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2022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吹** 文档编号:216831 上传时间:2022-06-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武威市2022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甘肃省武威市2022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甘肃省武威市2022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甘肃省武威市2022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甘肃省武威市甘肃省武威市 2022 学年高二年级下语文期末检测试卷学年高二年级下语文期末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3 题。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作为一个闪亮的坐标和一面醒目的旗帜,其文学成就与他的爱国主义、人民立场、斗争精神密不可分,也与其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有着深刻关联。 五四文学革命宣告了与旧文学的决裂, 但新文学在文体、语言、 结构等各个层面面临着体系性重建的任务。鲁迅的出现使中国新文学在开启之初就有了一个成熟的领路者。小说领域,呐喊和彷徨打破了“欧化”语言与口语白话间的对立,狂人日记作为第一篇

2、现代白话文小说,以令人惊叹的成熟度,成为标志性的范本。在散文、杂文等领域,鲁迅的作品或情真意切,或气势凛然,或泼辣犀利,创造了崭新的民族形式,贡献出了具有示范性价值的经典。可以说,鲁迅正是那个走在 20 世纪文学与时代最前列、引领新文学方向的旗手和主将。 鲁迅的创新精神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博采众长、厚积薄发的结果,是继承转化、融合创造的结晶。鲁迅曾说:“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 ”在新文学革故鼎新的历史大潮中, 鲁迅以理性清醒的头脑、 海纳百川的胸怀,既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养分,又从外国文学中获得启迪,通过创造

3、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并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鲁迅精通古典文学,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古典文学的滋养同样体现在他的创作中,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大部分源自于古典文学中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鲁迅十分注重从外国文学中获取经验, 其翻译著作体量与创作体量不相上下。 他倡导“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的文学观,博采古今中外之所长,加以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别立新宗。鲁迅还特别关注木刻、版画、戏剧、电影,对世界范围内各种艺术形式兼收并蓄。这种开阔的视野和辩证的吸收从根本上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形塑了别具一格的文学风貌,使他的创作在新文

4、学大幕开启之初即具有高度的成熟性,从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领路人和先行者。 创新和超越是文艺进步的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 增强文艺原创能力”。 一部文艺史, 就是文艺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在中外文艺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每一座高峰都是大胆变革、 创新创造的结果。鲁迅毕生不断寻求突破,在诸多领域做出前无古人的创新之举,出于他本人的文学追求,也是时代的要求。“时运交移,质文代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艺的进步,文艺体制机制不断变化,文艺形态日益多样,文艺队伍组成结构、组织形态发生深刻变化,高科技和互联网、新媒

5、体迅猛发展,火热的社会实践为文学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唯有创新,新流派、新思潮才会不断涌现,文学的原创力才会永不枯竭,中国文学才能永葆生机活力,挺立于世界文艺发展前沿。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新的征程上,广大文学工作者要敏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观念,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借鉴外来优秀文明成果,把创新、超越和不断提高创作质量作为生命线,坚持文学创作的精神高度、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以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6、的文学篇章,讲好中国故事,回应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 (摘编自辛文岩发扬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旗帜,其文学成就源于其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 B作为引领中国新文学方向的旗手,鲁迅在新文学体系性重建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C鲁迅认为,采用外国良规加以发挥,择取中国遗产融合新机,可使文学得到创新性发展。 D鲁迅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这种开阔视野和辩证吸收为其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采用递进式结构, 先谈鲁迅创新精神的表现和来源,

7、 再论创新对于文学的意义, 最后明确具体做法。 B文章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突出鲁迅作品的示范性,说明他是中国新文学开启之初的一个成熟领路者。 C文章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意在强调文艺创作过程中需要贯彻创新精神,增强文艺原创能力。 D文章主要论述了鲁迅文学创作中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旨在突出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由于呐喊彷徨等作品具有示范性价值,创造了崭新的民族形式,鲁迅成为引领新文学方向的旗手和主将。 B鲁迅创造性地形成自己风格,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发展道路,主要是因为他在新文学大潮中充分汲取古典文学养分。 C随着时代发展和文

8、艺进步,只有创新,文学的原创力才不会枯竭,中国文学才能永葆活力,挺立于世界文艺发展前沿。 D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因此作者呼吁文学工作者要多创作,讲好中国故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4-6 题。 材料一: 贫困作为一种古老的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古老的文化,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性问题。传统社会相对现代社会来说物质匮乏、生产效率低下,但物质的匮乏造成的贫困现象与贫困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贫困文化是贫困群体所拥有的一种亚文化,当这种文化沁入到了这个民族成员的血液和灵魂之中,就具有很强的韧性。 当前,中国消除了延

9、续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入了后小康时代。虽说物质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一种嵌入到民族心理中的适应文化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巨大阻力,制约着整个后小康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大了相对贫困治理的难度。 西方传统文化中基督教文化是一种主流,基督教将“贫困”作为一种“恶”的文化,希望用“慈善”的方式来消除这种“恶”。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伦理文化,而儒家伦理奉行的是一种“善”文化,并且通过官方正统的教化渠道使“善”文化成为主流。儒家思想家将“贫困”作为一种“善”,主张用“节欲”的方式来对付“贫困”,甚至将“贫穷”作为一种“美德”来进行歌颂。被统治者用来

10、作为治国指导思想的儒家文化,将“贫穷”作为正统的意识形态,并将其颂扬为一种美好境界。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浸淫在对贫困的这种认识和熏陶中。“贫困”即“美德”,成为一种精神鸦片,“安贫乐道”的“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根深蒂固地植入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中。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对待“贫困”的观念上,甚至比儒家的“贫困伦理”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早期道教承袭并且衍化了道家的寡欲观,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求人们守贫、苦行和守拙。佛教传入中国后,儒道释三者合流,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安贫乐道”的民族心理,“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的负面作用更加凸显,很快得到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认

11、同,其安于贫穷、与世无争的消极心理更加深入人心。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儒道释三家合流后塑造的“安贫乐道”的“贫困观念”和“贫困文化”,对于调适中华民族群体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产生了很强的正向激励作用,使人们在面对贫穷落后的逆境和压力时,仍然保持一种坚忍不拔、刻苦耐劳的品性,并能够穷则思变,形成一种有效应对、适应与成长的心理机制。但是,这种“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仅契合农耕文明,适应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简陋和生产资料有限的时代文化。在这种贫困文化的熏染下,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与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市场经济时代相抵牾的民族心理。 社会心理学认为,贫困心理基因是有记忆、有遗传的。贫困文化基

12、因中的这种韧性,无疑为消除了绝对贫困的后小康社会相对贫困的治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增加了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治理成本。因此必须未雨绸缪,按照工业革命 40 时代、5G 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标准,根据相对贫困的特征,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 (摘编自唐任伍贫困文化韧性下的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特征及其治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消除贫困,带领人民从“短缺”迈向“丰裕”、从“贫困”跨入“小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扶贫使命的终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中国扶贫战略即将由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相对贫困转变。 就绝对贫困而言,贫

13、困主要表现为“短缺经济”“物质匮乏”“仅维持生存安全基本需要”“食物消耗货币化”等。身处绝对贫困中的人无暇顾及生存以上的发展性问题,生存问题的迫切性使得贫困的相对属性被短缺经济所遮蔽。 相对贫困则是在一定的对比中显现的。相对贫困是由多种因素相互叠加呈现出来的主客观状态,它不仅是满足低起点的基本生存需要,更是社会比较的动态综合性结果。在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下,依赖个人或家庭的现有资源即便可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但相对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准或其他群体,仍处于较低水平的生活境况或状态,这就是相对贫困。相对贫困表现为经济维度(收入与消费)、社会发展维度(就业、教育、社会保障)、自然生态维度等多维度的

14、匮乏。虽然平均生活水准是通过特定贫困测量所得,但它仍是动态演变的,会因时空和人的感知差异而不同。因此,相对贫困包括客体评判和主体感受两个层面,前者是社会针对个体所作的客观式评价,后者是贫困主体自身对生活境况的主观式评价。与绝对贫困不同,相对贫困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或阶层间基于主观认定的生存水准差别而形成的贫困。相对贫困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参照系,其地方性和区域性特征突出。 (摘编自王国敏后小康时代中国相对贫困的特征)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儒家将“贫困”作为一种“善”,甚至作为一种美德进行歌颂,并通过统治者正统的教化渠道,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主流。 B在中华

15、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贫困文化就是一把双刃剑,其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同时存在,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 C由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贫困文化长期影响着中华民族,并成为文化基因根植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让贫困治理工作难度加大。 D相对贫困表现为低起点的基本生活要求,是社会多维度比较的综合性结果,呈现出动态特点,具有地域性差异。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儒道释”主张“安贫乐道”,使安于贫穷、与世无争的消极心理深入人心,从而消解了这些主流思想的积极影响。 B由于贫困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的治理难度明显大于扶贫初期绝对贫困的治理难度。 C西方传统文化中基督教文

16、化与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伦理文化对贫困的认识不同,应对的方式也不同。 D将时间因素、地方因素、区域因素结合起来,从社会客体进行客观评价,就能准确识别相对贫困。 6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阐述贫困时角度上的不同点,并结合两则材料给中国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三条合理化建议。(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冷湖 凌晨 平坦的原野中忽然升起无数城堡,挡住了前进的视线。那是一座一座独立的土丘,形状各异,却有着同样灰白的土色,朝着同一个方向突兀。周身是一圈圈的纹路,暗示着风和水共谋,才有了现在的奇特模样。 “这就是俄博梁啊。”佳智兴奋地说,“全世界

17、最大的雅丹地貌之一,果然像外星世界。” 佳智吵嚷着要走青海看柴达木好些年了,只是张霞一直在找各种理由推托。所以丈夫把“火星夏令营”的申请表拿给她看时,她象征性地表示了一下不高兴,最后还是在敦煌机场租了车子,亲自送两个孩子到冷湖火星营地。路上正遇到以前的熟人马安北。 皮卡继续奔驰。忽然前方飞沙走石,天空中瞬间乌云翻滚,云层厚得仿佛就要坠落。雨点噼里啪啦打在地上,惊起一片沙土,天地之间顿时浑浊了。 “雨太大了,我们等一下再走。”马安北说。雨雾中隐隐约约有一道矮小的围墙,还有个高高的白色物体耸立在那里。张霞觉得似曾相识,有些惶恐,问道:“这是哪里?” 马安北闭目靠着椅背,并不回答。 张霞打开车门,才

18、开了一条缝,外面的雨水就哗啦啦往里钻。她急忙关紧车门,直觉得心脏扑通通跳。 “妈妈,这是在哪儿啊?”佳智问。 “我说不好。应该是公墓。”张霞吸口冷气,“没错,青海油田冷湖四号公墓。” 佳慧顿时伤感:“哦,爷爷奶奶在这里。” “还有太爷爷。”张霞补充,“爸爸讲过的,太奶奶是寻找油田的地质勘探队员,一九五七年在俄博梁那边雅丹地区失踪。太爷爷带着只有十岁的爷爷过来找她,寻不到,就留了下来。五年后,爷爷成了冷湖年龄最小的石油工人。” 佳智说:“爷爷奶奶我知道。他们退休后到大连来和我们住,可是住不惯又回冷湖去了。后来爸爸说,他们病逝了,葬在冷湖。” 那时佳智、佳慧还小,张霞留在大连照顾他们,丈夫独自回冷

19、湖料理老人的后事,回来带了张照片给她看。她对那张照片印象深刻:孩子爷爷奶奶的墓碑上刻了 529、530 两个号码,他们是在冷湖安葬的第五百二十九、第五百三十位石油战士。太爷爷和太奶奶则是 247 号和 29 号。马兴国是 451 号。 张霞记得马老爷子下葬的情形,很多人从敦煌赶来给他送行。还是在老爷子病床前,马安北说要当好张霞的师傅,老爷子脸色暗沉:“什么师傅让她出去读书” 二三年,她真的有了机会去大连读书。那时还不是婆婆的丈夫妈妈,把冷湖的一袋沉砂,放到她贴身的衣兜里。老人家说:“不管你以后回不回来,你的根在这里。” 张霞再次打开车门,雨停了。 雨后的天地,干净肃穆。张霞环顾四周,一个个坟包

20、围绕着白色的纪念碑。她踩着松软的沙土,踉踉跄跄走动着,寻找自己熟悉的墓碑。 佳智、佳慧也下了车,他们面前的墓地十分简单:围墙低矮,没有任何绿植,大片坟包的沙土都连在了一起,彼此很难界定,只有那些简朴的墓碑,说明沙土下的英魂是谁。 佳智腿快,走到纪念碑前,碑身上镌刻着:为发现柴达木石油工业而光荣牺牲的同志永垂不朽。佳智再往前走,没有门的公墓大门口,两侧也刻了字。 “志在戈壁寻宝业绩与祁连同在,献身石油事业英名与昆仑并存。”佳智一个字一个字地念。 “知道这说的是什么吗?”马安北出现在佳智身后,问他。 “说的是埋葬在这里的,都是为了寻找石油献身的人。”佳智回答,“我爸说,有好几百人呢。” “五百三十

21、七人。”马安北说,“年龄最小的只有十九岁。你看到那个位置了吗?我死后要葬在那里。” 那个位置在公墓最里面的角落中,现在只是一块光秃秃的黄土。 “伯伯”佳智一贯话多,此刻却找不到任何语言来描述心情。占据他思维空间的火星人一时被甩到脑后,不重要了。 马安北挽住佳智的手往公墓里走,温和地说:“别难过,人终究一死。我这一辈子,都走不完柴达木的路。小伙子,要记住,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爷爷奶奶他们到这儿来找石油,一开始很苦吧?”佳智问。 “一卷行李一口锅,牵着骆驼战沙漠,渴了抓把昆仑雪,饿了啃口青稞馍。”马安北随口说,“不过没人在乎,自个儿怎么苦都没关系,关键是要把石油挖出来!这边油层浅

22、,一两千米就能出油。地中四井钻到六百五十米就井喷,连喷三天三夜都不停。”马安北越说越激动,“一九五八年九月十三日,每个冷湖人都为之自豪的日子。从那天起,冷湖油田就源源不断出油,一直到一九九二年因油气枯竭关停了大部分油井。不过,这个世纪还会重现当年的辉煌,相信我,这附近还有大型油气田。” 马安北絮絮叨叨说着,拉着佳智走到公墓深处。张霞正给一些坟包重新垒土,佳慧在旁帮忙。 “都看到了?”马安北问。 张霞点头: “是, 孩子的爷爷奶奶、 太爷爷太奶奶, 还有你父亲。 他们都是坚毅的战士, 在这里钻井找油” “我为祖国找石油,祖国的需要就是他们的信仰。”马安北说,“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这

23、样的环境,只是挑战,不是考验。” 张霞仰望着马安北,慢慢地说:“我想回来。脚踩在这里,心里才有踏实的感觉。” (选自凌晨星光,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描写了俄博梁的雅丹地貌,“忽然升起无数城堡”一句化静为动,写出了群峰之美,巧妙地暗示了车中人的惊喜之情。 B小说人物对过去的回忆冷静而克制,如张霞回忆所见照片中一个个冰冷的号码,马安北叙述冷湖兴衰时一个个具体的数字。 C小说善于描写人物语言,“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一句简洁生动,掷地有声,写出了马安北内心的坚毅和豪迈。 D小说中佳智、佳慧本为火星夏令营而来,却从先辈献身石

24、油事业的事迹中得到启迪,深化了小说冷湖精神世代相传的主旨。 8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张霞心态转变的过程。(6 分) 9小说是怎样叙述冷湖开拓者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魏文帝黄初四年春三月,汉主病笃,命丞相亮辅太子。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五月,太子禅即位,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亮将入寇,与群下谋之。丞相司马魏延曰:“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

25、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危计,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始,亮使赵云、邓芝为疑兵据箕谷,而身率大军攻祁山,戎陈整齐,号令明肃。魏以汉昭烈既死,是以略无备豫,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亮深加器异。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及出军祁山,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大破之,士卒离散。亮乃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蒋

26、琬谓亮曰:“昔楚杀得臣,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是时,赵云、邓芝兵亦败于箕谷。或劝亮更发兵者,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破贼,乃为贼所破,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自今已后,诸有忠虑于国,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跷足而待矣。”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诸葛亮出师,有删改) 【注】横门

27、:长安城北西侧第一门。汉昭烈:指刘备。得臣:春秋楚人。曾率楚军围宋,与救宋之晋、齐、秦联军战于城濮,楚军溃败,被楚成王赐死。文公:名重耳,春秋时晋国国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 B.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 C.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 D.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

28、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 11.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嗣子,中国古代帝王继任者的称谓,后泛指太子,此处指刘禅。 B.股肱,股指大腿,肱指手臂,此处指辅佐君主的重臣。 C.邸阁,中国古代官府设立的用以储存粮食等物资的仓库。 D.四海,意同“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中的“四海”,泛指天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汉主看中诸葛亮的超群之才,曾在病重时交代他:假如刘禅可以辅助的话就辅助他;假如刘禅没有才能,诸葛亮可自已取而代之 B.诸葛亮认为魏延一举平定

29、咸阳以西的计划很危险,不如安稳地经由宽广平坦大道夺取陇右,而不用担心意外,所以没采用魏延之计。 C.蒋琬认为天下未平就杀害有才能、计谋的人很可惜,诸葛亮便用孙武制胜于天下和魏绛斩杀杨干的事例进行了强有力的反驳。 D.诸葛亮在祁山、箕谷之败后没有盲目增加兵员,而是认真反思原因并制定了赏罚分明、磨砺士兵、讲习武艺等一系列举措以求成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魏以汉昭烈既死,是以略无备豫,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4 分) (2)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4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30、。 岭南江行 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注】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柳宗元因谗言遭贬赴任柳州刺史途中。 射工:传说中一种叫蜮的毒虫,能含沙射人,人或人影被射中后,都会害病。飓母:飓风发生前的征兆。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诗所写风物紧扣岭南特色,再加上具有传说色彩的独特意象,凸显出行程之奇特险峻。 B颔联写雨过天晴山腰大象出没,阳光照射潭水,蛟涎浮现,表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C颈联写江边的射工狡诈地窥探并等待时机向游人释放凶险,阴沉的云气

31、预示着飓风的来临,具有象征意味。 D“从此忧来非一事”承上启下,上承前文途中所见之景,下启后文心中所想,蕴含了诗人被贬岭南的复杂心情。 15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三)理解性默写填空(每空 1 分,共 6 分) 16(1)劝学中通过木材、金属的变化,告诉人们后天学习可改变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修养的两句是“ , ”。 (2)“明月”是古典诗词中表现思乡念亲或高洁情操的常用意象,如“ , ”。 (3)赤壁赋中,吹洞箫的客人由眼前浩浩荡荡的江水生发出人生短暂、江水无穷的感叹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

32、19 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 ,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且是文化的、精神的因素;没有中华文化,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_,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还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而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没有中华文化的 ,就没有中华

33、民族的伟大复兴。放到世界文明史中看,中华民族创造 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价值体系,独特的民族色彩,独特的历史进程,其长期的演化过程造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赋予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决定了我们独特的发展路径。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B传承中华文化必须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C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是传承中华文化 D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能传承中华文化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一脉相承 薪火相传 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B互为一体 前赴后继 博大精深 卓尔不群

34、C互为一体 薪火相传 繁荣昌盛 源远流长 D一脉相承 前赴后继 繁荣昌盛 卓尔不群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不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B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C不仅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D不仅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 在我国传统手工染色技术中,靛蓝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荀子劝学中所说的“青”_,而“蓝”则是指蓼蓝这类能提取靛蓝的植物。 靛蓝属于吲哚类天然染料,_,对织物纤维更没有亲和力,常规的染色方法不能使其着色。这就需要先把

35、靛蓝用水稀释,往染缸里加入石灰或其他碱性物质,再在染液中慢慢加入米酒或酒糟,让其中的微生物帮助染液发酵,将靛蓝变成蓝绿色的靛白。靛白再与碱性溶液发生反应,_。隐色体比靛蓝“乖巧”,不仅能溶于水,也更容易上染棉麻纤维。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捞出晾晒,在阳光和空气的作用下,黄绿色的隐色体经过氧化恢复成靛蓝,漂亮的蓝色就可以在织物上“重生”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意思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21.请用简洁的文字,概述用靛蓝染色的全过程,不超过 50 个字。(5 分) 四、 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

36、作。 一位木商、一位植物学家、一位画家慕名前往看一棵古老的松树。他们几乎是同时在大脑中出现了对这棵古树的第一印象:木商脱离不了木商的心习,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植物学家脱离不了植物学家的心习,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画家则只管审美,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接着,木商说:“它宜于架屋或制器,我将不遗余力地去买它,然后砍掉它,把它运走。”植物学家说:“这棵松树属于某类某科,它和其他的松树有诸多不同,它为什么活得这样长久呢?”画家没有说话,只是聚精会神地观赏古树苍翠的颜色、盘曲如龙蛇的线纹,体味它那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

37、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答案】1A 2D 3C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论证方法的类型, 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 论

38、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1A 项“其文学成就源于其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错误,原文是“其文学成就与他的爱国主义、人民立场、斗争精神密不可分,也与其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有着深刻关联”,不仅仅源于“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选项以偏概全。 故答案为:A。 2D 项“旨在突出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错误,本文旨在论证在当代文学创作中要发扬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 故答案为:D。 3

39、A 项“呐喊彷徨创造了崭新的民族形式”错误,鲁迅是在散文、杂文领域“创造了崭新的民族形式”。 B 项“主要是因为他在新文学大潮中充分汲取古典文学养分”错误,原因概括不全,从文中来看,其原因有两点,“既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养分,又从外国文学中获得启迪”,且二者无主次之分。 D 项“因此”强加因果,材料最后一段说的是“这种伟大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新的征程上,广大文学工作者要以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学篇章,讲好中国故事,回应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故答案为:C。 【答案】4A 5C 6第一问:材料一从贫困产生的文化视角展开,而材料二则

40、从新时期的贫困特点切入,区分了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第二问:克服贫困文化的消极影响,注意把扶智和扶志结合起来,激发相对贫困家庭的主观能动性。关注不同群体,不同地区间相对贫困差异,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扶贫措施。动态测评相对贫困的状态,及时调整,精准施策,防止返贫复贫。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本

41、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推断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 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 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 4A“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主流”错误 ,贫困并不是中华文化的主流, 材料是“通过官方正统的教化渠道使善文化成为主流”。故答案为:A。 5A. “消解”说法有误,材料是说“儒道释

42、三家合流后塑造的安贫乐道的贫困观念和贫困文化,对于调适中华民族群体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产生了很强的正向激励作用,使人们在面对贫穷落后的逆境和压力时,仍然保持一种坚忍不拔、 刻苦耐劳的品性, 并能够穷则思变, 形成一种有效应对、 适应与成长的心理机制”。B. 文中没有比较“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和“扶贫初期绝对贫困”两者的难度。 D. 原文说: “相对贫困包括客体评判和主体感受两个层面”, 因此仅从社会客体评价不能准确识别相对贫困。 故答案为:C。 6材料一“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的负面作用更加凸显,很快得到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认同,其安于贫穷、与世无争的消极心理更加深入人心”和“社会心理学认为,贫困心理

43、基因是有记忆、有遗传的。贫困文化基因中的这种韧性,无疑为消除了绝对贫困的后小康社会相对贫困的治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增加了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治理成本”,可知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贫困文化就是一把双刃剑,其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同时存在,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我们要“克服贫困文化的消极影响,注意把扶智和扶志结合起来,激发相对贫困家庭的主观能动性”。 材料二“相对贫困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或阶层间基于主观认定的生存水准差别而形成的贫困。相对贫困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参照系,其地方性和区域性特征突出”和“但相对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准或其他群体,仍处于较低水平的生活境况或状态,这就是相对贫困。相对贫困表现为经济维

44、度(收入与消费)、社会发展维度(就业、教育、社会保障)、自然生态维度等多维度的匮乏”,可知“要关注不同群体,不同地区间相对贫困差异,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扶贫措施”。 材料二“虽然平均生活水准是通过特定贫困测量所得,但它仍是动态演变的,会因时空和人的感知差异而不同。因此,相对贫困包括客体评判和主体感受两个层面,前者是社会针对个体所作的客观式评价,后者是贫困主体自身对生活境况的主观式评价”,可知相对贫困表现为低起点的基本生活要求,是社会多维度比较的综合性结果,呈现出动态特点,具有地域性差异,我们要“动态测评相对贫困的状态,及时调整,精准施策,防止返贫复贫”。 【答案】7B 8离开冷湖后,张霞找各种理

45、由不愿回去,内心纠结而矛盾;意识到所看见的是公墓后,张霞觉得惶恐、紧张和悲伤;在缅怀先辈过程中,张霞找到了宁静的力量和踏实的感觉。 9以开拓者后人的视角来叙事,使故事在客观真实中融入了情感;以参加火星夏令营为切入点引入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以开拓者后人的对话展开故事, 使叙事更加集中紧凑; 情景描写与故事讲述相结合,赋予故事肃穆悲壮的诗意美。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作品的形象;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

46、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人物心理的能力。解答本题,先阅读并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再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梳理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在平时学习中掌握相关的叙述视角、叙述特色的知识点,答题时运用理论知识结合文本分析即可。 7B.“小说人物对过去的回忆冷静而克制”错误,张霞至今都清楚地记得那些号码;马安北至今记得当年的情形,且“越说越激动”。这些都说明小说人物对过去的回忆是激动的,并非“冷静而克制”。此外,那些号码、数字说明了回忆在张霞和马安北心中的难以

47、磨灭,“冰冷的号码”说法不当。故选 B。 8 依据“佳智吵嚷着要走青海看柴达木好些年了, 只是张霞一直在找各种理由推托她象征性地表示了一下不高兴,最后还是在敦煌机场租了车子,亲自送两个孩子到冷湖火星营地”可概括为:离开冷湖后,张霞找各种理由不愿回去,内心纠结而矛盾。依据“雨雾中隐隐约约有一道矮小的围墙,还有个高高的白色物体耸立在那里。 张霞觉得似曾相识, 有些惶恐”“她急忙关紧车门, 直觉得心脏扑通通跳”“我说不好。 应该是公墓。张霞吸口冷气,没错,青海油田冷湖四号公墓。”“还有太爷爷。张霞补充”可知,张霞意识到所见的是公墓后觉得惶恐、紧张,同时因想到故去的亲人而悲伤。 依据“张霞仰望着马安北

48、,慢慢地说:我想回来。脚踩在这里,心里才有踏实的感觉。”可概括为:在缅怀先辈过程中,张霞找到了踏实的感觉。 9“丈夫把火星夏令营的申请表拿给她看时,她象征性地表示了一下不高兴,最后还是在敦煌机场租了车子,亲自送两个孩子到冷湖火星营地。路上正遇到以前的熟人马安北”,小说以参加火星夏令营为切入点引入故事,巧妙地设计了人物的出场,同时唤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的情节主要以张霞、佳智、佳慧、马安北之间的对话展开,使得叙事更加集中紧凑。 张霞、佳智、佳慧、马安北等均为油田开拓者的后辈,张霞、马安北更是油田开拓的见证者,由他们来回忆叙事,使得故事情节更真实可信,且在客观真实中融入了情感。 “那是一座一座独

49、立的土丘,形状各异,却有着同样灰白的土色,朝着同一个方向突兀。周身是一圈圈的纹路,暗示着风和水共谋,才有了现在的奇特模样”“雨雾中隐隐约约有一道矮小的围墙,还有个高高的白色物体耸立在那里”“雨后的天地,干净肃穆。张霞环顾四周,一个个坟包围绕着白色的纪念碑”,小说中不乏情景描写,渲染了氛围,与故事讲述相结合,赋予故事肃穆悲壮的诗意美。 【答案】10B 11A 12C 13魏认为汉昭烈已经死了,因此毫无防备,突然听说诸葛亮出兵,朝廷与民间都很害怕。 如今我想要裁减军队,精简将领,明确刑罚,反省过失为今后研究一个改变现状(以获得成功)的方法。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50、】(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还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关键点: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语气词、动宾搭配、句式整齐等。要根据语意做题,可用排除法。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