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章末检测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96407 上传时间:2021-10-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6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章末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章末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章末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章末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章末检测试卷章末检测试卷( (第第 1 1、2 2 章章) )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下列生物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 A一块草地上的牛、羊及草 B内蒙古草原上所有哺乳期的奶牛 C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D一个校园中的全部白杨树 答案 D 2如表所示为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的调查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组号 1 2 3 4 5 面积(m2) 4 4 4 4 4 田螺数量(只) 13 19 16 14 18 A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 B稻田中田螺种群数量的多少就是田螺的物种丰富度 C田螺的年龄结

2、构直接决定了田螺的种群密度变化 D田螺种群密度为 16 只/m2 答案 A 3如图表示某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弱强弱 B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乙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甲种群在 t1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在 t2t3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 Dt4时间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答案 A 4目前我国实行“全面二孩”的政策,该政策直接影响的种群数量特征有( ) 出生率 种群密度 迁入率 年龄结构 A B C D 答案 B 5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按照“S”形曲线模

3、型增长,下列关于“S”形曲线的说法不正 确的是( ) A种群刚迁入时会有一个缓慢增长期 B种群数量为K 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C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 D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过程中,在达到 K 值之前就是“J”形增长 答案 D 解析 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过程中,在达到 K 值之前受环境阻力影响,因此不是“J”形 增长,D 错误。 6 (2019 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期中改编)如图为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模型图, 下列有关说法不 正确的是( ) A种群呈现“J”形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B呈现“S”形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

4、受的环境阻力加大 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形曲线 D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有 K 值,只是 K 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 答案 D 解析 “J”形曲线的形成条件是环境适宜、食物和空间等充裕、没有敌害等,只要条件适宜 种群数量就会无限增长,不存在 K 值;而“S”形曲线是在自然界中有限的条件下形成的, 由于存在环境阻力,所以存在 K 值。 7 (2020 滁州高二检测)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 作,其中错误的是( ) 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5、进行计数 C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若边缘有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答案 C 解析 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 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用滤纸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C 项错误。 8 调查小组对某草原生态系统中三种动物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 进行了连 续几年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年份 种群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甲 0.7 0.9 0.6 0.4 0.8 0

6、.9 1.0 1.0 乙 0.8 0.6 0.3 0.5 0.7 0.8 1.1 1.0 丙 2.0 2.0 1.8 1.7 1.4 1.0 1.0 1.0 A2013 年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结构均为衰退型 B表中数据显示甲种群的数量在 2015 年最少 C乙种群在 2014 年种群数量下降较快,有可能是气候变化引起的 D8 年间丙种群的数量先增长后趋于稳定 答案 B 解析 2013 年甲、乙两种群的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都小于 1,种群数量减 少,年龄结构均为衰退型,A 正确;表中数据显示甲种群在 20122017 年之间,当年种群数 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都小于 1,种群数量减

7、少,2015 年种群数量不是最少,B 错误; 乙种群在 2014 年的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最小, 种群数量下降较快, 有可能 是气候变化引起的,C 正确;丙种群的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先大于 1,种 群数量增加,后来比值等于 1,种群数量趋于稳定,D 正确。 9种群的自然增长呈“S”形曲线,假设某动物种群的 K 值为 100,M 表示种群数量,据下 表分析正确的是( ) 曲线上的点 M (KM)/K S1 10 0.90 S2 25 0.75 S3 50 0.50 S4 75 0.25 S5 100 0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 S2之后 B(KM)/K 中的

8、值为 0.50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 C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 S3点时进行 D该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后,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该种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该种群的 年龄结构变为增长型 答案 B 解析 由于存在环境阻力,自然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说明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 始终存在,A 错误;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在 S3点时该种群(KM)/K 值为 0.5,种群增长速率 最大,即 MK 2时,B 正确;对蝗虫等害虫的防治,需将其数量控制在 K 2值以下,即防治蝗虫 应在蝗虫数量达到 S3点前进行,C 错误;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后,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该 种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该种群的年龄结

9、构变为衰退型,D 错误。 10科研人员用模型建构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绘制出下图,图中的 某一 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20112013 年, 保持不变,说明种群数量没有发生变化 B20132018 年,种群数量先增多,后减少 C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最大容纳量 D该图能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模型 答案 C 解析 已知图中的 某一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 在 20112018 年, 值一直大于 1, 说明该期间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多,A、B 项错误;由于缺少 2018 年以后的 值,因此根据图 中数据,不能确定

10、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最大容纳量,C 项正确;该图能直观地反映出种群 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数学模型,D 项错误。 11如图所示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环境后的增长曲线。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表示食物最 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率的限制因素( ) AEF 段 BDE 段 CCD 段 DBC 段 答案 A 12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生活类型的生物在空间配置上的格局 B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 C比较简单的生物群落没有水平结构 D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答案 C 13 科学家设计一系列 50 m50 m 的区域以研究更格卢鼠(啮齿类)对其他

11、小型食种子啮齿类 动物的影响。将更格卢鼠从一半这样的区域中移走,另一半保持原样。每个区域的围墙上都 有能使啮齿类动物自由通过的孔洞;但是,移走更格卢鼠的那一半区域围墙孔洞较小,更格 卢鼠不能通过。接下来三年实验数据如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两个区域之间的其他啮齿类动物不会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他啮齿类动物的数目时,若标记物脱落,估算值将偏大 C该实验因变量在不同条件下变化趋势是同步的,有可能是气候变化导致的 D本实验证明更格卢鼠与其他啮齿类动物发生了种间竞争,并限制了它们种群的大小 答案 A 解析 每个区域的围墙上都有能使啮齿类动物自由通过的孔洞, 其他啮齿类动物依然存

12、在种间 竞争关系,A 错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他啮齿类动物的数目时,若标记物脱落,则标记个体 占的比例变小,估算值将偏大,B 正确;该实验因变量在不同条件下变化趋势是同步的,有可 能是气候变化导致的,C 正确;有更格卢鼠区域中其他啮齿类动物比无更格卢鼠区域中的少, 可推测更格卢鼠与其他啮齿类动物发生了种间竞争,并限制了它们种群的大小,D 正确。 14为了降低一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园艺家引入一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原真菌相似, 但毒性较低的真菌,从而使果树增产,园艺家利用的原理是( ) A寄生 B种间竞争 C捕食 D互利共生 答案 B 解析 引入的另外一种真菌与原真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相似,因

13、此两者最有可能是种间 竞争关系,B 项正确。 15某地区一种蚜虫生活在某种植物的体表,并从该种植物吸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 确的是( ) A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种蚜虫的种群密度 B该种蚜虫在不同季节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 C该种植物有高有矮,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蚜虫与这种植物具有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 B 解析 蚜虫的活动能力极弱,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 错误;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 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该种蚜虫在不同季节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 正确;该种植物有高 有矮,这是该种植物在茎的高度上所具有的相对性状,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 错误;该 种蚜虫生活在该种植物的体

14、表,并从中吸取营养物质,说明二者具有寄生关系,D 错误。 16下列关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说法错误的是( ) A如果要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统计表 B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 C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答案 B 解析 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17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林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成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其森林中 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图能推断出( ) 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种类均相同 B

15、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种群的垂直结构 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数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D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不相同 答案 B 18为了减小某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如图是对这 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下列各项解释中正确的是( ) A在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会增加得更快 B在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C在期间,害虫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D在期间,两个种群之间不再发生相互作用 答案 B 解析 由题意知:蜘蛛和害虫之间为捕食关系。在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会使害 虫的数量降低,因而蜘蛛数量的增加会减慢,A 错

16、误;在期间,蜘蛛数量随着害虫数量减 少而减少,所以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B 正确;在期间,害虫数量减少的 主要原因是蜘蛛的捕食,C 错误;在期间,两个种群之间仍然存在相互作用,从而两种群 之间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D 错误。 19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与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带地区的草原和森林季节性明显 B陆地群落的水平结构通常是均匀的 C草原不存在垂直结构 D不同森林群落中的生物适应群落生活的特点相同 答案 A 解析 水平方向上植物常呈镶嵌分布,不是均匀分布;草原存在垂直结构;在不同森林群落 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 20关于池塘中的群落结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17、在垂直方向鱼类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鱼类在池塘中垂直分布主要受食物影响 C池塘中的动物群落没有水平结构 D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 答案 C 解析 池塘植物群落有水平结构,导致池塘中的动物群落也有水平结构。 21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 B河流因为堵塞而成为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 C弃耕后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 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 答案 A 解析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 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

18、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 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综合分析选项,选 A。 22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会发生的现象是( ) A土壤中的有机物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差 B地衣使土壤中有机物减少 C灌木容易得到阳光而取代部分草本植物 D微生物随有机物增加而减少 答案 C 23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下图表示群落演替的三 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甲、乙、丙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 3 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

19、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逐渐提高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由原来较单一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 的演替发展为森林,这时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会增大,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提高;在三个连续群落演替阶段中,甲、乙、丙依次作为优势 种群,在竞争中,前者被后者替代,由图示可知,这种演替虽然使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数量 降至较低水平,却没有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只是优势取代。 24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 20 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

20、年生 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项目 第 1 年 第 5 年 第 10 年 第 15 年 第 20 年 物种 a 5 10 2 0 0 物种 b 1 2 5 3 3 物种 c 0 1 3 8 6 A第 120 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不断升高,然后再逐渐降低 B第 15 年内,物种 b 成为优势物种 C退耕还林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D第 1015 年内,物种 a 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有关 答案 D 解析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表中数据仅反映出 a、b、c 三个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不能反映 出第 120 年

21、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情况,A 错误;第 15 年内,物种 a 是优势 物种,B 错误;退耕还林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 错误。 25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 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D该岛屿可能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答案 B 解析 由题意可知, 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 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 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5 小题,共 50 分) 26 (8

22、分)如图为兔种群迁入澳大利亚后, 该种群在一个时期内, 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根据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兔在引入澳大利亚最初一段时间,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形成急剧上升的“_”形曲线,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然而,这种情况在自然界是不可能长 期存在的。当种群数量越来越多,增长就会慢下来,并稳定在一个环境能承受的水平上,这 样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就呈现出“_”形。稳定的种群会以一种有规律的方式在 _(填“K 值”或“K 2值”)上下波动。 (2)引入新物种可能会对当地其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产生影响:引入新物种后,该生物种群的 迅速增长可能会导致许多资源衰竭,使其他生物的 K 值_。但是,如果

23、在沙漠某地区成功 引种某些植物,会_(填“提高”“降低”或“不影响”)当地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答案 (1)J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 S K 值 (2)降低 提高 27(6 分)某地北城通道口新移栽了许多水杉,是从一个园林公司引入的,该公司在其后山栽 植了一片水杉林。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片水杉林中所有的水杉是一个_。 A生态系统 B群落 C种群 D物种 (2)如果对水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用的方法是_。 (3)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 5 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见下表。 高度等级 a 级 b 级 c 级 d 级 e 级 高度(cm) h10 10h30 30h

24、100 100300 数量(株) 120 62 32 16 6 由表可以看出,此水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 答案 (1)C (2)样方法 (3)增长型 解析 (2)植物常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为样方法。(3)表中数据显示,幼年个体多,年老个体 少,为增长型。 28(10 分)下面图 1 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图 2 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请据图回 答问题: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登记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 位选取样方,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 2。 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 图 2 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物种数_。调查该森林 物种数的样方

25、面积最好是_m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 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结构。 答案 (1)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 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0 (2)光照 垂直 解析 (1)分析图 2,横坐标是样方面积,纵坐标是物种数,该研究的课题是某森林物种数 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图 2 表示森林的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分析题图可知,在样方面 积为 O 到 S0之间,随着面积增大,物种数增多,S0之后随面积增大,物种数不再增多,因此 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S0 m2。(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 素是光照,

26、森林中有高大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等复杂的垂直结构,所以对太阳能的利用 率高于农田。 29(14 分)科研人员调查了东北某个以白桦和水曲柳两种乔木为主的群落。研究者将乔木的 树龄划分为幼龄林(10 年生以下)、 中龄林和近熟林(1040 年生)以及成熟和过熟林(40 年生以 上)三个年龄组。群落中的白桦和水曲柳的树龄分布统计结果如图 1、图 2。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研究者采用样方法对此进行调查。常用的取样方 法有_法和_法。 (2)由图 1 结果可知,白桦 1020 年生的数目较少,而 4050 年生的数目较多,推测可能的 原因是由于上层林冠茂密,林下_不足,导致幼

27、龄林难以进入下一龄级。据此预测白桦 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是_。由图 2 结果可知,水曲柳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型。 综合上述分析,_的幼苗耐阴能力强,由此推测若干年后,该种群将成为优势种。 (3)若推测成立,该群落发生了_演替,这种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 _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_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答案 (1)种群密度 五点取样 等距取样 (2)光照 种群数量下降 增长 水曲柳 (3)次 生 土壤 种子 解析 (2)由图 1 结果可知,白桦 1020 年生的数目较少,而 4050 年生的数目较多,推测 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上层林冠茂密,林下光照不足,导致幼龄林难以

28、进入下一龄级。白桦林中 幼年个体较少,老年个体较多,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衰退型,据此预测白桦种群 未来的变化趋势是种群数量下降。由图 2 结果可知,水曲柳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综 合上述分析,水曲柳的幼苗耐阴能力强,由此推测若干年后,该种群将成为优势种。 30(12 分)某地 100 年前发生森林大火,所有植被均被焚毁。历经长期自然消长之后,现在 生态学研究人员对该地区进行抽样调查, 研究者考察了动物甲种群的年龄结构, 结果如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个体数 93 187 60 56 51 61 52 34 41 39 166 注

29、:表中“1 ”表示动物甲的年龄大于等于 1,小于 2,其他以此类推。 (1)火灾后,该地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影响该群落演替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_。 (2)研究表明,动物甲在 2 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7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 中数据可知,动物甲的年龄结构类型为_,由此推测动物甲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_。 (3)上表数据是根据标记重捕法获得的,标记重捕法常用于活动能力强、_的动 物种群密度的调查。若被标记的甲个体易被动物乙捕食,则获得的估计值比实际值 _(填“偏高”“不变”或“偏低”)。 (4)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灌木在该生态系统中沿地表随机分布,这_(填“能”或 “不能”)体

30、现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 (1)次生演替 自然选择 (2)稳定型 保持稳定 (3)活动范围广 偏高 (4)不能 解析 (2)研究表明,动物甲在 2 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7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 3 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93187)(605651 6152)(344139166)280280280111, 由此可推测动物甲的年龄结构为 稳定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3)标记重捕法常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 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由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数第二次捕 获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可得,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数第二次捕获总数 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被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故种 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4)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灌木在该生态系统中沿地表随机分布,该现象 描述的是种群的特征,不是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生物 > 人教版(新教材) > 选择性必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