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22届高中毕业班12月第一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205490 上传时间:2022-01-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2022届高中毕业班12月第一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川省成都市2022届高中毕业班12月第一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四川省成都市2022届高中毕业班12月第一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四川省成都市2022届高中毕业班12月第一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四川省成都市2022届高中毕业班12月第一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成都市成都市 2022 届高中毕业班届高中毕业班 12 月第一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月第一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36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乡愁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不可移动性,使中国人的原乡观念根深蒂固,也使相关情感表达成为文学艺术的母题。在人类为认识、把握世界所创设的各种概念中,可能没有什么比时间和历史更有赖于人的记忆。人有记忆就会有历史,有历史就会有对过往的追思,有追思就会有乡愁。 乡愁作为广义的历史追思,往往被神圣化。比如,在个体生活中,童年总与诗情记忆深度关联,“遥想当年”

2、是遍被士庶的自我叙事方式;在文化上,厚古薄今是常态,历史上的古今争论,往往以复古一方的胜利为终局;在哲学上,形而上的道被历史化,时间的久远性往往被直接等同于真理性。基于这种时间和历史意识,在中国,从旧国旧乡旧人到古物古玩古画,似乎凡是与过往相关的一切均会被珍视。而所谓乡愁,则无非是这种无所不在的历史意识在人情感领域的表征形式。我们必须理解乡愁问题有典型的理想性质。或者用美学的词语来讲,即便我们对童年时代有丰富的记忆,这个记忆也不是对往昔生活的真实复现,而是一种审美记忆或者诗性记忆,它夸饰了原乡本不具有的美丽。 一般而言,乡愁是围绕着个体的情感经验被建构出来的,似乎只关乎个人的经历,但是,对于一

3、个民族来讲,乡愁的意义绝对不仅止于个体,而是对民族共同体整体有效的情感。中华文明延续了五千年,从中国历史看,中华民族之所以有这种恒久的维系自己文明的能力,显然不是因为私人性的对历史的回望,而是在文明的整体进程中,形成了这一民族关于自身历史的共同记忆。今天,人们习惯于将中华民族称为文化共同体,认为文化价值共识是让大家凝聚在一起的力量,但更深层的原因仍然是存在的,这就是民族共同记忆。由此,个体性的关于历史的回望,就最终汇入到整个民族关于自身历史的论述之中。中国文化的乡愁,就是在这种民族共同记忆中得到了奠基。 由此看来,中国式的乡愁是一个既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在核心处,它指向血缘, 即

4、从对父母的牵念中获得关于乡愁的最原初经验; 其次是父母所居之地, 即父母所居,便是故乡。以此为背景,它进而被放大为亲族和家国概念,放大为“四海为家”或“四海之内皆兄弟”,甚至最终被解构为“此心安处是吾乡”。以上序列使乡愁成为一种圈层式结构,它愈趋于中心愈浓烈,愈趋于边缘愈淡化。这是人从血缘共同体逐步迈向人类共同体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以普遍理性克服情感本能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价值逐步让位于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诗的逻辑逐渐演变为哲学的逻辑。但显然的问题是,人愈趋于理性和哲学化,也就愈益导致个体的情感无处安放,并由此生发出无家可归的虚无感和悲情意识。 对此,中国文化的伟大,就在于表现出了对诸多对

5、立问题的协调和兼顾能力。比如,既尊重理性又推崇合乎人情的常识,既重视父母之孝又重视兄弟友爱、家国之忠以至天下情怀。这是一种“既要又要”的情感多元生发模式,它避免了非此即彼的极端化,也使乡愁表达充满弹性。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基于时间和历史意识,中国人特别珍视过往,比如喜欢古旧物品,对曾有的生命记忆难以忘怀。 B.乡愁围绕个体的情感经验建构,似乎只关乎个人经历,民族共同记忆就是无数个体乡愁的总和。 C.在文明的进程中形成的关于自身历史的共同记忆, 是中华民族被称为文化共同体的深层原因。 D.中国式乡愁的核心指向和父

6、母的血缘关系,愈趋于边缘愈淡化,甚至被解构为“此心安处是吾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从乡愁的产生说起,继而探讨乡愁的性质和意义,再分析乡愁的圈层式结构,层层推进,思路严谨。 B.第二段从个体生活、文化和哲学三个方面举例论证了乡愁被神圣化的观点,表明乡愁具有典型的理想性质。 C.文章对个体乡愁和民族共同记忆的内涵进行了对比分析, 并由此把对乡愁的理解提升到民族文化的高度。 D.文章分析了乡愁的圈层式结构, 有助于读者理解个体价值逐步让位于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的演变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乡愁具有典型的理想性质,因此

7、我们记忆中的童年可能比真实童年更美好,甚至完全是一种审美虚构。 B.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可以作为中国式的乡愁是既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的一种佐证。 C.相比于理性和哲学化的人,一个富于感性和诗性的人更容易克服本能,生发出无家可归的悲情意识。 D.中国人都具备情感多元生发模式,既尊重理性又推崇合乎人情的常识,有处理对立问题的协调能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想要解除烦恼时,想来想去兜了一个圈子之后,结果依然回到烦恼的原点。这样的循环论证几乎随处可见。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循环论证的套路吧。 甲因为遭遇堵

8、车而错过了与乙约好的时间,他正在说明原因。我们来听一下他们的对话。 甲:“我遇到堵车,错过了与你约好的时间,非常抱歉。” 乙:“你说的话不可信。” 甲:“为什么不相信我?” 乙:“我觉得你像是在胡说。” 甲:“为什么你会这么想?” 乙:“因为你的不可信性格。” 其实, 乙最后的这句“因为你的不可信性格”和第一句“你说的话不可信”的意思几乎完全相同。也就是说,乙与人争辩时用的是来回兜圈子的循环论证。循环论证的主张看上去像是在说明理由,但它却不是表达正确主张的逻辑。因为,如果“甲有不可信性格”,那么“甲是在胡说”是正确的。但是,最关键的“为什么不相信甲”的理由,却没有在对话中出现。循环论证很容易使

9、人陷入“按既定的结论思考问题”的陷阱中。 在定义词汇时,有时也存在循环论证。例如,假设用“东是面向北时的右侧”来定义“东” 。同时,用“右是面向北时的东侧”来定义“右”。那么,这就是循环论证的定义。像这样在定义词汇时采用的循环论证也称为“循环定义”。循环定义对于只知道“东”或者“右”的其中一人而言,这样的说明才是有用的;而对于既不知道“东”也不知道“右”的幼儿而言,这样的说明就没用。 悖论是指看上去没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包藏着矛盾的一种状态。在悖论中常常使用循环论证。 悖论有各种各样, 其中非常有名的一个称为“说谎者悖论”。 例如, 有一名男子自称“我是说谎者”。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假设。但是,

10、如果要分析一下这句话是对的还是错的,那么就会陷入循环论证,进入“不能确定答案”的状态。首先,假设该男子是个说谎者,那么,他说的话就是假的。“我是说谎者”这句话是谎言。但是,这和“该男子是个说谎者”的假设矛盾。 现在假设该男子不是说谎者,该男子说的“我是说谎者”就是真的,那就又一次和假设矛盾。这就是一个来回兜圈子的循环论证。 从逻辑角度来论证科学的正当性的“归纳法”,也会陷入“归纳法悖论”中。科学,就是推导出隐含在自然万物中的普遍法则。 例如, 我们是从“一旦松手, 苹果就会从手中落向地面”等这样的观察中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的。那么,“为什么万有引力定律是正确的?”那是因为“万有引力定律至今经过无

11、数实验证明是正确的,从来没有得到与之矛盾的结果。”“因为至今是正确的,所以凭经验得出今后也会永远正确”的推论,就是“归纳法”。科学,就是根据归纳法推导出自然万物中的普遍法则。 那么, 归纳法是否绝对正确呢?至今正确的自然法则,会不会一夜之间变得不正确了?这个问题的回答之一就是“自然界在相同条件下做出相同表现”的“自然齐一律”。假设这个原理是正确的,那么,只要今天的条件和昨天完全一样,一旦松手,苹果还是会和昨天一样落地。因此,人们就相信至今正确的自然法则,在今后仍然正确。那么,为什么“自然齐一律”至今依然正确呢?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自然齐一律”一直都是正确的。但是,这个逻辑就是归纳法的逻辑。也就

12、是说,用归纳法来证明归纳法是正当的,这就是循环论证。 科学能够准确预测大自然的现象,在社会上也获得巨大成功,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即使是怀疑归纳法的人,每天也在享受着科学带来的恩惠。为了证明科学的合理性,人们一直在尝试证明作为其根据的归纳法的合理性。但无论怎样往前追溯,仍然不能跳出循环。关于“用什么逻辑能够证明看似毋庸质疑的科学合理性”这一问题,科学哲学家至今仍在努力探求。 (摘编自三泽龙志循环论证来回兜圈子的谬误,陈敏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乙没有给出“为什么不相信甲”的理由,他的争辩只是看上去像是在说明理由,实则是在来回兜圈子地循环论证。 B.

13、循环定义采用循环论证来定义词汇, 对于不理解定义中用来相互证明的两个概念的人来说,很难产生认知作用。 C.作者认为悖论有隐蔽性,对此认真分析,就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推理情况,导致答案无法确定,陷入循环论证怪圈。 D.归纳是从认识研究个别事物到概括一般性规律的推断过程,从逻辑角度来看,科学领域的归纳法也是循环论证。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循环论证的主张看上去有形式上的理性, 但很容易使人陷入“按既定的结论思考问题”的陷阱,循环定义可能就有这个特点。 B.庄子认为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道理都会令原来的意思大打折扣,得出“言尽悖”的结论,庄子的这个论断属于“说谎者悖

14、论”。 C.科学合理性是基于经验的判断,依据“自然齐一律”,人们认为至今正确的自然法则,今后仍然正确,这在逻辑上经不起推敲。 D.作者从生活谈到科学,列举种种循环论证的情况,指出科学哲学家也无法解决此问题,这让读者认识到循环论证几乎随处可见。 6.作为一篇有关逻辑的科普文章,本文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79 题。 遭遇一九五零年的无名连 西元 戈壁滩上又起风了,除了沙尘,好像什么都不存在。连长把王大心拉到水泥袋垛子下,吐了口沙子,使劲喊道:“明天一早要来五火车皮水泥,你看怎么办?”王大心明白,已到了最紧迫的

15、时刻,一个半月后,某个杀手锏武器就要在这里试验。他向远处望去,想了会儿喊道:“我带人去!”说这话时,王大心很有点悲壮的觉,要知道,这五车皮水泥停在三百多公里外的荒废小站上,没水、没电、没人烟,连手机信号都没有。装卸搬运水泥是一个没半点技术含量却又最苦最累的活儿。 连长露出很感激的神情,他补充道:“营长说了,就七天,你们在那里坚持七天,这边就能抽出人去支援。”王大心摆摆手道,别说这个了,咱们看看几个人能跟我走。俩人蹲下来,连长从兜里扯出皱巴巴的花名册,顺着一个个名字划下来。他喊道,你把威武带走吧!三闯给你!抗美你也带去!五四也给你!王大心向外摆了摆手喊道,就这几个吧,不要了! 王大心曾偶然看到过

16、一篇文章,讲在朝鲜战争的第一年冬天,整整一个连的志愿军战士,为伏击美国军队竟全部冻死在了阵地上,无一人逃走生还。王大心读到这个故事时非常震撼。 这种震撼甚至让他有点迷惘,他试图去琢磨,在那个死亡的冬夜里,那个没留下番号的连队,他们都在想些什么?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整齐划一地接受了死亡? 几个人到小站时,铁轨上停了五个车皮,整齐地堆着水泥袋子,五个人站在火车前,显得很渺小。小站只有一溜红砖平房,蒙着尘土,一大半玻璃都碎了。铁轨从远处伸过来,到此为止。 从这里放眼望出去, 是无边无际的戈壁滩。 五个人把一个玻璃碎得最少的屋子收拾了出来,用报纸堵上破洞,在墙角把铺盖一溜排开。王大心把人叫过来说,从今天起

17、,一人负责一个车皮,坚持七天,现在就开始干吧!戈壁滩上太阳暴晒,烧得浑身火烫。王大心感觉脑袋充血,周遭世界泛着红色,一大股血,一大股血从脑袋里的血管涌过,轰隆隆直响,每抬一袋都仿佛是苟延残喘。快到晚上八点,最后一辆载重卡车走了。王大心觉得浑身轻飘飘的,如果来阵大点的风,就能把自己吹跑。 王大心看过一个关于朝鲜战争的纪录片,有一个叫朱克的老人说,真要是面对面拼刺刀,那美国兵就不行了,怕死得很!当王大心回忆着这个细节的时候总在想:到底是什么,给了老人还有他同时代的人们,那样强大的精神力量? 第七天的时候,大家很有点欢天喜地的意思,只等着大部队开过来支援。第一辆载重卡车来了,王大心看见后车厢上空空的

18、,就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司机递给王大心一张纸,纸上写着:兄弟,这边实在抽不出来人,你们在那边再坚持一段时间! 大伙都有点发愣。王大心说,工期调整了,那边更抽不出人来。威武一下子坐在地上,叫道:“哎呀妈呀,这可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啊?”四个人面无表情,各自散去。威武自己手拄地站了起来,一人一车皮,天地间又恢复一片寂静。在一片浑浑噩噩的死寂中,突然传来嗷的一声叫,把王大心吓了一跳:威武轰地倒在车皮上,一股水泥灰腾空而起。王大心冲了过去,威武一手撑在腰上,用恳求的眼光看着王大心说:“指导员,我腰扭了,不能动了。” 王大心一直没明白, 当时威武的眼光里为什么是恳求, 而且很强烈。 直到后来他才琢磨透,威武

19、是在恳求大伙王大心在看朝鲜战争的纪录片时不断会想,在那个时刻,能够受伤被送到后方,应该是很幸福的事了。但是,很多人却终生无法面对那个拷问:为什么只有自己活下来了? 威武委屈地看着地面,好像受了伤是件很见不得人的事。王大心让他坐连队的车回去,威武抓着他的手说:“指导员,我一定会回来的,相信我,我一定回来!”几天后,威武回来了,他是挺着腰杆回来的,一举一动仿佛都在告诉别人:你看,我可是回来了啊!王大心能理解这种心情,平时嘻嘻哈哈的没关系,但苦了累了的时候,千万别开溜,怎么也得熬过去。否则人家扎堆唠点什么,你想凑过去都觉得不好意思。 一个月零三天的早晨,一辆吉普车驶到平房门前。基地刘副司令和政委依次

20、下车。政委对刘副司令说:“这五个人,一个月,在这没水、没电、没人烟的地方,搬运了一万吨水泥。您刚才看见的那个工程主体,是这五个人一袋水泥一袋水泥背出来的,没有他们,工程就不可能提前完工。”刘副司令惊讶地点点头说:“那在打仗的时候,他们就是突击队,要立大功的呀!” 这一刻王大心又想起了一九五零年冻死在雪夜里的无名连。他好像琢磨明白了,那背后有一大堆活生生的故事,那些故事,对大家来说其实并不陌生。王大心想象自己站在无名连的阵地上,镇定地与无名连一起等待天亮。 (有删减)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善于通过细节来表现环境的恶劣,如连长说话前先“吐了

21、口沙子”,两人面对面说话靠“喊”,足见戈壁滩风沙的猛烈。 B.“无边无际的戈壁滩”和一个破败的小站, “堆满水泥的五个车皮”和仅有的五个军人,鲜明的对比突显了故事的悲壮感。 C.“一大股血从脑袋里的血管涌过, 轰隆隆直响”以生动的描摹表现了人在极端炎热条件下劳作的复杂感受,使读者感同身受。 D.威武倒在车皮上,流露出恳求的目光,表明他想离开这里回连队疗伤,而王大心认为他企图逃避困难,对此感到反感和不屑。 8.有评论家把西元军旅小说中的人物称为“非传统英雄的英雄”请结合本文的军人群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 9.小说中多次穿插关于朝鲜战争的记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 分) 二、古代诗文

22、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434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乾道九年, 吐蕃青羌以知黎州宇文绍直不仇其马价, 愤怨为乱。 诏帅宪抚安之, 绍直罢免。青羌首领奴儿结等市马黎州,大肆虏掠,权州事王昉多给金帛,亟遣还。宣抚使虞允文言昉贪功,恐他部效尤,渐启边衅。诏降昉两官。十月,黎州吐蕃复寇边。诏四川宣抚司檄成都府调兵二千人戍黎州以御之。淳熙二年,奴儿结还所虏生口三十九人。黎州与之盟,复听其互市,给赏归之。制置使范成大言:“所虏未尽归我,岂可复与通好?”诏谪宇文绍直,编管千里外。成大增黎州五砦,籍强壮五千人为战兵;吐蕃入寇之径凡

23、十有八,皆筑堡戍之。奴儿结率众二千扣安静砦。成大调飞山卒千人赴之,度其三日必遁,戒勿追。已而果然。奴儿结为边害者十余年,其后制置使留正以计禽杀之,尽歼其党。淳熙十二年,赵汝愚代为制置使,或谓杀降不祥,必启边患,汝愚不为动,但分守险要,严备以待之。明年,奴儿结弟三开果入寇,边备完固,三开不能攻,走归。汝愚县重赏以间群蛮,三开不能孤立,遂以忧死。时虚恨蛮族最强,与黎州接壤,请通互市。汝愚以黎州三面被边,若更通虚恨蛮,恐重贻他日之忧,不若拒之为便。帝以其知大体,从之。寻汝愚以定青羌功加龙图阁直学士。嘉定元年十二月,弥羌蓄卜由恶水渡河,与青羌诣邛部川,欲假道女儿城以入寇。守臣杨子谟谍知之数以赀遗其都王

24、母俾毋假道时时馈米以济其饥蛮人德之会赵公庀代为郡靳不与蓄卜遂得假道渡河,攻掠诸村。郡遣西兵御之,失利,复遣统领王光世往,光世惮之不敢进。羌人焚掠既尽,渡河而归。二年二月,复寇黎州,官军败绩。八年二月,蓄卜降。 (节选自宋史黎州诸蛮) 【注】黎州:今四川汉源一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守臣杨子谟谍知之数以赀遗其都王母俾毋假道时时馈米以济其饥蛮人德之会赵公庀代为郡靳不与 B.守臣杨子谟谍知之数以赀遗其都王母俾毋假道时时馈米以济其饥蛮人德之会赵公庀代为郡靳不与 C.守臣杨子谟谍知之数以赀遗其都王母俾毋假道时时馈米以济其饥蛮人德之会赵公庀代为郡靳不与 D.守

25、臣杨子谟谍知之数以赀遗其都王母俾毋假道时时馈米以济其饥蛮人德之会赵公庀代为郡靳不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檄,即檄文,中国古代官府用以晓谕、征召或声讨的一种文书。 B.互市,是古代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外国或各民族之间贸易的通称。 C.编管,文中指将受谪的官吏流放地方,编入该地户籍加以管束。 D.直学士,特指古代学识渊博的人,但在学问上比学士稍逊一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黎州吐蕃青羌因宇文绍直压低马价而作乱, 后多次侵犯边境, 宋朝皇帝先采取安抚政策,后诏令地方军队防御。 B.黎州府与吐蕃青羌达成协议,允许

26、恢复互市,但范成大对此表示反对,后来他又增派兵力,修筑堡垒,加强戍守。 C.赵汝愚认为,黎州作为边地应该要严密守备,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赵汝愚最终因歼灭青羌首领奴儿结而加封。 D.弥羌蓄卜连年侵扰黎州,给百姓带来灾难,黎州官军多次被打败,被派去的统领王光世心生忌惮,未能平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成大调飞山卒千人赴之,度其三日必遁,戒勿追。 (2)汝愚县重赏以间群蛮,三开不能孤立,遂以忧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题凌云寺 司空曙 春山古寺绕沧波,石磴盘空鸟道过。 百丈金身开翠壁,万龛灯焰

27、隔烟萝。 云生客到侵衣湿,花落僧禅覆地多。 不与方袍同结社,下归尘世竟如何? 【注】 凌云寺, 在乐山凌云山。 司空曙作此诗时, 在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幕府任职。 方袍,僧人所穿的袈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诗起笔交待凌云寺的地理环境,描绘出春山古寺被江流环绕的阔大景象。 B.第二句用“盘空”写出了上山之路的陡峭,“鸟道”一词凸显了山势之险峻。 C.“百丈金身”与“万龛灯焰”两句,写出佛像高大庄严、灯火缥缈如烟的特点。 D.第三联描写凌云寺中的情景:山高云起,湿客衣襟;僧人参禅,落花满地。 15.本诗最后两句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其意味。(6 分) (三

28、)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荀子劝学中表明取得成就不一定要天赋异禀,而要善于利用外部条件的两句是“ , ”。 (2)出师表里诸葛亮通过对比,总结出西汉之所以兴隆,是因为“ , ”。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 , ”两句形象地描写了溪身曲折、水流时隐时现的情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20 分)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20 年前,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随着一声槌响,世贸组织迎来中国这位新成员,中国在对外开放上进入了新的“里程碑”。

29、20 年来,中国关税总水平由 15.3%降至 7.4%,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 到第二位“入世”令中国发展受益匪浅, 中国经济的腾飞也造福全世界。走过 20 年,中国已成为 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前三大贸易伙伴,近年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稳定在 30%左右今日之中国,以其自身 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和“稳定器”。 东风浩荡,春潮澎湃。中国“入世”20 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多边主义始终是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阴霾未散,世界经济复苏前路坎坷,更需世界各国重振多边贸易体系,在开放合作中 。新起点上,中国将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 17.文中

30、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20 年前,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的一声槌响,世贸组织迎来中国这位新成员,中国在对外开放上树起了新的“里程碑”。 B.20 年前,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随着一声槌响,中国这位新成员来到了世贸组织,中国在对外开放上树起了新的“里程碑”。 C.20 年前,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随着一声槌响,中国这位新成员来到了世贸组织,中国在对外开放上进入了新的“里程碑”。 D.20 年前,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的一声槌响,世贸组织迎来中国这位新成员,中国在对外开放上进入了新的“里程碑”。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

31、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跻身 稳健 众望所归 同舟共济 B.跻身 稳步 人心所向 休戚与共 C.上升 稳健 人心所向 同舟共济 D.上升 稳步 众望所归 休戚与共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共享世界的发展机遇,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创更加美好的光明未来 B.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创更加美好的光明未来 C.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共享世界的发展机遇,共创更加美好的光明未来 D.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共创更加美好的光明未来,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32、题。 病毒之所以能与人类长期纠缠,大致有两个原因。第一, 。它需要寄生在活的宿主细胞之内并依赖于宿主细胞提供病毒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料体系、 能量和场所。第二,人类发展需要病毒。病毒并非一无是处,它们有修复四千种人类混乱基因的特殊能力。我们可以把准确的基因附在经过处理没有感染性的病毒身上,使之进入有缺陷的细胞, 。我们应该凭借高超的智慧, 占据主动地位,减少病毒对人类的伤害。 此外还需要提醒的是,本来部分病毒已经与宿主之间达成了默契,而人类的不恰当行为,破坏了这些默契,最终导致了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从这个角度看,与其将这些后果归罪于病毒,不如认真反思自己,学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毕竟,无论是人类

33、,还是病毒,本质上都是遗传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21.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0 个字。(5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李泽厚回忆自己的一生,在走我自己的路一文中指出:据说有人曾说我“杂”,又是中国思想史,又是外国哲学,又是美学我倒是觉得,今天固然科学分工愈来愈细,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今天我们正处在边缘科学方兴未艾、各科知识日益沟通融合的新历史时期,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亦

34、然。我以为,一方面确乎应该提倡狭而深的专题研究,但另一方面也不应排斥有更高更大的目标, 特别是对搞理论的人来说, 更加如此。 我自恨太不“杂”, 例如,对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太少,没有发言权,否则我想自己的研究工作将另是一番天地。 李泽厚的话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3 分)B(“民族共同记忆就是无数个体乡愁的总和”有误) 2(3 分)C(“文章对个体乡愁和民族共同记忆的内涵进行了对比分析

35、”有误) 3(3 分)B(A 项“甚至完全是一种审美虚构”有误;C 项“一个富于感性和诗性的人更容易克服本能”有误;D 项“中国人都具备”有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4(3 分)D(“归纳法也是循环论证”有误) 5 (3 分)D(“连科学哲学家也无法解决此问题,这让读者认识到循环论证几乎随处可见”有误) 6(6 分)知识性强,普及了关于循环论证的有关知识;有一定的趣味性,从生活中的循环论证现象入手,举例生动;层层深入,善用追问引导读者思维.(答对一点分,意思相近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7(3 分)D(“反感和不屑”有误) 8(6 分)小说中的军人坚韧顽强,以五个人之力搬运了一万吨水泥,

36、有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壮举;小说中的军人只是普通基层官兵,所做的只是搬运水泥,没有传统英雄显赫的身份或伟大的功绩;小说中的军人具有真实的人性,他们有接受任务时的犹豫,有盼望支援的“欢天喜地”和工期延后的短暂抱怨,不同于传统英雄的高大形象.(答出一点分,意思相近即可) 9(6 分)穿插关于朝鲜战争的记叙,表现王大心在困境面前不断反思和成长的心路历程;将朝鲜战场上的事迹和士兵搬卸水泥的事件放在一起,暗示军人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的精神一脉相承.历史与现实相互交织,扩展了文章的表现空间,使主题意蕴更加深刻.(答出一点 2 分,意思相近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分) (一)文言文阅读 10(3 分)B 11

37、(3 分)D(“特指古代学识渊博的人”有误) 12(3 分)C(歼灭青羌首领奴儿结的是制置使留正) 13(10 分) (1)(5 分)范成大调派一千飞山兵前往,估计奴儿结三日后一定会自行逃离,告诫大家千万不要追赶.(“度”“遁”“戒”各分.句子大意分) (2)(5 分)赵汝愚悬赏重金来离间青羌各部落的关系,(最后)三开无法独自支撑,于是因此忧虑而死.(“县”“间”“孤立”各分.句子大意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14(3 分)C(“灯火缥缈如烟”理解不当)语文“一诊”表达自己在红尘也要保持超凡脱俗的品格与境界. 15(6 分)哲理思索:不一定要在青山古寺,在红尘中也可以觉悟,有哲理的启迪。结构特

38、色:结尾处突然发问,语意转折,突破了“起承转合”的一般格局。心志表达:暗含即使在尘世也不会沾染世俗之意,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心志。(答出一点分,意思相近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6 分)(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亲贤臣 远小人(3)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17 (3分)A(原句中,“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随着新成员”中途易辙,可在“世界贸易组织”前加上“随着”等介词.“进入了新的里程碑”搭配不当,可将“进入”改为“树起”.综合来看,A 项修改正确) 18(3 分)C(跻身:使自己上升到(某种行列,位置等),词后一般不能与“到

39、”搭配.上升:由低处往高处移动。 稳健:稳而有力.稳步:步子平稳地,多用于比喻。 联系语境,用“稳健”更恰当。人心所向:民众的思想归向。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同舟共济:比喻在困难的环境中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 19(3 分)B (二)语言文字运用 20(6 分)示例:病毒需要人体做宿主 让这些细胞得以修复在与病毒的斗争中(每点 2 分,意思相近即可) 21(5 分)示例:由于人类与病毒本质上都是遗传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所以人类应学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避免破坏部分病毒与宿主间的默契,带来严重后果.(大意概括全面准确 3 分,准确运用因果句分。意思相近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一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