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四川省巴中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209002 上传时间:2022-03-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四川省巴中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2届四川省巴中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2届四川省巴中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2届四川省巴中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2届四川省巴中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2 届四川省巴中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届四川省巴中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满分 150 分 150 分钟完卷)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们不难发现,在艺术创作中,丑成了一个重要的描写对象。照理,丑的东西只能使人厌恶,何以某些丑的东西进入艺术作品,倒给人们带来美感呢? 丑往往比美更能揭示内在的真实,更能激发深刻的美感。一般地说,美,特别是浅层的美,如鲜艳的色彩、动听的音乐,都过多地炫耀其外部,没有余力去表现其内部。这样,当面对这些“美”时,我们的心理器官就会在感觉不到其内部本质的情况下

2、而过分顺利地移动。尽管我们也感到了愉快,但却缺少那种窥视到事物底蕴的深刻的愉快。相反,丑的对象,其外在的形态对审美感官具有阻拒性,它不会顺利地给人们带来快感。但它却具有一种吸引力,促使人们从对象的外在表象中解脱出来,而去关注与追寻对象内部的真实和蕴含的意味,这样,丑的对象就给人带来一种更深刻的、更震撼人心的美感。而艺术家也就利用“丑”这个特性,表现人们的内心世界里最深邃的东西。不少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回避美,而选择了丑这种病态的、贫瘠的形态。他们这样做不是为了展览丑,而是期望激起一种持久难忘的、深刻有力的美感。 对丑的揭露、谴责和批判,是令人痛快的。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是一道美的光亮,它可以刺穿丑,

3、使其丑态毕露而被征服。对丑的征服会使人产生胜利感而激起愉悦之情。在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所作所为,只能引起我们的厌恶。但对她的心狠手辣的揭露、谴责,却使人无比痛快。在这种情况下,读者欣赏的不是恶人本身,而是欣赏对恶人的揭露和谴责。斯特洛维奇在审美价值的本质中指出:“丑的现象本身不会令人高兴。 同卑鄙的家伙交往很少有愉悦可言。 但是痛斥他却真是一件快事啊!在美的理想之光照射下,让丑的劣迹在美面前原形毕露。由于美的理想主持对丑的裁决,难道这一切不产生特殊的愉快和享受吗?” 在艺术创作中,丑作为一种内容,离不开一定的艺术形式。在艺术中,形式不是消极的因素,对内容而言,它是一种征服力量。因此,审丑快感的产

4、生往往是形式征服内容的结果。如果一篇文学作品,所写的是病态的、畸形的、丑陋的对象,那么就单纯内容而言,所引起的是不和谐感、厌恶感或愤怒感。然而,这些内容倘若得到了艺术形式生动、优美的表现,那么就又会产生和谐的、愉快的审美反应。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种厌恶与愉悦相混合的情感,即厌恶中有愉悦,愉悦中有厌恶。在真正的艺术作品中,由于形式的征服力量,形式克服了内容,丑化为美,这两种情感终于融为一体,转化为一种真正的美感。在艺术创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美的对象,由于艺术表现的拙劣,结果只能使读者兴味索然,根本谈不到什么美感;反之,一个丑的对象,由于艺术家用美的方式去想象、去表现,而使读者兴味盎然,情不

5、自禁地叫道:“丑得如此精美!” 为什么丑的对象经艺术形式的表现就会化丑为美,并唤起美感呢?第一,由于形式的有力作用,丑的对象所引起的情绪兴奋(丑恶感)通过艺术幻象得到纯中枢的缓解和阻滞,不表现为外部动作。第二,由于形式的有力作用,使由丑所引起的并蓄积在心中的厌恶感、不快感等在艺术形式的溢洪道中得到舒泄。这种舒泄不但使情感在量上得到了控制,而且在质上也发生了转换,即从厌恶感、不快感转换为快感、美感。 (摘编自童庆炳陋劣之中有至好)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般来说,面对浅层的美,愉悦更多地来自其外部,我们缺少那种窥视到事物底蕴的愉快。 B. 丑的现象本身不

6、会令人高兴,但在美的理想之光照射下,丑被刺穿,被征服,使人产生胜利感而激起愉悦之情。 C. 一些艺术家以丑形态为创作对象, 不光是为了展览丑, 还期待激起一种持久难忘的、 深刻有力的美感。 D. 舒泄丑所引起的并蓄积在心中的厌恶感和不快感,可以使情感在量上得以控制,质上发生转换。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斯特诺维奇的话,有力地证明了对丑的批判和谴责会使人产生愉悦之情的观点。 B. 文章第段,作者通过假设论证的方式,让我们明白审丑快感的产生往往是形式征服内容的结果。 C. 文章第段从两个方面阐释了丑的对象经艺术形式的表现会化丑为美并唤起美感的原因。 D

7、. 本文论证采用递进式,由现象到本质,深入地剖析了艺术中的丑能给人带来美感的原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丑往往比美更能揭示内在的真实,更能激发深刻的美感,“贵珠出乎贱蚌,美玉出乎丑璞”形象地印证了这个看法。 B. 对于红楼梦中的人物王熙凤,许多读者“骂凤姐,恨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说明了丑被揭露或经艺术形式表现可以产生美感。 C. 对于鲁迅在祝福中塑造的鲁四老爷、柳妈形象,我们除了厌恶感、愤怒感,体味不到丝毫的审丑快感。 D. 在艺术创作中,丑的对象比美的对象更依赖艺术表现力,否则,丑的对象很难给人带来持久、深刻的审美愉悦。 【答案】1. C 2. D 3.

8、 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C.“不光是为了展览丑,还期待激起一种持久难忘的、深刻有力的美感”错误,原文是“他们这样做不是为了展览丑, 而是期望激起一种持久难忘的、深刻有力的美感”, 可见选项中的“不光是还是”与之意思不符。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 D.文章第段是从内容的角度阐释丑的东西能给人带来美感的原因;文章段是从形式的角度阐释丑的东西能给人带来美感的原因,结构形式不是递进式的。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A.“贵珠出乎贱蚌,美玉出乎丑璞”不能形象的说明,“丑往往

9、比美更能揭示内在的真实,更能激发深刻的美感”,而是来说明“丑是一种背景,用来衬托美的丽质”。 C.“对于鲁四老爷、柳妈形象,我们体味不到丝毫的审丑快感”,从文章来看,艺术形象中的丑相,是能给我们带来审丑快感的。 D 项,从文章内容的理解中得不出“丑的对象比美的对象更依赖艺术表现力”这个结论,从第四段“一个美的对象,由于艺术表现的拙劣,结果只能使读者兴味索然,根本谈不到什么美感;反之,一个丑的对象,由于艺术家用美的方式去想象、去表现,而使读者兴味盎然”可见,不管美还是丑的对象,都需要依赖艺术表现力,不存在一方比另一方更需要,选项是无中生有。 故选 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

10、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像补丁一样覆盖着大陆的土壤薄层控制着我们人类和大地上各种动物的生存。如我们所知,若没有土壤,陆地植物不能生长;而没有植物,动物就无法生活。 生命创造了土壤,而异常丰富多彩的生命物质也生存于土壤之中;否则,土壤就会成为一种死亡和贫瘠的东西了。正是由于土壤中无数有机体的存在和活动,才使土壤能给大地披上绿色的外衣。 土壤置身于无休止的循环之中,这使它总是处于持续变化的状态。在所有这些变化中,活的有机体总是积极的参与者。 土壤中最小的有机体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有机体,是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和丝状真菌。它们有着庞大的天文学似的统计数字,一茶匙的表层土可以含有亿万个细菌。

11、纵然这些细菌形体细微,但在一英亩肥沃土壤的一英尺厚的表土中,其细菌总重量可以达到一千磅之多。长得像长线似的放线菌其数目比细菌稍微少一些,然而因为它们形体较大,所以它们在一定数量土壤中的总重量仍和细菌差不多。 被称之为藻类的微小绿色细胞体组成了土壤的极微小的植物生命。细菌、真菌和藻类是使动、植物腐烂的主要原因,它们将动植物的残体还原为组成它们的无机质。假若没有这些微小的生物,像碳、氯这些化学元素很难通过土壤、 空气以及生物组织来进行循环运动。 例如, 若没有固氯细菌, 虽然植物被含氮的空气“海洋”所包围,但它们仍将难以得到氮素。其他有机体产生了二氧化碳,并形成碳酸而促进了岩石的分解。土壤中还有其

12、他的微生物在促成着多种多样的氧化和还原反应,通过这些反应使铁、镒和硫这样一些矿物质发生转移,并变成植物可吸收的状态。 另外,以惊人数量存在的还有微小的螨类和被称为跃尾虫的没有翅膀的原始昆虫。尽管它们很小,却在除掉枯枝败叶和促使森林地面碎屑慢慢转化为土壤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些小生物在完成它们任务中所具有的特征几乎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例如,有几种螨类甚至能够在掉下的枞树针叶里开始其生活,隐蔽在那儿,并消化掉针叶的内部组织。当螨虫完成了它们的演化阶段后,针叶就只留下一个空外壳了。在对付大量的落叶植物的枯枝败叶方面真正的令人惊异的工作是属于土壤里和森林地面上的一些小昆虫。它们浸软和消化了树叶,

13、并促使分解的物质与表层土壤混合在一起。 除过这一大群非常微小但却不停地艰苦劳动着的生物外,当然还有许多较大的生物。在土壤里所有大个的居住者中,可能再没有比蚯蚓更为重要的了。四分之三世纪以前,查理斯达尔文发表了题为蠕虫活动对作物肥土的形成以及蠕虫习性观察一书。在这本书里,达尔文使全世界第一次了解到蚯蚓作为一种地质营力在运输土壤方面的基本作用在我们面前展现了这样一幅图画:地表岩石正逐渐地被由蚯蚓从地下搬出的肥沃土壤所覆盖,在最良好的地区内每年被搬运的土壤量可达每英亩许多吨重。与此同时,含在叶子和草中的大量有机物质被拖入土穴,并和土壤相混合。达尔文的计算表明,蚯蚓的苦役可以一寸一寸地加厚土壤层,并能

14、在十年期间使原来的土层加厚一半。然而这并不是它们所做的一切。它们的洞穴使土壤充满空气,使土壤保持良好的排水条件,并促进植物的根系发展。蚯蚓的存在增加了土壤细菌的消化作用,并减少了土壤的腐败。有机体通过蚯蚓的消化管道而被分解,土壤借助于其排泄物变得更加肥沃。 (节选自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有改动)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命创造了土壤,同时也依存于土壤。如果没有生命物质,土壤只不过是死亡和贫瘠存在。 B. 在一定数量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形体大小不一样,数量也不一样,但它们的总重量却差不多。 C. 如果没有固氮细菌,植物将无法得到氮素,这体现出固氮细菌在

15、循环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D. 螨虫虽然很小, 但是对土壤的作用不容小觑。 它们能帮助除掉枯枝败叶, 促进森林地面碎屑转化为土壤。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藻类使动植物腐烂还原出无机质,然后使矿物质发生转移以便植物吸收,这表明藻类只有通过还原反应才能参与土壤的变化。 B. 蚯蚓不停地搬运土壤,将叶子和草中的无机质拖入土穴,以使土壤变得松软肥沃,这说明土壤里的大个居住者中蚯蚓的劳动最艰苦。 C. “土壤能给大地披上绿色的外衣”“一大群非常微小但却不停地艰苦劳动着的生物”,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D. 文章先总说土壤的重要性, 再分说

16、土壤的变化过程, 最后总结较大生物对土壤的作用, 采用“总分总”结构,逻辑严密。 6. 为说明土壤里“活的有机体”积极参与土壤的变化,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选择两种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C 6. (1)分类别。作者将积极参与土壤变化的活的有机体分为细菌、真菌、藻类,螨类、跃尾虫等小的有机体和以蚯蚓为代表的较大生物来说明它们对土壤的作用,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2)打比方。“正是由于土壤中无数有机体的存在和活动,才使土壤能给大地披上绿色的外衣。”将地表的植物比作绿色的外衣,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有机体参与之后,茂密的植物对土壤的重要性。 (3)列数字。“纵然这些细菌形体细微,但在一英

17、亩肥沃土壤的一英尺厚的表土中,其细菌总重量可以达到一千磅之多。”这些数字准确客观地反映出土壤中的细菌数量众多,对土壤的作用巨大。 (4)引用(引资料)。文章引用达尔文的对蚯蚓的研究结果有力地说明了蚯蚓对土壤的重要性,增强了说服力。 (5)作假设。“假若没有这些微小的生物,像碳、氮这些化学元素无法通过土壤、空气以及生物组织来进行循环运动。”作者使用假设的说明方法,让读者明白假若没有这些微小生物会出现什么情况,以此说明这些微小生物的重要性,增强了说服力。 (6)举例子,作者以一些螨虫在掉下的枞树针叶里的活动为例来说明小生物在完成它们的任务中所具有的特征是难以置信的,使意思更明确,更易于理解。 【解

18、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C.“无法得到氮素”错误,原文为“难以得到氮素”,此处过于绝对。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材料内容的能力。 A.“藻类只有通过还原反应才能参与土壤变化”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细菌、真菌和藻类是使动、植物腐烂的主要原因,它们将动植物的残体还原为组成它们的无机质。假若没有这些微小的生物,像碳、氯这些化学元素很难通过土壤、空气以及生物组织来进行循环运动”,没有藻类的还原反应,一些化学元素很难循环;但并不是说藻类只能通过还原反应才能参与土壤变化。 B.“土壤里的大个居住者中蚯蚓的劳动最艰苦”错误,原文说的是“在土壤里所

19、有大个的居住者中,可能再没有比蚯蚓更为重要的了”,并没有说它最艰苦,而是最重要。 D.“总分总”错误,应该是“总分”关系。并且文章中心话题是有机体对土壤的重要性。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方法的能力。 文章中“若没有土壤,陆地植物不能生长;而没有植物,动物就无法生活”“假若没有这些微小的生物,像碳、氯这些化学元素很难通过土壤、空气以及生物组织来进行循环运动”是作假设,说明它们的重要性。 “正是由于土壤中无数有机体的存在和活动,才使土壤能给大地披上绿色的外衣”“长得像长线似的放线菌”形象生动。 “一茶匙的表层土可以含有亿万个细菌”“一英亩肥沃土壤的一英尺厚的表土中,其细菌

20、总重量可以达到一千磅之多”是列数字,显得准确客观。 “例如,有几种螨类甚至能够在掉下的枞树针叶里开始其生活”是举例子,说明它们“在完成它们任务中所具有的特征几乎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查理斯达尔文发表了题为蠕虫活动对作物肥土的形成以及蠕虫习性观察一书。在这本书里”是引资料,通过资料说明了蚯蚓对土壤的重要性。 第四段到最后一段是分类别,分别论述了“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和丝状真菌”“被称之为藻类的微小绿色细胞体”“以惊人数量存在的还有微小的螨类和被称为跃尾虫的没有翅膀的原始昆虫”“还有许多较大的生物可能再没有比蚯蚓更为重要的了”,把参与土壤变化的活的有机体分为细菌、真菌、藻类,螨类、跃尾虫等小的有机体

21、和以蚯蚓为代表的较大生物来说明它们对土壤的作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目送雁南飞 付秀宏 乡下秋后,我爱看满地野菊怒放,看蚂蚱倏地矇起老高。最迷恋的却是,仰头看天上的雁阵,目送它们一点点远行,听着它们的叫声越来越远,我的心紧了一下,突然有了穿透云空般的属性。 单纯倔强中有美,谦卑而身体力行中更有美。此时此刻,读大雁,它们如倒映在秋水中的水仙,抑或一个个背剑徐行的侠客,自觉自恃,却不知它们这般之美,会令人动容。再看时,大雁已越过了一个又一个山峦,一片又一片收割后的田野,阳光更近地投射到它们身上,生命与秋空的联系如此紧密。即便精疲力竭,前

22、面是死亡,也不要掉队。雁南飞,它的主题意义就写在那里,写在如同电影银幕的云空之上。 深秋,去听大雁的叫声吧,我总以为,那“嘎、嘎”“伊啊、伊啊”的声音是世间最美的音乐,是最深邃的人生哲理课。 天冷了,树变瘦了,稻田显露出了大地的颜色,高粱地里只剩下了茬子,傍晚的冷云在酝酿着秋雨,正是“八月初一雁门开,鸿雁南飞带霜来”的时节。“带霜来”是一种肃杀气候的开端,像大部队的撤退和转移,留下了很多空寂,也留下冷冷的诗意,在满天地里铺开了。落叶满地,秋进入了煞尾阶段,空气中漂浮着明净、高远和悠深的气息,这种气息与澄静的湖水融为一体,与廓远的田野心神相合。 我常呆立在草甸上,听离开西伯利亚家乡的大雁的叫声,

23、觉得它们好辛苦,又很伟大。在我的家乡曹妃甸湿地,可以见到在这里做短暂休整的大雁,虽然它们只是短暂停留,但它们带给人无尽的遐思。经过食物的充分补充,再次飞起,它们还是那样热情十足,用号子般的叫声给同伴鼓舞,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 大雁真是了不起,它们懂得物理学。加速飞时,它们把队伍排成“人”字形,以最省力的方法行进。省力了,却不能默默飞,要造一种呼朋引伴的气势。利用耳朵点燃心情,十里八里之外,雁阵都能听到行军歌那不断绽放的声音。 “头雁”是雁阵的灵魂,在“飞越、飞越”的呼喊声中,雁一只又一只,悄然展开,如一章章无尽的诗篇。在“人”字尖上飞动的“头雁”最费力,它用翅膀尖的扇动为后面

24、的大雁带起一阵风,从下面往上面送,这阵风依次传递下去,能把后面的小雁和老雁轻轻地抬起来,这样小雁和老雁才不会掉队。 雁阵这种节省体力的方法,让人深深感动,转而泪眼模糊。而“头雁”是没有那阵风能利用的,它是创造者不是享受者。为避免疲劳,迁徙中的雁阵会不断更换“头雁”。一旦雁阵整体减速,队伍便会由“人”字换成“一”字。 每次,看到雁阵排着队飞过,我就会听到大雁的那魂牵梦绕的叫声。那时,我心里又是一紧,然后慢慢舒展开来。啊,大雁的气场真好!在枯燥的日子里,能听到大雁的叫声,心里能陡添一种力量。 大雁是极为守时的禽类,深秋的风一吹,它就开始把迁徙的梦变成现实。 引三朋四友,来听风数雁。这样的听雁,周遭

25、静,纯粹的静,静静地听,静静地看,静静地默数。那是凝露冷叹的声音,草叶枯萎的声音,寒风旋转的声音,偶尔会有一声虫叫的声音。而最清、最凉、最劲的声音,绽放在高空,那是雁阵。 心中又涌起了莫名的感动,雁是秋天的胡琴,胡琴是南飞的雁。岁月里还有什么声音能够这样美?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闭着眼听,在心里画一种境界,风吹过,发微动,雁是我内心的艺术。能陪我来听这场雁的艺术表演的,是心。 听父亲说,大雁南飞是一种洗礼,也是一种挚爱。在南飞的过程中,大雁的爱情尤显坚贞。雁阵里很少会出现单数雁,大雁一生从不独活。一只母雁若在半途死去,另一只公雁也会自杀或郁郁而亡。我听大雁的叫音,有时会听出那声音里的凄楚,或许是单

26、雁不远飞吧!雁在,爱才在,懂的,深深的懂。 秋空出奇地静谧,然后是雁声穿越而来,蔚蓝而又澄明。情依依,霜淡淡,万水千山,用心灵来听雁。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四段,作者着意描写秋景,由冷寂、肃杀的氛围到高远、悠深的气息,为雁南飞提供了独具特质的背景。 B. 文中用胡琴声比喻雁声,写冷秋天地间的声声雁鸣,如塞外苍穹飘散的胡琴之音,苍凉中散发着刚劲,清亮中蕴含着悲壮。 C. 作者听露叹、草音、风声、虫叫,以此为铺垫,采用以声衬静的手法,突出雁声最清、最凉、最劲的特点。 D. 作者写景绘物,满含情愫,多有触人心魂之句,语言灵动隽永

27、,处处洋溢着诗意之美。 8. 作者认为雁声中有最深邃的人生哲理,从文中你读出了哪些人生哲理?请简要概括。 9. 有评论家认为本文以听雁为题更好,你赞同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7. C 8. 生命长途,奔袭跋涉,艰辛困苦,需身体力行,倔强坚韧。 在奋进之路上,我们要不忘初心,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更要有团结友爱的团队精神。 人生的拼搏要有智慧,要懂得用“力”(讲究方式方法),还要精神力量的鼓舞。 有领头人的无私奉献,才有团队的成功到达,做事业的创造者而不是享受者。 挚爱让生命长途不孤独,生命因爱而高贵。 9. 不赞同,以目送雁南飞为题更好。理由: 题目目送雁南飞比听雁,语言更优美,有诗的韵味,有

28、吸引力,更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目送雁南飞 有情景, 有画面, 有视觉冲击力, 一个“送”字让人随文入景, 开拓了美的意境和想象空间,内涵丰富;而听雁只从单一听觉角度,缺乏审美表现力。 题目目送雁南飞比听雁,情感更饱满,更有感染力,“目送”二字饱含了对雁的赞美、依恋和不舍等多种情感,更深挚地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和态度,增强了主题的表现力度。 答案二:赞同,以听雁为题更好。理由: 听雁简洁新颖。文章写雁主要突出雁声,以听雁为题,紧扣了文章的叙事内容,也展现了文章的情感线索。比“看”更能暗示出文章要表达的一系列情感和生命感悟。 听雁意蕴浓郁。表层看, 听雁从听觉的角度凸显雁的形象特点;深层看,“听雁”

29、更蕴含着“读雁”“品雁”的意味,以听雁为题更能直接真挚地体现作者心中涌动的对雁的喜爱之情。 听雁结构严谨。题文呼应,首尾照应,圆合完整。而且“听雁”与文章多处内容呼应,不断强化作者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深化了主题。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采用以声衬静的手法”说法有误。从文章理解来看,作者是以露叹、草音、风声、虫叫的声音,突出雁声“最清、最凉、最劲”的特点,不是用到“以声衬静”,而是“以声衬声”正衬的手法突出雁鸣。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由“纯倔强中

30、有美,谦卑而身体力行中更有美。此时此刻,读大雁,它们如倒映在秋水中的水仙,抑或一个个背剑徐行的侠客,自觉自恃,却不知它们这般之美,会令人动容。再看时,大雁已越过了一个又一个山峦,一片又一片收割后的田野,阳光更近地投射到它们身上,生命与秋空的联系如此紧密。即便精疲力竭,前面是死亡,也不要掉队”可知生命长途,奔袭跋涉,艰辛困苦,需身体力行,倔强坚韧。 由“在我的家乡曹妃甸湿地,可以见到在这里做短暂休整的大雁,虽然它们只是短暂停留,但它们带给人无尽的遐思。经过食物的充分补充,再次飞起,它们还是那样热情十足,用号子般的叫声给同伴鼓舞,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可知在奋进之路上,我们要不忘初

31、心,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更要有团结友爱的团队精神。 由“大雁真是了不起, 它们懂得物理学。 加速飞时, 它们把队伍排成人字形, 以最省力的方法行进。 省力了,却不能默默飞,要造一种呼朋引伴的气势。利用耳朵点燃心情,十里八里之外,雁阵都能听到行军歌那不断绽放的声音”可知人生的拼搏要有智慧,要懂得用“力”(讲究方式方法),还要精神力量的鼓舞。 由“在人字尖上飞动的头雁最费力,它用翅膀尖的扇动为后面的大雁带起一阵风,从下面往上面送,这阵风依次传递下去,能把后面的小雁和老雁轻轻地抬起来,这样小雁和老雁才不会掉队。而头雁是没有那阵风能利用的,它是创造者不是享受者”可知有领头人的无私奉献,才有团队的成功到

32、达,做事业的创造者而不是享受者。 由“大雁南飞是一种洗礼,也是一种挚爱。在南飞的过程中,大雁的爱情尤显坚贞。雁阵里很少会出现单数雁,大雁一生从不独活。一只母雁若在半途死去,另一只公雁也会自杀或郁郁而亡。雁在,爱才在,懂的,深深的懂”可知挚爱让生命长途不孤独,生命因爱而高贵。 只有言之成理均可。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可以不赞同,认为以目送雁南飞为题更好。 题目目送雁南飞像五言诗,语有节奏有韵律有事件有意境,有诗的韵味,更优美,更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目送雁南飞题目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目送着大雁南飞的场景,读者的脑海也会有相应的画面,具有视觉冲击力

33、。一个“送”字很有表现力,仿佛看到作者对雁群久久凝望,注视,目光随着雁群而走,心似乎也紧紧跟着雁群,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依恋、不舍等,开拓了美的意境和想象空间,内涵丰富;而听雁就没有这种表现力。 题目目送雁南飞比听雁更能表现作者的情感。目之所及,全是深情,作者的“目送”饱含了对雁的赞美、依恋和不舍等多种情感,读者从题目也可以受到深深的感染,增强了主题的表现力度。 可以赞同,认为以听雁为题更好。 听雁简洁新颖。文章主要以“听”为线索,从群雁写到单只大雁,又写头雁指挥时发出不同的声音,最后写孤雁凄惨的叫声,最后点明文章主旨:赞扬了大雁长途迁徙的坚韧耐力、团结一致、互助友爱的精神。以听雁为题,紧

34、扣了文章内容和情感。比“看”更能暗示出文章要表达的情感和生命感悟。 听雁意蕴浓郁。表层看,先写群雁高亢的飞鸣声;接着写头雁指挥雁阵时的不同声音;最后写孤雁凄楚的叫声, 听雁从听觉的角度凸显雁的形象特点;深层看,“听雁”更蕴含着“读雁”“品雁”的意味,如“引三朋四友,来听风数雁。这样的听雁,周遭静,纯粹的静,静静地听,静静地看,静静地默数。那是凝露冷叹的声音,草叶枯萎的声音,寒风旋转的声音,偶尔会有一声虫叫的声音。而最清、最凉、最劲的声音,绽放在高空,那是雁阵”,所以以听雁为题更能直接真挚地体现作者心中涌动的对雁的喜爱之情。 听雁结构严谨。文章开头“深秋,去听大雁的叫声吧,我总以为,那嘎、嘎伊啊

35、、伊啊的声音是世间最美的音乐,是最深邃的人生哲理课”引出下文作者对大雁叫声、群雁南飞、大雁的品质的描写和评论。文章多处内容写到雁声,“秋空出奇地静谧,然后是雁声穿越而来,蔚蓝而又澄明。情依依,霜淡淡,万水千山,用心灵来听雁”,以雁声结尾,所以以听雁题文呼应,首尾照应,圆合完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俞大猷,字志辅,晋江人。少好读书。闻赵本学以易推衍兵家奇正虚实之权,从受其业。又从李良钦学剑。家贫屡空,意尝豁如。 三十一年,倭贼大扰浙东。诏移大猷宁、台诸郡参衿。会贼破宁波昌国卫,大猷击却之。复攻陷绍兴临山卫,

36、转掠至松阳。大猷邀诸海,斩获多,竟坐失事停俸。未几,逐贼海中,焚其船五十余,予俸如故。旋为苏松副总兵。所捋卒不三百人,徵诸道兵未集,贼犯金山,大猷战失利。时倭屯松江柘林者盈二万,总督张经趣之战,大猷固不可。及永顺、保靖兵稍至,乃从经大破贼于王江泾。坐金山失律,谪充为事官。 以倭患急,廷臣争言大猷才。以大猷代浙江总兵官。贼犯西庵、沈庄及清水洼。大猷偕邦政击败之。舟山倭负险,官兵环守不能克。大猷乘大雪,四面攻之。贼死战,杀土官一人。诸军益竞,进焚其栅,贼多死,其逸出者复殖,贼尽平。 闽地程绍禄乱延平,梁道辉扰汀州。大猷以威名慑群盗,单骑入绍禄营,督使归崛,因令驱道辉归,两人卒为他将所灭。惠州参将谢

37、敕与伍端、温七战,失利。以“俞家军”至,恐之,端乃驱诸酋以归。无何,大猷果至,七被擒。端自缚,乞杀倭自效。大猷使先驱,官军继之,围倭邹塘,一日夜克三巢,焚斩四百有奇,又大破之海丰。 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威名震南服而巡按李良臣劾其奸贪兵部力持之诏还籍候调。起任福建总兵官。万历元年秋,海寇突闾峡澳,坐失利夺职。复起后府佥书,领车营训练。三疏乞归。卒,赠左都督,谥武襄。 大猷负奇节,以古贤豪自期。其用兵,先计后战,不贪近功。忠诚许国,老而弥笃,所在有大勋。武平、崖州、饶平旨为祠祀。谭纶尝与书曰:“节制精明,公不如纶。信赏必罚,公不如戚。精悍驰骋,公不如刘。然此皆小知,而公则甚大受。” 节选自明

38、史俞大猷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威名震南服而巡按/李良臣劾其奸贪/兵部力持之诏/还籍候调。 B. 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威名震南服/而巡按李良臣劾其奸贪/兵部力持之/诏还籍候调。 C. 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威名震南服而巡按/李良臣劾其奸贪/兵部力持之诏/还籍候调。 D. 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威名震南服而巡按/李良臣劾其奸贪/兵部力持之诏还籍候调。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易,又称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卜筮奇书,也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汇编

39、。 B. 参将,明代镇守边区的统兵官,为总兵的属官,分守各路,职位次于总兵、副总兵。 C. 倭贼,又称倭寇,侵扰劫掠中国沿海地区的海盗,主要由日本武士、浪人、商人组成。 D. 领,兼任,以较高的位阶监理较低的职位。表示这种兼职代理的还有“判”“行”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俞大猷年少好学,乐于推演兵家战术,习练武术剑法,虽然家徒四壁,但意气旷达,不为贫穷所累。 B. 俞大猷能征善战,在浙江抗击倭寇,战斗中有勇有谋,虽也有一些失利,但最终都能破敌平乱。 C. 俞大猷治军有方,在闽地平乱,对付地方盗乱,俞家军威名赫赫,震慑一方,围歼邹塘倭寇,善用伍端部众配

40、合官军,所向披靡。 D. 俞大猷自比贤豪,屡立大功,忠诚为国却仕途不顺,谭纶评价他才为小智,难受大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猷邀诸海,斩获多,竟坐失事停俸。 (2)时倭屯松江柘林者盈二万,总督张经趣之战,大猷固不可。 【答案】10. B 11. A 12. D 13. (1)俞大猷在海上阻截敌人,斩杀获取颇多,但竟被朝廷以战事失误停了薪俸。 (2)这时屯集在松江柘林的倭寇兵力有二万多人,总督张经强力催促俞大猷出战,俞大猷坚持不可轻举妄动。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译文:俞大猷做将帅廉洁,对部下颇有恩惠,多次建立大功,威名震慑南

41、部疆土,而巡按李良臣以奸贪之罪弹劾他,兵部坚决为其辩诬,皇帝诏令大猷回原籍听候差遣。 “为将廉”是主谓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 C; “数建大功”是偏正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 A; “威名震南服”是“威名震(于)南服”的省略句,其后要断开;“巡按李良臣”是同位短语,“巡按”是“李良臣”的官职,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D。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易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周易,内容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占卜命运测算吉凶的。也不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汇编,易应为上古研究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推测其发展的哲学经典。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

42、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俞大猷自比贤豪”错误,从“大猷负奇节,以古贤豪自期”俞大猷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节操行,以古代贤人豪士为自己的楷模。另外,“谭纶评价他才为小智,难受大任”错误,从“谭纶尝与书曰:节制精明,公不如纶。信赏必罚,公不如戚。精悍驰骋,公不如刘。然此皆小知,而公则甚大受。”可知,谭纶评价自己、戚继光和刘显都是小智,俞大猷为大将之才。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邀”,阻截,阻拦截击;“诸”,“之于”;“竟”,竟然,居然,却;“坐”,因事获罪;“失事”,战事失败或处事失误。 (2)得分点:“屯”,屯集,聚集;“盈”,多出、有

43、余;“趣”,通“促”,急令追击,强力催促;“固”,坚持,坚决。 参考译文: 俞大猷,字志辅,晋江人。少年时就喜好读书。听说赵本学以易经的道理来探究军事学上战术运用的灵活变化,俞大猷就上门学习。又跟从李良钦学剑法。家里贫困,钱财常缺,但他却意气自如。 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大举侵扰浙东。皇帝诏令调任俞大猷为宁波、台州诸府参将。当时倭寇攻破了宁波昌国卫,俞大猷率兵击退敌人。倭寇又攻陷绍兴临山卫,转攻至松阳。俞大猷在海上阻截敌人,斩杀获取颇多,但竟被朝廷以战事失误停了薪俸。不久,又追杀海寇于海中,焚敌船五十余艘,因此撤销了停俸的处分。很快任苏松副总兵职务。当时俞大猷手下兵卒不超过三百人,调集

44、的各路兵卒尚未到来,海寇趁机进犯金山,大猷作战失利。这时屯集在松江柘林的倭寇兵力有二万多人,总督张经强力催促俞大猷出战,俞大猷坚持不可轻举妄动。等到永顺、保靖兵卒陆续赶到时,才随张经大败倭寇于王江泾。因金山战败事,被朝廷贬谪为一般办事官员。 因倭患严重,廷臣争说俞大猷有将才。朝廷于是任命俞大猷(代替刘远)为总兵官。倭寇进犯西庵、沈庄及清水洼,俞大猷偕同董邦政击败敌人。宁波舟山的倭寇依据险要,与官军抗衡,官军将其围困,而难以攻克。俞大猷乘着大雪天,四面攻击舟山倭寇,倭寇拼死作战,杀死了士官一名。各路官军愈益争先,冲上去焚毁了敌人栅栏,倭寇死亡甚多,逃出来的也被歼灭,舟山倭寇被官军扫平。 福建程绍

45、禄祸乱延平,梁道辉骚扰汀州。俞大猷以自己的威名震慑这些为非作歹的人,他单骑闯入程绍禄驻地,督促程绍禄回到山寨,并要程绍禄将梁道辉赶回去。程、梁二人最后被另一支官军消灭。惠州参将谢敕与伍端、温七作战失利,谢敕用“俞家军”来了恐吓对方,伍端听说,赶忙带着一帮山寨的酋长回去了。不久,俞大猷果真来到惠州,擒获温七。伍端自己负荆请罪,请上阵杀倭以弥补自己的过失。俞大猷以伍端部众为先锋,官军随后,在邹塘包围了倭寇,一昼夜连破三处倭寇巢穴,焚死、斩杀倭寇四百多人,又在海丰大败倭寇。 俞大猷做将帅廉洁,对部下颇有恩惠,多次建立大功,威名震慑南部疆土,而巡按李良臣以奸贪之罪弹劾他,兵部坚决为其辩诬,皇帝诏令俞大

46、猷回原籍听候差遣。后来起用出任福建总兵官。万历元年(1573)秋天,海寇突袭闾峡澳,因战事失利俞大猷被剥夺职务,后又起用为后府佥书,训练车营,三次上疏,请求退休,不久,去世,赠左都督衔,谥号为武襄。 俞大猷有着奇特的气节操行,以古代贤人豪士为自己的楷模。他用兵,先谋略而后征战,眼光远大,不贪近功。忠诚为国的精神,越老感情越深,所到之处屡有大功。武平、崖州、饶平都为他立祠祭祀。谭纶曾给他写信说:“在节制部伍的精明上,您不如谭纶;在赏罚的分明上,您不如戚继光;在作战的勇猛快捷上,您不如刘显。然而这些都是小智,您则为大将之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47、各题。 江楼月夜闻笛 唐刘沧 南浦兼葭疏雨后,寂寥横笛怨江楼。 思飘明月浪花白,声入碧云枫叶秋。 河汉夜阑孤雁度,潇湘水阔二妃愁。 发寒衣湿曲初罢,露色河光生钓舟。 【注】刘沧,屡应进士举不第,漫游吴越、荆楚、巴蜀等地。二妃:指传说中舜的妻子娥皇和女英,死后成为湘水之神。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南浦月夜雨后兼葭之景,渲染了凄清幽冷的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颔联写明月冷光之下江波翻白,笛声上穿夜空,低掠枫林,似瑟瑟秋音,引人思绪飘飞。 C. 颈联写寥落夜空孤雁飞度,有自比自况意味,又借“潇湘二妃”的典故来表达心中愁绪。 D. 尾联写彻夜听

48、曲,发寒衣湿而不顾,露色冷光中,驾舟垂钓,可见诗人的旷达洒脱。 15. 本诗是如何围绕“怨”字来展开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怨”是诗眼,首联借寂寥笛声点出怨,点明全诗主旨。 首联和颔联写听声看景,用清寂环境来烘托怨,用清冷秋景来衬托怨。 颈联写“思飘”的人事之感,借夜雁孤飞之象,借“潇湘二妃”之典来抒写愁怨。 尾联写听笛发思,整夜未眠,侧面表怨。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驾舟垂钓,可见诗人的旷达洒脱”错误。尾联写笛声结束时正是夜深人寂,清江夜冷,毛发生寒,夜露浓重,衣着打湿。晨曦将现,水光之中已能看到垂钓的渔舟。可

49、见,诗人闻笛发思,整夜未眠,侧面表怨。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南浦兼葭疏雨后,寂寥横笛怨江楼”,写南浦月夜雨后兼葭之景,渲染了凄清幽冷的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 首联、颈联通过听觉“寂寥横笛”“声入碧云”, 视觉“南浦兼葭”“江楼”“明月浪花白”“枫叶秋”的描写, 听声看景,用清寂环境来烘托怨,用清冷秋景来衬托怨。 颈联“河汉夜阑孤雁度,潇湘水阔二妃愁”,写寥落夜空孤雁飞度,“孤雁”有自比自况意味,借夜雁孤飞之象以及“潇湘二妃”之典来抒写愁怨。 尾联“发寒衣湿曲初罢,露色河光生钓舟”,笛声结束时正是夜深人寂,清江夜

50、冷,毛发生寒,夜露浓重,衣着打湿。晨曦将现,水光之中已能看到垂钓的渔舟。诗人听笛发思,整夜未眠,侧面表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艰难追寻,前路迷茫,李白在行路难中直接表达为:_,_。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信念坚定,至死不悔,屈原在离骚中也有这样的表述:_,_。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峰回路转,豁然开朗,陆游在游山西村中也有类似的表达:_,_。 【答案】 . 停杯投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一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