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泰安市山东省泰安市 2021 年高三上期中语文试题年高三上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写了近千个人物,其中堪称典型的不下数十人。读者闭起眼睛也能想得出这些人物的形象和说话的声音来。 红楼梦的作者还能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的形象来,连带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语言,都能让读者永远留在心头。例如第七回“焦大醉骂”,全部叙述不到一千字,但焦大这个人物,凡是读过 红楼梦 的人, 就不会忘记他。 特别是他那句“红刀子进去
2、, 白刀子出来”的“醉汉嘴里混唚”,就成为焦大的名句。光凭这一句话就能让人想到嘴里被塞满了马粪、捆翻在地的焦大的形象和这句惊天动地的话的声音。再如第二十四回写醉金刚倪二和贾芸的事, 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起,直至“一面说,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共一千八百字左右,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市井游侠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雪芹之笔,真可谓勾魂摄魄。尤其是三十三回宝玉挨打前,要老嬷嬷快去报信,老嬷嬷却耳聋,竟把“要紧,要紧”误听成“跳井,跳井”,还笑着说:“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情势一缓一急,两相
3、对照,一方是紧急待援,一方是木然无知,形成了鲜明对比,而“跳井,跳井”这一句话,也就把老嬷嬷耳聋淡木的神态描摩殆尽。“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着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 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自然要数林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这几个人了。林黛玉是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是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是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那些老婆子时的语言是词锋逼人,势猛气锐。我觉得红楼梦的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特色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里其他人物的语言也都符合各个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包括湘云说话时的咬舌,把“二哥哥”说成是“爱哥哥”等
4、等。所以读红楼梦品味各个人物的说话,如在社会生活中一样,一片天然,没有斧凿,真所谓“大匠不雕”。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 材料二: 盛唐诗人王维全面的艺术造诣使之对后世诗学以及艺术理论形成了很大的笼罩力。 红楼梦的文本较为充分地反映出王维对后世的强大而深远的影响力。对浑融蕴藉、兴象玲珑的诗美和高度情景交融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是促使红楼梦“诗化”艺术形成的重要因素。 曹雪芹通过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的情节,明确标举王维诗歌。黛玉要香菱首先读王摩诘全集 ,而不是李白、杜甫的作品,并且要求香菱“细心揣摩透熟了”,比对李杜的诗歌所作的“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体现出曹雪芹对王维诗歌的格外重
5、视。俞平伯先生认为“黛玉跟香菱谈诗,不妨视为悼红轩的诗话”。而香菱对于王维诗歌体会入微,得其神妙的鉴赏,实际上就是曹雪芹对王维诗歌的品赏之见,香菱对王维诗歌发表的那番精微的鉴赏,已多为后人论王维诗歌写景如画,精于炼字艺术时所引用。 红楼梦中的大量诗文曲赋多有对王维诗歌字句、意象到立意的袭用和借鉴,可见出作者对王维诗歌的熟悉和欣赏。红楼梦 中的各种描写景致的文字, 多通过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句和诗意的借鉴和化用,来营造一种宁静幽美、清雅如画的境界。如贾宝玉所作蘅芷清芬“轻烟迷曲径,冷翠湿衣裳”(第十八回)一联,取意于王维山中“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而赞会芳园中“石中清流激湍,篱落飘香。树头红叶
6、翩翩,疏林如画”(第十一回)几句,则颇有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的如画意境。贾宝玉所作藕香榭对联上句“芙蓉影破归兰桨”(第三十八回)以动写静,显然源自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的特殊写法。第五十回芦雪庭即景联句中,李纨的咏雪诗句“寒山已失翠”,翻用了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中“寒山转苍翠”。第七十六回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中的“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的妙对,也受了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意境的启发。 红楼梦中的诗歌不仅在具体的字句、意境方面袭用王维诗歌,还在情趣、神韵方面进行模仿,往往神情逼肖。第十八回大观园题咏中黛玉为宝玉代
7、拟的那首杏帘在望尤显功力。诗云:“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语言清新明快,境界安详和乐,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与王维田园诗代表作渭川田家 洪上即事田园山居秋暝等的结构和情调十分相似。 (摘编自袁晓薇王维与红楼梦的诗化意蕴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几十个堪称典型的人物,个个形象鲜明,语言富有个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 材料一用“醉金刚倪二和贾芸的事”, 佐证 红楼梦 用寥寥数笔, 就能勾勒出传神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C. 红楼梦精心设计林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四
8、人的语言,凸显人物既能言善语又个性鲜明的特点。 D. 红楼梦继承和发展了王维的浑融蕴藉、兴象玲珑的诗美特质,由此形成自己的“诗化”艺术特色。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的情节,表明曹雪芹认为王维诗歌远比李杜的诗歌艺术价值更高。 B. 香菱对王维诗歌的鉴赏,实为曹雪芹的品赏之见,这与俞平伯关于王维诗歌“写景如画”的论断一致。 C. 红楼梦中的诗歌不是在具体的字句上袭用王维诗歌,而是在意境、情趣、神韵等方面进行模仿。 D. 红楼梦中黛玉替宝玉写的杏帘在望 ,语言清新,境界祥乐,生活气息浓郁,酷似王维的某些诗作。 3. 下列红楼梦诗句中最符合材料二
9、观点的一项是( ) A. 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 B.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C.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D.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4. 作为红楼梦的赏析文章,材料一和材料二赏析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5. 阅读下列红楼梦中关于王熙凤出场的文字,结合材料一的观点,进行简析。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二)现代文
10、阅读(二)现代文阅读 II(II(本题共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616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荣军鞋铺荣军鞋铺 石钟山 老兵姓吴,一只脚是跛的。吴老兵参加过抗美援朝,那只跛脚就是在朝鲜战场上留下的纪念。 那一年,军营正门口,马路对面,多了一个修鞋铺,起名“荣军鞋铺”,吴老兵便成了这家鞋铺的主人。店内店外就他一个人,戴着一副花镜,低着头,有一缕花白的头发从额头滑下来,认真又执着地修理堆在眼前的鞋。 鞋大都是对面军营里的军官送来的, 那些年部队上只有军官才发皮鞋, 4 年一双, 军官们对鞋都很仔细。有时鞋刚发下来,为了防止鞋底磨损,都来他这里钉掌儿。钉了掌儿的皮鞋,穿在脚
11、上,走起路来不仅有声有色,后背也挺得格外直。 荣军鞋铺的窗子上立了块纸壳,纸壳上标明了钉鞋掌的价格,后掌儿两角,前掌儿七角。春夏秋冬,吴老兵把鞋摊摆在门外,身上系了条黑色围裙,低着头、弓着身子,一丝不苟地钉鞋掌。 午休或傍晚,是荣军鞋铺最热闹的时候,三三两两的军人从军营大门里走出来,轻车熟路地来到吴老兵的鞋铺,把鞋放下,亲切地叫一声:“吴师傅,鞋放这了。”这时,吴老兵会半仰起头,交代一句:“把名字写好。” 凡是来过荣军鞋铺的人都知道,吴师傅有个习惯,总会让来人用纸条把钉鞋人的名字写上,放在鞋窠里,这样不会拿乱。 从大院出来的军官们,有时放下鞋并不急着走,而是立在鞋摊前和吴老兵聊一会儿。久了,便
12、知道修鞋的吴师傅是名老兵,而且参过战。聊到兴致处,吴老兵会说几句当年去朝鲜参战的事,他话不多,三言两语后总是适时打住。军官们把吴老兵的故事连缀起来,慢慢地把吴老兵的经历铺展开来吴老兵叫吴先发,是第二批入朝作战的,参加过第三次和第四次战役,脚就是在第四次战役中受的伤。回国后,他在锅炉厂上班,退休了,就搞起这个鞋摊。 青年军官们连缀起吴老兵的经历后都啧着嘴,眼神里多了崇敬。再称呼吴师傅时,有的叫班长,有的叫老兵,也有人仍称吴师傅。 吴老兵总是在每晚军营响起音乐时收摊。不用问,此时是九点四十,他知道,再过二十分钟,军营的熄灯号就该吹响了。他把摆在门口的工具,还没来得及修的鞋拿到鞋铺里,用一把铁锁把门
13、锁了,推起立在一旁的自行车,跛着脚上车,影子便遁到了暗夜里。有一天吴老兵来到鞋铺门前,像往常一样开门、搬出工具,却猛然发现了异样,抬眼向对面的军营望去,军营安静得出奇。一夜之间,军营里的军人开拔了。那阵子,电视、收音机里天天播放的都是南部战事(对越反击战) 。 吴老兵有个收音机,就放在摊位前,他不仅把音量调到最大,还要竖起耳朵来倾听。手里的活儿已经干完了,他并不收摊,仍旧坐在那儿,跟前只有收音机陪伴着他。日子忽悠一下,三个月过去了。他在一天早晨来到鞋摊前,军营突然又热闹起来,又听到了熟悉的军号,还有士兵列队走过的声音。 吴老兵的脸色又活泛起来。这时,军营里有两个军官直奔他的鞋摊而来,报上姓名,
14、他很快在那一排修好的鞋里找到属于他们的鞋,庄重地递过去。 接下来的日子,又有一些军官陆续来取自己的鞋。 日子似乎又回到了从前,他却发现还有十双鞋没人认领。他从鞋窠里把纸条掏出来,姓名清晰,他找了一块比较大的纸壳, 依次把这些人的名字写上, 立在摊位显眼的地方, 希望鞋的主人早点来把它们取走。 一晃,几个月过去了,那十双鞋仍没人来认领。一天,团长来了,站在纸壳前依次把那些名字看了,叹了口气,说:“吴师傅,他们都成了烈士。”说完弯下身子把纸壳反转过来。团长他认识,当营长时就到他这儿来钉鞋。他死死盯着团长的脸,虽然已有预感,但还是觉得有些突然。团长又看了眼玻璃窗后那十双摆放整齐的鞋,说:“鞋就放这儿
15、吧,权当留个念想。” 团长走了,他的目光久久收不回来。 从此,每天打开鞋铺门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细擦拭那十双鞋,然后把它们又庄重地摆到原处,像展览橱窗。更多时候,他的眼睛先是盯着那没人认领的鞋,随后,眼神定在某一处。 偶然的一天,有两个军官在鞋摊前说起要去南方某省新建的烈士陵园参加纪念仪式后来军官走了,他的心也不在了,眼神飘飘地定在天边的某一个地方。 后来,儿子成了他的徒弟。鞋摊前一老一少,叮叮当当的钉鞋声,像二重奏。儿子三十几岁,胡茬儿硬硬地扎在脸上的样子,很硬朗,但修鞋的动作却很温柔,这是父亲要求的。 又过了些时日,鞋摊前突然少了父亲。 南方某省的烈士陵园来了一个老人,背着包袱,不时停下来,
16、从鞋窠里拿出纸条在碑上查对着名字,终于对上一个,他把鞋摆放在烈士墓前,冲着那墓说:李大生排长,鞋给你送来了。穿上鞋,脚不冷。 十双鞋,他找了三处墓地,终于都找到了它们的主人,一双双摆好,敬礼。 两个月后,他又回到鞋摊前,儿子修鞋的手艺已经很熟练了,他能腾出空来发呆了。他经常抬起眼,望着远处的天际,一望就是半晌,嘴里一遍遍唠叨着:把鞋穿好 (文章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认真又执着地修理堆在眼前的鞋”这一细节,表明吴老兵非常热爱修鞋这一工作。 B. 军官们将刚发的皮鞋交给吴老兵钉上鞋掌,是为了让自己走起路来更具有军人气质。 C. 吴师傅让修鞋人用纸条写
17、上名字放在鞋窠里的习惯,既体现了人物性格特点,也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 D. 吴老兵修鞋的时候就竖起耳朵来倾听收音机, 忙完了活, 仍然坐着听, 这说明他是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简要介绍吴老兵,既写出了吴老兵的身体特征和人生经历,确立了其大致形象,也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 B.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吴老兵听到军营的音乐就收摊,“跛脚上车”“遁到暗夜里”,写出了他的凄惨孤独。 C. 小说通过设置“团长”这个人物,来揭开“那十双鞋仍没人来认领”的谜底,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D. 小说借助“吴老
18、兵修鞋”这一核心事件, 巧妙地将其过去与现一系列经历串联起来, 使结构浑然一体,主题鲜明且意蕴丰富。 8. 小说开头简介了吴老兵经历,却又在后文让“青年军官们连缀起吴老兵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 小说中三处画线语句描写了吴老兵的神态,它们各有不同的含意,请结合文本加以简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35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202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
19、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
20、。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吾与之地,智伯必骄,骄而轻敌,智氏之命必不长矣。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襄子曰:“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有删节)
21、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B.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C.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D.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射御,文中指射箭、驾车,是当时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中的两种。 B. 伎艺,也为“技艺”,指手艺或艺术表演,或有技艺的人。文中指前者。 C.
22、为政,指执掌国政,也指执政者。这里指智瑶继承了王位执掌国政。 D. 万家之邑,意同“邑万家”,指拥有万户居民的封地。文中即为此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智宣子要立智瑶为继承人, 而智果则主张以智宵为继承人, 并详加剖析利害, 阐释智瑶当政的严重后果,但被智宣子拒绝。 B. 赵简子有两个儿子,伯鲁与无恤,赵简子将自己的日常训诫言词写在两块竹简上,并以此考查二人,最终赵简子立无恤为继承人。 C. 智襄子当政后, 曾与韩康子、 魏桓子在蓝台欢宴; 席间, 智襄子戏弄韩康子侮辱段规, 智国听说后劝谏,而智襄子不以为然。 D. 智伯先后向韩康子、魏桓子、赵
23、襄子索要土地,尽管三家均答应割让土地,但智伯仍率兵攻打赵襄子,迫使其逃往晋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2)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 14. 赵襄子为何“走晋阳”?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虢州送天平何丞虢州送天平何丞入京市马入京市马 关树晚苍苍,长安近夕阳。 回风醒别酒,细雨湿行装。 习战边尘黑,防秋塞草黄。 知君市骏马,不是学燕王。 【注】天平何丞:即天平县何县丞,生平未详。天平,
24、唐县名,即虢州湖城县(今河南省灵宝县一带) 。燕王,指燕昭王,战国时燕国国君。燕昭市骏:是指郭隗以古代君王悬赏千金买千里马为喻,劝说燕昭王真心求贤的事。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前两句写“关树”“长安”,暗示“入京”,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勾画出苍茫的远景。 B. 阵阵旋风,吹醒饯别之人,蒙蒙细雨,打湿旅人行装,环境与送别自然融合,意境别致。 C. “边尘黑”点明边境战争未息,“塞草黄”点明时序深秋,表达了何县丞此行的目的。 D. 全诗紧扣题目表达思想情感,诗的前两句照应题目“入京”,五、六、七三句点明买马。 16. 请简要赏析诗的尾联。 (三)名篇名句默
25、写(本题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1 小题,小题,6 6 分)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到秦国把掠夺的六国珍宝都运送到阿房宫来,“_,_”,丢弃得到处都是。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指人们做事往往开头做得很好,但能坚持到底的很少, 老子四章里也同样告诫人们:“_,_”。 (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 李白 蜀道难 中“_”一句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苏轼赤壁赋中“_”一句则用星宿给月亮定位。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20 分)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
26、用 I(I(本题共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111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好书如香茗,芬芳 ,意味深长。“好书如知己。”当你和书中的人 ,不禁要如此感叹。仿佛心底埋藏多年的话,作者替你说了出来,清丽典雅,字字生香。好书,从来都是要静静阅读、慢慢欣赏的,而不是在网络上匆匆浏览。因为,网络阅读没有纸质阅读的质感和温度,没有内心的安宁。网络阅读仿佛一个急着赶路的人,步履匆匆,行色慌张。这样的阅读是浏览和观光,是 。真正的阅读是灵魂的阅读,留出让自己思考、遐想、回味的空间。 ( ) 。每个人自幼要有一颗审视美好的心灵,而如今的人,审视美的能力和意识正在悄悄丧失,而审视丑的好奇和
27、猎奇心却 。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醇厚 一见如故 浮光掠影 俯拾皆是 B. 淳厚 一见倾心 走马观花 比比皆是 C. 醇厚 一见倾心 走马观花 比比皆是 D. 淳厚 一见如故 浮光掠影 俯拾皆是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读书,更能培养一个人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B. 一个人的审美观和人生观更能通过读书培养出来。 C. 一个人的审美观和人生观也能通过读书培养出来。 D. 读书,也能培养一个人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20. 对比,是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赏析对比的妙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二)语言文字
28、运用 II(II(本题共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艺术创作中, 。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 ; 只有变化而无重复, 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空间转移的持续,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所以又有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甚至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 。几乎所有的
29、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可以听到,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 B. 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可以听到,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 C. 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 D. 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
30、,我们往往可以听到,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甚至略有变化。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 13 个字。 四、写作。 (四、写作。 (6060 分)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写作的唯一目的是使读者更好的享受或忍受生活。 英塞缪尔约翰逊 作为读者,你有过类似的体验与感悟吗?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感受写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行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不得套作,不少于 800 字。 山东省泰安市山东省泰安市 2021 年高三上期中语文试题年高三上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31、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写了近千个人物,其中堪称典型的不下数十人。读者闭起眼睛也能想得出这些人物的形象和说话的声音来。 红楼梦的作者还能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的形象来,连带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语言,都能让读者永远留在心头。例如第七回“焦大醉骂” ,全部叙述不到一千字,但焦大这个人物,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就不会忘记他。特别是他那句“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的“醉汉嘴里混唚” ,就成为焦大的名句。光凭这一句话就能让人想到嘴里被塞满了马粪、捆翻在地的焦大的形象和这句惊
32、天动地的话的声音。再如第二十四回写醉金刚倪二和贾芸的事,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起,直至“一面说,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 ,一共一千八百字左右,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市井游侠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雪芹之笔,真可谓勾魂摄魄。尤其是三十三回宝玉挨打前,要老嬷嬷快去报信,老嬷嬷却耳聋,竟把“要紧,要紧”误听成“跳井,跳井” ,还笑着说: “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情势一缓一急,两相对照,一方是紧急待援,一方是木然无知,形成了鲜明对比,而“跳井,跳井”这一句话,也就把老嬷嬷耳聋淡木的神态描摩殆尽。 “
33、 “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 ,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着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 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自然要数林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这几个人了。林黛玉是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是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是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那些老婆子时的语言是词锋逼人,势猛气锐。我觉得红楼梦的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特色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里其他人物的语言也都符合各个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包括湘云说话时的咬舌,把“二哥哥”说成是“爱哥哥”等等。所以读红楼梦品味各个人物的说话,如在社会生活中一样,一片天然,没有斧凿,真所谓“大匠不雕” 。 (摘编自冯其
34、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 材料二: 盛唐诗人王维全面的艺术造诣使之对后世诗学以及艺术理论形成了很大的笼罩力。 红楼梦的文本较为充分地反映出王维对后世的强大而深远的影响力。对浑融蕴藉、兴象玲珑的诗美和高度情景交融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是促使红楼梦 “诗化”艺术形成的重要因素。 曹雪芹通过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的情节,明确标举王维诗歌。黛玉要香菱首先读王摩诘全集 ,而不是李白、杜甫的作品,并且要求香菱“细心揣摩透熟了” ,比对李杜的诗歌所作的“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体现出曹雪芹对王维诗歌的格外重视。俞平伯先生认为“黛玉跟香菱谈诗,不妨视为悼红轩的诗话” 。 而香菱对于王维诗歌体会入微, 得其神妙的鉴
35、赏, 实际上就是曹雪芹对王维诗歌的品赏之见,香菱对王维诗歌发表的那番精微的鉴赏,已多为后人论王维诗歌写景如画,精于炼字艺术时所引用。 红楼梦中的大量诗文曲赋多有对王维诗歌字句、意象到立意的袭用和借鉴,可见出作者对王维诗歌的熟悉和欣赏。红楼梦 中的各种描写景致的文字, 多通过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句和诗意的借鉴和化用,来营造一种宁静幽美、清雅如画的境界。如贾宝玉所作蘅芷清芬 “轻烟迷曲径,冷翠湿衣裳” (第十八回)一联,取意于王维山中 “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 。而赞会芳园中“石中清流激湍,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翩,疏林如画” (第十一回)几句,则颇有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的如画意境。贾宝
36、玉所作藕香榭对联上句“芙蓉影破归兰桨” (第三十八回)以动写静,显然源自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的特殊写法。第五十回芦雪庭即景联句中,李纨的咏雪诗句“寒山已失翠” ,翻用了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中“寒山转苍翠” 。第七十六回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中的“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的妙对,也受了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意境的启发。 红楼梦中的诗歌不仅在具体的字句、意境方面袭用王维诗歌,还在情趣、神韵方面进行模仿,往往神情逼肖。第十八回大观园题咏中黛玉为宝玉代拟的那首杏帘在望尤显功力。诗云: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
37、子梁。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语言清新明快,境界安详和乐,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与王维田园诗代表作渭川田家 洪上即事田园 山居秋暝等的结构和情调十分相似。 (摘编自袁晓薇王维与红楼梦的诗化意蕴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几十个堪称典型的人物,个个形象鲜明,语言富有个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 材料一用“醉金刚倪二和贾芸的事” ,佐证红楼梦用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传神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C. 红楼梦精心设计林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四人的语言,凸显人物既能言善语又个性鲜明的特点。 D. 红楼梦继承和发展了王维的
38、浑融蕴藉、兴象玲珑的诗美特质,由此形成自己的“诗化”艺术特色。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的情节,表明曹雪芹认为王维诗歌远比李杜的诗歌艺术价值更高。 B. 香菱对王维诗歌的鉴赏,实为曹雪芹的品赏之见,这与俞平伯关于王维诗歌“写景如画”的论断一致。 C. 红楼梦中的诗歌不是在具体的字句上袭用王维诗歌,而是在意境、情趣、神韵等方面进行模仿。 D. 红楼梦中黛玉替宝玉写的杏帘在望 ,语言清新,境界祥乐,生活气息浓郁,酷似王维的某些诗作。 3. 下列红楼梦诗句中最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 B.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
39、花开为底迟。 C.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D.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4. 作为红楼梦的赏析文章,材料一和材料二赏析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5. 阅读下列红楼梦中关于王熙凤出场的文字,结合材料一的观点,进行简析。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 因笑道: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说着,便用帕拭泪。 【答案】1. D 2. D 3. A 4. 材料一着眼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侧重赏析
40、红楼梦语言的魅力;材料二着眼于王维诗歌的影响力,侧赏析红楼梦诗化意蕴。 5. 运用带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语言,令人印象深刻。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非常符合王熙凤泼辣的个性特点,成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典范。人物语言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和个性,具有作者精心设计的语言特色。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这一段王熙凤夸林黛玉的语言特写,刻画了王熙凤能言善语、八面玲珑的形象特点。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 “由此形成自己诗化艺术特色”错误。结合“对浑融蕴藉、兴象玲珑的诗美和高度情景交融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是促
41、使红楼梦 诗化艺术形成的重要因素”分析,原文“是促使红楼梦 诗化艺术形成的重要因素” ,该项“由此”表述有些绝对化。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 “王维诗歌远比李杜的诗歌艺术价值更高”错误,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这体现出曹雪芹对王维诗歌的格外重视” “明确标举王维诗歌” ,并不能推断出“王维诗歌远比李杜的诗歌艺术价值更高” 。 B “这与俞平伯关于王维诗歌写景如画的论断一致”错误。结合“香菱对于王维诗歌体会入微,得其神妙的鉴赏,实际上就是曹雪芹对王维诗歌的品赏之见,香菱对王维诗歌发表的那番精微的鉴赏,已多为后人论王维诗歌写景如画,精于炼字艺
42、术时所引用”分析,文中没有“俞平伯关于王维诗歌写景如画的论断” ,据文意该论断是后人所论。 C “不是在具体的字句上袭用王维诗歌”错误。结合“ 红楼梦中的诗歌不仅在具体的字句、意境方面袭用王维诗歌,还在情趣、神韵方面进行模仿,往往神情逼肖”分析, 红楼梦诗歌在具体的字句上也有袭用王维诗歌的地方。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主要借助红楼梦来讲王维诗歌的诗化意蕴。 A写出蘅芜苑的异草以牵藤、引蔓为多的特征。 “软” “柔”以触觉写出藤蔓的轻韧度, “衬” “拖”写藤蔓仿佛也在自觉衬托着春草的幽美和芳香。富有意蕴。 B孤标傲世的人应该找谁一起归隐
43、,为什么同样是开花,你却比春花更迟。咏叹菊的高雅品质。 C多多借助好风之力,送我扶摇直上青云。薛宝钗在词中表达出挣脱命运束缚的决心,奈何本质是柳絮,终究难逃命运的“轻薄” ,上了“青云”也拯救她不得。 D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B、C、D三项均不符合王维诗歌“宁静、幽美、清雅”的特点。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
44、料一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第一段交代“ 红楼梦写了近千个人物,其中堪称典型的不下数十人” “带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语言, 都能让读者永远留在心头” , 侧重表现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第二段主要讲“ 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自然要数林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这几个人了” “所以读红楼梦品味各没有斧凿,真所谓大匠不雕 ”等,强调人物语言富有个性化,赏析红楼梦语言的魅力。 材料二摘编自袁晓薇王维与红楼梦的诗化意蕴 ,第一段讲“盛唐诗人王维全面的艺术造诣使之对后世诗学以及艺术理论形成了很大的笼罩力” “促使红楼梦 诗化艺术形成的重要因素” ;第二段讲“曹雪芹通过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的情节,明确标
45、举王维诗歌” ;第三段讲“ 红楼梦中的大量诗文曲赋多有对王维诗歌字句、意象到立意的袭用和借鉴,可见出作者对王维诗歌的熟悉和欣赏” ;第四段讲“ 红楼梦中的诗歌不仅在具体的字句、意境方面袭用王维诗歌,还在情趣、神韵方面进行模仿,往往神情逼肖”等,强调盛唐诗人王维全面的艺术造诣使之对后世诗学以及艺术理论形成了很大的笼罩力,侧重赏析红楼梦的诗化意蕴。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分析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 红楼梦的作者还能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的形象来,连带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语言,都能让读者永远留在心头”分析,这段文字运用带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语言。如结合“只听后院中
46、有人笑声,说: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分析,这说话的人是红楼梦里的王熙凤,黛玉刚到贾府,正与众人说话,晚到的王熙凤来了,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此处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富有个性,说明了王熙凤风风火火的性格,给人深刻的印象。 结合“ 红楼梦里其他人物的语言也都符合各个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 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自然要数林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这几个人了”等分析,人物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和个性。如结合“因笑道: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等分析,先是赞美林黛玉的“标致” ,接着又赞美她的“通身气派” ,这
47、是由表及里,而又都落到老祖宗的身上。因这“标致”和“通身气派” ,就不应该是老祖宗的外孙女,而应该是老祖宗的“嫡亲孙女” 。这样一来赞美了林黛玉,二来奉迎了迎春等“嫡亲孙女” ,三来讨好了老祖宗,一箭三雕。从中自然可以看出王熙凤为了自己的利益,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逢迎讨好的性格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 II(II(本题共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616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荣军鞋铺荣军鞋铺 石钟山 老兵姓吴,一只脚是跛的。吴老兵参加过抗美援朝,那只跛脚就是在朝鲜战场上留下的纪念。 那一年,军营正门口,马路对面,多了一个修鞋铺,起名“荣军鞋铺” ,吴
48、老兵便成了这家鞋铺的主人。店内店外就他一个人,戴着一副花镜,低着头,有一缕花白的头发从额头滑下来,认真又执着地修理堆在眼前的鞋。 鞋大都是对面军营里的军官送来的, 那些年部队上只有军官才发皮鞋, 4 年一双, 军官们对鞋都很仔细。有时鞋刚发下来,为了防止鞋底磨损,都来他这里钉掌儿。钉了掌儿的皮鞋,穿在脚上,走起路来不仅有声有色,后背也挺得格外直。 荣军鞋铺的窗子上立了块纸壳,纸壳上标明了钉鞋掌的价格,后掌儿两角,前掌儿七角。春夏秋冬,吴老兵把鞋摊摆在门外,身上系了条黑色围裙,低着头、弓着身子,一丝不苟地钉鞋掌。 午休或傍晚,是荣军鞋铺最热闹的时候,三三两两的军人从军营大门里走出来,轻车熟路地来
49、到吴老兵的鞋铺,把鞋放下,亲切地叫一声: “吴师傅,鞋放这了。 ”这时,吴老兵会半仰起头,交代一句: “把名字写好。 ” 凡是来过荣军鞋铺的人都知道,吴师傅有个习惯,总会让来人用纸条把钉鞋人的名字写上,放在鞋窠里,这样不会拿乱。 从大院出来的军官们,有时放下鞋并不急着走,而是立在鞋摊前和吴老兵聊一会儿。久了,便知道修鞋的吴师傅是名老兵,而且参过战。聊到兴致处,吴老兵会说几句当年去朝鲜参战的事,他话不多,三言两语后总是适时打住。军官们把吴老兵的故事连缀起来,慢慢地把吴老兵的经历铺展开来吴老兵叫吴先发,是第二批入朝作战的,参加过第三次和第四次战役,脚就是在第四次战役中受的伤。回国后,他在锅炉厂上班
50、,退休了,就搞起这个鞋摊。 青年军官们连缀起吴老兵的经历后都啧着嘴,眼神里多了崇敬。再称呼吴师傅时,有的叫班长,有的叫老兵,也有人仍称吴师傅。 吴老兵总是在每晚军营响起音乐时收摊。不用问,此时是九点四十,他知道,再过二十分钟,军营的熄灯号就该吹响了。他把摆在门口的工具,还没来得及修的鞋拿到鞋铺里,用一把铁锁把门锁了,推起立在一旁的自行车,跛着脚上车,影子便遁到了暗夜里。有一天吴老兵来到鞋铺门前,像往常一样开门、搬出工具,却猛然发现了异样,抬眼向对面的军营望去,军营安静得出奇。一夜之间,军营里的军人开拔了。那阵子,电视、收音机里天天播放的都是南部战事(对越反击战) 。 吴老兵有个收音机,就放在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