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怀柔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吹** 文档编号:218652 上传时间:2022-07-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8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怀柔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北京市怀柔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北京市怀柔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北京市怀柔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京市怀柔区北京市怀柔区 20212021- -20222022 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题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论开始从学术圈进入公众视野,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 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这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较明显, 我国一些工厂也开始这么做。 从经济效益看, 工业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利可图。“汽车的出现没有让马

2、车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往的经验,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陆续失业,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社会就有可能发生动荡。 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史蒂芬霍金、比尔盖茨等人曾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研发,认为这有可能导致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出现。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设想;即使没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亦非人类之福。 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这点很容易理解, 黑客帝国 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对此已做过大量设想。人工智能业界和一些盲目乐观人士常用“人工智能还很初级”之类的说法宽慰公众,但这种理

3、由是站不住脚的,“老虎还小”不能成为养虎的理由。因此,我们对这一威胁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 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更加发人深省。这种威胁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上,而是恰恰相反。阿西莫夫提出的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观点是,所有依赖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他给出的理由之一:“一个完会依赖机器人的社会,因极度单调无趣,终究会变得孱弱、衰颓、没落而奄奄一息。”这个看法很有见地。 这里排除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可能,假定未来人工智能可承担人们所希望的“任何工作”,人类就会变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虫了。如果真是这样,用不了多久,人类的机能和智力都将迅速退化,我们的人生就变得豪无意义,这是更可怕的威胁。 (摘

4、编自江晓原科技创新应树立底线思维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 )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的无限制发展将会带来严重后果,这在社会各个层面已经达成共识。 B. 经济效益驱使人工智能大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这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C. 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应该引起警惕,因为无论哪种结果对人类来说都是灾难。 D. 即使排除人工智能反叛人类,人类文明也终会因为依赖人工智能而走向灭亡。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人工智能的威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导致全球范围内大量工人失业。 B. 已经引起了一些科学家的担忧。 C. 人类对于远期威胁不能盲目乐观。 D. 很多威胁都是人

5、类的设想或推断。 材料二 人类智能不过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会与历史的心智积淀,而文学正是这种智能优势所在的一部分。文学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娱乐(比如下棋和转魔方) ,就在于文学长于传导价值观。好作家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总能突破常规俗见,创造性地发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而技术主义者恰恰在这里严重缺陷,他们一直梦想着要把感情、性格、伦理、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数据化,收编为形式逻辑,从而让机器的生物性与人格性更强,使其创造力大增,最终全面超越人类。 但他们忘了, 人类智能千万年来早已演变得非同寻常其中一部分颇有几分古怪, 倒像是“缺点”。比如,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

6、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以不讲理,但电脑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 非程式、 非确定性地工作。 这样一来, 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算法 (GA) 、 人工神经网络 (ANN)等仿生大招,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不会一无所获,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2+2=8或者 2+2=0甚至重量+温度=色彩的特殊能力 (几乎接近无厘头) , 如此等等, 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 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 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母”; 一种高声大气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种节衣缩

7、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是一种忍让自宽,到底是阿 Q的“精神胜利”,还是庄子的等物齐观;同是一种笔下的胡乱涂抹,到底是艺术先锋的创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这些问题也许连某个少年都难不住,明眼人更是一望便知。这一类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显示出人类具有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其实不过是依托全身心互联与同步的神经响应,依托人类经验的隐秘蕴积,选择了一个几无来由和依据的正确,有时甚至是看似并不靠谱的正确这样做很平常,就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属于瞬间事件。但机器人呢,光是辨识一个“高级黑”的正话反听,可能就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 (摘编自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 ) 3.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

8、解正确一项是( ) A. 技术主义者的严重缺陷是不能把人类表现都数据化。 B. 人类智能可以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 C. 机器依靠仿生技术完全超越人类智能是很有可能的。 D. 机器人不具备人类所拥有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 4.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一群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竟然难以分辨两首写景诗歌中,哪一首是由诗歌游戏软件所生成的,哪一首是宋代秦观的作品。 B. 文学中的那些“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汤显祖语) ,字里行间非常微妙,其复杂性非任何一套代码和逻辑可以穷尽。 C. 某网站售价 15 元的“写作软件”,简直是最廉价的抄袭助手,已成为时下一些

9、网络作家的“另一半”,甚至“另一大半”。 D. “宫斗”神剧总是王痴、妃狠、暗下药,“武侠”神剧总是秘籍、红颜、先败后胜,人机合作能有效支持这些类型化写作。 5. 你认为人类对于发展“人工智能”该持怎样的态度?请参照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内容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如捕风影,期望青紫,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

10、?”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弱冠,授徒他所。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返,为其母具酒食,兄弟酣笑,以为大乐。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

11、“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自新为文,博雅而有奇气,人无知之者。予尝以示吴纯甫,纯甫好奖士类,然其中所许可者,不过一二人,顾独称自新。自新之卒也,纯甫买棺葬焉。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世之乘时得势意气扬扬自谓已能者亦可以省矣语曰丛兰欲茂秋风败之。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自新家在新洋江口,风雨之夜,江涛有声,震动数里。野老相语,以为

12、自新不亡云。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节) 【注】肯紫:代指高官。轻儇:轻佻、不庄重。俦人:同辈之人。 6.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素了者 若:好像 B. 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戚:忧伤 C. 县吏怪其意气 怪:责怪 D. 必有以自见者 见:主见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门新以灯檠投之 空以身膏草野 B. 且死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 纯甫买棺葬焉 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D. 见其面斥人过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8. 文中划波浪线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之乘时/得势意气扬扬/自谓已能者亦可/以省矣/语曰/丛兰

13、欲茂/秋风败之 B. 世之乘时/得势意气扬扬/自谓己能者/亦可以省矣/语曰丛兰/欲茂秋风/败之 C. 世之乘时得势/意气扬扬/自谓己能者亦可/以省矣/语曰丛兰/欲茂秋风/败之 D 世之乘时得势/意气扬扬/自谓己能者/亦可以省矣/语曰/丛兰欲茂/秋风败之 9.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自新少时读书异常聪敏,常能解答古经中的疑难问题,而且对读书时睡觉的同学加以提醒,并对他们进行严肃地批评。 B. 吴中子弟轻薄浮滑,常用低俗的语言取笑张自新,而自新对这一切非常不理解,也从不理会,所以无法与吴中子弟交流。 C. 张自新因为拿不出礼金交给学官,屡受鞭笞之辱后病故,作者对他的人

14、生遭际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为之痛惜而写了这篇传。 D. 作者对张自新的文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其渊博高雅而有奇伟之气,同时又通过吴纯甫对张自新的赏识加以佐证。 10. 将下面语句译现代汉语。 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11. 张自新的父亲去世后他是怎样坚持读书的?请结合他的言行进行概括。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斾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遂春一寂寥! 【注】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 年) ,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

15、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 要前往舒州 (今安徽潜山) 。 九华山: 在池州青阳西南, 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的的(d d ) :鲜明的样子。 12.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_(古/近)体诗;作者杜牧与_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小李杜”。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 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C. “君意如鸿”与“我心悬旆”形成对比,突出友人的踌躇满志和诗人自己的怅

16、然若失。 D. 尾联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合并,表达与朋友分别之后的寂寞之情。 14. 本诗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内容对此进行赏析。 15. 请任选两小题,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l) 儒家强调学以修身, 论语学而 孔子就说: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_, _,_。 ”而道家强调宇宙万物的普遍法则,老子 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违背“道”就不会有好的结果:“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_,_ , 自矜者不长。” (2)诗人常借“月”这一意象抒发情感,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用“_?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_”,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李白在将进酒中

17、以“人生得意须尽欢,_”,传达了人生失意的寂寞;苏轼在江城子中用“_,_,短松冈”,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3)古典诗歌常用典故表情达意,李商隐锦瑟“_,_。_,蓝田日暖玉生烟”,传达了怅然若失之情;而陆游书愤里“_,镜中衰鬓已先斑。_,千载谁堪伯仲间”,抒写了慷慨激愤之意。 (4)战争题材是古典诗歌常见的内容,如诗经秦风无衣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_,_,_”,表现了战友之间同仇敌忾的豪情;高适的燕歌行在结尾用“_,_”,抒发了自己对沙场征战之苦、边关缺少优秀将帅的感慨之情。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用岁月在莲上写诗用岁月在莲上写诗 林清玄【注】 那天路过台南县白河镇,

18、就像暑天里突然饮了一盅冰凉的蜜水,又凉又甜。 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闲逛,都会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竟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豪无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 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到莲田里去采莲子,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么样的辛苦在维护一池莲,使它开花结实。 “夕阳斜,晚风飘,大家来唱采莲谣。红花艳,白花娇,扑面香风暑气消。你打桨,我撑篙,喊一声过小桥。船行快,歌声高,采得莲花乐陶陶。”我们童年唱过的采

19、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因为种莲人家采的不是观赏的莲花,而是用来维持一家生活的莲子,莲田里也没有可以打桨撑篙的莲舫,而要一步一步踩在莲田的烂泥里。 采莲的时间是清晨太阳刚出来或者黄昏日头要落山的时分,一个个采莲人背起了竹篓,带上了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竹篓里。 采回来的莲蓬先挖出里面的莲子,莲是外面有一层粗壳,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晶莹洁白的莲子就滚了一地。 莲子剥好后,还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心挑出来,这些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懒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空的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可以挂起来装饰;洁白的莲子可以煮莲子汤,做许多可口的菜肴;苦的莲心

20、则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 我在白河镇看莲花的农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种莲的人就像莲子一样,表面上莲花是美的,莲田的景观是所有作物中最美丽的景观,可是他们工作的辛劳和莲心一样,是苦的。 采莲的季节在端午节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莲子采收完毕,接下来就要挖土里的莲藕了。 莲田其实是一片污泥,采莲的人要防备田里游来游去的吸血水蛙,莲花的梗则长满了刺。我看到每一位采莲人的裤子都被这些密刺划得千疮百孔,有时候还被刮出一条条血痕,可见得依靠美丽的莲花生活也不是简单的事。 小孩子把莲叶卷成杯状, 捧着莲子在莲田埂上跑来跑去,才让我感知,再辛苦的收获也有快乐的一面。 莲花其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花前

21、叫“荷”,开花结果后就叫“莲”。我总觉得两种名称有不同的意义:荷花的感觉是天真纯情,好像一个洁净无瑕的少女,莲花则是宝相庄严,仿佛是即将生产的少妇。荷花是宜于观赏的,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朋友;莲花带了一点生活的辛酸,是种莲人生活的依靠。想起多年来我对莲花的无知,只喜欢在远远的高处看莲、想莲;却从来没有走进真正的莲花世界,看莲田背后生活的悲欢,不禁感到愧疚。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谁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冻的莲子汤是农民多久的辛劳? 我陪着一位种莲的人在他的莲田逡巡, 看他走在占地一甲的莲田边, 娓娓向我诉说一朵莲要如何下种,如何灌溉,如何长大,如何采收,如何避过风灾,等待明年的收

22、成时,觉得人世里一件最平凡的事物也许是我们永远难以知悉的,即使微小如莲子,都有一套生命的大学问。 我站在莲田上,看日光照射着莲田,想起“留得残荷听雨声”恐怕是莲民难以享受的境界,因为荷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田中的莲叶坐着结成一片,站着也叠成一片,在田里交缠不清。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何田田的美,永远也不及种莲的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日 【注】林清玄:1953 年出生,台湾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都会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莲花 田田:紧密相连 B. 我看到每一位采

23、莲人的裤子都被这些密刺划得千疮百孔 千疮百孔:有很多破洞 C. 我陪着一位种莲的人在他的莲山逡巡 逡巡:慢慢地、小心地行走 D. 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何田田的美 空虚:内心空洞、无聊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说那些莲花“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豪无愧色”,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种植的莲花与大自然的风景相比毫不逊色。 B. 文章引用采莲谣 ,描绘了一幅美好而欢快的采莲场景,引出下文对莲农辛苦种植生活的描述,有利于表现文章主旨。 C. 小孩子捧着莲子在莲田埂上跑来跑去,写出了莲农的生活充满了收获的快乐,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D.

24、本文的标题生动形象,富有诗意,既暗示出种莲人的苦与快乐,又歌颂了劳动之美,抒发了作者对种莲人的赞美。 18. 文中划横线句蕴含深意,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即使微小如莲子,都有一套生命的大学问。 19. 本文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20. 作者在了解了莲农生活的苦后,对“莲”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类似经历和感悟。 21. 最近教育部颁布了 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 (征询意见稿) , 指出教师可以适度体罚学生。 对此,请发表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150 个字左右。 22. 微写作。按要求写作。150 字左右。我们阅读过很多

25、文学经典著作,积累了适合自己的一些读书经验。请结合你读过的一部作品内容,在读书交流会上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要求:说出作品名称,语言简洁,条理清晰。 23.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百年间涌现出无数英烈和先进人物,请你为他们写一首小诗或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有形象。150 字左右。 24. 作文。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河北女孩王心仪以 707 分的成绩考进北大,家庭贫困的她在感谢贫穷一文中写道:“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感谢贫穷,你赋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永不低头的气量。” 以上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以“贫穷”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26、要求:观点正确,论证充分,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25. 作文。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将“和_赛跑的人”填充完整,并以此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题目适当,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情感充沛。 北京市怀柔区北京市怀柔区 20212021- -20222022 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题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 “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论开始从学术圈进入公众视野,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

27、 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这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较明显,我国一些工厂也开始这么做。从经济效益看,工业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利可图。“汽车的出现没有让马车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往的经验,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陆续失业,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社会就有可能发生动荡。 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史蒂芬霍金、比尔盖茨等人曾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研发,认为这有可能导致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出现。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设想;即使没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亦非人类之福。

28、 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这点很容易理解, 黑客帝国 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对此已做过大量设想。人工智能业界和一些盲目乐观人士常用“人工智能还很初级”之类的说法宽慰公众,但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老虎还小”不能成为养虎的理由。因此,我们对这一威胁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 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更加发人深省。这种威胁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上,而是恰恰相反。阿西莫夫提出的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观点是,所有依赖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他给出的理由之一: “一个完会依赖机器人的社会,因极度单调无趣,终究会变得孱弱、衰颓、没落而奄奄一息。 ”这个看法很有见地。 这里排除人工

29、智能反叛人类的可能,假定未来人工智能可承担人们所希望的“任何工作” ,人类就会变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虫了。如果真是这样,用不了多久,人类的机能和智力都将迅速退化,我们的人生就变得豪无意义,这是更可怕的威胁。 (摘编自江晓原科技创新应树立底线思维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 )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的无限制发展将会带来严重后果,这在社会各个层面已经达成共识。 B. 经济效益驱使人工智能大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这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C. 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应该引起警惕,因为无论哪种结果对人类来说都是灾难。 D. 即使排除人工智能反叛人类,人类文明也终会因依赖人工

30、智能而走向灭亡。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人工智能的威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导致全球范围内大量工人失业。 B. 已经引起了一些科学家的担忧。 C. 人类对于远期威胁不能盲目乐观。 D. 很多威胁都是人类的设想或推断。 材料二 人类智能不过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会与历史的心智积淀,而文学正是这种智能优势所在的一部分。文学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娱乐(比如下棋和转魔方) ,就在于文学长于传导价值观。好作家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文匠” ,就在于前者总能突破常规俗见,创造性地发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而技术主义者恰恰在这里严重缺陷,他们一直梦想着要把感情、性格、伦理、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数据化,收编

31、为形式逻辑,从而让机器的生物性与人格性更强,使其创造力大增,最终全面超越人类。 但他们忘了,人类智能千万年来早已演变得非同寻常其中一部分颇有几分古怪,倒像是“缺点” 。比如,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以不讲理,但电脑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 非程式、 非确定性地工作。 这样一来, 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算法 (GA) 、 人工神经网络 (ANN)等仿生大招,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不会一无所获,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2+2=8或者 2+2=0甚至重量+

32、温度=色彩的特殊能力 (几乎接近无厘头) , 如此等等, 都有 “大智若愚” 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 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 ; 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母” ; 一种高声大气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种节衣缩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是一种忍让自宽,到底是阿 Q的“精神胜利” ,还是庄子的等物齐观;同是一种笔下的胡乱涂抹,到底是艺术先锋的创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这些问题也许连某个少年都难不住,明眼人更是一望便知。这一类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显示出人类具有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其实不过是依托全身心互联与同步的神经响应,依托人类经验的隐秘蕴积,选择了一个几无来由和依据的正确,有时甚至是看

33、似并不靠谱的正确这样做很平常,就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属于瞬间事件。但机器人呢,光是辨识一个“高级黑”的正话反听,可能就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 (摘编自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 ) 3.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技术主义者的严重缺陷是不能把人类表现都数据化。 B. 人类智能可以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 C. 机器依靠仿生技术完全超越人类智能是很有可能的。 D. 机器人不具备人类所拥有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 4.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一群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竟然难以分辨两首写景诗歌中,哪一首是由诗歌游戏软件所生成的

34、,哪一首是宋代秦观的作品。 B. 文学中的那些“恍惚而来,不思而至” (汤显祖语) ,字里行间非常微妙,其复杂性非任何一套代码和逻辑可以穷尽。 C. 某网站售价 15 元的“写作软件” ,简直是最廉价的抄袭助手,已成为时下一些网络作家的“另一半” ,甚至“另一大半” 。 D. “宫斗”神剧总是王痴、妃狠、暗下药, “武侠”神剧总是秘籍、红颜、先败后胜,人机合作能有效支持这些类型化写作。 5. 你认为人类对于发展“人工智能”该持怎样的态度?请参照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1. A 2. A 3. B 4. B 5. 观点有辩证色彩。正面: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工作、降低成本、发展

35、军事力量方面具有优势;人工智能在思维、处理价值观等方面无法超越人类。反面:造成大面积失业,军事威胁,反叛人类,或者完全依赖人工智能都会造成严重后果。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将会带来严重后果,这在社会各个层面已经达成共识”错误,原文是“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论开始从学术圈进入公众视野,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 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 可从近期、 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 , 是 “可能”带来严重后果,也没有达成共识。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

36、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全球范围内”错误,原文是“这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较明显” ,发达国家会有大量工人失业。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 “不能把人类表现都数据化”错误,原文是“而技术主义者恰恰在这里严重缺陷,他们一直梦想着要把感情、性格、伦理、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数据化,收编为形式逻辑,从而让机器的生物性与人格性更强,使其创造力大增,最终全面超越人类” ,技术主义者的严重缺陷是总想把人类表现都数据化。 C. “完全超越人类智能是很有可能的”错误,原文是“即便机器人有了等仿生大招,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不会一无所

37、获,然而,人的契悟只能让机器人迷糊” ,所以机器依靠仿生技术完全超越人类智能是不可能的。 D. “不具备人类所拥有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错误,原文是“但机器人呢,光是辨识一个高级黑的正话反听,可能就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 ,不是说机器人“不具备人类所拥有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 ,只是无法超越人类。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将人类智能和技术主义者做对比,列举人类智能中的一些“大智若愚”的现象,论证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难以取得突破的观点。 A.列举的是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不能作为论据。 B.说的是人工智能的局限性,人类智能的微妙,可以作为论据

38、。 C.列举的是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不能作为论据。 D.列举的是人工智能支持的写作类型,和论点不符,不能作为论据。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应辩证看待。 依据材料一“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 “从经济效益看,工业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利可图” “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可知,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工作、降低成本、发展军事力量方面具有优势。 依据材料二“他们一直梦想着要把感情、性格、伦理、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数据化,收编为形式逻辑,从而让机器的生物性与人格性更强,使其创造力大增,最

39、终全面超越人类。但他们忘了,人类智能千万年来早已演变得非同寻常”可知,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无法超越人类智能。 依据材料一“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 “大批工人陆续失业,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社会就有可能发生动荡” “认为这有可能导致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出现” “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 “所有依赖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可知,人工智能会带来一些危害,例如造成大面积失业,军事威胁,反叛人类,完全依赖人工智能都会造成严重后果。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

40、经中疑义,群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 “吾见人家读书,如捕风影,期望青紫,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 “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 “而何人者?”自新曰:

41、 “里长,实书生也。 ”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弱冠,授徒他所。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返,为其母具酒食,兄弟酣笑,以为大乐。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 “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自新为文,博雅而有奇气,人无知之者。予尝以示吴纯甫,纯甫好奖士类,然其中所许可者,不过一二人,顾独称自新。自新之卒也,纯甫买棺葬焉。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

42、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世之乘时得势意气扬扬自谓已能者亦可以省矣语曰丛兰欲茂秋风败之。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自新家在新洋江口,风雨之夜,江涛有声,震动数里。野老相语,以为自新不亡云。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节) 【注】肯紫:代指高官。轻儇:轻佻、不庄重。俦人:同辈之人。 6.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素了者 若:好像 B. 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戚:忧伤 C. 县吏怪其意气 怪:责怪 D. 必有以自见者 见:主见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

43、同的一项是( ) A. 门新以灯檠投之 空以身膏草野 B. 且死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 纯甫买棺葬焉 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D. 见其面斥人过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8. 文中划波浪线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之乘时/得势意气扬扬/自谓已能者亦可/以省矣/语曰/丛兰欲茂/秋风败之 B. 世之乘时/得势意气扬扬/自谓己能者/亦可以省矣/语曰丛兰/欲茂秋风/败之 C. 世之乘时得势/意气扬扬/自谓己能者亦可/以省矣/语曰丛兰/欲茂秋风/败之 D. 世之乘时得势/意气扬扬/自谓己能者/亦可以省矣/语曰/丛兰欲茂/秋风败之 9.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自新少时读书异常

44、聪敏,常能解答古经中的疑难问题,而且对读书时睡觉的同学加以提醒,并对他们进行严肃地批评。 B. 吴中子弟轻薄浮滑,常用低俗的语言取笑张自新,而自新对这一切非常不理解,也从不理会,所以无法与吴中子弟交流。 C. 张自新因为拿不出礼金交给学官,屡受鞭笞之辱后病故,作者对他的人生遭际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为之痛惜而写了这篇传。 D. 作者对张自新的文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其渊博高雅而有奇伟之气,同时又通过吴纯甫对张自新的赏识加以佐证。 10.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11. 张自新的父亲去世后他是怎样坚持读书的?请结合他的言行进行概括。 【答案】6. C 7. A

45、8. D 9. B 10. 张自新就到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11. 言:告诉母亲,读书是父亲的临终嘱托,不能违背;告诉母亲不用操劳自己的衣食,让母亲放心。行:白天劳作、夜晚苦读。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怪”是意动用法,可解释为“以为怪”或“为而感到怪异/奇怪” 。句意:县吏为其意气而感到奇怪。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均为介词,用; B.副词,将要;连词,与“夫”连用,表示进一层,况且,再说。 C.代词,他;语气词,无意义。 D.代词,他;副词,一定

46、。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世间的乘时得势者,意气扬扬,自认为自己有才能的人,也可以醒悟了。古语说: “丛兰欲茂,秋风败之。 ” “乘时得势”指的是一类人,乘时得势者,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AB; “亦”一般用于句首, “可以”是一个词,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C。 故选 D。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无法与吴中子弟交流”错误,原文是“与之语,不答” ,从文意上看,“不答”是“不想回答、理睬”或“不愿回答、理睬” ,而不是无法与他们交流。 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辄”

47、 ,就; “诣” ,到; “匿” ,藏; “他所” ,别的地方。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可知,告诉母亲,读书是父亲的临终嘱托,不能违背。告诉母亲不用操劳自己的衣食,让母亲放心。这是写他的“言” ; 根据“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可知,白天劳作、夜晚苦读。这是写他的“行” 。 参考译文: 张自新,原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年少读书,聪慧绝伦,文思敏捷。古经中有疑惑难解之处,学生们都茫然呆立而无所获,只有自新随口

48、而答,仿佛很平常很熟识一样。他性格方正诚实,没有丝毫的矫饰。看见他的人没有不讥讽他的,都将他看作乡下人。同舍的书生晚间读书,疲倦而睡去,自新扔灯架以提醒他,油污满桌子,他严肃恳切地提出批评,仿佛老师一样。自新幼年丧父,家计不能支撑,母亲说: “我看见人家读书,宛如捕风捉影,期望做大官,万人中不过一个。况且我们家命运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还为什么读书呢?”自新哭泣、长跪,说: “亡父用这来嘱咐我,将离人世时,没有听说别的话,我怎么敢忘却呢?况且我难道因为衣食的缘故而使母亲忧劳吗?” 他和他的兄长耕田度日, 戴着斗笠扛着锄头,脸色黝黑。晚间归来,就正襟危坐,吟咏古人的诗文,飘飘然仿佛在尘世之外,不觉得

49、贫贱是一种悲戚了。 他的兄长是里长,乡里多有逃亡之人,租税没有地方收取。每到年终,官府催交租税,就将他拷打得体无完肤。自新就到县衙代哥哥受刑,把哥哥藏匿到别的地方去。县吏为其意气而感到奇怪,刚要施与杖刑,县官就阻止了,问: “你是什么人?”自新说: “我是里长,本是一名书生。 ”县官让他试写一篇文章,他马上就写成了,县官安慰他,并免去了对他的刑罚。自新二十岁的时候,就在别的地方教授学生。每年回乡探亲三四次,穿着破衣草鞋,徒步往返,为他的母亲准备酒菜饭食,兄弟俩酣笑,他把它视为最高兴的事。 自新看那些权豪势要之人,淡然不放在心上。吴中子弟大多轻薄浮滑,穿着光鲜华丽的衣服,聚集到一处,用猥亵的语言

50、玩笑,自新从不理会这一切。人们和他谈话,他也不回答。谈论古今之事,意气慷慨。酒喝到酣畅的时候,他大声说: “主宰天下终究怎么样呢?”并且眼睛往上看,神气勃勃仿佛发怒一样,那些年轻人想要殴打他。他被补授为秀才,学官向他索要礼金很是急迫。自新确实拿不出礼金,屡次遭受鞭笞的侮辱,心里怏怏不乐,想弃官而去,不久就得病去世。 自新写文章,渊博高雅而有奇伟气概,人们不知道。我曾把这些文章拿给吴纯甫看,纯甫喜欢奖掖士人,然而其中所赞许的人,不过一两个,而仅称许自新。自新死了,纯甫买来棺材为之安葬。 归子说:我和自新交游最久,看见他当面斥责别人过错,使人无容身之处。大庭广众之下,他讲一句话,不曾看人家的脸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