声波来清洁其他坚硬物体表面的污垢。 (3)特点三:超声波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超声波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 应用:可以用来探测物体内部的情况,比如金属探伤,B 超。 2 2、次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 20Hz 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人耳虽然不能听到次声,但次声具有很强的能量,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可以震碎人体的器官,破坏建筑物,使机器破碎等。利用次声波可以预报: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 3、声的利用声的利用 (1)声波可

10、以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传递信息通过声音去了解物体。如回声测距,B 超,金属探伤,声波测距离,监测自然灾害等。 (2)声波可以声波可以传递能量传递能量通过声音去改变物体。如超声波碎结石,清洗精密仪器等。 第第 4 4 节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的界定 从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凡是防碍人们工作、学习,影响人们生活,干扰人们听觉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噪声等级: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3、防范噪声的方法 (1)在声源处减弱(或防止噪声产生) 如:禁鸣喇叭、夜间禁止施工、摩托车排气管上的消声器等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11、(或阻断噪声的传播) 如:城市高架桥两侧安装的隔音板、路边植树、居民楼靠近公路一侧安装隔音玻璃等 (3)在入耳处减弱(或阻止噪声进入人耳) 如:吵杂车间里工人佩带耳罩 第 3 章 物态变化 第第 1 1 节节 温度温度 1、温度 (1)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单位:摄氏度() 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0 ,沸水的温度为 100。 常见温度:人的正常体温:37 人感觉温暖、舒适的温度:26 2、温度计 (1) 温度计的构造: 常用温度计的主要部分是一根内径很细并且均匀的玻璃管, 管下端是一个玻璃泡,在管和泡里有适量的液体,可以是水银或煤油,在玻璃管上标有刻度 (2)原理

12、:液体的热胀冷缩 (3)温度计的使用 选选:首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看看:再观察温度计的分度值 测测: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应使玻璃泡全部浸入到被测液体中,且不得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 读读: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且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 分类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量程量程 -20110 -3050 3542 所用液体所用液体 水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特殊构造 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需用力向下甩, 第第 2 2 节节 熔化和凝固熔化和凝固 1、物态 名称 形态特点

13、举例 固态固态 有一定体积和形状 冰、铁、铜 液态液态 有一定体积,没有一定形状 水、汽油、水银 气态气态 没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形状 水蒸气 2、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 3、熔化和凝固 (1)熔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特点:持续吸热 (2)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特点:持续放热 (3)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点)和凝固温度(凝固点)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4)熔点和凝固点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同种晶体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5)晶体熔化的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持续吸热(即周围温度要高于晶体

14、的熔点)。 晶体凝固条件:温度降到凝固点;持续放热(即周围温度要低于凝固点)。 (6)熔化凝固图像 第第 3 3 节节 汽化和液化汽化和液化 1、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作用:汽化吸热,具有制冷作用 2、汽化的两种方式 (1 1)蒸发)蒸发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环境温度;物体与空气接触面积;物体上方空气流速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2 2)沸腾)沸腾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达到沸点持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液

15、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 100) 3、液化 (1)定义:物体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如:水蒸气变成水) 特点:液化放热。 (3)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 降低温度:所有的气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都会液化成液体。 压缩体积:部分的气体,体积压缩到一定程度时会液化成液体。 第第 4 4 节节 升华和凝华升华和凝华 1、升华 (1)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2)特点:升华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如:下雪不冷,融雪冷) 2、凝华 (1)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如霜、雾凇) (2)特点:凝华放热,使周围环境温度升高 常

16、见物态变化现象常见物态变化现象 熔化熔化 冰变水、雪熔化、铁变铁水 凝固凝固 水变冰、铁水变铁 汽化汽化 露珠消失、地面水变干、蔬菜变“干”、酒精变少 液化液化 露珠的形成、白雾、“白气”、水管冒“汗” 升华升华 樟脑丸变小、雪人变小、冰冻衣服变干、灯丝变细、碘升华 凝华凝华 霜、雾凇、冰花 第 4 章 光现象 第第 1 1 节节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1)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太阳、发光的电灯、点燃的蜡烛。 (2)分类: 自然光源:太阳及其他恒星、萤火虫、发光水母 人造光源:点燃的火把、电灯、蜡烛 2、光的直线传播 (1)定义: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如果介

17、质分布不均匀,光的传播路线也会发生偏折。 (2)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3)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和应用 影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的形成、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射击瞄准等。 小孔成像要点: 成倒立的实像。(左右上下均相反) 物距像距时,成缩小的像;物距=像距时,成等大的像;物距像距时,成放大的像 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0108m/s=3.0105km/s; 第第 2 2 节节 光的反射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

18、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光反射图的认识 (1) 一点:光的入射点,用字母“O”表示。 (2) 两角: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i。 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r。 (3) 三线: 入射光线:传播到反射面的光线 EO。 法线:经过入射点 O 垂直于反射面的直线,它是一条辅助线,用虚线表示 ON 表示。 反射光线:被反射面反射后的光线 OF。 3 3、光的反射定律、光的反射定律 三线共面: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法线居中: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两角相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路可逆: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反射分类 (1)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

19、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光滑 应用:迎着月光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光污染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2)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粗糙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 第第 3 3 节节 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 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的对应点连线跟镜面连线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像是虚像。 2、虚像的特点 虚像是正立的;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第第 4 4 节节 光的折射光的折射

20、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 注意:(1)光垂直入射到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如图 1) (2)光在同种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也会发生折射。 如:太阳光在大气层传播时会发生偏折、海市蜃楼现象等(图 2) 2、基本概念 入射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光线 折射光线:进入另一种介质的光线 法线:过入射点与界面垂直的直线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折射定律 三线共面: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法线居中: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空气角大)“角气大”:在空气中的角度较大。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

21、璃)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 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 光路可逆: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第第 5 5 节节 光的色散光的色散 1、色散 (1)色散现象:将一束白光照射到三棱镜上,通过三棱镜偏折后照到白屏上,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光带,颜色依次是 红、橙、黄、绿、蓝、靛(深蓝) 、紫 (2)色散现象说明 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是复色光。 不同的单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的程度是不同的,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 2、色光的混合 (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三种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色光。 3、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

22、人眼看不见, 特点及应用:热作用强(加热,红外烤箱) 、 穿透能力强(遥控探测、红外线遥控器) 、 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红外线夜视仪) (2)紫外线: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特点及应用:化学作用强(消毒、杀菌) 、 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 D(年轻人多晒太阳) 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我们要保护臭氧层) 、 防伪(利用荧光作用验钞;用于鉴别古画) 4、物体颜色 (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颜色决定的。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颜色决定的。 (2)白色物体可以反射所有颜色的光, 黑色物体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第第 5 5 章章 透镜及其应用透

23、镜及其应用 第第 1 1 节节 透镜透镜 1、透镜分类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2.透镜的 4 要素 (1)主光轴和光心主光轴和光心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 O:位于透镜中心的点 (2)焦点焦点 F F 和焦距和焦距 f f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 通过凸透镜后, 会聚在一点, 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 用字母 F 表示。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字母 f 表示。 在凸透镜的两侧各有一个焦点,所以凸透镜有两个焦距,它们的大小相同。利用凸透镜会聚太阳光可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f 。 3.透镜作用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说明: 凸透镜

24、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是指: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向靠近主光轴方向偏折; 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是指: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向远离主光轴方向偏折。 4.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 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 5.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将经过平行光所在侧的焦点 指中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将平行于主光轴 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第第 2 2 节节 透镜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实验成像规律及其实验 一、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

25、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蜡烛燃烧时逐渐变短,烛焰的像会逐渐上移 三、成像规律 规律总结: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大小 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虚像时: 物近像近像变小,物远像远像变大 “靠焦像变大”物体越靠近焦点,成的像越大 第第 3 3 节节 眼睛与眼镜眼睛与眼镜 1眼睛成像原理 眼睛和照相机的比较 结 构 成 像 原 理 眼 睛 照相机 2近视眼远视眼产生原因及矫正 (1)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成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来自远处一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 矫正:佩带近视眼镜(凹透镜) (2)远

26、视眼:看得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成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来自远处一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了一个模糊的光斑。 矫正:佩带远视眼镜(凸透镜) 第第 4 4 节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显微镜和望远镜 一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目镜: 近眼凸透镜-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物镜: 近物凸透镜-投影仪镜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反光镜:用凹面镜作为反光镜,起聚光作用。 2成像原理: 一次:被观察物经物镜成放大的实像,像落在目镜的焦距之内 二次:通过目镜看到了再次放大的虚像 二.望远镜 1望远镜结构: 2望远镜成像的原理: 一次:经物镜成缩小的实像 二次:再经

27、目镜就看到了视角再次放大的虚像 第 6 章 质量与密度 第第 1 1 节节 质量质量 1.质量定义: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3.质量的性质: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而改变,只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 4.单位:国际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是吨(t) 克(g)毫克(mg) 换算关系: 5.质量的测量托盘天平 托盘天平使用方法: “看” (量程与分度值)“放” (左物右码)“调” (归零与平衡)“称”“记” 注意事项:不超量程;用镊子夹取砝码; 第第 2 2 节节 密度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vm

28、3.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只与物质的质量、体积的比值有关。 4.单位:千克每立方米(kg/m3) ;克每立方厘米(g/cm3) 换算关系:1g/cm3=1103 kg/m3 水的密度 1103 kg/m3,物理意义:1m3的水的质量是 1103 kg。 第第 3 3 节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测量物质的密度 1.测量固体密度的方法 测量对象特征测量对象特征 方法方法 测质量测质量 m m 测体积测体积 V V 密度密度 不规则、密度比水大 排水法 用天平 V=VV=V2 2 - -V V1 1 不规则、密度比水小 压入法和悬坠法 用天平 V=VV=V2 2 - -V V1 1 不规则、体积过大 溢水法 用天平 V=VV=V 水水 水水 补水法 用天平 V= VV= V1 1- - V V2 2 2.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法 (1)剩液法剩液法: 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 m1 ; 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 V; 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 m2 得出液体的密度=(m1-m2)/ V (2)(2)等体积法等体积法: 原理:该种方法没有用量筒测量,因为瓶子的容积是一定的,在瓶子里加满水或液体,它们此时的体 积都相等 13mmm液12mmm水且水水液所以12VmmV水液1213mmm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物理 > 人教版 > 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