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上传人:狼**** 文档编号:219663 上传时间:2022-08-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 第第 9 9 课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描绘景物的写法,培养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3.认识作者,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体会他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4.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

2、迹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预习与交流 1.1.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生字词注音。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生字词注音。 确凿( ) 菜畦( ) 桑椹( ) 油蛉( ) 斑蝥( ) 缠络( ) 攒( ) 珊瑚( ) 敛( ) 脑髓( ) 人迹罕至( ) 觅食( ) 竹筛( ) 秕谷( ) 系( ) ( ) 书塾( ) 渊博( ) 蟋蟀( ) 宿儒( ) 蝉蜕( ) 人声鼎沸( ) 窦( ) 厥土( ) 拗( ) 倜傥( ) 金叵罗( ) 盔甲( ) 锡箔( ) 2.2.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倜傥: 。拗: 。确凿: 。菜畦: 。 轻捷: 。相宜: 。方正: 。博

3、学: 。 渊博: 。人迹罕至: 。敛: 。人声鼎沸: 。 系: 。长吟: 。机关: 。无从: 。 3.3.作者链接作者链接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作品有小说集彷徨 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专集。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4.4.背景链接背景链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 1926 年 9 月 18 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

4、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这组散文是鲁迅在生活中辗转流徙,心 2 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他是为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一)整体感知 听录音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答:答: 2.请你根据题目“从到”给文章划分结构。 答:答: 3.对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有下列三种理解,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答: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

5、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其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 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二)深层探究(二)深层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答: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答:答: 3.童年时候的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答:答: 四拓展延伸 童年就像珍藏在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绿水、幻想、冒险;有晚归的牛羊,牧童的短

6、笛,更有母亲那一声声悠长的呼唤。童年,浓缩了一段令人回味留恋的历史;童年,沉淀了一个美丽迷人的童话。童年的幻想多彩诱人,童年的故事说不完同学们能不能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把童年的趣事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答:答: 3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主要掌握写景、 写人的方法, 进一步体会词句的作用。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合作与探究 (一)分析人物(一)分析人物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答:答: (二)语言

7、品析(二)语言品析 1.“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答:答: 2.画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答:答: 3.仔细阅读描写百草园景物的一段话,并赏析其语言的妙处。 答:答: 4.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答:答: 5.也许

8、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 句中连用三个“也许”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答: (三)写作手法探究(三)写作手法探究 1.作者为表达主题,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答:答: 4 2.本文的景物描写很成功,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 答:答: 3.朗读美女蛇一段,学生复述,分析作用。 答:答: 三、拓展延伸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答:答: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 70 个字,却连用 9 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

9、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地表现了出来。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段文字,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 100 字。 答:答: 四同步小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确凿(zo) 菜畦(q) 皂荚(ji) B.相宜() 油蛉(lng) 斑蝥(mo) C.珊瑚(h) 骨髓(shu) 秕谷(b) D.蝉蜕(du) 盔甲(ku) 觅食()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书塾 规则 淋漓 人声鼎沸 B.捕获 绣像 罚跪 风流倜傥 C.云宵 纳凉 严厉 人迹罕至 D.蜈蚣 啄食 蚂蚁 学识渊博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10、 A. 鲁迅故乡绍兴的春天是一个百花盛开、草长莺飞的地方。 B. 我国未成年人所占网民比例不断提高,调查显示大约有 92%左右的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 C. 在异国他乡,不论华人华侨还是中方项目员工来中国大使馆求助,总是能第一时间得到回应与帮助。 D. 通过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体味到了童年鲁迅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 4.“三味书屋” 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 ) 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 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 5 C.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 D.他很

11、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蜡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6. 下面句子的正确排序为:_ 在泥墙的南端,即与鲁迅家后门墙角接壤处,有块刻有“梁界”两字的界碑。 大园在南,西边有一垛长达四十四米的泥墙,作为与西邻梁家后园的分界线。 百草园在浙江绍兴的鲁迅故居后面,有小

12、园、大园之分。 这块界碑和这垛被鲁迅称为“有无限趣味”的“短短的泥墙”至今仍留存如故。 小园在北,向西北角突出,面积约为大园的四分之一。 7.仿照例句,再写两个你对“童年”的理解的比喻句。 例句:童年是萌芽的小草,充满了生机。 仿句:童年是_,充满了_;童年是_,充满了_。 二、阅读理解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

13、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8. 选段描写的主要内容是_;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 9. 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 (1)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加点的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10. “我”在泥墙根一带动手做了哪四件趣事? 11. 下面对本

14、段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写景调动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如“光滑”就是从触觉角度来写的。 B. 作者写景注重详略,略写了整个百草园之景,详写了泥墙根一带。 6 C. 作者写景注重顺序,前一个“不必说”写静物由高到低,后一个“也不必说”写动物由低到高。 D. 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童心童趣:拔何首乌一事体现了儿童天真的好奇心,“又酸又甜”则表明作者亲自品尝过覆盆子。 12. 请仿照本段的写法,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写一段话。 第第 9 9 课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描绘景物的写法,培养观察能力与

15、表达能力。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3.认识作者,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体会他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4.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预习与交流习与交流 1.1.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生字词注音。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生字词注音。 确凿( ) 菜畦(

16、 ) 桑椹( ) 油蛉( ) 斑蝥( ) 缠络( ) 攒( ) 珊瑚( ) 敛( ) 脑髓( ) 人迹罕至( ) 觅食( ) 竹筛( ) 秕谷( ) 系( ) ( ) 书塾( ) 渊博( ) 蟋蟀( ) 宿儒( ) 蝉蜕( ) 人声鼎沸( ) 窦( ) 厥土( ) 拗( ) 倜傥( ) 金叵罗( ) 盔甲( ) 锡箔( ) 2.2.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倜傥: 。拗: 。确凿: 。菜畦: 。 轻捷: 。相宜: 。方正: 。博学: 。 渊博: 。人迹罕至: 。敛: 。人声鼎沸: 。 系: 。长吟: 。机关: 。无从: 。 1.1.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生字词注音。朗读

17、课文,给下面加点的生字词注音。 确凿(zo) 菜畦() 桑椹(shn)油蛉(lng) 斑蝥(mo) 缠络(lo) 攒(cun) 珊瑚(shn h) 敛(lin)脑髓(su) 人迹罕至(hn) 觅食() 7 竹筛(shi) 秕谷(b) 系()书塾(sh) 渊博(yun) 蟋蟀(shui) 宿儒(r) 蝉蜕(tu) 人声鼎沸(dng)窦(du) 厥土(ju) 拗(o) 倜傥(t tng) 金叵罗(p) 盔甲(ku) 锡箔(x b) 2.2.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倜傥:洒脱,不拘束。拗:弯曲,弯转。确凿:确实。 菜畦:菜地。轻捷:轻快,敏捷。相宜:适宜。 方正:正派。博学

18、:学问丰富。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敛:收拢,收缩。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沸,水开。 系:打结。消释:溶解。长吟:长声鸣叫。 机关:这里是秘密的意思。无从:没有办法。 3.3.作者链接作者链接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作品有小说集彷徨 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专集。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4.4.背景链接背景链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 1926 年

19、 9 月 18 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这组散文是鲁迅在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他是为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一)整体感知 听录音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答:答: 【交流点拨】【交流点拨

20、】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从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请你根据题目“从到”给文章划分结构。 答:答: 8 【交流点拨】【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8 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 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 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 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 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 段结束):回忆在三味

21、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 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 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 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 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 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和“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3.对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有下列三种理解,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答: 【交流点拨】【交流点拨】 (1)嘲讽脱离实际的清末私塾教育,暴露封建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漠视、束缚、残害。 (2)真实的再现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生活,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表达了作者对生气蓬勃的少年

22、生活的怀念和追求。 (3)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表现了作者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其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 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二)深层探究(二)深层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答: 【交流点拨】【交流点拨】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23、。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 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 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4、9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答:答: 【交流点拨】【交流点拨】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 有的说是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时候的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25、 3.童年时候的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答:答: 【交流点拨】【交流点拨】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四拓展延伸 童年就像珍藏在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绿水、幻想、冒险;有晚归的牛羊,牧童的短笛,更有母亲那一声声悠长的呼唤。童年,浓缩了一段令人回味留恋的历史;童年,沉淀了一个美丽迷人的童话。童年的幻想多彩诱人,童年的故事说不完同学们能不能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把童年的趣事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答:答: 【交流】【交流】小时候,我们干过许多“傻”事、“蠢”事、好笑的事,至今令我记忆

26、犹新 记得有一年的春天,妈妈给我买了一个风筝,十分漂亮,我爱不释手。风筝成长方形,上面画着一只凤凰,翩翩起舞,姿态十分优雅。我高兴得不得了,立刻拿着风筝来到公园放。 进入公园,来到了一个宽阔的草坪上,我迫不及待地在风筝上固定好绳线,开始放风筝。我一手托着风筝,另一手握着风筝线。我向前方奋力地一跑,风筝直飞向天空。风筝越飞越高,我停下了脚步,心里像夏日的冰淇淋一样,甜滋滋的。突然,一架飞机从我头顶上越过,顿时,我的脑海里闪过一丝灵感,心想:飞机从机场飞走后,绕了世界一圈,又会飞回来的。那风筝呢?风筝飞走了以后,会不会再飞回来呢?我趁妈妈一不注意,拿出剪刀“咔嚓”一声,把风筝一剪剪断了。风筝随着风

27、越飞越高,不一会儿,就看不见了。我找了个地方坐下来休息,等了好久。咦?风筝怎么还没有飞回来?我哭丧着脸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向妈妈说了一遍。妈妈听了,哭笑不得,说:“飞机是有人驾驶的,行动才能来去自如,可风筝” 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三五年了,但我时时会想起来,每次都会捧腹大笑。这件快乐的事,也让我从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了解和不认识的事,不要莽撞的去做。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10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主要掌握写景、 写人的方法, 进一步体会词句的作用。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合作与探究 (一)分析人物(一)分析人物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

28、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答:答: 【交流点拨】【交流点拨】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反映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而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二)语言品析(二)语言品析 1.“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29、。” “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答:答: 【交流点拨】【交流点拨】“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2.画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答:答: 【交流点拨】【交流点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同时也从捕鸟活动中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3.仔细阅读描写百草园景物的一段话,并赏析其语言的妙处。 答:答: 【交流点拨】【交流点拨】“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还可以摘

30、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再如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 表现出昆虫鸣声的悦耳。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极富表现力。 4.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11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答:答: 【交流点拨】【交流点拨】“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5.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

31、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 句中连用三个“也许”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答: 【交流点拨】【交流点拨】句中连用三个“也许”表猜测,表达出作者深刻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无奈与依依惜别的深情。 (三)写作手法探究(三)写作手法探究 1.作者为表达主题,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答:答: 【交流点拨】【交流点拨】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把百草园的“乐”与“三味书屋”的乏味形成鲜明的对比。 2.本文的景物描写很成功,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 答:答: 【交流点拨】【交流点拨】(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被摸过,说明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

32、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冬齐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 (5)从修

33、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3.朗读美女蛇一段,学生复述,分析作用。 答:答: 【交流点拨】【交流点拨】运用了联想手法,增添神秘气氛,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乐趣。 12 三、拓展延伸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答:答: 【交流】【交流】不必说翠绿的青山,苍劲的松柏,浮动的白云,湛蓝的天空,也不必说夜莺在婉转的歌唱,麻雀在喳喳的嬉戏,美丽的蝴蝶在风中舞动,单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

34、就足以令人心旷神怡,它是那么嫩绿,那么坚强,迎着凛冽的寒风昂然挺立。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 70 个字,却连用 9 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地表现了出来。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段文字,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 100 字。 答:答: 【交流】【交流】他弯着腰,在他的前后不停地拍着篮球。他的两眼滴溜溜地转动,一直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脚步,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他终于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四四同步小测同步小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

35、的一项是( ) A.确凿(zo) 菜畦(q) 皂荚(ji)B.相宜() 油蛉(lng) 斑蝥(mo) C.珊瑚(h) 骨髓(shu) 秕谷(b)D.蝉蜕(du) 盔甲(ku) 觅食() 【答案】A 【解析】B 项,“宜”应读;C 项,“髓”应读 su;D 项,“蜕”应读 tu。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书塾 规则 淋漓 人声鼎沸 B.捕获 绣像 罚跪 风流倜傥 C.云宵 纳凉 严厉 人迹罕至 D.蜈蚣 啄食 蚂蚁 学识渊博 【答案】C 【解析】“宵”应为“霄”。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鲁迅故乡绍兴的春天是一个百花盛开、草长莺飞的地方。 B. 我国未成年

36、人所占网民比例不断提高,调查显示大约有 92%左右的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 C. 在异国他乡,不论华人华侨还是中方项目员工来中国大使馆求助,总是能第一时间得到回应与帮助。 D. 通过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体味到了童年鲁迅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 【答案】C 【解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语意不明、不合逻辑。修 13 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A.“春天”与“地方”搭配不当,应将“地方”改为“季节”;B.“大约”与“左右”语意重复,应删去一个;C.正确;D.缺少主语,应删去“让”。 4.“三味书屋” 的

37、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 ) 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 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 C.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 D.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答案】D 【解析】从文中第11段“我对他很恭敬”一句可判断应选 D 项。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D.“三

38、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蜡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答案】B 【解析】B 项,本文文体是散文,不是小说。 6. 下面句子的正确排序为:_ 在泥墙的南端,即与鲁迅家后门墙角接壤处,有块刻有“梁界”两字的界碑。 大园在南,西边有一垛长达四十四米的泥墙,作为与西邻梁家后园的分界线。 百草园在浙江绍兴的鲁迅故居后面,有小园、大园之分。 这块界碑和这垛被鲁迅称为“有无限趣味”的“短短的泥墙”至今仍留存如故。 小园在北,向西北角突出,面积约为大园的四分之一。 【答案】 【解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

39、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阅读这五句话,分析各句的意思,可知句是总领句,应放在第一位;句的“小园在北”和句的“大园在南”分别与句中的“有小园、大园之分”相对应,所以句应放在第二位,句应放在第三位;句的“这块界碑”与句的“有块刻有梁界两字的界碑”相承接,所以句应放在句后面。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应排序为:。 7.仿照例句,再写两个你对“童年”的理解的比喻句。 例句:童年是萌芽的小草,充满了生机。 仿句:童年是_,充满了_;童年是_,充满了_。 【答案】 示例:童年是初升的太阳, 充满了活力; 童年是含苞的花朵, 充满了希望。

40、 14 【解析】仿写句子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先分析例句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主题是“童年”,形式上是两个分句,后一句是前一句的特点;其次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最后按示例的结构形式“童年是 xx 的 xx,充满了 xx”仿写即可。 二、阅读理解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

41、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8. 选段描写的主要内容是_;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 9. 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 (1)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加点的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_ (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42、_ 10. “我”在泥墙根一带动手做了哪四件趣事? 11. 下面对本段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写景调动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如“光滑”就是从触觉角度来写的。 B. 作者写景注重详略,略写了整个百草园之景,详写了泥墙根一带。 C. 作者写景注重顺序,前一个“不必说”写静物由高到低,后一个“也不必说”写动物由低到高。 D. 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童心童趣:拔何首乌一事体现了儿童天真的好奇心,“又酸又甜”则表明作者亲自品尝过覆盆子。 12. 请仿照本段的写法,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写一段话。 【答案】8.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 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9.(1

43、)“泥墙根一带”,地方不大,何况又“短短的”,“单是”它就有“无限趣味”,表明百草园中的趣味到处都是。 (2)拟人。从听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蟋蟀叫声的悦耳动听,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10. 翻砖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 11. C 12. 不必说翠绿的青山,苍劲的松柏,浮动的白云,湛蓝的天空;也不必说画眉在婉转地歌唱,白头翁在喳喳地嬉戏,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单是山间的那条窄窄的小溪,就有无限乐趣。 15 【解析】 8.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取信息并概括的能力。阅读选段,结合关键语句来理解。因为菜花是春天开的,鸣蝉在夏天,而蟋蟀鸣叫在秋天,所以本段文字主要

44、写的是百草园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色。根据“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可知本段文字突出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9.(1)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找准赏析的角度。这个句子以“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三个词连接, 说明了百草园中的有趣景物比比皆是, 并做到了详略分明, 最后“单是”句, 指出了本段描绘的重点,“泥墙根一带”,地方不大,何况又“短短的”,“单是”它就有“无限趣味”,表明百草园中的趣味到处都是。根据这些理解来整理作答即可。 (2)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常用的修辞, 结合句子内容作出具体分析。从句子内容来看,作者将油蛉、蟋

45、蟀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给泥墙根一带带来的无限生机与乐趣,表现了愉快的心情,更符合儿童心理。 点睛:词句赏析品味题的答题基本上从修辞和字词角度切入,答案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说出修辞名称(找出关键字词),点出修辞内容(点出字词内容),说出修辞作用(说出字词作用)的思路。 10.本题考查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在熟知段落内容的基础上,找出事件,用指定的方式概括即可。“翻开断砖来, 有时会遇见蜈蚣; 还有斑蝥, 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 便会有啪的一声”一句写了两件事, 分别为:翻砖找蜈蚣、按斑蝥。后面还写了拔何首乌和摘覆盆子的事。据此作答即可。 1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

46、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C. 此项说法不准确,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椹”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来写静物;“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写动物。 12.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这个句式的特点,然后写话。“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前两个“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略写,后面的“单是”句是详写。解答时可用此句式来介绍我们的课余生活。我们的课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不必说足球场上的激烈拼杀,也不必说乒乓球台上的风风火火,单是篮球筐下传球投篮的精妙配合,就充满着无限乐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