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有*** 文档编号:213750 上传时间:2022-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滨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滨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滨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滨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滨州市山东省滨州市 2022 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材料一: “山水是观察历史的形而上尺度”,也是理解中国古文明的密钥。中国人是对山水自然情有独钟的民族, 李泽厚甚至认为, 在山水自然中浸染出来的 “中国的山水画有如西方的十字架” 。寄情山水,隐逸江湖,从来就是中国文人的一大梦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自然山水在中国文化中始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意念或者意象角色,潜移默化,影响至深。在古

2、代,河流可能更具有交通、经济乃至社会意义,也就是说,在自然属性之外,河流还有明显的经济属性、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古人对江河湖海的理解与情感也和今人远远不同。对于绝大多数一辈子没走出过乡村、没见过大海的古人来说,大江大河通向广袤无垠的四海八荒,大江大河就是海,代表的就是遥远陌生的未知世界。如果说乡土是家乡,是此在,是周而复始的熟悉的静态生活;那么江湖就是他者,是远行和异乡,是流动和逃离。 历史学者魏斌,多年来悉心研究六朝时期“山岳文化景观的生成过程及其空间关系”,著有“山中”的六朝史,在相关领域有开创性贡献。他认为,山中世界的基本特征是一定程度上的逃离性,是试图逃逸出国家权力的文化共同体。这是山

3、居的本意。东西方差不多同时出现了这种现象,但文化影响却颇有差异。在西方,山中修道院主要仍是作为一种信仰现象而存在。而在中国,以山寺、山馆为代表的山林文化空间,却溢出了信仰范畴,逐渐内化于知识精英的内心世界,成为一个独特的精神文化现象。“文化性的逃离者造就了超越的山水,而社会性的逃离者造就了侠义的江湖和山林,二者都是绵延中国历史中的内容”。 山林和江湖一样,在中国文化里极具象征意味。历史上的山林和江湖之间,充斥着失意政客、落魄文人、贬黜官员、不合于群的行为乖张者,以及放浪形骸、纵情山水的各色人等。人们从名利场逃离,从乡土社会中逃离;从蝇营狗苟钩心斗角或剑拔弩张中逃离,山水给了他们莫大的心灵寄托和

4、自由挥洒的精神空间。钱穆将中国文化区分为城市文化、乡镇文化、山林文化、江湖文化。他说:“中国古代有游侠,富流动性,山林人物富静定性;在山林而具流动性者,则谓之江湖。”“中国主要乃一静态社会,而江湖则为其静态下层一动态”概言之,社会化的山水即为江湖, 也可以说江湖就是人格化的山水, 是被赋予了人类情感和灵性的山水。江湖既有出世的一面, 也有入世的一面; 既有天人合一的飘逸空灵, 也有行侠仗义的快意恩仇,还有“伦常日用”的世俗烟火。江湖以其多重形式和不同侧面的“逃离性”,冲击着世代相传变动不居的乡土社会。 (摘编自黄杰“江湖”:乡土中国的另一种想象) 材料二:材料二: 探寻江湖的渊源,还需要远溯先

5、贤对水的认知。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分析,“江湖”这个词自诸子百家就有了特殊意义,水是流动的,动就摆脱了呆板而更具灵性,这似乎也符合了中国美学的一大特征:生命的体验哲学。因此孔子认为:智者乐水。而后朱子阐释说,聪明人通晓事理,才情学思如流水一般灵动;老庄哲学则认为“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些无疑为“江湖”注入了更多富有智慧和哲理的概念,也成为深入文人精神世界的出发点。 岳阳楼记中提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庙堂”与“江湖” 放在了两个不同的位置:从“庙堂”与“江湖”的来源看,两者最初的意义是毫不相干的,而此句一出,“庙堂”与“江湖”则是相对立而密不可分的。“庙堂”

6、与“江湖”,两者用儒家思想联系起来,表现了两种生存状态,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个体生命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准则,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文人士大夫终身信守的家国誓言。 左传宣公十二年有云:“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作为中国精英阶层的文人士大夫而言,政治旋涡是时刻存在,当仕途受挫,政治抱负难以舒展的时刻,“退”又是个人明志的最佳选择。“退”即是“不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从庙堂退出融入百姓民间,即便踏入了江湖。民间闲野与朝堂威严的位置对立引申出的江湖文化定位在了专制文化的对立面,这个对立,是审美取向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犹如美术史上的“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一般,而这个江湖是无

7、车马喧嚣的世外桃源,是个体明心见性、淡泊明志、独善其身的精神空间,是人品、学问、才情、思想的展现舞台,是大道无形的。 自李唐以来的文人, 常有退隐江湖远离朝堂的想法,“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舟行水上、行舟渡人,在这里实则是将作者由无奈的现实世界“渡”往江河湖海,是作者的精神寄托,恰如苏子诗云“江海寄余生”。儒道哲学交融,让隐逸思想为中国文人心灵避世打开一方天地,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古代的文人就常有“功成身退,归隐江湖”的想法, “壮志难酬不如逍遥于江湖”的潇洒天地间的独立意识,推崇“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宇宙观。 (摘编自来维志人文视野下的“江湖”小论) 1.下

8、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山水自然是中国人的情感载体,因此寄情山水、隐逸江湖成为中国文人的一个梦想。 B.山居是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其文化内涵也明显不同。 C.江湖具有象征意味,它是社会化、人格化的山水,被赋予了人类情感和性灵。 D.江湖文化与专制文化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它们代表了不同的审美取向和意识形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古代,河流的作用重大,它具有交通、经济、社会意义,现在其社会意义已经消失。 B.江湖具有动态性,是一个有着多种形式的复合性的社会存在,逃离性是其根本属性。 C.“庙堂”与“江湖”意

9、义本来毫不相干,用儒家思想联系起来后,看似对立,实则统一。 D.“退”是文人士大夫在人生困厄时的最佳选择,他们退出庙堂,就意味着踏入了江湖。 3.下列句子中“江湖”与材料中“江湖”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 (陶渊明与殷晋安别) B.江湖常有庙廊忧,逢人好谈天下事。 (方文寄怀鲁孺发天门) C.超然遂有江湖意,满纸为我书穷愁。(王安石和王胜之雪霁借马人省) D.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逃离是江湖文化的典型特点,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是怎样逐层对 “逃离” 进行阐述的。 (4 分) 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江湖文化产生的原因。(6

10、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616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亭前垂柳待春风亭前垂柳待春风 胡烟 往年临近小寒时节,总躲着寒冷,兀自在暖烘烘的房间里捧一杯红茶翻看闲书,又或者,邀几位好友吃火锅,围炉夜话。赏雪的兴致,是不大有的。谁知今年,格外想看雪景,却左右等不来雪。今日没有风,午后游陶然亭公园,见水面上,不,应该是冰面上,凉亭一座座,疏落有致,想象着,雪中亭子,该是绝有一番看头的。如同张岱湖心亭看雪中所言:“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地间的禅意,就那样从杭州的湖心亭发散开来,成为经典。 上一次游陶然亭公园, 还

11、是五月, 月季满园香扑鼻, 赏月季的人也满园。 如今, 草木尽枯,只剩下一丛丛竹还留有翠色。亭,便是绝对的主角。建筑之美,匠心之美,浓缩为一方方亭,浓郁的人文情怀,就在寒冬里,流淌于园林之中。 从陶然亭北门进入,正对着的是一座土山,拾级而上有亭,亭上有匾,黄苗子先生手书篆体“窑台”二字。 “窑台”之名有来历。据记载,明朝皇帝朱棣迁都到北京,设立了五个工厂,分别是方砖厂、亮瓦厂、细瓦厂、琉璃厂和黑窑厂,当初这片区域便是黑窑厂所在地。明朝末年,在高处修建了窑庙供奉窑神,所以称窑台。 窑台茶馆古色古香,正在营业,这是一个四方形的院落。院内有茶座,登高饮茶,可俯瞰湖面景色,别有风致。可惜这个时节,窑台

12、茶馆的户外茶座冷清着,大约只能等到来年春夏才会热闹起来。想起某年冬,我与友人在杭州西湖边的咏柳阁赏景喝茶,也是高处,满眼江南风韵, 树木是湿漉漉的浓绿, 与眼前这北方冬季的爽阔截然不同。 茶楼门口拉二胡唱京戏的大爷,精气神儿十足,便是给这番京城气象定了调门的。 下了窑台,便开始亲近偌大的湖和次第出现的亭。 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有深意,被称作园林之眼。山水之间,有了亭,便意味着有了人迹, 有了自然与人文相交汇的神气。 亭, 又象征漫漫羁旅中的停顿、 休憩。 途中一亭, 可歇脚,可眺远,宽慰人心。诗词歌赋中,有关亭的意象太多了。尤其文人画,山水雅集,少不了亭。想起“扬州八怪”的金农,他有一幅画,

13、耐人寻味又振奋人心,画满塘碧绿的莲叶,中央一茅草亭,亭中有一榻,一人高卧其上酣然大睡,题曰:“风来四面卧当中。”真是把“亭”的清凉之意画绝了。 陶然亭公园中的华夏名亭园,顾名思义,集中了全国最有特色的亭。大部分亭的原型,我是见过的。行走其间,像是穿梭于时空的隧道,穿起了往日行走的记忆。兰亭让我想起绍兴,那个春雨飘洒的日子,我在鹅池边默诵兰亭序,畅想曲水流觞的画面,归来后又在唐伯虎的兰亭雅集图卷、文徵明的兰亭修禊图和傅抱石的兰亭图中,对照自己的想象。百坡亭让我想起眉山,与一群文友同游三苏祠,竹林幽幽,亭小水阔,在百坡亭中静观隐于竹林中的东坡卧像,对苏东坡的人格和才学默默顶礼。二泉亭将我的记忆引向

14、惠山。三年前游览无锡惠山,半路下起瓢泼大雨,我和朋友狼狈不已,还没来得及领略被茶圣陆羽称作“天下第二泉” 的魅力, 便匆匆跑出来避雨。 坐在景区门前的茶馆里吃阳春面, 喝绿茶。 等了两个小时,雨仍不停。只好作罢。如今,站在二泉亭旁,恍兮惚兮,格外觉得亲切。 纪念欧阳修的醉翁亭,纪念屈原的独醒亭一座亭即是一个人。历史上那么多伟大的人格,竟然通过一个叫做“亭”的建筑,在天地间散发魅力,含蓄地讲述世道沧桑。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高妙的中国智慧。 说回赏雪,陶然亭公园中最适合在雪景中远观的亭子,该是灵巧的吹台亭。吹台亭的原型在扬州瘦西湖的小金山西麓,有一堤通入湖中,堤端一方亭,名“吹台”。乾隆皇帝下江南的

15、时候曾在这里钓过鱼,因而又叫钓鱼台。吹台亭为重檐四方亭,斗角黄墙,临湖三面皆开圆月门。站在亭中远望,一面荷塘假山,一面水波涟漪,一面与兰亭对望。下雪的时候,登临南面的清音阁,向吹台亭远望,雪白浑然,唯露四角像是淡淡墨痕,衬以残荷雪意,一定有雅趣。吹台亭本身很擅长借景,但殊不知自己本身成为别人眼中绝佳的风景。 除了各种风格的亭,湖岸的柳树也让我动容。柔美的垂柳,此时只余干干的枝条,在寒风中微微摆动。但它柔中带韧,不是能轻易扯得断的,蕴藏着生机勃发的力量,像是书法和绘画中的线条。这样的线条,最考验笔力。记得齐白石老人在一白高天下中,画雪中柳,仿佛可以感受到雪压在枝条上的重量。而在牧牛图中,绵绵长长

16、的柳枝,质朴生动,又传递了深深的乡愁,堪称神来之笔。我猜,白石老人一定对柳树作过细致的观察。陶然亭的柳,也让我想到颜真卿的书法代表作祭侄文稿,线条柔中带韧,深沉的质感,传递凝涩的情绪和沧桑的痛,直击人的心灵。 冬至之后,开始数九,从一九数到九九。从天寒地冻,数到春意满庭。陶然亭公园归来,我觉得,天地那么广阔,每一个时节都不可辜负。冬天里,不仅需要蜗居,也需要出门走走,就在身边不远处,便可以与古人相会,领略古诗词中的意象之美,与历史上闪光的人格对话。何乐而不为呢!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作者畅想有雪的陶然亭,回忆花香满园的陶然亭,各有一番景

17、致,但都不及冬日无雪的陶然亭更有魅力。 B.文章说茶楼门口拉二胡唱京戏的大爷给这番京城气象定了调门,“调门”指的是此地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和特色等。 C.漫步华夏名亭园,作者想起了绍兴,想起了眉山,想起了惠山,意在表达对往昔美好的怀念和恍若隔世的感叹。 D.陶然亭湖岸的垂柳,枝条虽然是千干的,但是柔中带韧,蕴藏着生机勃勃的力量和浓郁深沉的情愫。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写冬天的“窑台茶馆”冷冷清清,与作者在西湖边喝茶的情境形成对比,客观地写出了南北方冬天的不同特点。 B.文章语言富有特色,多处使用叠词,如“湿漉漉” “竹林幽幽”等,写出了物象的特点,音律

18、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C.文章说行走在华夏名亭园 “穿起了往日行走的记忆” , 与李白的诗句 “遥看瀑布挂前川”都运用了化动为静的手法。 D.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样,具有和谐自然的整体美感,体现出精巧的艺术构思。 8.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 (1)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有深意,被称作园林之眼。 (2)这是一种高妙的中国智慧。 9.作为一篇游记,本文用了大量篇幅写作者的联想与感受,对此请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35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2020 分)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李存孝,代州飞狐人也。本姓安,名敬思。太祖掠地代北得之,赐姓名,以为子,常从为骑将。晋取邢、沼、磁三州,存孝功为多。文德二年,存孝败梁将李谠,追击至马牢关。还攻潞州,唐以孙揆为潞州节度使。存孝以三百骑伏长子西崖谷间,伺揆军过,横击断之,擒揆以归。 存孝狻臂善射,身被重铠,橐弓坐槊,手舞铁楇,出入阵中,以两骑自从,战酣易骑,上下如飞。初,存孝取潞州功为多,而太祖别以大将康君立为潞州留后,存孝为汾州刺史,存孝负其功,不食者数日。晋军连岁攻赵常山,存孝常为先锋。赵王求救于幽州李匡威,匡威兵至,晋军辄引去。存孝素与存信有隙,存信谮之曰:“存孝有二心,常避

20、赵不击。”存孝不自安, 乃附梁通赵, 自归于唐, 因请会兵以伐晋。 晋击存孝, 存孝婴城自守。 太祖自将兵傅其城,掘堑以围之,存孝出兵冲击,堑不得成。人说存孝曰公所畏者晋王尔王俟堑成且留兵去诸将非公敌也虽堑何为存孝以为然纵兵成堑堑成,深沟高垒,不可近,存孝遂窘。城中食尽,登城呼曰:“儿蒙王恩,位至将相,岂欲舍父子而附仇讎,乃存信构陷之耳。愿生见王一言而死。”太祖哀之,遣刘夫人入城慰谕之。刘夫人引与俱来,存孝泥首请罪曰:“儿于晋有功而无过,所以至此,由存信为之耳!”太祖叱曰: “尔为书檄,罪我百端,亦存信为之邪?”缚载后车,至太原,车裂之以徇。然太祖惜其材,怅然恨诸将之不能容也,为之不视事者十余

21、日。康君立素与存信相善,存孝已死,太祖与诸将博,语及存孝,流涕不已,君立以为不然,太祖怒,鸩杀君立。君立与太祖俱起云中,累立战功,表昭义节度使,以存孝故杀之。 (节选自新五代史卷三十六) 注注 太祖, 指李克用 , 沙陀首领, 因功被唐封为晋王, 后来他的儿子李存勖建立后唐政权,追封他为唐太祖。文德,唐僖宗年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人说存孝曰/公所畏者/晋王尔/王俟堑成/且留兵去诸将/非公/敌也/虽堑何为/存孝以为然/纵兵成堑/ B.人说存孝曰/公所畏者/晋王尔/王俟堑成/且留兵去/诸将非公敌也/虽堑何为/存孝以为然/纵兵成堑/ C.人说存孝曰/公

22、所畏者/晋王/尔王俟堑成/且留兵去诸将/非公敌也/虽堑何为/存孝以为然/纵兵成堑/ D.人说存孝曰/公所畏者/晋王/尔王俟堑成/且留兵去/诸将非公/敌也/虽堑何为/存孝以为然/纵兵成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留后,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其实是个虚职,并没有实权。 B.檄,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有时特指声讨的文告。 C.鸩,古代传说中的毒鸟,据说用它的羽毛泡的酒可以毒死人,文中指用毒酒杀人。 D.表,古代的文体,给皇帝的书信、奏章,如陈情表。文中是“上表推荐”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

23、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存孝擅长射箭,勇武过人,而且有谋略,多次出征,战功卓著。打败梁王将领李谠,擒获唐潞州节度使孙揆。 B.攻取潞州后,李存孝认为自己功劳大却没得到应有的封赏,愤恨不平,因而背叛晋王,结交梁王和赵王,并归附了大唐。 C.李存孝轻信人言,坐视晋王军队修成环城深沟,使自己陷入困境。不得已用父子之情博取太祖哀怜,希望当面辩解请罪。 D.李存孝想把罪责推到李存信身上, 却无法开脱给太祖罗织罪名的罪行, 最后被绑在车上,押至太原,车裂示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存孝素与存信有隙,存信谮之曰:“存孝有二心,常避赵不击。” (2)然太祖惜其材,怅

24、然恨诸将之不能容也,为之不视事者十余日。 14.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太祖对李存孝的赏识与爱惜?(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寿赵茂嘉寿赵茂嘉郎中二首(其一)郎中二首(其一) 辛弃疾 玉色长身白首郎,当年麾节几甘棠。 力贫活物阴功大,未老垂车逸兴长。 久矣如今太公望,岿然真是鲁灵光。 朝廷正尔尊黄发,稳驾蒲轮觐玉皇。 注注 赵茂嘉:曾除江西提刑,于铅山置兼济仓,平稳谷价,造福乡里。甘棠:传说周武王时,召伯巡行南国,曾憩于甘棠树下,后人思其德,作甘棠诗。遂用作称颂官吏政绩之词。垂车:悬

25、车,辞官家居。鲁灵光:宫殿名,屡经战乱而依然存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句描写赵茂嘉的外貌形象,夸赞其身材修长,鹤发童颜。 B.第三句歌颂赵茂嘉竭尽全力扶困济难,拯救他人,功德无量。 C.第四句写赵茂嘉未老就已辞官,闲居时超脱豪迈,兴致盎然。 D.第六句中“鲁灵光”用比拟手法,写出赵茂嘉健壮挺立的样子。 16.作为一首祝寿诗,后两联是如何表达祝福之意的?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1 小题,小题,6 6 分)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

26、如果害怕骄傲自满就要“ ”,如果施加恩泽就要“ ”。 ( 2 ) 归 有 光 的 项 脊 轩 志 写 庭 院 中 风 景 优 美 , 每 月 十 五 的 夜 里 ,“ , ”,风一吹,影子也跟着摇曳,十分可爱。 (3)“英雄”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在作品中常用来表达对某人的敬仰或作者的某种抱负,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20 分)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6 6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人们对于浪漫的定义,一定是顾盼生姿、充满幻想、自由又诗意的。而先农坛仿佛是浪漫定义的另一面,它更沉默

27、温文。( )先农坛自身神奇的土木结构和“金龙和玺”彩绘的华 丽 艺 术 表 达 效 果 , 将 以 先 农 坛 为 代 表 的 中 国 祭 祀 营 造 背 后 典 雅 精 致 的 艺术、 的建筑构造展现得 。 华夏营造的精神、技术和制度蕴含五千年的强大生命力,在那个时代喷薄而出,又在这个时代被发扬光大,完整传承。先农坛建筑群的古朴大气与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中展品“藻井”的璀璨绮丽 。 作为一个鲜明地标性建筑, 它代表着中国延续千年的农耕文明。在农民“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的辛苦劳作中,农耕代表的是“ ”的低调沉默;而与之相对应的天坛,则更要有“仰望星空”的恣肆想象。在这样的对比下,原本低调的先

28、农坛更显踏实沉静。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匠心独运 酣畅淋漓 交相辉映 踏踏实实 B.独具一格 酣畅淋漓 相得益彰 踏踏实实 C.独具一格 淋漓尽致 交相辉映 脚踏实地 D.匠心独运 淋漓尽致 相得益彰 脚踏实地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它安静地伫立在西城区东经路 21 号,北京中轴线的南端,名闻天下、瑰丽端庄的天坛和它遥相呼应。 B.在西城区东经路 21 号,北京中轴线的南端,它安静地伫立着,和名闻天下、瑰丽端庄的天坛遥相呼应。 C.它安静地伫立在西城区东经路 21 号,北京中轴线的南端,和名闻天下、瑰丽端庄

29、的天坛遥相呼应。 D.在西城区东经路 21 号,北京中轴线的南端,它安静地伫立着,名闻天下、瑰丽端主的天坛和它遥相呼应。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 无论是北方的元宵还是南方的汤圆,外皮都是用糯米粉做的。糯米含有较多的支链淀粉,黏性高, ,肠胃 功能不佳者、老年人、小孩,在食用时应特别留意。元宵或汤圆的馅种类多样,常见的芝麻、花生、果仁等都是高脂肪的食材, ,为提高香 甜程度还会加入猪油和糖。所以,别看元宵或汤圆个头不大, 。以常见的芝麻元宵为例,大约 8 个元宵相当于 1 碗白米饭的热量。

30、元宵和汤圆外皮光滑软糯,在食用过程中容易滑落到气管。老人和儿童吞咽功能较差切忌不要将整个元宵或汤圆一口吞下,应细嚼慢咽,少量多次,小口进食。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老人和儿童吞咽功能较差,切忌将整个元宵或汤圆一口吞下,应小口进食,少量多次,细嚼慢咽 B.老人和儿童吞咽功能较差,切忌不要将整个元宵或汤圆一口吞下,应小口进食,少量多次,细嚼慢咽 C.老人和儿童吞咽功能较差,切忌不要将整个元宵或汤圆一口吞下,应细嚼慢咽,小口进食,少量多次 D.老人和儿童吞咽功能较差,切忌将整个元宵或汤圆一口吞下,应少量多次,小口进食,细嚼慢咽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

31、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8 个字。(6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1 1 小题,小题,5 5 分)分) 22.请为下面一则新闻报道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 14 个字。(5 分) 2 月 4 日晚,中国为世界奉献了一场美轮美奂、诗意盎然的视觉盛宴。许多国外媒体纷纷将镜头对准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英国泰晤士报称张艺谋导演“将天下大同的理念完美贯穿在精美的舞蹈编排之中”;英国卫报总结出开幕式难忘的 11 个瞬间,包括立舂仪典、独特的主火炬点燃仪式等;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评论道,开幕式上中西文化在一片片雪花中相互交融,熠熠生辉。 四、写作(四、写作(6060 分)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作为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可谓家喻户晓。“未来”是期待、是憧憬、是未知,不是“现在”。而有哲人说,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也有人说,每个人都需要立足现在而谋划未来;还有人说,你现在所偷的懒,都会变成未来的坎可见,所谓“未来”,就是“现在”。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二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