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2021 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青口区六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青口区六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 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间接 间断 反间计 B. 诊脉 脉络 温情脉脉 C. 铺设 店铺 铺张 D. 搅和 唱和 附和 2.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诸侯 B. 侯爵 C. 等侯 D. 闽侯 3. “蓏”字的意思最有可能与下面哪一项有关?( ) A. 繁密的叶子 B. 植物的藤蔓 C. 动物的爪子 D. 瓜类植物的果实 4. 与“探汤”的“汤”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赴汤
2、蹈火 B. 汤汤乎若流水 C. 心灵鸡汤 D. 一剂汤药 5.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 水渠里流水潺潺,树上嫩芽满枝,小鸟在耳边欢唱。 B.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 C. 太阳热得门上的铜把手都要化了。 D. 整个礼堂挤得连根针也插不下。 6. 下列是寒食节习俗的是( ) A. 拜扫祭祖 B. 禁烟冷食 C. 踏青插柳 D. 登高望远 7. 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今,拥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已经是闻所未闻的事情了。 B. 长大,即使我们走到天涯海角,也忘不了自己的祖国。 C. 他们正游手好闲地在公园里散步。 D. 电影快开始了,观
3、众滔滔不绝地走进了影院。 8.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京的春节描述有详有略,这样写对突出民俗特点很有好处。 B.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运用了举例子、引用名人名言来证明观点。 C.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为纪念雷锋写的一篇演讲稿。 D. 十六年前的回忆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强调主题,加深读者的印象。 9. 下列诗句中,不是表达诗人的品格和志向的是( ) A.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B.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10. 我们的生活因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而改变, 下面能用来描述我们所处的
4、互联网时代特点的句子是 ( ) A.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11. 将下面这个句子插入语段中的哪个位置最恰当?( ) 虽然它还经受着黑暗的恐惧,暴雨的侵袭,但是它依然努力地生长着,生长着。 种子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周围的各种杂草都嘲笑它,排挤它,认为它只是一粒平凡的种子。从此,它变得沉默,只有它知道自己在努力,它在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料。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渐渐地,种子变成了嫩芽。当阳光洒在身上时,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 A. 之前 B. 之间 C.
5、 之间 D. 之间 12. 默写。 (1)谁道人生无再少?_! ( 浣溪沙 ) (2)_,一枝红杏出墙来。 ( 游园不值 ) (3)随风潜入夜,_。 ( 春夜喜雨 ) (4)劝君更尽一杯酒,_。 送元二使安西 ) (5)昔我往矣,_。今我来思,_。 ( 采薇节选) (6)两小儿笑曰:“_?”( 两小儿辩日 ) (7)人固有一死,_,或轻于鸿毛。 ( 为人民服务 ) 第二部分:阅读与理解第二部分:阅读与理解 阅读小古文北人食菱 ,完成小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
6、“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出自明江盈科雪涛小说 ) 【注释】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去壳可以吃中间的果实。夫f,不译。坐:因为。 13.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并壳入口( ) A吞并 B一起 C聚集 (2)或曰:“食菱须去壳。”( ) A有时 B也许 C有的人 14. 联系上下文,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山后山都有 B. 前山有,后山没有 C. 前山后山都没有 15. “其人自护其短”中自护“短”指的是什么?_ 16. 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态度,与两小儿辩日中的“_”形成鲜明的对比。 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闽南春卷
7、张文华 寒冬还未走远,春已袅娜而至了。看着窗外抽绿的草芽,天空掠过的燕子,心也不再慵懒。挽起袖子,做一份家乡闽南独特的春卷,用春的气息驱走冬的阴霾。 春卷,又叫薄饼,在闽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祭祖时人们都要吃春卷。所谓春卷,就是将各种蔬菜切丝炒好,用饼皮卷在一起。做饼皮要用筋道的面粉,还要搅个鸡蛋,这样饼皮才有嚼头。配菜原料可选的很多,有一样不可或缺海蛎,清明前后海蛎是最肥美不腥的。闽南春卷的主要材料有豌豆、肥瘦猪肉、海蛎、胡萝卜、地瓜粉、豆腐皮、鱿鱼、花生、葱、海苔丝、油、盐、面粉、鸡蛋等。做法如下:第一步,把胡萝卜、豌豆分别处理成丝和丁后加盐炒熟。第二步,把海蛎、地瓜粉、鸡蛋、葱、盐等混合做
8、成海蛎煎后,切成约 1/4 掌心大小的块状。第三步,将鱿鱼切成圈加盐炒熟,豆腐皮加盐炒熟,把肥瘦相间的猪肉切条炒熟。将炒熟后的猪肉、豆腐皮、鱿鱼、海蛎煎、胡萝卜丝充分炒混在一起(豌豆丁不用混入,豌豆经过多次翻炒易软掉,会失去清脆的口感) 。第四步,将花生炒香后,放入搅拌机内搅成花生末后加入白砂糖。第五步,将面粉用温水和鸡蛋和好,小火烙熟成饼皮。第六步,在做好的饼皮上涂辣酱或芥末等,将海蛎煎、海苔丝、豌豆丁和炒好的菜丝按顺序放到饼皮上,卷好即可食用。吃时一般还要配上牛骨汤。若能忍着不吃,将春卷封口处涂上面糊,下油锅炸成金黄色,皮酥菜嫩,吃起来又别有一番风味。 相传在唐朝,就有在立春吃春卷的习俗。
9、杜甫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四时宝镜中也说:“立春日,食芦菔、春饼、生菜,号春盘。”春卷传至闽南,一变而成为清明节的应节食品,据说与郑成功有关。清初,郑成功与清廷对抗,围困漳州 7 个月。此间漳州死亡 73 万人,全城幸存者仅一二百,一时间城中尸体堆叠,一派惨相。守城清兵只得用草席裹尸,草草埋葬了。幸存百姓为了纪念这段惨痛的历史,以春卷拟作草席裹尸,在清明时节食用春卷,以示不忘。 但对我而言,吃春卷更是一种思乡情愫。小时候每到春天,我和弟弟的脸颊就会生皮癣,不但不好看,有时还痒得想用手抓。母亲认定是我们的身体里缺乏营养,便用不同的蔬菜为我们姐弟做春卷。说来也奇怪,平时最不爱吃的胡萝卜、豆芽,
10、包装成春卷后,我俩竟毫不挑剔,有时一次能吃三四个,这时母亲在桌边慈祥地看着我们,眼里全是笑意。对于在外的游子而言,家乡的美食恐怕是无法抹掉的记忆。又是一年春来到,故乡却在千里之外,但愿从母亲那里学做的春卷可以解我的思乡之愁。 (选自都市晨报 ,有改动) 17. 制作春卷的饼皮得搅一个鸡蛋,这样做的作用是什么?( ) A. 丰富春卷营养成分。 B. 增强春卷的香味。 C. 使春卷的饼皮更有嚼劲。 D. 使春卷的色泽更诱人。 18. 春卷的配菜必须经过的一道工序是什么?( ) A. 加盐和糖炒熟。 B. 用盐、糖、料酒腌制几分钟。 C. 切成丝或丁。 D. 炒(煎)熟或炒香。 19. 哪一项是本文
11、介绍的重点?( ) A. 春卷的制作过程。 B. 关于春卷的传说。 C. 春卷名称的来历。 D. 春卷的形、色、香、味等。 20. 把文中的地方风味小吃称为春卷,与下列哪一项有关?( ) A. 食品流行的地域。 B. 时令。 C. 制作食品的材料。 D. 历史人物。 21. “相传在唐朝,就有在立春吃春卷的习俗”一句中,“相传”一词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_ 22.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_ 阅读短文,完成小题。 姥姥的剪纸 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
12、,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这自然是夸张的说法,但反映了姥姥剪纸技艺的深入人心。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姥姥撩起蓝布围裙擦擦手:“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帖?”看人乐颠颠地走了,她接着干活儿:洗衣服、纳鞋底、择菜、淘米、喂猪、薅草 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至极。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经常变着花样刁难姥姥。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啃!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13、我服了,可还耍赖:“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你差点儿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是的,庄稼人都图个吉利,姥姥对“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了。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栓在屋檐下。她从旧作业本上撕下一页纸,刷刷几下,就剪出一幅图样。我抢过来看了,是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我不解地问:“牛干啥驮着兔子?” 姥姥笑了:“谁让牛是兔子的姥姥呢?” 噢!姥姥生肖属牛,而我属
14、兔。我嚷着还要。姥姥又剪出一幅: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姥姥问:“看明白了吗?” 我想了想说:“我知道了,是说我和姥姥在一个锅里吃饭呐!” 姥姥把我搂在怀里夸道:“机灵鬼!” 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儿。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对活泼的兔子与敦厚的老牛充满了好感。 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我知道,这是姥姥对我的期待。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
15、、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23. 这篇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A. 对姥姥剪纸的喜爱之情 B. 对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佩服之情 C. 对敦厚的老牛充满好奇 D. 对姥姥剪纸技艺的敬佩和对姥姥的思念 24. 这篇文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是下面哪一种?( ) A. 借事抒情 B. 借景抒情 C. 借物抒情 D. 借史抒情 25. 表现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作者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 A. 点的描写和面的描写结合 B.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结合 C 场面描写和环境描写结合 D. 对话
16、描写和动作描写结合 26. 对第四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语“刁难”“耍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明“我”是个胡搅蛮缠、不讲道理的孩子。 B. 说明“我”是个淘气而又天真可爱的孩子。 C. 体现了姥姥对“我”的疼爱。 D. 说明“我”和姥姥之间感情深厚。 27. “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到河里游泳,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句子中的“拴”字,你觉得下面哪个理解符合文意?( ) A. 用绳子牢牢系住 B. 用剪纸把我吸引住 C. 用锁链给固定住 D. 用作业把我捆绑住 28. 对“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姥姥剪纸技艺炉火纯青,一看就知道怎么剪成想要
17、的花样。 B. 姥姥非常喜爱剪纸,她有空时就会剪纸 C. 姥姥剪得多,剪的时间长,长年累月的练习使姥姥技艺娴熟。 D. 姥姥经常剪纸,“我”也看惯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 29. “看人乐颠颠地走了,她接着干活儿:洗衣服、纳鞋底、择菜、淘米、喂猪、薅草”这句话和“剪纸”没有关系,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_ 第三部分:表达与交流第三部分:表达与交流 30. 习作。 提示:探险小说里的世界奇妙而精彩,充满了奇特的想象。请你展开想象,构思一个关于探险的故事。 关于主人公,可以选择以下的词语提示,也可以自己确定。 娃娃 小狗 会飞的鸡 帽子 笔记本 神奇手表 12 岁孩子 百科全书 书包 要求:
18、1题目自拟。 2展开丰富的想象,不能抄袭课文中的故事情节。 3注意把句子写通顺,内容写具体。 20212021 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青口区六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青口区六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 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间接 间断 反间计 B. 诊脉 脉络 温情脉脉 C. 铺设 店铺 铺张 D. 搅和 唱和 附和 【1 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多音字的辨析。 A 间接:jin ji;间断:jin dun;反间计:fn jin j。 B 诊脉:zhn mi;脉络:mi
19、lu;温情脉脉:wn qng m m。 C 铺设:p sh;店铺:din p;铺张:p zhng。 D 搅和:jio huo;唱和:chng h;附和:f h。 2.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诸侯 B. 侯爵 C. 等侯 D. 闽侯 【2 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 根据平时所学生字及平时的积累,结合具体语境,对每个词中的字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C 有误。等侯等候:等待(多用于具体的人或事物) 。 3. “蓏”字的意思最有可能与下面哪一项有关?( ) A. 繁密的叶子 B. 植物的藤蔓 C. 动物的爪子 D. 瓜类植物的果实 【3 题答
20、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义的辨析。 蓏:读音为 lu,古书上指瓜类植物的果实。 4. 与“探汤”的“汤”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赴汤蹈火 B. 汤汤乎若流水 C. 心灵鸡汤 D. 一剂汤药 【4 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多义字的辨析。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解释的字,我们称之为多义字。我们在理解这类字时,不能离开句子仅仅理解它的本意,而必须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碰到这类题目时,我们只要多作比较,认真分析,弄清它的表意和所指,就能较好的理解与把握。 探汤:指试探沸水,有时形容戒惧,也比喻艰难痛苦之境。汤:指沸水。 A 赴汤蹈
21、火: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汤:沸水。 B 汤汤乎若流水:出自伯牙绝弦 ,意思是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指水势浩大、水流很急的样子。 C 心灵鸡汤:指的是那些充满感性和正能量的话语或故事。汤:指能调节心理的精神粮食。 D 一剂汤药:指一副中药。汤:中药方剂。 5.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 水渠里流水潺潺,树上嫩芽满枝,小鸟在耳边欢唱。 B.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 C. 太阳热得门上的铜把手都要化了。 D. 整个礼堂挤得连根针也插不下。 【5 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拟人句: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
22、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夸张句: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A 项:从“小鸟在耳边欢唱”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 项:从“春节眨眼就到了。”可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C 项:从“铜把手都要化了。”可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D 项:从“挤得连根针也插不下。”可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6. 下列是寒食节习俗的是( ) A. 拜扫祭祖 B. 禁烟冷食 C. 踏青插柳 D. 登高望远 【6 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 寒食节:在夏历
23、冬至后 15 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A“拜扫祭祖”是清明节的习俗。 C“踏青插柳”是清明节的习俗。 D 项“登高望远”是重阳节的习俗,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重阳登高,人们为驱邪避祸而于九月初九这天爬山登高以辟邪延寿,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7. 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今,拥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已经是闻所未闻的事情了。 B. 长大,即使我们走到天涯
24、海角,也忘不了自己的祖国。 C. 他们正游手好闲地在公园里散步。 D. 电影快开始了,观众滔滔不绝地走进了影院。 【7 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词语搭配的能力。 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判断搭配是否得当。 A 错误。闻所未闻:听到从来没有听到的事情。形容事物新奇。不符合语境。 B 正确。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C 错误。游手好闲:形容游荡懒散,好逸恶劳。形容人们散步不恰当。 D 错误。滔滔不绝: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形容说话很多,连续不断。也指连续不断的事物。形容观众不恰当。 8.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京的春节
25、描述有详有略,这样写对突出民俗特点很有好处。 B.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运用了举例子、引用名人名言来证明观点。 C.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为纪念雷锋写的一篇演讲稿。 D. 十六年前的回忆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强调主题,加深读者的印象。 【8 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 正确。 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 1951 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 这篇课文为了表现北京独
26、特的节日习俗,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其它的日子一带而过。再写腊八和初一这几天的活动时,也做到了有详有略。 B 正确。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课文运用了举例子、引用名人名言来证明观点。 C 错误。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 1944 年 9 月 8 日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上的讲演。讲演首先指出,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高度评价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重
27、;同时指出因为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讲演还指出,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D 正确。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中国现代作家李星华于 1943 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回忆录,写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家人的关怀、爱护,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父亲牺牲后全家人的悲痛心情,而且反复强调
28、了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与文章的开头形成了照应关系,文章的开篇就写到了“1927 年 4 月 28 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这样写使文章首尾呼应, 结构严谨,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悲痛心情。 9. 下列诗句中,不是表达诗人的品格和志向的是( ) A.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B.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9 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A“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出自唐代李贺的马诗 ,其意思是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
29、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表达了诗人李贺胸有大志,渴望展示抱负的情怀。 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自明代于谦的石灰吟 ,其意思是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表达了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其意思是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表达了作者的爱国志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D“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出自唐代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其意思是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
30、呢?表现出作者对桃花之美的欣悦之情。没有表达诗人的品格和志向。 10. 我们的生活因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而改变, 下面能用来描述我们所处的互联网时代特点的句子是 ( ) A.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10 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言警句的理解与运用。 A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选自礼记大学 ,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比喻从勤于省身和动态的角度来强调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化的这一关键行为。 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自儒客先师
31、荀子劝学 ,是一个俗语 ,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C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自周易系辞下 ,指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地发展。道行不通时选择变,变了后就会豁然开朗,行得通则可以长久。 D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出自清代赵翼的论诗五首 ,意思是李白和杜甫的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但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本题要用来描述我们的生活因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而改变,应选择“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选 A。 11. 将下面这个句子插入语段中的哪个位置最恰当?( ) 虽然它还经受着黑暗
32、的恐惧,暴雨的侵袭,但是它依然努力地生长着,生长着。 种子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周围的各种杂草都嘲笑它,排挤它,认为它只是一粒平凡的种子。从此,它变得沉默,只有它知道自己在努力,它在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料。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渐渐地,种子变成了嫩芽。当阳光洒在身上时,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 A. 之前 B. 之间 C. 之间 D. 之间 【11 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列。 我们在排列时,应仔细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常见的错乱句子,往往叙述了一件完整的事,或者活动的具体过程。 文段介绍了一粒种子生长的过程,因此应按时间顺序排
33、列。即从种子汲取土壤中的养料到变成嫩芽,再努力生长要开出一朵花。 先是“种子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周围的各种杂草都嘲笑它,排挤它,认为它只是一粒平凡的种子”,接着写种子开始努力“从此,它变得沉默,只有它知道自己在努力,它在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料”,紧接着写种子经历困难却不屈服“虽然它还经受着黑暗的恐惧,暴雨的侵袭,但是它依然努力地生长着,生长着”,然后写种子克服困难后变成了嫩芽“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渐渐地,种子变成了嫩芽”,最后写种子想要开出一朵花“当阳光洒在身上时,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所以选 C。 12. 默写。 (1)谁道人生无再少?_! ( 浣溪
34、沙 ) (2)_,一枝红杏出墙来。 ( 游园不值 ) (3)随风潜入夜,_。 ( 春夜喜雨 ) (4)劝君更尽一杯酒,_。 送元二使安西 ) (5)昔我往矣,_。今我来思,_。 ( 采薇节选) (6)两小儿笑曰:“_?”( 两小儿辩日 ) (7)人固有一死,_,或轻于鸿毛。 ( 为人民服务 ) 【12 题答案】 【答案】 . 门前流水尚能西 . 春色满园关不住 . 润物细无声 . 西出阳关无故人 . 杨柳依依 . 雨雪霏霏 . 孰为汝多知乎 . 或重于泰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词文的识记。 (1)出自宋代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全词为: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
35、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2)出自宋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全诗为: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出自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 ,全诗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出自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全诗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出自诗经的诗经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意思是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6)出自文
36、言文两小儿辩日 ,全文为: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
37、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 “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 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7)出自课文为人民服务 ,语段为: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意思是人本来就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
38、轻。 第二部分:阅读与理解第二部分:阅读与理解 阅读小古文北人食菱 ,完成小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出自明江盈科雪涛小说 ) 【注释】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去壳可以吃中间的果实。夫f,不译。坐:因为。 13.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并壳入口( ) A吞并 B一起 C聚集 (2)或曰:“食菱须去壳。”( ) A有时 B也许 C有的人 14. 联系上下文,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
39、项是( ) A. 前山后山都有 B. 前山有,后山没有 C. 前山后山都没有 15. “其人自护其短”中自护的“短”指的是什么?_ 16. 北人“强不知以为知”态度,与两小儿辩日中的“_”形成鲜明的对比。 【1316 题答案】 【答案】13. . B . C 14. A 15. 指的是不知道怎么食用菱角。 16. 孔子不能决 【解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1)并壳入口:连菱角壳也一起放进嘴里吃。并:一起。 (2)或曰:有人对他说。或:有的人。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文言文句子的理解。 “何
40、”的意思是哪里。“前山后山,何地不有?”的意思是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这是一个反问句,意思就是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都有。选 A。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其人自护其短”的意思是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短”的意思是缺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意思是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连菱角壳也一起放进嘴里吃。“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意思是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由此可知,这个人想要掩饰的缺点是不知道怎么食用菱角。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的意思是菱角生长在水中,(他
41、)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把自己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由此可知,这个人自作聪明,不懂装懂。与两小儿辩日中的“孔子不能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两小儿辩日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 【点睛】参考译文: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 (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 (这个出生在北方的人)连菱角壳也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 (护住自己的无知) ,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42、!”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把自己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闽南春卷 张文华 寒冬还未走远,春已袅娜而至了。看着窗外抽绿的草芽,天空掠过的燕子,心也不再慵懒。挽起袖子,做一份家乡闽南独特的春卷,用春的气息驱走冬的阴霾。 春卷,又叫薄饼,在闽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祭祖时人们都要吃春卷。所谓春卷,就是将各种蔬菜切丝炒好,用饼皮卷在一起。做饼皮要用筋道的面粉,还要搅个鸡蛋,这样饼皮才有嚼头。配菜原料可选的很多,有一样不可或缺海蛎,清明前后海蛎是最肥美不腥的。闽南春卷的主要材料有豌豆、肥瘦猪肉、海蛎、胡萝卜、地瓜粉、豆腐皮、鱿鱼、花生、葱、海苔丝、油、盐
43、、面粉、鸡蛋等。做法如下:第一步,把胡萝卜、豌豆分别处理成丝和丁后加盐炒熟。第二步,把海蛎、地瓜粉、鸡蛋、葱、盐等混合做成海蛎煎后,切成约 1/4 掌心大小的块状。第三步,将鱿鱼切成圈加盐炒熟,豆腐皮加盐炒熟,把肥瘦相间的猪肉切条炒熟。将炒熟后的猪肉、豆腐皮、鱿鱼、海蛎煎、胡萝卜丝充分炒混在一起(豌豆丁不用混入,豌豆经过多次翻炒易软掉,会失去清脆的口感) 。第四步,将花生炒香后,放入搅拌机内搅成花生末后加入白砂糖。第五步,将面粉用温水和鸡蛋和好,小火烙熟成饼皮。第六步,在做好的饼皮上涂辣酱或芥末等,将海蛎煎、海苔丝、豌豆丁和炒好的菜丝按顺序放到饼皮上,卷好即可食用。吃时一般还要配上牛骨汤。若能
44、忍着不吃,将春卷封口处涂上面糊,下油锅炸成金黄色,皮酥菜嫩,吃起来又别有一番风味。 相传在唐朝,就有在立春吃春卷的习俗。杜甫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四时宝镜中也说:“立春日,食芦菔、春饼、生菜,号春盘。”春卷传至闽南,一变而成为清明节的应节食品,据说与郑成功有关。清初,郑成功与清廷对抗,围困漳州 7 个月。此间漳州死亡 73 万人,全城幸存者仅一二百,一时间城中尸体堆叠,一派惨相。守城清兵只得用草席裹尸,草草埋葬了。幸存百姓为了纪念这段惨痛的历史,以春卷拟作草席裹尸,在清明时节食用春卷,以示不忘。 但对我而言,吃春卷更是一种思乡情愫。小时候每到春天,我和弟弟的脸颊就会生皮癣,不但不好看,有时
45、还痒得想用手抓。母亲认定是我们的身体里缺乏营养,便用不同的蔬菜为我们姐弟做春卷。说来也奇怪,平时最不爱吃的胡萝卜、豆芽,包装成春卷后,我俩竟毫不挑剔,有时一次能吃三四个,这时母亲在桌边慈祥地看着我们,眼里全是笑意。对于在外的游子而言,家乡的美食恐怕是无法抹掉的记忆。又是一年春来到,故乡却在千里之外,但愿从母亲那里学做的春卷可以解我的思乡之愁。 (选自都市晨报 ,有改动) 17. 制作春卷的饼皮得搅一个鸡蛋,这样做的作用是什么?( ) A. 丰富春卷的营养成分。 B. 增强春卷的香味。 C. 使春卷的饼皮更有嚼劲。 D. 使春卷的色泽更诱人。 18. 春卷的配菜必须经过的一道工序是什么?( )
46、A. 加盐和糖炒熟。 B. 用盐、糖、料酒腌制几分钟。 C. 切成丝或丁。 D. 炒(煎)熟或炒香。 19. 哪一项是本文介绍重点?( ) A. 春卷的制作过程。 B. 关于春卷的传说。 C. 春卷名称的来历。 D. 春卷的形、色、香、味等。 20. 把文中的地方风味小吃称为春卷,与下列哪一项有关?( ) A. 食品流行的地域。 B. 时令。 C. 制作食品的材料。 D. 历史人物。 21. “相传在唐朝,就有在立春吃春卷的习俗”一句中,“相传”一词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_ 22. 作者写这篇文章目的是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_ 【1722 题答案】 【答案】17. C 18. D 19.
47、A 20. B 21. 不可以删去。“相传”指的是只是民间口口相传,事实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去掉会改变句子原意。这样写体现出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22. 目的是表达自己思乡思亲的思想感情。文章开头与结尾都流露了作者的这种浓烈的情感。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从“做饼皮要用筋道的面粉,还要搅个鸡蛋,这样饼皮才有嚼头。”可知,制作春卷的饼皮得搅一个鸡蛋,这样做的作用是使春卷的饼皮更有嚼劲。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从文中春卷的做法可知,春卷的配菜必须经过的一道工序是炒(煎)熟或炒香。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48、。熟读文章可知,本文的重点是介绍春卷的制作过程。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从“相传在唐朝,就有在立春吃春卷的习俗。”可知,把文中的地方风味小吃称为春卷与立春这个时令有关。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在“相传在唐朝,就有在立春吃春卷的习俗”一句中,“相传”一词不可以删去。“相传”指的是只是民间口口相传,事实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去掉会改变句子原意。这样写体现出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思乡思亲的思想感情。从文章开头与结尾都流露了作者的这种浓烈的情感。 阅读短文,完成小题
49、。 姥姥的剪纸 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这自然是夸张的说法,但反映了姥姥剪纸技艺的深入人心。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姥姥撩起蓝布围裙擦擦手:“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帖?”看人乐颠颠地走了,她接着干活儿:洗衣服、纳鞋底、择菜、淘米、喂猪、薅草 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至极。我是个出名的调
50、皮蛋,经常变着花样刁难姥姥。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啃!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我服了,可还耍赖:“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你差点儿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是的,庄稼人都图个吉利,姥姥对“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了。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栓在屋檐下。她从旧作业本上撕下一页纸,刷刷几下,就剪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