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五校联考2021年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吹** 文档编号:217831 上传时间:2022-07-1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8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五校联考2021年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天津市五校联考2021年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天津市五校联考2021年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天津市五校联考2021年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天津市五校联考天津市五校联考 2021-2022 学年高二上期中语文试题学年高二上期中语文试题 一、 (一、 (1212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3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提起“两弹元勋”和“航天英雄”,大家都_,有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有以杨利伟为标志的航天员群体。可是, ( ) 。东风基地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两弹一星”的诞生地。身为大漠航天人的后代,作者熟悉自己的父辈第一代航天人_的创业史,熟悉 60 多年来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史,也熟悉一代代航天人_的奋斗史,切身体会深藏于他们内心的丰盈与骄傲。她以 40 多万字左右的作品,生动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

2、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以及他们的情感经历、家庭生活和精神世界,真实再现了共和国航天发展史的印记。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了如指掌 筚路蓝缕 前赴后继 B. 耳熟能详 艰苦卓绝 义无反顾 C. 了如指掌 艰苦卓绝 义无反顾 D. 耳熟能详 筚路蓝缕 前赴后继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家对大漠深处航天人却知之甚少。他们默默奉献,隐身戈壁,是无名英雄 B. 提起大漠深处的航天人,大家却知之甚少。他们隐身戈壁,默默奉献,是无名英雄 C. 大漠深处的航天人却容易被人们遗忘。他们是无名英雄,隐身戈壁,默默奉献 D. 提起大漠深

3、处的航天人,大家却一无所知。他们隐于戈壁,勇于奉献,是无名英雄 3.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病句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她以 40 多万字左右的作品,生动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以及他们的情感经历、家庭生活和精神世界 B. 她的作品有 40 多万字, 不但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 而且刻画了他们的情感经历、精神世界和家庭生活 C. 她以 40 多万字的作品,生动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展现了他们的家庭生活、情感经历和精神世界 D. 她在 40 多万字左右的作品中,生动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和家庭生活,展现了他们的情感经历和精神

4、世界 4.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文集,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 庄子是春秋时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儒家经文,主要反映庄子在哲学、艺术、美学等方面的思想。 C. 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 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D.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修身方面,讲究不与人争的修持。 二、 (二、 (9 9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3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国气质指的

5、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

6、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 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中。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

7、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强调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

8、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其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B. 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C. 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D. 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由“大国气质”

9、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B. 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C. 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D. 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一个大国没有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那么它就谈不上有什么大国气质。 B. 如果没有深厚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质。 C. 只有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

10、成。 D. 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行为方式。 三、 (三、 (1515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3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11、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

12、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朝彰露 彰:明显 B. 乃以博财物耶 博: 多 C. 昔秦惠王欲伐蜀 伐:进攻 D. 事觉自死 觉:败露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 君子喻于义 B. 皆不能以此道求荣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C. 一年所得,其数自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人

13、而不仁,如礼何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B.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C.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D.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11.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 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 一朝彰露,禄秩削 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愚者多财生其过 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 B. C. D. 12.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4、 ) A. 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B. 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 文章引用“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意在强调“多财”对贤者、愚者都有害。 D. 文章最后以鸟贪高、 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 要求“居高位, 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 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2)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3)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

15、爱?( 兼爱 ) 14. 依据文章内容,为主为臣的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有何意义?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归纳。 四、 (四、 (2929 分)分) 15. 阅读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夏日南亭怀辛大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夏夜乘凉怀念友人的诗,作者怀念的这位朋友姓辛,在兄弟中排行老大。 B. 开头两句夜晚降临,“忽”“渐”二字将日与月交替,黑夜与白天的承接,一慢一快,写得十分传神。 C. “散发”“

16、卧闲敞”写尽隐者闲适,潇洒之态,“闲敞”的描写尤其新奇。 D. 夏夜的景色幽静,清风明月,良辰美景,正应弹琴助兴,权可借以慰藉,但却无人可陪诗人欣赏。 (2)赏析“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3)请概括这首诗表达诗人哪些情感。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譬如平地,_。 ( 子罕 ) (2)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里仁 ) (3)_,知至而后意诚。 ( 大学之道 ) (4)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_。 ( 大学之道 ) (5)在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用“_,_”作比喻,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是不可取的。 五、 (五、 (1717 分)分

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花与诗花与诗 王往 那一年三月,我们市的作协与石湖镇联办了一个笔会,就是冲着当地千亩桃园美景去的。 春光大好,吃饱喝足,既可亲近乡土,又可借物咏怀,还可以营造一下和谐局面,谁不高兴呢?市内的、各县区的大大小小的人物装了一辆大巴车,另有领导专车和个别自驾者,一路欢歌,奔向了石湖镇。 镇长也是个诗人,特别热心此项活动,在桃园里辟了一块地,搭了舞台。上午开完会后,下午就是歌咏会:作家们自娱自乐,以唱歌、朗诵为主。与会者都夸这个策划好,别出心裁。我没报表演节目,就在台下看着,好看的就多看一会儿,不好看的就随意走动走动。 当我走到舞台前方西北角时,看到一个小媳妇拉着一个五

18、六岁的小男孩站在舞台边。因为眼前总有人走动,她不时地左右侧着身子。小男孩想挣脱她的手,被她一用力又拉住了。小男孩说:“妈妈,我看不见。”她说:“妈妈抱你。”说着,就去抱孩子。孩子往后一退说:“我不要你抱,你抱不动我。”她笑笑:“那你自己玩,别瞎跑啊。”孩子笑着跑开了。 她身材娇小,瓜子脸上有一双漂亮的凤眼。不过,脸色有些憔悴。别人都穿着夹克,她还穿着羽绒衣,和这桃花朵朵开的春色极不协调。 她看得很投入。有一个诗人朗诵得比较动情,她的眼里就溢出了泪水。 这时候,一个老妇走到她身边,半是抱怨半是心疼地说:“三蝶,你在这儿干什么?你这身体能出来吗?走,跟我回去,孩子呢?”这个叫三蝶的少妇指着人群里的

19、孩子说:“在那儿呢!妈,你回去,我看一会儿再走。”老妇说:“你怎么不听话呢?快带孩子回去,别受了凉。”少妇有些着急,眉头拧了一下说,“我自己知道,一点儿风没有,哪会受凉?” 老妇很无奈地叹着气。 我挪了个地方,又站下了。这时候,老妇走到我身边,嘀咕了一句:“唉,好话也不听。” 我朝老妇看了一下,老妇似有好多苦恼急于说出,朝小媳妇的方向望了一眼对我说:“那是我媳妇,她的病不轻呢。” 我说:“哦?” 老妇说:“生的是那种病,治不好了。” 我很吃惊。“那种病”是我们这里人对“癌症”的讳称。 老妇又说:“这孩子命苦,十几岁就出去打工了,得了这病时才 25 岁,就在去年。” 我一阵难过,问老妇:“治了多

20、长时间?” 老妇说:“去了几回医院,就没钱了,男人现在还在外头挣钱呢,她在家吃点儿中药,拖着。唉,也不晓得能拖多长时间,要是能拖下去就好了有病了,脾气不好,不听话”老妇说完,擦了一下眼睛。我不忍心看,低下头去。 这时候,一个小女孩手里拿着一把野花上了台,献给了正唱歌的一位作家,作家显然很感动,接过花后给小女孩鞠了一躬,观众们也很意外,想不到小女孩会有这么个机灵劲儿。台下响起一阵掌声。 一位女诗人朗诵完了,那个小媳妇的儿子跑了上去,也献上了一束野花。主持人煽情地说:“这是最朴素的花,也是最有原生态气息的花,最美的花。鲜花送诗人,说明我们石湖镇是个有情有义的地方,说明我们石湖镇的孩子天生具有诗的品

21、性,让我们为孩子为诗人为这春天的聚会鼓掌!”主持人一讲话,小男孩倒紧张了,又抹鼻涕又挠耳朵,不知怎么办好,突然拔腿就跑,跑到台边时跌了一跤,马上爬起来,又跑走了。台下笑成一片,再次鼓掌。 我看到小男孩跑到了他母亲身边。他大口喘着气,鼻尖冒着汗,小脸蛋涨得通红。他一到母亲身边,就紧紧依偎着母亲。他的母亲抚摸着他的头发,朝他笑着。她的脸色好像不再那么憔悴了,呈现出淡淡的红晕。 歌咏会结束了,离晚宴还有一段时间,我和几个文友就往桃园深处走去,边走边聊。走了一段路,我看见了那个小媳妇和她的儿子。小男孩又采了一把野花,递给他的母亲。 小男孩说:“妈妈,你也会写诗,刚才人家说有花送诗人,我要送你花。” 小

22、媳妇纠正儿子说:“是鲜花送诗人,不是有花送诗人,懂不懂?” 小男孩说:“嗯,懂了,是鲜花。” 小媳妇接过花说:“好看!宝贝,妈妈以后不写诗了,你送不送妈妈花?” 小男孩说:“你写嘛,写那么长那么长”小男孩伸开胳膊比画着。 小媳妇笑了:“好的,妈妈写,以后,妈妈就在这桃园里写了,天天在这儿,年年在这儿,想妈妈时,就给妈妈送花,好不好?” 小男孩说:“好!” 小媳妇又笑了,想要亲儿子时,看见了我们,有些羞,拉起儿子的手说:“宝贝,走,回家去。” 小男孩挣脱小媳妇的手,在前面蹦蹦跳跳,小媳妇加快了步子。 很快,他们就走远了,隐入花海中了。 (有删改) 17.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23、 ) A. 文章中使用较多笔墨描述人物的对话,不仅使故事情节得以自然推进,而且能够比较直观地表现人物性格。 B. 婆婆两次对我说起小媳妇“不听话”,表现出她对小媳妇的不满,也体现出她对小媳妇患病无钱医治的一种无奈。 C. 文章中有多处伏笔,如写小媳妇“穿着羽绒衣”“脸色有些憔悴”“你抱不动我”等,与后文婆婆说出小媳妇的病情相照应。 D. “这是最朴素的花,也是最有原生态气息的花,最美的花。”主持人在单纯直接地赞美小男孩献上的野花的自然美丽。 E. 小媳妇向小男孩许诺在桃园里天天写诗、年年写诗,让小男孩想她时就给她送花,蕴含着小媳妇对儿子的深情和对生活的眷恋。 18. 文章开头介绍作协和石湖镇联

24、办笔会、歌咏会的热闹场景,有何作用? 19.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小媳妇的形象特点。 20.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花与诗”的内涵和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情感。 六、 (六、 (8 8 分)分) 21. 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召开前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倾情制作推出三集高清主题纪录片 亚洲文明之光 。请阅读以下有关纪录片的简介,从中提取四个关键词。 这是全球电视领域第一部全景式梳理与讲述亚洲文明的高清主题纪录片,通过看景、看物、看故事的线索,浓缩呈现亚洲地区从文明出现、建立、成熟、辉煌到交流、影响的历史进程,讲述了越南的奥黛、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巴迪、约旦的佩特拉古城、马尔代夫的

25、海洋生态等文明在历史中不断延续的传奇历程和亚洲先民艰苦奋斗创造历史的伟大故事。 _ _ _ _ 22. 庄子是成语的宝库,请你根据庄子的下面几段寓言故事写出对应的成语。 (1) 【原文】“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 庄子天运 ) (2) 【原文】“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3) 【原文】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

26、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4) 【原文】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七、 (七、 (6060 分)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力行出自书泰誓中 ,意思是努力实践,竭力而行。 中庸记载:力行近乎仁。其大意为努力实行、 竭尽全力去做事就接近仁了。中庸 还提出了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辦之, 笃行之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等力行、重行思想

27、,将力行作为君子之大德。 德性最终要通过行展现出来。 周易中蕴含的生生之德崇德广业思想已然表明早期儒家对力行的推崇。建功立业、敢为天下先的力行品格足以被称为君子之仁德大德。 上述材料能给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天津市五校联考天津市五校联考 2021-2022 学年高二上期中语文试题学年高二上期中语文试题 一、 (一、 (1212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3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提起“两弹元勋”和“航天英雄”,大家都_,

28、有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有以杨利伟为标志的航天员群体。可是, ( ) 。东风基地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两弹一星”的诞生地。身为大漠航天人的后代,作者熟悉自己的父辈第一代航天人_的创业史,熟悉 60 多年来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史,也熟悉一代代航天人_的奋斗史,切身体会深藏于他们内心的丰盈与骄傲。她以 40 多万字左右的作品,生动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以及他们的情感经历、家庭生活和精神世界,真实再现了共和国航天发展史的印记。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了如指掌 筚路蓝缕 前赴后继 B. 耳熟能详 艰苦卓绝 义无反顾 C. 了如

29、指掌 艰苦卓绝 义无反顾 D. 耳熟能详 筚路蓝缕 前赴后继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家对大漠深处的航天人却知之甚少。他们默默奉献,隐身戈壁,是无名英雄 B. 提起大漠深处的航天人,大家却知之甚少。他们隐身戈壁,默默奉献,是无名英雄 C. 大漠深处的航天人却容易被人们遗忘。他们是无名英雄,隐身戈壁,默默奉献 D. 提起大漠深处的航天人,大家却一无所知。他们隐于戈壁,勇于奉献,是无名英雄 3.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病句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她以 40 多万字左右的作品,生动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以及他们的情感经历、家庭生活和精神

30、世界 B. 她的作品有 40 多万字, 不但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 而且刻画了他们的情感经历、精神世界和家庭生活 C. 她以 40 多万字的作品,生动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展现了他们的家庭生活、情感经历和精神世界 D. 她在 40 多万字左右的作品中,生动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和家庭生活,展现了他们的情感经历和精神世界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组:“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的复述出来;“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

31、别人看。 语境是“两弹元勋”和“航天英雄”,大家听多了都知道,故选“耳熟能详”。 第二组:“筚路蓝缕”,指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 语境是说“第一代航天人”的创业史的,故选“筚路蓝缕”。 第三组:“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 语境是一代代航天人的奋斗史,故选“前赴后继”。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依据括号前的提示语“可是”,“可是”表明情况和前面相反,根据首句“提起两弹元勋和航天英雄

32、,大家耳熟能详”可知,所填句子的句式应与之对应,据此可以排除 AC。 B项“知之甚少”形容知道的人很少, D 项“无所知”形容一点儿也不知道。人们对于“航天人”不是无所知,而是知之甚少,由此排除 D。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 不合逻辑。“40多万字左右”,应把“多”或者“左右”删去。排除 A。 搭配不当。“讲述”和“精神世界”搭配不当,和“精神世界”搭配的应是“展示”,排除 A;且“刻画”和“经历”与“生活”搭配不当,应把“刻画”改为“展示”,排除 B。 语序不当。“家庭生活”是物质层面的,“情感经历”和“精神世界”是精神层面的

33、,属于一个类别,表述的顺序先是物质层面,再是精神层面;且 D 项“奋斗故事和家庭生活”并列不当,“家庭生活”应和“情感经历和精神世界”并列,排除 D。 故选 C。 4.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文集,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 庄子是春秋时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儒家经文,主要反映庄子在哲学、艺术、美学等方面的思想。 C. 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 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D.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

34、,主张无为而治;在修身方面,讲究不与人争的修持。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庄子是春秋时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儒家经文”错误, 庄子是战国时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道家经文。 故选 B。 二、 (二、 (9 9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3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

35、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 论语中说:中庸之为

36、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中。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

37、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强调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其相对稳定的

38、个性、风范和气度。 B. 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C. 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D. 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B. 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C. 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D. 文章善用引

39、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一个大国没有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那么它就谈不上有什么大国气质。 B. 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质。 C. 只有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D. 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行为方式。 【答案】5. C 6. C 7. D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A 项,“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说法

40、绝对。一个大国的气质基于其文化传统,但并非所有大国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B项, “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错误。 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 D 项,因果颠倒,应是“中华文明的独特的价值体系影响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项,“逐层深入”错。正确的是: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并列式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 D 项,“以和为贵”“自强不息”都是中国人行为方式的表现,它们都影响到中国的大国气质,但直接说

41、“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属于以偏概全。正确表述应是: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价值体系。 故选 D。 【点睛】解答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

42、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 ,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 ,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 (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 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三、 (三、 (15

43、15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3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

44、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

45、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朝彰露 彰:明显 B. 乃以博财物耶 博: 多 C. 昔秦惠王欲伐蜀 伐:进攻 D. 事觉自死 觉:败露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 君子喻于义 B. 皆不能以此道求荣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C. 一年所得,其数自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人而不仁,如礼何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

46、闻中/心岂不常惧 B.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C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D.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11.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 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 一朝彰露,禄秩削 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愚者多财生其过 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 B. C. D. 12.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B. 文章用“公仪

47、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 文章引用“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意在强调“多财”对贤者、愚者都有害。 D. 文章最后以鸟贪高、 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 要求“居高位, 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 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2)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3)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兼爱 ) 14. 依据文章内容,为主为臣的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有何意义?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归纳。 【

48、答案】8. B 9. C 10. C 11. B 12. D 13. (1)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 (2)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3)所以圣人把治理天下作为己任,又怎么可以不禁止恶行而鼓励善行呢? 14. (1)使百姓安宁(2)自身常获欢乐(3)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乃以博财物耶”中“博”解释“多”错误。“博”在此处是动词,“博取、换取”之意。此句大意:怎么能用它来换取财物呢? 故选 B。 【9 题详解】 本题

49、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于:介词,比/,介词,引出行为对象,不译。 B.以:介词,用/,介词,把。 C 所: 两个“所”都放在动词前, 构成“所字结构”, 表示“所的人”、 “所的事物”、 “所的情况”。 D.而:转折连词,却/表假设的连词,如果。 故选 C。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此句大意:这话可以深以为诫。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 “徇私贪浊”是假设的情况,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BD; “公法”是“损”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 BD; “坏公法”“损百姓”

50、结构一致,“百姓”后断开;排除 A; “中心岂不常惧”,“中心”是本句主语,之前断开,据此可排除 AB;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本题中,说明财物多给愚者造成的危害,并没有说是贪鄙带来的。是说祸和福都是因为个人的所作所为而召来的,没涉及到“贪鄙”。排除有这两个句子的选项。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理解错误, 依据“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的大意可知,鸟筑巢很高,鱼藏水很深,本来很安全,但是因为贪吃食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中试卷 > 高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