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辽宁省盘锦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吹** 文档编号:218882 上传时间:2022-08-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辽宁省盘锦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年辽宁省盘锦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年辽宁省盘锦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2年辽宁省盘锦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22022 年辽宁省盘锦市中考化学年辽宁省盘锦市中考化学试卷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本题包括(本题包括 10 道小题,每小题道小题,每小题 1分,共分,共 10 分。 )分。 ) 1. 下列变化中与其他三个存在本质区别的是 A. 瓷碗破碎 B. 金属生锈 C. 动物呼吸 D. 醋的酿造 2. 下列物质中属于合成材料是 A. 青铜 B. 棉花 C. 涤纶 D. 羊毛 3. 下列基本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读液体体积 B. 测溶液 pH C. 熄灭酒精灯 D. 蒸发 4. 下列常见物质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A. C6H12O6 B. K2CO3 C. C2H5OH D.

2、 CH3COOH 5. “可燃冰”开采中,如果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会引起的环境问题是 A. 臭氧空洞 B. 酸雨 C. 温室效应增强 D. 白色污染 6. 下列有关粒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B. 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C. 原子可转化成离子,离子不能转化为原子 D. 钠原子和钠离子核电荷数相同 7.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水是由 H、O 两种元素组成的 B. 生铁的硬度小于纯铁 C.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D. 洗涤剂可以乳化油污 8.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所以生活中要适量补充碘元素 B. 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所以许

3、多物质能在氧气中燃烧 C. 金刚石和石墨都由碳元素组成,所以二者性质都相同 D. CO具有可燃性,所以可用点燃的方法除去 CO2中少量 CO 9. 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甲醇(CH3OH) ,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X 的数值为 3 B.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C. 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D. 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10. 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易与空气中成分反应而变质 B. 蚊虫叮咬后涂抹 NaOH溶液减轻痛痒 C 能去除油污可作炉具清洁剂 D. NaOH 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非选择题(共

4、 30 分)分) 11. 魅力化学,多彩世界。 【资料】溶洞中形态各异的石笋和钟乳石是通过两个化学反应形成的:石灰岩中难溶的 CaCO3遇到溶有CO2的水生成可溶的 Ca(HCO3)2 溶有 Ca(HCO3)2的水遇热或压强变小时会分解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有的沉积在洞顶,有的沉积在洞底。日久天长洞顶的形成钟乳石,洞底的形成石笋。 (1)请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2) 溶有较多碳酸氢钙的水属于_ (填“硬水”或“软水”) ,生活中常用_来鉴别硬水和软水。 (3) 要去溶洞探险, 从安全的角度考虑, 照明方式最好选用_填“手电筒”或“火把”) , 原因是_。 12. 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第三

5、周期的相关信息。 (1)每一小格可以提供的基本信息有_。 (2)表中蕴含的递变规律之一是_。 (3)铝由_构成,将未打磨的铝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未看到明显现象,猜测其可能原因是_,实验后将铝片回收再利用的意义是_。 13. 溶液有广泛的用途。请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两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KCl 34.0 40.0 45.5 51.1 56.7 KNO3 31.6 63.9 110 169 246 (1)分析、比较表中的数据可知,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的物质是_。 (2)40时,能否配制质量分数为 35%的 KCl 溶液,原因是_。

6、(3)为除去 KNO3中混有的少量 KCl,将固体样品加水溶解,然后加入适量的_溶液,过滤、蒸发即可。也可以用_的结晶方法。在实验中,常将固体样品配制成溶液进行化学反应的目的是_。 14. 科学探究离不开实验活动。 (1)仪器 a 的名称是_。 (2)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并用于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最好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_。 (3)向装置 A中加入少量氧化铜作催化剂,再向其中加入 68g 过氧化氢溶液,反应结束后,共产生 1.6g氧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所用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 (4)实验小组同学用石灰石和 6%的稀盐酸制取 CO2时,发现固体

7、仍有大量剩余,但不再产生气泡,请写出一种可能的原因_,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_。 (5)以下反应均可生成 NH3(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 422322NH Cl+Ca(OH)CaCl +2NH+2H O 43322NH HCONH+CO+H O 3232CaO+NHH O=NH+Ca(OH) 结合以上装置,适合作为实验室制取 NH3反应原理有_(填序号) 。 15. 科学探究是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近年来,自热食品种类繁多。只需将撕去塑料膜的发热包放入凉水中,就能享用美食,很受年轻人的追捧。实验小组同学买来一份自热食品进行以下探究。 【资料】、发热包中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生石灰、

8、碳酸钠、铝粒。 、铝能和 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氢气,偏铝酸钠溶于水。 探究一:发热包的发热原理。 (1)小组同学取出发热包,撕去塑料膜,放入适量凉水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固体迅速膨胀,同时还可观察到发热包内固体变硬结块,其可能的原因是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2)在使用发热包过程中,禁止明火的理由是_。 探究二:反应后混合物中部分成分探究。 根据以上操作和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3)操作的名称是_。 (4)根据现象得出:滤液 A 中一定不含的物质是_。根据现象分析得出:固体 B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综合分析得出:现象中产生的气体,其成分的组成可能为_。 (5)

9、通过以上探究,同学们进行反思总结,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_。 A能与水混合放出热量的物质均可做发热包的发热材料 B发热包应密封防潮保存 C禁止用湿手接触发热包 D使用过程中应保持通风 20222022 年辽宁省盘锦市中考化学年辽宁省盘锦市中考化学试卷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本题包括(本题包括 10 道小题,每小题道小题,每小题 1分,共分,共 1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 下列变化中与其他三个存在本质区别的是 A. 瓷碗破碎 B. 金属生锈 C. 动物呼吸 D. 醋的酿造 【答案】A 2. 下列物质中属于合成

10、材料的是 A. 青铜 B. 棉花 C. 涤纶 D. 羊毛 【答案】C 3. 下列基本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读液体体积 B. 测溶液 pH C. 熄灭酒精灯 D. 蒸发 【答案】D 4. 下列常见物质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A. C6H12O6 B. K2CO3 C. C2H5OH D. CH3COOH 【答案】B 5. “可燃冰”开采中,如果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会引起的环境问题是 A. 臭氧空洞 B. 酸雨 C. 温室效应增强 D. 白色污染 【答案】C 6. 下列有关粒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B. 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C. 原子可转化成离子,离子不能转化为

11、原子 D. 钠原子和钠离子核电荷数相同 【答案】D 7.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水是由 H、O两种元素组成的 B. 生铁的硬度小于纯铁 C.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D. 洗涤剂可以乳化油污 【答案】B 8.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所以生活中要适量补充碘元素 B. 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所以许多物质能在氧气中燃烧 C. 金刚石和石墨都由碳元素组成,所以二者性质都相同 D. CO具有可燃性,所以可用点燃的方法除去 CO2中少量 CO 【答案】A 9. 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甲醇(CH3OH) ,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X的数值

12、为 3 B.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C. 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D. 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答案】C 10. 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易与空气中成分反应而变质 B. 蚊虫叮咬后涂抹 NaOH溶液减轻痛痒 C. 能去除油污可作炉具清洁剂 D. NaOH 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答案】B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非选择题(共 30 分)分) 11. 魅力化学,多彩世界。 【资料】溶洞中形态各异的石笋和钟乳石是通过两个化学反应形成的:石灰岩中难溶的 CaCO3遇到溶有CO2的水生成可溶的 Ca(HCO3)2 溶有 Ca(HCO3)2的水遇热或压强变小时会分

13、解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有的沉积在洞顶,有的沉积在洞底。日久天长洞顶的形成钟乳石,洞底的形成石笋。 (1)请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2) 溶有较多碳酸氢钙的水属于_ (填“硬水”或“软水”) ,生活中常用_来鉴别硬水和软水。 (3) 要去溶洞探险, 从安全的角度考虑, 照明方式最好选用_填“手电筒”或“火把”) , 原因是_。 【答案】 (1)CaCO3+CO2+H2O=Ca(HCO3)2 (2) . 硬水 . 肥皂水 (3) . 火把 .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可从火把的燃烧情况判断洞内二氧化碳含量是否过高,如火把熄灭,则不能进入 12. 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的相关信息。 (1

14、)每一小格可以提供的基本信息有_。 (2)表中蕴含的递变规律之一是_。 (3)铝由_构成,将未打磨的铝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未看到明显现象,猜测其可能原因是_,实验后将铝片回收再利用的意义是_。 【答案】 (1)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 (2)原子序数从左到右依次增大(合理即可) (3) . 原子#铝原子 . 铝片表面有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反应进行 . 节约金属资源 13. 溶液有广泛的用途。请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两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溶解度 温度/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KCl 34.0 40.0 45.5 51.1 56.7 KNO3 31.6 6

15、3.9 110 169 246 (1)分析、比较表中的数据可知,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的物质是_。 (2)40时,能否配制质量分数为 35%的 KCl 溶液,原因是_。 (3)为除去 KNO3中混有的少量 KCl,将固体样品加水溶解,然后加入适量的_溶液,过滤、蒸发即可。也可以用_的结晶方法。在实验中,常将固体样品配制成溶液进行化学反应的目的是_。 【答案】 (1)硝酸钾#KNO3 (2)不能,40时氯化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8.6%,无法达到 35% (3) . 硝酸银#AgNO3 . 冷却热饱和溶液 . 提高反应速率 14. 科学探究离不开实验活动。 (1)仪器 a 的名称是_。

16、(2)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并用于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最好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_。 (3)向装置 A中加入少量氧化铜作催化剂,再向其中加入 68g 过氧化氢溶液,反应结束后,共产生 1.6g氧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所用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 (4)实验小组同学用石灰石和 6%的稀盐酸制取 CO2时,发现固体仍有大量剩余,但不再产生气泡,请写出一种可能的原因_,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_。 (5)以下反应均可生成 NH3(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 422322NH Cl+Ca(OH)CaCl +2NH+2H O 43322NH HCONH+CO+H

17、O 3232CaO+NHH O=NH+Ca(OH) 结合以上装置,适合作为实验室制取 NH3的反应原理有_(填序号) 。 【答案】 (1)长颈漏斗 (2)BE (3) . 2222CuO2H O2H O+O . 5% (4) . 稀盐酸已经完全反应 .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铁粉,无气泡产生或(稀盐酸的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反应不再进行取 6%的稀盐酸于烧杯中,加水稀释后倒入装有少量石灰石的试管中,无明显现象)或(石灰石中的碳酸钙已经完全反应取部分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 6%的稀盐酸,无气泡) (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5) 15. 科学探究是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近年来,

18、自热食品种类繁多。只需将撕去塑料膜的发热包放入凉水中,就能享用美食,很受年轻人的追捧。实验小组同学买来一份自热食品进行以下探究。 【资料】、发热包中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生石灰、碳酸钠、铝粒。 、铝能和 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氢气,偏铝酸钠溶于水。 探究一:发热包的发热原理。 (1)小组同学取出发热包,撕去塑料膜,放入适量凉水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固体迅速膨胀,同时还可观察到发热包内固体变硬结块,其可能的原因是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2)在使用发热包过程中,禁止明火的理由是_。 探究二:反应后混合物中部分成分的探究。 根据以上操作和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3)操作的

19、名称是_。 (4)根据现象得出:滤液 A 中一定不含的物质是_。根据现象分析得出:固体 B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综合分析得出:现象中产生的气体,其成分的组成可能为_。 (5)通过以上探究,同学们进行反思总结,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_。 A能与水混合放出热量的物质均可做发热包的发热材料 B发热包应密封防潮保存 C禁止用湿手接触发热包 D使用过程中应保持通风 【答案】 . 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热,有气体产生 . 2323Na CO +Ca(OH) =CaCO+2NaOH . 铝粒、 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氢气, 在空气中遇明火燃烧, 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 (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 过滤 . 碳酸钠#Na2CO3 . 氢氧化钙、碳酸钙 .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气 . BC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化学 > 化学中考 > 中考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