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2021~2022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207171 上传时间:2022-01-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丹东市2021~2022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辽宁省丹东市2021~2022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辽宁省丹东市2021~2022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辽宁省丹东市2021~2022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辽宁省丹东市2021~2022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辽宁省丹东市辽宁省丹东市 20212022 学年度高二上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学年度高二上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在中国,虽然乡愁有独特的意义,但它并不是中华民族或者中华文明独有的现象。可以说,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个体,只要有历史、有记忆,都有乡愁。比如我们读古布腊文学,读到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 ,其中的奥德修斯返乡,其实就是回归他的故乡或者说解决他的乡愁问题。这也铸成了西方文学艺术从古希腊延续数千年的主题,即返乡主题。可见,乡愁是一种跨文化现象,甚至是

2、人类文明的普遍现象,并不为传统中国所独有。 但是,也必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明赋予乡愁这种情感经验的独特性。就中国上古文明的连续性来讲,起码自距今 6000 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开始,已经有了一个明晰的开端,这一开端就是农耕。这种文明建构的基本关系是人和土地的关系。在这样一种关系里,土地是人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财富,它是不可移动的。与此比较,游牧或商业民族的财富,马驼牛羊或金银细软,要么是可移动的,要么是便携式的,均不会对人的居处形成恒久的制约。人们常说商人没有故乡,游牧民族的故乡观念也相对薄弱,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生存没有受到来自土地的巨大约束。相反,农耕民族是受土地约束的。过去,社会学家费孝通说传统中国

3、是乡土中国,就是看到了农耕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孕育的乡土观念,对中国人形成了强大而持久的约束。也就是说,中国式乡愁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坚固和不可动摇,赋予了乡愁同样坚固和不可动摇的性质。 但是,当人体验乡愁的时候,显然是把自己置身于故乡之外的,是把故乡作为一个反观、反思或者是眺望的对象。这意味着,在中国,虽然传统农耕生活将人固着于土地,但一个悖论仍然存在,即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构成思乡的前提。据此,当我们观察中国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很多文人骚客喜欢写关于乡愁的诗篇,几乎所有的田园诗都是关乎乡愁的,但是,诗人笔下的故乡和田园,和他们实际生活的乡村并不一样,它掺入了太多美化和理想

4、的成分。所以,我认为,无非因为乡村只代表了他的童年记忆,是他置身都市喧嚣时对故乡的一种情感回望。由此展示的只是一个想象的乡村,而不是乡村的实存。 当然,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生活在乡村之中仍然能够写出田园诗的诗人。比如陶渊明,他既是一位田园诗意的表达者,同时又是乡居生活的实践者,但是事实上,他的生活过得并不美好,他根本无法靠农业劳动养活自己和他的家庭,更难以借此过上体面的生活。陶渊明曾经写过一首乞食诗,谈到自己去邻居家要饭的情景,即“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由此,我们必须理解乡愁问题有典型的理想性质。或者用美学的词语来讲,即便我们对童年时代有丰富的记忆,这个记忆也不是对往

5、昔生活的真实复现,而是一种审美记忆或者诗性记忆,它夸饰了原乡本不具有的美丽。 对中国传统文人来讲,虽然他们很容易让自己沉浸于乡愁之中,但也并没有妨碍对当下现实的理性思考。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从陶渊明那里吸取了教训,虽然不断追忆田园之美,事实上却并不愿意真正生活于乡村之中。当然,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一种既满足都市化欲望又抚慰乡愁的变通方法仍然是存在的,这就是在实际生活的都市之内营造乡居,即园林。园林对于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意义,往往就在于完成了乡居理想向都市的置换或挪移。也就是说,他们情感上回望乡村,理性上又拒绝回归乡村,变通的方法就是将作为回望对象的乡村直接搬到城里。就此而言,园林不能不说是中国传

6、统文人解决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一个伟大发明。它把存在于记忆或空间远方的乡愁,借助园林置入当下生活,使乡愁对象如在目前。在此,所谓的乡愁,最终就以园林这种物化的形式被表现成了传统文化中的“城中村”。据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中国园林营造, 之所以在隋唐以后进入文人园林主导的时代, 原因之一则是对乡村的回望主导了士人的情感世界。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乡愁 ) 材料二: 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谈乡愁,就是从文学地理空间来谈乡愁。所谓乡愁,就是流动或迁徙在异地的人们对于家乡的一种回忆式的情绪体验,包括对亲情、友谊、爱情的回忆,对家乡的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的回忆,对个人成长经历的回忆等。乡愁是时间的一种积淀,

7、它需要具体的空间来承载,乡愁随着游子所处时空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内容。因此,乡愁两个突出的特点是:时间感和空间感。例如余光中的乡愁写了四个时间段的乡愁:“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每个时间段都有两个不同的空间,一共是八个空间。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互相生发,时间概念与空间概念互为依存。没有时间,空间就是虚泛的。反之亦然。 乡愁形成的原因很多。或是独在异乡。如唐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个人背井离乡,独处一个异质空间的情景,因此就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佳节尤甚。或是归期难定。如唐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这首诗所描述的比王维那一首还要凄凉:不仅背井离乡,而且归期难定。或是家乡变

8、了。如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这首诗所描述的情景是:从军六十五载,好不容易回到故乡,但故乡已经面目全非了,亲人都不在了,自己仍然没有归宿感。 可见乡愁形成的原因,一是由于空间阻隔,人们难以由异地回到家乡;二是由于时间流逝,人们即使回到家乡,也无法由现实的空间回到记忆中的空间。第一个原因是空间阻隔,第二个原因是空间异质。 国外也有学者讲到乡愁形成的原因。例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就在自然地理学中讲道:“据说山区的空气是乡愁,特别是瑞士人乡愁的原因,因为瑞士人如果来到别的国家,特别是在听到其民族歌曲时,就变得郁郁寡欢,甚至当人们不允许他们返回故乡时因此而死。”康德的话表明,乡愁是人类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情绪

9、体验。乡愁形成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是概括地讲,都是由于时间作用下的空间阻隔与空间异质。 (摘编自曾大兴文学地理学视野中的乡愁 )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乡愁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不可移动性,使中国人的乡土观念根深蒂固。 B.乡愁有典型的理想性质,中国传统文人田园诗之美,是对并不美丽的原乡的审美表达。 C.乡愁主题的诗主要集中在田园诗中,陶渊明是少见的身在乡村而能写出田园诗的人。 D.乡愁具有追忆和回望的性质,诗人展示的是异乡人对故乡的想象,而不是乡村的实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乡愁是人类文明的普遍现

10、象,任何一个民族,只要有历史、有记忆,都会有乡愁。 B.农耕民族与游牧或商业民族故乡观念的有无浓淡决定了土地对他们生存的约束。 C.乡愁的产生以人离开故乡为前提,这与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乡土中国理论并不矛盾。 D.两则材料虽分别从文化艺术和文学地理学不同角度探讨乡愁,但都谈到了乡愁产生的原因。 3.关于“城中村”的价值,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城中村”是既能满足中国传统文人的都市化欲望,又能抚慰其乡愁的变通方法。 B.“城中村”指园林,是中国传统文人沟通理想和现实的桥梁,是乡愁的物化形式。 C.对乡村的回望主导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情感世界,使他们在实际生活的都市营造园林。 D.

11、中国传统文人将体现审美记忆的乡愁借“城中村”置入当下,使乡愁对象如在眼前。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4 分) 5.请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为例,结合材料二,谈谈诗中乡愁产生的原因。 (4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丁香花下 黄秋耘 今年的暮春和初夏,我是在北京度过的。除了刮风天和阴雨天,我吃过晚饭后就遛到中山公园去,去紫丁香花丛中消磨掉整个黄昏。 一个人安静地坐在公园的长椅子上, 让那浓郁的花香弥漫在包围着我的气氛里,沉思着四十多年

12、来像云烟一般的前尘往事。对于一个性情孤僻而心境寂寞的老年人来说,这恐怕是最难得的享受了。 一个熟悉而亲切的面孔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怎么,老黄,又是在这儿碰到你,你好像对紫丁香花有点特殊的感情似的。” “唔,也许。” 他狡黠地眨着眼睛:“在你的一生中,说不定有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和紫丁香花有点什么关系。比方说,在年轻时候,你是不是认识过一个像紫丁香花一般忧郁的姑娘?” 我稍微沉默了一会儿,就开了腔。 “这是 44 年前的事了。1936 年 3 月 31 日,北平的大、中学生在沙滩北大三院开过一个追悼在狱中受刑病死的战友的大会,会后举行抬棺游行。我们的队伍跟上千名反动军警碰上了,他们挥舞着警棍、皮鞭

13、和大刀片向游行队伍冲击。我在前面跑,两个警察在后面追,我后脑勺挨了一下警棍,鲜血渗出了便帽。看着有一户人家虚掩着门,我推开门一闪身躲了进去。当时我浑身都是污泥和血迹,脸上也是红一块花一块的,不像个人样。院子里收拾得挺干净,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影。过了半晌,门帘子一掀开,走出来一个很文静的姑娘,小个子,大眼睛,年纪看来还比我小一两岁,大概是个高中学生吧。她看到我这个模样,吓了一跳,但还是很镇定地问我您怎么啦?哪儿受的伤?” “我是个学生,刚才去参加游行,被警察打伤了。他们要抓我。借您这儿躲一躲,行不行?假如您不同意,我马上就出去。 “您不能出去。这个样子出去,岂不是自投罗网!接着,她把我领进屋里

14、,拿出绷带和药棉,上了药,给我包扎好伤口,用酒精擦干净我的脸孔,关切地问道:弄痛了您没有?不难受吗? “我整理整理衣服,站起来:不怎么痛啦!我可以走了。 “她拦住我:不行,您身上有血迹,警察会认出来的!她从衣柜里拿出一件蓝布大褂儿和一顶旧呢帽:是我大哥的,您穿戴上大概还合适,他个子和您差不多。 “我一再推辞,她有点生气了:唉,您这个人呀,真是个书呆子!生死关头,逃命要紧嘛,还顾得上那么多礼数? “我走出这户人家,回头望一眼门牌号码。靠着蓝布大褂和呢帽的掩护,我安然无恙地脱险了。” “我养好伤以后,总想着要把蓝布大褂和呢帽还给人家。直接送到她家里去吗?万一出来应门的不是她而是别人,那我该怎么说才

15、好呢?我只好写了一封短信,请她在下一个星期六的傍晚亲自到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旁边的紫丁香花丛附近,取回我借去的大褂和呢帽。收信人的姓名只写着大小姐收。” “我们终于在紫丁香花下见面了。她很大方地走到我面前,稍微点点头示意。 “当时我总觉得, 随便询问一个不认识的姑娘的姓名或者介绍自己的姓名都太唐突的。 我只是激动地对她说:非常感谢您的帮忙,那一天,要不是换了衣服,我一出门就会被捕的。 “别客气!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其实这些旧东西您大可不必还给我。 “我怕您不好向您的大哥交代! “不要紧。 他不是经常穿戴的。 再说, 他和您一样, 也是个大学生。 他是爱国的, 不过, 没有您那么勇敢。 “她将手上的

16、纸包递给我:给,这是您那天换下来的布大褂和便帽,上面的血迹我给洗掉了。多可惜啊!” “其实,您也大可不必还给我。这件血衣,留下来作纪念不是很好吗?” “她稚气地笑着说:您叫我搁在哪儿呢?假如家里的人问起来,我又该怎么说才好呢?这件事,除了咱俩,现在还没有第三个人知道!我爹是个好人,在中学里教书,他胆子小得要命!假如让他知道了 “她默默地望了我一眼,好像要记住我的容貌似的。但很快就说:假如没有什么事,我该走了!临别时我们轻轻地握了握手,手指尖仅仅接触到对方的手指尖。她走到离开我约莫十多步的地方,迅速地回过头来望了我一眼,好像有点依依惜别的样子。她那轻盈而苗条的身影,很快就消失在苍茫的暮色和茂密的

17、紫丁香花丛里面了。我猛地想跑上前去跟她多说几句话,至少问清楚她的姓名,但我终于痛苦地克制住自己,我不愿意株连她,因为我还随时有被捕的危险。 “这就是全部事情的经过,要说是爱情吧,恐怕算不上;要说是友谊呢,又和普通的、寻常的友谊不太一样,好像多了一点什么东西革命的情谊,一种患难与共、信守不渝的革命情谊,这是人世间最值得珍贵的东西。不知怎的,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每当我一看到紫丁香花,一闻到紫丁香花的香味,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这么一件事,这么一个人,仿佛又看到她那消逝在紫丁香花丛中的身影,仿佛又听到她离去时轻轻的脚声。” 听完了我的故事,那位老先生无限感慨地说:“在我们一生中,生活有时会像河

18、流一样,和另一条河流遇合了,又分开了,带来了某一种情绪的波流,永远萦绕着我们的心灵唉!怪不得你那样喜欢紫丁香花。不过,你真是个古怪的老头儿,在斑白的头发底下还保持着一个二十岁小伙子般强烈的感情,这样的人是不会幸福的。” (选自丁香花下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1 年版,有改动) 文本二: 雨巷(节选)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之作。这首诗中的“我”彷徨在江南的悠长的雨巷,等待看一位姣好的姑娘,也许是这

19、位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尽头,也许是她回家时必然要穿过这条小巷,冬去春来,日复一日,雨巷是显得那样的寂寥、凄清,更触人愁的是“我”希望逢着的这位姑娘又偏偏结着愁怨。诗人拿丁香来比喻姑娘显然寓有深意。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不过丁香姣好,却又容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即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恐怕也少不了吧? 从诗的更深的象征性意蕴看,这

20、首诗中的姑娘形象其实就是诗人的理想。他的仿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现了,但是她的步履,她的颜色,连同她的太息与惆怅,莫不带有可望而不可即执著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象征意味。诗人就这样表达了他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劳的那种孤苦心情。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紫丁香美丽、高洁、香气馥郁,引逗了作者的情思,老年的“我”觉得在紫丁香花下回忆过去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B.姑娘说她的大哥也是爱国的,只不过“没有您那么勇敢”,表明了对“我”的赞赏,也流露出对哥哥的埋怨。 C.“我”对姑娘说大可不必把血衣还给“我”,是希望姑娘留下它作纪念,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姑

21、娘的好感。 D.“我”性情孤僻、 心境寂寞, 但对紫丁香花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 对四十年前的往事有着年轻人一般的迷恋,无怪那位老先生说“我”是个“古怪的老头”。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丁香花下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采用倒叙的手法,由盛开的紫丁香花引出对往日曾邂逅的少女的回忆。 B.在叙述结构上, 丁香花下采用了镜头切换的方式,突破了讲述者的时空限制,加快了情节的推进。 C.文章的心理描写生动、细腻,与动作、语言、肖像描写有机结合,揭示了特定环境下小姑娘的真实复杂的内心世界。 D.文本二雨巷节选部分,节奏舒缓、低沉而又优美,营造了具有浓重象征色彩

22、的抒情意境,映照出诗人的孤独感伤。 8.赏析文中画线语句。 (6 分) 生活有时会像河流一样,和另一条河流遇合了,又分开了,带来了某一种情绪的波流,永远萦绕着我们的心灵 9.丁香花下和雨巷两篇作品虽然都将少女的形象和丁香花联系在一起,但又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加以简析。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李卫,字又玠,江南铜山人。入赀为员外郎。世宗即位,授云南盐驿道。雍正二年,就迁布政使,命仍管盐务。三年,擢浙江巡抚。四年,命兼理两浙盐政。疏言:“浙江户口繁多,米不敷食。请拨盐政

23、公银十万,委员赴四川采运减籴,款归司库。”卫整理盐政,疏言:“诸场有给丁滩荡者,以丁入地,计亩征收;无给丁滩荡者,暂令各丁如旧输纳。”又言:“浙省私贩出没,以海宁长安镇为適中孔道,请设兵巡隘。”又言:“江南苏、松、常、镇四府例食浙盐,镇江接壤,淮盐偷渡,请敕将吏水陆巡缉。” 寻授浙江总督,管巡抚事。六年,奏言:“江、浙界上盗贼藏匿,浙省究出从盗,咨江南震泽县捕治,竟以替身起解。今察出有举人金士吉等徇庇,当请褫夺今察出有举人金士吉等徇庇,当请褫夺。”卒剪除巢穴,得旨嘉奖。温、台接壤,濒海有玉环山,土性肥饶。前总督因地隔海汊,禁民开垦。卫遣吏按行其地,奏请设同知,置水陆营汛,招民垦田。七年,加兵部

24、尚书。入觐,遭母丧,命回任守制,寻复加太子少傅。 卫在浙江五年,莅政开敏,令行禁止。上以查嗣庭、汪景祺之狱,停浙江人乡会试,卫以文告严督。逾年,两浙士子感恩悔过,士风丕变,乃命照旧乡会试。 雍正十一年,疏劾步军统领鄂尔奇坏法营私,紊制扰民。乾隆二年,疏发诚亲王府护卫库克与安州民争淤池,赴州嘱讬。上命治库克罪,嘉卫执法秉公。三年,疏劾朱藻贪劣,藻弟蘅挟制地方官,干预赈事。上命按治,夺藻官,并罪蘅如律。 世宗在藩氏邸知卫才眷遇至厚然察卫尚气屡教诫之其在云南或有馈於卫卫又令制钦用牌入仪仗。上谕之曰:“闻汝恃能放纵,操守亦不纯,尔其谨慎,毋忽!”卫奏言:“受恩重,当不避嫌怨。”上又谕之曰:“不避嫌怨,

25、与使气凌人、骄慢无礼,判然两途。汝宜勤修涵养,勉为全人,方不负知遇。” (选自清史稿 李卫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世宗在藩邸/知卫/才眷遇至厚/然察卫尚气/屡教诫之/其在云南/或有馈於卫/卫又令制钦用牌入仪仗 B.世宗在藩邸/知卫才/眷遇至厚/然察卫尚气/屡教诫之/其在云南/或有馈於卫/卫又令制钦用牌入仪仗 C.世宗在藩邸/知卫才/眷遇至厚然/察卫尚气/屡教诫之/其在云南/或有馈於卫/卫又令制钦用牌入仪仗 D.世宗在藩邸/知卫/才眷遇至厚然/察卫尚气/屡教诫之/其在云南/或有馈於卫/卫又令制钦用牌入仪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

26、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入赀,指交纳钱财来赎罪或者取得官爵功名,本文中意为李卫花钱买得员外郎这一官职。 B.丁,文中指成年男性,白居易“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之“丁”即为此意。 C.守制,遵守居丧制,旧时父母或祖父母去世,儿子或长孙需在家守孝,现任官员需离任。 D.乡会试,即乡试和会试。乡试因考试在春天举行,故又称为春试或春闱,乡试合格可参加会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李卫缉捕盗贼,整肃吏治。江浙地带盗贼藏匿,李卫协同地方,彻底清除巢穴;弹劾鄂尔奇、库克、朱藻,将其绳之以法。 B.李卫招民垦田,心系百姓

27、。温州、台州相接地带,土地肥沃,之前总督,因地处边界,河流分叉,禁民开垦,李卫招民开垦。 C.李卫尊重文人,尽心任事。雍正年间,朝廷因查嗣庭、汪景祺案停止浙江士人参加科举,李卫写榜文,严谨监督,终恢复科举。 D.李卫放纵傲慢,屡受教戒。在云南,有人送礼,李卫制定钦用牌,将来人拖出杖打,雍正责其骄慢凌人,戒其勤修涵养,不负圣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今察出有举人金士吉等徇庇,当请褫夺。 (4 分) (2)闻汝恃能放纵,操守亦不纯,尔其谨慎,毋忽! (4 分) 14.李卫整理盐政,颇有创举,请结合文本,简要解说。 (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28、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登太白峰 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注】本诗作于由于权贵排斥,李白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背景下。太白:这里指太白星,即金星。天关:古星名,又名天门。庄子 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泠风,指和风,清风。武功:地名,一说山名,在今陕西省武功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西上太白峰”开门见山,为下面写星写月作了准备;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侧面烘托了山的高峻,写出了诗人不畏艰险、奋

29、发向上的精神。 B.李白没有直接描写太白峰的高峻雄伟,只是写他和太白星侧耳倾谈的情景,生动鲜明地表现出太日山高耸人公的雄姿。 C.“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意蕴相似,写出了诗人的豪情逸志,意境高远。 D.诗尾两句细致地表达了诗人渴望出世,超离人间,摆脱尘世,追求个性自由,追求光明理想的心理状态,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16.晚唐诗人皮日休说过:“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结合这首诗赏析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特色。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30、 (每空 1 分,共 6 分) (1) 司马迁在 屈原列传 (节选) 开篇指出, 人在困窘没有出路时, 就会追念根本: “_”,没有不呼喊上天的;“_”,没有不呼喊父母的。 (2)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分别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以实写虚来描摹音乐的句子是:“_,_”。 (3) 论语十二章中,体现“文”与“质”对立统一、合理互补关系的句子是“_,_”。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9 分) 当病态追星_,成为把很多青少年_于其中的歪风邪气,甚至突破法律常识和道德底线,“饭圈”就变味、变

31、质了。 ( ) ,其危害不可小觑,决不能任其发展蔓延。 “饭圈”之乱,根源何在?根子还在流量至上、利益至上的错误导向之下,资本力量和一些机构推波助澜、兴风作浪。从“以爱之名”制造话题、炒作热度,到雇佣网络水军“养号”控评,从集资应援搞“扭蛋”“抽卡”,到以“限时比拼”诱导青少年“借贷追星”,喧嚣的“饭圈”背后,是一条_打造“顶流”、利用流量大肆敛财的灰色产业链。 在利益逻辑操纵之下, 一些德不配位、 素质堪忧的艺人被_包装,从“凡”变“神”再打造“圈”,把粉丝文化变成了大肆攫取利益的工具。 近年来,从袁隆平到钟南山,从张定宇到张桂梅,正能量楷模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爱豆”,折射出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

32、所在。让正能量主流成为“顶流”,让病态“饭圈”彻底凉凉,就能培养出健康向上、堪当大任的“希望之星”,不断为全社会追梦圆梦注入推动力。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大行其道 裹带 不择手段 过渡 B.蔚然成风 裹挟 唯利是图 过渡 C.大行其道 裹挟 不择手段 过度 D.蔚然成风 裹带 唯利是图 过度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不良粉丝文化浪费大量社会资源,误导青少年价值观 B.大量社会资源被不良粉丝文化浪费,误导青少年价值观 C.误导青少年价值观,不良粉丝文化浪费大量社会资源 D.不良粉丝文化浪费大量社会资

33、源,青少年价值观被误导 20.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让正能量主流成为“顶流”,让病态“饭圈”彻底凉凉,才能培养出健康向上、堪当大任的“希望之星”,不断为全社会追梦圆梦注入推动力。 B.让病态“饭圈”彻底凉凉,让正能量主流成为“顶流”,就能培养出健康向上、堪当大任的“希望之星”,不断为全社会追梦圆梦注入推动力。 C.让病态“饭圈”彻底凉凉,让正能量主流成为“顶流”,才能培养出健康向上、堪当大任的“希望之星”,为全社会追梦圆梦不断注入推动力。 D.让正能量主流成为“顶流”,让病态“饭圈”彻底凉凉,就能培养出健康向上、堪当大任的“希望之星”,为全社会追梦圆

34、梦不断注入推动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此轮疫情正逢冬季呼吸道疾病多发期,教育部防控办主任、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如何多病共防是当前教育系统一项重要任务,每个地方、每个学校都要做好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就要严格落实疫情防控的应急预案,做到应隔离的尽快隔离,防止校园疫情向社会其他方面关联。 王登峰说,中小学生在线课程中增加了指导学生如何在家度过隔离期的相关内容,体育课、艺术课、劳动课等也要通过线上方式进行,“让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还能像在校园一样,参加相关的体育、艺术和劳动活动”。 王登峰还指出,学校在配合做好新冠疫苗接

35、种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相关科普工作。“不仅要让所有的学生和家长都了解接种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个人接种疫苗对学校、家庭和个人的保护作用,减轻他们对接种疫苗的恐惧。”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22.红楼梦中,晴雯、袭人是贾宝玉房中两个重要的丫鬟,也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两个人物。在对红楼梦的人物研究中,有“晴为黛影,袭为钗副”之说。请结合原著内容,谈谈你对“晴为黛影”或“袭为钗副”的理解。 (5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

36、贵人”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符号。所谓贵人,就是乐于助人的人。在我们遇到困难和瓶颈的时候,希望有贵人出手相助,克服困难;当我们彷徨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需要有贵人鼓励教导,指点迷津;在我们春风得意、志得意满的时候,也需要有贵人用逆耳忠言,批评提醒人生路上,能遇到贵人的人,都是有福之人。 一个人要想获得别人认可,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帮助别人,成为贵人。一个人纵有苍生为念,如果不与别人来往,不去帮助别人,“躲进小楼成一统”,自认尊贵也没用。更多人通过帮助他人而成为贵人,也意味着更多人可以遇到贵人。 以上内容具有启示意义。请综合理解材料,写一篇以“成为贵人”为主题的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

37、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D (A 选项以偏概全, 原文为“中国式乡愁是农耕文明的产物”; B.曲解文意“它夸饰了原乡本不具有的美丽”并非“原乡不美丽”;C.选项曲解文意,原文为“很多文人骚客喜欢写关于乡愁的诗篇,几乎所有的田园诗都是关乎乡愁的”,并非“乡愁主题的诗主要集中在田园诗中”) 2.B.(关系颠倒。原文“人们常说商人没有故乡,游牧民族的故乡观念也相对薄弱,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生存没有受到来自土地的巨大约束”) 3.C(不属于“城中村”的价值) 4.举例论证。列举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返乡的例子来证明乡愁并不是中

38、华民族或者中华文明独有的现象;列举陶渊明的例子来证明乡愁问题有典型的理想性质。 对比论证。 将农耕民族和游牧或商业民族做对比, 来证明“中国传统文明赋予乡愁这种情感经验的独特性”。(一点 2 分,共 4 分。举一例即可) 5.由于时间作用下的空间阻隔。 (2 分) (回答“时间作用下”1 分,“空间阻隔”得 1 分) 诗人构建两个地理空间:一个是“瓜洲”,一个是“京口”,也就是他的家乡,体现了空间阻隔; (1 分)“春风又绿江南岸”体现离开故乡时间太“久”,所以才更深切地感受到乡愁。 (1 分) (答“空间异质”不给分) 6.B“流露出对哥哥的埋怨”理解错误。 7.C.没有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

39、 8.运用比喻,把生活中人的遇合分离比作河流的交汇分流,强调一时产生的美好情感会长久地保留在生命中。 (比喻及解释给 2 分,强调的内容给 1 分,共 3 分) 借老先生的感概解释了“我”难以忘怀姑娘和那份情感的原因,首尾呼应,丰富了文章内涵。 (感慨的内容1 分,首尾呼应 1 分,丰富内涵 1 分,共 3 分) (每点 3 分,共 6 分) 9.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雨巷中的“姑娘”并非现实中的人物,与丁香相连,象征着诗人美好的理想,她的可望不可即暗示了理想的落空及诗人迷惘感伤又若有所待的情怀。 丁香花下的少女是现实中的人物,与丁香相连,是用丁香花的美丽高洁来衬托少女纯朴、

40、善良、勇敢的美好形象。 丁香花下的少女在丁香花丛中出现又消失,丁香花的高洁象征着彼此患难与共、信守不渝的革命情谊,丁香花的愁怨,增添了少女消失带给作者的感慨怅惘,令人回味。 (每点 2 分,共 4 分) 10.B 画线句子的大意:雍正还在雍亲王府时,知道李卫的本事,所以就非常厚待他,然而察觉李卫个性冲动,所以常常告诚他。李卫在云南时,有人送礼给李卫,李卫就照规矩以钦用的令牌将来人拖出去仗打。这里的“才”是名词“才华”, 作“知”的宾语, 需在“才”后断开, 排除 A、 D 两项。 根据前文“眷遇至厚”和后文“察卫尚气,屡教诫之”可判断“然”应为表转折关系的连词,需在“然”前断开,排除 C 项。

41、所以选择 B。 11.D.“乡试因考试在春天举行,故又称为春试或春闱”错,“乡试”通常在八月举行,故称“秋试”,会试在春天举行,故称“春试”或“春闱”。 12.A.A 选项中“将其绳之以法”错误,文中李卫弹劾了鄂尔奇,但是否将之绳之以法,并未交代。故选 A。 13.(1)现在查出有举人金士吉等人徇私包庇他们,请皇上革去他的官职 (“徇”“庇”“褫夺”各 1 分,句意 1 分,共 4 分) (2)听说你凭借自己的才华放纵不羁,操守不正,你一定要谨慎,别再犯(忽视)了! (“恃”“其”“忽”各 1 分,句意 1 分,共 4 分) 14.大胆改革盐政税赋制度,坚决推行“摊丁入地”的赋役制度,稳定盐业

42、生产,又增加盐业税收。 (2 分) 敢于稽查私盐。浙区贩私盛行,李卫加强缉私队伍力量,水陆巡查,严防两淮私盐入侵浙盐行销区。 (1分) (意思对即可) 15.D.诗歌末句表现了诗人既想远离人世、超脱现实,又留恋人间,渴望有所作为的矛盾心理。 16.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抒写豪放的气概和激昂情怀,抒发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光明世界的憧憬,豪迈浪漫。 李白选取山峰、明月、星辰等意象,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营造雄奇壮伟的诗歌意境。 想象丰富奇特。诗人想象太白星与己悄语密话,飞升明月,幻游天界。 借用神话传说。“愿乘泠风去”化用庄子 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这一神

43、话,形象自由轻快,境界开阔高远,诗人飘飘然有出世之思。 化实为虚,以虚写实。李白没有直接刻画太白峰的高峻雄伟,而是写他和太白星侧耳倾谈,悄语密话的浪漫情景,就生动鲜明地表现出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 夸张。“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太白峰的高峻。 (第一点必答,给 2 分;其他答出任意两点给 4 分,共 6 分) 17.(1) (故)劳苦倦极 疾痛惨怛 (2)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3)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每句 1 分,共 6 分) 18.C 大行其道:指在某范围内广为流传,盛行一时,成为一种风尚(中性词) 。 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

44、(多指好的) 。 裹挟: (形势、潮流等)把人卷进去,迫使其采取某种态度。 裹带:携带。 不择手段:形容为了达到目的,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上文强调使用的手段多。 唯利是图:只贪图财利,别的什么都不顾。 过度:超过,超过一定限度。 过渡:事物由一个阶段或一种状态逐渐发展变化而转入另一个阶段或另一种状态,一个阶段的转型。 19.A.根据后文“其危害不可小觑”, 确定主语应为“不良粉丝文化”, 故排除 B、 C, 而 D 选项前后主语不一致,故选 A。 20.C.C 划线句子有三处语病; 一是“让正能量主流成为“顶流”, 让病态“饭圈”彻底凉凉”, 两个分句顺序颠倒,和后文衔接不好;二是原句是条件关

45、系,应该把“就能”改为“才能”;三是状语位置不对,把“不断”调到“注入”前面。 21.一旦学校涉疫(一旦学校出现疫情) ; 除了上好文化课之外; 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意思对即可,每点 2 分,共 6 分) 22.参考示例: 示例 1:“晴为黛影”,是说晴雯有林黛玉的风格。首先,晴雯眉眼与黛玉有些相似,二人都巧心慧思、风流灵巧。其次,二人品性相近。林黛玉由于寄人篱下,有着太多的敏感和自尊,因此爱使小性子,有时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同样,晴雯性格也很纯真,爱使小性儿。第三,二人对对宝玉的感情都很真挚。黛玉爱贾宝玉是发自肺腑的,她并不像宝钗那样希望贾宝玉走经济仕途之路;而晴雯对宝玉的感情

46、也是纯真热烈的,不具世俗的功利性。因为林黛玉和晴雯在容貌、才华、品性、心志追求以及对宝玉的感情方面都很相似,所以有“晴为黛影”之说。 示例 2:“袭为钗副”,是说袭人和宝钗有许多相似性。首先,二人性格相似。袭人性情温柔和顺,宝钗的性情也稳重和平,二人都有一个“和”字。其次,在思想观念上,袭人和宝钗一样,都是封建礼教真诚的维护者,也是自觉的遵守者。宝钗多次劝谏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袭人也劝谏宝玉百事检点,读书上进。总之,宝钗和袭人都是颇具心计的人,只不过宝钗的心计表现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而袭人的心计表现在人生道路的设计上,然而二人在才干、性情、观念和心计方面,二人颇有许多相似点,所以有“袭为钗

47、副”之说。 (答对一点给 2 分,两点给 4 分,三点给 5 分) 23.命题解析: 要求学生能综合理解材料, 以辩证的思维谈对“遇贵人与做贵人”的认识理解。 希望学生写出“贵人”的时代特征,表达自己乐于助人的想法,阐释友善助人、构建文明社会的意义。 【参考译文】 李卫,字又玠,江南铜山人。李卫花钱买了个员外郎。雍正即位后,授以云南盐驿道。雍正二年,升迁为布政使,雍正命李卫仍掌管盐务。雍正三年,升官为浙江巡抚。雍正四年,雍正命李卫同时管理两浙盐政。李卫上疏:“浙江户口很多,米比食物还少。请皇上拨给盐政十万公银,派一个官员去四川以低价采买粮食运回,钱由司库去付。”李卫管理盐政后,上疏说:“海宁的

48、诸场家户有男丁在滩荡的人,就让男丁去耕种,看有几亩就征收多少;没男丁的在滩荡的人,暂时命令各个男丁照旧规矩缴纳税款。”又说:浙江省私自贩盐的人常出没,以海宁长安镇为孔道比较多,请皇上派兵巡逻此处关隘。又说:“江南苏、松、常、镇四府常会吃浙江盐,镇州与浙江接壤,淮盐常常偷渡运过。请皇上下旨将吏在水陆巡逻缉拿。” 不久李卫授封浙江总督,管理巡抚的工作。雍正六年,李卫上奏:“江、浙边界上有盗贼藏匿,浙省查出其余同党, 和江南震泽县商量捕捉整治, 竟把人用替身押送过去。 现在查出有举人金士吉等人徇私包庇他们,请皇上革去他的官职。”最终铲除巢穴,得到皇帝的嘉奖。温、台的相接地带,靠海的地方有玉环山,土地

49、肥沃。之前的总督因地在边界又有河流分岔,所以禁止百姓在此开垦。李卫派遣官吏巡视那个地方,奏请设立同知这个官职,并在水陆间设立防御的军营,招百姓来此垦田。七年,加任兵部尚书。入朝朝拜,恰逢母亲去世,命回任守丧,不久又加任太子少傅。 李卫在浙江五年,掌管政务机敏且有条有理,设立了很多规矩。雍正因为查嗣庭、汪景祺两起文字狱,暂停浙江人的乡试会试,李卫写榜文要大家严谨监督。过了一年,两浙读书人已感恩悔过,士风大变,雍正下令乡试会试照旧举行。 雍正十一年,李卫上疏弹劾步军统领鄂尔奇犯法营私,骚扰百姓。乾隆二年,李卫上疏揭发说诚亲王府的护卫库克与安州百姓争一块沙池,民众就向李卫请求援助。乾隆命人治库克的罪,嘉奖李卫执法秉公。乾隆三年,李卫上疏弹劾朱藻贪腐的卑劣行为,朱藻的弟弟朱蘅威胁地方官,干预赈灾的事情。乾隆命人审查,罢免朱藻的官职,并依法判朱蘅之罪。 雍正还在雍亲王府时,知道李卫的才华,所以就非常厚待他,然而察觉李卫个性冲动,所以常常告诫他。李卫在云南时,有人送礼给李卫,李卫就照规矩用钦用的令牌将来人拖出去仗打。雍正晓谕李卫说:“听说你凭借自己的才华放纵不羁,操守不正。你一定谨慎,别再犯了!”李卫上奏说:“皇恩浩荡,不应该回避嫌隙怨恨”雍正又对李卫说: “不回避嫌隙怨恨, 跟你欺负人、 傲慢无礼, 显然是两回事。 你应该勤于修养自身,多点度量,努力让自己更完美无缺,才不负圣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