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全国高三第三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吹** 文档编号:215090 上传时间:2022-05-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全国高三第三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2届全国高三第三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2届全国高三第三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2届全国高三第三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全国高三全国高三 2022 届第三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语文届第三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语文试卷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从信息传播角度讲,所谓“元技术”,是指在诸多信息传播技术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起奠基作用的技术形态。 在人类传播史演变过程中, 曾经出现过多种传播技术, 无论是“书于竹帛”, 还是“铸以代刻”,不同的技术环节和形态各异的技术装置,往往相互依存,尚没有一种技术取得绝对优势地位,并以自己的特殊地位决定和左右着其他技术环节。但数字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当代的传播活动,所有其他信

2、息传播技术的创生、更替,都需要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离开它,不仅其他信息传播技术可能无力独存,相应的传播活动也难有成效。换言之,数字技术即是“在诸多信息传播技术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起奠基作用”的“元技术”。 作为“元技术”的数字技术是“技术中的技术”,具有奠基性的独特地位,其他信息传播技术的创设、拓展及社会效应的实现,都离不开它。数字技术地位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说“元技术”革命就是数字化技术革命。“元技术”革命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不断累积和叠加的技术体系持续革新的过程。正是在这种连绵不断的技术体系的扩充中, “元技术”革命的社会效应得以持续涌现, 人类的传播格局随之不断变异。 对于新闻业而言,“元技术

3、”革命使新闻业从“封闭”走向“开放”。“元技术”的出现和数字时代的来临,使形态各异的媒介形式不断出现, 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媒介丛林”深度嵌入了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个体的信息生活中。最终,这种数字技术嵌入社会生活的持续进程打破了传统新闻业的封闭系统,新新闻业应运而生。与以报业、杂志、广播电视等为依托的传统新闻业不同,以今日头条、脸书、赫芬顿邮报等为代表的新新闻业起步于“元技术”,初创之时就自带“数字基因”。传统新闻业看重的,是自身在整个信息传播流程中的核心地位和整个信息流程的规范。正因如此,它特别强调信息生产者的权威性,非常看重自身在社会系统中独一无二的社会地位, 有意无意地将社会公众排斥在自身

4、的传播实践活动之外,这是非常突出的“传媒中心观”。新新闻业与之不同,它是一个开放的信息传播系统,依托的是网络社会“散点式传播”的逻辑,自创办之曰起,就将信息用户纳入自己的传播流程中。媒介逻辑从“传媒中心观”向开放互动式散点传播的演变,预示着传统新闻业一枝独秀局面的终结,新新闻业正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和层出不穷的新面貌加入到新闻传播的各个环节,深刻地改变了并将持续地改变着新闻业的传播生态。 对于信息个体而言,“元技术”带来的传播新格局,使他们不再是传统新闻业中的“旁观者”和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新新闻业以热情姿态千方百计吸引的用户(不仅“使用”新新闻业呈现的其他用户传播或生产的信息产品,也生产和

5、传播其他用户感兴趣的信息产品)。至此,信息个体不再是被传统新闻业排斥的对象,而是借由“元技术”成为新新闻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新闻业也凭借“元技术”构建了自己开放的平台,褫夺了原本独属于传统新闻业的宝贵的配置性资源。 (摘编自姜华、张涛甫“元技术”塑造新闻业发展新图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当代传播活动中,数字技术已经取得绝对优势地位,成为信息传播的“元技术”。 B.作为“元技术”的数字技术具有奠基性,因而,“元技术”革命并不是数字化技术革命。 C.新新闻业起步于“元技术”,从开始就自带“数字基因”,是一个开放的信息传播系统。 D.在传统新闻业中

6、,信息个体的身份是“旁观者”和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是受到排斥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先从信息传播角度对“元技术”定义,然后阐释了数字技术对传播格局的影响。 B.文章分别从新闻业和信息个体两个层面来论证“元技术”带来的影响,层次分明。 C.文章使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等,逻辑清晰而且严谨。 D.文章论述了新新闻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意在证明新新闻业已呈一枝独秀的局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社会效应持续涌现,使人类的传播格局不断变异。 B.数字技术使“媒介丛林”深度嵌入了社会生活

7、之中,从而催生了新新闻业。 C.“散点式传播”对“传媒中心观”造成了冲击,使新闻业传播生态发生了变化。 D.“元技术”助力信息个体成为新新闻业的组成部分,信息个体也必将推动“元技术”发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中共十八大以来,经过 8 年持续奋斗,到 2020 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 9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 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脱贫攻坚战对中国农村的改变是历史性的、全方位的,是中国农村

8、的又一次伟大革命,深刻改变了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有力推动了中国农村整体发展,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历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实现了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百年夙愿。 【实用】古代文化常识之常见错误+应考策略(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 材料二: 2021 年 4 月底,一场大火烧毁了云南省姚安县栋川镇大龙口村脱贫户王忠毓家的房屋,刚脱贫的他又面临返贫风险。在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的监测帮助下,王忠毓的难题解决了姚安县住建局将他家纳入 2021 年“四类重点

9、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给予住房安全保障,帮助他在原址重建了 13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房屋。“房子修好了,村里的干部经常来家里慰问,心里踏实得很。”王忠毓说。2021年以来,云南省以全省统一的“政府救助平台”建成“政府找”和“找政府”防返贫监测体系,牢牢守住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截至 2022 年 2 月底,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总访问量达到 685.6 万次,共收到群众申请 19.4 万件,已办结 18.1 万件。 (摘编自侯雪静、吉哲鹏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周年) 材料三: 青岛市通过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严重困难户三类重点人群,早发现、

10、 早干预、 早帮扶, 精准发现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困难群众, 认定动态监测帮扶户 79 户、 163 人,“一对一”落实帮扶措施。坚持精准施策,分层分类开展针对性帮扶,通过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就地就业、公益岗位、项目分红等一系列措施让脱贫成效持续巩固提升。创新举措兜底线,符合条件 1.1 万脱贫人口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符合条件人口全部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并享受代缴保费政策。同时,对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和监测帮扶人口实施扶贫特惠保险制度,为防止因病返贫致贫发挥了重要作用。从 2020 年开始落实防止返贫致贫综合保险,通过市场化手段化解返贫和新致贫风险,为青岛市防返贫致贫筑起了一道“保护墙”。

11、 (摘编自张晋山东青岛:聚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自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至 2020 年底,在现行标准下,9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B.自脱贫攻坚战以来,我国贫困县数量从 2016 年开始减少,此后连续保持大幅度减少趋势,至 2020年底完成全部摘帽任务。 C.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自 2013 至 2020 年实现了翻番,表明了国家实施的脱贫攻坚战略成效显著。 D.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逐年增加态势,其中 20192020 年的增加量最大,201

12、82019 年的增加量次之。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脱贫攻坚战完成了消除中国贫困现象的任务,对中国农村的改变具有历史性和全面性,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 B.2021 年以来,云南省用“政府救助平台”统筹建成防返贫监测体系,牢牢守住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 C.王忠毓的难题被姚安县住建局解决, 是由于他家被纳入了 2021 年“四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以及村干部经常去他家中慰问。 D.青岛市对符合条件 1.1 万脱贫人口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并且这些人口全部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并享受代缴保费政策

13、。 6.在防止返贫致贫方面,云南省与青岛市的做法有哪些异同?请概括说明。(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西线无战事(节选) 德雷马克 一九一八年,在这种迟夏的日子里,有一天在送饭的时候,卡特倒下了。只有我们两个人。卡特绝望地哼哼着:“现在这个时候正好是现在这个时候” 我安慰他:“谁知道这一场灾难还要延续多久啊!你现在倒是得救了” 伤口开始很快地流着血。不可能把卡特一个人留下来,让我试着去找一副担架。况且,我也不知道附近什么地方有医疗站。 卡特不是很重,所以我就把他驮在背上,跟他一起回到急救所去。 我们休息了两次。一路上他痛得很厉

14、害。我们不大说话。我已经把短上衣的领子敞开,喘着粗气,我流着大汗,还由于背的时候用足了劲儿,脸都肿胀起来。尽管如此,我还是催促他继续往前走,因为这个地方很危险。 “我们要不要再往前走,卡特?” “一定要,保罗。” “那就来吧。” 我把他扶起来,他用那条没有受伤的腿站着,身子靠在一棵树上。随后我小心翼翼地抓起他那条受伤的腿,他猛一抖动,我就把那条好腿的膝盖也挟在胳膊底下。 我们走路越发困难了。常常有那么一发炮弹,嘶嘶地呼啸而来。我尽可能急步前进,因为卡特伤口里的血已经滴落在地上。我们没有办法很好地避开炮弹的爆炸,直到危险过去了,我们还没找到掩蔽处。 为了等候炮轰过去, 我们在一个小小的弹坑里躺了

15、下来。 我从自己的军用水壶里倒了点茶给卡特。我们还抽了一支纸烟。“唔,卡特,”我沮丧地说,“我们毕竟就要分开了。” 他没有吱声,只是朝我瞅着。 “你还记得吗,卡特,我们怎么样征服那只鹅的?还有,你怎么样把我从困境中救出来,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年纪轻轻的新兵,又是第一次负伤?那时候我还哭鼻子呢。卡特,那差不多是三年以前的事了。” 他点点头。 对于孤独的忧虑在我心里升腾起来。卡特被送走以后,这儿我就一个朋友也没有了。 “卡特,不管怎么样,我们一定还是要见面的,如果和平真正到来的时候你还没有回来的话。”我十分难过,这是不可能的,这个卡特卡特,我的朋友,这个肩膀耷拉着、唇髭稀疏而又湿透的卡特,我对任何人都

16、比不上对他那样了解得清楚的卡特,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同甘共苦的卡特这个卡特,也许我再也见不到他了,这是不可能的。 “不管怎么样,把你家里的地址留给我,卡特。这儿是我的地址,我会给你写下来的。” 我把他的地址抄在我的笔记本上。我已经感到多么的孤独,虽然他仍然坐在我的身边。难道我就不能往自己脚上赶快打一枪,以便可以跟他一起去吗? 蓦然间,卡特咕噜咕噜地喘起气来,脸色也发青发黄了。“我们再往前走吧。”他嘟嘟囔囔地说。 我跳起身来,热情地想帮助他,我把他背起了,撒腿就跑,是那种稳重的、缓慢的长距离跑步,使得他的腿不致摆动得太厉害。 我的喉咙发了干,我的眼睛前面乱舞着红色和黑色的星点,我顽强地、毫不怜惜地跌

17、跌绊绊地前进着,最后,终于赶到了医疗站。 在那儿,我双膝一屈,跪了下来,但我还有足够的力量,让自己倒在卡特那条好腿的一边。过了几分钟,我才慢慢地直起身来。我的腿和手都在发抖,我好不容易找着我的军用水壶,想喝它一口。喝的时候,嘴唇也在哆嗦。可是我微微笑着卡特得救了。 过了一会儿,我开始把那钻进我耳朵里来的各种嘈杂的嗓音辨别出来了。 “这你本来可以不必费事的。”一个卫生员说。 我一点不懂地望着他。 他指了指卡特。“他确确实实已经死了。” 我不明白他的意思。“他是胫骨上受的伤嘛。”我说。 那卫生员一动不动地站着。“那也一样” 我转过身去。 我的眼睛仍然很模糊, 汗水重新在我头上冒出来, 淌过了眼皮那

18、儿。 我把它抹掉了,朝卡特那边觑了一眼。他静静地躺在那儿。“他昏过去了。”我急忙说道。 那卫生员轻轻地吹了下口哨: “那个我还是懂得的多一些。 他是死了。 在这上面我赌多少钱都愿意。 ” 我摇了摇头:“不可能!仅仅十分钟以前,我还在跟他谈话咧。他是昏过去了。” 卡特的手温热的,我把一只胳膊从他肩膀底下伸过去,想拿点茶叶来擦擦他的太阳穴。我觉得我的手指头有点湿滋滋的。当我把手指从他的脑袋后面抽出来的时候,它们已是血淋淋的了。那卫生员又从牙齿缝里嘘了一声:“你瞧” 在路上我还没有注意到的时候,卡特的脑袋瓜上就已中了一个弹片。那上面只有一个很小的洞,那准是一个极细极细的流弹的碎片。 我慢慢地站起身来

19、。 “你要不要把他的士兵证和其他东西拿去啊?”那个一等兵问我。 我点点头,他就把东西都给了我。 那卫生员很惊奇。“你们没有亲属关系吧?” 没有,我们没有亲属关系。没有,我们没有亲属关系。 是秋天了。老兵剩下来的已经不多。我们班上在这儿的七个人,我是最后的一个。 人人都谈论着和平和停战。 大家都等待着。 要是再来一个失望, 他们就都会垮掉的; 希望很强烈,不来一个爆炸性事件,它是不可能又被打消的。如果没有和平,那就会发生革命。 一九一八年十月【注】,保罗阵亡了,那一天,整个前线是那么沉寂和那么宁静,战报上仅仅用一句话来概括:西线无战事。 (有删改) 【注】小说以一战为背景。1918 年 11 月

20、 11 日,德国正式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结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中穿插“我”与卡特的对话、“我”与卫生员的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B.小说使用反复手法, 突出了卡特对“我”的精神支撑及“我”与卡特没有亲属关系却胜似亲属的战友之情。 C.小说中“蓦然间,卡特脸色也发青发黄了”的情节,为后文写卡特脑袋瓜上中了弹片最后死去做了铺垫。 D.文中没有对战争宏大场面的描写,而是着眼于微观视角,写“我”和卡特的经历,更加真实可感,震撼人心。 8.从卡特受伤到死亡,“我”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21、(6 分) 9.小说结尾中的“西线无战事”耐人寻味,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始皇帝元年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凿泾水自仲山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乃使卒为之。注填阏之水溉舄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关中由是益富饶。十年,文信侯免相,出就国。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切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书曰:“臣闻太山不辞土壤,故

22、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却宾客以业诸侯, 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王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李斯至骊邑而还。王卒用李斯之谋,二十六年,卒兼天下。十四年,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使韩非来聘。非因上书说王曰:“今秦地方数千里,师名百万,号令赏罚,天下不如。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从之计。大王诚听臣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戒为王谋不忠者也。”王悦之,未任用。李斯嫉之曰:“韩非,韩之公子也。今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

23、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法诛之。”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令早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王后悔,使救之,非已死矣。 臣光曰:臣闻君子亲其亲以及人之亲,爱其国以及人之国,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今非为秦画谋,而首欲覆其宗国以售其言,罪固不容死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有删改) 【注】舄卤:含有过多盐碱成分不适于耕种的土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始皇帝元年/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凿泾水自仲山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 B.始皇帝元年/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

24、工郑国为间/于秦凿泾水自仲山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 C.始皇帝元年/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凿泾水自仲山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 D.始皇帝元年/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凿泾水自仲山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关中,是古代地域名,常常泛指玉门关以西的战国末期秦国故地。 B.宗室,特指帝王的宗族,与“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中“宗室”同义。 C.客卿,文中为秦国官名,外国人在秦国作官,其位为卿,以客礼相待。 D.来聘,即来访问;“

25、聘”指诸侯之间、诸侯与天子之间派使者问候致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秦国发现来自韩国的水工郑国是奸细之后,准备处死郑国,却在听了郑国的辩解后,让他继续开凿郑国渠,后来获得长久的好处。 B.在吕不韦被罢免相国职权后,秦国讨论逐客这件事,然后秦王下达了逐客令;李斯在被驱逐的途中向秦王上书说理,于是被召回。 C.李斯认为就像泰山和河海不辞土壤和细流一样,君王不应拒绝任何民众;驱逐宾客的行为就像借兵器给敌寇,送粮食给强盗。 D.韩非乘出使的机会向秦王嬴政上书,想要献上打破合纵局势而统一天下的计谋;秦王认可韩非的才能,却因怀疑他的忠诚而未任用他。 13.把文中画

26、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切逐之。(5 分) (2)今非为秦画谋,而首欲覆其宗国以售其言,罪固不容死矣!(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范公丛竹歌并序(节选) 岑参 职方郎中兼侍御史范公乃于陕西使院内种竹,新制丛竹诗以见示,美范公之清致雅操,遂为歌以和之。 为君成阴将蔽日,迸笋穿阶踏还出。 守节偏凌御史霜,虚心愿比郎官笔。 君莫爱南山松树枝,竹色四时也不移。 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中的首句说竹子长大

27、成荫可以为人们遮蔽日光,带来清凉,呼应了序言。 B.第二句写竹笋破土猛长,不怕践踏,用多个动词突出了丛竹生命力的顽强。 C.第三、四句借竹子守节虚心喻指那些御史和郎官的品格,既是写竹更是写人。 D.第五句语言口语化,音节自然,体现出了盛唐歌行体较为灵活自由的特点。 15.诗歌最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客”所吹奏的洞箫声音悲凉、动人,以至“ , ”,从侧面表现了箫声的哀婉缠绵、凄恻动人。 (2)外出登高,以舒展心情,畅快襟怀,这在古诗中比较常见,如屈原

28、离骚中的“ , ”。 (3)郦道元三峡中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景色,其中引用当地渔人歌谣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在奥林匹克发展轴上,2022 年 2 月 4 日20 日,注定是 且令人难忘的时间。这是一次别样的相逢。北京冬奥会在满怀期待中圆满开幕;( ),冬奥会主火炬在鸟巢缓缓熄灭。当欢度春节的“中国红”遇到激情澎湃的“冰雪白”,一场文化与体育的碰撞、一次传统与现代的相遇,让人 ,给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奥运健儿留下美好记忆。 北京冬奥会,全要素、创新性地向

29、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与独特魅力。开幕式上以二十四节气的形式倒计时,“黄河之水天上来”气势磅礴,吉祥物以熊猫和灯笼为原型,颁奖花束使用非遗技艺“中国风”托起了“冬奥范”。 冬奥村使人们感到温馨舒适,运动场馆为人们带来满满科技感,组织工作让人们获得有条不紊的享受中国奉献的这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离不开每个环节、每个群体的 。这是中国为全球奉上的一场体育盛宴,也进一步向全世界传达出一起向未来的鲜明信号,更开启了冰雪运动全球新时代。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举世瞩目 流连忘返 博大精深 团结协作 B.万众瞩目 恋恋不舍 博大精深 勠力齐心 C.举世瞩目

30、 流连忘返 源远流长 勠力齐心 D.万众瞩目 恋恋不舍 源远流长 团结协作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多少回毅力角逐,多少次技艺竞争,在顺利完成各项赛程后 B.多少次技艺竞争,多少回毅力角逐,各项赛程顺利完成了 C.多少次技艺竞争,多少回毅力角逐,在顺利完成各项赛程后 D.多少回毅力角逐,多少次技艺竞争,顺利完成了各项赛程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这是中国为全球奉上的一场体育盛宴,也进一步向全世界传递出一起向未来的鲜明信号,更开启了全球冰雪运动新时代。 B.这是中国为全球奉上的一场体育盛宴,也开启了全球冰雪运

31、动新时代,更进一步向全世界传递出一起向未来的鲜明信号。 C.这是中国为全球奉上的一场体育盛宴,也开启了全球冰雪运动新时代,更进一步向全世界传达出一起向未来的鲜明信号。 D.这是中国为全球奉上的一场体育盛宴,也向全世界进一步传达出一起向未来的鲜明信号,更开启了冰雪运动全球新时代。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 疫情阴霾下,健康码的后台服务器是永不停歇的大脑,不断计算着每个人的健康状态。健康码背后包括四大数据:公安部门的户籍信息、自己申报的健康数据、行程数据和由卫健疾控部门提供的就诊信息。 过去,中高风险区域往往以城市为单位,通信管理局将有

32、过这些风险区轨迹的人员悉数推送来,但现在提出了“时空伴随”概念, 。“时空伴随”主要靠手机信令来定位。它的规则是,只要在方圆 800 米的范围内,与风险人员的手机信令共同停留 10 分钟时间,就会被判定可能会有接触,会被标记为风险人员的时空伴随人员。时空伴随人员的计算不属于地方,由国家工信部信管局牵头,几大运营商根据基站和信号进行综合定位,这需要更多的算力。最终的目的是 ,将方圆几十甚至几百千米的封锁范围缩小至几百米。 在大多数地方,除了要亮健康码, 。行程卡由工信部推出,基于运营商的基站数据,判断人 14 天内的行程,如果有城市存在中高风险区,城市名称上会用星号来标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

33、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6 分) 21.请简述第二自然段中“时空伴随”的规则。要求使用包含假设关系的否定句,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 个字。(5 分) 四、写作(四、写作(60 分)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说文中对“韧”的解释为“柔而固也”。1930 年 3 月,在左联成立大会上,鲁迅强调:“要在文化上有成绩,则非韧不可。”为使与会者听懂并加深印象,他特意在黑板上大书了一个“韧”字。正是以这样的韧性战斗精神, 鲁迅带领左联开辟了人民大众的革命文学道路, 培养和造就了大批文化人才。 2021年中国经济“成

34、绩单”出炉,国际舆论和外国学者认为,在全球新冠疫情起伏反复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展现出“韧实力”纵观我国发展进程,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韧性”是一大突出特征, 是活力所在。 上述材料能给正在成长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B【解析】B 选项中“因而,元技术革命并不是数字化技术革命”强加因果,原文为“数字技术地位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说元技术革命就是数字化技术革命”。 2.D 【解析】 D 选项中“意在证明新新闻业

35、已呈一枝独秀的局面”说法错误, 文中没有体现。 第三段说“预示着传统新闻业一枝独秀局面的终结”,这并不意味着新新闻业已呈一枝独秀的局面。 3.C【解析】A 选项说法不成立,原文为“元技术革命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不断累积和叠加的技术体系持续革新的过程人类的传播格局随之不断变异”。B 选项中“数字技术使媒介丛林深度嵌入了社会生活之中”说法错误,原文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媒介丛林深度嵌入了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个体的信息生活中新新闻业应运而生”。D 选项中“信息个体也必将推动元技术发展”的说法于文无据,文章只谈了“元技术”对信息个体的帮助,而未谈信息个体对“元技术”的推动。 4.D【解析】D 选项中“2

36、0192020 年的增加量最大,20182019 年的增加量次之”说法不正确,应为“20182019 年的增加量最大,20192020 年的增加量次之”。 5.B【解析】根据材料,A 选项中,“脱贫攻坚战完成了消除中国贫困现象的任务”说法不正确,应为“完成了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的任务”。C 选项中“以及村干部经常去他家中慰问”说法不正确,且其难题解决的根本原因是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的监测帮助。D 选项中“并且这些”说法不正确,应为“符合条件”。 6.相同点:都建立了防止返贫监测体系,落实帮扶措施。(2 分) 不同点:监测体系上,云南省具有双向性,既可“政府找”,也可“找政府”;青岛市主要是政府单

37、向监测,重点关注三类人群。(2 分)帮扶主体上,云南省以政府为帮扶主体;青岛市以政府和市场为帮扶主体。(2 分)(若有其他合理答案,亦可给分) 7.C【解析】C 选项中“为后文写卡特脑袋瓜上中了弹片最后死去做了铺垫”说法错误,此处应为伏笔。 8.先是着急救助:卡特受伤,“我”安慰卡特并背着卡特着急回急救所。然后是沮丧担心:在弹坑中为要与卡特分开而沮丧,为将来担心。最后激动震惊:认为卡特得救内心激动,却被卫生员告知卡特已死内心震惊。(每点 2 分,心理 1 分,说明 1 分,意思对即可) 9.“西线无战事”本来是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在小说结尾却是死亡的来临,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性。包括保罗在

38、内的许多士兵阵亡在停战即将到来之时,“西线无战事”的战报与实际构成巨大的反差,具有强烈的讽刺性。“西线无战事”突出了战争中个人的渺小,以及政治谎言中生命的轻微,增强了小说的思想性,深化了主旨。(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合理答案,亦可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10.D【解析】始皇帝元年,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凿泾水自仲山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 11.A【解析】A 选项中“玉门关”说法错误,应为“函谷关”。 12.D【解析】“却因怀疑他的忠诚而未任用他”无中生有,文中并未言明秦王未任用他的具体原因。 13.(1)(东方)各国在秦国做官的人都是在

39、替他们的君主游说来挑拨我国君臣关系的,请大王把他们一概驱逐出境。(“诸侯”“仕”“游”“间”各 1 分,句意 1 分) (2)现在看来韩非替秦国出谋献策,而首先就想倾覆自己的祖国来实现自己的主张,他的罪过确实不可饶恕,真是死有余辜!(“画谋”“覆”“售”“固”各 1 分,句意 1 分) 【参考译文】 秦始皇帝嬴政元年(前 246),韩国想要使秦国疲惫,使他们暂时停止向东方发动进攻,便派遣水利专家郑国进入秦国做奸细,游说秦国人开凿灌溉渠道,从仲山开始,穿过泾水,沿北山一直向东注入洛水。在工程进展的过程中,秦国人很快就发觉了郑国的阴谋,准备把他杀死。郑国辩解说:“我为了给韩国延长几年寿命才来开渠的

40、,然而水渠开凿成功,也将给秦国带来万世的福利。”(秦国认为他的话很有道理,)就让他继续完成这项水利工程。(郑国渠开凿成功后,)注入淤浊(而有肥效)之水冲灌盐碱地四万多顷,亩产都在一钟以上,关中从此更加富饶。秦始皇帝十年(前 237),文信侯吕不韦被罢免相国的职权, 只好回到河南洛阳的封地。 这时秦国的王室要员与在位的权臣们一起商量说:“(东方)各国在秦国做官的人都是在替他们的君主游说来挑拨我国君臣关系的,请大王把他们一概驱逐出境。”(秦王)于是下逐客令,大肆搜捕驱逐外籍人。客卿楚国人李斯也在被驱逐的人当中,他在被驱赶离开秦国的途中上奏给秦王谏逐客书,说道:“我听说泰山不辞让任何土壤尘埃,所以能

41、成就它的高大;河流海洋不舍弃任何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君王不拒绝任何民众,所以才能彰显他的恩德。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缘由。现在大王竟然抛弃民众去资助敌国,驱逐宾客让他们去为诸侯建功立业, 就是所谓的借兵器给敌寇, 送粮食给强盗了。 ”秦王于是派人去召回李斯,恢复他的官爵,宣布将逐客令撤销。这时李斯已经走到骊邑,接到秦王的召令立即返回。秦王最终采纳了李斯的谋略,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 221),终于吞并了天下。秦始皇帝十四年(前 233),韩王向秦国割让土地,献上国君的印玺,请求做秦国的附庸,派遣韩非访问秦国。韩非乘着出使的机会上书秦王说:“当今秦国的土地方圆数千里,精兵号称上百

42、万,号令严明,赏罚公正,天下独一无二。我冒死请求觐见大王,陈述攻破天下合纵联盟的计谋。大王如果采用了我的计谋,不能一举攻破东方各国的联盟,赵国不投降,韩国不灭亡,楚国和魏国不屈服,齐国和燕国不归顺,秦国霸主的功名不成,四方的邻国不前来朝拜,就请大王杀了我示众,以此来警诫那些不能尽忠大王的人。”秦王非常高兴,一时还没有任用。这时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进谗言说:“韩非,原是韩国的公子。当前大王立志要吞并天下所有的诸侯国,韩非最终还是要替韩国着想,而不会为我们秦国出力,这是人之常情。现在大王不能任用他, 让他长期留在秦国, 然后再把他放回韩国, 这是大王自留后患, 不如依法杀掉他。”秦王认为李斯的话很

43、对,命令官吏治韩非的罪。李斯派人送去毒药,命他早日自杀。韩非想要面见秦王进行解释,可是无法见到。秦王过了不久便感到后悔,派人去赦免他,韩非已经自杀了。 臣司马光对此下评论说:我听说正人君子亲近自己的亲人推广到亲近别人的亲人,热爱自己的祖国推广到热爱别人的祖国,所以才功勋卓著,名声显赫,而享受到无限的幸福。现在看来韩非替秦国出谋献策,而首先就想倾覆自己的祖国来实现自己的主张,他的罪过确实不可饶恕,真是死有余辜! 14.C【解析】C 选项中“喻指那些御史和郎官的品格”错误,诗句中的“御史”和“郎官”,应为“范公”。 15.承接上句竹色四时不移的特点,点明主旨,赞美竹子耐寒的品格,收束有力。使用衬托

44、手法,用在寒天变黄落尽的草木衬托出青青竹色。使用象征手法,以竹子在寒天的“犹自青青”来赞美友人范公的清致雅操和高尚气节。(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合理答案,亦可给分) 16.(1)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2)步余马于兰皋兮 驰椒丘且焉止息 (3)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每空 1 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A【解析】举世瞩目:全世界的人都注意着。万众瞩目:大家十分关注,注视起来目不转睛。流连忘返:原本指因迷恋于游乐,而忘了回去;现多指因留恋美好的景物或事物而舍不得离去。恋恋不舍:形容非常留恋,舍不得离开。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

45、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团结协作: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部门或(与)个人之间协调配合。勠力齐心:思想一致,共同努力(勠力:合力,并力形容齐心合力,团结一致。 18.C【解析】括号前面说的是“圆满开幕”,后面说的是冬奥会完成,因此中间部分应为对冬奥会过程的概述;“技艺竞争”与冬奥会作为体育赛事的性质更为接近,因此在前面,“毅力”突出的则是运动精神,应放在后面,排除 A、D 两项。根据上下文,全句的中心语应为“北京冬奥会”,排除 B 项。 19.B【解析】原句中存在三处语病,分别为语序不

46、当、搭配不当和多重定语位置不当。“全球”和“冰雪运动”都充当“新时代”的定语, 而“全球”是表领属的, 故应调到名词“冰雪运动”的前面; 根据上下文语境,应先“开启了全球冰雪运动新时代”,再“更进一步”;“传达信号”动宾搭配不当,应为“传递信号”,故 B 项修改最恰当。 20.风险范围进一步缩小 减少防疫扩大化 还需要亮出行程卡(每处 2 分,意思对即可) 21.在方圆 800 米的范围内(1 分),如果(1 分)与风险人员的手机信令共同停留不足(1 分)10 分钟时间,就不会(1 分)被标记为风险人员的时空伴随人员。(句子流畅 1 分)(若有其他合理答案,亦可给分) 四、写作 22.【写作指

47、导】本题目为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情境性材料由说文中对“韧”的解释、鲁迅先生对“韧”的诠释与行动,以及国际舆论和外国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观点组成。说文从字义的本源出发, “柔而固”是“韧”字的本义, 也就是“柔软而结实”。 鲁迅先生则从实现目标的角度来强调“韧”的重要性,并在发展过程中,身体力行“韧性战斗精神”,取得了“文化上的成绩”。从国际舆论和外国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展现出“韧实力”的观点生发开来, 面对全球新冠疫情起伏反复的背景, 不仅经济发展具有“韧性”,抗击疫情、文化、体育、生态、科技许多方面的发展同样具有軔性。由此,“纵观我国发展进程,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韧性是一大突出特征,是活力所在”对情境性材料进行了总的概括。情境性材料对“韧”的内涵阐释形成了梯度,总括性句子则体现了思辨,强调了时代性。因此文章需要写出“韧性”的层面, 并将“韧性”与“发展”和“活力”建立起有机关联。 指令性材料中“正在成长的当代青年”“启示”“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则明确了身份和任务。 参考立意:发展中的韧性与活力;柔而坚固活力在,坚韧不拔促发展;咬定目标不放松,盘活发展有韧性;青年发展需韧性,秉持活力光明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三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