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208110 上传时间:2022-02-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河南省开封市五县河南省开封市五县 20212021- -20222022 学年高一上期末地理试题学年高一上期末地理试题 北京时间 2019 年 1 月 3 日 10 时 26 分,带着中国人的航天梦想,“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下图是“嫦娥四号”运行轨道和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关于图中天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天体系统属于河外星系 B. 图中天体系统和太阳系级别相同 C. “嫦娥四号”不是天体 D. 图中天体系统是目前级别最低的 2. “嫦娥四号”在奔月途中和着陆在月球上工作的过程中,受宇宙环境的影响( ) A. 高

2、温影响飞行速度 B. 极光影响飞行方向 C. 昼夜温差大影响设备运转 D. 月球夜晚设备无法用电 下图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3. 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 A 、层 B. 、层 C. 、层 D. 、层 4. 下列现象主要由太阳活动引起的是 A. 全球气候变暖 B. 地球“磁暴”现象 C. 厄尔尼诺现象 D. 极地冰川融化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5. 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 B. C. D. 6. 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 层顶部 B. 层底部 C. 层中部 D. 层 全球变暖、极端

3、气候频发,在近些年频频进入人类视野。为应对全球变暖这一危机,科学家们所想的就是先给地球降温,科学家们准备给地球“撑伞”,来遏制全球变暖。气候学家已经开始实施类似的小规模实验,他们利用热气球向大气平流层中喷射雾状的二氧化硫,氧化铝以及碳酸钙等物质让地球的温度降下来。左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全球气候变暖愈演愈烈主要是因为( ) A. a 层的增大 B. a 层的减小 C. b 层的增大 D. b 层的增大 8. b 层在 30 千米以上,气温随海拔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A. 对流强盛,输送热量多 B. 吸收太阳紫外线 C. 地面是其主要直接的热源

4、 D. 吸收大量地面辐射 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地球表面各种形式的水体是不断相互转化的,下图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9. 监测显示,近年来,该流域蒸腾作用明显减弱,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A. 流域内降水明显增加 B. 流域内地表径流增加 C. 流域内粮食产量减少 D. 流域内水汽蒸发减少 10. 若要进一步稳定该流域的径流量,应采取的措施 A. 人工降雨 B. 围湖造田 C. 开发地下水 D. 封山育林 读下面两幅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左图所示植被类型为( ) 森林草原人工植被自然植被 A. B. C. D. 12. 右图所示植

5、被为( ) A. 常绿阔叶林 B. 热带荒漠 C. 温带草原 D. 热带草原 2019 年 2 月太阳度过了一个没有太阳黑子的月份,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是在 2008 年 8 月,当时太阳正处于一个世纪以来太阳活动极小期的最低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2019 年 2 月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 A. 全球降水均增多,洪涝灾害更加频繁 B. 极地附近出现更明显的“极光” C. 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增强,磁暴现象明显 D. 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减弱 14. 下一次太阳活动极小期可能出现在( ) A. 2028 年 B. 2029 年 C. 2030 年 D. 2031 年 北京时间

6、2020 年 02 月 21 日 22 时 25 分在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发生 2.4 级地震(余震) ,震源深度 5 千米。一般认为地震波中横波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 12 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 12 秒”,在这 12 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此次济南市长清区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地壳 B. 地幔 C. 内核 D. 外核 16. “黄金 12 秒”确定的依据是( ) A.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B. 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 建筑

7、物的抗震系数 17. 当地震来临时,下列避震措施正确的是( ) A. B. C. D. 读“某自然地理过程模拟实验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8. 该模拟实验过程中,烟的运动轨迹是( ) A. B. C. D. 19. 该实验主要模拟的是 A. 温室效应 B. 水循环 C. 热力环流 D. 融冰吸热 20. 自然界中为该类地理现象提供主要动力的是( ) A. 太阳辐射 B. 太阳活动 C. 地壳运动 D. 地球引力 位地理爱好者去北半球沙漠地区旅游,发现绿洲附近风向具有明显的昼夜反向的特征。下图为沙漠地区绿洲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白天 M 地的风向为( ) A. 西南风 B. 东

8、北风 C. 东南风 D. 西北风 22. 造成该地区风向昼夜反向的原因是( ) A. 人类活动差异 B. 降水差异 C. 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 D. 高低差异 下图表示某表层海水年平均等温线,图中虚线表示流经该海区的洋流,b、c 处于同一纬度,a、d 处于同一纬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由图可知( ) A. a南半球暖流 B. b 是北半球寒流 C. c 是南半球寒流 D. d 是北半球暖流 24. 对该海域表层海水的盐度及密度大小,判断正确的是( ) A. a 海域与 d 海域盐度大小相同 B. a 海域密度大于 b 海域密度 C. b 海域盐度小于 c 海域盐度 D. d 海域密度大于

9、 c 海域密度 25. 关于图示洋流对人类活动影响,描述正确的是( ) 甲处可形成渔场,原因是处于寒、暖流交汇处 乙处可形成渔场,原因是处于寒、暖流交汇 轮船在 a 海域航行,航行速度因洋流而加快 大型油轮在 d 海域出现泄漏,污染范围会扩大 A. B. C.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4 小题,共小题,共 5050 分。分。 26. 下图是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各箭头所表示的水循环环节的名称。 _;_;_。 (2)根据水循环发生的领域而划分的三类水循环中,水循环总量最大的是_循环;能使陆地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的是_循环。 (3)人类修建水库

10、影响的是_环节,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是_环节(填序号) 。 27. 阅读图文下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屋顶绿化是在各类古今建筑物、构筑物、城围、桥梁(立交桥)等的屋顶、露台、天台、阳台或大型人工假山山体上进行造园,种植树木花卉的统称。屋顶绿化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1)简述深秋晴朗的夜晚容易出现霜冻危害的原因。 (2)分析主人公朱开山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柴草的作用。 (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

11、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 28.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9 年 8 月, 亚马孙热带雨林发生严重火灾, 起火次数 7.3 万次。 雨林植被垂直结构复杂, 物种繁多,但土壤贫瘠。过火之后,原生林植被基本全部死亡,经过漫长的演替,会形成次生林,土壤肥力随之发生变化。左图示意热带雨林系统的养分循环。右图为火灾前后该区域雨林土壤肥力的变化曲线示意图。 (1)说明热带雨林植被垂直结构复杂原因。 (2)据图分析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的原因。 (3)描述火灾后该区域雨林土壤肥力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9.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9 年秋冬季,我国天气的特征之一就是干旱。

12、据 12 月 3 日的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干旱中心转移到广东福建等地,广东广州 11 月一整个月的累计降雨量为 0,意味着极其强烈的干燥天气。在这样的干燥状况下,不仅气象干旱明显发展,还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华南沿海尤其是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咸潮”现象开始明显加重。咸潮(又称咸潮上溯、盐水入侵) ,是一种天然水文现象,它是由太阳和月球(主要是月球)对地表海水的吸引力引起的。当淡水河流量不足,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如下图) 。 (1)说出影响咸潮强度的主要因素。 (2)咸潮主要是自然原因造成的但人类活动加剧了咸潮发生的可能性,分析珠三角地区咸潮多发的原因。 (3)指出咸潮

13、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提出解决的措施。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河南省开封市五县 20212021- -20222022 学年高一上期末地理试题学年高一上期末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一、选择题本题共 2525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50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北京时间 2019 年 1 月 3 日 10 时 26 分,带着中国人的航天梦想,“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下图是“嫦娥四号”运行轨道和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关于图

14、中天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天体系统属于河外星系 B. 图中天体系统和太阳系的级别相同 C. “嫦娥四号”不是天体 D. 图中天体系统是目前级别最低的 2. “嫦娥四号”在奔月途中和着陆在月球上工作的过程中,受宇宙环境的影响( ) A. 高温影响飞行速度 B. 极光影响飞行方向 C. 昼夜温差大影响设备运转 D. 月球夜晚设备无法用电 【答案】1. D 2. C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图中的天体为地球和月球,组成的是地月系,比太阳系低一级,位于银河系,不属于河外星系,是目前级别最低的天体系统,AB 错、D 正确;图中的“嫦娥四号”在轨道中运行,属于天体,C 错。故选

15、D。 【2 题详解】 “高温会影响设备,但不会影响飞行速度,A 错;月球没有大气层,没有极光,B 错;月球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和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且昼夜交替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会影响设备运行,C 正确;月球夜晚无法用太阳能发电,但可以用“同位素温差发电与热电综合利用技术”供电,D 错。故选 C。 【点睛】嫦娥三号在执行任务时,因为在月夜期间无法获得太阳能,探测器这时完全断电,所有电子设备都不进行工作。 嫦娥四号探测器利用“同位素温差发电与热电综合利用技术“, 也就是用航天器两面太阳翼收集的太阳能和月球车上的同位素热源两种能源供给。当月夜来临,同位素热源将为仪器设备供热,保证航天器在-180

16、的环境中不被冻坏,安然度过寒冷漫长的月夜。 下图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3. 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 A. 、层 B. 、层 C. 、层 D. 、层 4. 下列现象主要由太阳活动引起的是 A. 全球气候变暖 B. 地球“磁暴”现象 C. 厄尔尼诺现象 D. 极地冰川融化 【答案】3. C 4. B 【解析】 【分析】考查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3 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为太阳内部日核(核聚变区) ,太阳大气层由里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黑子位于光球层,耀斑位于色球层,C正确。故选 C。 【4 题详解】 太

17、阳活动耀斑爆发扰乱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B 正确;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极地冰川融化,都与太阳活动关系不大,AD错误;厄尔尼诺现象是由于洋流异常引起的,与太阳活动无关,C 错误。故选 B。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5. 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 B. C. D. 6. 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 层顶部 B. 层底部 C. 层中部 D. 层 【答案】5. B 6. D 【解析】 【分析】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读图析图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

18、大气层结构以及电离层的位置,需要结合基础知识分析答题。 【5 题详解】 大气层层分别对应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对流层由于热量来源于地面,温度随海拔上升而下降;平流层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升高;高层大气底部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中部由于有电离层,对紫外线有吸收作用,因此气温又要上升。B 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6 题详解】 电离层主要位于高层大气的中部,以氧原子形式存在。D 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全球变暖、极端气候频发,在近些年频频进入人类视野。为应对全球变暖这一危机,科学家们所想的就是先给地球降温,科学家们准备给地球“撑伞”,来遏制全球变暖。气候学家已经开始实施类似的小规模实验,他们利用热气球向

19、大气平流层中喷射雾状的二氧化硫,氧化铝以及碳酸钙等物质让地球的温度降下来。左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全球气候变暖愈演愈烈主要是因为( ) A. a 层的增大 B. a 层的减小 C. b 层的增大 D. b 层的增大 8. b 层在 30 千米以上,气温随海拔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A. 对流强盛,输送热量多 B. 吸收太阳紫外线 C. 地面是其主要直接的热源 D. 吸收大量地面辐射 【答案】7. A 8. B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左图中 a 为对流层,b 为平流层,cd 为高层大气。右图中为太阳辐射,为大气对太阳

20、辐射的削弱,为大气逆辐射,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全球变暖是由于对流层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过多,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面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A 正确,B、C、D 错误。故选 A。 【8 题详解】 b 层是平流层,在 30 千米以上,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其主要原因是:臭氧含量在 2227 千米范围内达到最高值, 形成臭氧层。 紫外线被臭氧吸收, 对大气有增温作用, 因此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 B 正确, A、C、D 错误。故选 B。 【点睛】大气层垂直方向由地面到高空分别分布对

21、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气温随海拔高度变化特点:对流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平流层随海拔升高气温升高;高层大气随海拔升高,气温先降低后升高。 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地球表面各种形式的水体是不断相互转化的,下图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9. 监测显示,近年来,该流域蒸腾作用明显减弱,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A. 流域内降水明显增加 B. 流域内地表径流增加 C. 流域内粮食产量减少 D. 流域内水汽蒸发减少 10. 若要进一步稳定该流域的径流量,应采取的措施 A. 人工降雨 B. 围湖造田 C. 开发地下水 D. 封山育林 【答案】9. B 10.

22、D 【解析】 【分析】考查水循环环节及影响。 【9 题详解】 植物具有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显著减弱时说明植被明显减少, 该区域空气中水汽量减少导致降水减少, A 错。可能导致流域内粮食产量减少和流域内水汽蒸发减少, 但不是直接影响, CD 错误; 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B 正确。故选 B。 【10 题详解】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功能,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都可增加该流域降水量和下渗量,增加水资源的丰富程度,稳定该流域的径流量,D 正确;人工降雨,不是长久之计,A 错误;围湖造田,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也不能稳定该流域的径流量,B 错误;开发地下水,可能会使地下水位下降,加剧下

23、渗,减少该流域的径流量,C 错误。故选 D。 【点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施加影响的主要环节及其影响。能够使植物的蒸腾作用显著减弱的人类某种活动多半是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其直接结果就是使区域内的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地表水下渗的机率减少) ,地表径流增加,出现洪灾的机率增大。若要进一步增加该流域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可以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增加区域的植被数量,增加区域的涵养水源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修建小型水库不仅可以增加拦蓄地表径流的能力,还可以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改变局部的气候条件。 读下面两幅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左图所示植被类型为( ) 森林草原人工植被自然植被 A. B. C.

24、D. 12. 右图所示植被为( ) A. 常绿阔叶林 B. 热带荒漠 C. 温带草原 D. 热带草原 【答案】11. A 12. D 【解析】 【分析】 【11 题详解】 读图可知,左图植被以森林为主,排除 BD;左图树木排列整齐,呈现明显的排和列,因此判断为为人工森林,排除 C,故选择 A 项。 【12 题详解】 由景观图可知该地植被有稀树草原,排除 AB;景观图中动物有长颈鹿,是热带地区的典型动物,可判断为热带草原,排除 C,故选择 D 项。 【点睛】可以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典型动物、水文、土壤等)和气候成因特点来判定气候类型。例如,终年温和湿润,温差小温带海洋性气候特

25、征;全年炎热干燥,为热带沙漠气候特征;稀树草原景观反映热带草原气候;常绿硬叶林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 2019 年 2 月太阳度过了一个没有太阳黑子的月份,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是在 2008 年 8 月,当时太阳正处于一个世纪以来太阳活动极小期的最低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2019 年 2 月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 A. 全球降水均增多,洪涝灾害更加频繁 B. 极地附近出现更明显的“极光” C. 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增强,磁暴现象明显 D. 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减弱 14. 下一次太阳活动极小期可能出现在( ) A. 2028 年 B. 2029 年 C. 2030 年 D. 2

26、031 年 【答案】13. D 14. C 【解析】 【分析】 【13 题详解】 由材料“2019 年 2 月太阳度过了一个没有太阳黑子的月份”可知该段时间内太阳活动极弱,太阳活动的强弱会影响气候,但不一定呈现正相关,地球降水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A 错误;极光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极地附近出现“极光”的次数将减小,B 错误;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磁场,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将会减弱,磁暴减少,C 错误;太阳活动减少,对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减弱,故选 D。 【14 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 太阳活动具有周期性, 由材料给出的信息“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是在 2008 年 8 月”至“2019年 2 月

27、再次出现”也可推算出太阳活动的周期大约是 11 年,由此可知下次太阳活动极小期将会在 2030 年出现,排除 ABD,故选 C。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干扰电离层,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导致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使信鸽迷路;对地球的天气、气候产生影响;在高纬度的夜空中,经常能看到美丽的极光。 北京时间 2020 年 02 月 21 日 22 时 25 分在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发生 2.4 级地震(余震) ,震源深度 5 千米。一般认为地震波中横波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

28、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 12 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 12 秒”,在这 12 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此次济南市长清区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地壳 B. 地幔 C. 内核 D. 外核 16. “黄金 12 秒”确定的依据是( ) A.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B. 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 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17. 当地震来临时,下列避震措施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15. A 16. A 17. B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此次地震发生的震源深度为 5 千米

29、,地壳的平均厚度为 17 千米,故此次济南市长清区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A 正确;地幔、内核、外核的平均深度均远高于 17 千米,排除 BCD;故选 A。 【16 题详解】 由于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当地震发生后,纵波传来感受到地震发生,到横波传来破坏建筑物之间的时间差,为最佳逃生时间,A 项正确;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不符合材料中的“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B 错误;横波和纵波的传播均经过地壳,因此原因不是由于介质不同,C 错误;建筑物的抗震系数各有不同,不会出现 12 秒的具体差值,D 错误;故选 A。 【17 题详解】 当地震来临时,室内避震应当立刻躲在课桌下或墙角处,正确

30、,B 正确;一旦地震发生停止立即从楼梯迅速撤离,不能够从窗跳下或者冲入电梯,和错误,排除 ACD,故选择 B 项。 【点睛】地震波分横波和纵波,横波传播速度较慢,传播介质为固体;纵波传播速度较快,传播介质为固体、液体、气体。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之上,平均厚度 17 千米,由岩石组成,大陆厚,大洋薄。 读“某自然地理过程模拟实验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8. 该模拟实验过程中,烟的运动轨迹是( ) A. B. C. D. 19. 该实验主要模拟的是 A. 温室效应 B. 水循环 C. 热力环流 D. 融冰吸热 20. 自然界中为该类地理现象提供主要动力的是( ) A. 太阳辐射 B. 太阳活动 C

31、. 地壳运动 D. 地球引力 【答案】18. B 19. C 20. A 【解析】 【18 题详解】 该实验原理与热力环流接近。实验中右侧热水温度高,气流上升,左侧冰块温度低,气流下沉,因此烟的运动轨迹呈逆时针方向。据此选 B。 【19 题详解】 该实验反映出地表冷热不均时大气的运动状况,模拟的是热力环流,据此选 C。 【20 题详解】 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表冷热不均,而这种现象是地表不同地方因纬度、下垫面性质等的差异而造成的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差异的结果,选 A。 【点睛】近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近地面受热区域为上升气流,对应低压;近地面受冷区域为下沉气流,对应高压;高空与近地面气

32、压性质相反。在同一水平面上,风总是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 位地理爱好者去北半球沙漠地区旅游,发现绿洲附近风向具有明显的昼夜反向的特征。下图为沙漠地区绿洲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白天 M 地的风向为( ) A 西南风 B. 东北风 C. 东南风 D. 西北风 22. 造成该地区风向昼夜反向的原因是( ) A. 人类活动差异 B. 降水差异 C. 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 D. 高低差异 【答案】21. D 22. C 【解析】 【分析】 【21 题详解】 白天沙漠地区升温速度快,气温较周边高,垂直方向盛行上升气流,形成低压,绿洲形成高压,M 处的水平气压梯度力自西向东,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

33、向右作用下,形成西北风,D 正确,ABC 错误。故选 D。 【22 题详解】 沙漠比热容小,白天升温快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绿洲形成高压,风从绿洲吹向沙漠;夜间沙漠降温快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风从沙漠吹向绿洲,造成该地区风向昼夜反向的原因是沙漠和绿洲热力性质差异,C 正确。人类活动差异、降水差异、高低差异均不是导致该地区风向昼夜反向的原因,ABD 错误。故选 C。 【点睛】根据热力环流的过程,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下图表示某表层海水年平均等温线,图中虚线表示流经该海区

34、的洋流,b、c 处于同一纬度,a、d 处于同一纬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由图可知( ) A. a 是南半球暖流 B. b 是北半球寒流 C. c 是南半球寒流 D. d 是北半球暖流 24. 对该海域表层海水的盐度及密度大小,判断正确的是( ) A. a 海域与 d 海域的盐度大小相同 B. a 海域密度大于 b 海域密度 C. b 海域盐度小于 c 海域盐度 D. d 海域密度大于 c 海域密度 25. 关于图示洋流对人类活动影响,描述正确的是( ) 甲处可形成渔场,原因是处于寒、暖流交汇处 乙处可形成渔场,原因是处于寒、暖流交汇 轮船在 a 海域航行,航行速度因洋流而加快 大型油轮

35、在 d 海域出现泄漏,污染范围会扩大 A. B. C. D. 【答案】23. B 24. C 25. B 【解析】 【分析】 【23 题详解】 读图根据等温线的数值自南向北递减,判断出 a 是北半球的海区,AC 错误。根据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向一致画出洋流流向,a 是暖流,b 是寒流,c 是暖流,d 是寒流,B 正确,D 错误,故选 B。 【24 题详解】 盐度的影响因素:同一纬度,考虑洋流影响盐度。暖流流经,蒸发量増大,盐度大,寒流流经蒸发量小,盐度小, 故 a 海域盐度大于 d 海域的盐度, b 海域盐度小于 c 海域盐度, A 错误, C 正确; 密度的影响因素:不同纬度,主要考虑纬度

36、的影响,纬度低温度高密度小,纬度高温度低密度大,故 a 海域密度小于 b 海域密度,d 海域密度小于 c 海域密度,BD 错误。故选 C。 【25 题详解】 甲处寒暧流交汇处,形成渔场,乙没有寒暖流交汇,不能形成渔场,正确,错误。洋流对航行旳影响,顺流速度快,逆流速度慢,错误。洋流对污染物的影响有利于加快净化速度,但扩大了污染范围,正确。正确,错误,故选 B。 【点睛】海水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的流向之间的关系是一致。 受暖流影响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度方向凸出,暖流的流向一般是由低纬度方向流向高纬度方向; 受寒流影响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度方向凸出,寒流的流向一般是由高纬度方向流向低纬度方向。 二、非选择题

37、:本题共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4 小题,共小题,共 5050 分。分。 26. 下图是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各箭头所表示的水循环环节的名称。 _;_;_ (2)根据水循环发生的领域而划分的三类水循环中,水循环总量最大的是_循环;能使陆地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的是_循环。 (3)人类修建水库影响是_环节,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是_环节(填序号) 。 【答案】 (1) . 蒸发 . 水汽输送 . 地表径流 (2) . 海上内 . 海陆间 (3) . . 【解析】 【分析】本题以水循环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了三个小题,涉及到水循环环节、水循环意义和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等知识,

38、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小问 1 详解】 根据图示的箭头位置和方向判断,表示蒸发;为水汽输送;为地表径流。 【小问 2 详解】 从水循环的类型来看,可分为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其中水循环总量最大的是海上内循环,占水循环总量的 99%。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海陆间循环,使陆地水资源得到不断更新和补充。 【小问 3 详解】 人类修建水库影响的是地表径流。我国夏季东南季风是从海洋吹向陆地的,代表环节是。 【点睛】 27. 阅读图文下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

39、。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屋顶绿化是在各类古今建筑物、构筑物、城围、桥梁(立交桥)等的屋顶、露台、天台、阳台或大型人工假山山体上进行造园,种植树木花卉的统称。屋顶绿化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1)简述深秋晴朗的夜晚容易出现霜冻危害的原因。 (2)分析主人公朱开山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柴草的作用。 (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 【答案】 (1)深秋晴朗的夜晩,云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弱,大气温度低,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弱,地面温度很低且下降很快;温度低,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凝华成霜,出现霜冻。 (2)烟雾产生大量二氧

40、化碳、水汽、尘埃,能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辐射热量的损失,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可预防霜冻。 (3)覆盖植被的绿地比水泥面增温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就少,气温较低;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作用。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电视剧闯关东为材料,涉及大气的热力作用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小问 1 详解】 深秋晴朗的夜晩,空中的云量较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热的能力比较弱,大气温度较低,这样大气的逆辐射就

41、比较弱,大气保温作用也比较弱,此时地面温度极低且降温速度较快。在温度低到一定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凝结成霜,此时便会出现霜冻现象。 【小问 2 详解】 柴草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烟雾,柴草烟雾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尘埃,这些物质能大量吸收地面所产生的长波辐射,大气温度会随之逐渐升高,这样大气逆辐射的强度便会增强,大气逆辐射会把一定量的热量返还给近地面,这样可以减少地面辐射热量的损失,对地面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可以用来预防霜冻灾害的发生。 【小问 3 详解】 由于有植被的绿地比热容比水泥面更大,等量的太阳辐射使覆盖植被的绿地比水泥面增温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就少,使气温较低

42、;另外绿地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作用减弱,气温降低;绿地比水泥面含更多水分,绿地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作用。 【点睛】 28.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9 年 8 月, 亚马孙热带雨林发生严重火灾, 起火次数 7.3 万次。 雨林植被垂直结构复杂, 物种繁多,但土壤贫瘠。过火之后,原生林植被基本全部死亡,经过漫长的演替,会形成次生林,土壤肥力随之发生变化。左图示意热带雨林系统的养分循环。右图为火灾前后该区域雨林土壤肥力的变化曲线示意图。 (1)说明热带雨林植被垂直结构复杂的原因。 (2)据

43、图分析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的原因。 (3)描述火灾后该区域雨林土壤肥力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1)气候高温多雨,植被高大,植物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形成复杂的垂直结构。 (2)气温高,枯枝落叶等有杋质分解快,积累少;降水多,土壤淋溶作用强烈,大量养分流失,地表径流也带走部分养分;雨林植物高大茂密,养分循环旺盛,大部分养分储存在植物体内,土壤养分补充少。 (3)土壤肥力会出现明显增加,然后急剧下降,一段时间后,土壤肥力又逐渐恢复。原因:大火后,植被被烧,短时间内土壤中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增加,土壤肥力迅速增加;植被破坏后雨水对土壤的侵

44、蚀能力加强,土壤肥力随之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次生林逐渐形成,使得土壤肥力逐步恢复。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优越性与脆弱性,以及雨林植被破坏后对土壤肥力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综合思维能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小问 1 详解】 热带雨林地区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植被高大茂密,生物种类繁多,垂直结构复杂。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占据不同的垂直空间,形成了复杂的垂直结构。 【小问 2 详解】 一方面,热带雨林地区常年高温多雨,降水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土壤养分易流失,地表径流也带

45、走部分养分。另一方面,热带雨林地区终年高温,枯枝落叶等有机质分解快,有机质积累少;雨林植物高大茂密,生物体量大,生物循环旺盛,土壤中大部分的养分被植物吸收合成植物体,储存在植物体内,从而导致土壤的养分含量很少。 【小问 3 详解】 读图可知,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较为贫瘠,火灾发生后,原生植被被烧毁,大量的有机质和矿物质会补充到土壤中,土壤肥力会迅速增加,出现明显的峰值,但由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常年高温多雨,土壤的淋溶作用强,植被破坏后,雨水对土壤的侵蚀能力加强,疏松的土壤会随着地表径流大量流失,因此火灾之后土壤的肥力会急剧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漫长的演替,次生林会逐渐形成,土壤有机质会逐渐积累,水

46、土 流失量会逐渐减弱,土壤淋溶作用会逐渐减弱,土壤养分会再次慢慢积累,土壤肥力逐步恢复。因此火灾后该区域雨林肥力表现出先迅速增加,然后急剧下降,一段时间后,土壤肥力又逐渐恢复的特点。 【点睛】 29.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9 年秋冬季,我国天气的特征之一就是干旱。据 12 月 3 日的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干旱中心转移到广东福建等地,广东广州 11 月一整个月的累计降雨量为 0,意味着极其强烈的干燥天气。在这样的干燥状况下,不仅气象干旱明显发展,还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华南沿海尤其是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咸潮”现象开始明显加重。咸潮(又称咸潮上溯、盐水入侵) ,是一种天然水文现象,它是由太

47、阳和月球(主要是月球)对地表海水的吸引力引起的。当淡水河流量不足,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如下图) 。 (1)说出影响咸潮强度的主要因素。 (2)咸潮主要是自然原因造成的但人类活动加剧了咸潮发生的可能性,分析珠三角地区咸潮多发的原因。 (3)指出咸潮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提出解决的措施。 【答案】 (1)河流水量、潮水幅度上涨。 (2)自然原因:冬(冬春)季降水少,河流流量较小;河汊纵横;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人为原因: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生产、生活引用河水多;城市化水平高,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补给河流少;下游无序釆沙,河流下游河床坡度减小,使河床降低。 (3)影响

48、:水质下降(变咸) ,水资源短缺;土地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受损;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正常的工农业生产。措施: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杋制;跨流域调水,以淡压咸;加强河道釆沙管理;节约用水;修建水库,枯水期放水冲咸;扩大绿地面积。 【解析】 【分析】本题以珠江三角地区咸潮现象为材料,设置三个小题,涉及到咸潮强度的影响因素、咸潮多发原因、咸潮带来的影响及解决措施等知识,考查的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小问 1 详解】 由材料“当淡水河流量不足,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可知,河流水量与潮水上涨幅度是影响咸潮强度的主要因素。 【小问 2 详解】 珠三角地区咸潮多发的原因有自然

49、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冬春季节,珠江流域降水少,地表径流小,珠江进入枯水期,当水位低于海平面,就会出现海水倒灌入珠江的现象,即发生咸潮;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处于河海交界地带,海水容易倒灌;目前正处于全球气候变暖时期,海平面上升,加大了咸潮岀现的几率和程度。人为原因: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由于引用河水量大,导致河流水量减少,增加了咸潮出现的几率;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城市硬化面积大,城市水体下渗减少,导致地下水位降低,地下水对河流的补给水量降低,河流水量减少,咸潮岀现几率增加;加上下游地区的釆沙活动,导致河床髙度降低,扩大咸淛影响的范围。 【小问 3

50、 详解】 影响:咸潮的出现,会造成生产、生活用水的水质恶化,造成水质性缺水。使用含盐量高的水灌溉农田,会造成农作物萎蔫或死亡,并造成土地盐碱化问题。 河口附近河水盐度增加, 原有淡水生物生存环境改变,生物多样性将受损。咸潮导致河口附近河水氯化物含量增多,人们长期饮用氯化物含量髙的水会危害人体健康;而且,工业上使用含盐量多的水,会损害机器设备。 措施:对于咸潮这种自然灾害,通过建立预警机制,加强咸潮的硏究、监测与预报。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引入淡水,降低河口附近河水的含盐量。加强河道采沙管理,减轻因采沙造成河床降低而导致咸潮范围变大。节约用水,减少河水的引用量,稳定河流水位。通过修建水库,在枯水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地理 > 期末试卷 > 高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