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2022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有*** 文档编号:214330 上传时间:2022-05-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衡阳市2022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湖南省衡阳市2022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湖南省衡阳市2022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湖南省衡阳市2022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湖南省衡阳市湖南省衡阳市 2022 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5 题。 国风“出圈”背后是文化破壁国风“出圈”背后是文化破壁 吕京笏 从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洛神水赋等一出出“国风好戏”,到博物馆文创、周边成为广受热捧的爆款,再到中华传统服饰成为新一轮时尚风潮近年来,以国风之名进行的各类文化演绎蔚为大观。 今天,“国风”已经吹进现实的各个角落,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与审美方式。与国风国潮屡屡破圈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生活在“Z 世代”的年轻人主动拥抱传统文化,探索传统文化

2、之美。国风“火起来”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活起来”。 确实,当传统文化以新的面目流行于年轻群体,我们看到了“国风热”成为文化生活新时尚。很多游戏中出现“中国味”满满的道具、皮肤、画面风格,京剧、吕剧、黄梅戏等传统戏曲被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演绎,虞兮叹知否知否等古风歌曲被广为传唱。三星堆文物被做成表情色,以及在古装电视剧中出现的字画、家具、乐器、服饰等,无不因“文化”之美打动年轻人。 国风呈现传统文化之形, 也寄托传统文化之魂。 无论是东方审美的意境、 均衡细致的和谐,还是为人处世的哲理、细致贴心的情韵,大多都能在国风中找到。比如,有的产品将“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故事融入设计,既可以打造中

3、国独有的文化 IP (知识产权),又提供了美感与素材,还可以借此弘扬传统神话故事体现的坚持不懈、甘于奉献等精神。 最是文化韵流长,国风“出圈”背后,恰是文化的“破壁”。 当绘有 800 多个人物的清明上河图在现代技术的修复下褪去历史尘埃,当敬宇敦煌、数字故宫等以新鲜有趣的形式让人们真实可感地“云游”历史文化场景,当精美的灯光、舞台让千年前的歌舞技惊全网,传统文化实现了与现实的接续交融。技术赋能文化表达、文化充盈技术内涵,这正是国风古韵在今天重焕新生,并且“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原因。 需要警惕的是,不少人将国风看作了“流量密码”,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下,打着国风的旗号粗制滥造,甚至坑蒙拐骗。有人把

4、关于屈原的电视剧拍成了玛丽苏驹血剧,有人披着国学班的外衣行传销之事,有人卖着“乾隆年间”的瓷器,瓷器底印的却不是繁体这样的国风都是空心、低质、无根的。 文化是国风的内功,那些停留于表演层面的国风只能是“伪国风”,唯有精心制作、用心打磨, 才能真正触碰到传统文化的灵魂, 并且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火爆电视荧屏的 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走红的甲骨文表情包、文物“戏精”等,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创新先要守正,国风之魅力不在“风”,而在“国”,否则无论包装得多么华丽,都只能是“无根的浮萍”。 说到底,国风之所以流行起来,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足够美、足够震撼,既有翩若惊鸿、衣袂飘飘,也有百舸

5、争流、气势磅礴。国风的流行,激荡的是深沉而惊艳的文化自信,镌刻的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气质与美丽。用新时代的创意展现瑰丽多彩的中华文明,让优秀文化可触摸,让唐风宋韵浩荡汇聚,既能唤醒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也可以向世界展现东方之美。 值得嘉许的是,不少年轻人不仅热爱国风、品味国风,还能用自己的才华与特长,借助新兴传播渠道的力量传承与推广国风。95 后彭静旋在法国街头弹古筝,不仅引发当地居民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视频传到短视频平台后,也让更多国人感受到“音乐无国界”的魅力;峨眉武术传承人、1998 年出生的凌云因穿睡裤“提剑丢垃圾”的视频爆红网络,后来在河南卫视七夕晚会的器乐表演节目破阵乐 中饰花木兰一角

6、,顺利打入主流文化圈。这些例子鲜活地说明,年轻一代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未来可期。 2021 年底,故宫宣布试行所有开放日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这座传统文化的宝库将与更多孩子相遇,在他们心底播下一粒粒种子。这几年,逛博物馆逐渐成了一种潮流,而无论展览方式如何科技化、先进化,其本质都是一次次寻根之旅。好的国风艺术,是能够自我生长的,而生长的养料,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唯有扎下根去,才能开出花来。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近来,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等一出出大戏走进生活,可谓“国风好戏”演绎蔚为大观。 B.博物馆文创、 中华传统服饰、 中国诗词大会 等火爆流

7、行, 说明传统文化恢复了往日活力。 C.国风国湖“破圈”并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中,使得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 D.“国风”与“伪国风”本质不同在于,“国风”在注重包装的同时,真正触碰到传统文化的灵魂。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国风意蕴丰富,其中包括东方审美的意境、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等;还用途广泛,多被用于为人处世等方面。 B.要积极调整好急功近利的心态, 精心地打磨作品, 这样打着国风旗号招摇撞骗的 “伪国学风”才能得到彻底地根除。 C.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气质与美丽的 “国风” 向世界展现了东方之美, 即瑰丽多彩的中华文明,这体现了一种文化自信

8、。 D.部分年青人利用国风手段, 在向世界展示自我的同时, 也加快了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发展,如凌云“提剑捡垃圾”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文化”之新面目表现的一项是(3 分) A.忘川风华录手游中出现了许多千古名士的形象。 B.程派艺术演员传人张火丁演唱京剧锁麟囊),获赞无数。 C.歌曲当的歌词化用了汉乐府民歌上邪中的部分诗句。 D.延禧攻略中的服饰、道具等蕴含了诸多的文化理念。 4.请简要分析国风流行的原因。(4 分) 5.如何让代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风艺术能够健康地发展下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9、完成 69 题。 他把大海钓上来他把大海钓上来 海明威 老人轻巧地攥着钓索,用左手把它从竿子上轻轻地解下来。他现在可以让它穿过他手指间滑动,不会让鱼感到一点儿牵引力。 在离岸这么远的地方,它长到本月份,个头一定挺大了,他想。吃鱼饵吧,鱼啊。吃吧。请你吃吧。这些鱼饵多新鲜,而你啊,待在这六百英尺的深处,在这漆黑黑的冷水里。在黑暗里再绕个弯子,拐回来把它们吃了吧。 他感到微弱而轻巧地一拉,跟着较猛烈地一拉,这时准是有条沙丁鱼的头很难从钓钩上扯下来。然后没有一丝动静了。 “来吧,”老人说出声来。“再绕个弯子吧。闻闻这些鱼饵。它们不是挺鲜美吗?趁它们还新鲜的时候吃了,回头还有那条金枪鱼。又结实,又凉快

10、,又鲜美。别怕难为情,鱼儿。把它们吃了吧。” 他把钓索夹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等待着。同时盯着它和其他那几根钓索,因为这鱼可能已游到了高一点的地方或低一点的地方。跟着又是那么轻巧地一拉。 “它会咬饵的,”老人说出声来。“求天主帮它咬饵吧。”然而它没有咬饵。它游走了。老人没感到有任何动静。 “它不可能游走的,”他说。“天知道它是不可能游走的。它正在绕弯子呐。也许它以前上过钩,还有点儿记得。” 跟着他感到钓索轻轻地动了一下,他高兴了。 “它刚才不过是在转身,”他说。“它会咬饵的。” 感到这轻微的一拉,他很高兴,接着他感到有些猛拉的感觉,很有份量,叫人难以相信。这是鱼本身的重量造成的,他就松手让钩索朝下

11、溜,一直朝下,朝下溜,从那两卷备用钓索中的一卷上放出约索。它从老人的指间轻轻地滑下去的时候,他依旧感到很大的分量,尽管他的大拇指和食指施加的压力简直小得觉察不到。 “多棒的鱼啊。”他说。“它正把鱼饵斜叼在嘴里,带着它在游走呐。” 它就会掉过头来把饵吞下去的,他想。他没有把这向话说出声来,因为他知道,一桩好事如果说破了,也许就不会发生了。他知道这条鱼有多大,他想象到它嘴里横衔着金枪鱼,在黑暗中游走。这时他觉得它停止不动了,可是分量还是没变。跟着分量越来越重了,他就再放出一点的索。他一时加强了大拇指和食指上的压力,于是钓索上的分量增加了,一直传到水中深处。 “它咬饵啦。”他说。“现在我来让它美美地

12、吃一顿。” 他让钓索在指间朝下溜,同时伸出左手,把两卷备用的索的一端紧系在旁边那根钓索的两卷备用钓索上。他如今准备好了。他眼下除了正在使用的那钩索卷儿,还有三个四十英寻长的卷儿可供备用。 “再吃一些吧,”他说。“美美地吃吧。” 吃了吧,这样可以让钓钩的尖端扎进你的心脏,把你弄死,他想。轻松愉快地浮上来吧,让我把鱼叉刺进你的身子。得了。你准备好了?你进餐得时间够长了吗? “着啊!” 他说出声来,用双手使劲猛拉钩索,收进了一码,然后连连猛拉,使出胳膊上的全副劲儿,拿身子的重量作为支撑,挥动双臂。轮换地把钓索往回拉。 什么用也没有。那鱼只顾慢慢地游开去,老人无法把它往上拉一英寸。他这钓索很结实,是制

13、作来钓大鱼的,他把它套在背上猛拉,钓索给绷得太紧,上面竞蹦出水珠来。 随后它在水里渐渐发出一阵拖长的咝咝声,但他依旧攥着它,在座板上死劲撑住了自己的身子,仰着上半身来抵消鱼的拉力。船儿慢慢地向西北方向驶去。 大鱼一刻不停地游着,鱼和船在平静的水面上慢慢地行进。另外那几个鱼饵还在水里,没有动静,用不着应付。 “但愿那孩子在这儿就好了。”老人说出声来,“我正被一条鱼拖着走,成了一根系纤绳的短柱啦。我可以把钓索系在船航上。不过这一来鱼儿会把它扯断的。我得拼命牵住它,必要的时候给它放出约索。谢谢老天,它还在朝前游。没有朝下沉。” 如果它决意朝下沉,我该怎么办?我不知道。如果它潜入海底,死在那儿,我该怎

14、么办?我不知道。可是我必须干些什么。我能做的事情多着呢。 他攥住了勒在背脊上的钓索,紧盯着它直往水中斜去,小船呢,不停地朝西北方驶去。 这样能叫它送命,老人想。它不能一直这样干下去。然而过了四个钟点,那鱼照祥拖着这条小船,不停地向大海游去,老人呢,依然紧紧攥着勒在背脊上的约索。 “我是中午把它钓上的,”他说。“可我始终还没见过它。” 他在钓上这鱼以前, 把草帽拉下。 紧扣在脑瓜上, 这时勒得他的脑门好痛。 他还觉得口渴,就双膝跪下, 小心不让扯动钓索, 尽量朝船头爬去, 伸手去取水瓶。 他打开瓶盖, 喝了一点儿,然后靠在船头上休息。他坐在从桅座上拔下的绕着帆的桅杆上,竭力不去想什么, 只顾熬下

15、 节选自老人与海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部分通过老人的心理活动交代出值“个头不小”,皆在为下文这条鱼拖着小船向大海游去做铺垫。 B.文中多次提到地点,如“在离岸这么远的地方”“朝西北方驶去”等,表明文中老人与环境存在某种内在矛盾。 C.钓索“上面竞蹦出水珠来”细节中的“蹦”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钓索两头受力时瞬间绷紧的情形。 D.“一桩好事”一句中“好事”指老人将要钓到那条大鱼,“说破”一词则展现出老人复杂的心理活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运用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如“攥”“溜”“牵”等,塑造了一位捕鱼

16、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的渔夫形象。 B.作者采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这条鱼的体型巨大、力大无穷、体力充沛等特点。 C.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模式展开叙述,详尽、直接、客观地描述老人孤身一人在海上所做、所想和所感。 D.节选部分语言颇具特色,如风格简约、准确,重视语言的视觉、听觉上的表达效果等,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8.小说中多次出现“钓索”,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钓索”的用意。(4 分) 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是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

17、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初,韩弘之子、右骁卫将军公武为其父谋,以财结中外。及公武卒,弘继薨,稚孙绍宗嗣,主藏奴与吏讼于御史府。上怜之,尽取弘财簿自阅视,凡中外主权,多纳弘货,独朱名细字曰:“某年月日,送户部牛待郎钱千万,不纳。”上大喜,以示左右曰:“果然,吾不缪知人!”三月,壬戌,以僧孺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五年秋九月,吐蕃维州副使悉怛谋请降,李德裕遣行维州刺史虞藏俭将兵入据其城,具奏其状。牛僧孺曰;“吐蕃之境,四面各万里,失一维州,未能损其势。徒弃诚信,有害无益。

18、”上以为然,诏德裕以城归吐蕃,执悉怛谋归之,吐蓄诛之于境上。德裕由是怨僧孺。六年冬十一月乙卯,西川监军王践言入知枢密,数为上言:“缚送悉怛谋以快虏心,绝后来降者,非计也。”上亦悔之,尤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牛僧孺失策。附李德裕者因言“僧孺与德裕有隙,害其功”。上亦疏之。僧孺内不自安,会上御延英,谓宰相曰:“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于此乎?”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退,谓同列曰:“主上责望如此,吾曹岂得久居此地乎!”因累表请罢。十二月,乙丑,以僧孺同平章事,充淮南节度使。 臣光曰:“君明臣忠,佞邪黜远,礼修乐举,兵革偃戟,诸侯顺附,四夷怀

19、服,时和年丰,家给人足,此太平之象也。于斯之时,阍寺专权,胁君于内,弗能远也;藩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杀逐主帅,拒命自立,弗能诘也;军旅岁兴,赋敛日急,骨血纵横于原野,杼轴空竭于里闾,而僧孺谓之太平,不亦诬乎?当文宗求治之时,僧孺任居承粥,进则偷安取容以窃位,退则欺君诬世以盗名,罪孰大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朋党之祸)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 B.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

20、及/ C.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 D.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侍郎,初为宫廷近停,唐代设置为中书省、门下省及尚书省的各部长官的副职。 B.小康,指政教修明、百姓富裕安乐的儒家理想社会,低于“大同”理想。 C.阍寺,即阍人与寺人,阍人负责掌门禁,寺人是宫廷近侍,文中指外戚。 D.里闾,“里”指百姓所居之处,“闾”指里巷大门,后“里闾”泛指乡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

21、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韩弘之子贿赂朝廷官员被揭发后,皇帝亲自审阅账目,发现牛僧孺拒不受贿,皇帝大喜,牛僧孺便也得到赏识重用。 B.牛僧孺认为接受归降、收归维州不能真正削减吐蕃势力,反而破坏双方信任,皇帝就让李德裕把降将悉怛谋送回吐蕃。 C.王践言的多次进谏,助涨了依附李德裕的官员挑拨高间的嚣张气焰,使皇帝责怪牛僧孺的策谋错误并最终疏远了他。 D.司马光认为当时藩镇制据、士卒自立、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牛僧孺却说是太平之世,这是言语不真实的行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及公武卒,弘继薨,稚孙绍宗嗣,主藏奴与吏讼于御史府。 (2)藩镇阻兵,陵慢于外,弗

22、能制也;士卒杀逐主帅,拒命自立,弗能诘也。 14.司马光对牛曾孺的评价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其评价依据。(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 -16 题。, 登洛阳故城登洛阳故城 许浑 禾泰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 鸦噪幕云归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 可怜缑岭登仙子,犹自吹笙醉碧桃。 注释:许浑,晓唐诗人。缑(gou) 岭:即缑氏山。在今河南偃师东南。多指修道成仙之处。传说东周灵王的太子普在此修仙得道。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中第一句既实写所见禾黍成行,也化用了诗经王

23、风黍离中的诗意,暗含对过去王朝兴灭更替的追思。 B.“岂知劳”一句中的“知”,即管得上,加之本句使用反问修辞,旨在表达了对被弃置废毁的城池的痛惜。 C.本诗写景逼真,细节处处传神,以不懂人事的鸦、雁,进一步点染氛围,增添萧瑟的情味,凸显了故城的荒凉。 D.诗歌用一声叹息来收束全篇,说明诗人认为虚妄的神仙故事既不能解决现实的矛盾,也不能解决思想上的苦恼。 16.请简要赏析颔联的妙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 分) (1)诗经卫风氓中使用比兴手法来写女主人公容颜亮丽的两句是:“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演奏结

24、束时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的两句是:“_,_。” (3)马说中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两句是:“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 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 20 题。 风景是历史间一种真实的存在,而过客只是时光里散落的尘埃。悠悠千载的黄鹤楼,坐在深深的流水边,回忆三国的那场云烟,还有唐宋的风月,明清的从前,就这样,过尽一段又一段的_。看那烟波江上,一叶顺流而下的小舟,划过碧水长天,划过往事如烟,它所追子的又是怎样的一段永远? 来过的人_,其间不乏王侯将相,文人雅士,他们之中能让后人记住的却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

25、 相信许多的人来到这里, 都是怀着_的心境, 放下对世间名利的追求,他们登楼望月,看烟波江水,并不希望会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的_。 然而世事就是如此, 当你沉醉于仕途功名时, 耗尽心力。 到头来, 反而是一场虚空。 而你淡泊名利, 寄兴山水,相忘江湖,却是不留名处自留名。 许多文人雅客来到这里,不知是寻觅那一去不返的黄鹤,还是追忆那乘鹤远去的古人?情可生景,景亦可生情,不同朝代的人,面对黄鹤楼,会生出不同的感慨。心境不同,所看到的景致也会不同,每个人都是带着不同的情感来追溯过往,探索未来。人生本是这般,因为不复回返,才觉得充满了多姿的传奇,才会留下无边的向往。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

26、恰当的项是(3 分) A.白驹过隙 万万千干 高山仰止 足迹 B.白驹过隙 林林总总 风轻云淡 足印 C.似水流年 林林总总 高山仰止 足印 D.似水流年 万万千千 风轻云淡 足迹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然面世事就见如此,当你醉迷于仕途功名,耗尽心力,到头来,反而是一场虚空。 B.然而世事就是如此,当你沉醉于仕途功名,耗尽心力,到头来,是一场虚空。 C.然面世事就是如此,当你沉迷于仕途功名,耗尽心力,到头来,反而是一场虚空。 D.然面世事就是如此,当你沉迷于仕途功名,耗尽心力,到头来,是一场虚空。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看一叶那烟波

27、江上顺流而下的小舟正在追寻一段久远的记忆。”从语义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5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 22 题。 欣赏活动的深化,不仅要有反复涵泳和耐心品味的欣赏态度, 阎立本如果没有高度的绘画修养, 对于张僧繇的画, 即使反复欣赏。 也不可能达到那样入迷的程度。 .某些技巧性较强、需要专门教育训练的艺术领域,如音乐、书法、大写意的中国画等,缺乏起码的艺术修养就很难欣赏。( ) 对于欣赏活动的深化来说,还要有一个重要的因素, _ 。艺术是生活的反映。它渗透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美学评价。欣赏者如果缺乏

28、相应的生活经验,就不容易深入到艺术境界中去。 正如陈继儒 杜少陵集 说: “少年莫漫轻吟味, 五十方能读杜诗”一样,当然也不仅仅是年轻人,这是因为杜诗感时抚事, 。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你要深入欣赏那些博大精湛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也必须具有相当的文化素养。 B.那些博大精湛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只要具有相当的文化素养,就能深入欣赏他们。 C.具有相当的文化素养是你要深入欣赏那些博大精湛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的必要条件。 D.那些博大精湛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你要深入欣赏他们,也必须具有相当的文化素养。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

29、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材料一:黑死病大瘟疫夺去了当时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近 2500 万人。西班牙流感造成当时世界人口约四分之一的 5 亿人感染,1700 万至 5000 万人死亡。据不完全统计,新冠病毒目前已造成全球近 5 亿人感染,600 多万人死亡,新冠疫情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在 5.8 万亿至8.8 万亿美元之间。 材料二: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家达 33 个,投入军队超过 7000 万人, 15 亿人被

30、卷入战争,有 1000 多万人丧生,2000 万人受伤;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 2700 亿美元。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多达 60 个国家和地区,20 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 4 万多亿美元。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瘟疫与战争”为主题,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3 分)A.(B.误未然为已然,文中“国风火起来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火起来”只能说明其日渐恢复活力,而不能说成“恢复了往日活力”。C.选项中“使得人们的

31、生活习惯和审美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是“国风”已经吹进现实的各个角落,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与审美方式” , 并未有说明其改变的程度的 “巨大” 。 D.选项中在表述 “国风”与“伪国风”的本质不同时,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中的表述概括表述,即“国风”与“伪国风”本质不同应是能否真正触碰到传统文化的灵魂,并且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2.(3 分)C(A.张冠李戴。即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属于国风用途方面,而为人处世则属于国风意蕴方面。 B.表述过于绝对, 选项中 “根除” 表述绝对, 原文有 “文化是国风的内功” ,可见根除“伪国学风”练好文化内功也是必须的。D.“加快”犯了无

32、中生有的错误同时,该选项同时也犯了表述不严谨的错误,即文中在提到向世界展示自我时,还强调了借助新兴的网络平台这一手段。) 3.(3 分)B.(原文中传统文化“新的面目”的“新”应指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而选项的表述只能说明张火丁唱功了得。) 4.(4 分)国风用新时代的创意展现了瑰丽的中华文明,即中华民族独有的气质、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文化自信等,(1 分)并能借助技术实现了与现实的接续交融,(1 分)从而唤醒国人的文化基因,(1 分)使优秀文化走向大众和世界,(1 分)故能流行起来。(只答“即技术赋能文化表达、文化充盈技术内涵”给 1 分。) 5.(6 分)年轻一代要主动发挥才智,守正创新

33、,肩负起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2分)让国风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 (2 分)政策也要为寻根之旅创设条件。 (2 分) 6.(3 分)A.表意不准确,此处细节也突出了老人捕鱼经验丰富的特点。 7.(3 分)D.(表述不准确,节选部分语言特色还包括重视语言触觉上的表达效果。) 8.(4 分)细节真实:钓索作为渔民的必备工具,与老人形象、身份及海上捕鱼的场景相符,写出了渔民打鱼的日常生活气息。(1 分)以钓索反映心理:老人借助钓索来捕鱼,根据钓索的变化来判断所钓之鱼的情况,同时也伴随着老人捕鱼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如期待、兴奋、谨慎、庆幸、担心恐惧又不甘心放弃的矛盾挣扎等一列心理。(2 分

34、)以钓索反映情节:文中写到“两卷备用钓索”“三个四十英寸的卷儿可供备用”“老人无法把它往上拉一英寸”等,老人使用的钓索的长度的变化暗示出老人捕鱼的进程。(1 分) 9.(6 分)小说的情节是老人捕鱼的过程,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 (2 分)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那条被钓索钓到的大鱼在海中游走路线等;(2 分)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如这条鱼究竟有多大、同时大鱼游走的不确定性,既给老人捕鱼增加了难度,也给老人带来了不可预知的危险;老人能否捕到这条鱼等。(2 分) 10.(3 分)D(“交侵”,即相互侵犯。至理,即“至治”,最好的

35、治世。) 11.(3 分)C(阍寺,文中指宦官。) 12.(3 分)C(“王践言的多次进谏,助涨了依附李德裕的官员挑拨离间的气焰”说法错误,原文中无此信息。) 13.(8 分) (1)(4 分)等到韩公武死了,韩弘接着也去世,年幼的孙子韩昭宗继承家业,掌管库藏的奴仆和官吏到御史府打官司。 (嗣, 继承家业, 1 分; 主: 掌管, 1 分; 句子通顺完整 2 分。 ) (2)(4 分)藩镇仗恃军队,在外欺侮怠慢朝廷,不能制服他们;士兵杀害驱逐主帅,抗拒朝命自立主帅,不能责问他们。(陵:欺侮,1 分;诘:责问,1 分;句子通顺完整 2 分。) 14.(3 分)牛僧孺是一位罪大恶极的臣子。(1 分

36、)用事时,苟且偷安取悦皇上来窃取名位;失势时,蒙蔽君主欺骗世人来盗取名声。(2 分) 【参考译文】 当初,韩弘的儿子、右骁卫将军韩公武为父亲谋划,用财物结交朝廷内外的人。等到韩公武死了,韩弘接着也去世, 年幼的孙子韩昭宗继承家业, 掌管库藏的奴仆和官吏到御史府打官司。 皇帝很同情他,把韩弘的财物账目全部拿来亲自查看,发现凡是朝廷内外掌权的人大多接受了韩弘的贿赂,唯独用红笔小字写着;“某年某月某日,送给户部牛侍郎一千万钱,不接受。”皇帝非常高兴,把账本拿给左右的人看,说:“当真如此,我没有看错人。”三月壬戌戊,任命牛僧孺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唐文宗大和)五年秋九月,吐蕃维州副使悉怛谋请求归降,

37、李德裕派遣代行维州刺史虞藏俭率兵进入占据维州城,备文上奏这个情况。牛僧孺说:“吐蕃的边境,四面各有万里,失去一个维州,不能损害吐蕃的势力。白白地舍弃了双方的真诚信任,有坏处没有好处。”皇帝认为他说得对,命令李德裕把维州城归还给吐蕃,拘系悉怛谋送还吐蕃。吐蕃在边境上杀死了悉怛谋。李德裕因此怨恨牛僧孺。 (唐文宗大和)六年冬十一月乙卯,西川监军王践言入宫主持枢密院事,多次对皇帝说:“捆绑送还悉怛谋,来使敌寇心里畅快,断绝以后前来投降的人,不是好计策啊。”皇帝也感到后悔,责怪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牛僧孺失策。依附李德裕的人趁机说:“牛僧孺与李德裕之间有怨隙,(牛僧孺)妒忌李德裕的功劳。”皇帝也疏远牛僧孺

38、。牛僧孺内心感到不安。适逢皇帝到延英殿,对宰相说:“天下何时能够太平,你们也在考虑这个吗?”牛僧孺回答说; “太平没有迹象。现在四方的外族没有相互侵犯,黎民百姓不至于离散流亡,虽然不是最好的治世(按唐避高宗李治讳,改“至治”为“至理”),也可以说是小康。陛下如果另外谋求太平,不是我们这些人所能做得到的。”退出之后,对同僚们说:“皇上这样责怪抱怨,我们怎能久居于此哪!”于是多次上表请求辞职。十二月,乙丑,任命牛僧孺为同平章事,担任淮南节度使。臣司马光评论说: “君主贤明臣下忠诚,奸邪的人被贬逐,推行礼乐,停止战争,诸侯归顺,四周夷狄顺服,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家富裕人人饱暖,这是太平之世的迹象啊。

39、在那时,宦官专权,在宫廷之内胁迫君主,不能疏远他们;藩镇仗恃军队,在外欺侮怠慢朝廷,不能制服他们;士兵杀害驱逐主帅,抗拒朝命自立主帅,不能责问他们;连年兴师动众,征收赋税日益紧迫,尸骨鲜血遍布于原野,乡里织布机上的布帛被一扫而空,而牛僧孺却认为是太平之世,不是说假话吗?在文宗力求治世之时,牛僧孺处于宰相之位,进用就苟且偷安取悦皇上来窃取名位,黜退则蒙蔽君主欺骗世人来盗取名声,罪恶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15.(3 分)B.旨在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愤怒批判和无情嘲讽。 16. (6 分)该句实写登洛城所见洛水之景色;并化用论语中的名句,即“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孔子将水和时间联系起来, 使诗人也由

40、奔流向东的洛水, 自然地生发出光阴流逝、人世沧桑之感,妙在一语双关。(2 分)“水声”是动景,“山势”为静景,动静结合;并以自然界的不变反衬“市朝变”,以“宫殿高”见证历史的变迁,突出了人事变迁之速,表达诗人登城凭吊之情,妙在动静搭配和反衬手法的使用。(2 分)同时“宫殿高”写出的残存宫殿依然高耸着的情态, 容易使读者联想到当年的繁盛景象, 在今昔对比中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感慨,如盛势难再、权贵不能长存等,妙在使用联想和想象,丰富了诗歌的内容。(2 分) 17.(6 分)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8.(3 分)D(白

41、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快,光阴易逝。逝水流年:形容时间一去不复返。语境中的限定成分是“一段又一段”,且语法成分是名词性的宾语中心语,故选似水流年。 /万万千千:形容数量极多。林林总总:形容人或事物杂乱众多。语境中强调的是“来过的人”“许多的人”等,故选万万千千。/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风轻云淡:形容天气晴好。 语境提示的修饰对象是 “心境” , 故选风轻云淡。 /足迹: 指走过的一道痕迹。足印:一般指脚的一个印记。语境提示的限制成分是“在历史上留下”,应该是痕迹,故选足迹。) 19.(3 分)C(搭配不当,将“沉醉”改为“沉迷”;不合逻辑,最后一个分句前加表示转折关系的“反而”。)

42、20.(5 分)原文中的“划过碧水长天,划过往事如烟”等,从具体到抽象,既体现出句意的层次感,也丰富其内容,并使语句富有诗意美;(2 分)原文使用设问的修辞,引起读者对黄鹤楼的注意和追忆,包括古人古事、哲理感悟等;(2 分)原文多使用短句,与上下文语言形式一致,衔接自然。(1 分) 21. (3 分) D (前一句与括号中的语句是过程反正对比关系, 且前一句的主语是艺术领域,故排除 A、C 两项;B 项表述是充分条件,与原文必要条件不符,故选 D。) 22.(6 分) 也要有一定的文艺修养。(答绘画修养、艺术修养或文化修养等给 1 分);(2 分) 即欣赏者的生活经验的作用;(2 分) 缺乏生活阅历的人很难深入领会。(答少年、青年或年轻人等给 1 分)(2 分) (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60 分) 参考立意: 1.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构建人类(或地球)命运共同体。 2.为了远离战争与疫情,让我们“携起手来”构筑全球防线。 3.灾难之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4.灾难面前,人类只有团结互助,才能使世界更加和平、健康地发展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三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