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二历人教统编版史选择性必修一《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期末复习重难点知识

上传人:花好****3 文档编号:194155 上传时间:2021-09-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高二历人教统编版史选择性必修一《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期末复习重难点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1年高二历人教统编版史选择性必修一《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期末复习重难点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1年高二历人教统编版史选择性必修一《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期末复习重难点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1年高二历人教统编版史选择性必修一《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期末复习重难点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02020- -20212021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期末复习重难点知识集锦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期末复习重难点知识集锦 选择性必修一选择性必修一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知识点)法律与教化(知识点)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重点:秦汉至明清法律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理解德治与法治的观念的主要内容 难点:中国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发展历程 重难点梳理重难点梳理: 德治 法治 哲学基础 “仁”为基础 源自道家的“道”观念,人遵道行事,主张“法” 政治思想 “礼”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最理想工具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最理想的工具 人性论 性本善 性本恶 统治方法 重视人的教化和道德 人为君主应当实现王

2、权的专制,提倡重法、重术、 重势 历史观 思想保守倒退,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 耕战思想 将社会各阶层划分为士、农、工、商 主张抑工压商,使人民从事农耕一途 战争观 反对不义之战,希望实现礼治 主张武力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尚贤思想 主张尚贤,实现贤人政治,主张教民, 选贤任能,实现为政以德 不尚贤,主张立法权掌握在君主手里,臣下不得行 使 2 2. .秦汉至明清法律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秦汉至明清法律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1)秦朝开创: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商鞅在魏国李悝法经的基础上,“改法为律”。 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 (2)汉承秦制:汉初沿袭秦

3、律,制成九章律。汉朝律令后来变得繁乱庞杂,条目字数都很多。 律令并行:秦汉朝廷还会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3)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 (4)唐朝的法律: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后来,唐高宗又命人对律 文逐条解释,以便于官吏使用,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 (5)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 (6)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唐律。 (7)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8)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3 3. .中国封建法律儒

4、家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发展历程 1. 汉代“引礼入法”法律儒家化的发端 (1)儒法合流:在国家治理手段上,汉初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以法家思想为辅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 在德刑关系上,形成了以德政为主,以刑罚为辅的理论。 (2)以经注律:随着两汉经学的兴盛,经学大师用儒家经义来解释现行法律条文,这些注释之盲或经过初 廷的批准而具有法律效力,或通过改变司法百官的法律意识而在司法中发挥作用。 2.魏晋南北朝“纳礼入律”法律儒家化的完善 (1)含义:“纳礼入律”指通过国家立法的渠道,儒家经义直接上升为法律条文或法律制度。 (2)表现:大规模的引礼入律从就晋时期开始,一些体现儒家伦理纲常精神

5、的礼仪制度纷纷入律。 3.唐代一准乎礼 含义:唐初定律,以礼为主。一方面把礼义道德规范直接纳入法律; 另一方面,立法者直接引用儒家经典作为立法依据或用儒家学说阐释立法的理由,使礼与法紧密结合。 实质:“法”为“礼”服务,基本特征是用暴力维护封建伦理关系。 (4)宋代天理人情国法 含义:司法官兼顾法理情三者的关系。在判案时,可法官不仅依据法律文本。还依据经义天理、人情等, 更注重社会效果。 实施:对于不同的刑罚要区别对待,实行“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司法原则。 (5)明清明刑弼教 含义:将刑罚和教化并列为同等重要的统治手段。用刑法晓喻人民,使人们都知法、畏法而守法,以达 到教化所不能收到的效果

6、。 发展:明刑弼教开始于宋末定型于明初,为清朝所遵用。 第九课第九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罗马法是西方近代法律的渊源;了解西方近代法律的特征 2.难点:认识基督教和新教在不同时期的教化作用 重难点梳理重难点梳理: 1 1. .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罗马法罗马法 (1)开端:罗马共和国时期,为了缓和平民和贵族的矛盾,公元前 450 年,颁布了十二铜表法 ,又称十 二表法 。 (2)完备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背景:罗马帝国时期,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和人口的急增,法律制度更加完善。 颁布:6 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

7、纂的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被后人称为“罗马法”。 影响: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2 2. .西方近代法律的特征西方近代法律的特征 (1)思想基础: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 融合了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资产阶 级思想,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 (2)基本特征: 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法律由代 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 在法律内容上,注重保护个人权利。法律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 “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思想,注意保 护个人的各种权利

8、,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 在司法实践过程中, 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为了保证从立案到审理再到判决的每个程序的公开公 正,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无罪推定原则指的是所有被审判者在判决之前都是无罪的。 (3)局限性: 过于强调保护私有财产,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对个人权利的认定也有逐渐改进的过程,直到 20 世纪,黑人、土著居民和妇女还在为完全的公民权积极 斗争。 3.3.基督教伦理和教化基督教伦理和教化 (1)表现: 教士们搜集和抄录经典,保存了一些宝贵的古典文化,但他们更重要的任务是宣讲教义。 他们还开办学校,主要是宗教学校,也办一些世俗的学校,学校主要讲授宗教内容,但也教授算

9、术、几 何、天文、音乐及文法修辞和辩论术。学习内容虽然都以宗教为目的,但在教育和文化方面也发挥了重要 的作用。 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都离不开基督教,几乎所有的节日也都与基督教有关。教会时刻不忘告诫人 们必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奸淫、杀人、贪恋别人的财物等,要求人们逆来顺受,忍受世间的一切痛苦。 (2)影响: 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 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 4 4新教伦理和教化新教伦理和教化 (1)表现: 新教反对教皇权威,主张信徒自己阅读圣经 ,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学会读书认字,促进了文化的普及。 新教还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的态度。 和天主教提倡顺从上帝

10、的安排不同, 新教认为虽然人们无法知道和左右上帝对每个人命运早已预定好的 安排,但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自己是不是上帝的选民。 (2)影响: 激发了人们追求发财致富的热情。 但是, 新教仍然是基督教, 它对宗教的迷信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第十课第十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2.难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法制建设取得的成就。 重难点梳理重难点梳理: 1 1. .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意义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意义 (1)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理念执政的价

11、值取向和执政目标上的重大转变,充分体现了中 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执政观。 (2)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民主政治的需要,是国家长治久 安的根本保证,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3)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 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等重要作用。 2.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 向心力的纽带,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

12、,是社会和谐的价值支撑,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核。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落实基本方略的新举措是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新需要,是提升文化软 实力的新策略。 3 3. .依法治国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依法治国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离 不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促进和保障。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落地生根的过程。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统一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中。 4 4.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

13、法制建设取得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法制建设取得的成就。 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20 世纪 50 年代): (1)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2)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 院组织法等。 中国法制建设的形成时期 (3)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 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1982 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批 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法制建设的完善

14、时期: (5)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1999 年和 2004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7)到 2010 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8)中共十八大以来: 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2018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2020 年 5 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 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统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