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沁园春雪 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上传人:狼**** 文档编号:219799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沁园春雪 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1课沁园春雪 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1课沁园春雪 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1课沁园春雪 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 1 沁园春雪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词的基本特点。 2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革命领袖所具有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3品味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艺术特色。 4领会文章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情感。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鲁迅认为北国的雪“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在一代领袖心中北国的雪又是何种景象呢?这一节课,就先让我们一同去领略北国雪的风姿,同时也体会词人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示范读课文,学生找出词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分外

2、妖娆( )( ) 成吉思汗( )数风流人物( ) 还看今朝( ) 稍逊风骚( )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莽莽: 。 妖娆: 。 折腰: 。 风骚: 。 红装素裹: 。 天骄: 。 数风流人物: 。 2了解有关文体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子词”,是为配乐而填写的歌诗。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比如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就是这首词的题目。 “沁园春”,词牌名。相传沁园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名因此而得

3、名。 “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背景知识。 1936 年 2 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 2 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 年 8 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 雪抄给他,随后这首词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增强了胜利的信心。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答: (2)词的下阕主要写了什

4、么?表现了什么? 答: (二)文本探究 (学生积极展开思考,分组讨论问题。) 1词的上阕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答: 2作者对雪景的具体描写由哪个字领起?它统摄的宾语包括哪些句子? 答: 3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答: 4下阕开头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 5下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惜”字包含着作者的什么感情? 答: 6词的下阕又是如何评论历史英雄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抱负? 答: (三)检查背诵 背诵、默写全词。(以四人为一个小组,互相抽查。教师巡视并参与检查。) 四、拓展延伸 1词的下阕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

5、,展开了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对这种评价你是怎样理解和认识的? 答: 2搜集有关雪的诗句。 答: 3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初步学习沁园春 雪,领略了北国之雪的风姿。同时,也体会到作者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文本,一起来欣赏词作的语言魅力和艺术特色。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语言品析 请同学们细心揣摩品味下列语句,理解词句的深长意味。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句中的“折腰”改为“赞美”好吗?为什么?) 答: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句中的“略输”改为“尽输”,句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 3唐宗宋祖,稍逊风

6、骚。(句中的“稍逊”能否改为“全无”?为什么?) 答: 4只识弯弓射大雕。(“只识”改为“识得”行吗?为什么?) 答: (三)艺术特色 1词的上阕在写景的时候用了什么顺序和哪些写法? 答: 2请指出上阕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 3这首词是怎样将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答: (四)主旨探究 既然上述人物都有“略输”“稍逊”“只识”的缺陷,那么谁配称真正的“风流人物”呢?(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时入组点拨。) 答: 三三拓展延伸拓展延伸 4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 雪在感情基调上有

7、什么不同? 答: 四同步测试四同步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分外( )妖娆( )折腰( )稍逊( )今朝( )成吉思汗( )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qn)上阕(ju)惟余(只剩下)B莽莽(mn) 妖娆(ro)莽莽(无边无际) C折腰(zh) 稍逊(xn)略输(稍差)D滔滔(to) 风骚(so)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 3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风骚 骚动 骄奢 骄美 B分析 折腰 欣赏 拆散 C大雕 雕刻 凋零 倜傥 D腊月 蜡象 蜡烛 喇叭 4下列诗句中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B江山/

8、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欲/与天公/试比高。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5“惟余莽莽”中“莽莽”和“顿失滔滔”中“滔滔”的意思是( ) A无边无际 河水流动 B白雪 波涛 C白雪一片 河水流动 D无边无际 波涛滚滚 6“惜秦皇汉武”中“惜”的意思是( ) A爱惜 B珍惜 C叹息 D可惜 7下列语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D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8填空。 (1)本文揭示主旨的句子是_,过渡的句子是_。 (2)“稍逊风骚”中“风骚”本来指_,这里指_

9、。 9补充原文中的句子。 (1)望长城内外,_;大河上下,_。 (2)须晴日,_,_。 (3)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4)俱往矣,_,还看今朝。 10这首词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 5 A上阕侧重写景,下阕侧重议论,抒情贯串全词。 B上阕侧重写景,下阕侧重抒情,议论贯串全词。 C上阕侧重抒情,下阕侧重议论、写景。 D上阕侧重写景,下阕侧重议论抒情。 二、课内精读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

10、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1对这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中的“惟”“顿”都是副词,“惟”字强调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写出了大雪覆盖面积之广;“顿”字写出了黄河封冻速度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中的“舞”“驰”两个动词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予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气勃勃。 C沁园春雪是一首词,从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帝王,抒发了自己的抱负。 D沁园春雪的下阕,从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帝王,抒发了自己的抱负。 1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11、”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1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 6 1 沁园春雪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词的基本特点。 2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革命领袖所具有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3品味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艺术特色。 4领会文章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情感。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鲁迅认为北国的雪“如粉”“如沙”, 随着旋风蓬勃奋飞, 在一代领袖心中北国的雪又是何种景象呢?这一节课,就先让我们一同去领略北国雪的风姿,同时也体会词人伟大的抱负

12、和坚定的信念。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示范读课文,学生找出词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分外妖娆( )( ) 成吉思汗( )数风流人物( ) 还看今朝( ) 稍逊风骚( )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莽莽: 。 妖娆: 。 折腰: 。 风骚: 。 红装素裹: 。 天骄: 。 数风流人物: 。 【答案】【答案】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示范读课文,学生找出词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分外妖娆(f n)(r o) 成吉思汗(h n) 数风流人物(sh) 还看今朝(h i) 稍逊风骚(x n)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妖

13、娆:娇艳美好。 折腰:弯腰行礼,这里是倾倒的意思。 7 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大地。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大地。 天骄:天之骄子。 数风流人物:称得上是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数,点数,数得着,称得上。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2了解有关文体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子词”,是为配乐而填写的歌诗。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比如今天学习的课

14、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就是这首词的题目。 “沁园春”,词牌名。相传沁园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名因此而得名。 “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背景知识。 1936 年 2 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 年 8 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 雪抄给他,随后这首词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

15、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增强了胜利的信心。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答: 【交流点拨】描写北国雪景。赞美了祖国大好河山,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词的下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答: 【交流点拨】议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今英雄,表达了作者作为人民革命领袖的自信。 (二)文本探究 (学生积极展开思考,分组讨论问题。) 1词的上阕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答: 【交流点拨】总写北国雪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写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2作者对雪景

16、的具体描写由哪个字领起?它统摄的宾语包括哪些句子? 8 答: 【交流点拨】由“望”字领起,它统摄的句子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 3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答: 【交流点拨】虚景;从“须”字可以看出;预示着等到革命成功了,再看祖国的河山,一定会更加艳丽美好。这象征祖国前途的光明灿烂。 4下阕开头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 【交流点拨】起过渡作用,前句承上,总括上阕写景,后句启下,总领下文抒情。 5下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惜”字包含着作者的什么感情? 答: 【交流点拨】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惜”字肯定了这些英雄人

17、物的功绩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影响,但也委婉地批评了他们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惜”字包含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定信念。 6词的下阕又是如何评论历史英雄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抱负? 答: 【交流点拨】用一个“惜”字,委婉批评了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今朝的风流人物在武功与文治两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三)检查背诵 背诵、默写全词。(以四人为一个小组,互相抽查。教师巡视并参与检查。)

18、 四、拓展延伸 1词的下阕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了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对这种评价你是怎样理解和认识的? 答: 【交流】生甲:我觉得“惜”字饱含作者的惋惜之情,作者虽然对上述历史人物长于武功而给予肯定,但他们“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说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文才不足,而“只识”二字则更含嘲讽之意,表现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这说明作者对五位英雄人物的评价还是略有区别的。 生乙:我觉得尽管作者批评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短于“文治”,但在委婉的批评中,仍然肯定了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佼佼者,对中国历史的发展

19、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生丙:我觉得作者评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是为下文赞扬今朝“风流人 9 物”做铺垫。在对历史英雄人物不善文治表示可惜的同时,也在“惜”中寓志,蕴含着后来者居上的气概和超越古人的自信。 2搜集有关雪的诗句。 答: 【交流】示例: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

20、判官归京)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初步学习沁园春 雪,领略了北国之雪的风姿。同时,也体会到作者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文本,一起来欣赏词作的语言魅力和艺术特色。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语言品析 请同学们细心揣摩品味下列语句,理解词句的深长意味。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句中的“折腰”改为“赞美”好吗?为什么?) 答

21、: 【交流点拨】诗句中的“折腰”意为倾倒,展示了英雄人物为祖国山河倾倒的心情,并揭示出为之奋斗的动机。改为“赞美”,不合词的韵律,且少了形象性。“娇”是一种女性美,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一个“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句中的“略输”改为“尽输”,句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 【交流点拨】文采,本指辞采、才华,秦皇、汉武兼有文治,“略输文采”指才华稍差一些,在叹惋 10 中有褒有贬,在肯定中指出不足,改后则变为全盘否定。 3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句中的“稍逊”能否改为“全无”?为什么?) 答: 【交流点拨】原词贬中含褒,

22、肯定其文治才能并指出不足,改后完全否定其文采。 4只识弯弓射大雕。(“只识”改为“识得”行吗?为什么?) 答: 【交流点拨】对于成吉思汗的评论,词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语带嘲讽。“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不仅使议论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联翩。用“只”限制“识”,意味委婉,语气更严厉。 (三)艺术特色 1词的上阕在写景的时候用了什么顺序和哪些写法? 答: 【交流点拨】先总写后分写,先实写后虚写。动景和静景相结合,虚景和实景相结合。 2请指出上阕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 【交流点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23、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欲与天公试比高”中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了,十分生动形象。拟人手法的运用,生动地写出“山”“原”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这不仅逼真地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雄奇景象,而且抒发了作者豪迈的感情。 3这首词是怎样将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答: 【交流点拨】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之作。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阕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下阕议论,即上阕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

24、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寓情于议,蕴含作者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突出,从而收到强烈而感人的艺术效果。 (四)主旨探究 既然上述人物都有“略输”“稍逊”“只识”的缺陷,那么谁配称真正的“风流人物”呢?(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时入组点拨。) 11 答: 【交流点拨】“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两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作者的自况。这是作者的自

25、信和自励,是对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歌颂,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三三拓展延伸拓展延伸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 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答: 【交流】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同步测试四同步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

26、列加点字注音。 分外( )妖娆( )折腰( )稍逊( )今朝( )成吉思汗( ) 【答案】Fn ro zh xn zho hn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qn)上阕(ju)惟余(只剩下)B莽莽(mn) 妖娆(ro)莽莽(无边无际) C折腰(zh) 稍逊(xn)略输(稍差)D滔滔(to) 风骚(so)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 【答案】A 【解析】“阕”应读 qu。 3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风骚 骚动 骄奢 骄美 B分析 折腰 欣赏 拆散 C大雕 雕刻 凋零 倜傥 D腊月 蜡象 蜡烛 喇叭 【答案】A 【解析】A 项中“骄美”应为“娇美”。 4下列诗句

27、中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B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欲/与天公/试比高。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答案】C 【解析】欲与天公/试比高。 12 5“惟余莽莽”中“莽莽”和“顿失滔滔”中“滔滔”的意思是( ) A无边无际 河水流动 B白雪 波涛 C白雪一片 河水流动 D无边无际 波涛滚滚 【答案】D 6“惜秦皇汉武”中“惜”的意思是( ) A爱惜 B珍惜 C叹息 D可惜 【答案】D 7下列语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28、。D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答案】D 8填空。 (1)本文揭示主旨的句子是_,过渡的句子是_。 (2)“稍逊风骚”中“风骚”本来指_,这里指_。 【答案】(1)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文章辞藻 9补充原文中的句子。 (1)望长城内外,_;大河上下,_。 (2)须晴日,_,_。 (3)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4)俱往矣,_,还看今朝。 【答案】(1)惟余莽莽 顿失滔滔 (2)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3)江山如此多娇 (4)数风流人物 10这首词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 A上阕侧重写景,下阕侧重议论,抒情贯串全词。 B

29、上阕侧重写景,下阕侧重抒情,议论贯串全词。 C上阕侧重抒情,下阕侧重议论、写景。 D上阕侧重写景,下阕侧重议论抒情。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我们对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理解。要结合上、下阕具体内容进行判断。 二、课内精读 沁园春雪 13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1对这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望长城内外,惟余莽

30、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中的“惟”“顿”都是副词,“惟”字强调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写出了大雪覆盖面积之广;“顿”字写出了黄河封冻速度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中的“舞”“驰”两个动词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予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气勃勃。 C沁园春雪是一首词,从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帝王,抒发了自己的抱负。 D沁园春雪的下阕,从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帝王,抒发了自己的抱负。 【答案】D 【解析】沁园春雪的下半阕,没有写祖国山河的壮丽,只是写了英雄人物,纵论历代帝王,抒发自己的抱负。 1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采用了什么手法

31、?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答案】采用比喻的手法。将雪后的山比作“银蛇”,将雪后的高原比作“蜡象”,生动形象。另外“舞”“驰”以动写静,增添了生机。 【解析】这是一个比较开放的题目,答案可以有多种。可以说运用了比喻,将抽象的生机勃勃的雪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可以说运用了动态描写(化静态为动态),北国的雪景壮丽雄奇,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神州大地生机蓬勃,中华民族前途光明。还可以说运用了对偶,使得音韵和谐。答案不求一致,合理即可。 1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 【答案】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阕的写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价。 【解析】这两句处在下阕的开头,一般来说就要考虑是不是过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九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