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96095 上传时间:2021-10-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9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1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 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 )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 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可知有利于西域经济的繁荣,另据材 料“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可知有利于维持西域秩序,故选 C 项;西汉 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并非攫取经济利益,排除 A 项;据材料 “汉朝招募了

2、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可知有利于商业发展,不是抑商政策,排除 B 项; 据材料“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可知没有将西域纳入郡国体制,排除 D 项。 2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入吐蕃;唐后期唐蕃会盟:“患难相恤,暴虐不作”;元朝时,设 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清朝时,驻藏大臣和班禅、达赖共同管理西藏。据此,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A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文明 B唐朝开始对西藏进行行政管辖 C元朝政府把吐蕃改为西藏 D清朝在西藏大规模“改土归流”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意,唐、元、清都不同程度地对西藏进行了管理,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 文明,故 A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开始对西藏进行行政管辖

3、,故 B 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把吐蕃改为西藏,故 C 项错误;雍正时期开始在西南地区进行 大规模“改土归流”,故 D 项错误。 31727 年,清政府设驻藏大臣正副二人,监督政务,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在西藏留驻川陕兵两千人、滇军一千人。分驻拉萨和昌都,归驻藏大臣指挥。这些措施( ) A消除了西藏的分裂割据势力 B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C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 D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直接管理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清政府设驻藏大臣与达赖、 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驻藏大臣监督政务, 拥有军权, 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直接管理,故选 D 项;“消除”的说法过于

4、绝对,排除 A 项; 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排除 B 项;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而材料强调中央对西藏的直接管理,排除 C 项。 41409 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 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 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 B 解析 奴儿干都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不是地方监察机构,故 A 项错误;它 的设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 B 项正确;奴儿干都司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

5、机构,没有 改变中央行政体制,故 C 项错误;它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是缓解中 央和地方的对立,故 D 项错误。 51516 年,法兰西斯一世同罗马教皇里奥十世签订了波伦亚条约 。根据这个条约,国王 有权任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1539 年,法兰西斯一世下令国家法令使用法 语,不得使用教会惯用的拉丁文。上述举措( ) A引发了基督教改革运动 B导致封君封臣制度进一步强化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D基本解决了王权与教权之争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国王有权任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拉丁文”可知,这些 举措有利于国家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形成民族国家,故选

6、C 项;基督教改革运动开始于德 国,排除 A 项;封君封臣制度强调天主教的至高地位,材料中的内容削弱了天主教的影响, 排除 B 项;基本解决了王权与教权之争的是 16 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排除 D 项。 6 有学者指出, “阿维农之囚”和“教皇大分裂”完全改变了罗马教廷作为上帝在人间“办 事处”的形象,再加上德国的分裂,西欧基督教世界呈现出了群龙无首的局面。这一现象 ( ) A结束了基督教在西欧国家的精神独裁统治 B有利于消除封建割据,实现政治统一 C为民族国家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空间 D有利于排除教会干扰,维护国王权威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信息“阿维农之囚和教皇大分裂完全改变了罗马教廷作

7、为上帝在人间 办事处的形象”和“西欧基督教世界呈现出了群龙无首的局面”可知,罗马教廷的形象 遭到严重打击,这为民族国家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故 C 项正确;A 项“结束了” 表述错误,排除;B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具有片面性,排除;D 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7国际联盟的宗旨包括制止战争、制止侵略,而事实上这一宗旨却成为空谈。从机制方面来 看,主要是因为( ) A形成决议需“全体一致” B国联行政院的权力过大 C吸收德国等战败国加入 D把苏俄排除在国联之外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事实上这一宗旨却成为空谈”“从机制方面来看”可知,国联形成决议需 “全体一致”,实际上使国联失去了制止战争和侵

8、略的可能性,A 项正确;B 项说法本身错 误,国联缺乏执行决议的强制力,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排除;C、D 两项不属于“机制 方面”的原因,排除。 8下表为联合国通过的部分重要决议简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 ) 时间 成果 1960 年 12 月 14 日 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 1963 年 11 月 20 日 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宣言 1965 年 12 月 21 日 关于各国内政不容干涉及其独立与主权之保护宣言 1970 年 10 月 24 日 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 原则之宣言 A.国际格局中出现多极化趋势 B西方传统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C中国对联合国事务影响

9、深刻 D发展中国家主导联合国决策 答案 A 解析 材料表格中联合国的决议体现了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从独立走向合作的过程,成为国际 社会中的重要力量,故 A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逐渐发展的过程,而 B 项 仅涵盖 20 世纪 60 年代,排除;中国是 1971 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 C 项排除;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美苏主导联合国决策,故 D 项排除。 9“1949 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 年 10 月 1 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 成立, 是新疆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也是我国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重大胜利。 ” 由此可知( ) A新疆不再受中央

10、政府的统一领导 B有助于加强和巩固各民族间的信任和团结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的组成人员全部来自维吾尔族 D新疆率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 B 解析 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 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依法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故 A 项错误; 我国通过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更进一步加强了新疆等地各族人民的团结和合作, B 项正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的组成人员除维吾尔族外还有其他民族,故 C 项错误;内 蒙古自治区成立于 1947 年,比新疆早,故 D 项错误。 10“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11、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 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 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 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据此可知,中国政府提出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周边国家认同“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B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友好往来 C改善邻国关系,创造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 D积极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 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

12、大课题”可知,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主要目的是改善邻国关系,创造和平与稳定的周边环境,故 C 项正确。 11下图是 20 世纪中期的宣传画。该画有助于了解( ) A“一边倒”方针的实施 B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C“万隆精神”的形成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答案 A 解析 由上图的标志可知, 代表苏联的手和代表中国的手握在一起, 这意味着中苏关系友好。 1949 年 10 月 2 日,苏联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建立之初,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打破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封锁,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即坚定地站在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故 A 正确。 12 1969 年

13、7 月, 美国政府宣布取消某些对华贸易管制, 并放宽了到中国旅行的限制, 议员、 记者、教师、学生、科学家和医生六类人员可以访问中国,这一规定反映了( ) A美国试图调整对华政策 B美国支持中国参与国际事务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美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1969 年 7 月,美国政府宣布取消某些对华贸易管制,并放宽了到中国旅行 的限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美国试图调整对华政策, 故 A 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 排除 B; C、D 与材料时间“1969 年”不符,排除。 13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后,两国关系逐步从单纯的“外力”(应付共同面临的外部威胁)驱 动型转变为

14、“内力”(产生于各自国内经济利益的合作需要)的双向驱动型。形成这种转变的 关键因素是中国( ) A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B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中国在外交领域增加了“内力驱动”,故 D 项正确;A 项是中国一贯的外交方针,故排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1953 年提出的,197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 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故排除 B、C 两项。 141977 年,中国加入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有 21 个,到 1989

15、 年增加到 37 个,到 1997 年,增 加到 52 个;1977 年,中国参加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71 个,到 1989 年,增加到 677 个,到 1997 年,增加到 1 163 个。由此说明,此时期我国的外交战略是( ) A独立自主 B冷静观察,沉着应对 C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D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拓展总体外交 答案 D 解析 材料表明 1977 年至 1997 年,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积极参加各种政府间和非政府 间的国际组织,故 D 符合题意。 152014 年,当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时,中国向科特迪瓦等疫区周边国家及时提供防疫物资 援助,同时也向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

16、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为遏制疫情 扩散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征是( ) A始终坚持反霸、维和的外交政策 B开始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 答案 C 解析 2014 年中国为遏制埃博拉疫情扩散,及时向疫区提供物资援助,向联合国和非盟等组 织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的外交特征, 故 C 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反霸、 维和和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等内容, 故排除 A、 D 两项; 新中国成立初期即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故排除 B 项。 二、非选择题(第 16 题 16 分、

17、第 17 题 15 分、第 18 题 12 分、第 19 题 12 分,共 55 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对象首先是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 家。1956 年和 1958 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 廷等国。1955 年,中国艺术团访问了法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 新西兰等国。同年 7 月,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华演出。“这一段时间的对外文化交 流往往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开路先锋和外交先行官的角色”。 摘编自张登德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材料二 从物质利益的角度看,美国最显著

18、的收获是中美贸易的增长,这帮助缓解了美国的 逆差问题。中国渴望得到美国科技和农业产品的愿望远远超过美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因此 美国获得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下表显示了中美贸易的趋向: 年份 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 中国对美国出口(百万美元) 1972 年 60 32 1975 年 304 156 1980 年 3 755 1 059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中国积极参与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截至 2019 年 9 月, 中国已与世界上 180 个国家建交,参加了 100 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中国成功举办亚 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

19、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 重要国际会议。 (1)根据材料一,指出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 原因。(6 分) (2)指出材料二中中美贸易的趋向并说明导致 1980 年中美贸易变化的直接原因。(4 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成就, 指出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 (6 分) 答案 (1)变化:对象从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转向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在内 的更多国家;范围从以东欧为主扩大到世界范围。原因:国际形势的变化;巩固政权和建设 国家的需要;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2)趋向:中美贸易急

20、剧增长。直接原因:中美建交。 (3)成就: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形成 全方位的外交布局。地位: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坚力量。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际联盟之宗旨为: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 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二 传统国际法认为,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是合法的,国家 有诉诸战争的不容置疑的权利,即所谓“诉诸战争权”。 材料三 国联是人们为组织一个世界性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而采取的第一个有效步骤。在这个 秩序中,

21、人们可以超越国家传统、种族差异和地理上的阻隔看到并促进人类的共同利益。 国联作为一个工作机构来说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它所努力促进的思想,它所引起的希 望,它所制订的方法,以及它所建立的机构,都已成为文明世界政治思想活动的重要部分, 它们的影响将一直存在到人类消除国家和民族界限的融洽无间的时代。 华尔脱斯国际联盟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国际联盟的建立反映了当时世界各国怎样的愿望?(2 分)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国联的成立具有什么历史意义。(6 分) (3)结合当今世界各种国际组织迅猛发展的事实, 思考国联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经验教训?(7分) 答案 (1)反映了当时世界各国追求和平(合作)的愿望

22、。 (2)国联倡导和平与安全,反对战争;国联成立意在建立世界性的政治和社会秩序,维护人类 的共同利益等,这些都成为人类文明演进历史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人类和平解决各种国际争 端,处理好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关系,避免冲突和战争,促进人类社会和平、稳定、发展 和进步,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和历史意义。 (3)国际组织是各个成员国所共有的,成员国拥有平等权利,要防止和避免少数大国操控,把 国际组织变成大国的工具;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要恪守宗旨、坚持原则、有所作为,发挥 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时期 史实 秦汉 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出使

23、大秦(罗马帝国)至波斯湾而还;中国的铸铜 和制漆技艺传到朝鲜半岛 隋唐 唐朝玄奘西行;胡椒、波斯枣、无花果、开心果等传入中国;日本参 照汉字楷书而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宋元 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指南针、火药相继传入欧洲;刺桐港(泉州 港)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明清 郑和七下西洋, 远至非洲、 红海沿岸; 传教士利玛窦来华; 本草纲目 和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流传海外;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 对外贸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明确, 说明须史论结合。)(12 分) 答案 示例 看法: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促进中外文明的交融。 说明

24、: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中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 交流。中国古代开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传统贸易的重要通道。 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使者、商人络绎不绝。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传到国外, 胡椒、波斯枣等传入中国。中外贸易互通有无,贸易品种多样,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生活,促 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扩大了中 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与欧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是双方共同的需要。 阶段 与中国建交的欧洲国家 1949 年20 世 纪 50 年代 苏联、保加利亚、罗

25、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阿尔巴 尼亚、民主德国、丹麦、芬兰、列支敦士登、瑞典、瑞士、挪威 20 世纪 70 年代 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塞浦路斯、冰岛、圣马力诺、联邦德国、 希腊、卢森堡、马耳他、荷兰、英国、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 20 世纪 90 年代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斯洛文尼亚、 乌克兰、克罗地亚、北马其顿、安道尔、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摩 纳哥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国家性质的角度,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中国建交的欧洲国家的特 点,并分析其原因。(12 分) 答案 特点:1949 年20 世纪 50 年代,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20 世纪 70 年代,主要是资 本主义国家;20 世纪 90 年代,主要是苏东剧变后新独立的国家。原因:1949 年20 世纪 50 年代, 美苏“冷战”, 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 中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倒向社会主义阵营。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中美关系逐渐正常化。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出现大量新兴国家;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统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