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吹** 文档编号:218744 上传时间:2022-07-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2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2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2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2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22022 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化学试卷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化学试卷 1. 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植物光合作用需要氮气 B. 人体呼吸作用需要氧气 C. 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 D.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 2. 食品包装袋中常有一个小纸袋,标有“石灰干燥剂”字样,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干燥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可以食用 B. 能与水反应 C. 属于盐类 D. 能吸收氧气 3. 化学与生产、生活、环保等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电池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 随意丢弃聚乙烯塑料不产生污染 C. 强热使煤焦化属于化学变化 D. 维生素 D有助于骨骼的生长

2、发育 4. “化学观念”是从化学视角对物质世界的总体认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化学物质不可能再细分 B. 化学物质由元素组成 C. 化学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D. 化学变化伴随能量变化 5. 在“做实验”中“学化学”离不开仪器。废铜回收利用,可先高温灼烧,再加酸溶解。高温灼烧选用的仪器是 A. 锥形瓶 B. 烧杯 C. 集气瓶 D. 坩埚 6. “结构决定性质”是化学的核心观念。下列有关钠原子结构与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钠原子次外层有 8个电子 B. 一个钠原子变成钠离子失去 1 个电子 C. 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D. 钠呈+1价与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有关 7. 科学探究,其乐无穷!

3、向静置的 Ba(OH)2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观察到美丽的颜色,振荡后逐渐滴加稀硫酸,并静静观察,会看到神奇的变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滴加酚酞试液后液滴周围变红,并逐渐扩散开来 B. 开始滴加稀硫酸,液滴处红色瞬间消失复又变红 C. 继续滴加稀硫酸,溶液中沉淀保持不变但 pH增大 D. 发生了中和反应:22442BaOH+H SO =BaSO+2H O() 8. 已知:温度超过 35时,NH4HCO3开始分解,其溶解度表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0 10 20 30 NH4HCO3溶解度(g/100g水) 11.9 15 8 21.0 27.0 A. 用 NH4HCO3晶体配制浓溶

4、液时,可加热煮沸以加快溶解 B. NH4HCO3是铵态复合肥料,与其它肥料都可以混合使用 C. 20时,50.0g蒸馏水就能使 11.0g NH4HCO3晶体完全溶解 D. 127.0g NH4HCO3饱和溶液,由 30降至 20可析出 6.0g晶体 五、 (本题共五、 (本题共 3 个小题,共个小题,共 12 分)分) 9. 火箭燃料肼能与 H2O2反应,反应图示如下(未配平) 。请回答相关问题。 (1)氮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_周期,肼中氮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值为_。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注意配平) 10. 人体中各元素的含量如下图所示(源于人教版教材) ,个体会存在微小差异。请

5、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甲含量最高,其元素符号为_;含量超过 0.01%的元素称为常量元素,11 种常量元素中非金属元素共有_种;因缺微量元素_可引起甲状腺肿大。 (2)下列有关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微量元素是因为对健康的作用微小而命名的 B. 人体摄入有机营养物质和水来获取含量前四位的元素 C. 铜元素为重金属元素,对人体健康毫无益处 D. 人体中常量元素的总质量约占人体总质量的 99.95% 11. 同学们观看央视发现 走进科学节目后,对节目中介绍人类使用金属材料的年代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产生了兴趣,于是查阅 A1、Cu、Fe、Ag四种金属元素的信息形成下表资料。 元

6、素编号 金属材料使用的大致年代 公元前 7000年 公元前 4000年 公元前 2200年 公元1827年 在地壳中的含量/% 0.007 0 00001 4.75 7.73 请回答相关问题。 (1)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炼铜的工艺,最初他们将_(填化学式)和孔雀石(主要成分是Cu2(OH)2CO3)混合后加热就得到了红色的金属铜。 (2)Al元素单质是在电发现之后,通过电解 A12O3才工业化生产的,则 A1在表中的编号是_。 (3)大家发现金属材料使用年代的先后规律一般是:金属越活泼使用年代越迟。但上表中某元素因含量过低而出现了例外。综合分析,、元素依次是_。 六、 (本题共六、 (本题共

7、 2 个小题,共个小题,共 14 分)分) 12. 碳酸钾主要用于制造钾玻璃等无机化学品,也可用于脱除工业气体中的二氧化碳。请你结合下列实验探究,回答相关问题。 (1)观察与记录。描述碳酸钾()的颜色与状态:_ (2)猜想与证明。从物质的类别看,预测 K2CO3具有盐类的性质。实验证明如下: 称取 0.3g 碳酸钾,加 10mL蒸馏水溶解。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玻璃棒、烧杯。 取少许所配溶液,再滴加氯化钙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 另取少许所配溶液缓缓滴加稀盐酸并振荡,观察到开始无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产生气泡,原因是,在实验过程中,先发生233K CO +HC1 KHCO +KC1=,后发生_(写出

8、化学方程式) 。 (3)思考与拓展。用如图所示装置,模拟工业吸收 CO2。其中用多孔球泡(内空球体,球面有许多小孔能通气)比直接用导管插入 K2CO3溶液的吸收效果好,原因是_。实验中,需要监测 K2CO3溶液是否还有较强吸收 CO2的能力,方法之一:取适量溶液于试管中,_(补充操作、现象及结论;可供选择的试剂:NaOH溶液、KCl 溶液、稀硫酸) 。 13. 燃烧与灭火紧密联系着我们的生活。请你依据下列实验探究,回答相关问题。 (1)在空气中点燃镁条,观察到镁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说明该反应_(填“放出”或“吸收”)能量,生成白色固体 MgO,说明镁发生了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9、。 (2)CO2可用于灭火,是否也可熄灭燃着镁呢?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探究 取两块大小相同的干冰,在一块干冰中央挖一个小穴,放入一些镁屑,用红热的铁棒点燃镁屑。 (见图 1) 迅速将另一块干冰盖上,镁在两块干冰间剧烈反应,发出耀眼的白光,像冰块中装入一个明亮的电灯泡一样。 (见图 2和图 3) 取走上面一块干冰,观察到有白色固体产生(见图 4) ,用铁片拨开图 4产物的表面(见图 5) ,还观察到的现象是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反思交流 小组实验后讨论,对初中教材中燃烧的条件有了新的认识,请你代为表达。_ 七、 (本题共七、 (本题共 2 个小题,共个小题,共 5 分)分)

10、 14. 2018年世界权威期刊自然 ,连刊两文报道石墨烯超导重大发现,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四川成都籍中科大年轻博士曹原。下面让我们一起重走“超导材料”发现的神奇之路。请回答相关问题。 (1)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莫林昂内斯经过无数次实验确认, 汞在温度接近-273时几乎处于“零电阻状态”,称之为“超导电性”。汞属于_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 ,其导电的原因是含有自由移动的_。 (2) 1980年有人发现了铜氧化合物的“超导电性”, 将温度提高到约为-140。 YBa2Cu3O5为其代表之一,其中 Cu为+1价,O为-2价,则 Y 为_价。 (3) 2017 年曹原团队发现了石墨烯中

11、的非规“超导电性”, 石墨烯是一层碳原子 (如图, 黑球代表碳原子) 。 曹原推测,当两层石墨烯叠在一起,若彼此之间发生轻微偏移时,有可能产生超导现象,经过不懈努力,困扰世界 107年的常温超导难题, 终于被曹原团队突破! 石墨烯属于_ (填“单质”或“化合物”) ,两层石墨烯叠在一起轻微偏移时发生的是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 曹原小时候就喜欢动手研究,在家里弄了个实验室,曾经把银放入稀硝酸中,自己“合成”实验所需硝酸银。 该实验是否产生了氢气?_ (填“是”或“否”) , 原因是_。 我们坚信未来中国,必定有十个、百个乃至成千上万个“曹原”,用自己的科技之梦去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2、。 15. 工业上用 FeCl3溶液蚀刻铜箔制造印刷电路板,反应为3222FeCl +Cu=2FeCl +CuCl ,蚀刻废液又可再处理,实现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其流程转化关系如下。 请回答相关问题。 (1)“蚀刻废液”的全部溶质有_和少量 FeCl3。操作 I的名称是_。 (2)参照上述流程,画出由“金属残渣 x”分离回收 Cu和 FeC12溶液的简单流程图。 (3)上述流程中,能使三价铁转化为二价铁的物质有_。 (4)蚀刻掉 128g铜,消耗 FeCl3的质量为_ g,理论上至少需要 20%FeCl3溶液的质量为_ g。 (不需要写出计算过程) 20222022 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化学试卷

13、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化学试卷 1. 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植物光合作用需要氮气 B. 人体呼吸作用需要氧气 C. 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 D.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A、植物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氧气,该过程没有氮气参与,故 A 错误; B、氧气能够支持呼吸,所以人体呼吸作用需要氧气,故 B 正确; C、二氧化碳增多能够加剧温室效应,所以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故 C 正确; D、稀有气体不易和别的物质发生反应,其化学性质稳定,故 D 正确; 故选 A。 2. 食品包装袋中常有一个小纸袋,标有“石灰干燥剂”字样,如图所示。下列

14、有关该干燥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可以食用 B. 能与水反应 C. 属于盐类 D. 能吸收氧气 【答案】B 【解析】 【详解】A、石灰干燥剂为氧化钙,氧化钙不能食用,故 A 错误; B、氧化钙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且反应过程中生成大量的热,故 B 正确; C、氧化钙是由氧元素和钙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金属氧化物,不是盐,故 C 错误; D、氧化钙和氧气不能反应,所以不能吸收氧气,故 D 错误; 故选 B。 3. 化学与生产、生活、环保等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电池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 随意丢弃聚乙烯塑料不产生污染 C. 强热使煤焦化属于化学变化 D. 维生素 D有助于骨

15、骼的生长发育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装置;电池放电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正确; B、聚乙烯塑料是塑料,很难降解,随意丢弃会造成白色污染,错误; C、隔绝空气强热使煤焦化产生了煤焦油、焦炭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D、维生素 D 有助于吸收钙,钙有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正确; 故选 B。 4. “化学观念”是从化学视角对物质世界的总体认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化学物质不可能再细分 B. 化学物质由元素组成 C. 化学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D. 化学变化伴随能量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A、物质是可分的,许多现象都能用物质的微粒模型来解释,

16、故选项说法错误; B、化学物质由元素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C、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以决定物质的用途,故选项说法正确; D、因为化学变化实质是化学键的断裂和重连,断键需要吸收能量,成键需要释放能量,所以会有能量的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5. 在“做实验”中“学化学”离不开仪器。 废铜回收利用, 可先高温灼烧, 再加酸溶解。 高温灼烧选用仪器是 A. 锥形瓶 B. 烧杯 C. 集气瓶 D. 坩埚 【答案】D 【解析】 【详解】A、锥形瓶加热要在底部垫石棉网,不能直接加热,不能高温灼烧,不符合题意; B、烧杯加热要在底部垫石棉网,不能直接加热,不能高温灼烧,不符

17、合题意; C、集气瓶不能加热,不符合题意; D、坩埚可以直接加热,也可以高温灼烧,符合题意。 故选 D。 6. “结构决定性质”是化学的核心观念。下列有关钠原子结构与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钠原子次外层有 8个电子 B. 一个钠原子变成钠离子失去 1 个电子 C. 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D. 钠呈+1 价与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有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A、钠原子核外共 3 层电子,第一层 2 个电子,次外层有 8 个电子,最外层 1 个电子。A 正确。 B、一个钠原子变成钠离子失去最外层 1 个电子,变成最外层 8 个电子的稳定结构。B 正确。 C、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所以 C 错

18、。 D、钠原子的最外层 1 个电子,形成化合物时,易失去 1 个电子,带 1 个单位正电荷,化合价为1 价。所以钠呈+1 价与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有关。D 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 C。 7. 科学探究,其乐无穷!向静置的 Ba(OH)2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观察到美丽的颜色,振荡后逐渐滴加稀硫酸,并静静观察,会看到神奇的变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滴加酚酞试液后液滴周围变红,并逐渐扩散开来 B. 开始滴加稀硫酸,液滴处红色瞬间消失复又变红 C. 继续滴加稀硫酸,溶液中沉淀保持不变但 pH增大 D. 发生了中和反应:22442BaOH+H SO =BaSO+2H O() 【答案】C 【解析】 【

19、详解】A、氢氧化钡溶液呈碱性,酚酞遇碱变红色,故加入酚酞后液滴周围变红色,然后因为微粒在不停的运动,所以红色逐渐扩散开,故 A 正确; B、开始滴加稀硫酸,液滴处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红色瞬间消失;然后因为氢氧根离子不断运动到液滴处,液滴处溶液呈碱性,遇到酚酞又变红,故 B 正确; C、继续滴加稀硫,硫酸钡沉淀质量逐渐增大。当氢氧化钡恰好完全消耗时,沉淀量达到最大,继续滴加稀硫酸时, 溶液中沉淀保持不变。 但是此时溶液中硫酸逐渐过量, 溶液呈酸性, 所以 pH 逐渐减小, 故 C 错误; D、氢氧化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方程式为24422H2H OBa OHSOBaSO,故 D 正确

20、; 故选 C。 8. 已知:温度超过 35时,NH4HCO3开始分解,其溶解度表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0 10 20 30 NH4HCO3溶解度(g/100g水) 11.9 15.8 21.0 27.0 A. 用 NH4HCO3晶体配制浓溶液时,可加热煮沸以加快溶解 B. NH4HCO3是铵态复合肥料,与其它肥料都可以混合使用 C. 20时,50.0g蒸馏水就能使 11.0g NH4HCO3晶体完全溶解 D. 127.0g NH4HCO3饱和溶液,由 30降至 20可析出 6.0g 晶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温度超过 35时,NH4HCO3开始分解。所以用碳酸氢铵晶体配

21、制浓溶液时,不能加热煮沸,以防止碳酸氢铵受热分解,故 A 错误; B、 复合肥中含有氮、 磷、 钾元素中的两种及以上的营养元素, 而碳酸氢铵中所含有的营养元素只有氮元素,故碳酸氢铵属于氮肥,不是复合肥;铵态氮肥和碱性物质混用时,会有氨气移出,从而降低铵态氮肥肥效,故碳酸氢铵不能和碱性物质混用,故 B 错误; C、20时碳酸氢铵的溶解度为 21.0g,即该温度下 100g 水中最多溶解碳酸氢铵的质量为 21.0g,所以该温度下 50g 水中对多溶解的碳酸氢铵质量为 10.5g11.0g,故碳酸氢铵晶体不能完全溶解,故 C 错误; D、30时 127.0g 碳酸氢铵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碳酸氢铵质量

22、为 27.0g,溶剂水的质量为 100g。该饱和溶液由 30降至 20时,碳酸氢铵溶解度由 27.0g 降低到 21.0g,所以 30时 127.0g 的碳酸氢铵饱和溶液降温到 20时,可析出 6.0g 晶体,故 D 正确; 故选 D。 五、 (本题共五、 (本题共 3 个小题,共个小题,共 12 分)分) 9. 火箭燃料肼能与 H2O2反应,反应图示如下(未配平) 。请回答相关问题。 (1)氮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_周期,肼中氮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值为_。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注意配平) 【答案】 (1) . 二#2 . 7:1 (2)242222N H +2H ON+4H O=

23、【解析】 小问 1 详解】 氮原子核外有两个电子层,所以氮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故填二; 根据图示,肼的化学式为24N H ,所以肼中的氮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14 21 4 =7 1: ,故填 7:1; 【小问 2 详解】 根据图示,该反应是由肼和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氮气和水,根据化学方程式书写规则和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对应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发生变化,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42222N H +2H ON+4H O= 。 10. 人体中各元素的含量如下图所示(源于人教版教材) ,个体会存在微小差异。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甲含量最高,其元素符号为_;含量超过 0.01%的元

24、素称为常量元素,11 种常量元素中非金属元素共有_种;因缺微量元素_可引起甲状腺肿大。 (2)下列有关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微量元素是因为对健康的作用微小而命名的 B. 人体摄入有机营养物质和水来获取含量前四位的元素 C. 铜元素为重金属元素,对人体健康毫无益处 D. 人体中常量元素的总质量约占人体总质量的 99.95% 【答案】 (1) . O . 7 . 碘 (2)BD 【解析】 【小问 1 详解】 人体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符号 O;11 种常量元素中非金属元素共有氧、碳、氢、氮、磷、硫、氯共7 种;合成甲状腺激素需要碘元素,缺碘会导致甲状腺肿大。 【小问 2 详

25、解】 A、含量小于 0.01%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错误; B、有机营养物质四种:糖类、油脂、维生素、蛋白质,和无机物水中含有的元素有 O、C、H、N,是人体含量前四位的元素,所以人体摄入这些物质获得这些元素,正确; C、铜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其主要功能为辅助造血,但是不能 g 过量摄入,错误; D、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人体中常量元素的总质量约占人体总质量的 99.95%,正确。 故选 BD。 11. 同学们观看央视发现 走进科学节目后,对节目中介绍人类使用金属材料的年代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产生了兴趣,于是查阅 A1、Cu、Fe、Ag四种金属元素的信息形成下表资料。 元素编号 金属材料使用的大致年

26、代 公元前 7000年 公元前 4000年 公元前 2200年 公元1827年 在地壳中的含量/% 0.007 0.00001 4.75 7.73 请回答相关问题。 (1)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炼铜的工艺,最初他们将_(填化学式)和孔雀石(主要成分是Cu2(OH)2CO3)混合后加热就得到了红色的金属铜。 (2)Al元素的单质是在电发现之后,通过电解 A12O3才工业化生产的,则 A1 在表中的编号是_。 (3)大家发现金属材料使用年代的先后规律一般是:金属越活泼使用年代越迟。但上表中某元素因含量过低而出现了例外。综合分析,、元素依次是_。 【答案】 (1)C (2) (3)铜、银、铁 【解析

27、】 【小问 1 详解】 Cu2(OH)2CO3加热会得到氧化铜,要得到红色的金属铜,需要加入还原剂炭粉,碳和氧化铜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 【小问 2 详解】 Al 元素的单质是在电发现之后,故铝是四种元素中人类利用最晚的金属,故 Al 在表中的编号是; 小问 3 详解】 金属活动性强到弱是铁、铜、银,铁在地壳中含量在金属中是第二位,故是铁,铜比银活泼,金属越活泼使用年代越迟,但银含量比铜低的多,上表中某元素因含量过低而出现了例外,故是铜,是银,故综合分析,、元素依次是铜、银、铁。 六、 (本题共六、 (本题共 2 个小题,共个小题,共 14 分)分) 12. 碳酸钾主要

28、用于制造钾玻璃等无机化学品,也可用于脱除工业气体中的二氧化碳。请你结合下列实验探究,回答相关问题。 (1)观察与记录。描述碳酸钾()的颜色与状态:_ (2)猜想与证明。从物质的类别看,预测 K2CO3具有盐类的性质。实验证明如下: 称取 0.3g 碳酸钾,加 10mL蒸馏水溶解。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玻璃棒、烧杯。 取少许所配溶液,再滴加氯化钙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 另取少许所配溶液缓缓滴加稀盐酸并振荡,观察到开始无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产生气泡,原因是,在实验过程中,先发生233K CO +HC1 KHCO +KC1=,后发生_(写出化学方程式) 。 (3)思考与拓展。用如图所示装置,模拟工业吸

29、收 CO2。其中用多孔球泡(内空球体,球面有许多小孔能通气)比直接用导管插入 K2CO3溶液的吸收效果好,原因是_。实验中,需要监测 K2CO3溶液是否还有较强吸收 CO2的能力,方法之一:取适量溶液于试管中,_(补充操作、现象及结论;可供选择的试剂:NaOH溶液、KCl 溶液、稀硫酸) 。 【答案】 (1)白色粉末状固体 (2) . 量筒 . 有白色沉淀生成 . 233K CO +HClKHCO +KCl (3) . 多空球泡可以增大二氧化碳和碳酸钾溶液的接触面积,使得反应更充分 . 滴入少量稀硫酸,观察现象;若立刻产生大量气泡,则碳酸钾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已经很小;若没有立刻产生大量气泡,说

30、明碳酸钾还有较强的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解析】 【小问 1 详解】 碳酸钾为白色粉末状固体,故填白色粉末状固体; 【小问 2 详解】 、称量时使用托盘天平,溶解时需要用烧杯盛装药品,然后加入 10mL的蒸馏水溶解,并用玻璃棒搅拌。所以还需要用量筒量取 10mL的蒸馏水。故填量筒; 、 碳酸钾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钾, 故滴加氯化钙溶液过程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故填有白色沉淀生成; 、刚开始时 HCl含量较少,先发生233K CO +HClKHCO +KCl的反应,随后随着稀盐酸的增多,发生碳酸氢钾和盐酸的反应,反应生成氯化钾、二氧化碳气体和水,方程式为322KHCOHCl=KC

31、l+CO+H O ,故填322KHCOHCl=KCl+CO+H O; 【小问 3 详解】 多空球泡可以使二氧化碳和溶液的接触面积变得的更大,更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故填多空球泡可以增大二氧化碳和碳酸钾溶液的接触面积,使得反应更充分; 取适量溶液于试管中,可向试管中滴加少量硫酸溶液,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若无气泡冒出,说明碳酸钾还可以继续吸收二氧化碳,若立刻产生大量气泡产生,说明碳酸钾已不能再吸收二氧化碳。故填滴入少量稀硫酸,观察现象;若立刻产生大量气泡,则碳酸钾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已经很小;若没有立刻产生大量气泡,说明碳酸钾还有较强的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13. 燃烧与灭火紧密联系着我们的生活。请你

32、依据下列实验探究,回答相关问题。 (1)在空气中点燃镁条,观察到镁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说明该反应_(填“放出”或“吸收”)能量,生成白色固体 MgO,说明镁发生了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 (2)CO2可用于灭火,是否也可熄灭燃着的镁呢?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探究 取两块大小相同的干冰,在一块干冰中央挖一个小穴,放入一些镁屑,用红热的铁棒点燃镁屑。 (见图 1) 迅速将另一块干冰盖上,镁在两块干冰间剧烈反应,发出耀眼的白光,像冰块中装入一个明亮的电灯泡一样。 (见图 2和图 3) 取走上面一块干冰,观察到有白色固体产生(见图 4) ,用铁片拨开图 4产物的表面(见图 5

33、) ,还观察到的现象是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反思交流 小组实验后讨论,对初中教材中燃烧的条件有了新的认识,请你代为表达。_ 【答案】 (1) . 放出 . 氧化 (2) . 有黑色固体产生 . 22Mg+CO2MgO+C点燃 . 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 1 详解】 镁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说明该反应是放出能量;反应后得到氧化镁,则镁与氧元素发生了氧化反应。 【小问 2 详解】 镁和二氧化碳反应,得到了白色固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白色固体是氧化镁,生成物中还缺少碳元素,结合图 5 的现象,应该产生黑色的固体碳;二氧化碳和镁反应产生氧化镁和碳,方程式:2

34、2Mg+CO2MgO+C点燃; 根据实验,发现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合理即可) 。 七、 (本题共七、 (本题共 2 个小题,共个小题,共 5 分)分) 14. 2018年世界权威期刊自然 ,连刊两文报道石墨烯超导重大发现,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四川成都籍中科大年轻博士曹原。下面让我们一起重走“超导材料”发现的神奇之路。请回答相关问题。 (1)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莫林昂内斯经过无数次实验确认, 汞在温度接近-273时几乎处于“零电阻状态”,称之为“超导电性”。汞属于_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 ,其导电的原因是含有自由移动的_。 (2) 1980年有人发现了铜氧化合物的“超导电性”,

35、 将温度提高到约为-140。 YBa2Cu3O5为其代表之一,其中 Cu为+1价,O为-2价,则 Y 为_价。 (3) 2017 年曹原团队发现了石墨烯中的非规“超导电性”, 石墨烯是一层碳原子 (如图, 黑球代表碳原子) 。 曹原推测,当两层石墨烯叠在一起,若彼此之间发生轻微偏移时,有可能产生超导现象,经过不懈努力,困扰世界 107年的常温超导难题, 终于被曹原团队突破! 石墨烯属于_ (填“单质”或“化合物”) ,两层石墨烯叠在一起轻微偏移时发生的是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 曹原小时候就喜欢动手研究,在家里弄了个实验室,曾经把银放入稀硝酸中,自己“合成”实验所需硝酸银。 该实验是

36、否产生了氢气?_ (填“是”或“否”) , 原因是_。 我们坚信未来的中国,必定有十个、百个乃至成千上万个“曹原”,用自己的科技之梦去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答案】 (1) . 金属 . 电子 (2)+3 (3) . 单质 . 物理 . 否 . 银的金属活动性弱于氢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汞属于金属元素,故填金属; 金属原子结合时, 有自由电子在原子周围运动, 一旦通电(两端有电压时)自由电子就会定向运动, 从而导电。故填电子; 【小问 2 详解】 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则和常见元素化合价可知, YBa2Cu3O5中Cu为+1价, O为-2价,Ba为+2价,设 Y

37、的化合价为 x,则有2213250 x ,解得3x ,故填+3; 【小问 3 详解】 、根据题意,石墨烯是一层碳原子,则石墨烯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故填单质; 两层石墨烯叠在一起轻微偏移时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故填物理; 、银的活泼性排在氢元素后,所以银不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故银不能和硝酸反应生成氢气,故填否;银的金属活动性弱于氢; 15. 工业上用 FeCl3溶液蚀刻铜箔制造印刷电路板,反应为3222FeCl +Cu=2FeCl +CuCl ,蚀刻废液又可再处理,实现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其流程转化关系如下。 请回答相关问题。 (1)“蚀刻废液”的全部溶质有_和少量 FeCl3

38、。操作 I的名称是_。 (2)参照上述流程,画出由“金属残渣 x”分离回收 Cu和 FeC12溶液的简单流程图。 (3)上述流程中,能使三价铁转化为二价铁的物质有_。 (4)蚀刻掉 128g铜,消耗 FeCl3的质量为_ g,理论上至少需要 20%FeCl3溶液的质量为_ g。 (不需要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 (1) . 22FeClCuCl、 . 过滤 (2) (3)铜和铁 (4) . 650 . 3250 【解析】 【小问 1 详解】 FeCl3与 Cu 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氯化铜,故“蚀刻废液”的全部溶质有22FeClCuCl、和少量 FeCl3。操作I为固液分离,为过滤操作; 【小问

39、2 详解】 “蚀刻废液”中氯化铜与过量的铁粉反应生成铜和氯化亚铁,经过操作 I过滤得到滤液为氯化亚铁,金属残渣为过量的铁和生成的铜,金属残渣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盐酸与过量的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而铜与盐酸不反应,则可达到由“金属残渣 x”分离回收 Cu和 FeC12溶液,流程图见答案; 【小问 3 详解】 上述流程中,有3222FeCl +Cu=2FeCl +CuCl,“蚀刻废液”中有少量的氯化铁,加入过量的铁粉,可以使氯化铁转化为氯化亚铁,故可以使三价铁转化为二价铁的物质有铁和铜; 【小问 4 详解】 设蚀刻掉 128g 铜,消耗 FeCl3的质量为x, 3222FeClCu2FeClC3256uC42 gl1 8x 32564128gx 解得650gx 即消耗 FeCl3的质量为 650g,则理论上至少需要 20%FeCl3溶液的质量为650g=3250g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化学 > 化学中考 > 中考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