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案(共8课)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209109 上传时间:2022-03-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新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案(共8课)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2新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案(共8课)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22新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案(共8课)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22新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案(共8课)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22新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案(共8课)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动物的一生动物的一生 本单元以蚕的一生研究为载体,由蚕的一生延伸到昆虫的一生,再到更多动物的一生。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构建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通过对不同阶段蚕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现象的观察,帮助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的联系。整个单元饲养、观察、记录、交流、展示等活动贯穿始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录、整理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形成结论等能力。 本单元共 8 课,大致分为 2 个部分。 第1课和第36课“迎接蚕宝宝的到来”“蚕长大了”“蚕变了新模样”“茧中钻出了蚕蛾”与“蚕的一生”,以蚕为主要研究对象,呈现了蚕的生命周期现象。 第 2 课和第 78 课“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2、“动物的繁殖”与“动物的一生”, 是对蚕卵、 蚕的繁殖、蚕的一生认识的延伸,引导学生形成对更多动物卵、动物的繁殖和动物一生的认识,帮助学生逐步构建动物生命周期模型,感受动物生命过程的丰富多彩。 小学生天生对动物感到亲切并充满好奇,饲养小动物是他们喜闻乐见的科学实践活动。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生活中对身边的动物有过初步的观察和研究,了解了一些常见动物的生活习性,对动物的生命周期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养过蚕的学生较少,所以学生对养蚕充满兴趣。 不过, 小学生对饲养蚕宝宝的过程还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持之以恒地观察与记录的能力。 1 努力做到科学的立场与学生的立场相统一。 实施本单元的教学时,

3、既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观察研究、收集和分析信息、交流探讨等探究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和计算思维、建构解释和设计解决方案等探究能力。因此,教学应采用设疑激趣、观察记录、交流讨论等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对动物生命活动现象及生命周期的认识。 2努力做到教材的编排与其他的内容相适应。由于蚕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足够的时间,学生在观察蚕生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状况, 例如教学间隔过长, 学生遗忘作业; 意外状况频繁,学生难继续;作业本身难度高,学生易受挫;评价激励不当,学生无动力等。面对这些状况,可以灵活处理教科书的编排,如与另一个单元的内容交叉开展,这样既与学生养蚕的进度保持相对一致,又保证学生

4、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完成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第第 1 1 课课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包括颜色、大小、形状等。 2.知道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孕育着新生命。 3.知道蚁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 2 4.知道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感官及工具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2.能用画图、文字等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3.能用收集资料或访谈的方法获得养蚕的相关知识。 4.能制订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并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 1.对观察蚕卵及养蚕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对饲养的蚕表现出

5、爱心及责任心,能细心照管蚁蚕。 3.能在课后坚持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不断改进养蚕技术以适应自己的需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记录并描述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难点细心地进行养蚕活动并制订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 【教学准备】 学生蚕卵、放大镜、尺子、桑叶、养蚕用的纸盒、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蚕房的制作视频、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蚕的图片。)你们认识这个小动物吗?(预设:它是蚕。)你们养过蚕吗?(预设:养过;没养过,但是见过。)你们知道有关蚕的哪些知识?(预设:蚕要吃桑叶;蚕会吐丝;蚕会结茧;) 2.揭题:像蜗

6、牛和鱼一样,蚕也是从卵开始它的生命历程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板书: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关于养蚕的已有经历和已有认知,帮助教师找到教学的起点,揭示本课课题。 卵:成熟的雌性生殖细胞,一般呈球形或卵圆形,内含大量的营养物质,是动物发育的第一个阶段。不同类动物的卵,大小差别很大。 二、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观察蚕卵 1.过渡: 你们观察过蚕卵吗?它是什么样的?(预设: 观察过, 蚕卵很小, 像一粒粒的小芝麻。 )蚕卵具体是怎样的呢?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 3 2.活动:给各小组分发蚕卵,引导学生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3.提问:在观察的过程

7、中,大家产生了什么疑问吗?(预设:为什么蚕卵有不同的颜色?为什么有的蚕卵中心有小孔?蚕卵中心的凹陷是什么) 4.讲解:蚕卵的颜色不同表示它所处的时期不同。一般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黄色的,经过 12 天变成淡红色或浅褐色,再经过 34 天变成灰绿色或紫黑色,然后一直到孵化前都不再发生变化。白色且上面有小孔的卵是蚁蚕(蚕宝宝)从蚕卵中钻出来后留下的卵壳。蚕卵上的凹陷叫卵涡,一般呈椭圆形,如果呈三角形或有棱角则为死卵。 5.布置任务:请大家课后关注不同颜色的蚕卵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变化情况并和同学交流。 探索二: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 1.过渡:大家刚才观察到了蚕宝宝从卵中钻出后留下的白色卵壳,像蚕宝

8、宝这样,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的过程叫孵化。那么,蚕卵是怎么孵化出蚕宝宝的呢? 2.活动:出示蚕卵孵化的资料,引导学生认真阅读。 3.提问:蚕宝宝孵化出来需要什么条件?(预设:需要流通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4.追问:蚕宝宝吃什么?(预设:新鲜的桑叶。)它的生长还需要什么?(预设:需要干净通风的生活环境和适宜的温度。)为了保证蚕宝宝健康地生长,我们能做些什么?(预设:给蚕宝宝做一个蚕房。) 5.活动: 播放蚕房的制作视频, 引导学生认真观看, 然后分发材料, 指导学生分组制作蚕房。(教学提示:提前准备好孵化出的蚁蚕。) 探索三:做观察计划 1.过渡:你们见过自己刚出生不久的样子吗?

9、(预设:见过,爸爸妈妈给我拍了照片。)爸爸妈妈给你们拍照片是想记录你们的成长,那你们想记录自己养的蚕宝宝的成长吗?(预设:想。) 2.提问:如果坚持对蚕进行长期观察和记录,我们就可以了解蚕的一生。你们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呢?(预设: 蚕的体长、 蚕的样子、 蚕发生的变化)用什么方法记录呢?(预设:写观察日记、画图、拍照、录制视频) 3.布置任务: 请大家参考教材 P24“蚕的一生观察计划”, 组内讨论并制订自己的观察计划。 设计意图蚕的一生从蚕卵开始,因此先引导学生观察蚕卵,并用画图及文字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培养学生描述事物主要特征和整理、记录信息的能力。再通过阅读资料和制作蚕房,让学生

10、了解为迎接蚕宝宝需要做的准备。最后通过给出观察计划范例,让学生学习一些观察与记录的技巧与方法,并意识到要了解一个动物的一生,需要长期地观察和记录。 三、拓展与小结 1.过渡:大家为蚕宝宝做好了“家”,也制订了蚕宝宝的观察计划,接下来,就等你们的蚕宝宝出生了。 4 2.布置任务:请大家课后每天观察记录蚕卵的变化,将蚕宝宝出生的日期和样子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中。 3.小结:希望大家能运用所学知识,科学养蚕,及时记录,争做“养蚕小能手”。 设计意图观察和记录蚕卵的孵化是研究蚕的一生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激励学生坚持观察和记录。 【教学后记】 第第 2 2 课课 认识其他动物的卵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教学目

11、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2.知道卵是动物一生的初始阶段,卵孵化发育成小动物。 3.知道不同动物的卵外部形态不同,但内部结构相似。 4.知道鸡卵包括卵壳、卵白、卵黄、气室等结构。 5.知道卵壳具有保护卵的作用, 卵白为卵提供水分和营养物质, 卵黄为卵孵化提供营养物质,气室为卵孵化提供氧气,胚盘发育成小动物。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对卵进行简单分类。 2.能观察并识别鸡卵的内部结构。 3.能根据卵各部分结构的特点,推测各部分的功能。 科学态度目标 1.对卵为什么能孵化出小动物有好奇心,对动物卵有探究的兴趣。 2.能通过研究动物卵体会生命的多

12、样性和可延续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人类行为能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生长。 5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较不同动物卵的特征,认识动物卵是多种多样的。 难点观察、识别鸡卵的内部结构,了解卵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 【教学准备】 学生生鸡蛋、放大镜、培养皿、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熟鸡蛋、小鸡孵化过程的视频、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引入: (教学提示: 出示蚁蚕的图片。 )请大家回忆上节课的知识, 蚕宝宝是从哪里来的呢?(预设:蚕卵。)像蚕一样,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2.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动物?(预设:鸡、鸭、鱼、青蛙、乌龟) 3.揭题:不同动物

13、的卵一样吗?动物的卵里都有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其他动物的卵。(板书: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设计意图以学生对蚕和蚕卵的认识为基础,直接呈现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这一事实, 由此引发学生对更多动物卵的关注, 并将研究的话题聚焦到不同动物的卵的相同和不同。 二、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观察不同动物的卵 1.过渡:在观察其他动物的卵之前,请大家先帮各种动物卵找到妈妈。 动物和它们的卵 2.布置任务:真厉害,大家都找对了!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蚕卵,现在我们用同样的方法,从形状、大小、颜色和软硬等方面来观察这些动物的卵的相同和不同。完成观察后组内讨论,并将达成一致的结果记录下来。 3.提问:观察完这些

14、动物的卵,你们有什么发现?(预设:不同动物的卵的形状、大小、颜色以及软硬各有不同。) 4.讲解:自然界中的动物多种多样,动物的卵也多种多样,各种动物的卵存在一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些卵,我们可以给卵分类。 5.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讨论,确定一个标准给卵分类,并将分类结果汇总到班级记录表中。 6.小结:蛇、鸡、鱼、蛙、龟、蚂蚁等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它们的卵的形状、大小、颜色、软硬各不相同。蛇、鸡、龟的卵外有硬壳,鱼、蛙、蚂蚁的卵外没有硬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研究卵的外部形态特征,使他们认识更多动物的卵,并学习用分类的方法研究生物世界,感悟动物卵的多种多样,领悟动物多样性与共同

15、性的统一。 6 探索二: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 1.过渡:鸡蛋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卵,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呢? 2.布置任务:请大家按照自己的印象,将鸡蛋里面的样子画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3.演示:鸡蛋的内部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教学提示:出示一颗熟鸡蛋,纵向切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4.讲解:鸡蛋最外层的坚固结构叫卵壳,卵壳内部空的地方叫气室,白色部分叫卵白,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蛋白”,中间呈黄色的球形体叫卵黄。 5.过渡:煮熟的鸡蛋内部结构是这样的,那么生鸡蛋里面也有这些结构吗?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 6.活动:给各小组分发生鸡蛋、培养皿和放大镜,指导学生观察生鸡蛋的内部结构,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16、7.布置任务:请大家根据观察到的新发现,在学生活动手册上重新绘制鸡蛋的内部结构,并在小组内讨论,推测鸡蛋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8.小结:(教学提示:播放小鸡孵化过程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鸡蛋中的卵黄主要为胚胎的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它上面的小白点叫胚盘,小鸡就是由胚盘发育而成的。卵白为胚胎的发育提供水分和养料, 也有防震和保护作用。 卵壳具有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是外层的保护结构。卵壳表面有许多小孔,外面的空气能通过小孔进入气室并贮存在气室里,供小鸡破壳前呼吸。同时,气室能防止卵内液体体积增大时胀破卵壳。 设计意图通过对生鸡蛋和熟鸡蛋结构的对比观察,让学生发现鸡卵的主要结构有

17、卵壳、卵白、卵黄、气室和胚盘,并引导学生推测各部分的作用,再进行总结,培养学生基于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推测并用论据论述的能力。 三、拓展与小结 1.提问: 我们今天重点观察了鸡蛋等其他动物的卵, 你们的蚕卵这几天发生变化了吗?(预设:没有;有变化,有的已经孵化出了蚕宝宝。) 2.布置任务:请大家课后继续观察蚕卵的变化。如果孵化出蚁蚕了,就选择一只蚕做上记号作为重点观察对象,记录它的生长变化情况。可以将一枚一元硬币放在蚕宝宝中间作为参照,观察并比较蚕宝宝身体长度的变化。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既提出了任务要求,又提供了观察记录的好方法。这样学生既能掌握科学地观察蚕的生长变化的方法,也能长期坚持记录下去,

18、使学生逐渐养成坚持观察、有效记录的好习惯。 【教学后记】 第第 3 3 课课 蚕长大了蚕长大了 7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蚕的幼虫生长过程中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 2.知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 3.知道蚕的身体能够感知外界环境的刺激。 4.知道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有口、眼、足、气门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查阅资料和积累经验,掌握正确的养蚕方法。 2.能用文字和图画描述幼蚕的形态特征。 3.会借助尺子、放大镜等工具观察幼蚕的生长变化。 4.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幼蚕身体变化及生命活动现象。 科学态度目

19、标 1.对养蚕活动及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兴趣。 2.能够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3.能够理解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能体会动物健康生活需要适宜的环境,人类行为影响动物生存。 2.知道蚕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到人类生活与动物息息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交流养蚕过程中的新发现,观察蚕幼虫的生命活动。 难点认识蚕幼虫的身体结构及对应的功能。 【教学准备】 学生4 龄期的幼蚕、桑叶、棉签、放大镜、尺子、蚕的幼虫生命活动观察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蚕吐丝结茧的视频、给蚕结茧用的小架子或小格子、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

20、.引入:(教学提示:提前通知学生把自己养的蚕连同蚕房及桑叶一起带到学校。)同学们饲养的蚕宝宝现在长得怎么样了?(预设:长大了;长得白白胖胖的。) 2.布置任务: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请相邻小组之间互相观察对方养的蚕,看看哪一组的蚕长得好,并交流养蚕的成功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 8 聚焦 3.提问: 大家还记得刚出生的蚕的幼虫是什么样的吗?(预设: 黑色的, 小小的, 像蚂蚁一样,身上有很多细毛。) 4.揭题:长大一些的蚕的幼虫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大的蚕。(板书:蚕长大了) 设计意图通过互相观察养的蚕并交流养蚕经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养蚕方法。引入幼虫的概念,使学生将生活词汇转换

21、成科学词汇。再引导学生回顾刚出生的蚁蚕的样子,并提问“长大的蚕又是怎样的” ,激发学生探索长大的蚕的兴趣,同时揭示本课主题。 二、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观察蚕的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 1.过渡: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有哪些生命活动呢?它们的“家”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 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观察蚕和蚕生活的蚕房,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中。(教学提示: 以学生带来的蚕和蚕房作为观察对象, 若一组带来多份蚕和蚕房, 可选择生长状况最好、接近 4 龄期的蚕进行观察;若学生养的蚕不够,教师需准备一些供观察的蚕。) 3.提问:我们怎么知道蚕还活着呢?(预设:蚕在动;蚕在吃东西;蚕在排便

22、;)这一次看到的和上一次有什么不一样?(预设:身体更大一些,颜色更白一些,周围的丝更多一些。) 4.追问:为了让蚕健康地生长,我们应该保证蚕的哪些生命需求呢?(预设:及时更换新鲜、晾干的桑叶,定期清理残叶和粪便,保持蚕房干净卫生。) 5.讲解: 蚕的生长需要进食和排便, 因此需要定期清理蚕房以保持卫生。 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个过程叫蜕皮。蚕蜕皮前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从蚁蚕到吐丝结茧,蚕共需蜕 4 次皮。蚕每蜕一次皮增加一龄,5 龄蚕开始吐丝结茧。 探索二:观察并描述蚕的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 1.过渡:我们刚才观察了蚕的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接下来,我们就来

23、观察它们的外部形态特征吧! 2.活动:指导学生用肉眼观察蚕的幼虫的颜色、形状、大小以及它的食物,并提醒学生蚕的幼虫非常柔弱,不能用手触摸。 3.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预设:蚕的幼虫是白色的,形状是圆圆胖胖的,约 5 厘米长,它吃的桑叶都留下弧形的咬痕。) 4.布置任务:蚕的幼虫身体呈圆筒形,包括头、胸、腹三部分。那么,蚕的各个部分具体是怎样的呢?请大家用放大镜继续观察,并将观察结果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中。 5.提问:这次,你们又观察到了什么?(预设:蚕的头部有嘴巴,可以吃桑叶;蚕的身体有很9 多节,有几节上长了脚,可以帮助爬行;蚕的身体两侧有小黑点;) 6.讲解:(教学提示:出示

24、蚕的身体结构图。)蚕的头部有口,主要作用是取食;胸部由 3 个体节组成,每节有一对胸足,主要用于协助蚕进食;腹部由 10 个体节组成,有 4 对腹足,主要作用是运动;身体两侧的小黑点叫气门,主要作用是呼吸。 7.提问:大家试着用棉签轻轻触碰蚕身体的各个部分,它有什么反应?(预设:蚕会躲避棉签的刺激。) 8.讲解:蚕的头部还有眼,它是用眼和皮肤等器官来感知环境的。 设计意图先从多个方面观察蚕的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帮助学生构建对蚕的幼虫的生活习性的认知。再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细节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蚕的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帮助学生了解蚕的幼虫并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提升研究动物外部形态特征的能力。 三

25、、拓展与小结 1.过渡:蜕完皮的蚕下一阶段会怎样呢?(教学提示:播放蚕吐丝结茧的视频。) 2.讲解:蚕蜕皮 4 次后再经过约一个星期的时间就不再吃桑叶,身体变得发黄发亮,并开始寻找吐丝结茧的地方。如果熟蚕没有合适的地方来结茧,就容易出现丝中毒而死亡的情况。 3.布置任务:为了让蚕更好地吐丝结茧,请大家利用课后时间在蚕房中搭建一些小架子或用纸做些小格子, 为蚕结茧做准备。 然后观察蚕吐丝的过程, 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 (教学提示:出示做好的小架子或小格子,演示制作方法,并提醒学生将具有即将结茧特征的蚕放到架子上或格子上。) 设计意图告知学生准备开始结茧的蚕的特征, 并指导学生为蚕制作结茧的小

26、架子或小格子,帮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以便及时观察和记录。 【教学后记】 第第 4 4 课课 蚕变了新模样蚕变了新模样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0 1.知道蚕蛹由蚕的幼虫发育而来,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2.知道蚕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外部特征与幼虫区别很大。 3.知道蚕茧具有保护蚕蛹的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基于课前观察,概括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与同学交流。 2.能根据观察获得的信息,推测蚕茧中有蛹,及蚕蛹身体可能发生的变化。 3.会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 4.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坚持

27、长期观察,及时记录蚕吐丝结茧的过程。 2.对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 3.真实记录并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4.与同学交流过程中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通过蚕丝与人类的关系,初步理解人类的生活依赖自然,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改善自己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交流蚕吐丝结茧的过程,观察并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 难点比较蚕蛹与蚕的幼虫的相同与不同,进一步认识两者的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蚕茧、培养皿、放大镜、小剪刀、手电筒、尺子、棉签。 教师蚕吐丝结茧过程的视频、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引入:(教学提示:提前通知学生

28、把蚕房搬来学校,此部分适合在蚕结茧 34 天后进行。)前面我们学习了在蚕房中搭建小架子或小格子, 为蚕吐丝结茧做准备。 你们的蚕结茧了吗?(预设:结茧了。)你们的蚕现在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的?(预设:蚕被包裹在蚕茧中,看不到。) 2.提问: 请大家猜测一下, 茧中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呢?(预设: 变成了和以前不同的样子。 ) 聚焦 3.揭题:现在,大家的蚕的幼虫都被蚕丝包裹了起来,形成了蚕茧。蚕茧是怎样形成的?你们都认为蚕结完茧后变成了新模样,会是什么模样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蚕的新模样。(板书:蚕变了新模样) 11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课前观察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蚕茧中蚕的新模样

29、的兴趣。 二、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描述蚕吐丝结茧的过程 1.过渡:你们都观察到了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做好记录了吗?(预设:观察到了,做好了记录。) 2.布置任务:蚕茧是怎样形成的呢?蚕在吐丝前、吐丝时、吐丝后分别有哪些表现?请大家分组交流观察结果并总结出蚕吐丝过程中的表现。 3.活动:播放蚕吐丝结茧过程的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并补充自己的记录。 4.小结:即将吐丝的蚕身体缩短,发黄而透明;当蚕吐丝时,身体逐渐变黄变干,头胸昂起,口吐丝缕,头部来回摆动寻找可以固定蚕丝的地方,并用蚕丝将自己包裹起来,直到被完全包裹在蚕茧中。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描述蚕吐丝结茧的过程,既是对课外活动的检查,也是帮助

30、学生进一步完善关于幼虫发育成蛹的认识。 探索二:观察蚕茧中的蚕蛹 1.过渡: 大家养的蚕结出来的蚕茧都是一样的吗?(预设: 不一样。 )有哪些不一样呢?(预设:颜色不一样,有白色、黄色、肉红色、淡绿色等;形状不一样,有椭圆形、球形、纺锤形等;大小不一样,有的茧大,有的茧小;)我们怎么确定蚕还在蚕茧里呢? 2.活动: 指导学生取下自己蚕房中的蚕茧, 轻轻摇一摇、 放在耳边听一听或者用灯光照一照。 3.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预设:摇一摇蚕茧,发现里面有东西在晃动;用耳朵听,蚕茧里面没有声音;用灯光照蚕茧,可以看到里面有一团黑黑的东西。) 4.追问:蚕茧里“黑黑的”一团是蚕蛹,是蚕的幼虫和成虫之间

31、的一个过渡形态。你们推测一下,蚕蛹会是怎样的呢?(教学提示:鼓励学生大胆推测并说出推测的理由。) 5.布置任务:大家的想象力很丰富,推测得也比较科学。那么,蚕蛹到底是不是和你们推测的一样呢?让我们打开一个蚕茧看看吧! 6.提问:和蚕的幼虫相比,蚕蛹有什么不同?(预设:蚕的幼虫是长条的圆筒形,白色,而蚕蛹是粗短的纺锤形,深褐色。)蚕茧里面只有蚕蛹吗?(预设:还有一层皮,应该是蚕第 5 次蜕下的皮。) 7.讲解:(教学提示:出示蚕蛹的结构图。)蚕蛹的身体呈纺锤形,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胸足和翅的雏形;腹部有 9 个体节。在蚕的一生中,蚕是幼虫,蛹是蚕生命的另一个发展

32、阶段。 设计意图通过解剖蚕茧、 观察蚕蛹, 使学生认识到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12 采用画图的方法,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蚕蛹的结构, 方便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了解蚕蛹的身体结构。 三、拓展与小结 1.拓展:蚕是一种昆虫,自然界许多昆虫也像蚕一样会经过蛹的阶段,比如蜜蜂、蚂蚁、苍蝇、蝴蝶等。(教学提示:出示蚂蚁、蝴蝶、蜜蜂与它们的蛹的图片。) 2.布置任务: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会经历蛹的阶段的动物吧! 设计意图由对蚕这一种动物的认识拓展到对与其相似的一类动物的认识,渗透着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同时为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积累感性经验。 【教学后记】 第第 5

33、 5 课课 茧中钻出了蚕蛾茧中钻出了蚕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蚕蛾是蚕的成虫,是由蚕蛹发育来的。 2.知道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 3.知道蚕蛾有雌雄之分。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4.知道蚕是昆虫,昆虫具有共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基于课前观察记录的信息,描述蚕蛾的主要生命活动现象。 2.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 3.能根据外部形态特征识别雄性蚕蛾和雌性蚕蛾。 4.能基于对蚕蛾和蚕蛹的观察比较,推测蚕蛾身体各部分结构与蚕蛹的联系。 5.能依据昆虫的共同特征,认识更多的昆虫。 科学态度目标 1.

34、愿意采用多种方法观察蚕蛾,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神奇。 2.敢于表达、乐于分享观察蚕生命过程的收获。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3 能在较长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难点比较蚕蛹和蚕蛾的形态,推测蚕蛾与蚕蛹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学生蚕蛾、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蚕蛾破茧羽化的视频、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引入:一段时间过去了,你们的蚕茧发生了什么新变化呢?(预设:蚕茧破了一个洞;蚕茧里面钻出了蚕蛾;蚕茧变空了,里面有一些皮;) 2.讲解:蚕吐丝结茧后,经过 1015 天,蚕茧中钻出了蚕蛾。蚕蛾是

35、蚕的成虫,也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阶段。 3.揭题:蚕蛾长什么样?与蚕的幼虫和蛹相比,蚕蛾身体的外部形态特征又有什么不同?它的生活习性发生了什么变化?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蚕蛾。(板书:茧中钻出了蚕蛾)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蚕茧发生了什么变化” ,引发学生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告知学生茧中会钻出蚕蛾,明确本课主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交流与蚕蛾有关的新发现 1.过渡:大家都有观察到蚕蛾破茧的过程吗?(预设:观察到了;没有,只看到已经出茧的蚕蛾;) 2.布置任务:请大家在组内交流这段时间观察到的有关蚕蛾的生命活动现象,达成一致意见后选出代表进行班级交流。 3.活动:

36、播放蚕蛾破茧羽化的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寻找自己以前未观察到的细节。 4.小结:蚕蛾破茧前会从口器中分泌液体,使蚕茧软化、变薄,直至出现一个小洞,蚕蛾会从小洞中慢慢钻出。蚕蛾钻出蚕茧后不久就会交尾,交尾 34 小时后,雌蛾开始产卵,产卵不久后它们就会相继死去。 探索二:观察蚕蛾 1.过渡:我们知道了蚕蛾破茧的过程,也知道了蚕蛾破茧之后的生命很短暂,接下来,让我们详细地了解一下蚕蛾。(教学提示:指导学生再次观察自己蚕房中的蚕蛾。) 2.提问:蚕蛾吃东西吗?吃什么?(预设:蚕蛾不吃东西。) 3.追问:蚕蛾运动吗?怎样运动?(预设:蚕蛾会运动,但是不会飞,只能用足爬行。) 14 4.布置任务:蚕蛾

37、的身体是怎样的呢?它与蚕的幼虫以及蚕蛹有怎样的区别?接下来,请大家仔细观察蚕蛾,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5.小结: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具有这种身体结构的动物是昆虫。 6.提问:你们观察到的蚕蛾都一样吗?(预设:不一样,有的蚕蛾腹部大、翅膀小,有的蚕蛾腹部小、翅膀大;有的蚕蛾触角为灰色,有的为黑色。) 7.讲解:蚕蛾有雌雄之分,雌蛾体大,触角灰色,腹部肥大,翅短小,爬行慢;雄蛾体小,触角黑色,腹部狭长,翅大,爬行较快,翅膀振动快。 探索三:比较蚕蛾与蚕蛹的外部特征 1.过渡:蚕蛾是蚕蛹变成的吗?(预设:是。)怎么证明呢?(预设:可以剪开蚕茧,看看里面还有

38、没有蚕蛹。) 2.演示:剪开一个钻出蚕蛾后的蚕茧,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茧中没有蚕蛹。 3.布置任务:我们已经知道蚕蛾是由蚕蛹发育而来的,那么蚕蛾和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请大家仔细观察并推测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可能是由蚕蛹的哪部分发育来的。(教学提示:出示教材 P33 蚕蛾和蚕蛹结构对比图。) 4.小结:蚕蛾和蚕蛹的身体都分成头、胸、腹三部分,蚕蛹的头、胸、腹分别发育成了蚕蛾的头、胸、腹,蚕蛹的翅和触角的雏形以及足分别发育成了蚕蛾的翅膀、触角和足。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基于课前的观察记录交流近一段时间所观察到的蚕蛾破茧而出、 交配、产卵等生命活动现象,帮助学生建构对蚕一生生长变化的认

39、识。再通过观察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和行为, 帮助学生建构对昆虫的认识。 最后通过比较蚕蛾和蚕蛹的外部特征, 建立蛹和蛾的联系,使学生形成对蚕的发育过程的完整认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拓展与小结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教材 P33 蚂蚁、蜻蜓、蝴蝶、蝙蝠、蜂鸟和壁虎的图片。)图中哪些动物属于昆虫?(预设:蚂蚁、蜻蜓、蝴蝶。)你们判断的依据是什么?(预设:它们的身体都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2.布置任务:请大家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寻找更多昆虫吧!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由对蚕的认识拓展到对昆虫这类动物的认识,强化学生对于昆虫这类动物共同特征的

40、认识。 【教学后记】 15 第第 6 6 课课 蚕的一生蚕的一生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空气、食物、生活空间以及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知道蚕与所有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过程。 3.知道蚕的一生可以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身体形态、行为表现各不相同。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采用适合的方式交流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 2.能基于观察记录,描述蚕一生经历的生命过程。 3.能用数学的方法统计蚕的不同阶段经历的时间以及蚕的寿命。 科学态度目标 1.真实客观地陈述自己的观察记录结果。 2.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成果,倾听并吸纳他人的观点。

41、 3.体会到坚持长期观察并及时做好记录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蚕一生生长发育的条件和过程。 难点整理关于蚕的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资料。 【教学准备】 学生“蚕的一生”活动记录单、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蚕的一生”观察计划(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引入: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整个养蚕过程中,你们的蚕宝宝都经历了哪些过程?(预设:经历了从蚕卵中孵化出蚁蚕、蚁蚕长大、幼虫蜕皮、幼虫吐丝结茧变成蛹、蛹变成蚕蛾、蚕蛾产卵然后死亡的过程。)你们知道了关于蚕的哪些知识呢?(预设:蚕是从卵中孵化出来

42、的;蚕会蜕16 皮;蚕的一生要经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形态、特征都不同;) 2.提问:你们采用了哪些方法观察记录蚕的生长过程呢?(预设:用眼睛和放大镜观察,并用拍照、画图等方式进行记录。) 3.揭题:我们进行了近两个月的养蚕活动,观察记录了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今天,我们就来整理、交流我们的记录。(板书:蚕的一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养蚕的过程,不仅是对知识的回顾和整理,也是对研究方法的回顾和整理。 二、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交流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1.过渡:在最开始进行养蚕活动时,我们就制订了“蚕的一生”观察计划,鼓励大家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观察记录。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对蚕的四个生长变化阶段的

43、观察,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养蚕的过程吧! 2.活动:组织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资料整理、展示交流,再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汇报,并进行互评。 在交流的过程中, 指导学生将达成一致的结果整理记录到班级记录表中。 (教学提示: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察记录方法、观察研究过程和结果、饲养方法及情感体验,要基于自己的观察记录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有效的证据。) 3.小结:大家用到的记录方式有视频、照片、图画、记录表和观察日记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科学记录方式,以后可以继续应用到更多的观察活动中。此外,只有坚持、及时、真实地做好观察记录,研究结果才有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交流,既

44、与本单元第一课的观察计划形成回应,也检查了学生对观察计划的落实情况。 探索二:计算蚕的生命周期 1.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展示,能看出大家对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教学提示: 出示蚕在不同阶段的图片。 )你们还记得图中分别是处于什么时期的蚕吗?能按照蚕生长变化的顺序将这些图片进行排序吗? 2.活动:分发不同时期蚕的图片和双面胶,指导学生按顺序粘贴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并完成活动记录单。 3.小结: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外部形态各不相同。 4.布置任务:你们知道蚕的每个阶段大约经历了多长时间吗?蚕的一生又是多长?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计算蚕在各阶段经历的

45、时间及一生经历的时间。 5.小结: 蚕的一生从蚕卵中破壳而出开始, 到蚕蛾死亡终止, 大约为 56 天。 和其他动物一样,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这样一代一代循环往复,使蚕的种族得以17 延续,这就是动物的生命周期现象。(教学提示:出示“蚕的生命循环”图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不同生长阶段的蚕的图片进行排序,并计算蚕各个阶段经历的时间和一生经历的时间,使学生在长期观察过程中的零散认识系统化,帮助学生建立蚕一生生长变化过程的整体认识。 三、拓展与小结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教材 P36 菜粉蝶和蜻蜓各生长阶段的图片。)请大家对比观察菜粉蝶和蜻蜓各生长阶段的样子,它们

46、的生命历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预设:相同的是都要经历卵、幼虫、 成虫的过程; 不同的是菜粉蝶有蛹期, 幼虫与成虫在形态上有很大差异, 而蜻蜓没有蛹期,幼虫与成虫身体形态差异不大。) 2.拓展:菜粉蝶和蜻蜓都属于昆虫。昆虫有两种发育形式,一部分昆虫和菜粉蝶一样,都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并且幼虫与成虫在形态上有很大差异;另一部分昆虫和蜻蜓一样,只有卵、幼(稚)虫和成虫三个阶段,不经历蛹的阶段,并且幼虫和成虫身体形态差异不大。 3.布置任务:请大家在课后收集更多动物的一生的发育过程资料,与蚕的一生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菜粉蝶和蜻蜓生长变化过程中的相同与不同,引导学生了解昆虫的两种

47、不同发育形式,丰富学生对昆虫的认识。 【教学后记】 第第 7 7 课课 动物的繁殖动物的繁殖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生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动物繁殖方式有两种,即卵生和胎生。 2.知道像蚕和鸡这样,产卵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昆虫、鱼类、鸟类等动物一般都是卵生动物。 3.知道像猫和狗这样,直接生下胎儿的繁殖方式叫胎生。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它们的后代。 18 4.知道动物生存依赖于植物。有些动物以植物为食,有些动物依赖植物筑巢,作为庇护后代的场所。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的方法收集信息,了解动物的繁殖过程。 2.能基于动物的繁殖方式,将动物

48、分成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两类。 科学态度目标 1.对动物的繁殖方式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2.能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动物繁殖后代的案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验亲近自然、珍爱生命是建立和谐家园的重要因素。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区分一些常见动物的繁殖方式。 难点运用比较的方法,依据动物的繁殖方式将动物分成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两类。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的动物繁殖过程的图片和资料。 教师鸡的繁殖行为视频、鸡蛋孵化过程视频、猫或狗产崽过程及哺乳视频、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的图片。)大家认识这些动物吗?(预设:蛇、鸡、蛙、龟、蚂蚁、鳄

49、鱼、天鹅、猫、蝙蝠)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真是多种多样! 2.提问:(教学提示:出示蚕的图片。)蚕是怎样出生的?(预设:从蚕卵中孵化出来的。)蚕宝宝的妈妈是谁?(预设:蚕蛾。) 3.布置任务: 蚕的幼虫和成虫在外部形态特征上有较大的差异, 那么其他动物呢?(教学提示:出示几种动物及其幼体的图片。)请大家在图中找到动物和它们对应的幼体。 4.揭题: 大家找得很准确! 那么, 还有哪些动物生小动物的方式与蚕相似?哪些与蚕不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动物的繁殖。(板书:动物的繁殖) 设计意图通过对蚕和多种动物的探讨,既衔接了前面的养蚕活动,又把动物的繁殖方式分成了与蚕相同和与蚕不同两种,由此引入后续探索

50、活动。 二、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认识卵生与卵生动物 1.过渡:出示教材 P37“母鸡孵蛋”和“破壳而出的小鸡”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提问:鸡和我们饲养的蚕一样,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是靠产19 卵繁殖后代的吗?(预设:鸭、天鹅、鳄鱼、蛙、龟、蚂蚁) 3.讲解:像蚕和鸡这样,产卵繁殖后代的叫卵生,以卵生方式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让我们来认识更多卵生动物。(教学提示:出示金鱼、鲤鱼、麻雀、鸽子、蚂蚁、蜻蜓以及它们的卵的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卵生动物的特点。) 4.小结:昆虫、鱼类、鸟类一般都是卵生动物。 5.活动:我们知道卵能孵化出小动物,但是卵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科学 > 教科版 > 三年级下册(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