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全册精品教案

上传人:吹** 文档编号:217655 上传时间:2022-07-11 格式:DOCX 页数:113 大小:2.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全册精品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全册精品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全册精品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全册精品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全册精品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全册教案力 新授课整体设计说明本节课由生活中常见的力学现象引出力是什么的问题。然后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进一步认识力, 明确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明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最后介绍力的三要素, 明确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教材分析本节课由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五部分组成。这些内容是初中力学的基础, 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重要性可见一斑。教法建议本节课的内容丰富, 力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 教材强调从力的作用效果去认识力、感受力, 从而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因此要围绕“力的作用效果”这

2、个中心组织教学。同时, 让学生根据所熟知的生活中的事实, 列举相关实例, 充分利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去上好这节课。学情分析力学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 这对教学是有利的。但实践又证明, 学生在学习力学时, 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 特别是关于力的概念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如:1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才能施加力, 或认为只有某些物体才能施力;2力的作用是单方面的, 如认为“地球吸引人, 人不吸引地球”;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4只有在力的作用下, 物体才能运动等。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再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

3、力相对薄弱, 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法指导阅读法、事例法, 学生结合了生活经验后会有大量的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 所以完全可以通过学生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进而推出力的三要素, 并结合光线的处理得出力的示意图这一处理抽象概念的方法。力学的知识看似比较容易掌握,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总是会出现一些小的失误, 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5)知道力的三要素。2

4、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认识。(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显著的因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科学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2)通过作力的图示, 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重点:力的概念。难点:(1)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2)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也

5、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教师:同学们, 我们先做一个游戏, 两人一组, 做扳手腕活动。学生:两人一组, 做扳手腕活动。教师:做完活动后, 赢的一方请站起来;同学观察一下, 这些同学有什么体征呢?学生:个头较高, 身体较壮。教师:在生活中, 我们说一个人个头较高, 身体较壮, 侧面反映这个人的一个什么特征?学生:“劲”大。教师: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劲”大, 实质上就是我们物理上的力, 那么在物理学中力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观察和讨论下课本上的图片。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学生:起重机, 汽车等。教师:这几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可以通过推、拉、举、压对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6、 那么其他物体能否产生同样的效果呢?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二、新课讲解1力是什么教师:结合上面的事例, 我们分析下要产生力, 至少需要几个物体?学生:需要两个物体。教师:而在物理学上, 我们把推、拉、举、压等称为作用。下面请同学们总结下力是什么?学生:在物理学中,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师:那么我们如何来区分两个物体呢?学生:一个是施力物体, 另一个是受力物体。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师: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小实验, 用力敲桌子, 小车的作用, 站在滑板上推墙。通过这些小实验我们发现什么?学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甲对乙物体施力时, 乙物体同时也对甲物体施力(这

7、两个力的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且在同一直线上)。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3力的作用效果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体育运动中的射箭、跳水、撑高跳高, 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我们发现弓、跳板和撑杆发生了形变。所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教师:踢球的时候, 我们经常发现球由静止变运动, 由运动变静止, 头球攻门时还改变了球的运动方向。这些都说明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所以, 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下面请同学们举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学生:发点球、下落的物体撞在地面上、下落的物体越来越快、足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乒乓球遇到球拍反弹回来。4力的三要素教师:力的作

8、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下面我们来做个推门的游戏。首先在门的同一点上用大小不同的力沿方向推门, 同学们感觉下两种情况下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其次在门的同一点用大小相同的力沿不同方向推门, 发现此时力的作用效果怎样。再次在门的不同点用同样大小的力沿相同方向推门, 发现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以上演示实验, 我们发现当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改变时力的作用效果会有不同。教师:物理学上, 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5力的示意图教师:在任何科学技术读物中, 图都是很重要的, 甚至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图往往能够把有关现象或过程简单明了地表现出来, 给人的印象有时比文字叙述更清楚

9、。同样的为了表示力, 我们引入了示意图, 这样可以很直观明了把力展示出来。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画力的示意图吧。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上的图片, 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我们发现了力是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来表示。教师:物理上我们就是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课堂小结让学生归纳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四、课堂例题例1(多选)下列关于力的说法, 正确的是( )A人推车时, 人也受到车给人的推力B两个物体只要相互接触, 就一定发生力的作用C用手捏一个空的易拉罐, 易拉罐变瘪了, 表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D排球运动员扣球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例2下列实例中在力的作用下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

10、化的是( )A紧急刹车B骑自行车加速前进C做直线运动的足球、碰到球员后, 运动方向发生改变D两手用力扳竹条, 使其弯曲五、达标测试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单独完成学案达标测试题, 对学生错误的题目进行讲解。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板书设计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5力的示意图。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力的概念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活给学生介绍力, 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真正明白力对生产生活的作用。弹力 新授课整体设计说明本课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有关形变的现象入手从而引出弹性及弹

11、力概念的教学, 再根据弹力的概念引出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测力计的教学。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又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本节课由弹力、弹簧测力计两部分组成。弹力是三种基本常见力之一, 是物体受力分析的基础知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初中力学知识占有重要地位。教法建议本课有两个内容:知道弹力的概念, 认识并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上节力的作用效果入手, 结合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形变现象引出弹力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以及它的工作原理, 设计实验让学生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思考,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学情分析这节知识内容较少, 第一块知识弹力熟悉抽象, 第二块知识弹簧识测力计简单枯燥, 如何吸引学生是关键。本着让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自主发展的目标,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 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 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 扩展学生实践研究的范围, 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 使学生在深层次的探索活动中, 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 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给学生一个空间, 让学生自己去发挥;给学生一个困难, 让学生自己去克服;并从活动中中不断强化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法引导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弹力概念的教学。然后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

13、设计实验方案来进一步认识弹簧测力计。明确弹簧测力计的作用以及它的工作原理。这样安排学生学习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 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自然也就加深了理解。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什么是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3)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并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2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14、。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2分钟)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初步知识, 请同学们思考下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学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师:给学生准备一个弹簧、一根橡皮筋、一块橡皮泥和一段铜丝。分别请同学上来用力拉弹簧、橡皮筋, 挤压橡皮泥和弯折铜丝。松手后, 观察他们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弹簧和橡皮筋松手后又恢复了原状;橡皮泥和铜丝松手后不能恢复原状。教师: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类似现象。学生甲:射箭时箭射出后弓会恢复原状;学生乙:跳水运动运在跳板上起跳后跳板会恢复原状;学生丙:面粉团可以捏成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它不能够恢复原状。教师:那同学

15、们想不想知道造成这些不同现象的原因吗?学了这节课之后你们就能够明白了。【设计意图】从力的效果着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发现力的作用效果能使物体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从而引入对新课的教学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新课讲解(35分钟)1弹力教师:同学们已经观察到了在自然界中有些物体能像橡皮筋一样拉伸后能够恢复原状, 这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这种性质我们称为弹性;而像橡皮泥一样拉伸后不能够恢复原状的这也是物体的一种性质, 我们称为塑性。弹性: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 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弹性, 这样的形变叫弹性形变;塑性: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 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

16、原状的特性叫塑性, 这样的形变叫塑性形变;教师: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下具有弹性性质的物体。现在老师手上有两个一样的小弹簧, 首先请两个同学上来拉伸它, 其中一位同学轻轻的拉伸它, 另一个同学用你最大的力去拉伸它。台下的同学请观察下两者的不同。学生:轻轻拉伸的弹簧松手后它能够恢复原状, 并且它的形变比较小;用力拉伸的弹簧松手后未能恢复原状, 并且它的形变很大。教师:可见具有弹性的物体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弹性的, 对它来说必须要有一定的限度, 超过了这个限度可能它就不具有弹性了。那么再请一个同学上来挤压下弹簧, 请你告诉同学在挤压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我感受到在挤压过程中弹簧对我的手有

17、力的作用, 越往下挤感受到这个力越大。教师:对于这种具有弹性的物体当我们让他们发生弹性形变时我们会感受到一个力, 我们把这样的一个力就定义为弹力。弹力: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下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学生:首先根据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我们知道产生弹力必定两个物体得相互接触, 在没有发生形变时, 哪怕两个物体接触也不会感受到弹力。可见弹力的产生条件:(1)相互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教师:弹力在生活中的表现有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那么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中的物品和生活玩具, 哪些是利用弹性工作的?学生:弓箭、撑高跳竿、拍打的篮球等都是运用弹力工作的。2弹簧测力计教师:现

18、在老师这里有一个弹簧, 请一个同学上来用不同的力来拉动弹簧, 同学们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呢?学生:在不同的力作用下, 弹簧拉伸的长度会不一样长。教师:那么弹簧拉伸的长度到底和它所受的拉力存在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设计实验来探究下弹簧伸长量与拉力大小的关系。实验步骤:(1)将弹簧悬挂在支架上, 测量出弹簧原长记录在表格中;(2)在弹簧上挂一个50g的钩码, 计算出钩码的重力, 测算出弹簧的长度, 并将拉力, 弹簧的长度及伸长的长度填表;(3)在弹簧上加挂一个50g的钩码, 重复以上步骤;(4)在弹簧上再加挂一个50g的钩码, 重复以上步骤。弹簧原长L(cm)拉力F(N)弹簧长度L(cm)弹簧伸长量

19、L(cm)教师:请同学们分析表格中的数据, 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学生:弹簧伸长量与拉力大小成正比。教师:请同学们讨论下能不能根据弹簧的伸长量和拉力大小成正比这一原理制作一个能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呢?活动:学生自制弹簧测力计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室里的弹簧测力计。(1)构造:弹簧、指针、挂钩、刻度盘(2)单位:标识在弹簧测力计刻度盘的上方, 是“N”(3)量程:弹簧测力计刻度盘上的最大示数分度值:从0N到1N之间有十个小格, 每一小格代表0.1N(4)制作原理:弹簧伸长的长度和拉力成正比(5)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观察量程和分度值, 便于读数;2观察指针是否在零点, 否则要调零;3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

20、 防止弹簧卡壳;4测力时, 要使弹簧的方向和所测力的方向一致, 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5、读数时, 视线要与刻度板面垂直。教师:接下来, 就请同学们分组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的物体, 看看哪个小组测得又快又准。三、课堂小结(2分钟)让学生归纳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四、课堂例题(5分钟)1用手拉弹簧测力计越来越费力, 是因为(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B因为人是受力的物体, 所以感到费力C弹簧越来越紧, 阻力大, 拉起来费D弹簧的伸长越长, 所需拉力越来越大2使用弹簧测力计时, 下面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 不得倾斜B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指

21、在零点上C使用中, 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D使用时, 必须注意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3下列关于弹力产生条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有弹力产生B只要两个物体相互吸引就一定有弹力产生C只要物体发生运动就一定受到弹力作用D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会产生弹力五、达标测试(5分钟)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单独完成达标测试的8道题, 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六、布置作业(1分钟)完成课后练习题。板书设计1弹性: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 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弹性, 这样的形变叫弹性形变。2塑性: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 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塑性,

22、这样的形变叫塑性形变。3弹力: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4弹力的产生条件:(1)相互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5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及使用教学反思本节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室组织、引导下, 学生积极主动探索, 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 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习。重力整体设计说明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 它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 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 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 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和讲解法, 使学生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

23、和重力的作用点等知识。设计从生活中的现象走向物理课堂, 用生活中的物品来探究物理知识, 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 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了课堂气氛, 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法建议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 主动探索和发现物

24、理规律。学情分析这个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较强的观察能力, 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 如熟悉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 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 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归纳总结物理知识并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来学习, 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 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沟通能力, 自然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2)知道重力的方向和重心的概念及重垂线的应用。(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 并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

25、验, 感知重力的存在, 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2)经历探究重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3)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猜想。(4)体会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重力的存在及其应用有浓厚的兴趣, 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2)通过对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实验的情感, 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态度。重点难点重点:学生经历自主建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过程, 认识重力;通过观察、讨论及实验, 让学生了解重力方向、重力的作用点。难点:通过创设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

26、生描述“重力方向”过程的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教师:两根弹簧、自制流水装置、重垂线、自制的水槽、三角板、画、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投影仪、苹果、细绳。学生:钩码、质量已知的一些物体、弹簧测力计。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约2分钟)教师:上课之前请同学观察两个现象:泡泡下落、各种物体下落。1老师吹泡泡2老师将一容器内:羽毛、纸片、石块、铁块等物体释放。教师:看到什么了?学生:物体都落向了地面教师:大家猜猜他们为什么都会落向地面, 而不是其它地方?学生:地球对它有引力(重力)。教师:我们再来做一实验:请你上来配合好吗, 在他的食指上各挂一根弹簧, 弹簧下系一细线, 然后给他戴上眼罩。老师在一根细线下

27、挂一苹果, 一根细线用等于苹果的重力去拉细线。教师:现在你两手有什么感觉?学生:感觉到重了(感觉有力向下拉手)。教师:取下他的眼罩。请你观察一下, 这边是老师的手用力向下拉, 那边是挂了个苹果, 而两边所给你的感觉却是一样的。这说明苹果通过弹簧对你的手也有力的作用(苹果送给学生), 苹果为什么会产生一个向下的力, 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所要学习重力。【投影:重力课题】(教师板书课题重力)二、新课讲解(一)重力的由来:(约2分钟)教师:重力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一、重力的由来)(其实早在300多年前伟大的科学家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得到启发, 并总结前人研究成果而发现“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

28、, 大到天体, 小到灰尘之间, 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 这就是万有引力”。刚才, 物体下落、苹果能产生一个向下的力, 其实就是受到地球向下吸引的结果, 物理学中把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投影:一、重力的由来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gravity)。符号:G】。(板书:由于地球吸引)【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泡泡、物体的下落、学生体验重力等活动可提高学生的兴趣。从现象猜测有重力到学生体验有重力, 最后理论支持有重力, 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又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教师:重力是一种力其施力物体是谁?学生齐答:地球【投影:施力物体:

29、地球】教师:因为有重力所以我们平时能看到:【投影:苹果落地、惊险的蹦极、跳伞、精彩的跳水比赛、吊灯把悬绳拉紧、物体压着桌面等现象】。这些现象告诉我们当物体没有被提拉或支持时会落向地面, 当物体被悬线提拉时会把悬线拉直, 当物体被支持面支持时会对支持面有挤压, 这些现象都表明: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投影: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教师:我们学习一个力就是要学习它的三要素, 是哪三要素呢?学生齐答:大小、方向、作用点。(教师板书:二、三要素:方向、大小、作用)教师:我们先来研究重力的方向。(二)探究重力的方向(7分钟)教师:根据平时你的观察你认为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学生:向下的。

30、(或说竖直向下的)教师:究竟往哪个方向向下呢?【演示】1观察水滴下落方向。教师:为了弄清重力的方向, 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个实验, 这是个水龙头, 管子中装了染了色的水, 为了准确描述重力的方向, 我们借助一水平面作为比较, 这个水槽中装了染了红色的水, 这是水平面, 把木板看做地面。打开水龙头, 水滴为什么会下落?学生齐答:受重力。教师:水滴在重力的作用下由静止下落, 水滴下落的方向和重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学生齐答:一致。教师:第二滴呢, 第三滴呢?为了能看到水滴下落的轨迹, 你有什么方法?学生齐答:加快水滴下落的速度。教师:细细的水流可以理解为是其中一滴水下落的轨迹。我们只要通过观察水流方向就

31、知道水滴下落时的重力方向。通过你们的观察告诉老师水流与水槽中水面与地面的夹角分别是多少呢。学生齐答:90。教师:老师用三角板测量, 确认学生的回答。【投影:水滴下落重力方向与水面垂直】【演示】2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重垂线), 观察静止时悬线的方向。教师:我们再来看看静止物体的重力方向, 这一重物静止在悬线下, 其重力的方向与悬线的方向有什么关系吗?学生:由于物体静止所以受重力和悬线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方向相反, 并且在一条直线上。教师:很好,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悬线的方向就知道重物的重力的方向, 我们把这样的悬线叫做重垂线, 【投影:重垂线】同样我们借助水平面看看悬线与水平面、地面的夹

32、角分别是多少。学生:90度(与水面、地面都垂直)学生测量。【投影:悬线与水平面垂直】教师:在物理学上我们把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就叫竖直方向。【投影: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怎样(向下)的?学生:竖直向下(与水面垂直向下)【教师板书:竖直向下】【投影:竖直向下】教师: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吗?再观察下面一个实验:【演示】3实验证实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把桌面一侧垫高, 现在地面是一斜面, 请大家再观察重垂线与水平面和地面的关系。学生:重垂线与水平面垂直, 而与地面不垂直?师生共同总结: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即总是与水平面垂直, 但不一定总垂直地面, 所以不能说成是垂直向下。【投影:重力方向:

33、总是竖直向下】(三)重力的方向的应用教师:重力方向的这一特点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 有较广泛的应用。【投影:重垂线, 建筑工地砌墙图片】如在建筑工地上, 工人师傅砌墙时会在墙旁边挂一重垂线, 你知道这一重垂线可起什么作用吗?学生:检查墙砌的是否竖直。教师:怎么检查。学生:看砌的墙是否与重垂线平行。教师:中国人过年都有挂年画、贴对联的习俗。我这有张画(老师把一张画贴在黑板上)谁能上来利用重垂线把它贴正来。学生:利用重垂线(看画的左右边沿是否与重垂线平行或看画的上下边沿是否与重垂线垂直)教师:这位同学做的非常好, 学了这招, 我想今年过年家里挂年画、贴对联的时候, 就能露它一手了。【设计意图】这一部

34、分的教学, 运用转换法和模型法理解重力的方向, 即直观形象又遵循了由易到难, 层层深入的教学规律。重垂线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 贴画活动的设计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也让同学感受到学习物理是非常有用的。教师:接下来我们一块探究重力的大小。(四)探究重力的大小(15分钟)【投影:探究重力的大小通常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教师:通常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 有的物体重力比较大, 有些物体的重力比较小。物体的重力可用什么来测量?学生:弹簧测力计。教师:想想为什么物体平稳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的重力?学生:因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弹簧对物体的拉力和地球对物体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大小相等, 所以

35、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物体的重力。【投影:图片:弹簧测力计测物体的重力二力平衡】教师:我这里有两袋我们家乡产的九江瓜子, 请两同学帮我分别测一测它们的重力。学生:两同学分别测瓜子的重力。教师:你们告诉我它们的重力分别是多少?学生:一袋重0.9, 一袋重2.6。教师:你们再帮我们仔细看看这两袋瓜子, 是它们的什么不同导致了他们的重力不同呢?学生:质量。教师:可见物体的重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呢?学生:质量。教师: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需要进行实验。【投影: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设计实验教师:要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投影:本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学生:质

36、量、重力。【投影:质量、重力】教师:由于时间的原因物体的质量老师已经帮大家测好, 请大家注意观察标签上的质量值, 每件物体质量都是50g。请大家思考测一组数据行吗?学生:不行。教师:根据本组器材你如何做可以测得多组数据。学生:可以分别测一个、两个、三个、四个物体的重力。教师:请同学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数据收集, 然后根据数据绘制图像, 再通过对图象分析得出结论, 并完成实验报告的填写。实验时大家要分好工, 看那组做的最快最好, 下面开始实验。【投影:请同学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数据收集然后根据数据绘制图像, 再通过对图象分析得出结论, 并完成实验报告的填写。】设计实验表格所测物体物体质量m(kg)重力G

37、(N)实验图像0.100.200.30G/Nm/kgo1.02.03.0进行实验、收集证据教师这期间, 走到学生中去, 一是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 二是解决学生实验中遇到的临时问题, 三是对部分实验困难学生给予引导和帮助, 让他们不落队, 也能顺利完成本实验。(要求学生把实验数据填入表中)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大家做好了实验, 请把实验报告填写好, 然后大家把器材整理好, 停止实验。学生:整理好器材。教师:展示小组的结果, 请某一小组的一同学上来汇报实验情况, 说清你们是如何找到物体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学生:一组学生代表汇报实验情况。重力与质量关系式通过原点的正比例函数图像, 所以成正比。教师:

38、再请另一小组同学把你们的实验情况也和大家汇报一下。学生:一组学生代表汇报实验结论。教师:其他组的同学结果和他们相同吗?学生:相同。教师:因此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这一结论是具有普遍性。【投影: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教师:你们得出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的大小为10, 是个定值, 因此也可以通过这一方法得出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结论。其后有单位吗?如有应该是什么?学生:N/kg(学生齐答)教师:10N/kg就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用符号g表示。(板书:G/m=10N/kg=g)通过我们的探究找到了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G/m=g通过公式变形得到G=mg m=G/g如果已知质量就可求出重力,

39、已知重力就可求质量。【投影G/m=g G=mg m=G/g】符号的意义及单位:G重力牛顿(N) m质量千克(kg)教师:其实我们科学家们也在地球的不同的地方精心的做了大量实验, 发现这个比值各地略有不同, 但都在9.8N/kg左右, 平均值大约是9.8N/kg, 即g=9.8N/kg。其中g=9.8N/kg表示的意义是:在地面附近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注意:粗略计算时可取g=10N/kg。教师:我们回头反思一下刚才这些小组测得的数据与所测的对象, 把三组(一组测钩码、一组测铜块、一组测炒米)数据同时放在展示台上, 并把这三种同质量的物体放在一起。仔细观察它们, 你们看它们有什

40、么不同?学生:体积、形状、密度都不同。教师:什么量相同?学生:质量、重力相同。教师:从而你们能得出什么新的结论?学生:表明质量一定时, 重力与物体的体积、形状、密度没有关系。【投影:质量一定时, 重力与物体的体积、形状、密度没有关系。】【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探究重力的大小, 可以让学生把重点放在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上, 同时学生也能认识到:在物体质量一定时, 重力大小与物体的体积、密度均无关系。让学生自己探究, 一可以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 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 体现自主性原则;二可以再次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五)重力作用点重心(5分钟)教师:最

41、后我们再来了解重力的作用点。【投影:图片】教师:物体的每一部分都被地球吸引着, 但是, 对于整个物体, 重力作用的表现就好像它作用在物体的一个点上, 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如果物体的重心正好被另一个物体支起, 物体就是平稳的不会掉落。(板书:重力的作用点:重心。)教师演示:用一物体将薄方形纸板, 薄圆形纸板, 把直尺等物体支起, 分别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重心所处的位置。学生:直尺的重心在中点、薄方形的纸板的重心在两对角线的交点、薄圆形纸板的重心在圆心上。教师:谁能总结出像这些外形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哪里?学生:几何中心上。【投影:图片: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设计意图】利

42、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六)讨论:假如地球上的物体不受重力情景会是怎样的?(有时间让学生讨论)教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 重力无处不在, 正因为有着这个力的存在, 我们才能平稳地坐在教室里上课。(设想忽然物体不受重力, 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呢, 请大家相互讨论后发表自己的想法。)那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情景会是怎样的呢, 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结束语:希望同学们现在好好学习、锻炼好身体, 有一天也能像这些宇航员一样遨游太空!为祖国航天事业服务!【设计意图】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重温, 一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愿望。三、课堂小结(约2分钟)让

43、学生归纳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投影】1重力的由来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2重力的三要素:大小:与质量成正比 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心四、课堂例题(约3分钟)投影:1一辆汽车的质量是3T, 则这辆汽车受到的重力是多少?(g=10N/kg)已知:m=3T=3000kg g=10N/kg 求:G解:由重力计算公式得G=mg=3000kg10N/kg=30000N答:质量为3T的汽车重力是30000N。2关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 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C )两道例题, 让学生快速思考回答, 老师做适当点评。五、达标测试(约8分钟)学案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单独完成达标测试的8

44、道题, 对学生错误的题目进行讲解。六、布置作业(约1分钟)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探究和讨论下面两个问题。1用悬挂法寻找质量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2自制一个玩具“不倒翁”, 并讨论研究被扳倒后会自动立起来其中的奥妙。【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 以及课后拓展作业等方式, 来考核评价学生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课后练习作为课堂延伸, 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另一方面可让学生通过课后的讨论认识到物体重心会影响物体稳定性这一物理知识。板书设计(课件)一、重力的由来-地球的吸引二、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三、重力的大小:G/m=g=9.8N/kgG=mg四、重力作用点:重心教学反

45、思这节课, 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的设置, 创设了对话平台, 营造了师生情感交流、相互启迪、轻松和谐的氛围, 促使学生主动建构与重力有关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利用大量的、具体的、感性的素材, 从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方面, 感知重力、认识重力、描述重力, 达成了三维目标。牛顿第一定律 新授课(共两课时)整体设计说明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是全章的重点和难点, 为让学生学好这些知识, 并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科学探究, 所以本节安排了2课时, 第一课时通过科学探究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第二课时巩固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惯性知识。第一课时由实验引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 引起学生思考:维持运动需要力吗

46、?再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及科学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第二课时由惯性实验引出惯性概念, 再通过对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的认识加强对惯性的理解。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认识“物体都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述牛顿第一定律。教材在编写时, 将“运动和力的关系”安排在学习了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之后, 且“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内容和方法既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延续, 又是后面学习压强、浮力、功和能等知识的基础, 牛顿第一定律又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因此本节是全章的重点和难点。教法建议新课的引入在本节教学中非常重要, 通过实验引入, 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物理 > 人教版 > 八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