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吹** 文档编号:217765 上传时间:2022-07-1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9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通州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北京市通州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北京市通州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北京市通州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京市通州区北京市通州区 2020-2021 学年高一上期中语文试题学年高一上期中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一、本大题共 1010 小题,共小题,共 4141 分。分。 ( (一一)()(共共 2121 分分) ) 阅读下面闻一多忆菊诗,完成下面小题。 忆菊 (重阳节前一日作) 闻一多 插在长颈的虾青瓷的瓶里, 六方的水晶瓶里的菊花, 钻在紫藤仙姑篮里的菊花; 守着酒壶的菊花, 陪着螯盏的菊花; 未放,将放,半放,盛放的菊花。 镶着金边的绛色的鸡爪菊; 粉红色的碎瓣的绣球菊! 懒慵慵的江西腊哟; 倒挂着一饼蜂窠似的黄心, 仿佛是朵紫的向日葵呢。 长瓣抱心,密瓣平顶的菊花; 柔艳的尖瓣攒蕊的白菊 如

2、同美人底拳着的手爪, 拳心里攫着一撮儿金粟。 檐前,阶下,篱畔,圃心底菊花: 霭霭的淡烟笼着的菊花, 丝丝的疏雨洗着的菊花, 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 剪秋箩似的小红菊花儿; 从鹅绒到古铜色的黃菊; 带紫茎的微绿色的“真菊” 是些小小的玉管儿缀成的, 为的是好让小花神儿 夜里偷去当了笙儿吹着。 大似牡丹的菊王到底奢豪些, 他的枣红色的瓣儿,铠甲似的, 张张都装上银白的里子了; 星星似的小菊花蕾儿 还拥着褐色的萼被睡着觉呢。 啊!自然美底总收成啊! 我们祖国之秋底杰作啊! 啊!东方底花,骚人逸士底花呀! 那东方底诗魂陶元亮 不是你的灵魂底化身罢? 那祖国底登高饮酒的重九 不又是你诞生

3、底吉辰吗? 你不像这里的热欲的蔷薇, 那微贱的紫罗兰更比不上你。 你是有历史,有风俗的花。 啊!四千年华胄底名花呀! 你有高超的历史,你有逸雅的风俗! 啊!诗人底花呀!我想起你, 我的心也开成顷刻之花 灿烂的如同你的一样; 我想起你同我的家乡, 我们的庄严灿烂的祖国, 我的希望之花又开得同你一样。 习习的秋风啊!吹着,吹着! 我要赞美我祖国底花! 请将我的字吹成一簇鲜花, 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 然后又统统吹散,吹得落英缤纷, 弥漫了高天,铺遍了大地! 秋风啊!习习的秋风啊! 我要赞美我祖国底花! 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 一九二二,十 注:本诗是闻一多在美国留学期间的重要作品,1

4、922 年 10 月,旧历重阳节的前一天,诗人在美国芒城写下此诗。底:旧同“的”或“得”。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螯( o) 绛色(xi ng) 蜂窠(k) B. 慵(yng) 攫着(ju ) 圃心(b) C. 攒(zn) 篱畔(b n) 霭霭(i) D. 萼( ) 铠甲(ki) 华胄(zh u) 2. 闻一多曾提倡新诗“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下列对这首诗在“绘画美”方面创作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在诗的前五节中, 诗人采用细致描绘的手法, 从花形花貌、 花神花情等角度精细描绘了菊花的千姿百态,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与回味的空间。

5、 B. 诗的第一节中,诗人用“未放”“将放”“半放”“盛放”等词语呈现出菊花不同时段的开放姿态,具有动作的延续性,给人化静为动的美感。 C. 诗的第三节中,诗人用简练的笔墨勾勒出檐前、阶下、篱畔、圃心的菊花,在迎风冒雨中颜色变为“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 D. 诗的第五节中, 诗人将大似牡丹的菊王与星星似的小菊花蕾儿形成鲜明对比、 突出菊王雍容华丽的姿态,用小菊花蕾儿衬托菊王的富贵。 E. 本诗的第六、七节,诗人用菊花的历史悠久、高雅、纯洁等特质与蔷薇、紫罗兰的热欲、微贱比较,以此赞美中华文化、中华文明。 3. 阅读这首诗歌的第二节,完成下面填空。 诗人详细描绘了“江西腊”菊花,

6、 用_来写它的姿态, 用“_”和“_”这两个比喻突出了“江西腊”的圆形廓线。诗人把_比成“美人底拳着的手爪”,手心里还握着“一撮儿金粟”。 4. 忆菊一诗借重阳忆菊以抒发思乡之情。下列写菊的诗歌与忆菊主题相近的一首是( ) A.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陶潜和郭主簿) B.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通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C.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韧开晓更清。(白居易咏菊) D.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苏轼赵昌寒菊) 5. 结合诗句,诗人是怎样用“菊花”这一意象来表

7、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 (二二)()(共共 8 8 分分) ) 阅读下面的过故人庄一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6.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_。 7. 这首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一联 B. 两联 C. 三联 D. 四联 8.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诗通过首联“故人”待客之盛,尾联“我”重阳之约,表现出主客间深挚的友情。 B. 本诗中间四句描绘了一幅村外青山、村边绿树、村内谷场、田野桑麻的田园风景图。 C. 本诗将叙事,写景、抒

8、情、议论融为一体,文笔浓郁而生动,意境深远而富有哲理。 D. 本诗将主客情谊之淳、田园风景之淳、农家生活之淳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淳美意境。 9.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西晋著名诗人,他的诗以写田园生活和山水景色见长,被誉为“田园诗人”。 B. 杜甫的诗歌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之情。 C.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倡导者, 琵琶行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 D. 李清照的声声慢通篇写“愁”,抒写词人在国破家亡遭受劫难后的忧愁苦闷。 10. 在横线处填写古诗文作品原句。 曹操在短歌行中引诗经子衿“_,_”两句诗,表达了自已渴

9、望得到人才的心情。 古代文人当政治上失意时,往往会寄情于山水,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游仙,以此化解心中的愤懑,慰藉心灵。李白曾因政治上失意,告与友人“别君去兮何时还?_,_”。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通过“_,_,_”,从山、江两个方面,具体描写了赤壁的景色,创造出一个雄奇险峻、惊心动魄的境界。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下阙中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_,_。”诗句极写同学少年的豪情雄姿,表现出诗人独立无限的豪迈气慨。 二、本大题共二、本大题共 4 4 小题,共小题,共 18 18 分。分。 阅读下面费孝通乡土中国(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杜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

10、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

11、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的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

12、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内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

13、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 这种办法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在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11. 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炼:这里指教育、培育。 B

14、. 无从:在意义上跟口语中的“没法儿”相同。 C. 从容:这里指心安理得。 D. 流弊:这里指弊端。 12. 下列关于“乡土社会本色”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 A. 在乡土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是彼此熟悉的,没有陌生人。 B. 在乡土社会里,人们更加重视对传统礼俗的学习,教育。 C. 在乡土社会里、人们由于相互之间熟悉,而产生信任。 D. 在乡土社会里,人们重视遵守信义,而忽视契约,法律。 13. 请概括说明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是什么? 14. 请概括作者在文章第三段中,叙述了哪些生活中的事实,并简述作者叙述这些事实说明什么观点。 三、本大题共三、本大题共 4 4 小题,共小题

15、,共 3131 分。分。 阅读下面的通讯,完成下面小题。 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记优秀共产党员、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 张严平 田刚 眼前这位苗族汉子矮小、苍老,40 岁的人看过去有 50 开外,与人说话时,憨厚的眼神会变得游离而紧张,一副无助的样子,只是当他与那匹驮着邮包的枣红马交流时,才透出一种会心的安宁。 我们一直跟着他在大山中被骡马踩出的一趟脚窝窝里艰难地走着,险峻处,错过一个马蹄之外,便是万丈悬崖。如果说马班邮路是中国邮政史上的“绝唱”,他就是为这首“绝唱”而生的使者,这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在大山里默默行走了 20 年,行程 26 万公里相当于 21 趟二万五千里长征、绕地球

16、赤道 6 圈的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苗族名字:咪桑。 马班邮路在正式文字中被定义为“用马驮着邮件按班投送的邮路”。在 21 世纪的中国邮政史上,这种原始古老的通邮方式堪称绝唱”,而在木里人的眼里,这却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木里藏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紧接青藏高原。这里群山环抱,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地面上只有 9 个半人。全县 29 个乡镇有 28 个乡镇不通公路,不通电话,以马驮人送为手段的邮路是当地乡政府和百姓与外界保持联系的唯一途径。全县除县城外,15 条邮路全部是马班邮路,而且绝大部分在海拔4000 米以上的高山。 王顺友的话不多,却见心见肝。

17、他说,他常常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就是为了走邮路才来到人世上的。19岁的王顺友开始沿着父亲走过的邮路启程,负责木里县至白碉乡、三桶亚乡、倮波乡、卡拉乡的马班乡邮投递,邮路往返 584 公里。1 个月要走两班,每走一个班要 14 天,一年 365 天,他有 330 天走在邮路上。他先要翻越海拔 5000 米、一年中有 6 个月冰雪覆盖的察尔瓦山,接着又要走进海拔 1000 米、气温高达 40摄氏度的雅砻江河谷,中途还要穿越大大小小的原始森林和山峰沟梁。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泥,饿了吞几口糌粑面,渴了喝几口山泉水或啃几口冰块,晚上蜷缩在山洞里、大树下或草丛中与马相伴而眠,如果赶上下雨

18、,就得裹着雨衣在雨水中躺一夜。同时,他还要随时准备迎接各种突来的自然灾害。 这些艰辛在王顺友看来还不是最苦的,最苦的是心头的孤独。邮路上,有时几天都看不到一个人影,特别是到是到了晚上,大山里静得可怕,伸手不见五指,他能感觉到的只有风声、水声和不时的狼嚎声。如果仅仅是为了一个饭碗,王顺友在这条马邮路上或许早就坚持不住了。让他最终坚持下来的,是这条邮路传达给他的一种神圣。 “每次我把报纸和邮件文给乡亲们,他们那种高兴劲就像过年,他们经常情地留我住宿,留我吃饭,把我当成共产党的大干部,这时,我心里真有一种特别幸福的感觉,觉得自己是一个少不得的人!”这是王顺友最初感受到的乡邮员工作的价值。 白碉乡乡长

19、王德荣曾对他说:“你的工作虽然不是惊天动地,但白碉乡离不开你。因为你是我们乡唯一对外的联络员,是党和政府的代表,藏民们有一个月看不见你来,他们就会说:党和政府不管我们了。你来了,他们就觉得党和政府一直在关心着他们!”这话让王顺友心里滚烫。 翻一坡来又一坡, 山又高来路又陡, 不是人民需要我, 哪个喜欢天天走。 太阳出来照山坡, 照亮山坡白石头, 要学石头千年在, 不学半路草鞋丢。 这是王顺友无数山歌中的一首,邮路成为他心中一道神圣的使命。 王顺友爱看电影, 特别爱看关于英雄的电影, 他说, 这是父亲给他的遗传。 父亲年轻时参加过“剿匪”,常教导儿子不要向任何敌人投降。当王顺友第一次在电影英雄儿

20、女中看到那个高喊“向我开炮”的王成时,便敬佩上了他。“王成和我一个姓,他不怕死,为了党,命都敢丢。现在没有打仗的机会了,把信送好就是为党做事。” 跟着王顺友一路跋涉,终于来到他邮路上的第一个大站白碉乡。路边等候着一群乡亲,见到他,都围了上来。有人给他递茶,有人往他口袋里塞鸡蛋,还有一个乡亲竟抱来一只活生生的老母鸡捆到了他的马背上。王顺友像个远道回家的大孩子一样,高兴得牙龈都笑得露了出来。晚上,坐在一户乡亲家的小院里喝酥油茶,他对我讲:“每次走到乡上都是这样,乡亲们需要我,我也离不开他们。”山里人交朋友是以心换心。他们对这位乡邮员的情意, 【甲】 1998 年 8 月,木里县遭受百年罕见的暴雨和

21、泥石流袭击,通往白碉乡的所有大路、小路全被冲毁,按规定,这种情况王顺友可以不跑这趟邮班。但是,当他在邮件中发现了两封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便坐不住了。他清楚地知道这两份通知书意味着什么。他上路了!王顺友是怎样拽着马尾巴连滚带爬地走到白碉乡的,他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当年接到通知书的布依族女孩海旭燕和藏族女孩益争拉初的家人至今都清楚地记得,当他们在连日的绝望中打开家门,看到一身水、一身泥、腿上流着血的王顺友从怀里掏出那封用塑料袋裹得严严实实、滴水未沾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全家都哭了。 2004 年秋天,国家组织的为老少边穷地区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的“健康快车”驶进木里,木里县残联的同志把通知书交到王

22、顺友的手上,希望在“健康快车”离开木里之前能把它送到保波乡,因为那里有因白内障二失明的老人,当时王顺友正患胃癌,可他什么也没说,牵着马上路了。他几乎是一路急行军,没有吃过一顿安稳饭,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只要两条腿能动,他就不停歇地走。结果,7 天的路,竟用 4 天赶到了。这时,他已经被病痛和过度的疲劳折磨得不成样子,两手捂着胃,脸白得像纸,虚汗不停地往下淌,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他被送进了乡医院,当天晚上,“健康快车”的消息传遍了保波乡每一户人家,王顺友为送通知书生病的消息也随之传开了。第二天一大早,乡亲们涌到了医院,一位双目失明的藏族老阿爸,拿着家里仅有的几个鸡蛋,让人搀扶着来到王顺友的病床

23、前,拉着他的手,不停地抹泪,嘴里反复地念叨着:“我的儿子!我的儿子!” 【乙】如果说马班邮路是一条连接党和人民的纽带,王顺友就是高原上托起着纽带的脊梁。 我问王顺友,有没有想过不干这份工作了,哪怕去打工。他认真地告诉我:“不可能,乡亲们需要钱,他们等着我带给他们亲人的消息,乡政府盼着我带给他们党的声音。我做这个工作是给党和人民做事,有人喜欢我;如果我打工,只是个人挣钱,没人喜欢我。我只有为党和人民做事,心里才舒坦,好过。” “如果让你重新做一次选择,还会走马班邮路吗?” “那不会变。” “为什么?” “马班邮路把我这一辈子的心打开了,为党和政府做事,为乡亲们做事,让我活得舒坦,敞亮!也让我觉得

24、,自己在这个大山里是个少不得的人呢!” “在一般人看来,一个牵着马送信的人能有多重要?” “我们木里山太大,太穷,没有邮路,乡亲们就会觉得心头孤独了。现在我们有十几条马班邮路,十几个乡邮员,每个人跑一条路,不起眼。可所有这些路加起来,就把乡亲们和山外面的世界连在一起了,就把党与政府和木里连在一起了!” 【丙】 5 月的凉山,漫山遍野盛开着一片一片火红的花儿,如彩虹洒落在高原,恣意烂漫。 同行的一位藏族朋友告诉我,这种花儿叫索玛,它只生长在在海拔 3800 米以上的高原,矮小,根深,生命力极强,即使到了冬天,花儿没了,它紫红的枝干在太阳的照耀下,依然会像炭火一样通红。 噢,索玛花儿。 (材料选自

25、21 世纪中国新闻奖精品选读 ,有删改) 15. 下列词语中“绝”,与“如果说马班邮路是中国邮政史上的绝唱的“绝”,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 A. 绝交 B. 绝版 C. 绝佳 D. 绝地 16. 下面三句话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它们的位置分别在文中【甲】 【乙】 【丙】三处中的哪一处? 我的心被一种热辣辣的东西涨得满满的。 山若有情山亦老。 让我更深切地触摸到了王顺友的一颗心。 17.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记者深入采访现象的报道,亲历马班邮路者的艰苦,用真实的数据、场景、人物事迹,让读者真切感受王顺友的质朴、高尚的奉献精神。 B. 在“送高考通知书”报道

26、中, 记者连用两个“但是”通过转折复句的使用, 强调王顺友心系人民群众、急群众所急、改变家乡落后贫困的情怀。 C. 本篇报道中运用了许多数字进行记录、说明,是为了让读者通过这些数字来感受马班邮路的艰苦,马班邮路者的艰辛和此项工作的意义。 D. 报道中说王顺友不善于与人交流,但在报道中多次引王顺友的话,以及记者与他的对话,这是先抑后扬的手法,对刻画实出人物形象非常有用。 18. 这篇通讯记述了王顺友的“马班邮路”事迹,文本是如何展开报道内容的,请你逐层概述。 19. 这篇通讯的题目“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说出这个题目的含义,并说明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0. 根据上

27、下文,请分析下列两个语句中“孤独”一词的有什么含义? 这些艰辛在王顺友看来还不是最苦的,最苦的是心头的孤独。 我们木里山太大,太穷,没有邮路,乡亲们就会觉得心头孤独了。 四、本大题共四、本大题共 2 2 小题,共小题,共 6060 分。分。 微写作微写作(10(10 分分) )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注意:注意:写作时必须用写作时必须用 2B 2B 铅笔在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号的方框涂黑。答题卡上把所选题号的方框涂黑。) ) 21. 学校图书馆管理员在收拾阅览室时拾到一个学生书包,请替管理员写一份招领启事。要求: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28、不超过 150 字。 22. 有不少同学在学校食堂用餐时,仍然存在多点餐、不能“光盘”的现象。针对上述现象,请你写一段文字,倡议大家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勤俭节约,爱惜粮食。要求:语言精练得体,理由充分,有号召力。不超过 150 字。 23. 以“金色的北京”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现代诗,要求:至少运用 2 种修辞手法,感情真挚,富有文采。不超过 150 字。 作文作文(50(50 分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注意:写作时注意:写作时必须用必须用 2B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号的方

29、框涂黑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号的方框涂黑) ) 24. 根据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通讯,结合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的学习,请以“我的劳动观”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25. 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一些不经意的细节、不起眼的小事、普普通通的人、一句平常而关切的话语往往会拨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动容、泪眼、浮想联翩。你在生活中,也一定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动 请以“那一瞬间,我已泪流满面”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北京市通州区北京市通州区 2020-2021 学年高一上期中语文试题学年高一上期中语文

30、试题 一、本大题共一、本大题共 1010 小题,共小题,共 4141 分。分。 ( (一一)()(共共 2121 分分) ) 阅读下面闻一多忆菊诗,完成下面小题。 忆菊 (重阳节前一日作) 闻一多 插在长颈的虾青瓷的瓶里, 六方的水晶瓶里的菊花, 钻在紫藤仙姑篮里的菊花; 守着酒壶的菊花, 陪着螯盏的菊花; 未放,将放,半放,盛放的菊花。 镶着金边的绛色的鸡爪菊; 粉红色的碎瓣的绣球菊! 懒慵慵的江西腊哟; 倒挂着一饼蜂窠似的黄心, 仿佛是朵紫的向日葵呢。 长瓣抱心,密瓣平顶的菊花; 柔艳的尖瓣攒蕊的白菊 如同美人底拳着的手爪, 拳心里攫着一撮儿金粟。 檐前,阶下,篱畔,圃心底菊花: 霭霭的淡

31、烟笼着的菊花, 丝丝的疏雨洗着的菊花, 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 剪秋箩似的小红菊花儿; 从鹅绒到古铜色的黃菊; 带紫茎的微绿色的“真菊” 是些小小的玉管儿缀成的, 为的是好让小花神儿 夜里偷去当了笙儿吹着。 大似牡丹的菊王到底奢豪些, 他的枣红色的瓣儿,铠甲似的, 张张都装上银白的里子了; 星星似的小菊花蕾儿 还拥着褐色的萼被睡着觉呢。 啊!自然美底总收成啊! 我们祖国之秋底杰作啊! 啊!东方底花,骚人逸士底花呀! 那东方底诗魂陶元亮 不是你的灵魂底化身罢? 那祖国底登高饮酒的重九 不又是你诞生底吉辰吗? 你不像这里的热欲的蔷薇, 那微贱的紫罗兰更比不上你。 你是有历史,有风俗的

32、花。 啊!四千年华胄底名花呀! 你有高超的历史,你有逸雅的风俗! 啊!诗人底花呀!我想起你, 我的心也开成顷刻之花 灿烂的如同你的一样; 我想起你同我的家乡, 我们的庄严灿烂的祖国, 我的希望之花又开得同你一样。 习习的秋风啊!吹着,吹着! 我要赞美我祖国底花! 请将我的字吹成一簇鲜花, 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 然后又统统吹散,吹得落英缤纷, 弥漫了高天,铺遍了大地! 秋风啊!习习的秋风啊! 我要赞美我祖国底花! 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 一九二二,十 注:本诗是闻一多在美国留学期间的重要作品,1922 年 10 月,旧历重阳节的前一天,诗人在美国芒城写下此诗。底:旧同“的”或“得

33、”。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螯( o) 绛色(xi ng) 蜂窠(k) B. 慵(yng) 攫着(ju ) 圃心(b) C. 攒(zn) 篱畔(b n) 霭霭(i) D. 萼( ) 铠甲(ki) 华胄(zh u) 2. 闻一多曾提倡新诗“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下列对这首诗在“绘画美”方面创作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在诗的前五节中, 诗人采用细致描绘的手法, 从花形花貌、 花神花情等角度精细描绘了菊花的千姿百态,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与回味的空间。 B. 诗的第一节中,诗人用“未放”“将放”“半放”“盛放”等词语呈现出菊花不同时段的

34、开放姿态,具有动作的延续性,给人化静为动的美感。 C. 诗的第三节中,诗人用简练的笔墨勾勒出檐前、阶下、篱畔、圃心的菊花,在迎风冒雨中颜色变为“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 D. 诗的第五节中, 诗人将大似牡丹的菊王与星星似的小菊花蕾儿形成鲜明对比、 突出菊王雍容华丽的姿态,用小菊花蕾儿衬托菊王的富贵。 E. 本诗的第六、七节,诗人用菊花的历史悠久、高雅、纯洁等特质与蔷薇、紫罗兰的热欲、微贱比较,以此赞美中华文化、中华文明。 3. 阅读这首诗歌的第二节,完成下面填空。 诗人详细描绘了“江西腊”菊花, 用_来写它的姿态, 用“_”和“_”这两个比喻突出了“江西腊”的圆形廓线。诗人把_比

35、成“美人底拳着的手爪”,手心里还握着“一撮儿金粟”。 4. 忆菊一诗借重阳忆菊以抒发思乡之情。下列写菊的诗歌与忆菊主题相近的一首是( ) A.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陶潜和郭主簿) B.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通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C.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韧开晓更清。(白居易咏菊) D.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苏轼赵昌寒菊) 5. 结合诗句,诗人是怎样用“菊花”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答案】1. D 2. CD 3. (1). 拟人手法 (2).

36、 蜂窠 (3). 向日葵 (4). 白菊 4. B 5. 本诗题为忆菊 ,属于咏物诗,写作于重阳节前一日。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赏菊,又是中国人传统的习惯,因此,诗人通过尽力描绘出祖国菊花千姿万态之美,表达其思乡之情。借菊花的美丽,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如“我要赞美我祖国底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诗人借诗人用菊花的历史悠久、高雅、纯洁等特质与蔷薇、紫罗兰的热欲、微贱比较,以此赞美中华文化、中华文明。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汉字字音的能力。 A 项,绛色的“绛”读作“ji ng”; B项,圃心的“圃”读作“p”; C项,“攒”应读“cu n”;篱畔的“畔”应读“p n”;

37、 D 项,正确。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C项,“在迎风冒雨中颜色变为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理解错误。诗中“霭霭的淡烟笼着的菊花,丝丝的疏雨洗着的菊花,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描绘了不同色彩的菊花,并非描写菊花颜色的变化。 D 项,“用小菊花蕾儿衬托菊王的富贵”理解错误。菊王奢侈豪华,与那星星似的小菊花蕾形成鲜明对照,体现菊花之繁富。 故选 C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结合诗句“懒慵慵的江西腊哟”分析可知,在诗人的笔下,菊花似慵懒的美人,赋予菊花以人的形态,此处运用拟人的手法

38、,描绘江西腊的姿态; 结合诗句“倒挂着一饼蜂窠似的黄心,仿佛是朵紫的向日葵呢”分析可知,这两句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江西腊的黄心比作“蜂窠”“向日葵”,形象的写出了江西腊的圆形廓线; 结合诗句“柔艳的尖瓣攒蕊的白菊,如同美人底拳着的手爪”分析可知,诗人把柔艳的尖瓣攒蕊的白菊,比成美人儿卷着的玉爪,既形象的写出了菊花的形态,又不遗余力的表达了对菊花的喜爱。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A 项,“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意思是林中满地盛开的菊花,灿烂耀眼,幽香四溢;山岩之上苍翠的青松,排列成行,巍然挺立。凛冽的秋气使百卉纷谢凋零,然而

39、菊花却迎霜怒放,独呈异采。诗人借怀想松菊坚贞秀美的英姿,赞叹其卓尔不群的风貌。 B项,“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通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意思是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C项,“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韧开晓更清”意思是初降的霜轻轻的附着在瓦上,芭蕉和荷花无法耐住严寒,或折断,或歪斜,惟有那东边篱笆附近的菊花,在寒冷中傲然而立,金粟般的花蕊初开让清晨更多了一丝清香。整诗是借咏菊之耐寒傲冷逸清

40、香亮霜景,自况言志的。 D 项,“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意思是菊花娇弱无骨散发着幽香,它那金黄的花蕊上流光溢彩,它是能够延年益寿的药,在百草摧折的时候,才开始开花。本诗表达的是对菊花的品性的赞赏。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感情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怎样用“菊花”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作答本题,需要明确诗人怎样描绘菊花,以及怎样把菊花这个意象与自己的感情通贯。 本诗题为忆菊 ,属于咏物诗,写作于重阳节前一日。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赏菊,又是中国人传统的习惯,因此,诗人通过尽力描绘出祖国

41、菊花千姿万态之美,表达其思乡之情。如“啊!诗人底花呀!我想起你”“我想起你同我的家乡”“我们的庄严灿烂的祖国”。 借菊花的美丽,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诗人反反复复地吟唱着:“我要赞美我祖国底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诗人表达了对菊花是“自然美的总收成”的赞颂和对“祖国之秋的杰作”的歌唱,自然也是诗人的一曲“祖国颂”了。 诗人赋予菊花以鲜明民族文化印迹:“东方底花”“我们祖国之秋底杰作啊!”作为民族文化的创造者中国知识分子也就取得了与菊花相同的民族精神内涵。“骚人逸士底花呀!”闻一多之所以想起了陶渊明,除了因为陶渊明素以“采菊东篱”著称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这位古人具有一颗菊花式的高洁的灵魂能

42、够身居闹市而心无挂碍,有在尘世樊笼中自得其乐的真“性情”。诗人运用艺术对比法,把充满热欲的蔷薇、低贱俗气的紫罗兰同贞洁、素雅的菊花作为东西文化的象征物加以对比,以此赞美中华文化、中华文明。这种对比虽然不无偏颇,却能强烈地传达出诗人对祖国的切切之情。 ( (二二)()(共共 8 8 分分) ) 阅读下面的过故人庄一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6.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_。 7. 这首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一联 B. 两联 C. 三联 D. 四联 8. 对

43、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诗通过首联“故人”待客之盛,尾联“我”重阳之约,表现出主客间深挚的友情。 B. 本诗中间四句描绘了一幅村外青山、村边绿树、村内谷场、田野桑麻的田园风景图。 C. 本诗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文笔浓郁而生动,意境深远而富有哲理。 D. 本诗将主客情谊之淳、田园风景之淳、农家生活之淳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淳美意境。 9.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西晋著名诗人,他的诗以写田园生活和山水景色见长,被誉为“田园诗人”。 B. 杜甫的诗歌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之情。 C. 白居易是唐代

44、“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琵琶行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 D. 李清照的声声慢通篇写“愁”,抒写词人在国破家亡遭受劫难后的忧愁苦闷。 【答案】6. 律诗 7. B 8. C 9. A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体裁的把握能力。 诗歌的体裁主要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两类,古代诗歌又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 ,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绝句、词、曲。格律诗又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本诗符合格律诗的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本诗每句 5 字,属于五言律诗;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本诗每联的尾字“家、斜、麻、花”均押“a”韵。

45、【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律诗基本特点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本诗有几联对仗,作答本题,必须要识记律诗的基本特点,即颔联、颈联必须对仗,但也不能因为惯性思维,忽略了首联和尾联的对仗可能。本诗,颔联、颈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对仗工整。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C项,“本诗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文笔浓郁而生动,意境深远而富有哲理”理解错误。本诗将“景、情、事”结合在一起,没有议论;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

46、能力。 A 项,“陶渊明,西晋著名诗人”说法错误。陶渊明是东晋诗人。 故选 A。 10. 在横线处填写古诗文作品原句。 曹操在短歌行中引诗经子衿“_,_”两句诗,表达了自已渴望得到人才的心情。 古代文人当政治上失意时,往往会寄情于山水,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游仙,以此化解心中的愤懑,慰藉心灵。李白曾因政治上失意,告与友人“别君去兮何时还?_,_”。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通过“_,_,_”,从山、江两个方面,具体描写了赤壁的景色,创造出一个雄奇险峻、惊心动魄的境界。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下阙中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_,_。”的诗句极写同学少年的豪情雄姿,表现出诗人独立无限的豪迈气慨。 【答案】 (

47、1). 青青子衿 (2). 悠悠我心 (3). 且放白鹿青崖间 (4). 须行即骑访名山 (5). 乱石穿空 (6). 惊涛拍岸 (7). 卷起千堆雪 (8). 书生意气 (9). 挥斥方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衿、崖、须、遒”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二、本大题共二、本大题共 4 4 小题,共小题,共 18 18 分。分。 阅读下面费孝通乡土中国(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杜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

48、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

49、,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的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

50、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内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中试卷 > 高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