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安徽省庐江县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吹** 文档编号:214847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5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安徽省庐江县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2年安徽省庐江县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2年安徽省庐江县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2年安徽省庐江县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2年安徽省庐江县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2 年安徽省庐江县中考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年安徽省庐江县中考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 分)分) 1. 默写。 (1)山气日夕佳,_。 (陶渊明饮酒) (2)荡胸生曾云,_。 (杜甫 望岳 ) (3)_,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 (4)了却君王天下事,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5) 陋室铭中体现陋室不陋、主人品德高的句子是:“_,_。” (6) 郦道元 三峡 中描写春冬之时江水清澈的语句是: “_, _。 ” (7)高度决定视野,不为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这正如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所说:“_,_。” 2. 请运用所

2、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母亲走进来叫他吃饭,他跟了走进厨房,替嫂子作揖。嫂子倒茶与他吃。吃罢,又吃了饭,忙走到集上。把剩的盘程钱买了一只猪蹄来家煨着,晚上与太公吃。买了回来,恰好他哥挑着担子进门,他向哥作揖下跪,哥扶住了他,同坐在堂屋,告诉了些家里的苦楚。他等菜烂了, 和饭拿到父亲面前,扶起来坐着。太公因儿子回家,心里欢喜,又有些荤菜,当晚那菜和饭也吃了许多。剩下的,请了母亲同哥进来,在太公面前,放桌子吃了晚饭。太公看着欢喜,直坐到更把天气,才扶了睡下。他将被单拿来在太公脚跟头睡。次日清早起来,拿银子到集上买了几口猪,养在圈里,又买了斗把豆子。先把猪肩出一个来杀了,烫洗干净,分肌劈理的卖了一早

3、晨,又把豆子磨了一厢豆腐,也都卖了钱,拿来放在太公床底下,就在太公跟前坐着,见太公烦闷,便搜出些西湖上景 zh ,以及卖的各样的吃食东西,又听得各处的笑话,曲曲折折,细说与太公听。太公听了也笑。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作揖( ) 荤菜( ) 景 zh ( ) (2)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 作揖下跪 B. 烫洗干净 C. 分肌劈理 D. 激动欢喜 (3)请将文中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 (4)以上文段节选自_(朝代)_创作的儒林外史 ,选文中“他”指的是_(人名) 。在整本书中“他”的性格特点前后反差惊人,变化很大,由刚出场时_转变成一个_的人

4、。 3. 光明学校九年级某班以“北京冬奥会中中国文化”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小亮同学搜集到有关谷爱凌比赛服资料,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谷爱凌在参加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资格赛时穿的比赛服, 极具中国特色。 在设计的时候, 【甲】谷爱凌给了自己很多的意见,最终敲定用中国的飞龙作为主题元素,用现代插画风格进行设计表达。当她腾空而起时, 【乙】整个金龙图案都完整表现出来,震撼且充满力量!第二套红色冲锋衣战服,背后同样印有中国龙图案, 【丙】 玉娇龙真的很吸睛! 【甲】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乙】句有个词语使用不当,这个词语是 ,应改为 。 【丙】句标点有错误,请你指

5、出并改正。 (2)北京冬奥会开模式倒计时,以二十四节气作为设计灵感,下面古诗与节气配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雨水) B.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 C. 天阶月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立夏) D.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白露) (3)下面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焰火造型,与安徽一个著名景点有关,请简要解说画面内容和寓意。 二、阅读(二、阅读(55 分)分) 【一】 (【一】 (22 分)分) 萧萧池塘暮 陈志宏 最早知道“池塘”二字为何含义,源于一副残对:烟锁池塘柳。在老家陈坊,池塘都叫塘,每一口塘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锅底塘、门

6、口塘、养鱼塘、莲花塘、青山塘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水草轻摇,青蛙鸣叫,燕子飞舞,蜻蜓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和故乡的其他风物一样,池塘是极通人性的,年年岁岁见证着村人的喜忧。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阵春风暖,池塘岸边各色水草倒挂而长,一根根亲水而去,犹如一串串清脆玉润的珠帘,将蓄满春水的池塘装饰得如梦如幻。蓄积了一冬的力气,妇女们挽起衣袖,在抽枝长叶的青柳下,浣纱洗衣。池塘中央,开始脱毛的水鸭在和煦的阳光下畅游,荡起层层涟漪。鸭儿不时地呱呱乱叫,声音在池塘上空回荡。远处聆听,像是柳树深处发出来似的,訇訇然,如乐一般美妙。“春江水

7、暖鸭先知”,那一声声呱啼,应是报春的讯息吧!最热闹的要数夜里,无数青蛙齐鸣,叫醒暗夜,那是临产前的阵痛,更是即将身为父母的幸福欢唱。青蛙鸣春,是江南池塘不朽的胜景。 夏日的池塘是孩子们的世界。太阳还在半山腰,孩子们就在池塘里玩耍了。在岸上一个猛扎,静静的池塘便溅起灿烂的水花。孩子们排成队列,挨个儿跳水,珠圆白嫩的颗颗水滴飞入浓密的柳荫里,打得青叶脆响,像是一场急雨。孩子们玩腻了,就在厚厚的泥层里摸螺蛳,在水草里抓鱼。夜幕降临,他们用旧衣服一裹,满载而归。 农人在月满中天时分才收工,钻入池塘,洗去一天的尘与汗,洗去一天的疲劳。人在水里,话农桑,谈天气,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池塘在一拨又一拨人的折腾

8、下,泥沙翻涌,浑黄浊黑。经过一夜的沉淀,它一早又澄澈清冽,一眼就看得见水里的游鱼,厚软的肥泥,以及泥上的走蚌和挪动的螺蛳。池塘静默、博大,容纳故乡所有人身上的灰土污垢,而它自己永远是碧澄如镜。 秋来水瘦,池塘花容失色,只剩寥寥一些残水,像是哭干了眼泪的小妇人的杏眼。但它依然接纳万物,吐故纳新,洁净如初。农人依然来塘里洗澡,一天胜过一天地喊:“啊,水好凉呀!”故乡的秋天,在这一声声水凉的叫喊中,悄悄地不为人知地到来。水凉好个秋。 冬天,村里以鱼闹年,以祈年年有余。每到年终,我们村前村后的池塘都要抽放积蓄了一年的水。一群人赤足在冰冷的泥中捉鱼,笑声在空旷辽远的上空久久回荡。他们不怕冷,俗话说,鱼头

9、上藏了三点火!见了冒火的鱼,还有谁怕寒冷呢?一筐又一筐的肥鱼、小虾、壮螺蛳从塘里往岸上挑,笑声随之在岸上塘里一阵一阵炸响。 池塘鲜活了四季,更鲜活在所有村民的记忆里。而今,再寻如此池塘,也许只有在梦里吧!岁月在风里萧萧如秋木,池塘在现代的作用下,萧萧至迟暮。 回到陈坊,池塘触目惊心:锅底塘已被人填平,在上面盖了两层楼房,粗粝的土砖和硬冷的水泥在绿树旁狰狞着;门口塘已被淤泥壅塞,深处没不了 8 岁小孩,跳水已是不可能了,及至深秋,不用抽放,水就只剩一线了; 养鱼塘里没有鱼也没有水, 长满肥美杂草, 牛可以在上面行走了; 莲花塘深居田畈一侧,早已没有了莲花,还算清澈的残水里,漂浮着各式各样的塑料袋

10、、农药瓶,难以让目光停留半秒;青山塘已不存在,被房子取代了 我固执地认为,故乡年年难逃的水患与池塘迟暮有关。如果每年有人罱塘,如果池塘还鲜活劲道,雨水可以蓄积在里面, 何以在地上泛滥成灾?池塘消退,洗澡成了村人的难题, 干旱已是农田的家常便饭,青蛙不再,垂柳作古,水鸭隐退 与此一起消失的还有田园牧歌,以及让人无法释怀的古典乡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一代再来读这首古诗,必得花半天时间来查阅关于“池塘”的注释。“烟锁池塘柳”的残对,也许真的成了空前绝后、无人能对的绝联了。 今天已没有几个人见过池塘的真面目,不久的将来,池塘可能就只存活于词典里,在纸

11、间寂寞地度过它荒凉的来世今生。池塘渐入迟暮,走上了一条不归路。除了记忆和梦,我们还能到哪儿与池塘见上一面呢? 注田畈(f n) :田地。罱(ln)塘:意思是用农具将塘里的淤泥、杂草等清理出来。 4. 结合文章,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季节 村人活动 池塘 春 妇女浣纱洗衣 如梦如幻,青蛙鸣春 夏 孩子(1)_,农人洗去疲劳 (2)_,_ 秋 农人感叹水凉 吐故纳新,洁净如初 冬 村人(3)_ (4)_,_ 5. 本人作者是按照_的顺序写出了多年以前故乡池塘_的特点, 再写如今池塘的_,这是采用了_的写作手法。 6. 联系上下文,说说第段在结构上发挥了哪些作用? 7. 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12、下面的文字。 秋来水瘦,池塘花容失色,只剩寥寥一些残水,像是哭干了眼泪的小妇人的杏眼。 8. 从全文来看,文章 段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二】 (【二】 (18 分)分) 材料一: 一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倡导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多措并举制止餐饮浪费,取得积极成效。各地各级党政机关、高校、企事业单位带头开展“光盘行动”,算好成本账,把好节约关。一系列实招妙举聚焦餐饮制作、消费各环节,从细节出发、从点滴做起,坚决杜绝餐饮浪费,进而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氛围。 (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 材料二: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本能。节约一粒米、一度电、一滴水,也许就在举手投足间的一个

13、个小动作。但所有这些却有赖于长期的习惯养成。而这其中的长期坚持、慎终如始,尤其需要严格制度约束。也许有人认为,厉行节约,就在于个人高度自觉。这种观点,表面上看有一定道理,实则不然。节约属于意识范畴。这种意识,虽然凭借个人自觉可以做到,但缺乏严格制度约束,恐怕很难持久,也难以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和行为自觉,容易陷入“号召经常发、文件经常下、口号经常喊、运动经常搞、要求经常提,效果却一般”的怪圈,最终损害党的形象。 从历史经验来看,厉行节约,强调“严禁”“不准”也好,宣传教育也好,舆论监督也好,这些都非常重要。但规章制度更具有根本性作用,没有规章制度作保障,厉行节约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出现反复,时好

14、时坏,甚至还削弱规章制度的权威,衍生一些次生危害。厉行节约,只有从严格落实规章制度抓起,强化制度刚性,锲而不舍抓好落实,才能取得良好成效,使之制度化、常态化。 (选自民生周刊 ,有删改) 材料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粮食节约行动方案 ,这给中小学加强粮食安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长期以来,中小学生意识不到粮食安全和粮食危机。走进中小学食堂,我们还能看到白花花的米饭被倒进泔水桶,没有吃完的鱼肉蛋菜也被直接倒进泔水桶。笔者看到校园内有的学生浪费,深有感慨:学校食堂的管理者、学校教育的管理者,为什么不能倡导一下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优良传统?中小学食堂为什么不能提供“小份

15、菜”“小份饭”方便学生选用呢?粮食问题, 本是“国之大者”; 粮食教育,应为“校园主题”。 落实粮食 节约行动方案 ,需要中小学校拿出真正的行动来。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 ,解决好国家粮食安全问题,需要上下共同行动。一方面“种粮人”要勇于承担民族大任、国家大任,像袁隆平 先生那样一生学农为农、 知农爱农、强农兴农,为中国的粮食安全作出杰出贡献。另一方面,广大中小学校要做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执行的表率,不断开展粮食节约教育,不断强化粮食安全教育和粮食危机教育,使青少年从小认识到粮食的意义,认识到粮食对于国家发展的作用。中小学的管理者要担负起宣传勤俭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责任。学校食堂除了科学采购和使用食

16、材,还要倡导绿色生活一推行荤素搭配、少油少盐等健康生活方式,推行“预约用餐、按量配餐、小份供餐、按需补餐”等智慧用餐方式,立足于校园食堂,反对食品浪费,纠正浪费行为。 (选自中小学校园要吹响节约粮食的冲锋号 ,有删改) 9.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展“光盘行动”,要从细节出发、从点滴做起,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氛围。 B. 厉行节约,在于个人的高度自觉,这样就可以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和行为自觉。 C. (根食节约行动方案)的印发,给中小学加强粮食安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D. 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 ,解决好国家粮食安全问题需要上下共同行动。

17、 10. 材料二第 1 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1. 请你为材料二中画线句所表达的观点补充一则事实论据。 12. 结合以上材料:请你为推行中小学生厉行节约提出合理的建议。 (写出三条印可) 三三 (16分)分)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日,湖中中人鸟声俱绝。是白更定矣,余举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

18、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 乙 余性疏脱,不耐羁锁。抚病痊,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复的者,善说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娓二万言不绝,然久听亦易厌。 余语方子公,此时天气稍暖,登临最佳,而此地去惠山最近。因呼小舟,载儿子开与俱行。茶铛未热,已至山下。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眼目之昏聩,心脾之困结,一时遣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 (选自袁宏道游惠山记 ,有删改) 13.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雾凇沆砀 沆砀:_ (2)湖中焉

19、得更有此人 焉得:_ (3)是金陵人,客此 客: _ (4)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 不足:_ (5)而此地去惠山最近 去:_ 14.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 15. 甲文主要运用了_的表现手法,描绘了西湖雪景;乙文两段之间运用了_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山中胜景的喜爱。 16. 甲乙两文共同体现了古代文人怎样的闲趣?这种闲趣分别体现了张岱和袁宏道怎样的精神追求? 三、写作(三、写作(55 分)分) 17.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援,从手从爰,表示用手牵拉、拉引。援,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是全力奔跑的援助,是逆

20、行千里的支撑,是大爱的传递,也是你的一次击掌的鼓励,是一杯开水的暖心它很大,也很小,却从不低微。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援助从不曾缺席。 阅读材料后你有什么感悟?请根据上面材料,选择一个方面,联系你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文章。 提示和要求 (1)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 (2)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身份信息。 (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4)不少于 600字。 2022 年安徽省庐江县中考第二年安徽省庐江县中考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次模拟语文试题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 分)分) 1. 默写。 (1)山气日夕佳,_。 (陶渊明饮酒) (2)荡胸生曾云

21、,_。 (杜甫 望岳 ) (3)_,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 (4)了却君王天下事,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5) 陋室铭中体现陋室不陋、主人品德高的句子是:“_,_。” (6) 郦道元 三峡 中描写春冬之时江水清澈的语句是: “_, _。 ” (7)高度决定视野,不为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这正如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所说:“_,_。” 【答案】 . 飞鸟相与还 . 决眦入归鸟 . 东风不与周郎便 . 赢得生前身后名 . 斯是陋室 . 惟吾德馨 . 素湍绿潭 . 回清倒影 . 不畏浮云遮望眼 . 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 【详解】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

22、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眦、郎、赢、陋、惟、馨、湍、缘”等字词的书写。 2.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母亲走进来叫他吃饭,他跟了走进厨房,替嫂子作揖。嫂子倒茶与他吃。吃罢,又吃了饭,忙走到集上。把剩的盘程钱买了一只猪蹄来家煨着,晚上与太公吃。买了回来,恰好他哥挑着担子进门,他向哥作揖下跪,哥扶住了他,同坐在堂屋,告诉了些家里的苦楚。他等菜烂了, 和饭拿到父亲面前,扶起来坐着。太公因儿子回家,心里欢喜,又有些荤菜,当晚那菜和饭也吃了许多。剩下的,请了母亲同哥进来,在太公面前,放桌子吃了晚饭。太公

23、看着欢喜,直坐到更把天气,才扶了睡下。他将被单拿来在太公脚跟头睡。次日清早起来,拿银子到集上买了几口猪,养在圈里,又买了斗把豆子。先把猪肩出一个来杀了,烫洗干净,分肌劈理的卖了一早晨,又把豆子磨了一厢豆腐,也都卖了钱,拿来放在太公床底下,就在太公跟前坐着,见太公烦闷,便搜出些西湖上景 zh ,以及卖的各样的吃食东西,又听得各处的笑话,曲曲折折,细说与太公听。太公听了也笑。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作揖( ) 荤菜( ) 景 zh ( ) (2)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 作揖下跪 B. 烫洗干净 C. 分肌劈理 D. 激动欢喜 (3)请将文中画

24、线句子改为反问句。 (4)以上文段节选自_(朝代)_创作的儒林外史 ,选文中“他”指的是_(人名) 。在整本书中“他”的性格特点前后反差惊人,变化很大,由刚出场时_转变成一个_的人。 【答案】 (1) . y . hn . 致 (2)B (3)太公因儿子回家,心里怎能不欢喜呢? (4) . 清代 . 吴敬梓 . 匡超人 . 孝顺父母(或至善智孝、勤奋好学、知恩图报) . 六亲不认(或自私冷漠、虚伪无情) 【解析】 【小问 1 详解】 作揖: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作揖”中的“揖”读作 y,注意不要读成 j ; 荤菜:泛指肉类或含有辛辣刺激味道的食品。“荤菜”中的“荤”读作 hn

25、,注意不要读成 jn; 景致:风光;风景。“致”注意不要写成“至”。 【小问 2 详解】 考查短语结构类型。 A.并列短语; B.主谓短语; C.并列短语; D.并列短语; 故选 B。 【小问 3 详解】 考查句式的转换。作答时,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 ;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据此可以改为:太公因儿子回家,心里怎能不欢喜呢? 【小问 4 详解】 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把握。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

26、长篇小说。结合选段中的“他等菜烂了, 和饭拿到父亲面前,扶起来坐着”“太公看着欢喜,直坐到更把天气,才扶了睡下。他将被单拿来在太公脚跟头睡”“次日清早起来,拿银子到集上买了几口猪,养在圈里,又买了斗把豆子。先把猪肩出一个来杀了,烫洗干净,分肌劈理的卖了一早晨,又把豆子磨了一厢豆腐,也都卖了钱,拿来放在太公床底下,就在太公跟前坐着,见太公烦闷,便搜出些西湖上景致,以及卖的各样的吃食东西,又听得各处的笑话,曲曲折折,细说与太公听。太公听了也笑”等内容可知“他”是一个及其孝顺的人。结合原著及题干“在整本书中他的性格特点前后反差惊人,变化很大”可知,“他”是匡超人。 匡超人,原名匡迥,号超人,温州府乐

27、清县人。小说在匡超人的行为描写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表现质朴孝顺的匡超人,二是表现泯灭人性的匡超人。他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 小说最初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是表现他纯朴孝顺的一面。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社会给他这样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3. 光明学校九年级某班以“北京冬奥会中的中国文化”为主题开

28、展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小亮同学搜集到有关谷爱凌比赛服的资料,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谷爱凌在参加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资格赛时穿的比赛服, 极具中国特色。 在设计的时候, 【甲】谷爱凌给了自己很多的意见,最终敲定用中国的飞龙作为主题元素,用现代插画风格进行设计表达。当她腾空而起时, 【乙】整个金龙图案都完整表现出来,震撼且充满力量!第二套红色冲锋衣战服,背后同样印有中国龙图案, 【丙】 玉娇龙真的很吸睛! 【甲】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乙】句有个词语使用不当,这个词语是 ,应改为 。 【丙】句标点有错误,请你指出并改正。 (2)北京冬奥会开模式倒计时,以二十四节气作为设

29、计灵感,下面古诗与节气配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雨水) B.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 C. 天阶月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立夏) D.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白露) (3)下面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焰火造型,与安徽一个著名景点有关,请简要解说画面内容和寓意。 【答案】 (1)“很多”调至“自己”前(或改为“谷爱凌给了很多自己的意见”) ; “表现”改为“展示” 书名号改为双引号 (2)C (3)焰火造型为:黄山迎客松;寓意:欢迎全世界来宾的到来,传递中国迎客的热情、开放、好客的文明风度。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此题考查病

30、句的辨析与修改。甲句属于病句中的语序不当问题,“谷爱凌”为主语,“给”为谓语,“意见”应为宾语,“自己很多的”为定语成分,应将“很多”调至“自己”前。 表现指表示出来,显现出来。一般指特定方式故意显露,主观色彩浓厚,常用格式是 XX 人表现 XX,主语为人。原句中主语是“整个金龙图案”,是客观的眼睛所见景象,改成“展示”更合适。 书名号是用于标明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戏曲名、歌曲名、图画名等的标点符号,亦用于歌曲、电影、电视剧等与书面媒介紧密相关的文艺作品。句中“玉姣龙”是一种特殊称谓,用双引号更合适。 【小问 2 详解】 此题考查二十四节气知识。“天阶月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译为夜

31、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凝视天河两旁的牵牛织女星,所描述的时间点是七夕即农历七月初七,并非立夏节气。故选 C。 【小问 3 详解】 此题考查图文转换。题干中提示“安徽著名景点”即迎客松。再进一步阐释迎客松的内涵坚强、 热情、包容、和平。并与冬奥会的主题联系起来,中国作为冬奥会的主办方,显然是用开放、热情、包容的姿态迎接世界友人的到来,正与迎客松的内涵相吻合。 二、阅读(二、阅读(55 分)分) 【一】 (【一】 (22 分)分) 萧萧池塘暮 陈志宏 最早知道“池塘”二字为何含义,源于一副残对:烟锁池塘柳。在老家陈坊,池塘都叫塘,每一口塘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锅底塘、门口塘、养鱼塘、莲花塘、

32、青山塘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水草轻摇,青蛙鸣叫,燕子飞舞,蜻蜓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和故乡的其他风物一样,池塘是极通人性的,年年岁岁见证着村人的喜忧。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阵春风暖,池塘岸边各色水草倒挂而长,一根根亲水而去,犹如一串串清脆玉润的珠帘,将蓄满春水的池塘装饰得如梦如幻。蓄积了一冬的力气,妇女们挽起衣袖,在抽枝长叶的青柳下,浣纱洗衣。池塘中央,开始脱毛的水鸭在和煦的阳光下畅游,荡起层层涟漪。鸭儿不时地呱呱乱叫,声音在池塘上空回荡。远处聆听,像是柳树深处发出来似的,訇訇然,如乐一般美妙。“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一声声呱

33、啼,应是报春的讯息吧!最热闹的要数夜里,无数青蛙齐鸣,叫醒暗夜,那是临产前的阵痛,更是即将身为父母的幸福欢唱。青蛙鸣春,是江南池塘不朽的胜景。 夏日的池塘是孩子们的世界。太阳还在半山腰,孩子们就在池塘里玩耍了。在岸上一个猛扎,静静的池塘便溅起灿烂的水花。孩子们排成队列,挨个儿跳水,珠圆白嫩的颗颗水滴飞入浓密的柳荫里,打得青叶脆响,像是一场急雨。孩子们玩腻了,就在厚厚的泥层里摸螺蛳,在水草里抓鱼。夜幕降临,他们用旧衣服一裹,满载而归。 农人在月满中天时分才收工,钻入池塘,洗去一天的尘与汗,洗去一天的疲劳。人在水里,话农桑,谈天气,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池塘在一拨又一拨人的折腾下,泥沙翻涌,浑黄浊黑

34、。经过一夜的沉淀,它一早又澄澈清冽,一眼就看得见水里的游鱼,厚软的肥泥,以及泥上的走蚌和挪动的螺蛳。池塘静默、博大,容纳故乡所有人身上的灰土污垢,而它自己永远是碧澄如镜。 秋来水瘦,池塘花容失色,只剩寥寥一些残水,像是哭干了眼泪的小妇人的杏眼。但它依然接纳万物,吐故纳新,洁净如初。农人依然来塘里洗澡,一天胜过一天地喊:“啊,水好凉呀!”故乡的秋天,在这一声声水凉的叫喊中,悄悄地不为人知地到来。水凉好个秋。 冬天,村里以鱼闹年,以祈年年有余。每到年终,我们村前村后的池塘都要抽放积蓄了一年的水。一群人赤足在冰冷的泥中捉鱼,笑声在空旷辽远的上空久久回荡。他们不怕冷,俗话说,鱼头上藏了三点火!见了冒火

35、的鱼,还有谁怕寒冷呢?一筐又一筐的肥鱼、小虾、壮螺蛳从塘里往岸上挑,笑声随之在岸上塘里一阵一阵炸响。 池塘鲜活了四季,更鲜活在所有村民的记忆里。而今,再寻如此池塘,也许只有在梦里吧!岁月在风里萧萧如秋木,池塘在现代的作用下,萧萧至迟暮。 回到陈坊,池塘触目惊心:锅底塘已被人填平,在上面盖了两层楼房,粗粝的土砖和硬冷的水泥在绿树旁狰狞着;门口塘已被淤泥壅塞,深处没不了 8 岁小孩,跳水已是不可能了,及至深秋,不用抽放,水就只剩一线了; 养鱼塘里没有鱼也没有水, 长满肥美杂草, 牛可以在上面行走了; 莲花塘深居田畈一侧,早已没有了莲花,还算清澈的残水里,漂浮着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农药瓶,难以让目光停

36、留半秒;青山塘已不存在,被房子取代了 我固执地认为,故乡年年难逃的水患与池塘迟暮有关。如果每年有人罱塘,如果池塘还鲜活劲道,雨水可以蓄积在里面, 何以在地上泛滥成灾?池塘消退,洗澡成了村人的难题, 干旱已是农田的家常便饭,青蛙不再,垂柳作古,水鸭隐退 与此一起消失的还有田园牧歌,以及让人无法释怀的古典乡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一代再来读这首古诗,必得花半天时间来查阅关于“池塘”的注释。“烟锁池塘柳”的残对,也许真的成了空前绝后、无人能对的绝联了。 今天已没有几个人见过池塘的真面目,不久的将来,池塘可能就只存活于词典里,在纸间寂寞地度过它荒凉的来

37、世今生。池塘渐入迟暮,走上了一条不归路。除了记忆和梦,我们还能到哪儿与池塘见上一面呢? 注田畈(f n) :田地。罱(ln)塘:意思是用农具将塘里的淤泥、杂草等清理出来。 4. 结合文章,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季节 村人活动 池塘 春 妇女浣纱洗衣 如梦如幻,青蛙鸣春 夏 孩子(1)_,农人洗去疲劳 (2)_,_ 秋 农人感叹水凉 吐故纳新,洁净如初 冬 村人(3)_ (4)_,_ 5. 本人作者是按照_的顺序写出了多年以前故乡池塘_的特点,再写如今池塘的_,这是采用了_的写作手法。 6. 联系上下文,说说第段在结构上发挥了哪些作用? 7.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文字。 秋来水瘦

38、,池塘花容失色,只剩寥寥一些残水,像是哭干了眼泪的小妇人的杏眼。 8. 从全文来看,文章 段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答案】4. . 玩耍跳水 . 静默博大(或容纳灰土) . 碧澄如镜 . 泥中捉鱼(或捉鱼欢笑) . 放空积水 . 尽献物产 5. . 季节(或时间、四季、春夏秋冬) . 鲜活( 或充满活力、充满快乐) . 破败(或迟暮 、消退) . 对比 6. (1) 承上启下, 承接上文对过往池塘四季生活的描写, 引出下文的现代池塘的破败迟暮。 (2) 照应标题。 7. 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花容失色”赋予池塘人的情态特征,把池塘比作“哭于了眼泪的小妇人的杏眼”,生动形象地写出池塘

39、秋季水面消退的特点。 8. (1)对池塘过往美好生活的怀念。 (2)对故乡生态环境恶化的痛苦和忧虑。 (3)为池塘迟暮,田园牧歌生活和古典乡村之美的永远逝去而慨叹惋惜。 【解析】 【4 题详解】 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1)根据季节“夏”可锁定答题区域在第段。结合第段中的“太阳还在半山腰,孩子们就在池塘里玩耍了”“孩子们排成队列,挨个儿跳水,珠圆白嫩的颗颗水滴飞入浓密的柳荫里,打得青叶脆响,像是一场急雨”可概括出孩子的活动是玩耍跳水。 (2)根据第段“经过一夜的沉淀,它一早又澄澈清冽,一眼就看得见水里的游鱼,厚软的肥泥,以及泥上的走蚌和挪动的螺蛳。池塘静默、博大,容纳故乡所有人身上的灰土污垢,

40、而它自己永远是碧澄如镜”可概括出“夏季”泥塘的特点是静默、博大;容纳灰土污垢;碧澄如镜。据此任选两个填入空格即可。 (3)根据季节“冬”可锁定答题区域在其段,结合第段“每到年终,我们村前村后的池塘都要抽放积蓄了一年的水。一群人赤足在冰冷的泥中捉鱼,笑声在空旷辽远的上空久久回荡”可概括出村人的活动是泥中捉鱼。 (4)结合第段中的“每到年终,我们村前村后的池塘都要抽放积蓄了一年的水”可知此时的池塘积蓄了一年的水被放空了,据此可概括为放空积水;结合第段中的“一筐又一筐的肥鱼、小虾、壮螺蛳从塘里往岸上挑,笑声随之在岸上塘里一阵一阵炸响”可知冬季的池塘为村人贡献了一筐又一筐的肥鱼、小虾、壮螺蛳,据此可概

41、括出池塘尽献物产。 【5 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写作顺序及写作手法的分析。 第一个空。根据-段的内容可知,文章是按照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顺序来写的,据此可知这是按照时间顺序(季节)来写。 第二、三个空。文章第段为过渡段,在描写完四季的池塘之后,作者用“池塘鲜活了四季”总结了上文写的多年以前的故乡池塘的特点,并引出了现在的池塘的特点。根据第段“池塘鲜活了四季,更鲜活在所有村民的记忆里”可知过去的池塘的特点是鲜活的。根据第段“而今,再寻如此池塘,也许只有在梦里吧!岁月在风里萧萧如秋木,池塘在现代的作用下,萧萧至迟暮”可概括出现在的池塘的特点是迟暮、衰败、萧条的。 第四个空。本文把多年以前故乡池塘

42、的特点和如今池塘的特点进行了对比,据此可知这是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6 题详解】 考查段落的作用。段落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第 8 段“池塘鲜活了四季,更鲜活在所有子民的记忆里”承接上文写过去的池塘四季的美好生活,开启下文写现在的池塘的寂寞,据此可知这是文章的过渡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这个段落把多年前的故乡的池塘与现在的故乡的池塘进行对比,从过去的“鲜活”及现在的“萧萧至迟暮”对比中突出池塘在人们改造后的触目惊心,流露作者的对池塘消失的痛心遗憾。同时,第段中的“岁月在风里萧萧如秋木,池塘在现代的作用下,萧萧至迟暮”与题目“萧

43、萧池塘暮”相呼应。 【7 题详解】 考查语句的赏析。根据题干要求,本题需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从“瘦”“花容失色”可知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池塘拟人化。“像是哭干了眼泪的小妇人的杏眼”一句,把池塘比作哭干了眼泪的小妇人的杏眼,据此可知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只剩寥寥一些残水”可知写的是秋季池塘的水消退的情景。据此结合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及赏析句子的答题模式作答即可。 【8 题详解】 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结合文章第-段作者对多年前的故乡的池塘一年四季的描写可看出多年前的故乡的池塘十分美好,第段中的“除了记忆和梦,我们还能到哪儿与池塘见上一面呢”可知作者仍念念不

44、忘多年前的故乡的池塘,由此可看出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结合第段中的“池塘消退,洗澡成了村人的难题,干旱已是农田的家常便饭,青蛙不再,垂柳作古,水鸭隐退”、第 段中的“与此一起消失的还有田园牧歌,以及让人无法释怀的古典乡村”“烟锁池塘柳的残对,也许真的成了空前绝后、无人能对的绝联了”“今天已没有几个人见过池塘的真面目,不久的将来,池塘可能就只存活于词典里,在纸间寂寞地度过它荒凉的来世今生”可看出作者对故乡的池塘的消退及田园牧歌生活和古典乡村之美的永远逝去的惋惜之情; 结合第段中的“如果池塘还鲜活劲道,雨水可以蓄积在里面,何以在地上泛滥成灾”及第 段中的“池塘渐入迟暮,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可看

45、出作者对故乡生态环境恶化的痛苦和忧虑; 据此进行分点概括即可。 【二】 (【二】 (18 分)分) 材料一: 一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倡导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多措并举制止餐饮浪费,取得积极成效。各地各级党政机关、高校、企事业单位带头开展“光盘行动”,算好成本账,把好节约关。一系列实招妙举聚焦餐饮制作、消费各环节,从细节出发、从点滴做起,坚决杜绝餐饮浪费,进而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氛围。 (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 材料二: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本能。节约一粒米、一度电、一滴水,也许就在举手投足间的一个个小动作。但所有这些却有赖于长期的习惯养成。而这其中的长期坚持、慎终如始,尤

46、其需要严格制度约束。也许有人认为,厉行节约,就在于个人高度自觉。这种观点,表面上看有一定道理,实则不然。节约属于意识范畴。这种意识,虽然凭借个人自觉可以做到,但缺乏严格制度约束,恐怕很难持久,也难以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和行为自觉,容易陷入“号召经常发、文件经常下、口号经常喊、运动经常搞、要求经常提,效果却一般”的怪圈,最终损害党的形象。 从历史经验来看,厉行节约,强调“严禁”“不准”也好,宣传教育也好,舆论监督也好,这些都非常重要。但规章制度更具有根本性作用,没有规章制度作保障,厉行节约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出现反复,时好时坏,甚至还削弱规章制度的权威,衍生一些次生危害。厉行节约,只有从严格落实规

47、章制度抓起,强化制度刚性,锲而不舍抓好落实,才能取得良好成效,使之制度化、常态化。 (选自民生周刊 ,有删改) 材料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粮食节约行动方案 ,这给中小学加强粮食安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长期以来,中小学生意识不到粮食安全和粮食危机。走进中小学食堂,我们还能看到白花花的米饭被倒进泔水桶,没有吃完的鱼肉蛋菜也被直接倒进泔水桶。笔者看到校园内有的学生浪费,深有感慨:学校食堂的管理者、学校教育的管理者,为什么不能倡导一下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优良传统?中小学食堂为什么不能提供“小份菜”“小份饭”方便学生选用呢?粮食问题, 本是“国之大者”; 粮食教育,应为

48、“校园主题”。 落实粮食 节约行动方案 ,需要中小学校拿出真正的行动来。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 ,解决好国家粮食安全问题,需要上下共同行动。一方面“种粮人”要勇于承担民族大任、国家大任,像袁隆平 先生那样一生学农为农、 知农爱农、强农兴农,为中国的粮食安全作出杰出贡献。另一方面,广大中小学校要做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执行的表率,不断开展粮食节约教育,不断强化粮食安全教育和粮食危机教育,使青少年从小认识到粮食的意义,认识到粮食对于国家发展的作用。中小学的管理者要担负起宣传勤俭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责任。学校食堂除了科学采购和使用食材,还要倡导绿色生活一推行荤素搭配、少油少盐等健康生活方式,推行“预约用餐、

49、按量配餐、小份供餐、按需补餐”等智慧用餐方式,立足于校园食堂,反对食品浪费,纠正浪费行为。 (选自中小学校园要吹响节约粮食的冲锋号 ,有删改) 9. 下列对以上材料理解和判断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展“光盘行动”,要从细节出发、从点滴做起,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B. 厉行节约,在于个人的高度自觉,这样就可以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和行为自觉。 C. (根食节约行动方案)的印发,给中小学加强粮食安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D. 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 ,解决好国家粮食安全问题需要上下共同行动。 10. 材料二第 1 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1. 请你

50、为材料二中画线句所表达的观点补充一则事实论据。 12. 结合以上材料:请你为推行中小学生厉行节约提出合理的建议。 (写出三条印可) 【答案】9. B 10. 对比论证,作者先从正面指出节约一粒米、一度电、一滴水需要严格制度约束,然后再从反面论述“厉行节约”,“缺乏严格制度约束,恐怕很难持久”,正反对比,有力的论证了“厉行节约需要严格制度约束”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1. 示例:在全社会推行厉行节约的今天,许多“吃播”栏目为了博人眼球,故意胡吃海塞,然后把吃进去的东西想办法在吐出来,造成了大量的浪费,需要制定规章制度,进行严厉打击。 (举例合理即可) 12. 示例:加大对中小学生厉行节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第二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