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96099 上传时间:2021-10-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1魏晋南北朝,被称为“部曲”“佃客”的依附农民被豪强地主所控制,附于主家户籍,世 代相袭; 唐律疏议中仍有关于“部曲”的专门条文;到宋朝,法律明文规定,佃农在契约 期满后可以自由迁徙,地主不得阻拦。这一变化( ) A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变化 B限制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说明了土地兼并的加剧 D反映了户籍制度的废除 答案 A 解析 材料从“依附农民被豪强地主所控制,附于主家户籍,世代相袭”到“佃农在契约期 满后可以自由迁徙,地主不得阻拦”体现了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这一变化适应 了从魏晋南北朝到

2、宋朝社会经济的变化,故选 A 项。农民有了更多的人身自由有利于小农经 济的发展,故排除 B 项。C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 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2东晋政府允许侨人(侨人:指寓居南方的北来人口)登记户籍,注明本人的原籍,并给予免 除赋役之优待。这一举措( ) A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消除了南北风俗的差异 D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允许侨人登记户籍,注明本人的原籍,并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可知, 这一举措可以使侨人安心生产,提高其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江南地区的开发,故选 B 项。材 料未涉及民族交融,故排除 A 项。C 项中的“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故

3、排除。材料中的举措 不是针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故排除 D 项。 3 在宋代, 客户是指无常产者, 绝大多数是佃户。 据统计, 北宋初年客户约占总人口的 40%, 此后逐年下降,到宋神宗煕宁五年下降到 30%。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自耕农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B佃户成为耕作的主力 C地主对农民剥削有所减轻 D土地所有权更迭频繁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宋代客户(绝大多数是佃户)比例由 40%下降到 30%,结合宋代经济重心南移, 农业得到发展的史实,推知宋代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减少了客户比例,故选 A 项;根据材料中 的数值变化,不能得出佃户成为耕作的主力,排除 B 项;由题干看不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排

4、除 C 项;题干反映不出土地所有权更迭,排除 D 项。 4宋朝以都城为代表的很多城市,流动人口远高于当地户籍人口,这些人被称为“浮客”。 宋仁宗时,“天下废田尚多,民罕土著,或弃田流徙为闲民”。这一现象折射出( ) A租佃制日趋衰落 B人口大规模迁徙 C城市经济的繁荣 D农村经济的萧条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宋朝还有很多土地没有被开垦,但人们不热衷于农业,而大多到城市从 事商业活动,成为“浮客”,这说明宋朝城市经济发展繁荣,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 租佃制,故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人口流动的个别现象,并不是人口的大规模迁徙,故排 除 B 项;材料体现不出农村经济的萧条,故排除

5、D 项。 5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 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 A地主绅士是基层治理的基础 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 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 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 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可知,这一时期,地主绅士依旧是秦王朝基 层政权治理的基础,故 A 项正确。 6班固汉书 百官公卿表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皆秦制也。”晋书 职 官志记载:“县五百户以上皆置乡;三千以上,置二乡;五千以上

6、,置三乡;万以上,置 四乡,乡置啬夫一人。乡户不满千以下,置治书吏一人,千人以上,置吏一人,佐二。”从 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 ) A“皇权不下县”说法确实是错误的 B“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治理模式 C乡绅阶层已成为乡村的主导性力量 D“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状况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设置亭长、乡长等,地方的长官由中央任命, 根据晋书 职官志的相关记载在地方设置官员进行管理,可见当时地方受中央管辖,所以 “皇权不下县”说法确实是错误的,故 A 正确。 7宋末元初的周密在追忆南宋都城杭州时说:“都民素骄,非惟风俗所致,盖生长辇下,势 使之然雪降则又有雪寒钱,久雨久晴

7、则又有赈恤钱米病者则有施药局,童幼不能自 育者则有慈幼局,贫而无依者则有养济院,死而无殓者则有漏泽园。民生何其幸欤。”这表 明宋朝( ) A朝廷采取多种手段缓和社会矛盾 B城乡普遍建立社会救济保障体系 C地主阶级剥削导致贫富分化严重 D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 南宋都城杭州的市民“雪降则有雪寒钱, 久雨久晴则又有赈恤钱米 病者则有施药局,童幼不能自育者则有慈幼局,贫而无依者则有养济院,死而无殓者则有漏 泽园”, 这说明南宋重视都城民众的民生问题, 采取多种手段来缓和社会矛盾, 故 A 项正确。 8 养济院是中国古代由官方倡导实行的一种恤养机构。 下表为明清

8、时期开封地区养济院的设 置及分布情况,据此可知( ) 州县 坐落位置 创办/重建时间 创办人 通许县 旧在城北凤形冈 洪武年间 县丞范世英 杞县 县治东北 洪武六年 知县张淮 鄢陵县 旧在德星台侧,徙于天甯寺前 嘉靖十四年 知县王时中 仪封厅 旧在县治西南隅, 后移建重道门外 顺治年间 知县崔维雅 新郑县 在县治西北隅 康熙三十二年 知县朱廷献 A关注民生是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B清朝官员更注重前代民生事业的传承 C地方官员较之乡绅更热衷于慈善事业 D社会救济是地方政府维护稳定的手段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养济院是官方倡导的恤养机构,具有赈济作用,可以缓和 社会矛盾,维护社

9、会稳定,故 D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关注民生与政绩考核相结合,故 A 项错 误。材料未体现清朝和前代的对比,故 B 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地方官员比乡绅更热衷于慈善 事业,故 C 项排除。 9公元前 6 世纪末,希腊雅典约有一百多个村社。村社的职能之一为登记本村社的公民,从 此,公民权的认可决定于所居住的村社机构的登记,而不像从前那样决定于氏族族籍,许多 失去氏族族籍的自由民和外来的居民,也取得了公民权。村社职能的扩大( ) A使个人自由受到一定的限制 B完善了雅典的权力运行机制 C意在保护雅典平民阶层利益 D推动了雅典城邦国家的形成 答案 D 解析 从题干中“公民权的认可决定于所居住的村社机构的登

10、记,而不像从前那样决定于氏 族族籍,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自由民和外来的居民,也取得了公民权”可以看出,公民权的 取得不再是依据血缘,而是按照地域,表明这一地区正在向国家过渡,故 D 项正确。 1013 世纪的西欧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 6 便士。这体现出中世纪西欧庄园具有( ) A外交权 B豁免权 C司法权 D选举权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 6 便士”可知,西欧庄园具有司 法权。A、B、D 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119 世纪晚期,英国政府在对地方自治政府进行民主化改革的同时,确定以伦敦为首的 80 多个大城市直

11、属内政部管辖。这一举措( ) A协调了行政与立法间的矛盾 B有利于行政权力的扩张 C扩大了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 D适应了君主立宪制的需要 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 英国政府确定以伦敦为首的 80 多个大城市直属内政部管辖, 扩大了政 府对地方的行政管理权,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行政与立法间的矛盾,故 A 项错误;材 料涉及的是政府的改革,与扩大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无关,故 C 项错误;D 项不是材料的主 旨,排除。 12 北美殖民地特别是新英格兰地区盛行地方自治。 年满 21 岁的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市镇大 会。 大会选举市镇行政委员会、 其他官员及出席殖民地议会的代表; 提出、 讨论和

12、通过议案; 处理地方重大事务;制定地方法规以及为学校和教会制订章程。这对美国宪法的直接影响是 ( ) A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C设立参众两议院共同行使立法权 D实行总统制,总统掌握行政权 答案 B 解析 美国 1787 年宪法确立美国实行联邦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北美殖民地特别是新英格 兰地区盛行地方自治”说明美国有地方自治的传统,材料所述的直接影响是中央集权与地方 分权相结合,故选 B 项;材料中未提及立法、行政、司法的相关内容,排除 A 项;材料中虽 提及议会,但主要是地方议会而非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会,排除 C 项;材料内容与总统制无 关,排除 D 项。

13、 131988 年,英国政府实行养老金改革。国家只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同时强制所有企业一 律推行职业养老金制度。政府还规定任何职工按期缴付一定费用,到退休时,由国家负责支 付个人养老金。这一改革表明英国政府( ) A减少国家干预,缩减福利规模 B加强社会保障,缓解失业压力 C节省政府开支,放弃社保责任 D扩大政府职能,缩小贫富差距 答案 A 解析 “国家只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同时强制所有企业一律推行职业养老金制度”体现了 当时英国政府减少福利支出,故选 A 项。减少福利支出不是加强保障,排除 B 项。“由国家 负责支付个人养老金”体现了政府的责任,排除 C 项。减少国家干预不是扩大政府职能,排

14、 除 D 项。 14 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吉迪恩 拉赫曼评论道,他曾以为欧洲找到了正确的道路生 活方式的超级大国,但现在忽然发现了这一战略的巨大缺陷欧洲负担不了如此舒适的 “退休生活”。他意在强调高福利( ) A脱离社会实际 B引发道德危机 C导致经济衰退 D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 C 解析 “欧洲负担不了如此舒适的退休生活”表明高福利的弊端,即财政负担过重,降 低劳动积极性等引起经济衰退,故选 C 项。 15我国 1982 年宪法规定,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 民在年老、 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 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2004 年, 宪法规定“

15、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说明我国( ) A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B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C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 D仅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 1982 年宪法对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进行社会保障, 同时也规定 公民在年老、 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 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而 2004 年宪法则要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说明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故选 B 项。 二、非选择题(第 16 题 15 分、第 17 题 16 分、第 18 题 12 分、第 19 题 12 分,共 55 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 乡里制度在清代有许多方面的变化。明代的保甲还未形成全国范围的乡里组织。到 了清代, 随着顺治至雍正、 乾隆再至嘉庆诸帝的倡行和推动, 以及李光型、 包世臣、 于成龙、 袁枚等一大批保甲制度的热心者甚至力行者, 使得保甲成为清代乡里制度中最为核心的制度, 从而得以普遍实行。 清代保甲对常住人口的流动进行严格管理, 如在对乡里社会进行编甲后, “定更后,禁止夜行,如生产急病请稳延医之类,经保甲长验明给予夜行牌,方准放行,回 时即将讲牌缴回”,若有造假、作弊,将予以定罪。对流动人口也严加约束,即便是乞丐也 要实行编甲。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材料二 真正代表民国以来乡里制度民主制的最为突出的

17、是陕甘宁边区。总体来说,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乡里制度可分为乡镇、村二级制,“乡镇”一般设专门的行政机构,而“村”一 切事情由村群众大会讨论处理。乡正式成为一级权力机关,人民成为它的主人。民众参与政 治,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在边区,“实行男女平等,提高妇女在政治上、经 济上、 社会上的地位”, 边区人民不分民族一律平等。 政府倡导乡村“开垦荒地, 兴修水利, 改良耕种,增加农业生产,组织春耕秋收运动”“保育儿童”“抚恤老弱孤寡,救济难 民”“发展民众教育,消灭文盲”。摘编自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乡里制度的新发展及其影响。(7 分) (2)根据材料二

18、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乡里制度的特点及其意义。(8 分) 答案 (1)新发展:保甲成为乡里制度核心,推行全国;对基层社会严密控制。 影响:强化了国家对基层的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限制了民众自由;阻 碍了地区间交流和商品经济发展。 (2)特点:乡成为正式权力机关;充分的民主性(或自治性);贯彻人人平等原则;重视生产发 展;重视爱民惠民。意义: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边区社会经济发展;为后来 党的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宗族慈善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分散在各个家族中的祭田、族田、贡士 庄等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中

19、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族慈善到了宋朝有显著的发展。 当时社会贫富贵贱之分日显频繁,由贱入贵的士大夫或经过漫长的卧薪尝胆,或经过数代人 乃至众乡亲的节俭共助, 他们早已深感入仕的来之不易, 故多怀有对家族或乡井的报恩之念。 宋代的许多大家族发展出了多种宗族慈善的形式,如义庄、义田、义塾等。他们通过此类义 举,在“睦族敬宗”的旗号下,对族内成员在生养、学业、贫病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难 时加以救济。中国慈善发展历史 材料二 德国于 1863 年颁布了 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 , 1884 年颁布了 事故保险法 , 1889 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 ,再加上 20 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

20、等 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1941 年贝弗里奇设计的社会 保障计划涵盖了养老、疾病、残疾、死亡、工伤、失业、妇女、儿童等八大保险项目,此后 瑞典发展了这些思想,对公民实行全民性的普遍保障和广泛优厚的公共津贴,而被称为“福 利国家的橱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贝弗里奇报告成为战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里程 碑,也为后来社会保障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胡继晔追寻中西方社保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社会保障的特点。(4 分) (2)根据材料一、 二, 分析近代西方社会保障与古代中国的不同之处,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 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

21、障法律体系”的原因。(8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社会保障发展的趋势。(4 分) 答案 (1)特点:民间发起;宗族慈善,大家族主持;帮扶对象以族内成员为主;形式多样; 帮扶内容广泛。 (2)不同之处:采用立法手段;内容更完备;对象更全面;影响更深远。原因:国家统一,确 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德国的萌生与传播。 (3)趋势: 由民间发起到政府主导; 由宗族慈善到福利国家; 由自发到重视法律的规范与保障。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 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

22、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 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破坏力量。 摘编自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 材料二 农村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 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 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 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的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 摘编自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 评述材料中关于现代中国宗族制度的复兴或重建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一或材料二的任一 种观点

23、展开评论;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 分) 答案 观点一:宗族制度对当今社会具有积极影响。 评述:宗族制度建立在固有民族文化土壤之上,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其长期 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宗族家规的精华也反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要求勤俭节 约、自强自立,要求亲族之间和乡邻之间互谅互让、和睦共处、患难相助等。在现代法治的 基础上,基层治理中吸纳广大民间社会自生的习惯法,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总之,宗族 制度承担着社会教化、维护社会秩序、施行社会救助等重要功能,具有积极性。 观点二:宗族制度对当今社会具有消极影响。 评述:宗族制度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作

24、用。它重视血缘和亲情,忽视 法治,夸大人际关系作用。甚至由于势力较大,它影响到地方政权建设或政策的推行,与正 常的公民社会发展极不协调。总之,宗族制度是建立在落后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封建残余, 与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不符,应该抛弃。 观点三:一分为二地看待,宗族制在中国影响深远,它的存在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 可综合观点一、二进行具体论述。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救灾制度的建设,蠲免税赋就是重要的措施之一。唐以前并没有 固定的蠲免标准,唐以后规定趋于详细。唐时救济区域多在京师,而对于 偏远的岭南一带所占比例甚少。隋唐时还出现了义仓制度,宋代又出现了社仓制度。道光年

25、 间,西方社会的救荒济贫思想与中国传统救荒理论相融合,产生了一些新的救灾制度。比如 官方单纯的救济演变为更注重对灾民进行生产技能的培训。在政府救助的同时,往往鼓励民 间富户捐献,很大程度上补充甚至部分取代了政府在灾荒救济中的角色与地位。 摘编自李军我国古代救灾制度的演变特征 材料二 在英国减灾救灾机制中,首相是减灾救灾管理体制的最高行政官,而协调和决策的 最高机构为内阁紧急应变小组。在政府减灾救灾中实行分权化和多元化管理,鼓励多部门参 与和协作。英国的新闻媒体非常发达,并且有很强的独立性与专业性,在灾害信息传达中发 挥着重要作用。英国政府高度重视与民间公益组织在减灾救灾事务上的合作,非政府组织

26、是 政府之外公共应急资源的筹集者,它们可以广泛动员政府财政体系之外的社会公益资源来向 危机受害者提供援助,有效弥补政府的资源短缺。 摘编自孔新峰英国减灾救灾社会参与机制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制度的措施,并简要分析其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救灾制度建设上与中国古代的共同特点,概述二者 在国家治理中所体现的历史价值。(6 分) 答案 (1)措施:蠲免税赋;设置义仓、社仓制度;对灾民进行生产技能的培训;鼓励民间富 户捐献。 原因: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方思想的传入等。 (2)共同特点:政府救助与民间救助相结合;方式多样化;注重部门协作。 历史价值:立足国情,注重发挥政府在国家治理中的主导作用;重视政府与民间力量在国家 治理中的协作;为后世救灾制度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统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