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东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吹** 文档编号:217832 上传时间:2022-07-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河东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天津市河东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天津市河东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天津市河东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天津市河东区天津市河东区 20202020- -20212021 学年高二上期中质量检测语文学年高二上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试卷 一、语言积累及运用(每小题一、语言积累及运用(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1010 分)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歼(jin)灭 易帜(zh ) 朴拙(zhu) 冉冉(rn)升起 B. 停泊(b ) 沟壑(h ) 接载(z i) 运筹帷幄(w ) C. 侮(w)辱 幡(fn)然 脱坯(p) 自力更(gng)生 D. 勉强(qing) 哺(b)育 瘟(wn)神 前仆(p)后继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2、撤离 雍容 彰显 刀光箭影 B. 凝重 掩应 嘱托 滔滔不绝 C. 序幕 讴歌 布署 感人肺腑 D. 辉煌 铸就 遗迹 来龙去脉 3.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书法_,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书法以美的点画、字形和章法传达了书写者的艺术修养、性格气质和精神境界。研习、欣赏书法作品,_可以增加书写的美感,_能增进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从而培养_的审美情趣。 A. 独具匠心 虽然 但 精致 B. 博大精深 不管 也 优美 C. 博学多识 既然 就 典雅 D 源远流长 不仅 还 高雅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电视直播带货虽然在形式上与传统

3、的电视购物存在某些相似之处。但它秉持的是移动传播的模式,县有很强的互动性。 B. 中国人民的团结坚韧让世人惊叹,中华民族迸发出的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令世界瞩目。 C. 杨成武将军晚年书写的回忆录忆长征 ,以客观理性的视角,以生动具体地讲述,再现了近七十多年前他亲身经历的那段峥嵘岁月。 D. 这些翔实、准确而细腻的笔法,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使得新闻具有清晰的可视性,给读者以色彩鲜明的深刻印象。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英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 他认为文学作品中, 文字和形象是“冰山”的八分之一,情感和思想是“冰山”的八分之七。 B.

4、狄更斯是 19 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也是唯一可以和莎士比亚比肩的英语作家。他的作品大卫科波菲尔是他的“自传”性质小说。 C. 先秦诸子散文各具特色。 论语平实质朴,是语录体代表。 孟子文笔雄健,认为民心向背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D. 老子,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又称道德经 。相传为老子所著。语言精练,内涵丰富,理虽玄远,文实多姿。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每小题(每小题 3 3 分,共分,共 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但人对作为理性的核心成分的逻辑的了解还十分有限。正因如此,逻辑不是被

5、戴上神秘、深奥、抽象的光环,被敬而远之,就是被轻蔑地视为虚无、刻板、教条、缺乏活力。很多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任凭外部刺激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对人类历史发展真正起作用的人来说,观念的力量尤为重要,而观念的运作正是一种逻辑运作。可见,具备良好的逻辑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进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

6、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 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逻辑不仅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

7、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净尽。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

8、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强化逻辑训练。 6. 下列关于第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逻辑的目的可以成为艺术的目的,但前提是逻辑是艺术同时也是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 B. 人类自在的理性存在一种先天的不确定性,需要用逻辑的力量克服这种弊端,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

9、于完善。 C. 从知与行的角度看,逻辑既是一门独特的科学,又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和艺术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理性臻于完善。 D. 人类理性的活动是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理性的核心成分是逻辑,但人们对逻辑的了解却十分有限,这使人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 B. 一种理论要想内部和谐、 外部精巧、 经久耐用, 具有结构性力量和活力, 就需确立其自身逻辑的有效性,获得一种逻辑的品行。 C. 逻辑能力存在于人的大脑,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

10、生俱来”的性质。 D. 生活中,人们要么认为逻辑神秘、深奥、抽象,敬而远之,要么认为逻辑虚无、刻板、教条、缺乏活力,轻蔑对待。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理化的逻辑体系包括逻辑公理、逻辑规则和定义等,可以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 B. 因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很多人的行动常常会在外部刺激指导下进行,这就需要以观念的力量使逻辑得以运作。 C. 逻辑作为一种理性的精神,能够促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探求和确立最深刻和最完美的知识内涵。 D. 在证明定理的过程中,可以从公理出发,先证明一些简单的定理,再以这些简单的定理作为更

11、深奥的定理的基石。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每小题三、课内文言文阅读(每小题 3 3 分,共分,共 1212 分)分)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12、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孟子公孙丑上 )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 老子第六十四章 )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13、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 兼爱 ) 9.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 B.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累:堆积,积累 C.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补救 D.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贼:抢劫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有一言可以终身

14、行之者乎 B.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C.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若使天下兼相爱 D.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1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B.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C.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D.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1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

15、。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以上选文,分别阐述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内容,它们均为先秦诸子散文。它们都谈到了立身处世的道理,各有各的风格特点。 B.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用举例论证的方式指出人的天性善良, 进而提出每个人都有“仁义礼智”这四端,表达了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 C. 老子论说语言精练,逻辑严密,思辨性强,选文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D. 兼爱的选文部分,采用正面立意,指出大家若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做到互相爱护,就能消除乱象,使天下大治。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

16、。 四、古诗文积累与鉴赏(四、古诗文积累与鉴赏(2121 分)分) 14. 课内古文积累。 子曰:“见贤思齐焉,_”( 论语里仁 ) 曾子曰:“_,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 大学之道,_,亲民,_。 ( 礼记大学之道 ) 孔子在( 论语雍也 )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 在老子中,充分说明了解他人和认识自我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 15.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无衣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

17、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采用了诗经常见的重章迭咏的结构形式,各章基本上相同,而只换了几个字。但又不是单纯重复。而是递进式的复沓。 B. 每章首句都提问:“岂曰无衣?”然后分别以“问袍”、“同泽”、“同裳”回答,表达了士卒之间患难与共、互助友爱的情意。 C. 重章叠唱既突出了音韵和谐之美,又起到了加强情感抒发的作用。 D. 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四字一句。铿锵有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联系全诗。作者以普通士兵的口吻,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五、外国小说阅读(五、外国小说阅读(1212 分)分) 他现在身体又痛又发僵,他的伤口和身上一切用力过度的部分都由于夜里的寒冷而痛得厉害。

18、他想:我希望我不必再去跟它们斗啦。我多么希望我不必跟它们斗呀。 可是到了半夜的时候,他又跟它们斗起来,这一回他知道斗也不会赢了。它们是成群结队来的,他只看到它们的鳍在水里划出的纹路, 看到它们扑到死鱼身上去时所放出的磷光。 他用棍棒朝它们的头上打去,听到上下颚裂开和它们钻到船下面去咬鱼时把船晃动的声音。凡是他能够感觉到的,听见的,他就不顾一切地用棍棒劈去。他觉得有什么东西抓住了他的那根棍,随着棍就丢掉了。 他把舵把从舵上拽掉,用它去打,去砍,两只手抱住它,一次又一次地劈下去,但是它们已经蹿到船头跟前去咬那条死鱼, 一忽儿一个接着一个地扑上来的时候, 它们把水面下发亮的鱼肉一块一块地撕去了。 最

19、后,一条鲨鱼朝死鱼的头上扑来,他知道一切都完了。于是他用舵把对准鲨鱼的头打去,鲨鱼的两颚正卡在又粗又重的死鱼头上,不能把它咬碎。他又迎面劈去,一次,两次,又一次。他听到舵把折断的声音,再用那裂开了的桨把往鲨鱼身上戳去。他觉得桨把已经戳了进去,他也知道把子很尖,因此他再把它往里面戳。鲨鱼放开鱼头就翻滚着沉下去。那是来到的一大群里最后的一条鲨鱼。它们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吃了。老头儿现在简直喘不过气来,同时他觉得嘴里有一股奇怪的味道。这味儿道带铜腥气,甜滋滋的,他一时间害怕起来。他担心了一会儿。不过那种味道并不浓。 他往海里吐了一口唾沫,说:吃吧,星鲨。做你们的梦去,梦见你们弄死了一个人吧。 他知道他

20、终于给打败了,而且一点补救的办法也没有,于是他走回船艄,发现舵把的断成有缺口的一头还可以安在舵的榫头上,让他凑合着掌舵。他又把麻袋围在肩膀上,然后按照原来的路线把船驶回去。现在他在轻松地驶着船了,他的脑子里不再去想什么,也没有感觉到什么。什么事都已过去,现在只要把船尽可能好好地、灵巧地开往他自己的港口去。夜里,鲨鱼又来咬死鱼的残骸,像一个人从饭桌子上捡面包屑似的。老头儿睬也不睬它们,除了掌舵,什么事儿都不睬。他只注意到他的船走得多么轻快,多么顺当,没有极重无比的东西在旁边拖累它了。船还是好好的,他想。完完整整,没有半点儿损伤,只除了那个舵把。那是容易配上的。他感觉到他已经驶进海流里面,看得出海

21、滨居住区的灯光。他知道他现在走到了什么地方,到家不算一回事儿。 节选自海明威老人与海 16. 下面关于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 选段对老人(圣地亚哥)的描写,主要采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 B. 作者笔下的老头儿是一个面对险恶形势毫不气馁、不屈斗争的典型的“硬汉”形象。 C. 该文主旨告诉人们,老人千辛万苦钓到的大鱼最终被鲨鱼吃掉,天灾和厄运难以预料。 D. 老人与海可以看作是一篇寓言,在浅显易懂的故事里,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E. 文章采用了有限视角,以“我”的视角叙述和鲨鱼搏斗的故事,使事件真实可信。 17. 在和鲨鱼搏斗的最后,老人“知道一切都完了”他

22、认为自己“终于给打败了”,他是真的承认自己被打败了吗? 18. 你能列举一到两位其他的“硬汉”式人物吗?说说他们和圣地亚哥身上所体现的精神价值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六、语言运用(六、语言运用(6 6 分)分) 19.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然后概括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的三个特点,要求:每个特点用四字短语概括。 本报天津 5 月 16 日电(记者陈建强)迎接智能产业新趋势,聚力智能时代新发展,汇聚全球众多重量级专家学者、 行业精英和企业领袖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 16 日在津开幕。 本届大会以“智能时代: 新进展、新趋势、新举措”为主题,将举办会议、展览、赛事和智能体验等一系列活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集

23、智能会、展、赛和智能体验“四位一体”的国际化平台。 世界智能大会在 3 天的会议期间,将举办 3 场主论坛,邀请国内外著名企业家、专家学者发表主旨演讲。同时,还将以“智能科技领军人物”“智能科技产业”“国际交流合作”为主题举办 18 场专题论坛。 七、写作(七、写作(3030 分)分) 20.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物质财富在不断增长,中国正在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同学们对现阶段是否还应该“节俭”持有不同见解。有的说:“过去中国穷,所以提倡节俭,现在国家富裕了,还节俭啥?”有的说:“我花自己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也有的说:“根据经济学原理,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24、,提倡节俭岂不是打击经济?”此外,我们身边确实有一些生活奢侈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感,写一篇批驳“节俭过时论”的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700 字。 天津市河东区天津市河东区 20202020- -20212021 学年高二上期中质量检测语文学年高二上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试卷 一、语言积累及运用(每小题一、语言积累及运用(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1010 分)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歼(jin)灭 易帜(zh ) 朴拙(zhu) 冉冉(rn)升

25、起 B. 停泊(b ) 沟壑(h ) 接载(z i) 运筹帷幄(w ) C. 侮(w)辱 幡(fn)然 脱坯(p) 自力更(gng)生 D. 勉强(qing) 哺(b)育 瘟(wn)神 前仆(p)后继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 “朴拙(zhu) ”中的“拙”应读“zhu” ; C “侮(w)辱”中的“侮”应读“w” ; D “前仆后继”中的“仆”应读“p” ; 故选 B。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撤离 雍容 彰显 刀光箭影 B. 凝重 掩应 嘱托 滔滔不绝 C. 序幕 讴歌 布署 感人肺腑 D 辉煌 铸就 遗迹

26、来龙去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 A.“刀光箭影”的“箭”应写作“剑” ; B.“掩应”的“应”应写作“映” ; C.“布署”的“布”应写作“部” ; 故选 D。 3.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书法_,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书法以美的点画、字形和章法传达了书写者的艺术修养、性格气质和精神境界。研习、欣赏书法作品,_可以增加书写的美感,_能增进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从而培养_的审美情趣。 A. 独具匠心 虽然 但 精致 B. 博大精深 不管 也 优美 C. 博学多识 既然 就 典雅 D. 源远流长 不仅 还

27、 高雅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和关联词语的能力。 A.独具匠心:具有独特的巧妙心思,多指技术或艺术方面有创造性。 关联词“虽然但”表转折。 精致:精巧细致;细密。也指精美工巧;美好等。 B.博大精深: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 关联词“不管也”属于条件关系关联词。 优美:美好、美妙的意思。 C.博学多识:学问多、见识广,一般修饰德高望重的人。 关联词“既然就”表因果关系。 典雅:高雅而不浅俗,也形容人富于学养,庄重不俗。泛指古代典籍。 D.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 关联词“不

28、仅还” 是并列关系。 高雅:意思是指高尚雅致。表现受过良好教养的高尚举止或情趣。比喻高超雅正。 语境是“书法” “是民族文化瑰宝” ,这是从其历史角度讲起,突出历史的悠久。源远流长符合语境; “增加美感”与“增进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是并列关系,选关联词“不仅还” ; 情趣和高雅更搭配。 故选 D。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电视直播带货虽然在形式上与传统的电视购物存在某些相似之处。但它秉持的是移动传播的模式,县有很强的互动性。 B. 中国人民的团结坚韧让世人惊叹,中华民族迸发出的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令世界瞩目。 C. 杨成武将军晚年书写的回忆录忆长征 ,以客观理性的

29、视角,以生动具体地讲述,再现了近七十多年前他亲身经历的那段峥嵘岁月。 D. 这些翔实、准确而细腻的笔法,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使得新闻具有清晰的可视性,给读者以色彩鲜明的深刻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搭配不当。 “秉持”和“模式”不搭配,将“模式”改为“理念” 。 B.成分残缺。 “百折不挠”后面少了宾语中心语,应在后面添加“的意志精神” 。 C.不合逻辑。 “近七十多年前” ,不合逻辑,删去“多”或“近” 。 故选 D。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英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

30、,他认为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冰山”的八分之一,情感和思想是“冰山”的八分之七。 B. 狄更斯是 19 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也是唯一可以和莎士比亚比肩的英语作家。他的作品大卫科波菲尔是他的“自传”性质小说。 C. 先秦诸子散文各具特色。 论语平实质朴,是语录体代表。 孟子文笔雄健,认为民心向背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D. 老子,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又称道德经 。相传为老子所著。语言精练,内涵丰富,理虽玄远,文实多姿。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 “英国”错,应是“美国”作家海明威。 故选 A。

31、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每小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每小题 3 3 分,共分,共 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但人对作为理性的核心成分的逻辑的了解还十分有限。正因如此,逻辑不是被戴上神秘、深奥、抽象的光环,被敬而远之,就是被轻蔑地视为虚无、刻板、教条、缺乏活力。很多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任凭外部刺激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对人类历史发展真正起作用的人来说,观念的力量尤为重要,而观念的运作正是一种逻辑运作。可见,具备良好的逻辑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进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

32、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 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逻辑不仅

33、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

34、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净尽。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 ,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强化逻辑训练。

35、 6. 下列关于第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逻辑的目的可以成为艺术的目的,但前提是逻辑是艺术同时也是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 B. 人类自在的理性存在一种先天的不确定性,需要用逻辑的力量克服这种弊端,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 C. 从知与行的角度看,逻辑既是一门独特的科学,又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和艺术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理性臻于完善。 D. 人类理性的活动是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理性的核心成分是逻辑,但人们对逻辑的了解却十分有限,这使人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和

36、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 B. 一种理论要想内部和谐、 外部精巧、 经久耐用, 具有结构性力量和活力, 就需确立其自身逻辑的有效性,获得一种逻辑的品行。 C. 逻辑能力存在于人的大脑,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 D. 生活中,人们要么认为逻辑神秘、深奥、抽象,敬而远之,要么认为逻辑虚无、刻板、教条、缺乏活力,轻蔑对待。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理化的逻辑体系包括逻辑公理、逻辑规则和定义等,可以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 B. 因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很多人的行动常常会在外部刺激指导下进行,

37、这就需要以观念的力量使逻辑得以运作。 C. 逻辑作为一种理性的精神,能够促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探求和确立最深刻和最完美的知识内涵。 D. 在证明定理的过程中,可以从公理出发,先证明一些简单的定理,再以这些简单的定理作为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 【答案】6. D 7. A 8. C 【解析】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第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对文中相关信息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题干已经确定了答题范围“第二段内容” ,阅读第二段,在第二段中找到与选项相对应的信息,仔细对比,判断正误。D项, “人类理性的活动是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常常会做出

38、错误的定义或划分”表述有误,根据原文第二段“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 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 相反, 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 可知,“它”是指推演活动,偷换概念。故选 D。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辨析能力。A项, “这使人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说法不正确,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为“具备良好的逻辑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进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 ,并不是说“理性的核心成分是逻辑,但

39、人们对逻辑的了解却十分有限,这使人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故选 A。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概括文章 要点能力。解答本题,应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辨别。C 项, “探求和确立最深刻和最完美的知识内涵”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选项忽略了“已经确立”这一限制词。故选 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

40、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 “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

41、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 “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将来” 等), 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 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 (句间、 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每小题三、课内文言文阅读(每小题 3 3 分,共分,共 1212 分)分) 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

42、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 孟子公孙丑上 )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

43、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 老子第六十四章 )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

44、兼爱 ) 9.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 B.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累:堆积,积累 C.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补救 D.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贼:抢劫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B.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C.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若使天下兼相爱 D.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1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

45、也 B.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C.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D.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1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以上选文,分别阐述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内容,它们均为先秦诸子散文。它们都谈到了立身处世的道理,各有各的风格特点。 B.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用举例论证的方式指出人的天性善良, 进而提出每个人都有 “仁义礼智” 这四端,表达了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 C. 老子的

46、论说语言精练,逻辑严密,思辨性强,选文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D. 兼爱的选文部分,采用正面立意,指出大家若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做到互相爱护,就能消除乱象,使天下大治。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 【答案】9. B 10. D 11. B 12. A 13. (1)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那样,就不会失败。 (2)因此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地的现象就没有了。 【解析】 【分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

47、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累:堆积,积累”错误。原句意思是: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筐泥土。 “累” ,通“蔂” ,土筐。 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句“之”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句“之” ,代词,代“有一言” 。两者意义和用法不同。 B.第一句“以” ,连词,表目的,来;第二句“以” ,介词,把。两者意义和用法不同。 C.第一句“若” ,像;第二句“若” ,如果。两者意义和用法不同。 D.第一句“其” ,代词,代自己的;第二句“其” ,代词,代自己的。两者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

48、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译为: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就不是人;没有羞耻心,就不是人;没有谦让心,就不是人;没有是非心,就不是人。 “无恻隐之心”中, “无”是谓语, “恻隐之心”是宾语,后面断开, “非人也”作下一分句的谓语和宾语,排除 ACD。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以上选文,分别阐述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内容”错误。第三则材料兼爱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观点。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关键词: “民” ,一般人; “几成” ,接近成功; “慎” ,慎重对待; “败事” ,失败的事。 第二句关

49、键词: “相” ,互相; “乱家” ,侵扰封地; “亡” ,通“无” ,没有。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孟子说: “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就不是人;没有羞耻心,就不是人;没有谦让心,就不是人;没有是

50、非心,就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己伤害自己;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他们的君主。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不足以侍奉父母。 ” ( 孟子公孙丑上 )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中试卷 > 高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