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2021年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吹** 文档编号:217987 上传时间:2022-07-1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1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丰台区2021年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北京市丰台区2021年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北京市丰台区2021年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北京市丰台区2021年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京市丰台区北京市丰台区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期中语文试题学年高三上期中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一、本大题共 5 5 小题,共小题,共 1818 分。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 年 7 月 23 日 12 时 41 分, 执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踏上征程,中国人探索火星的梦想又进了一步。 早在 2300 多年前,诗人屈原就用一首长诗天问 ,发出了对宇宙洪荒天地自然的疑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尽管现代天文学已经可以非常精确地回答这一问题太阳系的引力维系着八大行星绕太阳公转,然而关于生命、人类、太阳系乃至宇宙的起源,还有太多的

2、未解之谜,这也是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的名字来源。“天问一号”的目的地是火星,它的成功发射拉开了向更遥远的宇宙深处探寻的序幕。 火星和地球的诸多相似,引发着人类对地外生命的猜想和思考,作为太阳系里与地球最为相似且距离较近的行星,从古至今,人们都对这颗星球有着无限 xi xing。 从地球上仰望星空,火星仿佛是夜空里的一簇火光,火星运行轨迹复杂多变,看起来忽明忽暗,忽大忽小,令观者迷惑,因此火星最早被赋予的中文名字叫“荧惑”。其中“荧”代指火星表面发射的红光,“惑”则出于古人对火星运行缺乏规律而感到的困惑。 火星上也有四季更替,只不过,如果用地球日来换算的话,火星上一年大约有 23 个月,这是

3、因为地球环绕太阳一周需要约 365 天,火星绕太阳一周约为 687 天,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水春说,如果在火星上过日子的话,每天的昼夜长短跟地球上差不多,火星的一天是 24 小时 39 分 35 秒,比地球长了近40 分钟。 迄今为止,火星探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早期的飞越探测,时间跨度为 1960-1970 年,这一阶段国际深空探测刚刚起步,相关国家主要以火星飞越探测、传送火星图片与探测大气参数为主,但探测任务成功率并不高。第二阶段是初步了解火星表面,时间跨度为 1970-1990 年。以轨道环绕与着陆探测为主,主要任务包括传输图像,探测大气,磁场,地表温度等。第三阶段则是探寻

4、火星生命迹象,从 1990 年至今,火星探测活动的探测方式主要为着陆和 x nsh 探测,其间发射过“火星快车”“勇气号”等多颗探测器,成功找到了火星上水存在的证据。 无论“天问一号”从火星身上发掘出何种奥秘,人类都能从探测中获得对自身命运的启示,倘若地球气候巨变、生物受到严重威胁,人类将何去何从?火星是否会是人类最后的避难所?这些思考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现有开展的一系列探测火星的活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公众对火星的感情,这种对火星的好奇和向往,反过来深深影响着人类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重大命题的思索。 (取材于央广网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 中国国家航

5、天局正式公布, 面向深空的中国行星探测任务以“天问”系列命名,中国第一艘火星探测器命名为“天问一号”。 “天问”出自爱国诗人屈原的一首长诗,中国航天局为何会把行星探测器命名为“天问”,道理其实很简单,屈原天问一诗,本就是追问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这正契合了太空探索的主题。 天问全诗一共提出了 172 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屈原那个时代未能解决的,也有屈原明知故问的。大致次序是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问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其中许多对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如“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天何所沓,十二

6、焉分?”“自明及晦,所行几里?”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关于天问的创作背景和缘由,王逸楚辞章句认为,屈原因奸佞进谗而被楚王放逐以后,忧愁憔悴,彷徨于川泽之间,游荡在平原丘陵之上,向苍穹发出呼号,仰面叹息;走进楚国先王的宗庙以及王室公卿的祠堂,看到墙壁上描绘着主宰天地山川的神灵,画面瑰奇美丽,形象神奇怪异;又有描绘古代圣君贤王行事的图画,于是在墙壁上书写了文字,以抒发心中的愤懑之情。楚人哀叹屈原的不幸命运,将这些文字收集起来,即为天问 。 如今我们去探索和解密 2000 多年前古人的“天问”,表达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

7、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天问全诗内容奇绝,显现出屈原的思想活跃、奇思妙想和多重思考,与勇于创新的航天精神不谋而合。 (取材于搜狐网的相关文章) 1. 下列文中拼音对应汉字的书写及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暇想 着陆(zhu ) 巡视 潜移默化(qin) B. 暇想 着陆(zh o) 寻视 潜移默化(qin) C. 遐想 着陆(zhu ) 巡视 潜移默化(qi n) D. 遐想 着陆(zh o) 寻视 潜移默化(qi n) 2.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屈原在天问中提出的有关“日月”

8、“列星”的问题,现代天文学仍然无法对其进行解答。 B. 火星运行轨迹复杂多变,且人们对火星有着无限的好奇,所以火星最早的中文名叫“荧惑” C. 火星和地球相似,在火星上也有四季的变换,只不过火星的一个月相当于地球的两个月。 D. 火星上存在着诸多奥秘,经过人类半个多世纪的探索,终于找到了火星上水存在的证据。 3. 下列有关天问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问是中国古代最长政治抒情诗,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 B. 天问和国殇均为屈原的作品,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 C. 天问的作者屈原因奸佞进谗而被楚王放逐后,忧思难解,呼号叹息。 D. 天问是楚人将墙壁上屈原抒发内心愤懑的文字收

9、集起来整理而成的。 4.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2020 年 7 月 23 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 B. 若地球气候发生巨变,生物受到威胁,火星可以成为人们的避难所。 C. “九天之际”等对自然提出的问题是屈原明知故问的,故意义不大。 D. 屈原对自然和宇宙的追问和思考,与勇于创新的航天精神不谋而合。 5. 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概括出“天问”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本大题共二、本大题共 6 6 小题,共小题,共 2424 分。分。 ( (一一) () (共共 1818 分分)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向,字子回

10、,亡其世贯,或曰泾州人。少孤,托外祖母隐陆浑山。工草隶,能一笔环写百字,若萦发然,世号“连锦书”。强志于学,每卖药,即市阅书,遂通古今。 玄宗开元十年,召入翰林,兼集贤院校理,侍太子及诸王为文章。时帝岁遣采择天下姝好,内之后宫,号“花鸟使”。向因奏美人赋以讽,帝善之,擢左拾遗。天子数猎渭川,向又献诗规讽,进左补阙。帝自为文,勒石西岳,诏向为镌勒使。 以起居舍人从帝东巡,帝引颉利发及蕃夷酋长入仗内,赐弓矢射禽。向上言:“鸱枭不鸣,未为瑞鸟;豺虎虽伏,弗曰仁兽。况突厥安忍残贼,莫顾君父。陛下震以武义,来以文德,势不得不廷,故稽颡称臣,奔命遗使。陛下引内从官,陪封禅盛礼,使飞镞于前,同获兽之所,是狎

11、昵太过。或荆卿诡动,何罗窃发,逼严跸,冒清尘,纵醢单于污穹庐,何以塞责?”帝顺纳,诏蕃夷出仗,久之,迁主客郎中,专侍皇太子,眷赉良异。 始,向之生,父岌客远方不适,少丧母,失墓所在,将葬,巫者求得之,不知父在亡,招魂合诸墓。后有传父犹在者,访索累年不获。它日自朝还,道见一老人,物色问之,果父也。下马抱父足号恸,行人为流涕。帝闻,咨叹,官岌朝散大夫,赐锦彩,给内教坊乐工,娱怿其心。卒,赠东平太守。 向终丧,再迁中书舍人,改工部侍郎。卒,赠华阴太守。尝以李善释文选为繁酿,与吕延济,刘良,张铣、李周翰等更为诂解,时号五臣注 。 (取材于欧阳修宋礼等撰新唐书) 【注】何罗,莽何罗,西汉人,曾谋刺武帝。

12、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托外祖母隐陆浑山 托:依靠 B. 兼集贤院校理 兼:一并 C. 陛下震以武义 震:震 D. 访索累年不获 累:连续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或曰泾州人 或荆卿诡动 B. 向因奏美人赋以讽 以起居舍人从帝东巡 C. 强志于学 使飞镞于前 D. 久之,迁主客郎中 始,向之生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一笔环写百字,若萦发然 吕向能用一支笔环绕着写完一百个字,就像萦绕着的头发一样 B. 时帝岁遣使采择天下姝好,内之后宫 当时皇上每年派遣使者挑选全国的美女,纳入后宫

13、C. 帝自为文,勒石西岳,诏向为镌勒使 皇帝亲自写文章,把它刻在西岳的石头上,下诏书任命吕向作镌勒使 D. 同获兽之乐,是狎昵太过 一同享受打猎野兽的快乐,这亲昵太过分了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吕向经历坎坷,少孤,做过隐士,工书法,志于学,边卖药边读书,遂通晓古今。 B. 吕向写了一篇美人赋讽谏玄宗,得到了玄宗的赞赏,然后被提拔为左拾遗。 C. 吕向以“鸱枭”“豺虎”为喻,言突厥难改残忍本性,不能不防,否则,或可致患。 D. 吕向出生后,父亲远游他乡,通过巫者寻找也未果,后在下朝路上父子相认。 10. 宋史宋祁传记载,宋祁给皇帝的奏书中说,“人不率则不从

14、,身不先则不信”,说明宋祁强调以身作则的重要性,这也是宋祁为人物写传记时的基本原则,请结合全文,说说以身作则在吕向这个人物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 (二二) () (共共 6 6 分分) ) 11.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论。如: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里仁 )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 里仁 )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 公冶长 )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用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

15、耻也”。 ( 泰值 ) 请你从中任选两则,说说各自体现了孔子怎样的“羞耻观”?结合内容说明。 三、本大题共三、本大题共 5 5 小题,共小题,共 2626 分,分, ( (一一) () (共共 9 9 分分) ) 阅读下面红楼梦中史湘云的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白海棠和韵(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 供菊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出。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注】倩女离魂,旧指少女为爱情而死,出自离魂

16、记 。俦,同伴。 12. 下列对咏白海棠和韵(其一)的分析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突兀而来,说神仙降都门,种得蓝田玉,把初见海棠的惊喜之情和盘托出。 B. 颔联用神话传奇来表现白海棠,“自是”“非关”一正一反,凸显了白海棠的神韵。 C. 颈联采用了拟人手法,“捧出何方雪”“添来隔宿痕”写出了雪后白海棠的姿态, D. 尾联既表现了诗人对白海棠的喜爱之情,也表达出唯恐其孤独寂寞的关切之情。 13. 下列对供菊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诗人弹琴饮酒,更喜同菊花为友:菊花立在案桌之上,点缀清幽。 B. 颔联:隔着座位闻到菊花散发的清幽香气:抛开书本观赏着菊花的美丽。 C

17、. 颈联:菊花为诗人带来新的梦境:回忆起“圃冷斜阳”中的赏菊情景。 D. 尾联:诗人与菊花情趣相投,傲世独立:桃李不抵风霜,驻足于春风中。 14. 咏白海棠中“倩女离魂”供菊中“三径”都运用了典故。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一项是( ) A.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B.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C.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已先斑(陆游书愤) D.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曹雪芹红楼梦) 1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 史湘云 供菊 中写菊花, 菊花是古诗文中的典型意象。 周敦颐 爱莲说 中有: “予谓菊。 _;牡丹,_;莲,花之君子者也。”

18、 (2)李清照声声慢中也有写菊花的诗句:“_,_,_? (3) 归去来分辞中表现纵情山水,吟诗作文的句子有:“_,_。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4)多边合作是当今世界大势,是任何人都阻止不了的,_毕竟东流去。 (5)_,_,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 (二二)()(共共 7 7 分分) ) 16. 红楼梦第 49 回中,史湘云自称“真名士自风流”,请结合红楼梦中相关的两个情节,解说史湘云“真名士自风流”的特点。 四、本大题共四、本大题共 4 4 小题,共小题,共 1717 分。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南门坛上 一条蜿蜒曲折的青石铺就的街道,在

19、叙述着她往日的辉煌,临水而筑,白墙黛瓦的古屋鳞次栉比,仿佛一条条小船,只要一伸手,你就能触摸到那碧波荡漾的河水;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布局,让身处闹市的你,顿时有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清净与舒畅,她就是常熟人的记忆南门坛上。 “南门坛上”始建于明洪武三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因此处建有城隍庙祭坛而得名,她见证了常熟几百年的沧海沧田。 “南门坛上”是旧时常熟南门的重要水道,南来北往的各类载货船只,云集于此,铸就了其商业的辉煌,四丈湾,上塘街、总马桥,平桥街、君子弄、进河桥弄、东仓街,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就像一根根柔丝带,把往昔的梦,从记忆的洞穴里一点点地掏出。巷口冒着热气的豆浆油条,

20、花式各样的本地糕点,还有醇香甘甜的糯米酒,无不勾起你早已乏味的食欲。 我不是常熟人,却与坛上有着不解情缘,坛上曾留给了我抹不去的童年回忆。我的姑父家就在坛上的君子弄,弄内曾有明代清官吴寅的宅第,吴寅有功不言功,亦不争功,有“君子之称。小时候,过年总会去姑父家住上几天,在摇曳的煤油灯下,倚在姑父怀里,听他说坛上的故事,是我最享受的时光。姑父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坛上,坛上的故事对他来说如数家珍,姑父说,坛上以前可热闹呢!青石板路溜光发亮,两旁店面林立,茶馆、饭馆,腊肉店、浴室一应俱全。这南门坛上为什么这么旺呢?据说,朱元璋得了天下,想为自己父母建皇陵,可惜啊,当年自己穷困潦倒,父母死掉,胡乱埋了,如

21、今天下大定,父母的坟头早已不知所踪。这位朱皇帝啊,孝心还是可嘉的为他父母造了好多的衣冠冢,好让他父母的亡灵安息,常熟的衣冠冢就在南门坛上,所以啊,坛上才如此兴旺!当然,后来我知道,坛上如此兴旺,绝不仅仅是沾了“皇气”。卖菜的、卖粮的、织毛衣的、带小孩儿的,所有这些密密麻麻编织着自己的生活的寻常百姓才真正造就了坛上的兴旺。 耳濡目染之下,关于旧时的坛上,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这样一幅动态的水墨画。春日清晨,瑰丽的阳光暖暖地洒在坛上,青石板上的露水,在朝阳的折射下仿佛晶莹剔透闪着红光的珍珠,转眼又实成了一面面墨绿底子的镜子,异彩纷呈,码头边,船工们蹙着眉,抽着烟,在拥挤的河道中,为寻一靠岸处发着愁

22、,茶馆里的谈笑声,卖菜的吆喝声,孩子们的嬉笑声,船工们上货时的号子声,犹似一曲浑然天成的民间交响乐,响彻于坛上的天空,让烦躁的您,有种迷醉的快感。 “南门坛上”与很多文人雅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出名的,莫过于“得意楼”了。得意楼为砖混结构的茶楼,在其它古建筑的掩映下甚是显眼,镂空绘饰的朱漆门窗,雕刻精美的木制转角楼梯,古色古香的桌凳,样式古拙的茶具,让你有种似曾相识的归属感,古时,“得意楼”是常数城里最高的建筑,楼分三层:最上面一层是专门给商会的会长及某些有身份的贵人设置的,第二层是接待谈生意的商人的雅座,底层是脚夫喝茶听书的地方,坐在楼上靠窗处,沏一壶新茶,邀一缕清风,约一二好友,不远处虞

23、山尽收眼底,在“山气日少佳、飞鸟相与还”的美景中侃侃畅谈,岂不是人生得意之乐事。金尊招牌上“得意楼”三字是两朝帝师翁同龢亲书。 变法失败后, 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的翁老先生被罢官,回到了常熟老家,过着半隐的闲云野鹤生活,坛上自然是其闲暇之时必去之地,他也自然成了这座古老茶楼的常客,看着“得意楼”三个遒劲大字,我很难想象他书写此三字时,内心真的“得意”,却仿佛看到了夕阳中一位苍髯老者,朝着帝京的方向凭栏北眺的身影。“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一首临终绝笔诗道尽了悲凉。 除了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南门坛上”还是常熟特产博物馆。蕈油面、酒酿饼,盘香饼,叫化鸡、走油肉

24、随便一样就能让你垂涎三尺,小时候,徜徉在坛上的街道,总会觉得大人给的零花钱太少,在众多地方特色浓郁的美味中,我最钟爱的要属走油肉。走油肉是将上好的五花肉切成规则的大方块,然后焯水,冲冷,晾干,再放入油温适合的油锅里小火慢炸,待肉表面金黄起泡,方大功告成,过年时把它切成薄薄的大片,让它与鲍鱼,白菜,蛋饺、鸭蛋一起在蒸汽的作用下,相互渗透,裹挟,十几分钟后,一盆香气四溢的蒸菜,便在我们的口中肆意了。 然而,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由于商圈的变迁,坛上渐渐失去了往昔的热闹。年轻人外迁打工,只余老人寂寞地留守在青石街上。老屋年久失修,巷弄乏人管理,小商小贩占道经营,“脏乱差”几乎成了坛上的代名词,让很多

25、依恋她的人,不由得扼腕叹息。 2018 年 10 月 1 日,“南门坛上”经过整修,重新开街,千年熙攘又徐徐展开,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场景又出现在了坛上的巷陌间,得意楼化身“得意楼茶艺蒸菜馆”,以蒸菜为主,辅以茶艺,评弹的经营模式在常熟日益兴盛的餐饮界抢占了一席之地, 五芳斋、 状元楼等老字号也重焕青春, 与时尚的咖啡馆,西餐厅交相辉映,人来人往,车履不停,后轮压过前轮的印记,后人踏上前人的脚步,老去的在这里安详老去,年轻的生命在这里蓬勃生长,“历史”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提醒我们不断向前。 在一个夏日傍晚,我又一次来到了“南门坛上”,一抹殷红的晚霞横斜于西山,湛蓝的天空中浮动着的大块云朵在夕阳的辉

26、映下如火焰一般,映红了河面,“东里”、“西里”相对而立,细腻的小青砖,穹形的门洞,整整齐齐地镌刻了近百年的光阴,历史不过一瞬,人间己是辗转几重岁月,坛上虽是新的,但精髓没有变;人生也一样,如白驹过隙,刹那十年,人虽然老了,但心气儿还是一样的,看着那恢弘典雅,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迷人的新“得意楼”,我仿佛又看到了翁同龢老先生凭栏远眺的身影。 (取材于徐志俊散文)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她见证了常熟几百年的沧海桑田 沧海桑田:比喻常熟变化根大 B. 坛上的故事对他来说如数家珍 如数家珍:对所讲故事很熟悉 C. 编织着自己的生活 编织:指人们规划,经营自己的生

27、活 D. 镌刻了近百年的光阴 镌刻:用刀雕刻 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追忆童年往事,描写风物特产,叙述街区变迁饱含热爱之情,体现“形散神聚”的特点。 B. 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清新幽美的江南水乡风光。展现了热闹淳朴的市井生活。 C. 历史掌故、传说和古诗词信手拈来,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文学色彩,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D. 第段详述走油肉的制作方法和过程,目的在于说明坛上人生活富裕,也表达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19. 第段写道:“坛上虽是新的,但精髓没有变;人生也一样,如白驹过隙,刹那十年,人虽然老了,但心气儿还是一样的。”结合语境谈谈你对这

28、句话的理解。 20. 文章在第段和第段两次写到,仿佛看到了翁同龢先生凭栏眺望“身影”,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两处“身影”的含义,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五、本大题共五、本大题共 3 3 小题,共小题,共 6565 分。分。 语言基础运用。 美感作为一种认识活动, 具有突发的性质。 _。 _。 _。 _。 _。 21. 将下面五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罗密欧在凯普莱特家的晚宴上第一次遇见朱丽叶时,立刻被朱丽叶那妩媚动人的姿色所吸引,一见钟情 一个忧心忡忡的穷人, 整天忍饥挨饿, 根本没有审美情趣。 _ 【甲】 碰到最美丽的景色, _【乙】不会产生感觉,_【丙】谈不上美

29、感的萌发了 美感的突发性往往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美感纯属某种“直觉”的心理现象 当客观美与审美主体的美的观念相一致或越过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时,美感就突然萌发出来 其实美感之所以突然萌发,是与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中长期形成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分不开的 A. B. C. D. 22. 给第句甲、乙、丙横线处分别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 却 也 B. 不论 也 就 C. 就是 也 更 D. 只要 就 更 微作微作(10(10 分分) )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按要求作答。 23. 家访, 这一听上去颇有年代感的词, 近来又重回人们视

30、野。 你对教师家访有何看法, 请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150 字左右。 24. 请拟写一份垃圾分类活动志愿者招募书,要求:说明活动宗旨,活动内容,招募志愿者要求,并号召志愿者参加,语言有感染力。150 字左右。 25. 对于桥,你有什么体验和感受?请以“桥”题,写一首现代诗歌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有寓意,感情真挚。150 字左右。 作文作文(50(50 分分) )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按要求作答。 26. 根据要求作文。 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 “人”,强调自我,小我,是特立独行,也会孤独寂寞。 “从”,表示相

31、随,相伴,我追随人,也有人跟从我。 “众”,指多人组成一个群体,可万众一心,也可能盲目从众。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 700 字。 27. 根据要求作文 “请出示您的健康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中国,这是亿万民众进出公共场所最熟悉的一句话。在这场防疫抗疫行动中, 健康码构筑了一道有效防线,也成为中国人民一段刻骨铭心的生活历程、家国记忆。 以“请出示您的健康码”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请晰。不少于 700 字

32、。 北京市丰台区北京市丰台区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期中语文试题学年高三上期中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一、本大题共 5 5 小题,共小题,共 1818 分。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 年 7 月 23 日 12 时 41 分, 执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踏上征程,中国人探索火星的梦想又进了一步。 早在 2300 多年前,诗人屈原就用一首长诗天问 ,发出了对宇宙洪荒天地自然的疑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尽管现代天文学已经可以非常精确地回答这一问题太阳系的引力维系着八大行星绕太阳公转,然而关于生命、人类、太阳系乃至宇宙的起源,还有太

33、多的未解之谜,这也是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的名字来源。“天问一号”的目的地是火星,它的成功发射拉开了向更遥远的宇宙深处探寻的序幕。 火星和地球的诸多相似,引发着人类对地外生命的猜想和思考,作为太阳系里与地球最为相似且距离较近的行星,从古至今,人们都对这颗星球有着无限 xi xing。 从地球上仰望星空,火星仿佛是夜空里的一簇火光,火星运行轨迹复杂多变,看起来忽明忽暗,忽大忽小,令观者迷惑,因此火星最早被赋予的中文名字叫“荧惑”。其中“荧”代指火星表面发射的红光,“惑”则出于古人对火星运行缺乏规律而感到的困惑。 火星上也有四季更替,只不过,如果用地球日来换算的话,火星上一年大约有 23 个月,

34、这是因为地球环绕太阳一周需要约 365 天,火星绕太阳一周约为 687 天,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水春说,如果在火星上过日子的话,每天的昼夜长短跟地球上差不多,火星的一天是 24 小时 39 分 35 秒,比地球长了近40 分钟。 迄今为止,火星探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早期的飞越探测,时间跨度为 1960-1970 年,这一阶段国际深空探测刚刚起步,相关国家主要以火星飞越探测、传送火星图片与探测大气参数为主,但探测任务成功率并不高。第二阶段是初步了解火星表面,时间跨度为 1970-1990 年。以轨道环绕与着陆探测为主,主要任务包括传输图像,探测大气,磁场,地表温度等。第三阶段则是

35、探寻火星生命迹象,从 1990 年至今,火星探测活动的探测方式主要为着陆和 x nsh 探测,其间发射过“火星快车”“勇气号”等多颗探测器,成功找到了火星上水存在的证据。 无论“天问一号”从火星身上发掘出何种奥秘,人类都能从探测中获得对自身命运的启示,倘若地球气候巨变、生物受到严重威胁,人类将何去何从?火星是否会是人类最后的避难所?这些思考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现有开展的一系列探测火星的活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公众对火星的感情,这种对火星的好奇和向往,反过来深深影响着人类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重大命题的思索。 (取材于央广网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 中国国

36、家航天局正式公布, 面向深空的中国行星探测任务以“天问”系列命名,中国第一艘火星探测器命名为“天问一号”。 “天问”出自爱国诗人屈原的一首长诗,中国航天局为何会把行星探测器命名为“天问”,道理其实很简单,屈原天问一诗,本就是追问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这正契合了太空探索的主题。 天问全诗一共提出了 172 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屈原那个时代未能解决的,也有屈原明知故问的。大致次序是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问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其中许多对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如“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天何所沓,

37、十二焉分?”“自明及晦,所行几里?”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关于天问的创作背景和缘由,王逸楚辞章句认为,屈原因奸佞进谗而被楚王放逐以后,忧愁憔悴,彷徨于川泽之间,游荡在平原丘陵之上,向苍穹发出呼号,仰面叹息;走进楚国先王的宗庙以及王室公卿的祠堂,看到墙壁上描绘着主宰天地山川的神灵,画面瑰奇美丽,形象神奇怪异;又有描绘古代圣君贤王行事的图画,于是在墙壁上书写了文字,以抒发心中的愤懑之情。楚人哀叹屈原的不幸命运,将这些文字收集起来,即为天问 。 如今我们去探索和解密 2000 多年前古人的“天问”,表达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

38、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天问全诗内容奇绝,显现出屈原的思想活跃、奇思妙想和多重思考,与勇于创新的航天精神不谋而合。 (取材于搜狐网的相关文章) 1. 下列文中拼音对应汉字的书写及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暇想 着陆(zhu ) 巡视 潜移默化(qin) B. 暇想 着陆(zh o) 寻视 潜移默化(qin) C. 遐想 着陆(zhu ) 巡视 潜移默化(qi n) D. 遐想 着陆(zh o) 寻视 潜移默化(qi n) 2.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屈原在天问中提出的有关“日

39、月”“列星”的问题,现代天文学仍然无法对其进行解答。 B. 火星运行轨迹复杂多变,且人们对火星有着无限的好奇,所以火星最早的中文名叫“荧惑” C. 火星和地球相似,在火星上也有四季的变换,只不过火星的一个月相当于地球的两个月。 D. 火星上存在着诸多奥秘,经过人类半个多世纪的探索,终于找到了火星上水存在的证据。 3. 下列有关天问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问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 B. 天问和国殇均为屈原的作品,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 C. 天问的作者屈原因奸佞进谗而被楚王放逐后,忧思难解,呼号叹息。 D. 天问是楚人将墙壁上屈原抒发内心愤懑的

40、文字收集起来整理而成的。 4.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2020 年 7 月 23 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 B. 若地球气候发生巨变,生物受到威胁,火星可以成为人们的避难所。 C. “九天之际”等对自然提出的问题是屈原明知故问的,故意义不大。 D. 屈原对自然和宇宙的追问和思考,与勇于创新的航天精神不谋而合。 5. 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概括出“天问”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 C 2. D 3. A 4. D 5. 体现在人类对宇宙、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对重大科学命题的思索;体现在人类对自身命运关系的思考和对现实问题的深

41、切关照;体现在中华民族不断探求科学真理、追求科技创新的文化传承。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汉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 项,暇想(遐) 潜移默化(qi n) B项,暇想(遐) 着陆(zhu ) 寻视(巡) 潜移默化(qi n) D 项,着陆(zhu ) 寻视(巡)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A 项,误解文意,“现代天文学仍然无法对其进行解答”错。材料一,“尽管现代天文学已经可以非常精确地回答这一问题太阳系的引力维系着八大行星绕太阳公转”,可见,现代天文学已经可以非常精确地回答了屈原在天问中提出的有关“日月”“列星”的问题。 B项,因果关系不

42、成立,“火星运行轨迹复杂多变,且人们对火星有着无限的好奇,所以火星最早的中文名叫荧惑”错。材料一,“火星运行轨迹复杂多变,看起来忽明忽暗,忽大忽小,令观者迷惑,因此火星最早被赋予的中文名字叫荧惑。其中荧代指火星表面发射的红光,惑则出于古人对火星运行缺乏规律而感到的困惑”。 可见, 火星最早被赋予的中文名字叫“荧惑”的原因之一是“令观者迷惑”,而不是“人们对火星有着无限的好奇”。 C项,“只不过火星的一个月相当于地球的两个月”错,材料一,“只不过,如果用地球日来换算的话,火星上一年大约有 23 个月, 这是因为地球环绕太阳一周需要约 365天, 火星绕太阳一周约为 687 天”, 可见,火星的一

43、个月不够地球的两个月。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著作的识记的能力。 A 项,“天问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错,正确的是: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A 项,偷换概念,“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错。材料一,“2020年 7 月 23日 12时 41 分,执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踏上征程,中国人探索火星的梦想又进了一步”,材料二,“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面向深空的中国行星探测任务以天问系列命名,中国第一艘火星探测器命名为天问一号”,可见,“天

44、问一号”是执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第一艘火星探测器的名字,不是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B项,“火星可以成为人们的避难所”说法太肯定,错误。材料一,“倘若地球气候巨变、生物受到严重威胁,人类将何去何从?火星是否会是人类最后的避难所?这些思考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可见,原文只是猜测,并没有说“火星可以成为人们的避难所”。 C项,“是屈原明知故问的,故意义不大”错。材料二,“天问全诗一共提出了 172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屈原那个时代未能解决的,也有屈原明知故问的”“对自然所提的问题,如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明及晦,所行几里?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

45、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可见,“九天之际”等对自然提出的问题有的是屈原明知故问的,意义重大。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 “现代天文学已经可以非常精确地回答这一问题太阳系的引力维系着八大行星绕太阳公转”“屈原天问一诗,本就是追问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这正契合了太空探索的主题”“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概括为:体现在人类对宇宙、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对重大科学命题的思索。 “关于生命、人类、太阳系乃至宇宙的起源,还有太多的未解之谜,这也是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的名字来源”“天

46、问一号的目的地是火星,它的成功发射拉开了向更遥远的宇宙深处探寻的序幕”“火星和地球的诸多相似,引发着人类对地外生命的猜想和思考”“无论天问一号从火星身上发掘出何种奥秘,人类都能从探测中获得对自身命运的启示,倘若地球气候巨变、生物受到严重威胁,人类将何去何从?火星是否会是人类最后的避难所?这些思考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现有开展的一系列探测火星的活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公众对火星的感情, 这种对火星的好奇和向往, 反过来深深影响着人类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重大命题的思索”概括为:体现在人类对自身命运关系的思考和对现实问题的深切关照。 “如今我们去探索和解密 2000多年前古人的天问,表达了我们中华

47、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天问全诗内容奇绝,显现出屈原的思想活跃、奇思妙想和多重思考,与勇于创新的航天精神不谋而合”概括为:体现在中华民族不断探求科学真理、追求科技创新的文化传承。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 。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

48、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本大题共二、本大题共 6 6 小题,共小题,共 2424 分。分。 ( (一一) () (共共 1818 分分)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向,字子回,亡其世贯,或曰泾州人。少孤,托外祖母隐陆浑山。工草隶,能一笔环写百字,若萦发然,世号“连锦书”。强志于学,每卖药,即市阅书,遂通古今。 玄宗开元十年,召入翰林,兼集贤院校理,侍太子及诸王为文章。时帝岁遣采择天下姝好,内之后宫,号“花鸟使”。向因奏美人赋以讽,帝善之,擢左拾遗。天子数猎渭川,向又献诗规讽,进左补阙。帝自为文,勒石西岳,诏向为镌勒使。 以起居舍人从帝东巡,帝引颉利发及

49、蕃夷酋长入仗内,赐弓矢射禽。向上言:“鸱枭不鸣,未为瑞鸟;豺虎虽伏,弗曰仁兽。况突厥安忍残贼,莫顾君父。陛下震以武义,来以文德,势不得不廷,故稽颡称臣,奔命遗使。陛下引内从官,陪封禅盛礼,使飞镞于前,同获兽之所,是狎昵太过。或荆卿诡动,何罗窃发,逼严跸,冒清尘,纵醢单于污穹庐,何以塞责?”帝顺纳,诏蕃夷出仗,久之,迁主客郎中,专侍皇太子,眷赉良异。 始,向之生,父岌客远方不适,少丧母,失墓所在,将葬,巫者求得之,不知父在亡,招魂合诸墓。后有传父犹在者,访索累年不获。它日自朝还,道见一老人,物色问之,果父也。下马抱父足号恸,行人为流涕。帝闻,咨叹,官岌朝散大夫,赐锦彩,给内教坊乐工,娱怿其心。卒

50、,赠东平太守。 向终丧,再迁中书舍人,改工部侍郎。卒,赠华阴太守。尝以李善释文选为繁酿,与吕延济,刘良,张铣、李周翰等更为诂解,时号五臣注 。 (取材于欧阳修宋礼等撰新唐书) 【注】何罗,莽何罗,西汉人,曾谋刺武帝。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托外祖母隐陆浑山 托:依靠 B. 兼集贤院校理 兼:一并 C. 陛下震以武义 震:震 D. 访索累年不获 累:连续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或曰泾州人 或荆卿诡动 B. 向因奏美人赋以讽 以起居舍人从帝东巡 C. 强志于学 使飞镞于前 D. 久之,迁主客郎中 始,向之生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中试卷 > 高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