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化学反应的调控 基础对点练+综合强化练(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97218 上传时间:2021-10-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0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4化学反应的调控 基础对点练+综合强化练(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4化学反应的调控 基础对点练+综合强化练(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4化学反应的调控 基础对点练+综合强化练(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4化学反应的调控 基础对点练+综合强化练(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四节第四节 化学反应的调控化学反应的调控 题组一 合成氨反应适宜条件的选择 11913 年德国化学家哈伯发明了以低成本制造大量氨的方法,从而大大满足了当时日益增 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下列所示是哈伯法的流程图,其中为提高原料转化率而采取的措施 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操作均有利于合成氨的化学平衡向右移动,提高转化率。 2在合成氨工业中,为增加 NH3的日产量,实施下列目的的变化过程中与平衡移动无关的 是( ) A不断将氨分离出来 B使用催化剂 C采用 700 K 左右的高温而不是 900 K 的高温 D采用 11073107 Pa 的压强 答案 B 解析 把氨分离出来是减小

2、生成物浓度,有利于平衡右移;合成氨反应是放热反应,相对较 低温度(700 K)利于反应向右进行,同时该反应是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尽可能采取高压 利于正反应的进行,A、C、D 都符合平衡移动原理,而使用催化剂仅是为增大反应速率,与 平衡移动无关。 3下列有关合成氨工业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从合成塔出来的混合气体中,其中 NH3只占 15%,所以合成氨厂的产率都很低 B由于氨易液化,N2、H2在实际生产中可循环使用,所以总体来说合成氨的产率很高 C合成氨工业的反应温度控制在 400500 ,目的是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合成氨厂采用的压强越大,产率越高,无需考虑设备、条件 答案 B

3、 解析 合成氨的反应在适宜的生产条件下达到平衡时,原料的转化率并不高,但生成的 NH3 分离,再将未反应的 N2、H2循环利用,这样处理后,可使氨的产率较高,A 项错误、B 项正 确;合成氨工业选择 400500 的温度,主要从反应速率和催化剂活性两方面考虑,合成氨 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低温才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 项错误;不论从反应速率还是 化学平衡考虑, 高压更有利于合成氨, 但压强太大, 对设备、 动力的要求更高, 因此选择 10 30 MPa,D 项错误。 4下列有关合成氨工业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铁作催化剂可加快反应速率,且有利于化学平衡向合成氨的方向移动 B升高温度可以加

4、快反应速率,且有利于化学平衡向合成氨的方向移动 C增大压强能缩短到达平衡状态所用的时间 D合成氨采用的压强是 11073107 Pa,因为该压强下铁触媒的活性最高 答案 C 解析 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但不能使平衡移动,只能缩短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 A 项错误;升高温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但合成氨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不利于化 学平衡向合成氨的方向移动,B 项错误;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C 项正确;催化剂的活性 取决于温度的高低,而非取决于压强的大小,D 项错误。 题组二 化工生产适宜条件的选择 5合成氨厂所需 H2可由焦炭与水反应制得,其中有一步反应为 CO(g)H2O(g)CO2

5、(g) H2(g) H0。欲提高 CO 的利用率,可采用的方法是( ) 降低温度 增大压强 使用催化剂 增大 CO 的浓度 增大水蒸气的浓度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增大 CO 的浓度,平衡向右移动,但 CO 的转化率降低;使 用催化剂,平衡不移动,CO 的转化率不变;降低温度或增大水蒸气的浓度,平衡均向右移 动,CO 的转化率增大。 6 据报道, 在 300 、 70 MPa 下由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乙醇已成为现实: 2CO2(g)6H2(g) CH3CH2OH(g)3H2O(g),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使用 Cu- Zn- Fe 催化剂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B

6、反应需在 300 下进行可推测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C充入大量 CO2气体可提高 H2的转化率 D从平衡混合气体中分离出 CH3CH2OH 和 H2O 可提高 CO2和 H2的利用率 答案 B 解析 B 项,加热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放热反应也可能在加热条件下进行,故不正确。 题组三 合成氨反应的图像题 7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N2(g)3H2(g) 高温、高压 催化剂 2NH3(g) H0。下图表示该 反应的速率(v)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t2、t3、t5时刻外界条件有所改变,但都没有改变各物质 的初始加入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2时加入催化剂 Bt3时降低了温度 Ct5时增大了

7、压强 Dt4t5时间内转化率一定最低 答案 A 解析 合成氨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减小,t2后反应速率增大,但平衡没有移动,说明 t2时 刻改变的条件是加入了催化剂, 化学平衡不移动; t3时刻应是减小压强, 化学平衡向左移动; t5时刻应是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左移动;所以 t6以后转化率最低。 8合成氨工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密闭容器中的反应 N2(g) 3H2(g)2NH3(g) H673 K,工业 合成氨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氢气的物质的量增大,C 项正确;反应达到 平衡前,a 点反应物浓度大于 b 点,因此 a 点的正反应速率比 b 点的大,D 项错误。

8、 9.在 N2(g)3H2(g)2NH3(g) HK C平衡体系中 NH3的含量增大 DN2的转化率增大 答案 D 解析 分离出 NH3,Qv逆,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N2的转化率增大,由于分 离出 NH3,使体系中 NH3的含量减小。 10.某温度下,对于反应 N2(g)3H2(g)2NH3(g) H92.4 kJ mol 1。N 2的平衡转化率 ()与体系总压强(p)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 1 mol 氮气、3 mol 氢气置于 1 L 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92.4 kJ B平衡状态由 A 变为 B 时,平衡常数 K(A)甲 B平衡后 N2的浓度:乙甲

9、 CH2的平衡转化率:乙甲 D平衡混合气体中 H2的体积分数:乙甲 答案 D 解析 因为乙容器中的原料投入量正好是甲的 2 倍,故 A 项正确;假设开始时乙容器的体积 是甲的 2 倍(如图甲、虚拟乙),再将虚拟乙容器的体积压缩至与甲相等(如图乙), 则在此过程中化学平衡要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即 N2、H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它们在平衡混 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减小,故 C 项正确、D 项错误;平衡时,乙中 N2、H2、NH3的浓度分别 比甲中 N2、H2、NH3浓度大,但乙中 N2、H2的浓度要分别小于甲中 N2、H2浓度的 2 倍,而 乙中 NH3的浓度要大于甲中 NH3浓度的 2 倍,故 B 项正

10、确。 13在容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等量的氮气和氢气,在不同温度下发生反应:N2(g) 3H2(g)2NH3(g),并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内测定其中 NH3的质量分数(y 轴所表示的),绘 成图像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C、D、E 五点中,肯定未达平衡的点是 。 (2)此可逆反应的正反应是 热反应。 (3)AC 曲线是增函数曲线, CE 曲线是减函数曲线, 试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角度分析, 并说明理由: 。 答案 (1)A 点、 B 点 (2)放 (3)AC 曲线是增函数曲线, 温度升高, 反应速率加快, 生成 NH3 的质量分数增大;CE 曲线是减函数曲线,此反应的

11、正反应是放热反应,达到平衡后,温度 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H3的质量分数降低 解析 (1)从图像中看出 C 点时,NH3的质量分数最高,说明 A、B 两点均未达到平衡。 (2)达到平衡(C 点)后,升高温度,NH3的质量分数降低,说明此反应的正反应放热。 14如图表示 298.15 K 时,N2、H2与 NH3的平均能量与合成氨反应的活化能的曲线图,据 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反应中生成 2 mol 氨,则反应 (填“吸热”或“放热”) kJ。 (2)图中曲线 (填“a”或“b”)表示加入铁触媒的能量变化曲线,铁触媒能加快反应 速率的原理是 。 (3)合成氨反应中平衡混合物中氨气的体

12、积分数与压强、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若曲线 a 对应 的温度为 500 ,则曲线 b 对应的温度可能是 (填字母)。 A600 B550 C500 D450 (4)合成氨所需的氢气可由甲烷与水反应制备。 发生反应为 CH4(g)H2O (g)CO(g)3H2(g) H0。一定温度下,在 1 L 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如下表: t/min CH4/mol L 1 H2O/mol L 1 CO/mol L 1 H2/mol L 1 0 0.2 0.3 0 0 2 n1 n2 n3 0.3 3 n1 n2 n3 0.3 4 0.09 0.19 x 0.33 表中 x mol L

13、1;前 2 min 内 CH 4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反应在 34 min 之间,氢气的物质的量增多的原因可能是 (填字母)。 A充入水蒸气 B升高温度 C使用催化剂 D充入氢气 答案 (1)放热 92 (2)b 改变了反应的历程,降低了合成氨反应的活化能 (3)D (4)0.11 0.05 mol L 1 min1 B 解析 (1)由图中能量状态可知 N2与 3H2具有的总能量高于 2NH3所具有的能量, 故该反应为 放热反应, 并且反应N2(g)3H2(g)2NH3(g), 每生成 2 mol NH3放出(600508) kJ92 kJ 热量。(2)合成氨反应中,加入铁触媒后,由于改变了反

14、应历程,使反应的活化能降低,从而 加快了反应速率,故曲线 b 代表加催化剂后的能量变化曲线。(3)对于合成氨反应,当其他条 件不变时, 升高温度,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平衡混合物中 NH3的体积分数降低。 图像中, 当压强不变时,曲线 b 对应的温度下平衡混合物中 NH3的体积分数大于曲线 a 对应的 NH3 的体积分数,所以曲线 b 对应的温度低于曲线 a 对应的温度。(4) 前 2 min 内 CH4的反应速 率为 v(CH4)1 3v(H2) 1 3 0.3 mol L 1 2 min 0.05 mol L 1 min1。由表分析 23 min 时,反应 达到平衡状态,此时生成 H2

15、的浓度为 0.3 mol L 1。 CH4(g)H2O (g)CO(g)3H2(g) 起始浓度/,mol L 1 0.2 0.3 0 0 转化浓度/,mol L 1 0.1 0.1 0.1 0.3 2 和 3 min 浓度/mol L 1 0.1 0.2 0.1 0.3 34 min 转化浓度/mol L 1 0.01 0.01 0.01 0.03 4 min 时浓度/mol L 1 0.09 0.19 0.11 0.33 所以 x0.11。 3 min 时,若充入水蒸气,平衡向右移动,4 min 时,水蒸气浓度应大于 0.2 mol L 1 ;若 升高温度,平衡向右移动,反应物浓度均减小,生

16、成物浓度均增加,而且变化量之比正好等 于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之比,该条件符合要求;使用催化剂,平衡不移动;充入 H2,平 衡向左移动,生成物浓度均多于 2 min 时的浓度。 15科学家一直致力于研究常温、常压下“人工固氮”的新方法。曾有实验报道:在常温、 常压、光照条件下,N2在催化剂(掺有少量 Fe2O3的 TiO2)表面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的主要产 物为 NH3。 进一步研究NH3生成量与温度的关系, 部分实验数据见下表(光照、 N2压强 1.0105 Pa、反应时间 3 h): T/K 303 313 323 353 NH3生成量/10 6 mol 4.8 5.9 6.0 2.0 相应

17、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N2(g)3H2O(l)2NH3(g)3 2O2(g) H765.2 kJ mol 1 回答下列问题: (1)与目前广泛使用的工业合成氨方法相比,该方法中固氮反应速率慢。请提出可提高其反应 速率且增大 NH3生成量的建议: 。 (2)工业合成氨的反应为 N2(g)3H2(g) 高温、高压 催化剂 2NH3(g)。 设在容积为 2.0 L 的密闭容器 中充入 0.60 mol N2(g)和 1.60 mol H2(g), 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时, NH3的物质的量分数 (NH3的物质的量与反应体系中总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 7。计算: 该条件下 N2的平衡转化率为 。 该

18、 条 件 下 反 应2NH3(g) 高温、高压 催化剂 N2(g) 3H2(g) 的 平 衡 常 数 为 。 根据合成氨反应的特点分析,当前最有前途的研究发展方向是 (填字母)。 a研制耐高压的合成塔 b采用超大规模的工业生产 c研制耐低温复合催化剂 d探索不用 H2和 N2合成氨的新途径 答案 (1)升温、增大 N2浓度(合理即可) (2)66.7% 5.010 3 c 解析 (2)设反应过程消耗 x mol N2(g)。 N2(g) 3H2(g) 高温、高压 催化剂 2NH3(g) 起始物质的量/mol 0.60 1.60 0 平衡物质的量/mol 0.60 x 1.603x 2x 平衡时反应体系总物质的量(0.60 x)(1.603x)2x mol(2.202x) mol NH3(g)的物质的量分数为 2x 2.202x 4 7 解得,x0.40,N2的平衡转化率为0.40 mol 0.60 mol100%66.7%。 设此时反应 2NH3(g)N2(g)3H2(g)的平衡常数为 K。平衡时,c(NH3)20.40 2.0 mol L 10.40 mol L1 ,c(N 2)0.600.40 2.0 mol L 10.10 mol L1,c(H 2)1.6030.40 2.0 mol L 1 0.20 mol L 1,KcN2 c 3H 2 c2NH3 5.010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化学 > 人教版(新教材) > 选择性必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