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冀人版五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共25课)

上传人:花好****3 文档编号:195020 上传时间:2021-10-08 格式:DOCX 页数:131 大小:3.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冀人版五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共25课)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2021-2022学年冀人版五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共25课)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2021-2022学年冀人版五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共25课)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2021-2022学年冀人版五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共25课)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2021-2022学年冀人版五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共25课)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1 冀人版冀人版五五年级科学上册年级科学上册 教教 学学 设设 计计 2021 年 9 月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单元是本册的起始单元,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内容。本单元 是在中年级学生认识了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 发生改变之后, 进一步认识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 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 本单元以“变化”为主线,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等活动,观察蜡烛燃烧、苹果切面 变色、铁钉生锈等实验现象,再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这 些物体发生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 活中的实际问题,如金属防锈等

2、。 第一课、空气的成分第一课、空气的成分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 2.能说出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科学探究 1.能从空气的组成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有关空气成分的信息。 3.能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4. 能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科学态度 1.能对研究空气的成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2.能与他人合作完成空气成分的实验,并愿意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意见,形成集 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说出人类与空气的相互影响及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重点教

3、学重点 能说出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 能说出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能从空气的组成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有关空气成分的信息。 2.2.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蜡烛 2 支、木条、玻璃片、集气瓶、水槽等。 课前搜集有关氧气、氮气用途的资料,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笔,等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1.空气的成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引导: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 用集气瓶将其中一支蜡烛罩起来。 观察会产生什么 现象?想一想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呢? 2.提问: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的空气用完了吗?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实验(

4、一)。(1)掌握方法。 播放有关实验材料和方法的视频,要求学生理解 记忆。讲解: A.把一支蜡烛粘在玻璃片上放在水槽中;向水槽 中加入大约 5 厘米深的水,水不宜太多,能淹没 蜡烛下部即可,倒水时不要弄湿烛芯。 B.不点燃蜡烛,用集气瓶把蜡烛扣上,观察水能 研究空气的成分 进入杯子吗? 把现察到的实除现象和得出的实验结论记染在下面, c.点燃蜡烛,用集气 瓶罩 在蜡烛上,观察实验现象。 (2)实验观察。 实验结论: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 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 手册第 1 页中。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3)分析现象。 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蜡烛熄灭,

5、集气瓶内水面升,并高出 水槽中的水面。) 讨论:A.集气瓶内水面上升的现象说明了什么?(说明瓶子内的空气少了, “腾”出 了一部分空间。) B.为什么集气瓶中的空气会减少?是空气跑了吗?你认为这与什 么有关?为什么?(因为蜡烛燃烧会消耗一部分空气。) C.集气瓶中还有没有空气?是不是都用光了?为什么?(集气瓶中还有空气,如果没 有空气,水会占据瓶内的全部空间。) 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蜡烛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2.实验(二)。 (1) 引导:蜡烛熄灭后, 集气瓶内的气体还能不能支持燃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再进行实验。 (2)方法: A.用一块玻璃片在水下把集气瓶盖好, 一只手托

6、住玻璃片, 另一只手按住集气瓶, 倒扣过来放在桌面上。 B.把瓶口的玻璃片推开一条小缝儿,将燃着的木条伸进集气瓶里,观察有什么现 象? (3)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4)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5)讨论:实验中的现象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 3.得出结论。 (1)思考: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空气是单一成分的气体吗?如果不是,至少有几 种气体? (2)小结: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是支持燃烧的,只有这种气体存在燃烧才 能进行;另一种气体是不能支持燃烧的。 (3)引导:空气中支持燃烧的和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呢?请你阅读“科学在线” 。 (4)阅读

7、:学生阅读,了解空气的组成。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引导: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也就没有了生命,没有了生机勃 勃的地球。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都有哪些用途呢?请阅读有关资料。 2.阅读:学生阅读、整理课前搜集的资料或者教师提供的资料,将整 RADEON inte 的结果记录在科学活动手册第 1 页中。 3.汇报:指定学生汇报 阅读结果,其他学生补充与评价。 4.播放:有关氧气和氮气用途的视频。 5.评价:教师对小组或个人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课程资源 空气含量测定实验 拉瓦锡(1743-1794),法国著名化学家。二百多年前,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 测定了空气的成分。他把少量汞

8、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十二天,结果发现, 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 1/5,而剩余的 4/5 的气体既不能供人类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他认为这些气 体是氮气(拉丁文原意是“不能维持生命”)。拉瓦锡把汞表面生成的红色粉末收 集起来,放在一个容器内曲颈瓶 再加热,又得到了汞和氧气,而且氧气的体 积 恰好等于密闭容器里所减少的体积。 他玻璃钟革把得到的氧气加到前一个容器里 剩余的气汞槽 体中,结果所得气体跟空气的性质完全一 样。这样拉瓦锡得出了 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 的结论。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1.空气的成分 空气中

9、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是支持燃烧的:氧气 另一种气体是不能支持燃烧的:氮气 2.2.燃烧的秘密燃烧的秘密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生成的新物质。 2.了解燃烧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给人类带来 的危害,加强防火意识。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使学生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2.培养学生的思维 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辩证的、客观的看待实验现象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蜡烛燃烧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物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 探究式

10、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教学用具: : 本课题中所有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用品、课件。 教学思路:教学思路: 1. 选几种不同材料燃烧,观察它们在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 对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提出假设,再用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3. 了解燃烧过程是否可逆。 4. 结合课本图片,组织学生讨论并举例说明燃烧对人类生存工农业生产的意义和危害。 5. 根据学生各学习小组深入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实地调查后搜集 到的有关火灾事例,各小组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讲解一些安全知识, 培养学生的 安全防范意识。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 1. 上网查找有关燃烧

11、对人类的意义及危害。 2. 利用假日各学习小组,请到消防大队及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方进 行实地调查,调查有关火灾案例、张贴的安全图标等内容。 3.分组材料:纸张、布、木条、干树叶、蜡烛、酒精灯、镊子。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 一、检查预习作业。 引入新课: 天上的火,来到人间,火在大地燃烧,让愚昧化作文明;火在宇宙燃烧,使黑暗趋向光明,为 什么火能推动人类历史前进?那么人们如何保留火种,今天让我们对火,即燃烧作一个初步的科 学解释。 二、讲授新课: 物体燃烧的变化 教师提问: 物体燃烧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你们能用桌面上的器材做实验来了解燃烧的秘密吗? (板 书课题) 学生活动

12、: 先猜想燃烧时发生的变化,然后填表。 实验验证 : 1.实验前教师教育学生注意安全用火,不认识的物体,不要随便燃烧。 2.学生分小组实验,验证猜想。并把观察结果填在表中: 物体猜想实验 火焰颜色 气味 火焰颜色 气味 纸 片 布 片 木 片 干树叶 实验结论: 学生讨论:这些物体在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生成的新物质。 2.了解燃烧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给人类带来 的危害,加强防火意识。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使学生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2.培养学生的思维 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

13、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辩证的、客观的看待实验现象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蜡烛燃烧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物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 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教学用具: : 本课题中所有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用品、课件。 教学思路:教学思路: 一、蜡烛的燃烧 教师提问: 蜡烛燃烧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那么它燃烧后生成什么? 学生猜测: 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把猜想填入表中。 教师提问: 1.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它的存在? 2.大家都知道,我们呼吸时,吸进的是氧气,

14、呼出的是二氧化碳。老师这里有一杯澄清的 石灰水,你往里面吹气,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3.用这个办法可以验证二氧化碳的存在,你们也能用实验验证蜡烛燃烧后的产物吗? 实验验证: 1. 学生做实验。 2. 把观察现象填入表中: 蜡烛燃烧 猜测: 实验:杯壁上的现象 生成了_ 干燥的杯子 说明有_生成 有石灰水的杯子 说明有_生成 实验结论: 学生讨论: 1. 物体燃烧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 燃烧过程是可逆还是不可逆的? 二、小结 物体在燃烧过程中生成了新的物质,此过程是不可逆的。 第三课时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生成的新物质。 2.了解燃烧与生

15、活的关系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加强防火意识。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使学生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2.培养学生的思维 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辩证的、客观的看待实验现象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蜡烛燃烧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物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 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教学用具: : 本课题中所有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用品、课件。 教学思路:教学思路: 一、燃烧的应用 提问 燃烧对人类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如此重要,那么人们是怎样利用燃烧的,它又会带 来

16、哪些危害? 学生讨论: 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 并把自己查找的资料与小组同学交流, 达成共同结论。 学生交流 :各小组交流讨论结果。 屏幕显示 :人类如何利用燃烧及燃烧带来的危害的资料和图片。 二、安全知识教育 讲述: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玩个猜猜看的游戏好不好吗? 屏幕显示:出示一些安全标识的图片及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让学生猜它表示的意 思,并要求学生牢记。 问题讨论 50 年代,广东信宜县锯木场,一位工人点火吸烟的刹时发生突如其来的大爆炸, 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和死亡,请问:油库、面粉加工厂、锯木厂 、纺织厂、矿井 、煤气站、加油 站等地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学生交流 各学习小组结合自己的实际

17、调查情况将上述讨论结果进行交流。 讲解归纳 教师讲解可燃物爆炸的原因及易燃物和易爆物在生产、使用、运输、贮存等 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三、课堂小结: 请你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与感悟。 板书设板书设计:计: 燃烧的秘密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 3 3、变色游戏、变色游戏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体变色的现象,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出变色游戏原理,体会到有些物质的 变化会生成新物质。 过程与方法: 能按照要求,结合科学在线,探究苹果变色的原因。能举出 2 个以上的实例,说 明生活中常见的其他变色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实验中感悟科学探究的基

18、本方法和一般过程。能与其他同学合 作进行研究,愿意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变色的现象,知道物体变色的原因。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索变色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 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苹果 小刀 淀粉 碘酒消毒液 彩色纸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大家看,这是什么?不错,看到它你会想到什么呢?很普通的一种水果,但又很神奇。它使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使乔布斯成为伟大的电子产品发明人,使筷子兄弟红遍了大江南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利用苹果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来探究科学的奥秘

19、好不好? 我们这节课探究的内容是变色游戏,一起读课题。 二、交流合作, 实验探究 .请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领取一个苹果,注意听老师说活动要求:每组桌子上放着两 个小碟子,一个碟子是空的,另一个碟子里盛有柠檬汁,同学们用水果刀给每一小组切两片 苹果,请组长把苹果片分别放在两个小碟子中。 猜想: 猜测是我们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放置一段时间后,两片苹果片会有变化吗?如果 有,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尝试回答两人)你是这么认为的。是不是大家猜想的这样呢?让我们先放置几分钟, 一会儿再来观察,看看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 .接下来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 1.学生观察、介绍实验材料 师:在每组的实验桌

20、上,老师都为大家准备了游戏材料。 大家观察一下都有什么!(生回答)教师逐个介绍,大小烧杯,滴管,玻璃棒,淀粉,碘 酒,碘酒是什么颜色?淀粉是什么颜色?你知道滴管怎么使用吗?(生答,找一名同学上来示 范) 2.课件出示实验方法师:了解了游戏材料,我们再来学习一下游戏方法。请一位同学给 大家读一下!谁的声音最洪亮? (1)把 2 勺淀粉放入烧杯,倒入 10ml 水,用小勺搅拌均匀。 (2)用滴管吸入碘酒,滴到装有淀粉的杯子里 3-5 滴,边滴边搅拌。 (3)仔细观察淀粉溶液的颜色变化,并做好记录。 注意事项:游戏时不要把碘酒滴到自己和同学身上,搅拌时不要碰到烧杯壁并且沿同一方向 搅拌 3.学生分组

21、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好,下面就来进行我们的变色游戏吧!开始。 4.交流汇报实验结果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想先来把你们小组得实验结果与大家分享? (找两个小组) 师:其它小组的同学有补充或质疑吗?对于这样的结果你们同意吗? 5.师生小结师:看来大家都认为淀粉溶液加入碘酒之后,产生了新的物质。那么你是根 据什么来判断的呢?(生答:因为淀粉溶液和碘酒混合后的颜色发生了变化,里面就一定多了 某种物质。) 师:通常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是否产生新物质。 在刚才的小游戏中,我们使白色的物体增添了颜色,那么有没有使彩色的物体褪去颜 色的物质呢? 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二个变色游戏。 1.教师操作学生

22、观察。 师:老师这里有一种液体,大家熟悉吗? (出示 84 消毒液)谁能说说它有什么作用? (生答:消毒、褪色) 那么,什么物质遇到消毒液会褪色呢? (拿起材料展示) 塑料、纸都会吗?由于 84 消毒液是一种腐蚀性的化学试剂,所以老师进行操作同学们认 真观察好不好?请把你们美丽的大眼睛聚焦到这个地方。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我发现红纸上涂了消毒液的地方变浅了,说明产生了新物质,而塑料则没有变色, 说明没有产生新物质。 2.师总结: 通过同学们的汇报可以发现,不管是增添了颜色,还是褪去了颜色,都是颜色发生了变 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体变色的

23、现象,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出变色游戏原理,体会到有些物质的 变化会生成新物质。 过程与方法: 能按照要求,结合科学在线,探究苹果变色的原因。能举出 2 个以上的实例,说 明生活中常见的其他变色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实验中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能与其他同学合 作进行研究,愿意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变色的现象,知道物体变色的原因。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索变色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 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苹果 小刀 淀粉 碘酒消毒液 彩色纸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

24、观察“切开的苹果” 做完这个有趣的小实验后,我们接着观察“切开的苹果” 1.观察“切开的苹果” 你发现了什么? 两片苹果的变化一样吗? (两个人一组) 预设:发现放在空碟子里的苹果片变色了。有柠檬汁得苹果没有变色。 教师引导:只有这个变化吗?从我原先的一整个苹果,到你桌子上的苹果片,还有什么也 变了?什么变了(形状也变了) 得到结果:一片只是形状变了,另一片不止形状变了,颜色也 变了。形状变了也可以叫形态变了。 师:看到这一现象,可能同学们和老师一样产生了一个疑问,苹果片为什么会变色? 2.小组合作思考到底苹果片为什么会变色?让我们看看科学家是怎么解释的吧。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变色的原因。

25、(一方面,苹果中的鞣酸和铁质小刀接触,生成黑色 鞣酸铁的物质,另一方面,苹果中的氧化酶和空气接触,生成新的物质。这两片苹果的变化不 一样,变褐色的苹果不能恢复原来的颜色,因为生成了新的物质。) 教师做强调。 (2)变色后的苹果能恢复到原来的颜色吗?(不能,因为是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是 不可逆的变化,预设生成变化联系上面实验,因为通常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颜色的变化,来判 断是否产生新物质。 (3)将苹果切成片,这是一种变化,苹果片变色也是一种变化,这两种变化相同吗? (不相 同,苹果切成片只是形态的改变,而苹果变色不只是形态的改变,还会产生新的物质。) 二、总结分析: 学以致用物质的变化主要有

26、两种形式,有些只是形态的改变,不产生新的物质;而有些变 化不仅仅是形态的改变,还会产生新的物质。生活中还有许多蔬菜或水果都会有变色现象, 你注意过吗? 你知道哪些?( 土豆、茄子、桃等) 看来大家都是生活得有心人。看到变了色的蔬菜水果这么难看,想想都难吃,怎样防止苹 果变色呢? 引导学生利用本节所学或想想妈妈是怎样做到。 (有一个方法特别好把它吃了涂层柠檬汁;在温盐水中泡一小会儿,取出;贴层保鲜膜) 三、拓展实验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变色现象还可以用来制作密信呢。 很多水果和蔬菜的汁液都可以用作隐形墨水,如柠檬汁、 蒜汁、 洋葱汁、 大葱汁、 冬瓜汁、 白菜汁等,它们只有在加热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

27、。同学们试一下,用灯泡或蜡烛烤,看看能不 能让字显现出来。 课下自己选其他一种水果或蔬菜的汁液,再制作一封密信,通过用灯泡或蜡烛烤,能让字 显现出来。 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同学们跟你们一起上课真是非常愉快希望下次我们还有机会一起 玩中学,学中玩。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变色游戏 淀粉+碘 变蓝色。 4. 4.生锈与防锈生锈与防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金属生锈后有新的物质生成。 2.能归纳出铁生锈的条件。 3.能说出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科学探究 1.能从生活中常见的金属生锈现象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对铁生锈的条件作出假设。 3.能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有关

28、铁生锈及防锈的信息。 4.能用图表记录整理信息,表述结果。 5.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式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 1.能对探究金属生锈的条件和防锈的方法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2.能坚持不懈地完成铁生锈的实验。 3.能采用所的思路、新的材料、 新的方法设计防止小刀生锈的方案。4.能与他 入合作探究,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1.能认识到金属生锈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2.能意识到社会需求是防锈技术发展的动力。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能说出金属生锈后有新的物质生成。 能归纳出铁生锈的条件。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能说出金属生锈后有新的物质生成。 能归纳出

29、铁生锈的条件。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铁锈、铁片、导线、小灯泡、灯座、电池盒、磁铁、铁钉、试管、试管架、食用 油、盐等。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笔,等等。 教学建议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 1 和活动 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 3 和“应用与拓展” 。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 ( 出示生活中金属生锈的图片)金属生锈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想一想, 你 在哪儿见过生锈的物品? 2 提问:金属生锈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比较铁和铁锈。 (1)提问:铁锈和铁有什么不同呢? (2)讲解实验方法

30、: A.用铁钉分别划一划铁制品和铁锈,观察有什么现象。 B.将铁制品和铁锈分别连接到电路中,观察灯泡能否发光。 C.用磁铁的磁极分别接近铁制品和铁锈,观察有什么现象。 (3)温馨提示:使用铁钉要注意安全,连接电路时注意不要短路。 (4)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并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第 4 页中。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说一说你们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6)讨论:铁和铁锈有什么不同?铁生锈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7)小结:铁制品生锈后硬度降低、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说明铁锈是不同于 铁的新物质。 2.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1)引导:在我们周围的铁制品中, 有的生锈

31、了, 有的没有生锈, 这是怎么回事呢? 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的铁制品更容易生锈? (2)假设:你认为铁生锈可能与哪些条件有关? (铁制品生锈可能与水、空气、盐 等有关。) (3)出示实验方法:把5 枚干净无油的铁钉分别放入5 支试管中, 给试管编上号码。 1 号试管保持干燥,用橡皮塞密封;向 2 号试管中加满食用油,用橡皮塞密封; 向 3 号试管中注满水,用橡皮塞密封;向 4 号试管中注入少量的水,敞口放置; 向 5 号试管中注入少量的水,并放入少许盐,敞口放置。连续观察十天左右。 温馨提示:铁钉表面要干净、无锈、无油;实验要用纯净水。 (4)实验:课前两周布置学生进行实验,要连续观察十天左右,

32、将实验现象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4 页中。 (5)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补充与评价。 (6)讨论:比较 5 枚铁钉都发生了什么变化。推想铁生锈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5 枚铁钉生锈的程度不同,1 号、2 号没有生锈,5 号铁钉生锈最严重。) (7)总结:铁生锈与空气、水、盐等因素有关。 (三)运用知识,解释现象 提问:菜刀切过西红柿后很容易生锈,这是为什么呢?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形成问题 1.讲述:每年由于生锈而报废的金属制品占全世界金属制品年产量的 20%-40%, 金 属生锈还会造成环境污染、机器设备爆炸或损坏,给人们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大影 响。 2. 提问:怎

33、样防止金属生锈? (二)观察交流,掌握方法 1.引导:我们知道金属生锈与空气、水、盐等因素有关,如果我们能够队绝或减 少金属与空气、水、盐(或酸)的接触,就可以达到防锈的目的。人们在生产和生 活中是怎样限绝成成缓金属与空气、水、盐(或酸)的接触的呢? 2.播放: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防锈方法的视频。 3.讨论:涂油、搪瓷、喷漆、电镀、擦干水这些方法,为什么能防止金属生锈?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引导:折叠小刀由刀片和刀柄组成。刀片是用来削、切东西的,刀柄是存放刀 片和使用时手握的把儿,根据折叠小刀的各部分的功能,请设计防锈的方法。 2.设计:分组设计小刀防锈的方案,并将设计的防锈方法和理由

34、记录在科学学 生活动手册第 4 页中。 3.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设计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修正与评价。4.评价:本课 学习中小组或学生的表现。 5.提问:不锈钢为什么不生锈呢? 6.作业: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整理成资料卡。 课程资源课程资源 不锈钢为什么不生锈 不锈钢不容易生锈与不锈钢的成分有很大的关系。不锈钢的成分中,除了 铁外, 还有铬、 镍、 铝、 硅等。 不锈钢含铬量一般不低于 12%, 高的甚至达到 18%。 钢中加入铬等元素后,就能改变钢的性能,使钢的分子结构更均匀,在钢的表面 更容易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从而大大提高不锈钢耐腐蚀的能力,所以 不锈钢能抵抗火、水和酸、碱等溶

35、液对它的腐蚀。科学家发现,钢的内部结构越 均匀,各种组成成分就联系得越紧密,腐蚀物入侵就越困难,再加上表面又附着 了一层氧化物保护膜,就像给钢铁穿上盔甲一样,自然就不容易生锈了。 板书板书设计设计 4. 生锈与防锈 铁生锈与空气、水、盐等因素有关。 第二单元健康与生活第二单元健康与生活 “健康与生活”单元属于生命科学领域。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人体有感觉 器官、呼吸器官、消化器官之后,进一步认识人体器官的特点与功能,知道保护 人体器官的方法。 本单元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设计等活动,先引导学生认识人体感官受到 某些环境刺激时的反应和“刺激与反应”的作用以及学习保护感官的方法;再引 导学生认识脑的

36、功能及学习脑的保护方法;最后引领学生了解生活习惯和生存环 境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 5. 5.刺激与反应刺激与反应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举例说出人体对某些环境刺激的反应方式。 2.能说出人体对某些刺激的反应方式具有趋利避害的作用。 3.能说出保护眼睛和鼻子的方法。 科学探究 1.能从人体与环境刺激之间的联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通过实验、讨论、阅读等方式获取人体受到环境刺激后会做出反应的信息。 3.能用科学语言、统计图表记录整理实验信息。 4.能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的方法得出结论。 5.能用调查报告、幻灯片等方式表述保护感官的方法。 科学态度 1.能对人体的刺激与反应表

37、现出探究兴趣 2.能以实验现象为依据记录数据。 3.能与他人分工合作、沟通交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认识到护目镜、安全帽等科技产品会对人体感官起到保护作用。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能举例说出人体对某些环境刺激的反应方式。 2.能说出人体对某些刺激的反应方式具有趋利避害的作用。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1.能从人体与环境刺激之间的联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通过实验、讨论、阅读等方式获取人体受到环境刺激后会做出反应的信息。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米尺、大头针、棉花(或耳塞)等。 学生准备 搜集感官防护用具和保护感官的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 眼

38、罩、 耳套、 纸巾、 钥匙、视力测试表、笔等。 教学建议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 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 2、活动 3 和“应用与拓展” 。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行人过马路时,有汽车、电动车经过时鸣笛的图片或者视频。 2. 引导:当我们过马路听到车辆鸣笛声时,会怎么做?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反应 呢? 3.提问:感官感知环境的刺激需要哪些条件?受到刺激后,又会做出什么反应?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研究人体对环境刺激产生反应需要的条件。(1)掌握方法。 讲解:三个人为一组,一人为测试者,两人为被测试者。活动前被测试者都

39、戴上 眼罩,其中一人还要戴上耳套。活动开始,测试者从距桌面 20 厘米高处分别扔 下一张纸巾、一把钥匙。要求被测试者听到声音后举手示意。 注意事项:三人可轮流测试;活动要安静、有序。 (2)学生活动。 学生按要求分组测试,教师巡视指导。 (3)得出结论。 汇报:指定学生汇报活动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讨论:被测试者能听到两种物体落下的声音吗?为什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耳朵 要听到声音需要哪些条件。 小结:我们要听到声音,需要有接收声音的耳朵及物体发出声音,当声音刺激耳 朵时,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2.研究刺激条件或感官发生变化后人体的感觉有什么变化。 (1)掌握方法。 实验方法(一) A.一人

40、为被测试者,背对桌子,坐在相距两米远的椅子上。 B.另一人为测试者,分别从距离地面 5 厘米、10 厘米、20 厘米、40 厘米、60 厘 米、80 厘米的地方扔下大头针。 C.被测试者听见声音后,举手示意。 D.被测试者用棉花堵住一只耳朵,重复上面的实验。 实验方法(二) 先喝一口橙汁,然后再捏住鼻子喝一口,体会橙汁的味道是否一样。 (2)实验记录。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6 页 中。 (3)得出结论。 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小组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讨论:不同的环境刺激,人体产生的感觉有什么不同的感觉;相同的环境刺激,人 体利用不同感官产

41、生的感觉也不同。 (三)课后查阅,拓展延伸 1.引导:人体能接收某此环境刺激并做出反应,在生活中我们都遇到过哪些实例 呢?这种反应对人体有什么作用?课后我们可以通过书籍、 网络等途径搜集人体能 接收某些环境刺激并做出反应以及这种反应对人体有什么作用的信息。下节课我 们进行交流与评价。 2.作业:学生课后搜集相关信息,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6 页中。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播放手碰到烫的水杯缩回来、闻到特别刺激的气味会捂住鼻子、尝到特 别好吃的食物会开心等视频。 2.引导:在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的实例? 3.提问:人体能接收某些环境刺激并做出反应,这种反应对人体

42、有什么作用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刺激与反应”的作用。 (1)讲述: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刺激与反应”及对人体作用的实例,下面我们分 组交流、整理信息。 (2)交流: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整理完善自己搜集的信息。 (3)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补充与评价。 (4)讨论:“刺激与反应”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呢? (5)小结:人体对某些环境刺激的反应,可以帮助我们应对环境变化,趋向有利的 刺激,避开有害的刺激,保护人体。 2. 倾听感官的“诉说” (1)认识不良习惯引发的感官疾病。 谈话:我们感受环境的刺激离不开感官,但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会危害到感官 的健康,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感官的

43、“诉说”吧。 表演:4 个学生分别代表眼、 耳、 手、 鼻, 进行表演交流:听了这些感官的 “诉说” , 你有什么感受呢?(2)分析造成感官疾病多发的原因。 引导:近年来我们身边有很多“近视” “鼠标手”等疾病发生,请你结合上面的感 官的“诉说”和生活实际解释造成这些疾病的原因。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 结论:不良的生活习惯是诱发感官疾病的主要原因。 3.保护我们的感官。 引导:四年级我们认识了保护耳朵的方法,那么我们怎样保护我们们和鼻子呢?下 面我们先认识保护想睛、预防近视的的方法。(1)认识预防近视的方法。 播放:预防近视和眼部放松、检测视力的视频。讲解:眼部放松的方法。 练习:学生独立练习

44、眼部放松的方法。讲解:检测视力的方法。 检测:学生三人一组,一人测试、一人被测、一人记录,轮流测试每个人的视力。 (2)学习清洗鼻腔和擤鼻子的方法。播放:清洗鼻腔和擤鼻子的视频。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清洗鼻腔和擤鼻子。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讲述:(出示安全帽、护目镜、隔音耳塞的图片)同学们认识这几种物品吗?它们 对保护我们的感官有什么作用呢?你还知道哪些保护感官的物品呢?让我们课后 进行调查,并制作成图册! 2.交流:择时组织学生交流活动结果,并相互评价。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5. 刺激与反应 不同的环境刺激,人体产生的感觉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相同的环境刺激,人体利用不同感官产生的感觉也

45、不同。 6. 6.人体的司令部人体的司令部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脑的主要特点。 2.能简要描述脑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 3.能从睡眠、 精神压力、 外界冲撞等方面说出保护脑的健康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科学探究 1.能从脑的特点和主要功能等方面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通过观察模型、游戏体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信息。 3.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 4. 能采用幻灯片、手抄报、概念图等方式呈现探究过程与结论。 科学态度 1.能对探究脑的特点和功能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2.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大家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3.能提出新

46、的研究思路。并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1.能举例说出科学技术对脑科学研究的重要影响。 2.能举例说出保护脑的方式。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脑的模型、课件(脑的特点、脑的功能、智能机器人)等。 学生准备 手抄报、幻灯片、设计图、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 1、活动 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 3 及“应用与拓展” 。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出示部队司令部图片)司令部是部队的发令机关,负责指挥各部门协同 作战。人体也有一个“司令部” ,它指挥着人体

47、复杂而精细的器官有条不紊地工 作。它是谁呢? 2.提问:脑有什么特点和功能?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认识脑。 引导:(出示脑的模型)认识脑的特点可以从脑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脑有多大? 表面有什么特点?”等方面进行观察,再通过上网搜集、观看视频、访谈医生等 来进一步探究脑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观察:学生先观察脑模型,然后再通过其他途径搜集有关脑的结构的信息,并将 获得的信息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7 页中。 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小结:脑是我们人体的“司令部” ,它被头骨包围着,外形酷似一个已剥壳的核桃 仁,分为左右两个半球,重约 1400 克,脑表

48、面有很多皮层褶皱在一起,这也增 加了脑皮层的而积,使得我们人类更加聪明。 2.探究脑的功能。 讲述:脑有什么功能呢?让我们通过活动来探究。教材展示了 4 个活动.每组可以 任意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来探究,还可以设计其他的活动。活动时先要明确活动 规则, 如:玩记忆游戏时, 一个同学负责摆放物体的位置, 另一个同学进行记忆。 游戏开始后,记忆的同学在 10 秒钟内尽可能记住桌上各物体位置。转过身,摆 放物体的同学马上改变物体位置,再让记忆的同学转过来,看看哪些物体的位置 发生了变化。在活动过程中注意观察体验,还要注意安全等。 游戏:学生分组进行游戏。 讨论:活动时都有哪些器官参与?它们共同完成了什

49、么任务?说明脑有什么功能?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把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7 页中。 汇报:组织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脑是人体的“司令部” ,能够指挥人的行动,产生思想和情感,进行认知和 决策,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引导:概念图能帮助我们梳理学过的知识,引导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你能根据 概念图写出脑的功能和实例吗? 2.列举:学生根据概念图列举出脑的功能和实例, 并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第 8 页中。 3.作业:调查自己或家人是如何用脑的,是否健康?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提问: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怎样才能让脑更健康? (二)

50、获取信息 1.引导:我们怎样去获取让脑更健能的信息呢?你可以继续采用活动1的研究方法, 也可以通过咨询专家、请教老师、网络查询等方法来获取信息。 2.学生活动,获取信息。 (三)交流评价 1.谈话:让我们以“让脑更健康”为主题召开一个信息发布会,将研究结果与大 家分享。 2.交流:指定小组代表展示、交流研究结果。 3.评价:学生对本组和其他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你认为哪个组的研究更扎 实有效,说明理由。 4.小结:脑是人体重要的器官,我们可以通过“充足的睡眠,补充全面、合理的 营养,防止外界的激烈冲撞,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等措施来保护我们的脑。 (四)应用拓展 1.讲述:近年来, 科学家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科学 > 冀教版(冀人版) > 五年级上册(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